第一篇:结合本校实践经验,谈校本教研(本站推荐)
结合本校实践经验,谈学校如何进行教育科研?
1、深入理解教育科研理论;
2、分析本校的教育科研状况;
3、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科研的改进措施;
4、3000-6000字。
如何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概述
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对于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需要明确教学研究工作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切实做到以推进课改为任务驱动校本教研工作,以活动创新形式丰富校本教研活动,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来保障校本教研,以建立信息化的校本教研平台使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成长。
关键字:校本教研、教育科研、学习共同体
正文
教研活动在我国已开展有近五十年的传统,在建立健全教学秩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教研工作的开展,使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一大批教师在其中得到了专业的发展与成长,使一大批具有成效的教学经验得到了推广。今天,在全面落实课程的改革目标的背景下,把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是确定以新课程为导向,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以研究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的良好体现。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在重视教师个人的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着重强调教师之间的协调、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孤立无助的现象。营造真切务实、科学严谨的研究气氛,提高教研质量。形成和谐、团结的研修共同体,使教师在共同体中成长。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与要素
二、学校教研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三、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保障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
四、以课程改革为任务,驱动校本教研
五、创新校本教研活动形式
六、建设信息化的校本教研平台,研修共同体的建立
第二篇:也谈校本教研
也谈校本教研
陈丁香
校本教研是指研究的中心在学校,以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现代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广大教师人人参与,和自己的教学直接联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的研究。又有十分明显的群众性、实用性。是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得失,丰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研究。然而,我们的老师认为,教师是传授知识的,研究则是上级教研部门和专家的事,好像与自己无关,这种思想导致他们轻视校本教研,教研活动不积极,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谈一谈校本教研的必要性。
一.校本教研的意义就决定了校本教研势在必行。开展校本教研是为了解决本校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和突出问题,这是研究的目的和方向,具有指导性。它立足校情,解决本校一些共性问题,对症下药,形成学校特色,这是专家学者所无法解决的,它不是空悬的,是与校情紧密结合,具有明确针对性。校本教研的核心是教师,他们既是教学研究者,又是研究成果的应用者,于教学研究一体。校本教研十分重视研究结果的实际指导意义与操作性,这是其价值所在。这些突出特征,就体现了校本教研的必要性。
二.校本教研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学校特色更加明显,学校逐步成为教学改革和课程实施的中心。学校的传统功能发生深刻的变化,学校不再是仅仅传授知识的地方,而
是日益成为研究的中心,学校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教研兴校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同时也体现学校的品位。学校要持续发展,充满活力、永葆生机,校本较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它是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及时加以解决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是学校生命的良师益友。
三.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走向成熟的需要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课改的成败于教师。课改是一项开放的、民主的探索过程。教学方式没有现成的模式,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需要广大教师在实际中立足校情,具体解决。校本教研能促进教师主动自觉的学习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素养,促使教师形成科学态度、探素精神和研究的勇气,能促进教师练就采纳、筛选运用信息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补充和更新。提高了教师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学者型到研究型的转变。使得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教学名师和骨干
四.校本教研是改变传统研究模式的需要
以前的教学研讨多是听专家报告,与专家座谈,吸收专家一些高明理论,但专家的言论只适合某种情景,并非万能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对教学指导意义不大。或者是上级研究部门向教师传达一些新的理论,灌输一些新思想,教师总是被动接受。或者是为了完成上级的课题任务而展开的研究,脱离学校实际,对自身和学校的发展没有多大的意义。而校本教研是一种民主平等,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切合校情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一种主动愉悦式的,体现自我价值的研究,为自己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五.校本教研是教师相互学习的需要
