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2
湖北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湖北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校园文化是校园主体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展现,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品牌形象。所以,把握校园文化特征,践行校园发展需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因此,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的宗旨与任务:校园文化更大程度上体现在意识形态之中,其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学子的精神高度,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知得到。
1.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3、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健全的“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接班人。
根据校园文化宗旨与任务,市政府提出了湖北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发展校园文化活动,落实校园实践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与文化建设。
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学子在此平台进行文化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知识的丰富,更有助于学子养成积极乐观性格和交际圈的打造。落实校园学子的实践参与,让学子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做到知行合一,提升动手能力满足社会对广大学子的要求。
武汉展艺有限公司16年的经验积累,专业只为校园文化建设,配合各大高校,落实贯彻和谐校园文化实施。
武汉展艺有限公司借中华大地厚重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传承中国传统特色创典雅凝重、古朴大气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武汉展艺有限公司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诠释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师生思想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为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武汉展艺有限公司与多家高校合作文化教育熏陶得力,育人成果彰显成效,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助推学校发展,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了大幅提高,学校师生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第二篇:湖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名单
附件:
湖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名单
特等奖(3项)
1、《打造“一二·九”诗赛品牌,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华中师范大学)
2、《加强校史校情教育,传承弘扬大学精神——华中农业大学校史校情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华中农业大学)
3、《文化联姻,文明共建,校园文化在与社区文化共建融合中升华》(武汉工业学院)
一等奖(10项)
1、《为人才培养拓展空间,为地方发展贡献才智——武汉大学凝练实践文化,开展研究生挂职锻炼》(武汉大学)
2、《把握时代脉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奏响爱国主义旋律》(华中科技大学)
3、《责任担当,爱心感恩,励志成才——武汉理工大学实施志愿服务“三推进”》(武汉理工大学)
4、《构建校园民族团结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族团结文化的实践与传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5、《笃信好学,自然宽和——中南民族大学构筑和践行民族特色校园文化纪实》(中南民族大学)
6、《海燕飞处,爱心圣火传递不熄》(三峡大学)
7、《弘扬先进文化,传承民族精华——江汉大学实施“中华诗词进校园”工作纪实》(江汉大学)
8、《搭多元舞台,展青春风采——长江大学“万人创百星”校园文化活动的理论与实践》(长江大学)
9、《凝练“人、从、众”文化内核,营造校园警察文化氛围——湖北警官学院推动校园警察文化建设》(湖北警官学院)
10、《立足孝文化资源,打造孝文化品牌,彰显孝文化特色——孝感学院努力打造校园文化的孝特色》(孝感学院)
二等奖(12项)
1、《开展湖北省高校新青年小说大赛,打造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品牌工程》(湖北大学)
2、《以“核心竞争力教育”为主线,打造武科大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武汉科技大学)
3、《“爱心列车”传递爱与奉献》(湖北工业大学)
4、《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服务学生成才和就业》(武汉工程大学)
5、《阳光大舞台,秀我真风采》(武汉科技学院)
6、《周末音乐会》(武汉音乐学院)
—2 —
7、《兰亭书法协会》(湖北美术学院)
8、《铸就军工特色校园文化,服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9、《弘扬传统国学精粹,打造楹联文化高校》(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10、《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中国汉字书写节》(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11、《学习实践“刚毅精神”,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2、《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创建独立学院特色育人之路》(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优秀奖(13项)
1、《突出“砺能”校训,打造就业品牌》(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高职学院校园文化》(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3、《打造“厚德尚能”的特色校园文化》(武汉软件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4、《依托校园活动,营造精神文化、构建育人氛围》(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5、《构建高职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与 — 3 —
发展》(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6、《充分挖掘艺术教育资源,着力发挥艺术育人功能》(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7、《大爱铸就学院魂——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大爱”文化透视》(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8、《加强社团建设,繁荣校园文化》(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9、《校庆晚会凸显亮点,校园文化彰显内涵》(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10、《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绽放校园文化蓬勃生命力——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百草园”思政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中显成效》(十堰职业技术学院)
11、《弘扬志愿者精神,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鄂州职业大学)
12、《以系列文化节活动为载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
—4 —
第三篇:政治文化建设方向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社区政治发展、,网络政治发展、全球化的推动作用等等一系列的因素,当前中国的政治文化也要随这这些因素变化,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原则是民主、开放和透明,公民权利受到保护,中国法治国家建设。
民主、开放和透明。政治文化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影响政治输入和政治制度运行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同时,又被社会成员视为一种权威性的内在力量。因此,政治文化的变迁必然会对政治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政治文化中理性、民主、包容的因素增多,并成为多数公民的一种心理诉求的时候,其必然会被输入到政治体系之中,政治体系也会逐步吸纳这些因素并进行相应的改造,从而推动政治体系朝着民主、开放和透明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认识到,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积极借鉴西方政治文明中的先进成果和保持政治意识形态的灵活性十分重要,这样,也使得上层政治文化中理性、民主、开放的因素增多,为中国政治体系的改革保留了很大的余地。
随着中国政治文化转向理性、民主、开放,中国政治体系也越来越多地响应这一要求,并且,这两种转变表现出明显的互动性。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在不同时期都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取得了一定成就。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指出: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在现实政治建设中,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中国政治体系在民主、开放和透明等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公民权利保护的机制建设。权利意识是指公民对个人利益与自由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以及对他人利益与自由的认知、主张和反应。权利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公民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个人作为公民所依法享有的权利,二是公民在行使权利和保护自身合法权利时不得侵犯他人的权利。权利意识既体现为公民对权利现象的理性探索,又体现为公民对权利的规范意义和实现手段的认知它是公民意识和宪法精神的核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推进,中国公民权利意识不断提高,权利保护与维护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
权利意识的兴起无疑促进了权利保护的制度建设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党和政府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视公民权利的实现与保护。例如:1990年生效的《行政诉讼法》首次规定了“民告官”的权利;2000年出台的《立法法》规定了只有依照法律才能限制公民人身自由,从根本上禁止国家机关滥用权力侵犯公民人身自由;《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出台都从不同角度明确了国家机关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职责;2010年对《选举法》的修订,实现了城乡人口的“同票同权”。公民维权行动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回应。例如:2003年,孙志刚案之后,废除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反乙肝歧视运动导致各级政府出台了不少反乙肝歧视的政策;2008年,在厦门PX事件中,厦门市民通过“散步”赶走了PX项目。这些事实都在一定侧面折射出了中国公民权利意识提升成功影响中国权利保护制度建设的进程。
中国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即“法律的统治”,是法律制度的一种特殊状态。近代意义的法治原则至少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法治必须以民主政治为前提,法律要体现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意志;二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一切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社会团体和公民都必须服从法律。在法治状态下,法律具有至上的地位,国家以法律制度来组织、管理、协调一切事务,使整个国家呈现出有效、有序的状态;同时,用以治理国家的法律还应显示出其本身具有的正当性以及法律介入生活的广泛性。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加深和公民意识的提高,中国公民和其他政治主体的法治意识在近30多年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通过政治实践和法治实践的具体行动,推进了中国法治国家的建设。
