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简介

时间:2019-05-13 16:3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简介》。

第一篇: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工作办公室简介

(2012年6月)

在中国地质大学海内外全体校友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于2000年11月在武汉市民政局注册成功,并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成立大会,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至此,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友与母校有了一个合法的联谊窗口,有了一个沟通信息、联络感情、加强合作的桥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开始发挥中国地质大学校友总会的职能。2006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又召开了换届选举大会,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

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为了加强校友工作,2003年5月,学校正式成立了“校友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校友办”),安排专职人员开展校友工作,并承担校友总会秘书处的工作。本着对校友“终生关怀”的指导思想,校友办坚持“热忱、务实、高效”的工作原则,以感情为纽带,以沟通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事业发展为目标,支持鼓励校友建功立业、回报母校,全面开展了校友联络、校友服务、校友宣传工作。几年来,校友办克服困难,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国内外校友情况,建立、更新校友档案库,回复校友来信、来函、留言等,与各地校友保持经常联络;通过各种途径(“校友之家”网站、每月邮寄校报、每月一期电子期刊《地大校友》发送、每年一本《地大人》邮寄赠阅、传统年节寄(发)送贺卡、向荣升荣任校友发送贺信等)及时宣传、介绍学校发展情况,宣传校友的优秀事迹,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收集、编辑地大校友优秀事迹,出版由温总理题写书名的《山花烂漫》第二集,激励在校学生奋发进取;同时校友办协调国内外校友分会积极开展工作,尽最大可能为校友们排忧解难。校友办还支持学生社团“地大之子—1 —爱校社”开展“了解地大、热爱地大、为地大增光”的爱校活动,与各院系分团委合作,花大力气培育在校生的母校情结,营造“善待今日在校生,赢得明日新校友”的氛围;积极支持“地大山西学子联谊会”开展活动,介绍吸引湖北省晋商联合会在地大设立“晋商奖学金、助学金”,并与学校开始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2008年9月,学校又成立了校友工作委员会,建立了校内各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与各省校友分会相结合的校友工作网络体系,全校师生开始参与校友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自校友办成立至今,已调动校友积极性,为学校捐款1000余万元,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设立20余项奖学金、助学金,数百名学生受到奖励和资助;3名患白血病学生的治疗得到资助;建立优秀毕业生张国旗塑像;资助出版校友刊物《地大人》;资助在校生开展活动,铜质镀金的“南望”地大毕业生纪念金卡和“南望山下难忘母校毕业纪念光盘”带着母校的祝福和期待,陪伴毕业生走向社会建功立业„„。在校友办的主动联系下,校友们还为母校捐赠各类标本、化石、图书、纪念品等百余件,学校拨专款建立了“标本园”,成为地大又一独特的人文科技景观。校友们还为在校生举办各种讲座几十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鼓励同学们扬帆远航。学校的科技项目和产学研基地建设也得到了校友们的大力支持„„。

目前,一个学校关心校友,校友心系母校,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恳望各位校友与校友办保持联系!

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第二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占地1700余亩。学校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是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和近万台随时上网的计算机等相关配套设施,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

办学思想

学校以温家宝总理为母校的题词“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作为校训。在总结办学经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将“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阶段性目标,将“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长远目标。学校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学科体系,努力为解决我国和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19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博士生导师183人,教授420人,副教授497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教授29人。近年来,学校新增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2008年,我校成秋明教授继我校赵鹏大院士之后,成为荣获国际数学地质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的第二个亚洲人。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5个。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地球科学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学校拥有纸质图书资料170.46万册,电子图书7000GB,期刊15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0个。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已建成为“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依托三峡秭归实习基地建设了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其影响辐射全国。

学科布局

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积极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7个学院(课部)、60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工程硕士、MBA、MPA、MFA、J.M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9个工程领域。

人才培养

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学生6.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近2.5万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800余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3.9万余人,各类留学生400余人。学校通过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力度,创新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机制,建立了创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制度。学校已建成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学校与中国科学院9家科研院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组建了“科教战略联盟”,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校设立了“李四光学院”和地球科学“菁英班”,致力于培养地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广泛适应各类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校远程继续教育学院连续多年在教育总评榜中被评为“十佳网络教育学院”。

学校按照“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要求,全面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李四光计划”、“池际尚计划”等。我校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每年为学生贷款达2000余万元,国家、学校、社会每年为我校学生提供的奖励资助金额达2500万元。学校除设立学生普遍享有的奖学金外,还设立了“地质之光奖学金”在内的50余项专项奖学金。

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开展艰苦奋斗教育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体育体系。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累计取得金牌150余枚,银铜牌350余枚,连续5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2006年10月,学校成功举办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2012年5月,学校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

科学研究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近5年,学校主持“973”项目及专题、“863”项目及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600余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我校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5年来,学校共有5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光盘版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和CSSCI。

学校科学研究始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引领行业科技发展,培养和输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搜救。学校坚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学校及时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奔赴灾区,为灾区预防次生灾害、做好灾后重建与城镇选址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超过350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超过300人次。学校2个项目被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工程”),以我校为支撑建立了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建成了“中匈联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和“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

桃李芬芳

60年来,学校人才辈出。毕业生中走出了以温家宝总理为代表的一大批社会管理精英,成长了以“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为代表的29位两院院士,涌现了国家体育场馆“鸟巢”总工程师李久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工程奇才……广大毕业生正以自身的努力为学校赢得荣誉、提供支持。同时,学校也将为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谋求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第三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2013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2013学 研究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优结果公示

根据《关于评选表彰2012-2013研究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评优奖励办法》的规定,经学院(所、课部)评定、研究生院审核、校级优秀研究生标兵和研究生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公开答辩,评选出2012-2013学研究生先进集体10个,先进研究生党支部10个,优秀研究生标兵10人,优秀研究生272人,优秀研究生干部249人,研究生单项优秀535人,优秀研究生党员37人。具体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一、校级研究生先进集体(10个)机电学院:1201220班 地学院:11级行政3班集体 经管学院:1201127 班集体 工程学院:120112班集体 信工学院:1201138 班集体 高教所:高教所研究生会 资源学院:资源学院研究生会 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学院研究生会 地空学院:地空学院研究生团学联 材化学院:材化学院研究生团学联

二、先进研究生党支部(10个)工程学院

硕1201212支部

资源学院

煤工系研究生636党支部 经管学院 1201128先进党支部

高教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2012级党支部 数理学院

数理学院11级研究生党支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 1201232支部

材化学院 1201203班党支部

计算机学院 2012级计算机技术研究生党支部 公共管理学院 120171201公管一班党支部 机电学院

中共1201222班学生党支部

三、校级优秀研究生标兵(10人)信工学院 余芳文 高教所 梁春晓 环境学院 彭 浩 体育课部 陈 晨 数理学院 严慈苗 机电学院 丁腾飞 材化学院 刘秋玲 资源学院 李占轲 地学院 熊富浩 公管学院 邹利林

四、校级优秀学生干部(249人)

地学院(30人)

于洋 谢 瑾 杨海军 王建文 毛欣 黄丽娟 万翔 李庚 吴慧 刘伟 王庆 王镝 蒋红安 周佐民 杨振宁 常国瑞 管志超 杨欢 赵天宇 郭纪盛 陈旭军 刘娇 张德明 郁军建 叶琴 任吟 吴魏伟 郭盼 程峰 王娟

