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调研问题的意见
关于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调研问题的意见
⒈我县现行的中小学校干部管理体制有哪些弊端?应该怎样改进更有利于学校发展?
能者上,庸者下。由于受社会不良气候的制约,真正能者不一定就上,而领导干部中的庸者却占领着领导的岗位,这样的人是干部队伍中的阻碍因子,让庸者下,更能激发能者的工作积极性。
⒉我县中小学领导干部的选拔方式存在什么问题?怎样选拔更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你有什么建议?
以往实施的通过笔试、口试、面试来选拔领导干部这是体现公平性的。但是这样选上来的人品德如何?是否有管理的能力?这两个因素是干部任用的重要因素,所以这样的选用有弊端,不可行。
可行的办法是从领导干部任用的基层做起,就是把好后备干部的入口,要德、才、能兼备,在后备干部中筛选。
3、中小学校长队伍存在哪些问题?例如,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任期长短、干部终身制问题等等。应如何解决?
新任校长的选用不能年龄太小,有热心没经验,应控制在35岁至45岁区间。
新任校长的选用最好是在业务校长内产生。那些偏离执教轨迹的校长多数是后勤校长、政教校长。
⒋校长的职业倦怠问题如何解决?应建立怎样的激励机制? 解决的办法就是异地交流。校长的职业倦怠就是在一个地方干的年头太多了。我认为在一个单位任一把不该超过八年,副职的倦怠除任职年限太多外,就是与一把的合作出现障碍,这样的领导都应在交流范围之内,尤其副职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大有人在。这是令一把头痛的现象,一把没有权力调整,所以这样的副职更加猖狂鄙视一把,致使政令不通,工作受阻。
⒌中小学校长的考核应如何进行?考核结果应该如何运用较为合理?
对中小学校长全面考核是必行的,这样也能促进工作,在具有危急感的状态下消除职业倦怠。但要有重点的考核,能力差、执行力差、品行不端的人,之后进行异地交流,给他重塑的机会,如果还是没有真正起色,劝退。
⒍目前实行的校长培训机制有何问题?对培训管理模式、培训考核评估、培训的形式与内容、培训经费的投入和培训基地的建设有何建议?
现行的培训办法对校长的执政能力提高幅度不大。听教育专家的高谈阔论都是大方向、大行为的领导模式,可鉴、可学,但缺少的是管理案例及精细化管理经验。我们是基层学校,需要的就是管理好每一件小事。我认为校长要多看教育教学管理书籍,向书本要经验,省钱。组织外出考察也是无大效的,因为我们去的地方都是全国的名校,你根本学不来,不切实际,考察就走马观花。
不能深入其学校的基层,不能参与其学校的工作,表面的考察都是徒劳。
我推鉴,农安县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都能达到高家店中心校校长杜向辉的绩效,那么农安的教育几乎是辉煌的。
⒎在校长队伍的工作作风和提高领导执行力方面,教育局党委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强化?
⑴抓校长的廉政,这是民心工程,让得民心者执政。
⑵抓校长的惜时。校长必须有时间观念,能守住学校。那么长期在外跑的校长永远不会是个好校长。
⑶抓校长的培训。鼓励推鉴校长多读书,多读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书。举办校长经验交流会及县城内的现场会,让杜向辉这样有经验、有绩效的校长介绍管理经验,能做到学好这样的草根校长就足够了。
⒏教育系统后备干部的选拔、培训、培养和任用有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重新确定后备干部,把好入口关,要德、能、才兼备。要求后备干部多读相关的管理用书,定期进行管理要领的培训。
新农乡中心小学校
鞠 洪 成二0一三年九月九日
第二篇: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中共温州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近年来,我市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5+1”文件和省里的5个配套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勿庸臵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状况与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借这次县(市、区)换届考察之机,专门就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行调研,力图通过调研,对如何切实加强我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一些启发性的意见建议,为推进“三个温州”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做法近几年,我市着重在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五项工作:
(一)着眼于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加大教育培养力度。
1、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领导干部头脑。长期以来,我市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胡锦涛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领导头脑,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短期培训班、专题研修班、读书会等多种载体,抓好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2004年9月开始的“三树一创”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通过认真实施县(处)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和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档案,把理论学习的考试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促进了干部学习的自觉性。2003年来,县(处)级领导干部参加理论学习考试1950人次;1196名科级领导干部参加了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
2、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针对不同层次干部的特点,提出相应学习要求,实行案例教学、实地调研、学工、学农和军训等多种培训方式。2000年以来,市委党校共举办县(处)级班、中青班、乡镇党政“一把手”班等培训班50期,培训干部达3252人次。二是打造“温州讲坛”品牌。从2004年开始,我市整合市属单位的各类讲座、论坛等学习资源,开辟“温州讲坛”,邀请省部级领导、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精英人士作专题报告。至今已举办17期,听众达1.3万多人次。三是充分利用高校培训基地。安排县(处)级班、中青班等学员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院校进行短期培训,学习MPA主干课程和发达地区先进管理理念。举办国外学历培训班,去年开始已经选派了40名干部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MPA硕士学位。四是积极组织领导干部赴国(境)外培训。2001年以来,先后举办了10期赴欧、赴美出国培训班,培训人数达221名。五是积极选派干部参加中央和省委举办的各类培训班。2001年以来,参加省以上各类培训的县(处)级领导干部有611人次。通过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3、加大干部挂职锻炼力度。根据我市实际,研究制定《2004-2008年干部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岗位锻炼部分)》。为确保取得实际效果,我们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挂职锻炼活动。一是下派,丰富基层工作经验。针对机关一些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工作魄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较差的现状,选派700余名市级机关干部到乡镇(街道)、村(居),尤其是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地方挂职锻炼。二是上挂,增强宏观决策能力。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侧重加强机关工作的综合锻炼,选派到中直、省直机关挂职锻炼。三是外派,学习先进经验。选派干部到上海浦东、苏南等地挂职锻炼,让干部开阔视野,取长补短。2004年以来,已选派了100多名市管干部参加挂职锻炼。
(二)着眼于增强领导干部队伍活力,加大干部选拔交流力度。
1、全面推行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根据中央、省委关于开展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工作的要求,在今年的县乡换届时,我市采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重点从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综合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出评价,实际效果比较明显。
2、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一是培养性交流。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或机关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实行纵向交流,对经历单一的优秀干部实行横向交流,使年轻干部在多岗位交流中锻炼成长。二是需求性交流。把干部交流作为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即在交流干部前,首先对领导班子的结构排队分析,找出各个班子结构的缺项,本着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原则,通盘考虑,采取“内选、外调、下派”等方式,统一调配交流干部。三是回避性交流。为避免领导干部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犯经验主义错误和被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束缚住手脚,市委在《条例》规定的范围外,还对在同一班子中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进行了交流。2003年以来,有653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交流。
3、推行和改进公开选拔方法。一是采取考选形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考选是以组织推荐为主,由各级党组织把好报名关,推荐干部参加考试。这样,既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又做到高效、简便、实用。二是探索建立公开选拔有效期制度。对经过公开选拔笔试、面试后入围,且考察结果比较好的干部,在两年内开展的另一次公开选拔中,给予放宽报名条件或免予笔试直接进入面试等措施。同时,把这些干部列入后备干部名单,在平时干部提拔使用中,优先考虑。三是把公开选拔与后备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在设臵公选职务的任职资格条件时,认真分析后备干部队伍情况,尽可能为后备干部参与公开选拔创造条件,积极动员有潜力的后备干部报名参加考试,在讨论决定任用人选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后备干部。2001年以来,公开选拔4批,共选拔49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去年,还公开选调了14名机关中层干部,促进了干部的横向交流。这些措施,激发了广大干部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热情,形成了良好的用人导向。
4、加强领导班子配备建设。在干部调整过程中,始终坚持“为人、为政、为事”三者统一,坚持凭实绩选拔使用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把那些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注意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既注重优化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又注重优化领导班子的年龄、性别结构。重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意选拔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使班子分工合理、专业配套、优势互补,进一步增强整体功能。
5、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规定》要求,认真做好后备干部工作。在选拔方面,采取大规模选拔和日常滚动管理相结合的方式。2003年,我市开展大规模后备干部选拔活动,共选拔出759名市管后备干部。其中:35岁以下263名,占34.7%,30岁以下75名,占9.9%;大学以上学历472名,占62.2%,其中研究生学历50名,占6.6%;女干部156名,占20.6%;党外干部64名,占8.4%;少数民族干部13名,占1.7%;还有一定数量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对后备干部进行滚动式管理,通过公开选拔、考核、换届考察、专门人才定点推荐等渠道,及时将优秀人才吸收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同时,及时将表现一般的干部调整出去。在培养方面,不仅注重理论素质培养,而且非常重视实践锻炼,提高后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3年以来,共有406名后备干部参加了中青班学习;有200余名参加上挂、下派、外派、互派等挂职锻炼。在使用方面,要求提任的干部一般从后备干部中产生,否则要专门作出说明,到目前,已提拔使用54人。这次县(市、区)换届,拟提拔人选中有93名后备干部。
(三)着眼于领导干部队伍规范管理,畅通干部“下”的渠道。
1、加大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力度。在实践和调研的基础上,规定了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下”的7条标准,即: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组织领导能力差,不能胜任现职领导岗位;在领导班子中闹无原则纠纷,严重影响班子团结或工作作风存在严重问题;以权谋私,存在不廉洁问题;工作不负责任,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较大的损失;连续两年未完成工作目标,工作实绩差;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达到30%以上,无特殊原因的。2000年以来,已有4名县(处)级干部因不胜任现职被降免职。
2、严格执行辞职的各项规定。对一些工作失职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干部,严格按规定实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特别是针对温州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干部群众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规范了干部辞职“下海”的行为,要求辞职的干部要书面说明辞职后的去向,并遵守“三年内两不准”的规定。据统计,中央“5+1”文件下发以来,共有19名市管干部辞去领导职务,其中辞去公职6名,辞职从事经营活动12名。
3、明确领导干部任职年龄上限。为了形成领导干部正常的新老更替,防止干部队伍老龄化,有利于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我市及各县(市、区)都规定领导干部达到一定年龄都要改任非领导职务,如我市划定正县级为57岁、副县级为56岁。为加强对“改非”干部的管理,还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对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意见》。
(四)着眼于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加大干部监督管理力度。
1、逐步建立健全干部监督工作预警机制。以党政“一把手”、执纪执法和管人财物的关键部门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为监督的重点,立足于事前防范和监督,以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为切入点,逐步建立健全了干部监督预警工作机制。一是认真执行党政“一把手”总结报告制度。二是着力抓好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三是采取措施,抓好其它干部监督制度的落实。把县级领导干部的收入申报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纳入全市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责任制的内容,年终会同市纪委进行检查。完善干部监督工作信息系统,发挥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多渠道收集干部监督信息。
