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柳州市文化建设的调研与部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柳州市文化建设的调查以及部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单位:工程系八队姓名:蓝剑桥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是我国西南一座重要的工业城市,每年创造着广西1/7的GDP,1/6的财政收入和1/4的工业产值。2008年,金融风暴横扫全球,‚柳州制造‛身处风口浪尖却岿然不倒,创造出‚没有一家工厂因金融危机关停,没有一个工人失业‛的奇迹;2009年工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和1000亿元大关;2010年开始向‚三年4000亿‛目标全面推进;2011年再传捷报:截至12月18日,该市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达3015.7亿元。
对于柳州市所取得的成绩,该市市委书记陈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是‘形 ’,文化是‘神 ’,只有形神兼备城市才有活力。‛一语道破了 ‚柳州制造‛ 成功的秘诀。该市市长郑俊康也表示:‚只有抓好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才有不竭动力‛。显然,柳州市的文化建设与该市的经济成就密切相关。本人对柳州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思考,具体如下:
一、柳州市文化建设情况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柳州市发展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柳州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市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全市人民建设更加美好柳州的共同目标,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新时期柳州人‚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结合起来鼓舞人民、激励人民,巩固了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居民文明程度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柳州市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积极探索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正确分析和把握自身特点和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1、工业文化
柳州市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其工业文化源远流长。柳州市的工业最初是由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上海的援桂工业项目发展起来的。大量的工业产业在给柳州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柳州人民的文化中根植了工业的种子,并逐渐发展成为独具柳州特色的意识形态,也是柳州文化最显著的特征。该市党委对柳州的工业文化进行了集中、系统的研究,发现 ‚工业文化‛是柳州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市政府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工业文化,如修建了‚柳州工业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为全市的中小型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投拍工业题材电视剧《柳江东流》等。
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柳州人民对工业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了各行各业的生产积极性,更开拓了柳州人民的视野,使他们在工作中更具创造性。本人调查中也发现,当地的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农民,若有外人跟他们聊起柳州的工业,人与人的感情就会拉近;甚至是街头叫卖的小贩,做生意也是工业思维。可以说,‚柳州制造‛之所以身处‚金融风暴‛的风口浪尖却岿然不倒,创造出‚没有一家工厂因金融危机关停,没有一个工人失业‛的奇迹,柳州人的工业文化功不可没。
2、少数民族文化
柳州市是一个多民族相聚而居的地区,居民的民族构成达30余种。除汉族外,壮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的人口达180余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52%以上。有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另有少数民族乡5个: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同乐苗族乡、高基瑶族乡;融水苗族自治县同练瑶族乡、滚贝侗族乡;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多民族文化互相影响,形成了灿烂的文化。
本人了解到,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时扩大柳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柳州市集合了一批批文艺人才,新排了许多大型舞台剧目,包括《铜鼓敲出壮乡情》、《八桂大歌》、《白莲》 等,其中《铜
鼓敲出壮乡情》,代表广西参加2009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晚会演出。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演出团体首次参加国家盛典晚会。
3、历史文化
历史上,柳州是西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一千多年前唐代大家柳宗元来到柳州,柳州城只有500多户人口,但在江南也算是大城市了。柳宗元来到柳州重修文庙,‚启文教,兴儒学,开民智‛,文化得以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传播开来。
为了保护传统文化,2011年,柳州文庙迁址重建。如今,人们可以走进文庙,感受儒家文化的深邃与厚重。本人在高中时就听说过柳宗元为广西人民‚释奴开化‛的故事,如果说柳州文庙已成为柳州城耀眼的文化地标,那么柳宗元就是柳州人的文化支柱。
(三)积极创新文化制度,以增加人民的“认同感”、“自豪感”、“幸福感”为出发点
关于这一点,柳州市市长郑俊康的一句话最能讲明白:‚抓文化建设不能算一时的经济账,也不能只算经济账,而要算长远的账。一个城市老百姓的幸福感,不在于GDP、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增加多少,而在于市民对于这座城市有没有认同感、自豪感,会不会自发地去爱这座城市。‛
1、实施文化体制改革
柳州一直都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2011年,柳州市在全区中率先实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机制的改革,成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与支持文化精品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完善文化政策保障机制、设立文化发展基金、鼓励民营资本和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激励力度等,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2、‚文化建设十大文化工程‛项目
柳州市深受工业文化熏陶,所以柳州的文化建设参照了工业发展的大手笔、大气魄、大决心,创造性地以‚文化建设十大工程‛的形式集中推进各项文化建设,完成一个,递补一个,由市委领导牵头,以工程指挥部的形式,用项目管理的办法,科学合理地将工作细化、量化。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发展繁荣城市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柳州投入了8亿多元用于‚十大文化工程‛:柳宗元文庙、‚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工业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就是该项目的成果。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建设柳州工业博物馆的160亩的土地,与柳州市政府办公地点只相隔一个市民广场。如此一块‚宝地‛,地产界的估算其价值在每亩1000万元以上,合计就是16亿元;用于重建文庙的98亩土地也是城市中心地带并沿江亲水,其土地价值业在10亿上下。做如此大的‚牺牲‛,柳州市是下了大决心的。