资源学院(22人)

周晓宁 沈仨 刘博 邓棚 徐永利 钟佳 米鹏飞 李培军 刘根 刘慧 徐俊杰 李小芬 曹海洋 王维 徐志永 杨兴彬 张亚萍 关闻 张文平潘石坚 崔名喆 王刚

材化学院(12人)

田欢 胡鹏 姚晓帆 王洋 马艳红 陈俊飞 汤少展 王普健 胡交利

潘其云

李聪明 王大波

环境学院(21人)

刘林 曹耀武 罗明明

吴潇 闫雅妮 周辰昕 刘建国 孙禄健 柯雄 夏宏月

刘静华 赵子娟 吴松峰 景晨 胡广冲 陈丽 刘诗鹏 杨国栋 邓青军 张虎成黄晶晶

工程学院(17人)刘强

朱亚静

孙淼军

贾海梁

邱敏

王济君

袁寅

邓先华

徐星

兰志平

谢凯

罗陈

韩光

梅冬

张强

王康 代邵南

地空学院(15人)

张理蒙 毛晶 赵凯峰 高阳 杨修伟 张尧声 白龙海 胡卉 李清 吕秋雨 张天鹏 王秋革 张加刚 闫琳琳 李欣欣

机电学院(17人)

鲍亮

刘丽娟

吴迪

陈晓北

陈绪继

李亚敏

詹晨希

王晨旭

田琳

冀连杰

曾旭明

杜晓骏

余楠

柯炟

黎俊乔 高驰 经管学院(21人)

粘婉清 李晓琴 陈佳 裴文帅 冯银 丁竹 周裕祥 李燚 杨柳 王秋艳 王向东 王其萍 荆泽 李章嫣 陈嘉宁 沈晓宽 付子君 马林茂 刘洋 张小 王然

外国语学院(10人)

凤 李小玲 李

智 王

孟子琳 朱

英 李

琨 伍文瀚 江艳明 弓雪

信工学院(13人)

余芳文 吴正 罗小明 严玉姣 沈长江 何光滔 陈贵珍 葛彬 向卫 刘辰 刘岩 党海龙 黄彩春

数理学院(4人)

张伟 张石磊 张帆 彭士宁 严慈苗

体育课部(2人)兰世磊 王兴

珠宝学院(4人)

王亚军 方修 宫旎娜 王笑梅 姜琴

艺术与传媒学院(13人)

邓伊楚 李莹 张涵 孙珊 陈果 周丹 冀玉东 曲成 范国艳 张小娟 戴冬妮 杨晓旭 申珂艳

公管学院(23人)

金贵

梁晗煜

乔木

吉娅

李伟松

许登明

高原

李晶

李雅娟

杨秋实

焦胜雪

李江波

王卫齐

买尔艾力

万然

王峰

李亚芳

文晚露

李卓桓

劳燕玲

杨月飞 冯卓 袁爽

计算机学院(8人)

颜宪斌 胡庭清 李政伟 曹智明 张怡文 周小桃 张丽红 李尚杰

马克思主义学院(10人)

申卫华 吴 俣 陈 静 付文怡 王甲旬 王青筠 盖艳伟 陈小舟 黄婷 黄海霞

高教所(3人)

窦丽芳 窦亚飞 杨志

地调院(2人)尹德超

三峡中心(2人)王振华 顾晶

五、校级优秀研究生(272人)地学院(25人)

曾浩 王丹妮 黄彬 林彦蒿 熊富浩 刘志付 蒋幸福 焦银霞 陈安 张增杰 闫芳 邓浩 王继林 杨兵 史骁 田健 李少林 赵焕 江华军 陈剑 冯旻譞 涂珅 李慧 周树达 吴蕴华

资源学院(39人)

李占轲 刘阁 孙骥 肖凡 张小强 刘睿 孙美静 杨易骏 马义权 唐然坤 葛翔 金秋月 阮班晓 石鸿翠 唐历山 庄文娟 孙超 徐文赟 张恒 郭瑞 文琳 赵俊芳 徐蒙 吴亚飞 马庆林 赵淑娥 李任远 孙鸣 袁迁 陈雷 胡新露 李婉婷 高键 胡庆成 金思丁 刘文浩 宋广增 张振杰 孔繁鹏

材化学院(17人)王亮 常卿 董康 奉伟 冯珊 吴秋喜 刘晨 刘秋玲 武慧君 李天天 陈建超 郑银杨倩 史继岩 谭海燕 倪刚 周森

环境学院(20人)

康彩琴 天骄 廖媛 徐敏 童益琴 聂尧 段艳华 李江浩 刘乔 牛宏 彭浩 陈玉茹 于凯 汤庆佳 苑雷 吴述园 程腊梅 邵勇 李俊霞 龚星

工程学院(32人)

张学文 屈若枫 陈鹏宇 梅年峰 马俊伟 鲁莎 刘杨波 郭义 张晓涛 李辉 胡焕忠 翟国林 吴柳东 吕飞飞 储汉东 贾圣龙 贺建群 李志刚 曹慎 祝艳波 倪卫达 宋园园 侯姣姣 张新鹏 鲁文浩 张洋 李小雪 王鲁男 刘力 袁野 易焱华 闫丰

地空学院(19人)

王赛昕 李睿恒 范畅 高玲利 潘雨迪 潘蓓 杨怀杰 胡俊华 耿丹 艾萨·伊 马灵伟 吕晓春 刘营 路金阁

机电学院(15人)

李婧 杨超 陈海腾 鲍卫岗 何玢洁 丁腾飞 王军 张怀 张勇 梁 青 陈敏学 高勇 李昌平杨扬 杜嘉文

经管学院(18人)

严筱 龚承柱 王璠 张慧谨 王腾 李永盛 李伟伟 池毛毛 李利 肖嘉 于焕江 杨娟 粘婉清 刘孝蓉 刁尚东 徐洪 郭毓东 汪松 张红

外国语学院(10人)

王天琪 吴甜甜 李凤凤 庄少霜 李丹丹 陈 静 付 莉 何胜宗 柴振东

信工学院(20人)俞政 张军 徐朋 陈文 杨君 陈多 李浩 李剑萍 郑广 段兴全 戴晶晶 董武钟 任凤 胡旭科 王小攀 马海荣 杨虎 郭明强 柳恒建 董文观

数理学院(2人)刘小珊 王爱爱

体育课部(2人)周文源 张荣君

珠宝学院(6人)

胡洋 何萌 尹百惠 时 慧 杨晔 李晶

艺术与传媒学院(13人)

蒋凌翔 徐杰 郝心心 张向飞 孙世波 张连慧 张步师 孙茜 胡爽 曾一鸣 陈维 康鹏 朱虹霖

公管学院(14人)

邹利林 柳婷 房超 彭洪兵 邓梦婷 施思 霍玉璨 王文婷 钟紫玲 王正 魏锴 余强 王曦 沈俊

计算机学院(10人)

骆文振 陈晓宇 陈麒玉 张磊 李欢欢 许本次郎 王雷雷 翟淑宝 刘小明 蒋璐瑶

马克思主义学院(4人)

孔德轩 陈易芳 周李霞 高 星

高教所(4人)

张利勤 梁春晓 聂飒 吉雪松

地调院(2人)肖天昀 李志伟

六、校级单项优秀奖(535人)