课改实施中有许多问题个人无法解决,校本教研打开思考探索之门,通过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沟通,营造了宽松的氛围,顺利解决了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共同得到提高,体现了集体的智慧。许多教师喜欢向专家学习请教,然而,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优秀教师,省市级模范教师,他们的教学思想、风格、教学理念、教学经验、管理方式被省市区其他学校学习转载,他们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论文评选,获省市区各项奖励,可是我们教师对他们却熟视无睹,不了解他们的教学成果。舍近求远,总认为熟悉的地方没风景,老婆还是别人的漂亮,让身边的资源白白浪费,失之可惜。放着母乳不吃偏要吃奶粉,放着家乡菜不吃偏要吃西餐,难道外国的月亮真的比中国的圆吗?其结果只能是鸡飞蛋打。
综上所述,校本教研势在必行。它有利于教师自身提高,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加强校本教研,大兴教研之风,充分认识校本教研的目的意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才能使同志尝到校本教研的甜头。要想立足于岗位不被淘汰,站在课改的风头浪尖,成为学科的支柱,赢得学生的欢迎,同志的认可,领导的肯定,必须积极参与校本教研,从集体中吸收营养,壮大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努力成为校本教研的主力军。
第三篇:结合本校实际谈教师专业化发展
结合本校实际
谈教师专业化发展
昌安实验学校
郑国明
所谓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学校的经营,归根结底是人的经营,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如果教师得不到发展,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教育的发展都将成为一句空话。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广泛深入,社会对教师的专业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理应对教师的专业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专业化发展”应成为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虽然许多教师登上了三尺讲台,由没有经验的新教师成长为有了相当多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并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名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师怎能不变?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成为经验型教师,也不能仅满足于拿到政策规定的证书,而应该将自己对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变成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其实就是对国家、对事业强烈的责任感。
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与课程改革同等重要的核心问题。“任重而道远”,教师只有把专业化要求作为自己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才能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得到最有效的专业化发展。
二、建设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思想、知识更新
一个有成就的教师,一定具有勤读书、会思考的品质,广泛的阅读,深入的思考,可以使教师以更广阔的视角、更深入的分析,理解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教育现象、教育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我们的教师大多在教学一线,如何使教师从日常繁重的工作中抬起头来,身于烦琐而跳出烦琐,避免沉于平庸而不能自拔,学习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为使教师真正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作为学校管理者应积极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要求教师认真研读并写出学习心得。教师读好书、写随笔、勤学习、勤积累,应逐渐成为校园内的一种好风气。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培养、专家的指导,更离不开教研组这块沃土,本 人认为应把教研组建设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不仅能为教师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使集体智慧和个人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开发,而且能使教师集体把教学、学习与科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推出更多的优质课、更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更有价值的校本教材。这样,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自觉性才能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三、运用《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保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要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本人认为改变各种简单、僵化的教师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要使之更具有人性化,通过这种人性化的体制唤醒广大教师的内驱力,让他们自主学习,大胆实践和创新,主动地反思,自觉地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学校的整体发展需要与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的统一和默契,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学校根据学校发展思路制订出了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使教师培养既符合学校发展的明确目标,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每位教师要根据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制订出自己三年的发展目标,并在发展项目中选择本学期内预期达到的目标,使教师在工作中建立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在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中,有教师对自身工作情况的分析回顾,帮助教师找准专业化发展的起点,对自己的专业化发展目标准确定位;有我的成长历程,能反映出教师在教育教学及科研等方面的成长轨迹,使教师在反思中求得发展;有对政治、业务学习的记载,促进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学期末的工作绩效总结,为新学期发展目标的制度提供了有效的依据。