2、重视调查核实反映领导干部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反映领导干部的问题,注重把调查核实的成果运用到干部的教育管理、考核考察、选拔任用工作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04年3月,“12380”举报电话开通以来,市委组织部本级共受理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的举报电话196次,经调查核实后,宣布任免文件无效、取消干部任命决定的1名,诫勉谈话1名,暂缓任命4名。对反映领导干部的问题,经调查核实后反映失实的,我们给予澄清。对举报中反映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汇总分析,研究对策并提出防范性措施,增强了干部监督工作的针对性。
3、加强对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有关规定的监督检查。2005年10月组织5个检查组对10个县(市、区)和25个市直综合部门进行了大规模检查,查问题找原因,并进行整改落实,进一步提高我市的选人用人水平。
(五)着眼于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
1、干部任免票决制工作取得新进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干部任免表决方式等进行了探索。2003年,制定了《市委常委会干部任免表决办法(试行)》、《县(市、区)委常委会任免干部无记名表决办法》和《重要职务人选任用征求意见的办法(试行)》,规定凡任免干部都必须进行表决,重要职务任用还需征求市委委员、候补委员的意见。2004年7月,市委全委会通过《全委会对重要职位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试行)》,规定需由市委全委会表决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市委常委会提名并提交全委会无记名表决,并把所表决范围扩大到部分党委部门副职。票决制的推进,扩大了党内用人的民主,有效提高了用人上的科学决策程度。
2、民主推荐方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干部任用条例》对民主推荐作了专门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唯票论”倾向,即简单地以票取人;另一种是“少数人说了算”,即不能体现群众公认原则。为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去年4月份出台了《领导干部民主推荐暂行办法》,建立了定期民主推荐制度,规定一般每年组织一次推荐,推荐结果一年有效;建立了第二轮民主推荐制度,如遇最高得票率在30%以下,或组织上认为得票情况与平时表现差距较大等情况,可进行二轮推荐;实行了民主推荐综合评价制度,规定综合评价为好或较好的,方可确定为考察对象,评价情况差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等。较好地解决了民主推荐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增强了干部工作约束力,提高了干部工作的主动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真正体现了群众公认的原则。
3、用人初始提名权逐步得到规范。推进干部选拔任用民主推荐提名环节的规范化、民主化,是监督“一把手”用人权的关键。从2004年开始,在全面推行了市、县(市、区)党委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这项制度的实施,使“一把手”的用人权既得到充分保障,又受到合理制约,为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选人质量,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4、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的探索。从今年4月份开始,以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在瓯海区和乐清市开展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制度调研试点。该制度主要通过写实的手法,以干部工作文书和有关记录表为载体,按照“一人一档”、“一事一记”的办法,对干部提拔任用和平级调整担任重要职位的过程进行全程记实。在记录过程中,突出了选拔任用工作中容易影响干部使用的重要情况的记录,详细记载具体的过程和原因,对干部任免全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监督。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这次换届,中央和省委对县(市、区)领导班子配备、县(市、区)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进行了重大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中央、省委的要求相比,我市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四个“不适应”:
(一)部分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水平与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要求不相适应。民主集中制既是我们党的组织原则,也是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总体要求。有的领导班子没有遵循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工作制度,运行机制不健全,影响了班子整体效能的发挥。有的 “一把手”搞家长制、“一言堂”,个人说了算,主观武断;而有的“一把手”则比较软弱,不敢大胆指出班子成员存在的问题,缺乏统揽全局和凝聚“一班人”的能力,班子内形不成核心;还有的班子中,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部分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较弱,班子缺乏团结和谐的氛围,班子成员缺乏责任意识、全局意识,心胸狭窄,互不体谅,意气用事,甚至相互拆台。出现这些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一是认识上有差距。认为民主集中制会给工作设臵障碍,束缚手脚。二是制度执行不到位。这几年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执行却存在打折扣和不到位的现象。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对“一把手”缺乏有效的监督,重事后监督,轻事前、事中监督,重集中监督、轻日常管理。
(二)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与“三个温州”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温州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四个多样化”表现得尤为突出,影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因素也不断增加,不仅有内部的,还有外部的,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而且各方面交错互动,造成了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一是理论修养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缺乏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忙于应酬,出现了“重业务学习,轻理论学习”,“重文凭升级,轻思想提高”。二是宗旨观念淡化。一些干部工作作风漂浮,心情浮躁,群众观念淡薄;有的上进欲望过强、服务意识太弱,主观上怨天尤人,自认为怀才不遇,自我陶醉、感觉良好。三是自律意识不强。有的干部纪律松懈、自以为是、放松自我要求和约束,有的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四是能力水平滞后。与市委提出的在“三个温州”建设中干部必须“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能共事、不出事”的要求相差甚远;干部当中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现象突出,特别是缺乏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依法行政的水平较低,处理棘手问题、驾驭复杂局面、总揽全局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的干部思想僵化,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争先意识不强,思想趋于保守,开拓创新不够。
(三)干部队伍的总体结构与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要求不相适应。在每次重大人事调整中,市委都十分重视干部队伍的结构要求,但是干部队伍的总体结构与“四化”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领导干部年龄总体偏高。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平均年龄48.29岁。其中:46岁以上的452人,占67.06%;36至40岁的45人,占6.68%;35岁以下的15人,仅为2.3%。与省内其他市比较有一定差距:如市直机关单位领导班子中,40岁以下的正职仅1人(且为团市委书记),而台州为4人,衢州为3人,丽水为2人;35岁以下的副职仅3人(其中2人为团市委副书记),而台州市为9人,衢州为5人,丽水为5人。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偏低,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女干部90人(占13.35%),少数民族干部11人(占1.63%)。二是知识和专业结构还不够合理。仍有52名干部为高中学历,占7.71%;大学以上学历419人,占62.17%,且第一学历为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的为数不多,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领导干部更少,仅60人,占8.9%。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的干部,熟悉现代经济管理、城市规划、环保、园林设计、外经贸及法律业务的干部较为紧缺。三是结构性班子能力偏弱。有些按结构要求配备的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能力偏弱,削弱了班子总体功能。
(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机制,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干部的考核办法有待改进。古人讲:“得人在慎举,慎举在核真”。刚实施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考核内容过于笼统,程序多而繁琐,实绩分析难以有效运用,特别是对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考核缺乏有效的方法。二是干部培养缺乏目标性和针对性。对干部队伍和人才发展战略的中长期规划不够,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干部教育培训缺乏深度和层次性,干部实践锻炼缺乏系统性,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计划性不够。三是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存在备用脱节。一些经长期培养的后备干部备而不用,不仅浪费了后备干部队伍资源和培养成本,也影响了领导干部队伍的总体素质。
三、对策和建议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今后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制定新一轮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规划。
规划是先导,是努力目标和方向。抓紧编制《2007-2011年温州市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对于加强新时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规划》要注意近期、中期与远期结合。要通过对现有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状况的分析,预测今后五至十年我市对领导人才的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领导干部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通过五年努力,使我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方面有明显提高;党政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和专业结构以及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更趋合理;领导班子更加团结、和谐、富有活力。为此,要求到2011年,县(处)级领导干部一般应当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大学以上学历要达到7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15%;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应配备2名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干部;市直机关部门配备1名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干部。年龄上,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要保持50岁以下的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40岁以下的干部要各有2名,其中35岁以下的干部至少各有1名;县(市)区党政正职中,要有1-2名35岁左右的干部。市直机关部门领导班子要保持50岁左右的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各领导班子中40岁以下的干部要有1名,并积极选配35岁左右的领导干部;市直机关部门正职领导干部中应有10%以上的干部在40岁左右。此外,妇女干部要达到领导干部总数的15%;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中要各配备1名以上女干部,其中要有2个以上县(市、区)的党政班子配备正职女干部;市直机关部门中,50%以上的领导班子应配备女干部。同时,党外干部要达到领导干部总数的10%;少数民族干部要达到领导干部总数的2%,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成员中应当有少数民族干部,市直机关部门也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据统计分析,到2011年,我市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将有256人年龄到杠(其中妇女干部33人,党外干部25人,少数民族干部3人),约占领导干部总数的37.98%。为此,要结合这次换届,按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划目标要求,及早考虑,对后备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以便能够及时地、平稳地接好班,而不会对正常的工作秩序产生较大影响。
(二)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思想政治建设是领导班子建设的灵魂,是一个常抓常新的重大课题。当前,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就是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执政能力和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团结、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1、以开展“六观教育”为抓手,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通过开展“六观教育”活动,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群众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以人为本的和谐观。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引导领导干部自觉地以科学发展为己任,统筹兼顾,推进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政绩观,就是要明确“为谁发展”的问题,把工作的出发点放在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上,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避免急功近利。坚持正确的权力观,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手中的权力用来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服务,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正确的群众观,要求领导干部提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八荣八耻”教育,引导干部树立知荣辱的社会道德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观,要求领导干部增强和谐理念,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六观教育”活动,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