(一)学术活动先进个人(150人)地学院(11人):

徐家红 徐荣 潘发斌 龚晶晶 欧智德 申添翼 黄婉 赵健楠 王军鹏 徐蕾 胡庆海

资源学院(29人)

杨建民 晁巍巍 陈颖 何新建 童旭辉 周丹 段轲 陈文文 何勇 孔令涛 李丹 李姜 李倩 刘智 柳潇 吕登 任金锋 张道涵 梁玉辉 李龙龙 刘一璠 王祥东 荆振华 刘依梦 罗泉源 檀中鑫 吴建亮 王刘英 熊索菲

材化学院(10人)

李丹 张全权 张梦霖 夏章艮 田亚洋 沈会友 孙涛 曹巳彧 汤小文 郭彩青

环境学院(9人)

陈伟 张庆 杜江坤 肖河 方晶晶 周义芳 余梅 姜舟 贺姗姗

工程学院(21人)

王伟

刘国良

任垒

王琪

王莉霞

叶雪峰

孙艺博

黄磊 邹宗兴

董家兴

范新宇

夏志海

李维娜

关鹏

王啸

徐聪

鲁功达

张烨

蒋海飞

姚正源

吕奎

地空学院(5人)

刘玉

刘肖肖

妥军军

张凯翔

袁悦峰

机电学院(15人)

卢静

王俊

曾信

王为亮

陈峰

王文巧

徐广龙

张永权

杨靖

舒媛

张梦炎

彭景

刘成李师民

经管学院(10人)

袁鹏

王奋林

张倩

朱思思

江晓晗

廉小莹

王知昭

汪金伟

李铭泽

郝祖涛

外语学院(1人)胡婷婷

信工学院(15人)

常屹冉 游振兴 戴大鹏 陈蒙 刘帅 程丹 吴春平易师盼 班宇琼 葛强强 汪利 李莹 李登朝 王雨淋 徐官龙

数理学院(2人)马恩君

杨季琛

珠宝学院(2人)丁玲 林潇潇

艺术与传媒学院(3人)刑程 任盼 陈琳

公管学院(7人)

亚生.阿不力孜

李楠

蔡洁丽

肖盛

管欣

闫晓冉

刘军

计算机学院(4人)

秦睿杰 陈小冬 程银海 李欣 马克思主义学院(6人)

王纪臣 李枥霖 姚 佳平英 林 瑶 崔雪莲

(二)学习先进个人(167人)地学院(17人)

陈继平祁冬梅 郭彩云 李晓莉 刘彬 王浩 吴可 张耀芝 谢龙剑 范广慧 林杞 聂小妹 靳立杰 李晔 李珍 卜庆涛 周舟

资源学院(18人)

艾比拜尔.买买提 程国秀 王敬元 杨苗 尹宜鹏 毛园 付鑫 马丽娜 潘松圻 王建广 岳绍飞 王群 王书旺 孙胜新 焦祥燕 陈兴龙 刘琴琴 陈昱瑶

材化学院(7人)

刘悦 董媛 万建成 张玉新 田永尚 冯博鑫 邢莹莹

环境学院(21人)

冉桂花 吴珍 邹露彬 孙璐 王青薇 倪岳艳 万亮 梁川 谷静丽 吴诗芬 王婧羽 王自业 袁玥 胡忠霞 刘绍华 周伶俐 王江思 夏友 杜尧 柯艳萍 柯跃进

工程学院(19人)

吴丹丹

张俊健

张云冬

尤哲敏 杨国巍

梅子广

庞伟军 张鹏

张利欣

张新杰 张龙梅 李涛

邓国庆

覃亚洲 朱毅川

谢良甫

李志鹏

徐冰霜

李喜

地空学院(10人)

李端

程学欢

李雷

邓小虎

林俊

陈斌

成景旺

彭荣华

雷涛

柯学

机电学院(9人)

邹成彭岳齐

李明明

邹琴

邱秀分

田博

田苑

张占伟

王茜

经管学院(9人)

刘嫣然

丁鹏辉

王飞

祖乔玲

党彦龙

谢伊

田时中

袁俊平

王静敏

外国语学院(8人)

詹芳艳

左欣欣

信工学院(4人)

范冬林 刘静 王新 吴昊

数理学院(3人)

李小巍 彭玲玲 叶兰兰 珠宝学院(5人)

刘歆欣

刘剑红 田冰瑞 隅澎 谢旭帆

艺术与传媒学院(7人)

梁娟 向梦飘 郭葳 代晨阳 徐杰 吕宁 马超

公管学院(15人)

刘翠霞

路桥

吕炎

张闯

张亚龙

杨建新

汪樱

张贞

吴学成何凌

张昆

王冀

孟静

陈亮 汪樱

计算机学院(9人)

马千里 郭琼 杨朝 李文茂 林强 杨春 周婉君 彭炜舟 姜宇虹

马克思主义学院(2人)李 婕 罗贞贞

高教所(2人)田园 梁燕

体育课部(1人)韩蕾

地调院(1人)刘 文

(三)体育活动先进个人(58人)地学院(13人)

李娟 岑向超 乔乐 吕婷婷 陈海云 于桑 吴长锋 付建民敏 郝奕玮 朱越 陈小龙

资源学院(8人)

高旭 朱伯鹏 孙小艳 常吟善 马韶光 骆婵 沈军 张辉

材化学院(2人)赵健文 屈杨

环境学院(5人)

李松 霍思远 谷金普 王嫣然 唐佳

工程学院(8人)

李炯

余小明

高凯

陈志超

李翔

马建博

刘洋

余莉

地空学院(4人)

李浩

郭星峰

刘敏

张文雨

齐琦 张思

机电学院(1人)张宇航

经管学院(1人)翟颜颜

外国语学院(2人)朱

信工学院(4人)

龚淑君 刘伟 惠振阳 班宇琼

数理学院(1人)李小涛

体育课部(1人)査文静

艺术与传媒学院(1人)班 刚

公管学院(3人)

刘鹏飞

安鑫

童将峰

计算机学院(3人)周东 陈茜 潘敏

地调院(1人)唐婷婷

(四)文艺活动先进个人(51人)地学院(3人)

沈龙梅 刘欣 曹素巧

资源学院(2人)傅建杰 任喆

材化学院(5人)

章晶 杨秋然 袁姣 张洪箐 仇秀梅

环境学院(1人)杨东 工程学院(7人)

肖迪

张欣明

霍欣

程聪

王晓峰

王雪明

平雯

地空学院(2人)康敏 胥鸿睿

机电学院(3人)曹英 刘勇 潘露思

经管学院(5人)

黄蓉

黄叶青

高盼

张成军

刘婷婷

外语学院(4人)

李小雪

段晶晶

杜庆玲

信工学院(4人)

李威 田美子 杨阳 王润

数理学院(1人)

宋广宇

珠宝学院(2人)高雪 李萌琳

艺术与传媒学院(5人)

田鑫 朱雪 李加 王崟 李晓萌

公管学院(4人)

范青

苏星星

马静

陈星霖

计算机学院(1人)吴琼

马院(1人)毛艳丽

高教所(1人)吴悠

(五)社会工作先进个人(109人)地学院(12人)

赵越 莫皓然 刘伟 丁悦 张卉 王江田风菊 龙昭月

胡亮 刘娇 贺赤诚 潘黎黎 向璐 资源学院(6人)