这些都很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营造和谐向上的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以往的学校管理中向教师提出的要求的多而学校在如何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上却做得很少,本人认为学校有责任创设一个和谐、公正、公平的人文环境。
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精细的工作,所需知识的广度、深度是无限的,而一个单独的个体只能掌握其中有限的一部分,教师个人的聪明才智,在教育过程中只有依靠集体,与他人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和发展。我们主张竞争不是 2 一般意义上的竞争,而是合作竞争。所谓合作竞争就是教师个体与学校群体成员优势互补,发挥合力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互相争胜,最终实现各自的教师专业化目标。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设置了各种场景的友好竞赛:在教学业务竞赛上,教师与教师是竞争对手,但是为了教研组、学校集体的荣誉,在市属优质课评比、市属教师基本功比武中,教师们齐心协力、共同分析教材与学生,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大家出谋划策形成合力,像这类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事已有不少,学校整体工作也形成了合力。
另外,作为学校管理者还要努力化解和排除各种干扰,真心实意地鼓励年轻人冒尖,让青年教师缩短专业化成长周期,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成为学校的领头羊。
就基础教育而言,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对全体学生实施优质教育意义重大,在打造教师专业化这项工作中,我们应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把这一工作做好。
第四篇:结合本校情况浅谈短跑训练
结合本校情况浅谈短跑训练
跑步对锻炼身体的作用很大,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也是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保卫祖国最需要的基本活动能力之一。
跑步的特点是:强度大、时间短,以最快的速度跑完全程,它是通过较短距离的跑,发展快速奔跑的能力。一.小学田径短跑训练过程。
现在学校课程紧,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时间少,在此情况下,我是这样进行短跑训练的,第一.我在短跑训练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使运动员的轻松愉快,兴趣浓郁的感觉参加训练。第二、全面训练、发展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这两点对青少年运动员更为重要,在训练中,着重他们的速度柔韧和协调能力的提高,把改进运动员短跑技术的训练贯穿在整个训练中,在训练中特别注意实效,注意青少年发育阶段的特点和季节气候表现出来的不同和波动,因地制宜地按计划进行训练,逐步的使运动员短跑的正确姿势和掌握短跑的技能和技巧。
二.我对短跑运动员训练的措施和手段。
(一)加强思想教育,每次训练都要讲清目的要求,强调队员精神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竞技状态,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二)对运动员神经系统的训练,主要反应能力的训练是运动员一到场地就迅速的进入竞技状态,认真训练在训练中利用一个有利因素调动队员的积极性,首先教练员的情绪必须是愉快和热情,衣着整洁大方,语言简洁带有准确带趣闻性,训练场地修的应该平整,划的要整洁美观,是队员到场地有一种愉快的感觉,我认为这是上好训练课的第一步。
(三)加强队员心理训练,也就是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是运动员能在激烈的比赛中有坚强的拼搏精神,在训练中如何培训如何培养他们顽强意志品质,这就要求教练员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在训练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在运动员体资充实时,可多安排些训练内容或者增加点训练次数,培养运动员在困难的条件下能全力以赴去完成规定的重复次数或距离的顽强作风,这是运动员应具备的重要心理因素,在训练手段上要多样化做到由易到难静动结合逐渐达到专项特点 在训练中以表扬为主经常树立典型,对后进者多鼓励,指出错在哪里,并改进方法,不要轻易指责,要抓住青少年的特点,否则对训练没有好处
(四)速度训练,要避免最大强度的固定距离的重复练习,要安排自然跑的练习,并结合正确的技术指导,才能得到预想的实效。
(五)如何抓好早训,我校通过多年的实验证明,一般早训安排30到40分钟为宜,并以学习技术改进技术为主,配合一般的身体素质训练,早训运动量过大将会影响运动员一天的文化学习,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多次的了解和调查,早训运动量过大,学生上课时感到困,影响学习。
(六)在训练方法上,要以发展大肌肉群力量为主,特别要发展大腿肌肉群力量,并配合小肌肉群的训练,来提高短跑的速度,如跳绳、跳台阶、蹲杠铃、推墙蹬、车轮跑、跨步跑,高抬腿跑等的全面的身体训练,并配合下肢各关节的拉伸特别要发展各个关节的屈伸等项目,来发展小腿肌肉群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快速发力的练习和力量型的训练,这是训练短跑运动员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
(七)抓好短跑的技术改进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在训练中,教导员要善于发现运动员出现的错误动作,并及时的指出纠正方法,如在训练中发现运动员跑步时前蹬阻力大,脚落地僵硬,摆臂不好,八字脚等错误动作,教练员分别改进训练内容,如在跑时前蹬阻力较大,应采取自然跑,小腿后蹬跑,小步跑,车轮跑或者推墙后蹬跑等训练来改进前蹬阻力较大的错误动作,但在练习中必须要求各关节及大小腿肌肉群充分放松,摆臂不好或身体重心不稳要根据情况采用背后拉绳跑等来纠正出现的错误动作,从而使运动员能正确的掌握短跑的正确姿势,提高短跑成绩。其次、在进行加速跑时,要加强以下几点,1.脚落点,要近,靠近身体总的投影