2、强化理论学习,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要把理论学习作为提高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水平的关键环节,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组织干部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战略思想。要完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督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精心组织好每次理论中心组学习,做到每次学习有主题、有专题辅导、有重点发言,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问题。要引导干部正确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要踏实苦干,又要扎实苦学,科学地安排时间,珍惜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把功夫下在学习上,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要健全完善县(处)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把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学习自觉性和运用理论指导工作的实际水平作为考察、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3、加强领导作风建设,着力转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作风。按照“两个务必”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大力改进工作作风,提倡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高度,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把人民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提倡忠诚磊落,廉洁自律。引导领导干部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操,时刻注意克勤克俭,以积极向上、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保持清正廉洁,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社会、带动群众。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引导领导干部深入农村、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求客观实际之真,务执政为民之实,养成理论思维的习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面临的困难。
(三)以和谐顺畅为目标,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班子运行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因此,各级领导班子要把握方向、整合力量、团结和谐、步调一致,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和领导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领导制度和政治纪律,所有党员干部对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遵照执行,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无组织无纪律现象,确保政令畅通。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委(党组)工作中的具体化,就是“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这十六字方针既有原则和纪律,又有方法和程序。要强化民主集中制教育,提倡“群言堂”,坚决反对“一言堂”,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要扩大党内民主,推行党务公开,严肃组织纪律,增进班子团结。“一把手”要按照“坚持原则、把握全局、团结同志、加强修养”的要求,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带头维护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权威,带头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成为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表率。要协调各方,敢于集中、善于集中,凝聚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步调一致地做好工作。班子其它成员也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处理各种矛盾,积极支持和配合“一把手”搞好工作,在讨论问题时,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建议,以求决策更加科学有效。要努力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增强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倡导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班子中形成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的良好环境,使民主生活会真正成为班子成员增进沟通和了解,促进团结,形成合力的重要载体。要建立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制度,让谈心交心活动成为加强班子之间和班子成员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有效手段,努力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从而形成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支持,互相提醒,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良好局面,使领导班子更加和谐、更加顺畅,以班子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2、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领导班子内部既要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又要分工负责。凡涉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事,重要工作的布臵,干部的任免、调动、处理,群众利益方面的重要问题,以及上级领导机关规定应由集体决定的问题,都必须集体讨论,决定问题要严格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得个人专断。要按照党内分工和政府分工相统一的原则,落实好分工负责制,避免多头领导和出现分工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每位领导干部要按照分工要求,注重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搞好协调指导,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把手”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办事公道,把握全局,注意协调发挥副职的作用,支持副职的工作;副职则应明确角色定位,摆正位臵,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当好正职的参谋助手,从而使领导班子成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有机整体。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这次换届之后,市县及乡镇党委班子要减少副书记职数,同时适当增加政府班子成员与党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因此,要研究探索建立更好发挥常委会、全委会作用,合理分工负责的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使班子运作更加和谐、顺畅、高效。
3、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要紧紧围绕提高执政的效能,切实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能力、激发社会活力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要加大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当代经济、文化、社会思潮等最前沿的新思路、新成果,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全局意识和跨越意识,切实解决一些干部安于现状、盲目排外、视野狭窄的问题,增强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拓宽干部教育培训渠道,建立开放型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继续鼓励支持优秀人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每年有计划地选送一批40岁以下、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较好外语基础的中青年干部到境外、国外培训,培养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高素质领导人才。制定领导干部挂职锻炼5年规划和实施计划,继续以干部挂职为平台加强领导干部的实践锻炼,根据岗位需要和干部特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上挂、下派和外派工作,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努力使领导干部实现“四个提升”:一是决策能力得到提升,能正确把握发展机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当地实际作出科学决策;二是识别能力得到提升,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明辨是非,分清主次,迅速抓住主要矛盾;三是应变能力得到提升,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动态,及时做出科学的分析预测,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四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善于把上级精神、外地经验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善闯新路,敢为天下先。从而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以和谐的能力处理和谐社会的关系。
(四)以公平正义为导向,真正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硬起来。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掌握住选贤任能的原则和标准,把人选准用好,是一个重大政策问题。选拔一个人,就体现一种政策、一种导向。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在用人上就要以公平正义、公道正派为导向,实事求是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公论。
1、突出凭实绩评价干部,改进考核方式方法。一要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的基础。制定并实施岗位职责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标准,才能引导和激励干部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明确任期工作目标和重要工作目标及完成任务的措施,把责任落实到人。二要推行政绩公示制度。在换届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时,要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公示,让群众知情、监督,以防止政绩虚假、一绩多用等现象的发生,不断提高干部考核考察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三要运用综合考核手段,防止考核考察失真失实。要设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绩效考核指标、综合经济发展指标、社会综合发展指标、自然与环境指标等,实现从定性考核为主向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转变,从领导评价为主向领导与群众评价相结合转变,从主观结果型考核向过程型考核与结果型考核并重转变。四要改进考核方式方法。把实绩考核工作贯穿于干部工作的日常管理当中,融合到组织部门干部考核的各项工作中去,与经常性的干部考察工作紧密衔接。要注重换届考核与平时经常性考核的结合,建立组织部门和审计、统计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充分运用审计、统计结果,发挥审计、统计等部门在干部考核考察方面的独特作用。要拓宽考核渠道,尝试通过参加民主生活会、定期走访单位、阶段性工作考核、干部约谈,以及建立“干部情况动态台帐”、“干部实绩档案”等等,及时了解掌握领导干部的动态。要探索引进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开发干部综合能力素质测试软件,建立“温州市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素质考评系统”,真正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让群众说话,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硬起来。
2、突出凭实绩使用干部,大力选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一个地方的发展,尤其需要那些解放思想敢干的人、心系群众愿干的人、脚踏实地实干的人、学以致用会干的人、深入基层苦干的人。要运用良好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那些善于在问题面前突破重围的人、勇于在困难面前冲锋陷阵的人、敢于在危险面前不畏不缩的人、擅于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攻得下来的人。选拔任用干部,就要追求“为人、为政、为事”三者的统一,注重提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具体来讲,要倡导选拔使用一心为人民,一门心思干事业,不“东跑西走”的人;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扑下身子抓落实,不是只说不干的人;高标准、严要求,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工作不拖拉的人;认真负责,干不好工作睡不好觉、敢于承担责任,不回避矛盾的人;坚持原则,组织纪律性强,不搞自由主义的人;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胸怀坦荡,平等待人,搞“五湖四海”,不打“小算盘”的人;善于思考,能适应科学发展要求,工作上有思路,不是操作缺办法的人;坚决执行上级指示,联系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不简单照搬的人。要改进选拔方式方法,既要选拔在“急难险重”的关键时刻表现突出的干部,也要选拔在定期民主推荐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同时,要逐步实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学习借鉴国外在人才培养、使用和人才资源开发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其他高层次人才。
3、突出凭实绩辨别干部,拓宽干部“下”的渠道。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是实现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要求。能上,就要能下;能下,才能上。要引进激励机制,以干部“能下”,来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要采取有效措施,让犯错误的下,混日子的下,群众不公认的下,不称职的下。一要充分运用绩效考核的成果。对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中达不到一定比例、经组织考核确属不称职的干部,要坚决下。二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探索建立正确区分领导责任的机制,对确属领导干部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一律下。三要严明组织纪律。对诫勉期满而存在的突出问题无明显改进,或诫勉期间出现新的问题的;对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出现明显偏差,或违抗上级命令,后果比较严重的;对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职位的;对拒不服从组织安排,长期不在工作岗位的,也要坚决下。四是探索建立末位淘汰制。在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排队,排出名次,在届中、届末考核和连续两年考核排在末位的,要视情况予以调整。另外,还要健全完善干部任期制、试用期制,进一步疏通“下”的渠道。
