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涅阳第三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涅阳第三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我校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边发展的原则,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培养教师科研素质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逐步凸现我校的办学特色。特制订以下制度:
一、加强校长教研意识,做到四个“必须”、五个“善于”明确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校长真正做到四个“必须”、五个“善于”。四个“必须”:校长必须定期主持课改论坛;“新课程研讨课”活动校长必须到位;校长必须参与或主持实验课题研究;校长必须成为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专业引领者。五个“善于”:善于听,即经常深入组室、课堂听,倾听教师对课改的意见和建议;善于思,即立足课堂主渠道,对新课程的教学、教研要多思考,不断改进教研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善于写,即善于总结经验,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作为校本教研的资料,从而引领本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善于说,即自身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经常给学校教师作专题讲座或组织课改交流会,努力使自己成为校本培训的培训者和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者;善于评,即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善于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的教
育教学行为,用课程标准来评析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说课,把握住课改的方向。
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校本教研是开展校本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是整合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的中心和纽带。没有校本教研作为起点,就谈不上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为提高我校校本教研的质量,我校以规范校本教研制度为保障,促使校本教研活动正常化、制度化。
1、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完善学习制度。将每周三下午定为一周的教师业务学习日,内容涵盖课堂教学展示、教学案例评析、教学策略研讨、教学行为反思等等。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学习管理上实行两有一检查:有学习记录、有学习体会,每月检查一次,年终进行考核。
2、健全校本教研制度,规范校本教研活动地开展
①建立学校领导目标管理、分工合作制。学校领导宏观调控制定校本教研计划,每学期举行2-3次校级校本教研活动,确定活动目标及方案,进行指导性校本教研。同时学校领导分工合作,分别下派到各分管学科和教研组,深入教研活动,掌握分管学科的教学和教研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听课,课后和任课教师及时交换意见,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评价,以促进教学。
②建全教导处组织、协调制。教导处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要求各学科组、备课组、课题研究组不但要有教研活动计划,而且要认真记录每一次活动情况。对各组的教研活动情况每学期都组织评比。并每周组织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形成校本教研的长效机制。
③建立教研组研究实验制。各学科组、备课组、课题研究组开展教育理论学习,各组坚持每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专题研究,围绕重点专题研究开展听课、举办观摩活动。认真总结本学科行之有效的经验,进行交流、宣传和推广,组织本学科教师参加有关的继续教育学习。④建立教师学习反思制。学校及时掌握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并把参与情况和质量纳入业务考评,并规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坚持做到“七个一”:即每年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确定一个教学研究课题,完成一份多媒体教案,一份精彩案例分析,撰写二篇以上教研论文。每天坚持一次自我反思,有反思记录,并以书面形式上交校长室备案。
3、让教师拥有充足的研究时间和空间。
4让教师拥有学校每学期都为教职工订阅足够数量的期刊,每个备课组每学期至少可以拥有一份专业刊物和一份大型报刊,各级骨干教师人手一份相关专业刊物。
让教师拥有开设校本课程权。校本课程开发,对某些教师来说是一项崭新的科研课题。它的实施既无教材课标可参考,又无现成模式可依照,只能依靠我们本校教师的聪明才智。这正好给那些渴望革新教学、施展自身才华的教师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又为那些执教多年已
有钝性的教师带来新的教学激情。以此为出发点,我们让教师根据特长开发校本课程,办兴趣班,开选修课,学校通过综合评估,赋予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教师拥有开设校本课程权。目前已比较成功地开设了篆刻、形体、球类、家政、德育等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促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同时也满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
让教师拥有教科研的自主权。每学期初,由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实际的问题重新选择研究方向,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切合自己实际的研究课题,鼓励教师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在实践与探索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校倡导相似课题的合作研究,在多元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中求同存异。
5、提供六个制度保证
理论学习制度。以“走进新课程”光碟和教育书籍期刊为媒,要求教师用学习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
互动交流制度。以集体备课和评课为纽带,同伴进行信息的交换、经验的共享、深度会谈、专题研讨。
课题研究制度。以研究课作为展示平台,以科研促课改,以课题研究成果体现课改实验成果。课题研究做到五有:有研究课题、有实验方案、有阶段计划、有过程记录、有物化成果。我们围绕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实施课题带动战略,从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解决本校或本人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形成自己的校本课题系统,形成人人有课题,全员参与、协同攻关的局面,成为我校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如今,教师们基本达成问题即课题,教学