2.脚落地要柔和,同时要尽快转为后蹬,一膝关节为轴带动小腿和脚往后的要求,脚落地,后蹬连成一个完整的动作。
其次,在训练中应采用大量的加速快跑联系内容来培养运动员加速跑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30-50米、80-100米的重复跑,但在练习中要多用中速度,自然跑的方法进行,不要利用大强度全速跑来完成加速跑,但不等于不搞,我体会每周可搞1-2次,另外还应该用些变奏节奏的跑等联系方法,如快慢结合,或者,长、慢、短,全脚落地的前脚掌相结合等方法进行。
四、结果与分析
几年来我校在短跑100米突破14秒的统计结果,分析得出,要提高短跑成绩,必须加强以下五点:
1、加强后蹬跑的训练,加大步幅的训练来实现加速。
2、强力加快步频的训练,实现加速。
3、加快摆臂的训练,实现加速。
4、加强身体素质的全面训练,特别要加强下肢大腿肌肉群及小关节屈伸训练,实现加速。
5、树立改进短跑技术的正确概念,正确理解运用短跑技术的正确要点,大小腿折叠好,摆动快,扒地狠,蹬地有力的方法。
五、结束语与建议
本文粗浅的谈了一下跑步的训练手段方法以及改进短跑技术对提高短跑速度的重要作用,工同事们参考,如有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教。
在具体训练中,从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紧的实际情况出发应注意下列问题:
A、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切实抓好身体素质和技术的基础训练,不要单纯应付比赛,要有长远的打算。
B、要注意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勤学苦练、严守纪律的作风。C、注意循序渐进,内容手段要由简到繁,运动员是由小到大。D、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要处理好,学生学习训练的关系,是文化成绩不断提高,训练成绩也不断进步,这样业余训练才有生命力。
E、加强卫生监督和安全教育。
F、教师的仪表,直接影响学生各方面要以楷模作用影响学生。G、要和班主任,家长,任课老师取得联系,及时沟通情况,统一认识,统一要求,及时解决训练学习中的问题。
第五篇:搞好四个结合,开展校本教研
搞好四个结合,开展校本教研
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实践,犹如一股清风吹进校园,荡起阵阵涟漪,展现出一派新气象,为我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所有的这些都归功于课改实验,归功于“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落实,归功于教研向学校、教师、课堂、实践的真实回归。
一、结合课程改革实际,制定校本教研制度
随着课改的逐步展开,虽然上岗前的通识性培训、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真解读、对课改特点及实施要领的初步了解,为广大教师参与实验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但面对这次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仍有一部分教师感到不适应,出现了许多难以消解的困惑,遭遇原先估计不到或者是估计不足的困难。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有效课改;如何将课改的先进理念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普遍提高教师们的专业化水平、素养与能力等等,现实意义下的教研工作已显得苍白无力,亟需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作为补充,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紧紧抓住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这一有效途径。
学校建立课改第一责任人制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本教研,把“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作为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学校成立“以校为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直接领导和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分管校长具体抓好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和有效实施,学校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广泛吸收教育报刊、杂志、教育网络上的前沿信息,亲临课改第一线,零距离接触新课程,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认真听、评、研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领导建立学校教科研的导向、激励与保障机制,着力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力支持,整合资源,建立开放、发展的教研网络,大力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和先进的校园文化,及时、准确地把好学校课改脉搏,做好决策工作。
学校每学期初及时制定出新学期课改工作思路,要求全体教职工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求课程改革之真,务培养人才之实;求文明建设之真,务养成教育之实;求和谐拼搏之真,务工作创新之实;开展“三查、三看”的自我教育活动:查爱心够不够,看综合反映;查课改真不真,看课堂活力;查工作实不实,看业绩成效;追求携手前进,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双赢的目标。学校领导班子每周一的校务会议上研究部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制定学校校本教研计划,间隔一周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制定本组的校本教研工作安排,建立以教改办、教研组、备课组为组织形式,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的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推崇“用目标激励人,用榜样鼓舞人,用正气感召人,用制度约束人,用感情凝聚人”的现代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课改实验保障机制;对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提供政策、资金和物资的支持和保障,激励实验教师大胆开展课改实验研究与探索;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各自为战的状况,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合作研究、分享经验、提高水平;号召教师抓住机遇、敢为人先,提倡创新,鼓励成名成家(成学科名人、课改专家)。