杨星 黄健瀚 石创 陈斌 陈海明 张业畅

材化学院(5人)

权晓洁 秦海娜 张可 杨峰 陈涛

环境学院(11人)

何云蛟 秦佳 徐付桥 路万里 赵杰 童欣 左丽敏 项文霞 崔瑞萍 贾娜 汤烨

工程学院(13人)

蒋攀

刘亚薇

刘强

雍睿

龙黎红

王忠杰

吴晔

马建军 段钰麒 方金榜郭靖 赵高文 李 科

地空学院(5人)

闫琳琳

姚鹏丽

程飞

王文娟

王晨

机电学院(4人)

郝玉君

张有亮 陈英强 胡俊

经管学院(8人)

张钰坤

江珊

乌力雅苏

梁波

刘密

王冬青

许梦瑶

李悦

外语学院(5人)

胡斯玥

叶爽 胡娟娟

信工学院(5人)

高娇娇 程樟 彭少坤 谈超 徐毅

艺术与传媒学院(8人)

虞超 黄金 游萌 孙晓华 赵倩雲 邓开良 申珂艳 黄天鸣

公管学院(8人)

张纫兰

潘新台

郭晓伟

宋哲文

李阳曦

王艳波

龚琰

吴伟伟

计算机学院(1人)李浩

马克思主义学院(9人)

李兵 王涛 袁战阳 石婉君 王欢 毛震宇 王鑫 胡晓龙 时劲雨

珠宝学院(1人)赵唯 刘洁

高教所(4人)

刘玲 王艳 宋燕丽 邹扬 周琳

体育课部(1人)陈 然

地调院(2人)刘乃静

郑海涛

三峡中心(1人)陆三福

七、校级优秀党员(37人)地学院(4人)

高曦 韦一 周琴 曹文超

资源学院(6人)

李桃 易炜 阿力木江吐·斯依提

材化学院(2人)刘鹏举 周宇春

环境学院(3人)师懿 姚林林 李燕妮

工程学院(4人)樊翔

曹洋兵

郭良杰

杨超

地空学院(2人)尹晓菲

姚鹏丽

机电学院(2人)王军

李智博

经管学院(2人)

陈海滨 张龙

外语学院(1人)

易莎

信工学院(2人)汪剑云 温秋园

珠宝学院(1人)崔丽萍

李磊刘安璐 向敬伟

艺术与传媒学院(1人)

宋盈滨

公管学院(2人)余尚蔚

范昕

计算机学院(2人)伍旭 张俊媛

马克思主义学院(1人)李 洋

高教所(1人)马巍

地调院(1人)邹亚锐

公示时间:2013年6月17日下午15:00—2013年6月19日下午15:00 若有异议和其他问题,请及时反馈。联系电话:6788515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工作部

2013年6月17日

第四篇:校友会发言稿(武汉大学)

校友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校友们:

大家好!今天大家在这里相聚一堂,是因为我们都来自同一个母校——武汉大学。时光荏苒,岁月代序。回顾四年的大学生活,从一名懵懂的新生来到武汉大学,我们在那里相知、相识、相遇。在母校,师长的教诲让我们提升了学习能力。在母校,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学会了沟通协调。在母校,浓厚的学术氛围让我们收获了个人成长。是母校,孕育了我们走上工作岗位的能力,是母校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遇。

作为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我,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至今铭记在心。浓浓母校情,依依校友心。走出校园的我,通过校友会与各位学长联系到了一起,参加工作以来,是校友会让我找寻了曾经在校的记忆。作为一名校友会的新成员,作为一个来到广州工作的新人,我在这里找到了组织,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曾经面对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刚刚踏入社会的我是那样的茫然,离开学校和老师的关心,是校友会让我找到了方向,收获了信心。借此机会,我要对广州校友会的师兄姐们说一声感谢!

今天,我们在校友会叙友情、话相知、谋发展,今后,大家多联系、勤走动、多关照!最后,衷心祝愿母校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祝我们的老师桃李满天下,身体健康!祝我们广州校友会及广大校友取得新的成绩!

谢谢大家!

第五篇:课程简介-中国地质大学

ZA33.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课程简介

“中国”二字有何来历,中国的疆域如何变迁,中国的多民族文化如何交融,中国的历史如何影响今天……本课程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探讨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变化及其规律,为学习者在繁杂的历史变迁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指出一条清晰的路径。教师简介

葛剑雄,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特聘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史学会理事,葛剑雄教授师从我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院士。葛剑雄教授师承名家,其学术成就斐然,发表史学专著20余部、论文百余篇。作品获“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研讨会”论文奖、“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郭沫若史学奖”等。曾参加中国“人文学者南极行”活动,多次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高等学府进行学术交流,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ZA32.重说中国近代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源自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热门公共选修课——“中国近代政治史”,张鸣教授以中西两种体系的差异为开篇,为我们回望和反思了中国近代那波澜壮阔而又诡谲难辨的历史面貌,还原了政治祛魅前的历史真相,剖析了历史车轮转向的前因后果,令教科书中那段枯燥无聊的近代史重新焕发新生,带我们正视一段被扭曲的历史,引导我们发现近现代诸多问题的精神根源。教师简介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政治系主任,学术专著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农民意识的变迁》、《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拳民与教民》、《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0》等8种,学术编著有《文革中的名人之思》、《百年春秋》等5种。

ZA26欧洲文明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希腊、罗马、中古、近古、现代各个时期的文明特征为线索,展现出非常丰富复杂的演化内容和变化莫测的发展模式,朱教授坚持自己的传统,汲取其他文明的营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彩的欧洲画卷。教师简介

朱孝远,史学工作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中世纪史、世界文化史两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中世纪思想文化史,世界中古史,欧洲史,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欧洲、中国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形态转变(过渡)问题研究。ZA28英美文化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带你领略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化。通过系统介绍英美的历史进程、政治体系、经济发展、风俗习惯等基本社会文化知识,让选修者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通过与中国文化的比较,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简介 Alex Olah,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曾作为外交官任职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30余年,担任过澳大利亚驻北京大使馆商务参赞。ZA29文艺复兴:欧洲由衰及盛的转折点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但丁、彼特拉克的道德政治学到萨鲁塔蒂、布鲁尼的市民人文主义,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人民共和国,从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艺术风格到芭蕾舞诗性美的精神意蕴,为学生展现文艺复兴为何是欧洲由衰及盛的转折点。教师简介

朱孝远,史学工作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中世纪史、世界文化史两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中世纪思想文化史,世界中古史,欧洲史,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欧洲、中国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形态转变(过渡)问题研究。ZA01.考古与人类 课程简介

本课程包括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学方法、人类起源、城市革命、彩陶文化与玉器文明、孔子时代的考古转变、中国铜器文化、秦始皇陵之秘、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文物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揭示了考古探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多重作用与重要影响。教师简介

高蒙河,现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国际良渚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科技考古学会会员,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理事,日本“弥生”文化研究会会员等。ZA02.中国古代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人类社会的起源谈起,历数夏、商、周国家的建立,春秋战国的动荡,梳理秦汉、三国、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朝代的更替,深入浅出地描绘了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让学生对中国的过去有一个全貌式的了解。教师简介

