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当前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乡镇林业生产面积增加迅速,但由于树种配置结构的不合理、树种品种的增多等原因,林木病虫害发生的面积和种类也逐渐增多,单靠群众一家一户的防治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一、当前林木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林木主要病虫害有杨树褐斑病、杨尺蠖、草履蚧、叶蝉,红蜘蛛等。由于林木分散由户经营,防治森林病虫害
是力量薄弱,力不从心,力不能支,容易错过最佳防治季节。
二、制约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主要因素
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虫情,不能及时预报发布。缺少必要的喷药器材。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部门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
2.健全制度,加强测报。
应尽快建立以乡镇测报点为基础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不断积累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为森林病虫害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必须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3.科学防治,保护生态。
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全面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仿生农药、植物性农药。加大生物防治推广普及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积极推广利用飞机防治食叶害虫技术及引诱剂、诱虫灯、遥感等监测技术。
4.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第二篇:东营市林木病虫害防治管理办法
东营市林木病虫害防治管理办法
东营市人民政府令第148号
《东营市林木病虫害防治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发布。
市长 张建华
二oo七年十月八日
第一条 为了防治林木病虫害,促进林业健康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国务院《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林木病虫害防治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科学防控、属地管理和谁所有、谁防治的原则。
第三条 市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是全市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林木病虫害防治的规划制定、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县区林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木病虫害防治的组织、协调、督查、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第四条 林木病虫害防治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主要林木病虫害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种苗产地检疫率指标。成灾率纳入县区人民政府任期目标责任制,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种苗产地检疫率纳入市、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任期目标责任制。
第五条 植树造林应当坚持适地适树,选用良种壮苗,禁止使用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种苗进行育苗或者造林。提倡营造混交林和不同树种的隔离林带。
第六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检疫人员对辖区内繁育的苗木进行产地检疫,并加强对市外调入种苗、木材的检疫。
引进和应用新物种时,应当进行前期论证和隔离试种,防止形成物种入侵和有害生物的传播。
第七条 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有代表性的林区或者重点乡镇建立林木病虫害测报站点,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所属林地内林木病虫害的监测工作。
第八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林木所有者进行林木病虫害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和监测记录发布林木病虫害短、中期预报,提出林木病虫害防治意见。
第九条 林木所有者应当按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林木病虫害防治意见及时进行防治。
第十条 林木病虫害防治实行营林、生物、化学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提倡生物防治和无公害药剂防治,减少使用化学农药,无公害防治率达到规定要求。
第十一条 在林木病虫害常发区,林木所有者应当建立专业防治队伍,配备防治器械,或者实行联合防治、委托专业队伍防治。
第十二条 对危险性和新传入的林木病虫害,当地政府
应当采取封锁措施,林木所有者应当及时除治。
第十三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辖区突发性林木病虫害防治应急实施方案,配备除害设施和检疫、检验设备,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处置辖区内突发性林木病虫害。第十四条 林木病虫害防治费用由林木所有者负担。市、县区设立林木病虫害防治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林木病虫害防治药剂、药械的购置补贴。
第十五条 对严格执行林木病虫害防治法规,在防治病虫害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务院《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用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林木种苗进行育苗或者造林的;
(二)发生林木病虫害不除治或者除治不力,造成林木病虫害蔓延成灾的;
(三)隐瞒或者虚报林木病虫害情况,造成林木病虫害蔓延成灾的;
(四)未依法调试、隔离试种或者生产应施检疫的林木种苗或者木材的。
第十七条 对未按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限期防治要求进