从课改的酝酿准备到实验,校领导、各部门、广大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使命感,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创造性地实施实验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开局,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进展。近两年来,老师见面谈课改,潜心搞课改,从“走进新课程”到“决战新课堂”,“激活思维、开拓创新,激活工作、追求艺术,激活课堂,提高质量”,老师们的课改理念在实验中提升,课改行为在实验中规范,课改纯净在实验中展现,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学习能力、评价标准、课程管理等方面发生了许多新的可喜的变化,形成了宽松健康、和谐融洽、团结进取、民主平等的校园氛围,办学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结合学校教师实际,加强校本培训工作
要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支理念先进,业务扎实,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近年来,我校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学校在“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校本培训指导思想,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用一致,坚持先校内再校外,超前培训,按无原则培训,在岗培训,与新课程同行,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学校结合实际制订了《教师培训计划》,构建“集中+自修+反思+研讨”的校本培训新模式,实现校本培训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教师的培训工作重点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运行机制从主要依靠学校行政行为逐步转变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为教师找寻自我成长的平台,促使研究型教师的快速生成。
学校创设空间,采取切实措施,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的“加油站”,给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定目标、分任务、压担子,打造“名师”工程。注重教师队伍梯度建设,制定了《关于新进校教师管理的若干规定》,对青年教师实行学习制度、坐班制度、导师制度、定期汇报制度、单列考评制度和教育试勉制度,努力锻造一支有着较强的适应及承受能力,具有良好师德、健康人格、娴熟教育艺术和一定教研成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学校加强新课程培训,用新理念夯实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每周五是雷打不动的集中培训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手一份),分科学习《课程标准》及《新课标解读》,学习《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湖北教育》、《襄樊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等的有关课改书刊,播放课堂实录,及时下载刊印了《新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新问题》、《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为要求》、《成长记录袋的使用、反思与改进》等若干篇体现课改新理念的书籍,供教师们学习研讨。学校将课改培训做为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学校建立校际之间广泛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支持的工作机制,建立跨组、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教学研究的交流与合格机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外地课改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网络与专家、同行交流、对话;邀请名师、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传经送宝,争取他们的专业指导和支持,用新课程的最新信息和动态贯穿实验全过程,拓展教师课改思路。学校依据本校实际切实开展校本教研,制定枣阳市一实小“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以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作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方式,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备课组为研究小组、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学校物色教学业务过硬、教育思想端正、学术民主、具备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教学骨干担任备课组长,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加强集体备课,做到“三公开”、“六备”、“五统一”,即公开备课过程,公开教学资料,公开教学经验;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实验、备作业;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资料,统一教学测评,倡导同伴互助、合格研究、集思广益,采用“自我反思提出问题-教研组研究确定课题-备课小组共同设计方案-研究者付诸实施并反思-教研组集体(反思)与评价”的运行机制进行校本教研。
由于国情所限,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大班额状况下进行有一定的普遍性,我校比较突出,如何面向学生的全体,又照顾到个体差异,避免学生两极分化;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因此,学校把“大班额”背景下的有效课改作为“校本教研”的总课题,开展“有效课改与提高学生素质”、“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坚持“一个月集中交流、研讨一次”的课改学习制度和“以校为本”的中心教研制度(每周由一个学科的两位实验教师作主题发言),课题研究贴近学校实际,贴近教学实际,既有大样本、长周期的课题,又有“短、平、快”的研究项目,既有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有集体协作攻关。