4、突出以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今年县级领导班子换届完成后,原有市管后备干部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必须开展新一轮后备干部选拔工作。根据以往经验,领导干部后备人选上岗率与实际存量不宜低于1:2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今后5年,我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总量应保持在500名左右。市管后备干部队伍应以35岁至40岁的干部为主体,35岁以下的不少于30%,其中30岁以下的不少于10%;女干部应不少于20%,党外干部应不少于10%;一般应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要采取切实措施,打破干部的地域、部门和身份的限制,建立广泛的人才储备。要按照管现职干部和管后备干部相统一的原则,集中掌握,定期考察,动态管理,统一调配。要改进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充分运用定期民主推荐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成果,条件成熟时,可尝试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引入激励机制,及时淘汰不适合的人选。要根据后备干部的不同经历、特长、气质、潜能及不足等素质状况,制订计划,分类培养。对有发展潜力的干部,要有计划地进行关键岗位、艰苦环境和承担艰巨任务的锻炼。对那些基本素质好,实绩突出,有培养前途,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要敢于放到重要岗位上使用。尤其对那些发展潜力较大而又急需的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看准后实行定人定向培养,采取“小步快跑”的做法,使其提前走上领导岗位。要实施“精兵工程”。今后五年,要择优确定100名左右的年轻后备干部作为“精兵工程”培养对象,重点制定培养目标,分级落实培养措施,实施跟踪培养,促使快速成长。
(五)完善监督制度,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不受监督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在用人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要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认真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1、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坚持从严管理,实行有效监督,严格规范领导干部行为,是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建设的重要措施。要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引导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保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充分认识腐败现象的严重危害性,认清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不断增强党性锻炼,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端正党风和廉政建设的表率。在用人问题上,要注重从源头上把关,健全完善各项制度。要继续推行市、县(市、区)党委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初始提名权制度和干部任免票决制度,推进干部选拔任用民主推荐提名和任免环节的规范化、民主化,合理制约和监督“一把手”的用人权,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选人质量,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2、严肃干部人事纪律。认真抓好《关于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及《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重点防止和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突击提拔干部、“拉票贿选”等问题以及干部“带病提拔”现象,切实防止和杜绝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要加大对举报反映问题的调查核实力度,发挥举报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监督作用。对反映领导干部和选人用人的问题,经调查属实的,要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对出现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要及时谈话、告诫提醒。对凡是一门心思经营自己,因不好好工作,导致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严重问题而影响大局的人;凡是工作不负责任,出现问题又拖着不解决造成大局被动的人;凡是“东跑西走”,伸手跑官要官的人等,都不能提拔。
3、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制度,健全责任追究机制。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制定出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暂行办法》,全面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制度,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行为,切实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同时,要完善、落实干部署名推荐责任制和干部考核责任制。对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失职渎职、违反规定,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的,要根据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首先,把培训作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根本性和基础性措施,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要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和完善培训工作责任制。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分层次、分期分批培训,坚持经常性业务培训和学历教育两手抓。把学历教育当作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治本之策,支持、鼓励基层干部参加各种学历学习。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除加强政治理论、经济法律知识的培训外,侧重进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农村工作、实用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逐步推行“学时累计制”、“自主择训制”,多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班。对村干部,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多购进和制作高质量的录像片,进行观摩教育。要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保障机制。建立与财政收入相适应的投入制度,对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实行财政预算、核拨。制定单位和个人出资培训制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办学,与企业联合办班,进行市场运作。探索建立教育培训主体单位的竞争机制,实行培训项目“公开招标制”,择优培训。充分挖掘、利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允许并鼓励多渠道和多形式联合办学或合作办学,实行办班委托制。把学习成效作为干部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其次,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和创新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是坚持正确的选人标准。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前提下,把经济的发展程度、农民的富裕程度、群众的拥护程度作为选拔村镇干部的重要标准。要抓住村“两委”换届和乡镇党委换届的有利契机选准配强干部。二是拓宽选人渠道。坚持把党政机关新录用的公务员放到乡镇。在村一级,可以从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企业骨干、复退军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知青以及留村优秀青年中选拔村干部。三是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的新方式。根据村镇直接服务群众的特点,采取“三推两考一选”(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推荐,进行考试和考核,按党章和有关法规进行选举)、“两票”(民意测验票、选举票)选举、“海推直选”等办法产生乡镇领导干部。全面推行“公推直选”产生村党支部领导班子方式,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群众基础和凝聚力。积极探索在部分行政村村干部异地选聘及挑选优秀国家公务员、乡镇驻村干部或公开招考的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主要干部的新办法。四是坚持和完善干部交流制度。探索建立党务工作岗位与经济工作岗位、综合部门与专业部门、基层与上级、机关与一线、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企业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干部流动机制。坚持和完善干部回避交流制度,对在条件好的乡镇和条件差的乡镇的一般干部也要定期交流。五是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坚持和完善干部公选制、末位淘汰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等。对乡镇一般干部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将村干部的任职年限由原来的三年改为五年,与乡镇干部任职年限同步,使乡村工作衔接起来。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支部委员与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六是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选拔培养长效机制。试行将市、县区分配到各村镇的大学生或本乡镇、村培养的大学生直接列为村镇的后备干部。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村干部从发达村进行交流或尝试在一定范围公开选拔村干部,由乡镇实行动态管理。
其三,探索建立一整套简易、便行、管用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监督和管理。一是规范乡镇干部工作制度。重点是建立健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时,逐步完善考评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村组财务审计制度和个人收入申报等制度,实现农村基层干部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二是坚持和完善民主管理机制。重点是推行“阳光政务”。在乡镇要落实好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在村一级,要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村务、财务公开。加大组织监督管理力度,建立乡村领导干部预警教育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在乡镇,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出台前,要广纳民意,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把群众意志贯彻于决策全过程。在村一级,要落实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把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四是建立和完善群众参与监督机制。在乡镇探索群众和党代表列席党委会议、聘请群众监督员监督党委和政府重大工作等制度。在村一级,要落实好民主理财、村“两委”定期向群众报告工作和接受群众质询等制度。坚持和完善乡镇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制度、村党员大会制度,健全村、镇党组织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制定党组织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
其四,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一是建立健全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坚持和健全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制度。要认真贯彻执行信访首问责任制、信访责任追究制、群体上访责任制和重大上访责任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
二是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组织干部学习法律知识,积极推进乡镇政府工作的法制化建设,规范政府部门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程序等公共行为,强化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帮助农村基层干部熟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程序和方法,扎实推进村民自治。三是营造基层干部求真务实的良好环境。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建立和完善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制度。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农村基层干部讲实话,办实事。真正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让他们一心一意抓改革,谋发展。