行防治的单位或者个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业队伍代为防治,所需费用由被责令限期防治者承担。
第十八条 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林木病虫害防治经费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截留、挤占、挪用林木病虫害防治经费的,依法追究单位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林木病虫害防治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循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宁陕地处秦岭南麓,境内山高坡陡、沟深地薄,断裂构造发育,岩体强烈风化破碎,易滑地层分布广泛,地质环境相当相当脆弱,加之人类不规范的工程活动,极易发生地质灾害,每年都有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遇到雨水相对较丰的年份,还常常造成大量的群死群伤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因此该县被省市有关部门列为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区。
根据2002年地质灾害区划调查资料,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2处,其中滑坡48处,不稳定斜坡30处,泥石流4条。直接威胁1196户7028人、5289间房屋、多处公路的安全,其中威胁3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35处。城关、汤坪、梅子、四亩地、龙王等集镇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经过近几年来的强降水作用,又引发了许多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2007年的统计,全县列入各级防灾方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76处。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三种类型。其特点一是隐患点多、分布广、突发性强;二是形成灾害主要受强降雨作用、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三是山区突发地质灾害极为发育,危害严重,防灾和救灾的难度大。四是到了汛期,受强降雨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急剧增加。
自2002年开始,先后完成了原宁陕小学后山滑坡的勘查和3#教学楼浅层滑坡的治理;王家湾沟谷泥石流的勘查和治理可研报告;县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四亩地柿树坪隐患点危险性评估;太山中学隐患点危险性评估。
二、存在的问题
在经历了2002年“6·9”、2003年“8·29”两次特大自然灾害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汛防滑工作,狠抓了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县防洪防滑应急能力大大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结合工作实践,本人觉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近年乡镇换届、新手多,对防大汛抗大灾意识还有待加强;全县缺少从事地质工作的专业人员。
二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有待夯实。实践证明,在当今条件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群众发动起来群测群防。自2002年“6·9”以后,我县逐步建立了县—乡(镇)—村—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网络,为年复一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际运行中,监测责任人一般都是村组干部,而监测人都是从受威胁的农户中确定一至二名比较精明的人来担任。由于群测群防纯属义务没有报酬,对于村组干部来说还比较好办,他毕竟还拿有一份工资,而部分监测人迫于生计要外出务工,不可能整个汛期都待在家里致使监测任务落空。
三是防汛防滑资源共享问题。目前,防汛办建立了九处卫星雨量遥测点,气象部门计划建立14个自动气象站,现已建成7个,其余的也将在主汛期前建成。这些雨情监测设施的建成,对加强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将发挥重要作用,大大提升了我县防汛防滑工作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水平。但是这些资源分属防汛和气象部门,没有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有待加强。“6·9”、“8·29”两次大灾使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有了直观认识,防灾减灾意识得到空前提高。近几年相对平稳,没有出现特大灾害,部分群众对灾害的创伤已开始淡忘,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发一次大灾要管几十年,灾害不可能年年有,防灾减灾意识降低,违反“三避一高”建房原则,在河边、沟口建房有所抬头。
五是汛情、雨情信息传递问题,每年汛期当有重要天气情况时,省、市有关部门都要传真,而我们也分别向乡镇转发,同一内容的传真,乡镇要收两份以上,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纸张,还使值班人员疲惫不堪。
三、对策建议
1、建议设立气象资源共享平台,由县上出资编写通用软件,使气象、雨情资源共享,发挥应有作用。我们也将积极向省上争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试点项目,进一步提升我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能力。
2、分清职责,夯实责任,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国土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通俗地讲国土部门的责任就是发现问题,指出问题,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建议乡镇政府要切实负起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对于群测群防网络出现的线断网破问题要及时修补。牢固树立群测群防,以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理念,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3、全面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根据我县实际,要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从目前的公路建设、矿山企业、小水电开发拓展到各个领域,全面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