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课改“开放周”教学观摩,组织一次大型交流研讨会,开展一次“以校为本”教研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交流研讨,每学年召开一次由“以校为本”教研领导小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对学校校本教研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每位教师每学年要进行1-2次教学公开授课,认真听取同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要有记录,有评议,通过专题性研讨、沙龙式研讨、“会诊”式研讨、单元教学研讨、个案分析研讨、教研观摩研讨、课堂教学创新评比、教学开放周等各组、各类,分散、集中的研讨活动,注重教研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课堂。建立教师个人“以校为本”教研档案、重视实验过程的资料收集、积累和经验总结,在实验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为推动课改实验工作向纵深发展,学校开展了“课改抓典型、育人闯新路”活动,对在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教研、学生成长记录代、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考试与评价改革、多元智能培养等方面涌现出的执行课标好、课改理念强、好用易学的典型榜样进行收集、发掘,通过个人申报、民主推荐、组织考核等形式评出若干典型榜样,并进行广泛宣传和大力推广,使大家学有目标、干有榜样,以达到以点带面,分层推进的目的。
校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有效实施使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能直接面对现实问题,开展思考、探索,改进教学活动,使广大教师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反思铺设的,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走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做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研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使教师在不断“研究”、“创新”中获得新生,使学校真正具有了生命的意义。
三、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也是课改实验向纵深发展的主渠道。教师们精心设计,认真撰写学习研究型走私案,以自主、合作、探究、发现、反思、提升、拓展为课堂教学框架,做到教案规范、环节齐全、符合课改实验需要、有助于教学目标有效完成、具有个性特色和创新意识,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常写常新,要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写好教学后记,进行自我剖析、反思和完善,并形成习惯,学校对教师撰写情况认真检查,动态交流,纳入评估,为教师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合理安排座位,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努力做到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给学生提供有效参与的时间与空间,形成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利用多种途径(图书、网络、实地调查等)广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通过自主探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合作意识增强。
通过近两年的课改实验,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四、结合校本现状,反思成败得失
近两年来,我校通过不断完善机构、明确责任、建章立制、科学管理、加大宣传、强化培训、课题引领,以点带面,有效实施校本教研,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学校初步构建了培训、教学、科研一体化研究机制,措施到位,保障有力,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教师们初步具备了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同伴协作的能力,懂得了如何评价新课程的课,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如何挖掘教材资源,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如何互相启发,平等交流,如何满足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发展。教师之间初步形成在实践中反思,在新生中交流,在虚心中吸纳,在领悟中调整,在合作中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老师们自加压力、自觉“充电”,通过自修、大、函授、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充实提高自我,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我们也意识到要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管理者要切实转变观念,全面把握“科研兴校”内涵,转变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校本教研真正兴起并逐步壮大;其次,教师角色的转变、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攀登莫畏难的精神;再者,专家引领的渠道尚不够畅通,校本研究共同体的形成还不稳固,如何建立有效支撑校本教研持续运转的稳固共同体,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同时,为了促进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还需要逐步探索和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我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更加艰巨的工作尚待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完成,因此我们将继续保持开拓创新之锐气,求真务实之作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努力探求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实践,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程改革及教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