李鸿宾,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古民族关系史、长城学的教学与研究,专攻隋唐五代史。出版《唐朝朔方军研究》、《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之关系》、《隋唐五代诸问题研究》、《隋唐对河北地区的经营与双方的互动》等专著。ZA11.西方文明通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广泛细致地介绍了西方文明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音乐、建筑、公共艺术等诸多领域,同时对中西文化展开了详尽比较,旨在使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中西文明各自的起源、发展、特点及优势,形成健全的文化观念。教师简介

丛日云,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主要著作:《中西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中国公民读本》等。

毕明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领域:音乐史学、音乐表演。

陈 炎,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出版《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等学术专著多部。单 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著:《旧学新统—冯友兰哲学思想通论》、《禅宗的智慧》。

王人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代表著作有:《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和《宪政的中国之道》。刘家安,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民法研究所副所长,民商法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买卖的法律结构》,《物权法论》等。

丁 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美术史学、视觉文化研究。专著:《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等。ZA12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 课程简介

本课程对柏拉图的《理想国》、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十余部西方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导读,以人性、人生、良知、美好生活、理想等重要问题为导入,消除学生对“名著艰深”的畏惧,激发阅读的兴趣。教师简介

彭刚,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思想史和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精神、自由与历史:克罗齐历史哲学研究》等。ZA14.中西文化比较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人类文化演进规律入手,从审美递增、递减律,阴阳二极对立转化律,万物五相选择律等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阐释,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互根、互构、互补、互彰、互抗、互证、互进,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教师简介

辜正坤:原北大外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所长,获国务院颁发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现任国际中西文化比较协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会会长,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顾问等。曾应邀讲学于德国自由大学、法国日内瓦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美国瓦西塔大学等。兼任北京东方神州书画院一级书画师、北京艺联诗书画院名誉院长等。ZA15.20世纪世界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20世纪全球重大历史事件入手,再现了朝鲜半岛、巴以冲突、巴尔干火药桶、印巴冲突,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与缓和、欧洲统一进程、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东亚崛起等历史转折点的来龙去脉,旨在让学生开阔视野,通过对历史的学习,理解现在和未来。教师简介

冯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赴日本京都大学留学,师从日本著名学者山室信一教授并获文部省奖学金。研究方向:日本史。

ZA16.世界古代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文字的发明引入,讲述原始社会、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犹太、古代波斯、古代印度、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历史文明。陈仲丹教授讲课生动幽默,旁征博引,有助于学生从具体可感的细节来深入了解文明的起源,探究人类的发展。教师简介

陈仲丹:南京大学世界史专业教授。主要研究范围:英国及英联邦史、和平学研究、世界文化史研究、国外汉学研究等。代表性著作《疾病改变历史》。ZA17.西方文化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突破了“概论”类课程容易陷入的现象罗列、概念化理解的传统模式,赵林教授基于自己对西方文化的真实理解,用幽默有趣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和翔实准确的资料,从历史、地理、文学、经济等方面揭示了深刻复杂的西方文化历程。教师简介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明星,武汉大学首批“十大名师”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个人学术专著 15 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40 余篇。作为本课程指定教材的《西方文化概论》2007年被教育部增补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而且在国内许多高校中也被用作讲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西方文化概论”的基本教材。尤其是《西方文化概论》一书,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已经被重印7次,印数达3万多册,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中使用得最多的“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教材。

ZA22.中华民族精神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反思与建构、比较与融通、寻根与探源、传承与发展等多个方面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并深入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化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在传承与创新中,我们如何凝聚与实践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教师简介

李太平,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高等学校德育。著作有《全球问题与德育》,《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等。

黄长义,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校特聘教授,并兼任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现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著作有《晚清经世实学》、《统一战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论》等。

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兼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哲学尤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在国内首倡社会认识论并将其建设为硕士和博士培养方向,著有《社会认识论导论》、《哲学研究方法论》等。杜志章,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代史专题、医学社会史。

栗志刚,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政治教育系副教授,政治教育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民族精神研究院办公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员,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ZB28.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 课程简介

在本课程中,吴根友教授将为你梳理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8世纪的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跨越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解析经典哲学名著,带领大家一起对中国古典哲学进行理解与思考,将深奥的中国哲学娓娓道来,拉近大家与哲学的距离。教师简介

吴根友,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学院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秘书长。ZB30.诗意的人学:西方文学名著欣赏 课程简介

本课程精选西方文学史上的三十六部经典名作,以重读经典的理念,通过文本细读,透析其间的人性内蕴和艺术品格,以期使学生对西方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与作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形成世界眼光与人类视野,学会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提升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教师简介

蒋承勇,文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外国文学史》主编之一,中宣部、教育部“马工程”重点项目《外国文学史》首席专家之一。ZB25.逻辑学导论 课程简介

如果你正想了解“苏格拉底必死”的推论,如果你纠结于“理发师悖论”解决,如果你困惑于“白马非马”的论证,如果你想锻炼你的思维能力,如果你想在辩论赛中大放异彩,如果你想在未来的求职考试中占得先机,如果……中山大学知名逻辑学教授熊明辉老师,用清晰严谨、幽默风趣的风格为大家呈现出不一样的逻辑学导论。教师简介 熊明辉,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和逻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非形式逻辑、法律逻辑、法律证据学、批判性思维与论辩理论、人工智能与法律。ZB26.伦理学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通过运用一些综合性的概念思考人的生活和人的世界,使我们对它们有系统性的理解与把握。当一个人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看到人的生活和人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并试图去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这种复杂性时,他就会对伦理学产生某种兴趣。本门课将引领学生从心灵的深处审视自我,从生命的高度俯察社会的百态。教师简介

廖申白,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价值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包括伦理学理论、西方伦理学。代表著作有《伦理学概论》、《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等。ZB02.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课程简介

西方文学、哲学、政治、经济、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无不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赵林教授从基督教的文化源流与早期发展、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基督教与西欧封建社会、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方面讲授了这门课程。教师简介

赵 林: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明星,武汉大学首批“十大名师”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个人学术专著 15 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40 余篇。ZB04.西方哲学智慧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将古今中外人们普遍关心的哲学问题变成学生们自己的问题,由此将他们引上哲学思考的道路。张志伟教授从智慧的痛苦、哲学的诞生、苏格拉底的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信仰的时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主体性的觉醒等方面进行了讲授。教师简介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宗教学系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近代西方哲学、德国哲学主要著作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生与死》,主编《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问题研究》《西方哲学史》等。ZC44.艺术鉴赏 课程简介

艺术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结晶,从懵懂拙朴的远古到日新月异的现代,从奔放绚丽的西方到沉稳神秘的东方,本课程将带你探寻艺术之美,以美感来通达人生,净化心灵。教师简介

彭吉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书记兼副院长;现任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新一届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第二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分会副会长,中国视协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先后7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奖或优秀教学成果奖,先后两次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ZC46.西方现代艺术赏析 课程简介

本课程注重从美学及文化学的视角研究西方现代艺术。通过对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中后期的西方现代主义诸多流派及现代艺术大师、艺术作品的详实介绍与赏析,使学生感知到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独特魅力,并逐步认识到西方艺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教师简介