3、扎实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为了让柳州人能够实惠地分享到柳州文化建设的成果,柳州市政府推出了‚东门戏台邀您看大戏‛、‚水上大舞台邀您唱红歌‛、‚刘三姐大舞台邀您周末喜相逢‛和‚“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等系列文艺演出惠民活动,形成全国特有的‚精品剧目月月看,群众文化周周演‛的文化新景象。
例一:2010年开办的“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活动,国内外许多优秀剧目在这上演。为了可持续办下去,演出主要是商业运作。市政府考虑到如果纯粹是商业性演出,一张票得一千多块钱,许多人买不起。于是政府改为‚政府买单,企业支持,市场运作‛的形式引进国内外优秀剧目,实行政府补贴,采取低票价策略,让老百姓买得起,看得起。仅2011年就引进了朝鲜平壤艺术团的《盛开的金达莱》、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的《天鹅湖》等10多个世界各地的优秀剧目,观众超两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柳州人的文化生活,提升文艺欣赏档次。
例二:‚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自2010年7月首演至今,以本地院团、企业文工团和群众文艺团队为主角,成为柳州最大的文化客厅,近90场演出,200多场免费电影,让150万人次的观众享受到了免费的文化大餐。
二、对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上述柳州市的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我对本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建议如下:
(一)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培养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锻造政治过硬的现代警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军人是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军人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我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学员,鼓舞斗志。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以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员的认同感、自豪感。我院应以持之以恒的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院广大干部学员共同的思想基础。
(二)正确分析和把握自身特点和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我院是全国公安现役部队培训的最高学府,具有多个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又是一所区别于地方大学的军事院校。所以我院可以深入发掘我院文化探索出具有我院特色的文化品牌,各部系亦可效法,如学院名师论坛、学院每月的文化活动、编排大型的展示我院风采的节目等。在院内外泛宣传,扩大我院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学子来我院学习交流,同时曾强学员们对本院的认同感、自豪感。
(三)研究创新的军事理论,丰富军事文化
军事理论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军队综合战斗力的重要标志。首先,在战争这个殊死较量的领域,唯有创新理论才能求得生存,谋取发展。其次,创新的军事理论也是我院军事文化沉淀、繁荣的过程。我院作为一所现代化的军事院校,更应当创新军事理论,发展军事文化,所以,学院各部系应当根据自身特色,鼓励各学员队创新本职内的工作理论。这不仅可以锻炼学员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丰富我院军事文化。
(四)创新文化建设制度
由于经费原因,我院也许不能像柳州市一样拿出8亿资金实施
‚文化十大工程‚。但我院可以成立专门的文化发展办公室,以及出台一系列鼓励学员参与与支持文化精品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奖励在文化建设上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学员队、鼓励军属加入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等,为我院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第二篇: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情况
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校园文化的产生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换言之,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在学校出现时,它便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产生并且存在于“文化世界”中了。而且,一种文化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群体、同类文化和物质载体。
1.群体,是指有整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共同利益、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在行动上相互协作的整体。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的本体是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表现”,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文化是一定人群共同拥有的东西,而不是个别人的专利”,个体的人只是一种文化的表现者,群体的人才是文化的创造者。
2.共同的文化意识。在共同的行为准则的约束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就形成了既源于社会又高于社会文化的共同的文化意识的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
3.校园文化产生的物质载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学校中。严格意义上讲,上面所论述的“校园文化”还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但它是今天的校园文化的历史渊源。
对校园文化的多种界定,可以归纳为“狭义的校园文化”和“广义的校园文化”两种解释。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校园文化,虽然可以使研究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更容易深入,但是都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容易产生校园文化就是学生或师生的课外文体活动的片面理解。此外,从校园文化研究的历史来看,校园文化概念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由“狭义”向“广义”拓展的。同时,对校园文化进行界定时要考虑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要揭示校园文化的内涵;第二,要明确校园文化的外延;第三,要对校园文化各方面的性质和基本关系给以准确的界定。因此,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作如下界定:“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发展与成长的主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学校从理论上普遍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很多学校己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着知行脱节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自身的干扰,任何一所学校如果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就等于放弃了最基本的育人阵地,就难以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