其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创造条件,为农村基层干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干事创业的环境。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体制改革。按照“党政职能明确,人员交叉任职”的原则,在撤并乡镇的基础上,精简乡镇机构与工作人员。理顺乡镇站所管理体制,实行站所干部聘任制,对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站所,逐步推向市场;除保留公安、工商、地税和司法等县(市)实行派出部门与乡镇双重管理外,其他派出机构一律下放乡镇管理。建立财政激励机制,扩大地方税的比例,改革乡镇财政体制。进一步清理乡镇的历史债务,遏制新债务的产生。二是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对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可以选拔到乡镇事业单位,或通过公开选拔方式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探索村党支部书记实行职业化管理的办法。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村党支部书记聘任为合同制干部。将符合条件的村支书和村主任纳入乡镇后备干部人才进行培养管理。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政绩突出、有较强议政能力的村党支部书记参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探索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有效办法和措施,解决乡镇干部中思想政治素质高、工龄长、政绩突出同志的级别问题。合理确定村组干部职数,取消专职群团干部的配置,提倡交叉任职,让村干部兼职兼薪,并对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重奖。要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立村干部报酬的最低保障线,研究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离职补偿制度。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借鉴国际上对公务员津贴的普遍做法,统一东西部公务员津贴补助标准,允许有差别,但应缩小差距。要切实解决乡镇干部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是着眼长远解决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同时,建立东西部地区乡村的对口帮扶机制,组织协调东部发达地区,从财力、物力、人力、干部挂职和培训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的对口扶持。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对担负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任务的工商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广州市工商部门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稳步提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市工商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以新的思路和方法,大力加强工商队伍建设,尽快打造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能够全面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知识型高素质工商管理队伍,无疑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素质能力不适应。当前,农民群众在致富增收方面迫切需要一批作风扎实、带富能力强的乡镇干部带领他们搞经济、闯市场,在信息、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同时,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这就对乡镇干部带领发展农村经济、应对复杂局面和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乡镇干部整体素质与农村工作现实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带领发展经济能力不强。一些乡镇干部在工作中跳不出过去的框框套套,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拿不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新思路、新办法;部分乡镇干部对农村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懂得不多,在产前、产中、产后不能对群众进行有效指导。
(一)广开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人才是事业之本,发展之基。谁赢得人才,谁就将赢得未来。针对我局人才匮乏的状况,利用加入WTO后的保护期,制定和实施“红盾”人才计划,从2002年起,用3到5年时间,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编制范围内,引进300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法律、经济、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外语、国际商务、现代管理等专业人才,形成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新突破。
(三)稳步推进,加强队伍教育培训。
1、加强党性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利用政治学习和其他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引导队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公仆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根本上克服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无所作为的思想。广泛开展严格执法教育整顿活动,树立依法行政、法律至上的观念,把坚持依法办事、文明优质服务作为提高整个队伍综合素质的突破口。
2、加强知识更新,培养复合型人才。克服“以干代学”思想,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方法,有计划地加强对现有干部的知识更新和素质培养。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为基本要求,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开展各种专业知识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阶段对所有公务员进行WTO有关规则培训,并逐步将WTO业务知识列入执法资格考试范畴。有计划地对公务员队伍实行英语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逐步要求每个公务员做到“四懂”,即懂一门外语、懂计算机应用、懂本岗位法律法规,懂本业务领域国内外发展态势。使工商干部队伍逐步由工作型、经验型向知识型、工作型、专家型相结合的结构转变。
3、鼓励在职自学,加大学历教育力度。针对目前干部队伍存在学历层次不高、文化知识不够扎实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干部职工采用多种形式在职自学,提高队伍学历水平及综合素质。
干部轮岗交流对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队伍的精神面貌,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局处级干部交流轮岗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但对科以下干部的交流轮岗尚落实不够。各单位往往只对工作不出色的干部进行轮岗,对工作积极主动做出成绩的人员,出于工作的考虑不舍得交流。局机关和基层队伍的交流及基层各分局之间的干部交流未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
对策及建议
突出思想教育,力促观念转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坚持把思想教育摆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常抓不懈,教育引导乡镇干部牢固树立三种意识。一是服务意识。时刻牢记宗旨,树立“工作就是服务”理念,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所盼,解群众所忧,谋群众所需;始终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作为决策第一信号和依据;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学习意识。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把学习作为提升能力、促进工作的重要途径,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自我改造,自我提高,以适应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三是创新意识。有创新才会有发展。要切实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以发展为己任,主动出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创新培训模式,提升素质能力。要不断探索乡镇干部培训新机制,着力锻造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乡镇干部队伍。一要注重广泛性。坚持县级培训与乡镇培训相结合,既要抓好乡镇班子成员的培训,又要抓好乡镇一般干部的培训。县级大规模培训每年不少于两次,乡镇每年不少于一次,确保每两年将乡镇干部轮训一遍。二要增强针对性。要根据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实际,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进行“菜单”式培训,让乡镇干部各取所需,学有所用。三要增加灵活性。坚持多渠道培训乡镇干部。鼓励乡镇干部参加学历教育;积极选派优秀乡镇干部到条件复杂的岗位挂职锻炼;定期组织乡镇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发展,学习先进经验。四要突出实效性。建立干部培训考学制度,做到“凡训必考”,每次测试成绩载入干部个人档案,作为以后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内容;建立外出参观学习交流汇报制度,扩大学习效果,提高培训实效。
拓宽进人渠道,优化队伍结构。要进一步开阔选人用人视野,采取多种途径及时为乡镇补充新鲜血液,有效改善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一是加大大学生村官培养力度,对大学生村官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适时吸收到乡镇干部队伍中来。二是进一步扩大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乡镇公务员比例,让更多工作有本事、致富能力强、群众信得过、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村干部到乡镇干部队伍中来。三是采取出资聘用的办法,从社会上公开选聘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热心乡镇工作的人员到乡镇工作,以解决乡镇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四是每年从县级部门选派一定数量的年轻干部到乡镇进行锻炼。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既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又是直接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和实践者。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成为当前基层党建工作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全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XX县是个农业县,全县共有XX个乡镇党委,乡镇领导干部111名,平均年龄44.5岁。大学本科学历的34人,大专学历的43人。全县共有258个村党支部,村书记平均年龄45.2岁;有村干部1037名,平均年龄为43.5岁。村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3人,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656人,初中320人,小学11人。
几年来,通过狠抓载体建设,建立了长抓不懈的机制,相继实施了“换型提高工程”,开展了“三级联创”、“学带”、“三个培养”等活动,特别是去年在全县农民党员中开展了“星级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评选活动,增强了乡村两级组织的整体功能,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强化学历教育,提高干部素质
县乡两级党委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育,推动了乡村班子思想解放。县委先后将25名乡镇领导干部派到吉林农大进行短期培训,并选送36人分别到清华大学、无锡等地考察、学习和深造;选出209名村干部参加县委党校与四平农业工程技术学校联办的中专班学习;从2002年开始与吉林农大联合举办乡村干部本、专科班,三年共培训乡村干部216人。近几年全县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00多次,培训干部15000人次,培训农村党员17万人次。目前,全县乡村两级干部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分别达到70%和65%,文化层次明显提高。
(二)优化整体结构,增强班子活力
坚持“人品好、能力强、作风正、自身廉”的用人标准,加大了优秀乡村干部的选拔力度。通过“三荐两考”的形式,配备了2名乡镇党委副书记和3名纪委书记,公开选拔了28名副乡级领导干部,在两个乡镇配备了35岁以下的党政正职。建立了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库,现已有1000名优秀青年进入人才库。通过去冬今春的村“两委”换届,全县新选出的支部班子平均年龄为40.3岁,比上届降低了5.3岁,村党支部书记258名,平均年龄为45.2岁,比上届降低了1.1岁。新选出的258名村委会主任平均年龄为41岁,比上届降低了2岁。新当选的45名村书记和74名村委会主任,90%以上的人都是致富能手。改善了村班子的结构,增强了村班子的战斗力。
(三)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
广大乡村干部自觉践行党的宗旨,把为农服务作为己任,积极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解决问题。既注重物资扶贫,又注重智力扶贫,积极为贫困户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项目、送温暖,办实事。“做给农民看、带着群众干、围着市场转、排忧又解难”已经成为全县乡村干部的自觉行动。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还是勤务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XX镇XX村的党员干部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基础工作,为农民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在农民心目中很有位置,深受群众的拥护,党群干群关系十分融洽,村里的各项工作连年走在全镇的前列。
二、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XX县委虽然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工作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当前,全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素质较高,作风扎实,是一支靠得住、过得硬的队伍,但是与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一些基层干部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思想有些保守,行动有些迟缓。部分干部精神不振,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事业心、责任感不太强。特别是贫困乡、村的一些干部,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缺乏带领群众尽快改变贫困面貌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更谈不上治穷致富的发展思路,以致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薄弱。
二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低,与群众盼望致富的迫切心情不相适应。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盼的是致富,要的是服务,求的是保护,特别希望基层干部给指出致富路子。但有些基层干部能力不强,引导不利,服务不够,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群众想的盼的实现不了,急切的致富愿望变成失望,当干部再要求农民为集体做贡献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工作稍有差错,群众就会抓住不放,甚至激化干群矛盾。