4、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力度,努力提高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我县地处南北过渡带,特殊的地形地貌使之成为地质灾害高发区,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将成为一项长期工作,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使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得到极大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建议编写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在每年的科技三下乡活动时免费发放,汛期时免费播放有关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教片。
5、加强汛情、雨情信息传递的管理,建议统一由防汛办向乡镇传递,其它部门不再发送。
6、建议总结完善“乡自为战,预警到户”的成功经验。
7、建议计划、扶贫、民政、国土等部门联合制定扶贫搬迁规划,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农户逐步迁出危险区域,彻底消除隐患。
第四篇:当前民主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当前民主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民主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赋予民主党派的重要职责,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优势,是其他性质的监督所不能取代的。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下,民主党派传统的民主监督模式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应给予重视。
一、民主监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对民主监督重视不够。在实施民主监督的过程中,无论是监督主体还是监督客体都有对民主监督重视不够的现象。一方面,作为监督客体的执政党,一直存在着“上热、中温、下冷”的状况,具体表现为有的基层领导认为民主党派搞民主监督就是“挑刺”、找麻烦,民主监督可有可无、没有必要,于是对待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或不积极配合,或消极怠慢,甚至回避。另一方面,作为民主监督主体的民主党派,有的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民主监督意识不强,只重视参政议政而忽视民主监督。
2.缺乏更加细化健全的民主监督运行机制,缺乏相应配套的、稳定的、能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实施细则去规范民主监督工作。当前民主监督主要限于派驻或邀请的少数单位,没有建立起对所有单位进行常态化监督的制度性安排。往往是事后监督多,提前介入少,有的流于形式,离规范化、制度化要求较远。而民主监督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没有建立专门接受和进行监督的机构,民主监督的渠道不畅,随意性较强,尚未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3.知情反馈渠道不畅。民主监督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知情的广度和深度。目前,有的地方未能坚持双月座谈会制度,随意性较强,有的即使召开,也只是提前通报拟对外公开的宏观情况,报喜得多,报忧的少,真实无水分的“干货”不多。一些单位的特约员,也仅仅是听单位工作总结,成绩一大堆,问题却很少,监督员只能在被监督者设计的舞台上活动。民主监督的目的是促进问题的整改落实,但针对民主监督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被监督单位反馈不及时,有的干脆不予反馈,如石沉大海。有的被监督单位书面答复很好,但承诺后没有真正整改落实。有的被监督单位反馈意见重形式轻内容,避实就虚,出现“有提无案”、“有议无果”的现象,致使民主监督时效大打折扣。
4.监督形式单一。2015年出台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明确了民主监督的十种形式,但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一是对单位监督的多,对个人监督的少。不少民主党派成员局限于在政治协商和中共党委主要负责人召开的专门会议上对单位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而很少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提意见。二是事后监督多,事前监督少。如民主党派成员参加中共党委有关方针政策、重大决策等工作实施情况检查的多,而很少参加重大政策措施决策前的监督。三是被动监督的多,主动监督的少。有的民主党派成员碍于情面,不主动对部门单位进行监督,有的坐等被监督对象邀请参加,如果没有邀请就不去监督,导致民主监督流于形式。
5.综合素质不高,影响了民主监督的力度。民主党派来自于各行各业,很多是单位和行业的骨干专家,由于受自身经历阅历所限,有的对如何有效开展民主监督还不得要领。一方面表现为不敢监督,有的从所谓的政治安全出发,不敢说真话,认为“言多必失”,提了意见怕“穿小鞋”,隔靴挠痒、患得患失,不敢真正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表现为不会监督。有的不清楚被监督对象的情况,也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话说了一箩筐,有的是“道听途说”,有的是“牛头不对马嘴”。有的虽然摸清了情况,但提不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影响了民主党派的自身形象,也影响了民主监督的针对性和权威性。
二、加强民主监督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民主监督作为一种非权力的政治监督,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一是要重视和支持民主监督工作,积极主动地为民主监督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调动民主党派成员讲真话、出高招的积极性,真正体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二是要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宣传。提高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意识,提高民主监督意识,形成全社会了解、支持和参与民主监督的良好局面。三是作为民主监督主体的民主党派,应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切实增强民主监督意识,积极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不断提高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水平。