2.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有的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精神
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组成部分,它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职能作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
3.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这种把校园文化局限在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目前许多学校还普遍存在。
4.校园文化活动冷热失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少高校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许多活动都是自上而下的组织,一方面群体是在不平等的心理气氛下服从或被动的参与,缺少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官方组织活动精力能力有限,时间久了不免落入一种固定模式,缺少创意。正因为置身于这种冷热不均的文化活动当中,所以主办者泄气了,满头大汗的演员没劲了,抛头露面的评委疲惫了,看不到新味的观众也累了,我们的校园文化也“感冒”了。
5.少数人受益的精英型教育。校园文化是群体文化,因此只有坚持大众化,才能实现其群体性,才能真正体现校园文化的价值。学生活动常常过分集中在一部分学生干部身上,特别是过分集中在学生会、团委的学生干部身上,出现“忙死一部分学生干部,闲死大部分在校学生”的现象。现代高等教育要突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人的权利,实现对校园文化氛围的资源共享。
三、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1.要始终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首先,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是非标准,我们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为目标。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和帮助广大师生开阔新视野、树立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校园文化才能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用文化。再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只有主动地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关切,并自觉地融入到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去,校园文化才能日益显现出其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2.要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以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建设。广大教师要以端庄的仪表风范、科学的教学方法、良好的职业道德,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大力营造清新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促进学生心智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以重大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突出时代主题、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增进身心健康的重大活动,既活跃校园文化建设,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工作是愉快的、学习是轻松的”浓厚文化氛围。
以先进典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大力发现、总结、推介和树立各类先进典型,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广大师生见贤思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的洗礼,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以优美环境物化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技术和艺术、实用与文化的和谐统一,切实抓好学校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让学校的每一扇墙壁都会“说话”,努力创设布局合理、格调高雅、文化味浓的校园环境。
以互联网络延伸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互联网在校园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成为校园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成为广大师生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3.要致力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要彰显校园文化的地域特色。每一所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时,都要善于依托和利用名人、名山、名城等地域文化资源,特别要注重挖掘、提炼其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并以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养料,使其深深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
要彰显校园文化的学科特色。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并形成其校园文化的独特风格。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善于在总结自身办学特点、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中培植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并紧跟时代步伐和世界潮流,赋予其鲜活而深刻的内涵,使之既富有现代气息,又彰显自身特色。要彰显校园文化的管理特色。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各级各类学校既要注重将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系统化、程序化、科学化和人本化,更要注重将其积淀、内化和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使之广泛而深刻地作用于师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4.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摆上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工作一同规划、一并部署、一起落实。
各级宣传、文化、教育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宣传部门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宏观指导;文化部门要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效服务;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使之健康有序发展。
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结合实际、精心规划,描绘校园文化建设新美蓝图;要广泛动员、群策群力,汇聚校园文化建设强大力量;要注重实践、加强研究,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要立足长效、建立机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各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积极推介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全面展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三篇:对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在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在积极开展中。但总体而言,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高、内容形式单