三是依法行政的能力弱,与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不适应。现在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关系,已由过去的指挥者变成了指导者和服务者,不仅要带领群众致富,还必须依法行政。但有些基层干部不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示范引导等综合手段推动工作,仍然采取行政命令等传统方式,极易引起群众反感,甚至激化矛盾,换来农民强硬的回应,使一些问题解决起来愈加困难。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干部自身的原因,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基础薄弱,知识更新不及时,使基层干部政治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大多数村级干部在从事农村工作前,大都没有接受过相应的知识培训,缺乏岗位所需的法律、科技、经济等基本理论知识。加上受农村传统、地域环境影响,小农意识较浓,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乡镇一级受师资、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往往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加之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吸引力不强,以致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二是待遇低,出路窄,工作难度大,造成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失衡。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在农村干部的待遇方面制定了一些解决办法,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较突出。在政治上,村干部提拔交流较少,村级干部本事再大、工作再好,当上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也就到头了,工作一辈子,也成不了国家干部。在经济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慢,财力有限,能够按时发放报酬就不错,其他待遇一概没有。在生活上,乡村干部存在婚姻、子女上学就业、照顾老人等困难;村干部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一年四季超负荷运转,付出与获得反差较大,造成了部分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政策法规不健全、不配套,把农村基层干部推入了“两难”境地。近几年,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但是,客观上也存在一些政策法规不完善、不配套的情况。一方面,财政包干,分灶吃饭,县乡财政困难无法支持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乡镇财源有限,最终还是要由农民负担。但一些农民觉悟偏低,常常以重重借口拖交甚至才拒交合理的税费。而有关政策法规中又缺乏解决这种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和规定。这样,就把农村基层干部推向了两难境地,造成了农村工作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现象,增加了农村工作的阻力。
三、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要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争取主动权,抢占“制高点”,面对“三大机遇”打好结构调整牌,走好产业富民路,既要靠政策,靠科技,靠市场,关键要靠我们的农村基层组织和一线干部。乡村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决策者、组织者、落实者和带头人,其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因此,要创造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抓好“提神换脑”工作,增强提高基层干部素质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1、开展对比分析,振奋精神,鼓足加快发展的信心。针对个别基层干部在经济发展上过分强调客观因素,看不到本地优势,忽视自身能动作用的一些片面认识,克服参观学习“听了感动,看了激动,回来不动”的不良倾向,引导他们对比分析客观环境与本地相似,为什么别人发展快的原因;同在一个地区,为什么有些地方经济发展快的原因;与前二十年相比,为什么本地经济取得了较大幅度发展的原因;与别人相比,我们究竟有没有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潜力。通过对比分析,鼓舞农村基层干部树立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加快发展的信心,也使他们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发展农村经济要靠党的方针、政策,要靠科技,但关键是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素质。
2、讲清形势,迫使农村基层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农村经济进入战略性调整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组织基层干部开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讨论活动,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定式,把农村经济发展定位于大农业、大经济、大发展的高层次的框架之内,以此开创产业富民的新局面。
3、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要组织基层干部继续深入学习焦裕禄、孔繁森、吴金印等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他们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甘当公仆。另一方面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农村基层干部中的先进典型,树立标杆,激发基层干部学先进、比贡献,立足本职干事业的积极性。
4、组织赴外参观考察,促使基层干部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有计划地选派基层干部到外省省、区和本省本市的一些先进乡村参观考察使他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认识到自身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学习发达地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的先进经验,学习敢闯敢干、敢担风验、敢于拼搏的精神,不断增强善于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意识。
(二)抓好“充电补能”工作,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度
1、注重学习培训的层次性,做到经常性培训和学历教育两手齐抓,特别是要把学历教育当作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治本之策来抓。支持和鼓励基层干部积极参加自学考试、电大、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函授以及农广校、农函大中专、大专乃至本科班的学习,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经过1-2年的努力,使乡镇干部普遍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每村有1-2名村干部达到大专文化程度。同时,有计划地抓好后备干部的学历教育。
2、注重学习培训的针对性。针对基层干部在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学用科技、健全基层民主法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和工作实际,在培训中要紧密结合当前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场经济知识、实用科技知识、民主法制、法律条规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3、注重学习培训的灵活性,增强实效性。以县乡党校为阵地,进行集中培训;请进来教、邀请专家、教授进行专题培训;带出去学,进行现场培训;走下去教,发挥县属部门职能作用,组团下乡培训;以农函大、农广校、职业中专为依托,进行实用技术轮训;开展电化教育,进行直观培训;结合“三会一课”,以会代训。通过培训,使农村基层干部巩固现有知识,掌握新内容,在带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政策理论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的进步。
(三)抓好“挖潜激活”工作,在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上锤炼提高基层干部
1、靠完善选用管理机制激发基层干部的活力。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领导,严格程序,坚持标准,抓好乡村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结合乡村实际,真正把能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正廉洁、年富力强,能担当产业富民重任的人选拔上来。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和探索优秀干部递补管理制度和乡村干部公开选拔制度,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保证选用人才的高素质。要重点培养,储备人才,注重从县直机关、乡镇年轻干部、农村回乡青年,复员退伍军人,企业能人中选拔后备干部,将其纳入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人才档案,统一管理、统一培训,并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实践锻炼,促其成长成才。落实激励机制,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坚持落实好村级干部结构工资制、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基层干部规范化管理规定,努力提高村级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解决好村级干部退职后的生活困难问题。坚持落实村(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定期向党员群众报告工作制度和农村基层干部的考察考核制度,认真开展村干部述职、民主评议工作,加强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监督,对经考察考核确定为不称职或群众不满意、意见较大的干部通过一定程度坚决予以调整。
2、在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挖掘基层干部的潜能。实践长才干,实践出真知。要让基层干部注重实践锻炼,立足岗位成才,在实践中建功立业,在创造中锻炼自己。与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及发达地区乡镇村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施结对帮扶,选派一些基层干部到发地区乡村、企业挂职学习,邀请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发达地区的基层干部来传经送宝。采取“上派下挂”、联乡包村等帮扶措施,每年选一批熟悉农村工作的机关干部驻在农村,帮助乡村干部开展工作,有计划地选调村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增长才干。继续开展“六好”乡镇党委、“五好”村支部,“四好”党小组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一强三带”主题实践活动,使基层干部在组织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宗旨意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新任干部,主动交任务、压担子,加强实践锻炼,帮助逐步克服缺点与不足。
3、靠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凝聚民心,树立威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基层干部要发挥好宣传引导、带头示范作用,善于总结经验,宣传典型,引导群众积极向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学习,尤其是要组织一些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效益高的农户,通过现场交流,讲经说法,召开座谈会求贤问计等方法,使广大农民真正感到有看头、有学头、有盼头。其次基层干部要发挥好市场预测、导向定位作用。要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基层干部加强市场规律研究和市场需求预测的能力,搞好市场供求和农副产品价格信息服务,解决好一家一户开拓市场能力弱,掌握市场信息少而这的问题。牢牢把握市场需求与本地优势的结合点,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选准发展方向,确定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使本地优势产业壮大、延伸、增效。三是基层干部要发挥好培育龙头、协调服务职能。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变领导农业、指导生产为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生产。积极搞好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协调联系,根据市场前景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认真考察选项,搞好协调,兴办集休经济实体。通过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树立自身威信,务实群众基础,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农村工作阻力。
(三)加强领导狠抓培训,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也应不断转轨变型,与之相适应。因此,要不断加强对村干部科学发展观和市场经济知识、政策法规的培训教育,进行党的宗旨、理想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要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努力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必须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要舍得下功夫,花本钱,从新形势下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理论水平,丰富他们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业务管理水平入手,把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干部培训计划,采取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办法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搞好村干部的岗位培训、学历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法律以及驾驭全局工作能力创造条件,使村干部普遍存在的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知识缺乏等现象得到改善。在实施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计划中,一是要做到岗位培训与学历培训相结合。要通过培训,使广大基层干部普遍了解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改革发展的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二是要做到在职培训与离岗培训相结合。采取分层次教育培训的办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的培训工作由镇党委负责,每年至少培训两次以上,要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当好村干部,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相关业务进行培训,使村干部听得进、坐得往、用得上。对年纪轻、有培养前途的村干部,选送到上级党校或其他培训机构学习培训。三是要做到实践锻炼与理论培训相结合。在进行岗位培训时,除灌输理论外,还要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相互交流经验,开拓视野和工作思路,要做到学以致用。通过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使村干部勇挑重担,开拓进取,甘为人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提高威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逐年吸收部分有理论知识、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村干部到镇党委、政府工作或任职,使村干部工作有干劲,有奔头。
第三篇:怎样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怎样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在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做三讲干部,创四型班子”主题活动,即开展领导干部“讲原则、讲责任、讲奉献”,创建“学习型、和谐型、责任型、落实型”领导班子活动,制定下发方案,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
一要深化和拓展创建四型班子活动,开展领导干部“讲原则、讲责任、讲奉献”,创建“学习型、和谐型、责任型、落实型”领导班子活动,制定下发方案,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