2.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完善民主监督体制机制,是扎实开展民主监督的重要前提。一是针对当前民主监督手段不硬、针对性不强、有的监督领域缺位等问题,建议制定完善《民主党派监督办法》、《重大决策监督办法》、《对口单位监督办法》、《民主监督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办法,进一步细化各项民主监督的职责和权利,硬化民主监督的手段,明确党委、政府、部门单位接受监督和对监督情况作出反馈的责任,促进民主监督员真正依法履职。二是探索在各民主党派内部成立专门的民主监督工作部,在各级统战部门建立一个民主监督联席机构,统一领导协调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工作,促进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三是建立各民主党派与政府部门的对口联系制度,为民主党派提供多种知情的渠道,充分尊重、保障和不断扩大民主党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3.坚持依法履职,完善民主监督内容。完善民主监督的内容和范围,是提升民主监督成效的重要保证。一是要改变只重视对单位监督,忽视对个人监督的现状,要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成员在政治协商和中共党委主要负责人召开的专门会议上对单位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还要求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提意见和建议,促进党和政府依法行政,领导干部安全健康成长。二是要坚持事后监督和事前监督并举的原则,有关重大政策、重大决策、重要事项在形成前,邀请民主党派成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要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加大民主监督的派驻力度,增强民主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变请我监督为我要监督,不仅监督重点单位、重点部门、重点领域,还要逐步扩大到所有政府部门,实现民主监督的全覆盖。
4.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一是要提高学习能力。经济发展新常态,给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各民主党派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为切实做好民主监督工作提供认知和能力保障。二是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要根据自身特长,发挥比较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民意,坚持站位高、调查实、研究深、立论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力求民主监督监出水平来,督到点子上。三是要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自觉地加强自我教育和思想修养,正确引导民主党派成员在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按照“帮忙不添乱”的原则,既要敢于监督,又要善于监督,摸实情、说实话、出实招,真正使民主监督取得实效。
第五篇: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建议论文
摘要:保护森林资源,控制病虫害发生,是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面对着日趋严重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首先应认识到病虫害发生的诱因。分析林业病虫害发生的诱因,针对性提出了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科学合理造林,确保森林健康;多树种栽培,营造混交林;采用新型技术防治病虫害,推广无公害技术等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工作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1前言
随绿色造林计划的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落实,天然保护林工程的推广,江苏省人工林的面积大幅增加。在此,林业发展进入了防治病虫害侵蚀的关键时期。今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仍重而道远,难度是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我们认清病虫害发生的问题根源,并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治理策略,确保本地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
造成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呈复杂化,分析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本文着重自人工造林的角度和内检工作的角度两方面考虑分析。
2.1人工造林的角
度早期预防工作的缺失,几年间国内人工造林的水准得到提升。但是,在树种结构和配置方面,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病虫害滋生蔓延。人工造林实践中,使用单一的树种或单一系号造林,容易出现纯林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植物群落较单一,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林业抗病虫害水平降低,大大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病几率。森林防治与林业政策间的冲突,从我国制定保护野生动物法规来看,沙鼠、野兔等都是重点保护对象,禁猎措施严格。但是因为保护力度的严格使得这些动物的数量发展速度也增加,对我国部分地区已经构成了危害。这样两种保护措施的冲突给病虫害的防治加大了难度。树种引进时,病虫害问题考虑不周全。外来树种引进过程中,很容易忽视适宜性生存的问题,导致病虫害问题的出现。比如:某省为固沙造林,外引内蒙樟子松,起到不错的固沙效果。但是,因本省份气温较高,土壤中水分散失快,加重病虫害的蔓延,导致樟子松开始减产。森林保护管理不到位,随时代的发展,对森林的保护渐受到重视。对于天然林的保护,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但是,与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令人担忧。比如:相关天然保护工程的政策、技术等等,很多地方都不够透明,不够深入,甚至出现偏差和误解。受此影响,不少地区抛弃天然林的经营管理,影响到森林的卫生健康状况,导致病虫害的肆虐。