一、管理水平落后、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现状不容乐观。职业技术院校应遵从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其使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着力创新,形成特色,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我国的职业技术院校经过数年的发展,已初步走上特色办学、注重实践、能力为本的发展轨道。在抓教学、强素质的同时,开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综合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予以更大的关注,多数院校也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总体而言,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仍然处于发展中期,存在各种问题,以下做简单的归纳。
一、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以技能培训和实现就业为首要任务的职业技术院校来说,为保证生源和就业率,多数院校只能以教学为中心,把学生的技能学习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往往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被忽略。所谓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有深入研究,不能形成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这种现象在多数院校当中普遍发生,成为制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第二,难以形成具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职业技术院校多为转型、合并或新成立,缺乏厚重的校园历史文化积淀和突出的校园文化底蕴,在提炼、升华和体现校园特色文化时无从着手,加之对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理解不够,因此对如何形成统一系统的、富有特色的、能够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校园文化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只能盲目照搬或简单模仿一些普通高校校园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雕塑标语,而没有注意到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与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的挖掘和培育,导致了校园文化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第三,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存在偏差。虽然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大都已能注意到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但隐形的人文环境建设仍无所作为。造成的结果是学校得到美化,环境得到改善,但学生厌学现象依然严重。究其原因,学校只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的质量管理,而忽视学生的根本需求。
二、准确把握校园文化内涵,形成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的组成,一般理解为四个层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部分。一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文化组织活动和艺术形象设计,在校园内设置视觉标志,充分展现学校独特的文化品质和气质。二是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在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的文化,通过制度载体表现出无形文化,是在教育理念引导下学校成员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物化过程,是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三是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
三、把握特点规律,建设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 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贯彻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要独立出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则必须区分出别于传统校园文化的内容,在进行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加以强化和补充。第一,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树立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必须把握三个立足点: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色;体现学校具体培养目标。切合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多元需求、家长学生对学校的多元需求以及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多元需求的实际,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定位必须与之相适应。第二,构建彰显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职业技术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和抄袭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也不能一味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第三,融入企业文化,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就业,能否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快速适应企业环境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就业之后,来自家长和学校的控制也会逐渐减轻。而在企业文化中,又以自我管理的成分居多,所以很多学生对就业后的自我管理准备不足,一时间难以适应。因此:一是形成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当前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对象依然是独生子女占大部分,父母的宠爱和环境的优越让学生缺乏自我管控能力,但是又要面临就业压力,因此就自我管理这一方面,职教学生需要接受更多的指导和训练,尝试自我管理的历练。二是成立学生自我管理的校园社团。学生社团是有相同兴趣的学生组成团体,通过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模式,让学生更快速地学会团队合作、共同分享的精神,以及项目规划、资料收集、付诸实践的能力。三是结合专业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爱好。职业技术院校专业差别较为明显,校园文化中,局部的班级文化需要将专业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加以考虑。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注重调动与培养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的特长和创意得以发挥。这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能力得以一展所长的成就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追求。从而帮助学生摆正从业心态,更好地为就业做准备。
第四篇: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付俊龙