铁娆娆,吉林大学讲师。ZC47.大学英语过程写作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适用于任何对英语写作感到困惑的人。在本课程中,学生们将了解写作过程,学会撰写有效的论证/论据,并批判性地思考。本课程还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见的写作问题给出了有效策略,以便根据个人需要定制本课程。此外,本课程作为2008年以来在吉林大学广受欢迎的写作课程升级版,还提供了各种有趣的写作活动,丰富的资源,以及对以前和当前学生写作样本的深入分析。在这里,你将参与一个冒险,塑造你的想法,还有互动的写作环境和有趣的学习过程。教师简介

林娟,吉林大学,讲师。ZC01.中华诗词之美 课程简介

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中华诗词美之所在。诗词也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教师简介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代表作品有《迦陵文集》十卷,《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ZC02.中国书法史 课程简介

汉字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本课介绍了程汉字书法从甲骨文开始,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面貌,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理解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基本特征,认识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和突出成就、地位及影响。教师简介

朱彦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艺名朱桢,号美髯公,斋号冰醋斋、怀醑堂、后素轩,师从王玉哲,范曾先生,怀醑堂乃范曾先生所命赏。

ZC03.中国陶瓷史 课程简介 陶瓷与人类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以中国陶瓷的工艺和技术成就最为辉煌。本课程介绍了中国的陶器,瓷器考古的发展历史,以及多个时期、多个地区的陶瓷工艺发展历史。教师简介

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兼任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专家库成员、中国钱币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中文版)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江文化论丛》和《中国遗产网》主编、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会秘书长、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等。ZC04.东方文学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述了东方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基本内容和演变,并在此基础上精讲了一批东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思想积极向上,艺术精益求精且富有独创性,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既有审美价值,又有思想价值和道德教育价值。教师简介

王向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东方文学、日本文学、中日关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6部(含合著4部)。

ZC08.东方电影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日本、朝鲜、台湾、香港、韩国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电影。通过有条不紊的讲解,丰富饱满的引证,旨在让学生感受并掌握东方电影的主要内容,独特形式与艺术风格。教师简介

黄献文:现为武汉大学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沈从文创作新论》、《论新感觉派》、《昨夜星光——20世纪中国电影史》、《东方电影》。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ZC09.美术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美术的类型、技法、作品、大师以及艺术观念,包括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中国的色彩观念、色彩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山水画与西方的主流绘画及其文化观念、20世纪中国美术的传统与变革等内容。教师简介

李 松: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曾任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ZC11.古代名剧鉴赏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述了戏曲的发展历史,并分为多个专题进行了深度分析,例如王实甫与《西厢记》、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纪君祥与《赵氏孤儿》、汤显祖与《牡丹亭》等,课程内容丰富,对初步学习和了解古代名剧的学生来讲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教师简介 陈维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瓶梅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陈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古代戏曲和古代小说。著有《红学通史》、《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戏曲卷)》。无论是对于古代戏曲还是古代小说、戏曲小说文本还是戏曲小说理论或批评现象,他都着眼于文化史和学术史的大背景,致力于捕捉各种批评现象的文化依据和历史生成过程。

ZC16.西方美术欣赏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中西美术的比较入手,讲到原始艺术、埃及艺术、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现代美术等,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美术的历史、发展、演变及各个时期著名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带领学生发掘整个西方美术世界的艺术魅力。

教师简介

孙乃树: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理事,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审查专家,奥中关系促进会音乐、教育顾问,上海“东方大讲坛”讲师。

ZC18.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 课程简介

本课从漫画的定义开始,全面地介绍了漫画的种类、特点、历史遗迹、创造规律和技巧等,给出的一些概念解释、定义都是首创,并且详细的介绍了各种漫画工具。通过对漫画的鉴赏以及对漫画创作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幽默感,提高艺术修养,并有助于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简介

杨树山:南开大学毕业,现为大学美术学教师,教授。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漫画专业委员会理事,天天漫画网美术策划。自1990年始,从事漫画、插画、水墨画、油画创作,已在国内外发表、展出绘画作品7000余件,在各类漫画比赛中获奖300余次。出版了《杨树山漫画》、《漫画学教程》和《漫画鉴赏与创作十四讲》等书籍。ZC21.影视鉴赏 课程简介 电影、电视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本课程将通过优秀影视作品案例,带领学生从文学、社会学、美学角度出发感受影视艺术,为学生提供一幅现实生活的图景,深入了解影视作品所反映的文化世界。教师简介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当代文化艺术思潮、影视文化、中外电影史等。中国高教影视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电视家协会高校艺术委员会理事、《诗探索》杂志编委、常务编辑;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邀评委。

ZC22.舞蹈鉴赏 课程简介

舞蹈是以身体为语言,与观者进行“心智交流”的运动表达艺术。本课程从怎样欣赏舞蹈、欣赏舞蹈的范畴及途径、古典舞欣赏、民间舞欣赏、现代舞欣赏、当代舞欣赏等方面出发,讲解舞蹈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引领学生去感受舞蹈艺术的意蕴和意境,提高学生基本的审美品质和艺术理论水平。教师简介

刘 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科学研究处处长;国务院学位办公室艺术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委员及韩国“首尔国际舞蹈比赛”评委。2001年出版学术专著《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列为“北京市高等院校精品教材”和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 学术论文《神与舞的切点》、《从“雀之灵”到雀之“尾”》、《中国民间舞的守望》等分获中国文艺家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等奖项。ZC23.戏剧鉴赏 课程简介 戏剧,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冲突的艺术。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牢牢把握戏剧冲突,是鉴赏戏剧的关键。本课程通过介绍戏剧学概论、古希腊神话与剧本、中国戏剧的现状、舞台美术等方面情况,带你走近戏剧创造的过程,了解戏剧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教师简介

张 先: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联合国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执行委员和中国分会理事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戏剧理论与批评。参加“国家舞台演出精品工程”,“全国优秀舞台剧本评选”,“文化科研评选工程”,“社会科学成果评选工程”,“曹禺戏剧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全国优秀广播剧评奖”,“青年戏剧文学奖”,“北京大学生戏剧节”等活动。曾获2003年中国文联文学艺术评论奖、2004中国曹禺戏剧评论优秀奖、2005年中国戏剧文学创作金奖、2011中国话剧金狮奖。出版著作及成果丰硕,其中话剧作品《活着》(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由国家话剧院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孟京辉执导,黄勃,袁泉主演。ZC31.《西游记》鉴赏 课程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本门课程内容丰富,包括从故事诞生的前世今生到古今流传的影响演变,从降妖伏魔的英明神武到取经之路的坎坷艰辛。这本巨著在杨俊教授的讲述中显得生动而详实,全方位解读名著,引导学生走近艺术丰碑,思考人生之路。教师简介

杨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2011中国公关创新领军人物,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西游记》文化委员会副会长,吴承恩《西游记》研究会常务会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从教31年,获得全国、省部级优秀论文和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3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术月刊》、《学术界》、《江苏社会科学》、《云南社会科学》、《青年记者》、《新闻知识》等权威、核心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主编、编著、参编出版学术专著、大学规划教材45部,代表作有《心解论经》、《西游记新论》、《公共关系》、《公关与礼仪》、《新型实用公共关系教程》等。ZD36.人文的物理学 课程简介

物理何关人文?物理何关我们?本课程从这两个问题出发,以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为轴心,着重介绍了物理学发展史上一系列原创性观点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在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中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本课程开设以来深受好评,是复旦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之一。