二要以“三制四重”为主线,即普遍试行任期制、实行交流制、推行竞岗制;对一把手、执法执纪、管人管钱管物等关键岗位,要重点配备、重点教育、重点考核、重点监督,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根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和实际成效选人用人,从严管理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提出的“一个意见、三个办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考核的方式方法,全面推行“八位一体”的符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关键岗位和重点干部,针对薄弱环节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抓思想教育,开展谈心谈话,抓提醒教育,开展诫勉谈话,抓警示教育,开展典型说话等办法,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情况问责、行政过错追究、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
三要坚持“选、育、用”相结合,制定《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和管理办法》,深化实施“351”工程,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实施“四三二”培养计划,即采取外派一批、上派一批,下派一批,到企业任职一批等形式,对三级后备干部进行为期两年的培养锻炼和实践锻炼。坚持按类别设班、按需求培训的原则,以德为主,突出党性修养,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立领导干部带培制度,为后备干部指定带培领导,充分发挥领导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备干部尽快成长。要公道正派的做人正人先正己,要树立组工干部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首先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尤其是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公道正派的重要论述,学习组工干部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进一步提高对公道正派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做工作上的“清白人”。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自觉遵守组工干部行为规范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不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不给跑官要官者可乘之机,真正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不为名利所惑,不为浮华所动。再次,要做作风上的“正派人”,“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要有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扶正祛邪的浩然之气,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敢于排除各种干扰,顶住各方面压力,尤其要顶住耳边风、跑官风、人情风,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树立公道正派、刚直不阿的形象。
二、要公道正派的待人组织人事部门被亲切的誉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职工之家,这充分的表达了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对组织人事部门的信赖和支持之情,也是我们顺利开展工作的力量“源泉”。要公道正派的待人,首先,组工干部要讲公道、讲正气,要倡导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进步,遇到困难多商量、多沟通、多研究,坚决抵制妒贤嫉能、勾心斗角等不良现象,在干部职工中树立组织人事部门精诚团结、奋发有为的良好形象。其次,要用真心、真情去关心爱护我们的党员干部职工,要进一步强化党的宗旨观念,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平等待人的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全心全意地为干部职工服务。对待来办事的人,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坚持做到干部群众一个样,忙时闲时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对己对人一个样。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围绕报社组织人事工作和部门自身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认真听取干部和群众的呼声,开展调查研究,探索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思路和办法,满清热情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还要树立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以优质的服务和组工干部特有的人格魅力,让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温馨,感受到家的轻松和自然,从而真正树立起组织人事干部可亲可敬可信的形象,增强组织人事部门“三个之家”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三、要公道正派的用人古人云:“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为政之要,贵在用人,立政之道,察吏为先,选准用好一个人,就树立了一面旗帜,用错一个人,就有可能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政治机关的干部,特别是管干部的干部,要很公道、很正派”。组工干部是管干部的干部,担负着为党的事业选人用人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我们要公道正派的用人。要做到公道正派的用人,首先要具备高超的知人识人的本领,练就一双慧眼,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对所联系的干部的自然情况、工作表现、能力特长等了如指掌。其次,识人要注意“三看”-----看主流、看发展、看潜力,坚持和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地识别干部。再次,在选人上要坚持“三重”重素质、重实绩、重公论,认真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确定的原则要求,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切实保证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能“上”去,群众公认不合格的干部能“下”来,进一步贯彻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原则,用好的作风选好作风好的人,大胆起用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不拘一格用人才,让优秀人才能够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中脱颖而出。
第四篇:队伍建设调研
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队伍建设既是司法行政机关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的根本要求,也是正确履行职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的关键和保障。根据市、县委政法委关于开展政法队伍建设调研工作的指示精神,我局对全县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司法行政队伍概况
我县司法行政系统包括县司法局机关及二级机构、挂靠机构(法律服务所及律师事务所)、县内各乡镇司法所及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全县司法队伍包局机关工作人员、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乡镇司法助理员、人民调解员。目前,局机关共有人员编制18个,实有人员23人(含临聘人员4人),工作人员年龄在45岁以上者10人,占总人数52%以上。二级机构人员编制9个,实有人员9人(含临聘人员1人)。局机关及二级机构共有正科级人员3人,副科级人员7人。全县共有乡镇司法所14个,司法助理员编制 27 个,实有人员36人。其中副科级人员2人,其余无级别。年龄在35岁以下 15人,占总人数41%以上,35—45岁12人,占34%,45岁至55岁9人,占25%。大专以下学历9人,大专学历19人,本科学历8人。从事司法助理员职务三年以上者10人,占总人数27%,一年以下者16人占总人数44%。
近几年来,我局在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下,按照新时期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目标,采取重学习、严制度、抓整建、造氛围等措施,为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执法公正的司法行政队伍作了不懈努力。具体来说,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了司法行政队伍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几年来,在机关干部队伍中,先后开展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司法行政机关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还针对不同人员,开展了多种类型的业务练兵和学习培训活动,队伍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
二是建立了规范司法行政队伍行为的各项规章制度。我们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警”的指导思想,把建章立制作为加强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几年来,先后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等等。通过建章立制,规范了司法行政队伍的行为,使队伍的纪律和作风都有了较大改善,队伍连续五年实现了“三零”(单位零事故、执法零过错、干警零违纪)目标。
三是开展了司法行政队伍的教育整顿活动。我局每年都结合行风评议,开展了队伍的教育整顿活动。在整顿中通过
采取集中学习讨论、查摆存在的问题、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边整边改,以整促改,达到了队伍建设的目的。
四是营造了争先创优的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氛围。我们在重学习、严制度、抓整建三管齐下抓队伍建设的同时,把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争先进、创先进、促先进作为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表彰队伍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先进性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在队伍中树立弘扬正气、爱岗敬业、克己奉公、无私奉献、清正廉洁、服务为民、执法公正的好思想、好作风,促进队伍建设取得实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司法助理员更换频繁,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县共有基层司法助理员36人,其中具备三年以上岗位工作经验的只10人,一年以下岗位工作经验者16人,占总人数44%,乡镇司法助理员人员更替之频繁可想知,从而也带来了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中有的不熟悉工作、有的不安心工作、有的不尽心工作的问题,部分乡镇司法所出现了“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有人不干事”的局面,影响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职能的发挥。目前,我县乡镇司法所没有收编,管理体制不顺,县局对司法助理员人事上无管辖权,是基层司法助理员人员更替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
2、局机关人员流动小,队伍结构老龄化,队伍创新力不强。局机关19人中,在本单位工作时间超过五年者18人,占94%以上,超过十年者14人,占 73%以上。工作人员年龄在45岁以上者10人,占总人数52%以上。人员流动小,结构老化,是导致局机关活力不够、创新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3、基层司法助理员岗位津贴低,职级待遇未落实。目前我县基层司法助理员的岗位津贴执行的还是1992年的文件规定,每月岗位津贴仅18元,较计划生育、民政专干等岗位津贴相去甚远,这也是岗位留不住人的原因之一。根据省委组织部等6家下发的湘编[1986]21号文件规定“司法助理员一般应配备人民法庭庭长、公安派出所所长级别的干部”的规定,市委组织部等几家曾就司法助理员的职级待遇作出专门规定“凡参加工作八年以上,连续从事司法行政工作满三年,政治业务素质较强,工作积极肯干,业绩比较显著的司法助理员,可由县市区委组织部和县市区司法局共同考察,按干部管理权限报经党委批准,明确为副科级干部”。多年来我县一直未落实此规定,现任36名司法助理员中享受副科级待遇者仅 2人。职级待遇不能落实对司法助理员工作热情存在着潜在的影响,是队伍信心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4、人员准入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司法行政机关肩负普法依法治理、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管理、人民调解等与法律运用密切相关的工作职能,决定了我们的队伍必须是一支对法律掌握的比较透彻的队伍。然而长期以来,全县司法行政队伍进人缺乏准入机制,如我县法律援助中心和“148”法律服务协调指挥中心所进3名人员中竟然无1名具备执业律师资格,给业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局机关进人也以转业安置为主,很少考虑专业是否对口。司法助理员中高中以下学历的占25%,普遍存在法律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人
民调解队伍相当庞大,村级调解员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准入关口,总体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与工作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关于改进和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坚持政治建警,保持思想教育的经常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强化队伍建设的根本。要针对干部队伍的思想现状和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为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疏导人、凝聚人、激励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干警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政治思想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要继续抓好两个教育,一是深入持久地开展宗旨教育,使广大干警增强群众观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思想上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以公正、高效、廉洁、文明的执法形象,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真正地建立一支人民满意的司法行政队伍。二是深入持久地开展廉政教育,使干警树立公正司法、清正廉明的职业意识,把学习和落实政法干警“六个严禁”作为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较多的突出问题。从而切实增强干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群众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开展经常性教育活动,对照上级的要求,对队伍作风建设进行认真自查和全面梳理,继续以“两保两促”活动、学习先进典型等为载体,转变作风,提高服务质量。要建立两个制度,即干警思想状况定期分析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测评制度,定期分析干警思想善对摸清干警思想脉搏,抓苗头、抓倾向、抓动态,有利于及时发现容易出问题的人和事,对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定期对本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状况和效果进行综合测评,有利手调整工作重点和力度。
2、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教育培训是提高政法队伍素质的重要环节,要深化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把法律知识、法律业务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培育一支知识复合型的干警队伍,要普及法律专业学历教育和办公自动化知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内部信息交流平台。