2.2内检工作的角度
具体体现在:第一,检疫工作不充分,检疫相关法律知识不健全,林业检疫经受不起利益的诱惑,导致林业检疫问题频出,甚至很多森林植被都没有接受应有的检疫,诱发病虫害的肆虐。据资料证实: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造林中选择新疆本地的数百万株树种,很多没有例行检疫措施,导致后期新疆病虫害居多的局面。第二,检疫站数量不多。最近几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国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着城市绿化、公路建设等等方面,都需要大批量的人工造林。同样,对造林的树种、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种意义上来讲,为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几率提升了更高的几率。如此,想要很好的防疫此病病害的发生,配置足够数量的检疫站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已经建成的检疫站数量有限,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布局上又不够合理,很难满足实际的生产需求。
3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建议
3.1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
加强林业检查,应重视产地检验,详细统计本地存在的苗圃、木材加工厂,完善健全产地检验台账。加强检疫、报检、证书签发等程序工作,认真负责的做好产地检验,切断病虫害内部扩散的可能。对新建的林地,组织跟踪检查,建设部门中使用的木材,都要跟踪监管。发现有可疑疫情,应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堵塞病虫害侵入的可能。就目前木材流通情况,不同省份树种交流、国外树种引进等频繁进行,为大型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同样对林业部门病虫害的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应注意提升树种检疫水平,有效预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发现有病虫害发生,立即隔离,避免疫情扩散。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预警监测网络应覆盖本地区内所有造林地,尤其集中造林地、重点保护地应常年监测,有效提升重点区域林业发展状况的测报水平,重点留意有害生物的调查,一旦发现疫情后应及时有效控制。同时,针对突发情况,预备早期的应急预案,以便特殊情况发生能从容不迫。
3.2科学合理造林,确保森林健康
培养无检疫疫苗,在抵抗病虫害方面,非常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由此,培养专属疫苗,最好在专用基地培养,值得今后推广和使用。规划涉及林业规模时,务必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乡土品种。同时,逐渐增加混交林的种植比例,确保地方种植生物的多样性。逐步改造低产林,彻底清除不健康林的潜在威胁,为树木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总之,造林工作的开展,务必科学化、合理化,确保森林的健康。
3.3多树种栽培,营造混交林
在林业工程重点建设中,要采用多形式的混交林,多树种栽培,尤其是对本土树种大力在栽种,对优良树种引进时要注意树种的搭配工作,不仅对林木生长有利,还可以防止病虫害,拥有不低于三成的混交林比例。在退耕还林时利用抗逆性比较强的经济树种造林,做到草木、灌木及经济植物的立体开发,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促进作用。
3.4采用新型技术防治病虫害,推广无公害技术
对于改革后的林业的生产生活需要积极适应,成立专门的队伍建立防止工作,目标是创建一个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防治有害生物。对配套的、先进的、实用的科研成果采纳使用,尤其是技术方面实用性高的防治手段,尤其是成本低、效率高的技术手段。在生物防治的时候提倡使用植物性、仿生、微生物农药,推广无公害技术。防治病虫害的新技术,就目前而言,较为成熟的就是基于GPS及GIS的有害生物记录系统。嵌入式的GIS系统基于GPS移动设备可以在数字地图以及GPS设备的导航之下对于林业中有害生物的发生和防治等进行快速的记录信息和反馈。
4结论
保护森林资源,控制病虫害发生,是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面对着日趋严重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首先应认识到病虫害发生的诱因。而在人工造林工程中,早期预防工作的缺失;使用单一的树种或单一系号造林;树种引进病虫害问题考虑不周全;相关林业保护工程的政策、技术等等不够透明,不够深入等等,都影响到森林的卫生健康状况,导致病虫害的肆虐。此外,检疫工作不充分、检疫相关法律知识不健全等导致的林业检疫问题频出,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病虫害肆虐的程度。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提高认识,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有效预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发现有病虫害发生,立即隔离,避免疫情扩散。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预警监测网络应覆盖本地区内所有造林地,重点留意有害生物的调查,一旦发现疫情后应及时有效控制。培养无检疫疫苗,逐渐增加混交林的种植比例,确保地方种植生物的多样性,逐步改造低产林,彻底清除不健康林的潜在威胁,为树木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今后我们的工作无论多么努力,本着科学造林,健康造林的原则,想必将确保林业发展的健康可持续和稳定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雨霞.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和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5):58-59.[2]于宝生,张颖.浅谈如何创新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机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2):94-95.[3]周本庚.林业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方法[J].吉林农业,2015,(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