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共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按照”提炼问题--合作设计--教学行动--对话反思”四个程序进行。
教研奖励制度。开展课改活动与评奖挂钩,制订奖励制度、强调“班级、组室层层包保、督导到位、互相监督、团结协作、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和“效率优先”的原则,强调责任到人,实行整体“捆绑”评估。
备课组长负责制。在每个学期初,学校将各学科教师依据技术职务、业务能力、年龄结构、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最优化组合,成立备课组,确立备课组长。实施备课组长负责制,发挥备课组长领头雁作用。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备课组教科研量化考核标准》,对备课组采取“捆绑式”综合评估,强调学生之间有差异、教师之间无等级,凸显团体合力。备课组长除在工作、生活、学习考察等方面享有一定的待遇外,并按照《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津贴发放办法》每月发放组长津贴。
课例研究制度。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本着实用性原则,充分发挥教育案例、课例的示范作用,购置和网上下载大量案例、课例,给教师接近和观摩“他人经验”,让教师广泛地从相关的“现场观摩教学”或者“课堂教学录像”中获得直观的、专业的支持。
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和强化规章约束,并发挥奖励的导向作用,促使校本教研活动由少数骨干参与变为备课组共同体集体参与,由被动逐渐变为主动自觉,由无序逐渐走向有序。
涅阳三小
签发人李亚伟
第二篇:涅阳第三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涅阳第三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为先导,以常规管理为保障,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活动和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为契机,秉承“引领成长,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严谨、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因校制宜地开展课改工作,建立温馨和谐的育人氛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发潜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提高学校知名度,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努力把学校建成具有鲜明教育
特色学校。
工作目标:
1、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群体的优良学风,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质量,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焕发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2、着眼发展,不断完善学校课改实施管理机制,努力创设能激发教师工作主体意识的平台和搭建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舞台。
3、在课程结构方面,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充分开掘校本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方面,全体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以教学反思为抓手,以课堂教改为重点,进
一步推进我校教育改革的深化。
4、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确立现代课程意识,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综合水平;加快课程建设,开发学校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对教育的促进和发展功能;改进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管理的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有影响的教育和管理人才。
5、通过实施课改,确定本校课改模式,将适合我校的课改六种要求进课堂模式推广到全校各个班级各个学科课堂中,成为全校教师的共同教学法则。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全面准备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0月)
学校认真组织学习素质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借鉴各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反思近些年来实施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制定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完善课改组织和指导机构,确定各学科课改骨干教师。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3)
启动教师培训工作,让大面积的教师亲自到县内外课改先进学校现场去感受和观摩,学习别人的教改模式和经验,及时在全校进行传达、学习和研讨。结合本校实际,确定教改模式,在课改骨干教师率先示范的基础上,全校教师纷纷行动起来,必须确保每一个教师都开展新课改,让新课改进入每一节课堂。
第三阶段:全面提高阶段(2012年4—2012年12月
对前阶段的课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查漏补缺,督促检查每一个上课教师的课改情况,奖优罚劣,人人过关,对课改实施不力的教师要逐个进行帮教,指定帮教责任人,限期
过关。
第四阶段:全面总结阶段(2013年月——2013年10月
让老师们将各自的的课改经验进行交流,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评选课改先进典型,学校要形成完整的一套经验,编辑成论文集子在适当范围内传阅,提高学校
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实施内容:
一、加强学习,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通过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教育,让全校教师都认识到非新课程不能授课,不能育人,不能进步,没有新课程教育就没有自己的岗位,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改革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迅速在全校形成教师在课上积极实施新课程教育,在课后主动钻研新课程理论,领导抓的是新课程,老师们聊的是新课程,学生受的是新课程,家长支持的是新课程的浓厚而良好的新课程改革氛围。
二、加快课程资源的开发。
积极开展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校内外课程资
源的相互转换机制。
1.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