吉林工商学院
[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生活的重要方面。新建本科院校要达到实质性融合。必须抓住校园文化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秉承科学与民主的大学传统,统一思想,建设具有本校特征、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校园文化。
[关键字]新建本科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研究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作为人类文化学领域中一个特有的新概念,“校园文化”一词是由我国大陆学者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根据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学科的不同,校园文化有不同的定义,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定义校园文化,认为校园文化是指附于学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反映着学校的特点、面貌和个性等。按照这个定义,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它表现于学校的课内与课外以及物质、制度、精神等各个方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外。
二、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从校园精神文化上来看: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理念不鲜明。高校的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主要是指高校的传统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它是由高校的传统、历史、地域文化、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共同孕育的,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独特、鲜明的个性特色,反映着一所高校的价值追求和科学的信念。高校的灵魂就在于此。由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过程有着太多的相似性,他们对于校风的总结也在不知不觉中有着很大的趋 同性,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理念不鲜明,而市场经济时代,高校竞争日趋激烈,是一个需要突出特色、个性的时代,它要集中反映出这一所学校的特殊本质、个性,要体现这所学校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要办出特色、办出具有文化内涵的高等院校,就必须认真研究、总结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出鲜明的办学理念。
2,从校园制度文化上来看:学术制度不健全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保证。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为了维持其正常运转和教学生活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具有大众认同度的传统习惯,是国家法纪和学校要求在校园的条文化和规范化。“高等学校的特质在于治学”。学校应有一个好的文化氛围,一个好的学术环境,一个好的多学科相互交融的学术生态环境,使文化得以创新,学术得以繁荣,学科得以发展,人才得以全面健康成长。这样的学术环境需要我们强有力的学术制度加以保证。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长期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国家,官本位思想浓厚,加之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术制度不是很健全,从而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制度文化有官本位倾向。新建本科院校在进行制度建设时特别要尊重学术权威,重视学术制度的建设。、从校园行为文化上来看:校园文化活动层次偏低,学术氛围不浓高校行为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文体活动、生活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办学理念、价值观念、传统精神的动态体现和折射,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术科研活动和师生文体活动等行为文化现象时常可见,但是这些师生文体活动大都层次偏低。学术科研活动开展得不多,学术氛围不浓,从而很难发挥大学应有的影响力,很难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社会前进。
4.从校园物质文化上来看: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开展的活动场地有限。就校 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而言,它包括高校的教学、科研、产业、生活环境及其文化体育设施,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它是高校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场所,物质文化的好坏直接影响师生的情绪和心理。由于是新建的本科院校,因此学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个方面进行建设,资金有限,大部分学校不得不自筹资金,在保证教学、实验的情况下,拿出一点资金用于学生课外活动,而大部分学校是没有专门的学生活动场地,这样就限制了一些学生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
三、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式的探讨
1、加强整治校园自然环境。一方面,要建造一些必要的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如大礼堂、歌舞厅、录像厅、体育场馆等,配备一些必要的活动器材;另一方面,要重视校容校貌。包括校园的合理布局、标志性建筑物的文化设计、校园绿化、美化等,以更好地体现深刻的文化蕴涵。
2、加强人文环境整治。努力创建良好的人际环境,形成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和谐的气氛,崇尚科学、相互尊重、发扬民主、养成高尚的个人品格和情操。
3、加强教学及行政管理。(1)完善校规校纪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这是创建和维护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关键。校规校纪既是学校各种活动能够正常运行的保障,又是约束师生员工行为的契约,因而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2)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建树良好的教风、学风。(3)增强服务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明确岗位职责,勤于、忠于职守,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这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校园气氛,增强校园文明。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各种讲座、交流讲学,文化、体育、娱乐等。学校及分院应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抓艺术体育文化建设时,要坚持高雅性和通俗性、严肃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档次。
参考文献:
[1]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5期.
[2]王冀生.绿色、人文、科技、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建设.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1期.
[3] 刘延庆,沈海滨.高校合并办学与校 园文化建设 [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3).
[4]夏跃平.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嘉兴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7,(4):61 —62 .