教师简介

金晓峰,复旦大学,教授。获奖情况: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6);美国真空学会“Outstanding Shop Note Award” of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6);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8);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1999-2003);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2001);Fellow of UK Institute of Physics(2004);复旦大学校长奖(2006)。ZD37.科幻中的物理学 课程简介

《科幻中的物理学》旨在通过对科幻作品的种种现象的分析,揭示其背后所蕴藏的物理现象。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涉及到了能量、力学、宇宙、时间、人工智能以及人类未来方面的内容。课程主要使用了大量科幻作品中的素材并以此为基础讲解物理学,具体事例与物理理论相结合,使课程更易于非物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并理解。教师简介

李淼,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宇宙学、弦论、高能物理。长期在国外知名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回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等职务。著有《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三体>中的物理学》等作品。主要研究领域为宇宙学,弦论,高能物理。ZD40.物理与人类生活 课程简介

本课程高度概括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微观结构以及时空结构等物理基本知识领域的知识逻辑体系和发展简史。依据所介绍的物理学原理,通过110余个例子的讲解,可以使学习者能够理解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所发生各种现象的原理,如何利用物理原理指导人类的科学活动,如何依据物理学原理促进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师简介

张汉壮,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物理学院副院长。所在学科专业为光学,所研究方向为材料超快动力学、无机量子点发光器件机理。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东北地区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普通高校力学课程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CAP)物理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吉林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光学学会副秘书长。ZD42.汽车行走的艺术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对汽车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车史文化和技术文化进行描述,重点介绍支撑汽车行驶功能的重要部件的结构演变、驱动汽车行驶的动力传动系统的技术革新与进步,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与汽车行走功能有关的车史文化与科技知识,同时培养对汽车的兴趣和爱好,提升汽车素养,理解道器合一的汽车行走艺术!教师简介 王建华,吉林大学,教授。ZD35.生命科学与伦理 课程简介

当人们为今天生命科学的伟大成就而欢呼雀跃时,科技的“双刃剑”带来的副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又让人们忧心忡忡。本课程将从技术与伦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案例介绍,阐释二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辩证关系。不仅有助于解决生命科技以及医疗卫生中的伦理问题,也能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结合,并帮助学习者重新审视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教师简介

吴能表,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会员,重庆市植物学会、重庆市植物生理学会会员,重庆市生化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专家组成员。ZD26.前进中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物理学的起源出发,从通俗的角度讲解了物理学中若干重大问题,包括电磁场、现代光技术、磁学基础、量子力学与量子信息学、狭义相对论、固体物理基础与现代科技、夸克、粒子物理及粒子实验简介、磁性材料中的磁畴、实验与物理学发展以及新能源与物理。教师简介

李学潜,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天津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ZD02.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范围上起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科学与技术,下迄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介绍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历史,还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乃至于中西方科学技术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同时也对科学技术史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进行了描述,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教师简介

雷 毅: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领域:生态哲学和科技哲学。著作:《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生态伦理学》等。杨 舰: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中日科学技术的交流与比较研究;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的关联性研究。主要出版物:《历史上的科学名著》等。冯立升: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戴吾三: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教授。专攻科技史与古文献。著有《考工记图说》《集科学与艺术於一身的巨人——达文西》等书。蒋劲松: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以及科学和宗教的关系。专著:《从自然之镜到信念之网》。

鲍 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科技史、科技战略及其政策、中俄科学技术文化比较研究。

刘 兵:清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科学编史学,科学文化与传播,科学哲学。专著:《触摸科学--刘兵学术自选集》等。ZD03.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主要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生平,量子论以及相对论的诞生,宇宙的发展历程探索,放射性与原子弹的研究,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关于白矮星、中子星与黑洞的介绍,霍金生平及其黑洞研究,膨胀的宇宙、虫洞与时间机器,时间的性质,文明的诞生,文明的演进等方面内容,带领学生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教师简介

赵峥: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的教学,活跃于黑洞物理、弯曲时空量子场论和时空理论等研究领域。

ZD06.化学与人类 课程简介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基础学科。这门课程介绍了化学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做出的贡献,帮助学生对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知识产生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此外也提供了一些易燃易爆及有毒物质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它们的规律才能防患于未然。教师简介

刘旦初:复旦大学化学系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物理化学——多相催化,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译著三本,另有专著四本。ZD14.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了生命现象与文明发展、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系统演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复杂而神奇的人、免疫与疾病、脑与神经学科、生态与人类坏境、生物技术等内容,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做出了一定的预判。教师简介

张铭: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ZD07.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包括: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生物因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食品安全危机管理、食品安全标准等。旨在让学生全面掌握关于食品安全的知识,学会健康饮食。

ZD12.世界科技文化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全新的角度来叙述世界科技史发展历程,探索科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课程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顺序分为古代科技文化的产生、近代科技文化的形成、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三部分,旨在使学生对世界科技文化史产生深入的理解。教师简介

李建珊:现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南开大学第六届学位委员会哲学分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环境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方法论委员会委员及该研究会天津分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文化史和“科学、技术与社会”。著有专著《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科学方法纵横谈》等。ZD13.文化地理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地理学的角度解读了包括宗教、语言、民族等内容在内的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传播和融合过程,具体指出了地理对文化产生的作用。本课旨在给学生提供全新的视角,认识到文化的发展并不仅仅被人文因素左右,同样可能受到地理等其他大量自然因素的影响。教师简介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专业为中国历史地理,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时期环境变迁、历史时期乡村社会地理。前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基金项目10项。ZD14.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了生命现象与文明发展、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系统演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复杂而神奇的人、免疫与疾病、脑与神经学科、生态与人类坏境、生物技术等内容,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做出了一定的预判。教师简介

张铭: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ZD16.数学的思维方式与创新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现代数学和信息时代有重要应用的数学知识为载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数学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法讲授这些知识,点评其中的创新点或创新的想法,使学生受到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和训练,并且领略数学创新的风采。教师简介

丘维声:北京大学教授(2000~2001年北大评出的十大知名教授之一),不仅在数学科学的研究前沿成绩卓然,而且也是我国高中阶段初等数学普及教育的专家。他多次参与国家高考命题工作,被教育部基教司聘为专家,参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制定工作.出版著作15部,译著4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篇。ZD17.物理与人类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人类物理发展进程为背景,结合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交叉科学与人文,融合东方与西方文化,将人类重大物理成就以及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进行阐述。通俗易懂又严谨求实地阐述物理学发展的重大成就、发展规律与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以及科学精神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等问题。教师简介

叶高翔: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工作。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约40篇。盛正卯: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波与等离子体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激光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聚变理论与模拟以及非对易空间上的场论研究。ZD19.科学通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了古希腊超越功利的自由科学、希腊化的罗马科学、阿拉伯科学、欧洲科技文明的发展、科学的制度化、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变革、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等内容。通过对科学发展脉络的剖析解读科学的发展走向。教师简介

吴国盛: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ZD22.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课程简介

如果数学是人类科学发展的面包与黄油,那么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是使面包与黄油更加可口的蜂蜜。本课通过解析著名数学家的经历及其著名著作,追溯数学的历史,更准确地把握数学发展的来龙去脉,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解读数学学习的正确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简介

汪晓勤:1999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学科教育(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出版《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等著作,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清华学报》(台湾)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ZD25.探索发现:生命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热点问题为视点介绍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对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及其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趋势。教师简介