2.广泛利用校外德育基地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3.利用教育活动阵地,打造并发挥教师多方面的育人特长,同时也让老师们在参与中切身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项,不能用老眼光评价学生,自觉调整育人理念,努
力让学生全面发展;
4.充分利用学校创建和谐校园为契机,与特色学校创建结合起来。特色学校的建设都需要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载体,彰显办学特色;反过来,特色学校的成功打造也会促进新课程教育,因为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是片面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而是渗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精髓,它涵盖着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当一所学校真正打造成了具有自己鲜明而独特风格的特色学校,那其中肯定会有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措施,肯定会打造出具有这种先进理念和措施的一大批教师,无论是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措施还是大批的教师资源,都是推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积极因素。
三、立足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态反映教学状况,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观念。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
教学实践。
1、全面落实新课程计划。加强对课程实验工作的全面指导,落实责任,扎实推进,不走过场,务求实效,认真学习和落实《课程标准》。
2、优化教研活动过程,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坚持正确的导向,务实制订教研计划,真抓实干,杜绝于表面的形式。继续开展间月次的大教研和同级研,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结合在课改过程出现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真正转变教师角色,教学行为,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3、狠抓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课活动,激励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1)强化随堂听课制度,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2)举行新课程观摩课教学汇报活动。积极争取教科所专家到校对口指导,大面积
培养提高教师收到实效。
(3)发挥“蓝青工程”作用,师徒随堂听课指导。
(4)举行校优质课评比,课改论文评比,等多项比赛活动,交流经验,收集资料。
(5)分年级举行英语口语比赛、朗读比赛、书法竞赛等比赛活动,定期开展教育活动成果汇报展演,大面积全方位发展学生素质。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我校教师在过去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要充分重视这些成功的经验。要结合课程改革的实险,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互动,共同发展;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要积极探讨和实施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学
研究制度。
五、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要积极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机制。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新课程教学实验过程中,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总结,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建立成长记录袋,课改教师做好阶段性评价。
六、课改的组织和保障
(一)组织机构
成立涅阳三小工作领导小组”和“涅阳三小指导小组”。“涅阳三小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李亚伟任组长,侯进宝校长任副组长,教导主任骨干老师等相关同志任组员,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协调全校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三小改革指导小组”由副校长侯进宝,任组长教导主任刘伟华主抓教科研工作各教研组长,市县骨干教师等同志任组员,发挥对课改工作的指导作用,直接参与课程改革的研究,深入课改工作的第一线,集中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化。
(二)保障措施
1、改革教师考核办法,体现激励先进,向骨干教师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适当增加经费投入,派课改教师外出听课、学习,保证课程改革顺利推进。把新课程教研工作纳入目标任务考评。鼓励、支持广大教师 积极投身到教研、教改工作中去。对成绩突
出者,在评优晋职方面优先考虑。
2、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学校的实验室、电脑教室,图书室、舞蹈室、音乐室、美术教室等专用教室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为课程改革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和
校内外环境。
3、加强对课程改革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教导处要把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导处对一线实验教师的组织、指导和示范作用,形成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
合的课改工作方式。
4、要落实责任,及时发现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专题研讨活动。各学科成立学科课改研究组,由各学科教研组长和各级骨干教师为成员,集中解决本学科课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发现和树立典型,总结和推广成功做法和经验,引领全校学科课改工作,发现和打造课改骨干教师,提升档次,推进名师工
程。
涅阳三小
0人 | 分享到: 阅读(501)|
第三篇:「推荐」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推荐】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是推进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根本支撑和内在动力。为全面提升教师素养,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学校立足实际,以校本教研为根本,以教务处为主导,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精神,建立以教师研究为主题,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校本教研制度,以促进全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使学校成为勇立潮头,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学校。