3、加强组织制度管理。一是制定各类人员岗位任职资格标准,创造有利于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完善岗位职责规范制度;二是健全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竞争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工作行为和工作程序;三是严格准入制度,完善人员进出口管理机制,试行考察制度,从理论和实务等方面对干警素质进行考察,对于不合格的人员要果断地通过离岗、调离、辞退、开除等多种渠道,及时清理出司法行政队伍;四是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措施,优化部门内设机构之间的人员配置,选好配强中层干部,力求达到最佳组合,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这是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各个方面发挥模范作用,才能带出好队伍,取得好业绩。县级局机关领导班子是接受市局、县委、县政府的双重领导体制,因此,一要摆正位置,在业务上以市局为主,将市局的工作要求,在服务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的过程中得到贯彻执行;二是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研究在新时期如何为政府第一要务服务、如何为本县的文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法制环境,能有所作为。三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培养领导班子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有所作为、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时代精神。
5、加强保障机制建设。贯彻“从优待警”的政策,逐步落实司法行政干警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充分调动干警的工作积极性,确保队伍充满朝气和活力。要努力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在人、财、物上给予充分保障,切实解决司法行政经费难问题;加大对基层司法所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
第五篇:老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调研文章
老干部工作25年的历程中,各级党的组织和政府把加强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作为实现老干部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任务来抓,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广大老干部工作者事业心强,爱岗敬业,真情服务,不计功名利禄,为确保老干部队伍的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老干部工作队伍是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深受广大老干部拥护,足以让党和政
府放心的队伍。
自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后,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人为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思想和社会利益分配原则,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就从新的政治高度给老干部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给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为此,我结合几年来大连市工商系统的工作实践,对目前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探讨,并就如何采取改进措施提出建议。
一、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老干部工作机构问题:主要是上下不一致,左右不统一。从我局的情况看,全系统(含市局)共12个单位,成立独立老干部机构的5个,占41.66%;虽成立老干办,但与人事部门(或党办)合署办公的5个,占41.66%;未成立机构,在人事部门设有兼职人员的2个,占16.67%(这两个单位的老干部均未超过20人)。
2.人员编制及配备问题:从市局到基层,各单位的人员配备无章可循,五花八门。以设立独立机构的为例:如市局老干部处,共有75名老干部,现有工作人员9人;金州、庄河分别有老干部67人、69人,都只配备1名老干办主任。
3.部门人员职责交叉问题:这种现象在合署办公的单位表现突出:如中山工商分局,人教科副科长兼老干办主任,西岗、沙河口、旅顺等分局,分别由党办主任、副主任或人教科科员兼老干办负责人,这种职责交叉情况的存在,削弱了对老干部工作的领导。
4.人员调配问题:一是“调不进”问题。除了提拔到老干部部门任职的情况外,可以说没有人主动要求做老干部工作,因此调不进、不愿进,勉强进了不安心的情况普遍存在。我局一个基层单位,2004年底调一名所长任老干办主任,他勉强干了一年就再三找组织坚决要求不干,软缠硬磨,最后走人。二是“出不去”问题。已在老干部部门工作的同志,往往长期得不到交流的机会。像工商系统有的同志,在老干部部门已经工作6—7年时间了。三是有少数领导往往把老弱病残或在其它部门不好安排的人员塞到老干部部门,这也必然导致第四个问题的存在,即“长不大”现象。
5.思想建设问题: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老化,习惯沿袭老一套,一提起“要实现老干部工作与时俱进”,他就会说“还是老做法,落实‘两个待遇’”。二是缺乏前进动力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心理消极沉闷,工作标准低,满足于“没有闹事上访的就行”。三是政治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觉得老干部部门“既无权,也无钱,想犯错误没条件”。有个别人说:“抓廉洁自律与我没有关系,做老干部工作,给腐败指标都完不成”。四是不思学习,对时事政治不感兴趣,理论基础、法律意识薄弱。
6.作风建设问题(主要指工作作风)
一是工作作风漂浮,深入老干部中较少,从思想感情到实际行动都与老同志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二是对调查研究重视不够,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力度,对工作成绩与经验教训不能深刻地总结分析;三是思想态度不够端正,“脸难看,口气硬,不耐烦”的现象一定程度还存在;四是工作纪律松弛,工作效率较低,对老干部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存在推诿、拖拉现象。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领导方面的,也有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还有来自上级制定政策部门的。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点:
首先,就机构、人员配备及职责交叉问题的原因而言,根本的一条还是编制问题。以我局为例,省编委只给市局的老干部工作下达了2个人员编制,而且是包含在人事处的编制之中的,根本没有机构编制,各基层局就更不沾边了。而工商系统共有738名老干部,除长海、开发区外,多的如瓦房店工商局有118名老干部,中山、西岗、普兰店等也都有60—90名老干部,面对人数较多的特殊群体,仅靠定编在人事处的两个人去完成老干部工作任务,是有相当难度的。在既要做好工作,又没有编制保证的两难之中,出现上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领导班子用人的指导思想问题,归根到底是一把手的认识没有真正地不折不扣地到位。如在选拔使用干部时,对其它部门的标准要高一些严一些,而对老干部工作部门则有时存在“将就”的思想;在交流干部时,对老干部部门人员考虑得少一些。
第三,少数老干部工作者缺乏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在摆布人事工作纪律与个人志
愿选择的关系上,被功名利禄所左右,缺乏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情操。
第四,受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注重看一个人的职务多高,在什么样部门工作,是否能借助职务和部门的权威办一些事,带来一些实惠,这是相当一部分人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就工商系统而言,人事、财务、办公室等部门受到相当的重视,纪检监察部门也没有
人敢得罪,至于老干部部门,只能与信息中心、新闻宣传中心、学会等部门并列,摆到无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批评、谁也改变不了的客观存在。
三、加强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几年来,大连市工商局党组及基层局党委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连续多年被评为大连市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信息宣传调研工作先进集体。下面,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积极争取,多方协调,力争使老干部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合法化,并且有所增加。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加强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的组织保证。老干部部门要争取主动汇报工作,邀请编委人员做专题调研考察,客观准确地评估老干部部门及人员的工作量,以求得在做好老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与压缩编制精减机构之间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选择。就工商系统的实际情况而言,至少应给市局4个编制并单独设立老干部处(一名处长、一名内勤、两名工作人员还得兼司机);各基层局有50名老干部及其以下的应定1个编制,51名及其以上的应定2个编制,且不论1个还是2个编制,即使不定机构也可挂老干办牌子单独办公,这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工作人员集中精力与时间专做老干部工作,若把编制定在人事部门,势必绝大部分时间去忙人事工作,而且相比之下本人也非常愿意让人们把他当作一名人事干部;二是对老干部是一个很好的安抚,他们会感觉到组织很关心他们,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为他们服务,从而有利于老干部队伍的和谐稳定。
(二)领导班子要把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纳入日程。必须看到,各级领导无论对老干部工作有多么重视,都得靠人的具体而有效的工作去实施、去完成,因此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为加强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奠定组织基础。既要贯彻编委文件的规定,也要以老干部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机构的设立和人员的配备上予以倾斜。我们市工商局的做法就是这样:于1996年5月成立了老干部处,到目前,已配备了9名工作人员(含2名司机),5台车(其中2辆客车,1辆面包车),并于2002年、2005年先后两次下发文件,对基层局老干部工作机构、人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下达了量化考核标准,较好地满足了老干部工作的需求。除长海、开发区老干部较少外,市局及9个基层局均建立了老干部工作机构。全系统现有40多名老干部工作人员,较合理地构成了三个层面:一是工作经验较丰富,在老干部中有一定威信的年龄偏大一点的老同志;二是政治上趋于成熟,工作积极向上的中年同志;三是学历和工作热情较高、思维敏捷的年轻同志。他们的勤奋工作,真情奉献,赢得了老干部们的一致认可,市局党组、基层局党委也很满意。
2.对老干部工作者要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这两点是老干部工作队伍必不可少的条件。老干部工作人员要与其它部门一样享有定期交流、提拔使用的机遇。要听取老干部工作者的心声,鼓励他们振奋精神并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近几年来,中山、沙河口、开发区、庄河等基层工商局先后有3名老干部工作人员被提拔为老干部部门和其他部门的正、副职,还有2名年轻的专干被安排到基层锻炼和交流到业务部门工作。在工作上,要特别注意发挥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几年来,工商系统的老干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一把手分管领导的指挥下,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既为老干部部门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3.加强考核,严格奖惩,激励老干部工作队伍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和形成团队精神。要明确岗位职责,确定工作目标,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性定量的严格考核,并实行严格的奖惩措施。我们局于2002年下发了25号文件《关于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之后,又下发了《关于老干部工作百分考核方案》,几年来,我们严格按《方案》检查、指导、评比工作,尤其注意以正面鼓励为主,对在2003~2004获市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个人及信息宣传调研先进个人,市局专门下发了[2005]7号文件予以通报表扬,每人奖励1,000元,文件中还把这次奖金额度作为今后的标准予以确定。2005~2006我们局又一次获得市先进集体,局长亲笔签署意见:全系统老干部工作人员及分管领导均发给1,000元奖金,有效地调动了老干部工作队伍的积极性。
(三)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切实提高老干部工作者的素质
这是打造一支组织上放心、老干部满意的老干部工作队伍的内在因素,也是完成老干部工作任务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做到:
1.培育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习惯,既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也要学习法律、法规,关注时事政治,熟练掌握运用老干部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懂一些营养保健、体育、书法、绘画、摄影、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全方位立体化地武装自己,增强做好工作的能力和本事。
2.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要经常深入到老干部中,观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了解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需求。要加强调查研究,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去观察分析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从容应对各种新的变化和挑战,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创新的能力。
3.舍得投入,加强培训教育。加强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培训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和措施。为此,建议:
一是市委老干部工作主管部门应根据老干部工作者的思想业务的现状及需求,制定全市老干部工作者培训计划,规定学习内容,明确时间要求,各单位、各系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增加有关内容,但不允许删减。
二是采取统一与分散相结合,重要内容的培训教育,应全市统一组织进行。
三是培训教育形式应多种多样,除讲课、讲座、报告会外,还可以采取影视展播、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等形式。近几年,我局采取了组织老干部工作者赴延安等地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及与云南昆明工商局老干部部门相互考察交流,参加人员写出学习报告等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总之,新时期的老干部工作,提出了必须加强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这一重要课题。我们应认真思考,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老干部工作者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从而打造一支富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的老干部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