第五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纺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程祝礼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实现高水平管理的体现,是创出特色的关键,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所在。纺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做到注重传承,突出精髓;创新发展,突出特色;着力建设,突出重点。
【关键词】纺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也是一所学校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进步程度的集中体现,它涵盖办学思想、群体意识、思维方式、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教育教学理念模式等管理和育人的各个层面。校园文化必须是经过学校的教职工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成年累月地积淀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该群体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和精神的、心理和组织制度上的传统、习惯、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实现高水平管理的体现,是创出特色的关键,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所在。
纺织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在文化环境上也应该区别于本科院校,有与职业教育相适应,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以下是笔者对纺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传承,突出精髓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一定的独特的发展历史,学校的教职工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优秀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要进行总结继承,这是学校独特的精神财富,不可忽视!尤其是其精髓部分,要坚决传承,大力弘扬!如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有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以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及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并为社会服务”、“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工学结合”、“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为基础教育思想,“德能兼融、行知合一”的校训精神,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等即是我院历史文化的精髓,要传承好。
二、创新发展,突出特色。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不仅具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
特征及作用,而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纺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就应该与纺织“职业”紧密相关,即职业特色,具体应体现在一下方面:
1、教师偏向技术管理型。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要主体之一,教师的思想、知识、能力、偏好、习惯等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纺织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区别于本科院校的理论学术型教师,而偏重于技术的应用、实施和管理,教师不仅拥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生产现场的管理能力。
2、科研偏向技术应用型。纺织高职院校的科研也应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理论创新、科技攻关研究,而应偏重于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研发,技术的改造革新等方面。
3、教学工作导向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的教学体系,倡导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融入企业岗位资格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构建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教育与市场一体化的新型教学体系。
4、德育工作职业素养型。纺织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应与培养目标相吻合,纺织高职院校的德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还要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5、学生管理企业型。纺织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探索与企业员工管理相对接,有利于学生职业习惯的养成。
6、班级文化企业化型。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纺织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要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和经验,与企业文化相对接。便于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更好的融入企业。
7、课余活动创新创业型。纺织高职院校的学生课余活动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8、校园的教学设施、文化设施、师生生活设施等的建设尽可能透视高职教育的特色,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园里体味到职业的氛围,感受到企业的气息。如,原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企业冠名楼宇:雅戈尔艺术楼,罗蒙图书馆,杉杉教学楼,培罗成体育馆;以企业命名分院:博洋家纺分院„„处处有“职”文化存在、有企业文化熏陶。
三、着力建设,突出重点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组织领导。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较为缓慢,纺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较为成熟的理论指导。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是纺织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
任务。只有在理论层面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才会沿着科学的轨道向前推进。校园文化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识地培育、积累、沉淀。这就要求纺织高职院校的决策层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纳入院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认真调查研究、精心设计方案、周密组织实施。
2、以吸收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创建纺织高职院校特色文化。“校企合作”已成为纺织高职院校普遍认同的办学理念和实现办学与就业市场零距离对接的有效途径。所以,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是纺织高职院校创建特色文化的最佳切入点。首先,要吸纳优秀企业共同奉行的价值观,如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等,将这些价值理念渗透到院校的精神文化之中。其次,要借鉴现代企业先进的制度文化,特别是优秀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如ISO9000质量认证;以岗位为参考、以绩效为主导的绩效报酬制度;海尔的“OEC管理法”等。这些观念和制度的引入,必将促进纺织高职院校特色文化的创建,同时,缩小纺织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有利于培养现代企业认可的技术人才。
3、加大师生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也即校园文化的营造者。所以,纺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广大师生员工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对校园文化的本质、规律、功能等基本问题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特别是对本校校园文化的内容要有高度的认同。所以,院校要对师生员工经常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培训,通过灌输与启发相结合的方式将院校信奉和倡导的价值理念逐步渗透到他们的头脑中去,求得一种亲和力和心理上的共鸣。惟此,校园文化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用,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获得进展。
【参考文献】
[1]雷久相.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2]雷久相.推进校企文化对接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企业家天地, 2007.(10)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企业文化,2009.(12)
作者简介:
程祝礼,男,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商务与纺织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教学与研究,哈尔滨市1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