二、教研理念
围绕“以校为本、以师为本”这一中心,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三、教研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要针对课改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实施“面对面”的研讨。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师课改中的疑虑和困惑。
2.实效性原则
以“问题”为中心,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注重实效,力求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现实的教学效益。
3.实践性原则
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原则,注重给教师反复实践的机会,使理念学习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产生1+1﹥2的效能。
四、教研任务
深入了解并及时探讨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交流教学心得、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促进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五、教研形式
(一)分组形式
全校分4个教研大组,学校管理人员按任教学科分组落实。在时间安排上,遵循“协调托管、相互避让”原则,确定了四个“固定教研日”: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学科“周一固定教研日”,语文学科“周三固定教研日”,数学学科“周四固定教研日”,英语学科“周五固定教研日”。
(二)活动形式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形式。
1.自我反思
教师要善于自我对话,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思考、省视、分析。教师根据教师的自我反思,提出问题、制定对策。每位教师每学年上1-2节能给人带来思考和问题的教研课,撰写教学行为叙事案例2篇,研究性论文(或课题)1篇。
2.同伴互助
以教研组为互动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营造教研活动中民主轻松的氛围,使活动中有不同的呼声,群体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教研组间周开展大、小教研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2次公开研讨活动,为老师们提供展示的舞台,要求教师每学期听课20节以上,管理人员听课20-40节以上。
3.专业引领
学校聘请省内外教研专家到学校讲学,引进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思想,促进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同时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专业教育报刊和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的教育思想。
六、教研要求
1.成立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各学科教研组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机制。教务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各相关科室分工协作。
组长:略
副组
长:略
成员:略
2.制定教研计划
教务处负责每学期初制定校本教研活动计划。教研组长根据学校计划,负责制定组内教研活动计划,每次教研活动要有主题,做到成员分工明确,每次活动有过程性记录,并及时整理成册。
3.健全研究制度
建立健全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核心。主要包括备课制度、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听课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校本课程建设制度、学生辅导制度等。
4.拓宽教研途径
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不同的作用和功效。学校要结合年级特点和教师成长需求,有计划开展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校本教研日、学术沙龙、专题研讨、同课异构、案例研究、业务培训、问题会诊、课题研究等活动,以促进形成一种具有浓厚学习与研究氛围的学校文化、教研文化。
七、教研评价
一方面加强教研组长的管理,推进教研组长考核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加大教研组“捆绑”评价力度,建立“共赢式”团队制度,从教研活动开展、教学质量、教研文化等方面对教研组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重要依据。
第四篇:小学校本教研制度(本站推荐)
教学研究制度
2014年春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校开展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从而达到增强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特制订如下制度:
1、成立教研组织,坚持每月一次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教师应按时参加,不得无故缺席和早退,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要请假,否则在学校考勤中作旷课处理。、每单元针对学生学习水平检测情况进行一次质量分析,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制定补缺措施。
3、做好教学反思和积累检验工作,坚持每学期每位教师教学反思不少于10篇。
4、确保每学期听课次数,教学每人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
5、组织校内、外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校外参观、学习。
6、主动承担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任务,认真上好每学期每人1节的研讨课。从教学实际出发,从需待解决的教学问题中选择,并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务求取得实效。
7、认真填写听课记录,听课者要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仔细观察教学过程,记录教学过程,评析教学过程。
8、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坦诚交换意见。根据听课的目的与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对所听的课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课后相互间及时坦诚地交换意见,探讨教学规律,形成经验和个人教学特色。
9、定期检查校本教研制度的运行情况,对校本教研的基本情况进行小结,并明确存在的问题,排查原因,不断改进教研工作。