黄耀江,黄耀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曾参与863、973、总后重点和国家杰青等课题。先后主持省级重点等5项课题,承担211、985、111等计划子项目及教改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30余篇;省部级奖4项;国家发明3项;省部级成果3项;著作2部;知识产权评估报告1项。ZF17.《论语》导读(上)课程简介

《论语》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书,是儒家至高无上的典籍。本门课程从礼到仁,从君子之德到忠恕之道,从入世到出世,刘强教授深入浅出,将先贤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旨在用现代视角解读传世经典,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从而引起文化共鸣与思考。教师简介

刘强:笔名留白,1970年10月生于河南正阳,同济大学教授、人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人文学者,曾任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11)。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硕士(2001)(师从曹旭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2004)(师从骆玉明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及研究,兼杂文、散文创作。在《学术月刊》、《复旦学报》、《文史知识》、《古籍研究》、《中华艺术论丛》、《上海师大学报》、《阴山学刊》、《同济大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已出版《世说新语会评》、《古诗今读》、《世说新语今读》、《有刺的书囊》、《竹林七贤》、《惊艳台湾》、《世说学引论》、《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等。2010年10月曾在CCTV10的“百家讲坛”节目中主讲《竹林七贤》。ZF01.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而又简约地带领大家领略中国文化历史及其风采,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文化交流、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等方面来介绍中国文化。教师简介

李山,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启功先生弟子。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先后出版过《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诗经新注》等诗经研究专著,及《中国文化概论》。ZF02.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四大名著鉴赏 课程简介

四大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数百年来为人所津津乐道。本课程分别对四部著作做出详细介绍,对同学们全面认识、了解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的明清小说提供了帮助。教师简介 蔡义江,红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主要出版著作《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论红楼梦佚稿》、《〈红楼梦〉校注》、《蔡义江论红楼梦》等。

侯 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教学、科研工作,侧重于白话小说研究。著有专著《水浒源流新证》、《中华文学五千年》、《世界文学五千年》、《元曲诵读》等。

段启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红楼艺术论》、《西厢论稿》、《中国文学史长编》(元明清卷)、《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述评辑略》等。

袁世硕,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明清文学、蒲松龄研究。主要著述有《孔尚任年谱》、《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文学史学的明清小说研究》等。

ZF07.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唐诗初、中、盛为主要分期介绍了各个阶段的代表诗人和杰出的作品,详细讲解了诗词本身的含义和当时创作的背景等资料,帮助大家了解唐朝文化和唐诗的人。课程最后详细介绍了李白的人格与风格,也从侧面为大家展开了一部描绘唐朝经济文化发展的画卷,感受唐朝盛世的魅力。教师简介

查屏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关注士人精神史与文学情感与语言表达的问题,著有《盛唐经学的窘境》、《隋唐小说研究》、《天宝河洛儒士群与复古之风》、《唐学与唐诗》等学术著作。课程大纲

ZF15.《易经》十讲 课程简介

《易经》是中国国学经典,四书五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和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本门课程全面介绍了古代帝王之学,以及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旨在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这本古今奇书,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人生的变化。教师简介

顾铭瑞:上海大学自主创新工程研究院国际合作EMBA研究生院院长,同时是管理心理学专业教授、博导,身兼美国普莱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和世界易经学会副会长上海分会会长等职位。ZF20.中国茶道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茶道概述、茶道之源、茶叶品质、茶道实践、茶道技术、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茶道与文学艺术、茶道与健康生活等内容的讲解,引领学生沿着中国茶道的历史轨迹,领略因茶而生的丰厚文化;在择器选水、高冲低斟的实践中,体验茶道技术之精要妙趣;在品读“茶墨俱香”的文艺作品中,感受多元的茶道审美情趣;在悉心体会茶道养心、静心、修身的养生之益中,获得身心的健康与愉悦。教师简介

朱海燕,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休斯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讲国家级精品公开视频课《中国茶道》,主编《中国茶道》,副 主编《茶馆设计与经营》、《中国茶艺学》、《茶文化》等教材。ZF22.明清小说名著解读之《聊斋志异》 课程简介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志怪传奇小说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一本有着世界影响的文学名著。本课中我们将浅析这些短篇小说,了解蒲松龄如何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有力批判;如何去揭露社会矛盾,表达人民的愿望;也会从中辨析出夹杂着哪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教师简介

袁世硕,山东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的教学和研究。ZF23.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简介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被誉为“大道之源”。让我们跟随主讲老师的精彩讲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与历史基因。教师简介

黄黎星,福建师范大学,教授。T11.应用文写作 课程简介

应用文写作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日常生活中办理公务和个人事务时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和惯用格式。本课讲解了行政公文、事务性文书以及行业专业应用文等主要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及要求。教师简介

李大敏,西安财经学院教授。

T02.学术基本要素:专业论文写作 课程简介

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发表数量是衡量现代大学的研究水平和一个国家的知识产量的重要标准。没有严谨的学术规范,一个大学是培养不出学术研究型人才的。课程对学术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有助于学生培养严谨规范的学术习惯与风格。

教师简介

李砚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科学》丛刊主编。T09.女子礼仪 课程简介

此课程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包含了生活工作中经常涉及到的着装、妆容、举止、谈吐等内容,学习后的女性无论在什么场合和什么人接触,都会给人留下良好印象,散发出令人无法抵挡的独特魅力。教师简介 周季平:国家行政学院特约礼仪培训师,北京广播电台与未来之舟礼仪直播节目“文明之光—与奥运同行”主讲嘉宾。2000年曾赴新加坡共和国访问并从事汉语言和礼仪的培训工作。擅于商务礼仪、国际礼仪、服务礼仪、公务礼仪操作规范及人际沟通。2003年特邀在中央教育台1台培训职业礼仪行为规范。主要著作包括:《企业商务礼仪指南》《公务员礼仪培训手册》等9本图书。T23.职业生涯提升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1.卓越的领导魅力;2.人脉管理;3.如何树立和保持进取心;4.当众讲话的六大原则;5.如何打造个人影响力;6.做自己人生的管理者。从领导力,人脉管理,心态调整,表达能力,影响力,个人规划六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六个方面贯穿了学生的整个职场,对于个人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赢得成功。教师简介

陈海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刘剑,卓越领导网,董事长;

林俞丞,北京东方经略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 黄久凌,北京卡耐基成功素养培训学校,校长; 高千帆,中华企管培训网,讲师。

下载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据结构报告

    Practice Report for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 Analysis Data Structures Course Report Candidate: 吴泽光Student Number: 20121001873 Major : Communication Eng......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就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就业 中国地质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中央部属高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列入国家“211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院字〔2009〕1号关于调整非学历研究生课酬与指导费的规定 为促进学院非学历研究生教育发展,规范课酬发放,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对课酬......

    武汉大学简介

    武汉大学简介 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学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地势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校园绿树成荫,花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历年考研题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历年考研题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2002年(20×5=100) 1、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划分的主要标志。 2、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主要标志。 3、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8年考研大纲汇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8年考研大纲汇总 考研大纲汇总考研英语大纲考研政治大纲考研数学大纲考研专业课大纲出国留学考研网为大家提供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考研大纲汇总, 中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资博士后管理办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资博士后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优秀年轻人才、高层次后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组织部文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组织部文件 中地大(党)组发字〔2011〕01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党委组织部2010年工作总结 2010年,党委组织部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各级党组织的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