第五篇: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2010学年修远学校教研制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再学习和再发展就更加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追求学校与广大师生发展的和谐统一,我校开展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从而达到增强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特制订方案如下:
一、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制度
1、成立由校长为组长、主管行政为副组长的领导机构:
组长:范晓君
副组长:张志刚 牛建温 韩荣 张国良 原灵
组员:杜法学 索海军吴伟 冯艳红 李文成 李瑞敏 马玉玲 王祖良
毛闻泽
2、各学科围绕学校研究课题,制订学科、个人研究专题,也可参与其他课
题的研究,抓好方案设计、查看开题、阶段研究、结题等环节。
3、每学期组织研讨课、公开课、研讨会及教研论文展示、总结交流经验、形成科研成果等活动,把新教学模式引进课堂,积极寻求新教学方式与发展学生能力之间的契合点,形成学校教学科研特色。
二、学科教研制度
各学科教研活动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
1、坚持隔周一次的学科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教师应按时参加,不得无故缺席和早退,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要请假,否则在学校考勤中作旷课处理。教研组长必须按教研计划,做好每次教研活动的准备工作,务使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明确,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
2、教研活动主要内容:
(1)教育理论的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和新课程标准,强化自我学习能力,结合教学实践,随时用新的理念和观点剖析典型
案例和教学细节。
(2)对各种形式公开课的系列研究(从备课、说课、听课到评课);开展
教学“三思”活动(教学前进行反思: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
能力;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时、自动地在教学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
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在教学后的反思:
有批判地在教学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3)每月针对学生学习水平检测情况进行一次质量分析,及时调整教学方
法与策略,制定补缺措施。
(4)组织校内、外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校外参观、学习。
(5)专题研讨和课题研究。
3、主动承担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任务,认真上好每学期每人1节的研讨课。从教学实际出发,从需待解决的教学问题中选择,并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务求取得实效。
4、做好教学反思和积累检验工作,坚持每学期每位教师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一得)的制度。论文于期末在本教研组交流后交教导处。
5、详实记载每次教研活动的情况,期末将活动记录交教导处检查后存档。
三、集体备课制度
1、坚持隔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全组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做好出勤登记。集体备课前,组长对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地点、内容与主备人。力求做到每次活动都使教师有所得。
2、集体备课,要有计划地进行。在制定计划选择课节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本学期教材中的重、难点章节;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的课节;
(2)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电化、多媒体等)进行教学的课节。
3、集体备课活动的基本程序:
(1)说课:即主备人向全组教师叙述自己的课程设计或教学模式。这是集体备课的实质性活动。说课,要求说教学的指导思想,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对教材结构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教材重点和难点的认识,进行教学程序设计的理论基础和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依据,“达标”与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构想,明确教与学的总体思路。
(2)议课:根据主备教师的说课,结合个人的备课进行议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相互取长补短。在集体议课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材分析、作业、教学进度,教学过程和方法策略等达成基本一致的共识。
(3)修订、完善个人教学设计,形成“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教后反思”的教研风气。
(4)每次集体备课活动均应按要求填写活动记录,期末交教导处检查后存档。
四、相互听课制度
1、为切磋课堂艺术,研究教学规律,了解教学情况,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把听课作为一项日常教学研究工作列入工作日程。确保每学期听课次数,教学管理人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5节,教师不少于10节。
2、每次听课均要有明确目的,并以此作为研究课堂教学的依据。
3、认真填写听课记录,听课者要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仔细观察教学过程,记录教学过程,评析教学过程。
4、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坦诚交换意见。根据听课的目的与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对所听的课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课后相互间及时坦诚地交换意见,探讨教学规律,形成经验和个人教学特色。
五、检查激励制度:
1、建立校本教研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学科学期校本教研计划,负责过程管理措施落实,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2、定期检查校本教研制度的运行情况,对校本教研的基本情况进行小结,并明确存在的问题,排查原因,不断改进教研工作。
3、建立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教师的优秀论文、教学设计,对获奖论文和教学设计分等级予以奖励;对取得教学研究成果的科组、个人和教学教研成绩显著者给予奖励,鼓励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通过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切实把学校建设成为优秀的学习型组织。
修远学校
2010年09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