法治意识的形成与提高在法治国家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国法治建设开始迈出重大步伐。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任务。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载入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新篇章。进入21世纪,中国的法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200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法治意识的提高与法治建设的展开表现出了良好的互动和促进关系。
弘扬我国优秀的政治文化,借鉴西方先进的政治文化。中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积淀了许多优秀文化和政治文化传统,如仁爱思想、和谐思想、民本思想、德治思想、大一统思想等,这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传承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将民族政治文化发扬光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我们当代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借鉴西方先进的政治文化思想,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政治文化对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其优异之处,如民主精神、自由精神、法制精神、分权制衡思想等,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积极影响,为世界政治文化建设也贡献良多。对此,我们应该客观评价、理性分析、适度借鉴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
继续坚持马列主义在政治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我国主导的政治文化是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思想和围绕其展开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取向、政治观念的有机组合。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精神动力。加强我国主导的政治文化建设就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思想体系,不断反映着时代要求和特点,其与我国现实情况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断展现着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只有继续坚持并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作用,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也才能使我国政治文化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其发展状况最终要受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邓小平曾指出:“世界上某些国家发生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因为经济出了问题,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几年不涨,生活水平却渐渐下降,长期过穷日子,这又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这说明,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没有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也就没有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实在的物质利益,人民群众才可能认同和拥护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威,才能坚定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才能坚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
促进主流政治文化传播,扩大国际政治认同。大众传媒是公民获得各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公民了解党的政策和政府活动的主要途经,它提供的政治信息都带有某种倾向性。大众传媒形成的舆论主导着一个社会的舆论走向,从而对公民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产生潜在的意识影响。在西方社会,人们将大众传媒视为“第四种权利”(前三种权利分别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这不仅是因为大众传媒的社会监督作用,更是源于其社会信息传播的本质属性。我们应该大力促进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尤其是符合人民政治预期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传播,并在国际上获得政治认同,以提高我国的政治地位,建立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大国形象。
培育公民的政治素养,发展参与型政治文化。社会公民是政治文化的承载者和实现者,通过政治参与来接受和认同政治文化。此外,政治参与也是公民自我学习和民主参与政治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各种政治文化的参与实践中,公民能够扩展政治知识,增强民主意识,提升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归属感、认同感、政治责任感,还有助于自身民主政治行为能力的提高,并积累政治经验,从而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发展参与型政治文化,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水平有利于我国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加快民主政治发展并完善我国政治体制机制。公民通过政治参与使社会正义得到有效实现,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内涵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内涵
清华大学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组
原载《光明日报》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并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把人才培养目标放在首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应把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工作才能坚持其正确的方向与导向,才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彰显其影响和凝聚力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又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先进文化为根本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它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
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精神实质及深刻内涵。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和灵魂。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才能深刻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就是要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
二、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软环境建设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硬环境建设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同时本身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如果说硬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形象,那么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无疑应将重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具体说来应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一是良好的学术环境,既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开拓创新的局面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是良好的育人环境,即注重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形成教书育人、尊师重教、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形成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校园风尚,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软环境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相比较而言,良好的软环境建设更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软环境建设中所传达出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最能体现一所大学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气韵,是大学精神内核的彰显及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陶冶功能、整合功能及凝聚功能。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程度存在的重硬件投入、搞形象工程,轻软件培育、忽视品格塑造的现象,不利于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软环境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形成有益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科学创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校园环境;才能完成大学作为优秀文化传承者和社会思想库对于提高社会的文化精神和道德价值所应承担的责任。
三、坚持主流文化为主导,反对和抵制落后腐朽文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大学作为社会各种思想和观念碰撞与交流的舞台,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互交织,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把握自身文化发展的方向,实现自身的文化和谐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
校园文化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精华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淀。比如,爱国爱校,集体主义、主人翁意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等等,通过它的熏陶必将提升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流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最有力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根基与保障。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中出现了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等新的校园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并对主流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以主流文化引领多样化的非主流文化,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前提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以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与方向,继续唱响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尊重非主流文化存在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肯定其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促进它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对非主流文化的消极作用也要敢于批评和指正,特别是对其中容易引发思想困惑、道德失范,与主流价值截然对立的价值主张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促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代表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是每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其自身文化和谐所必不可少的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落后的校园文化是各种错误和腐朽社会思潮在校园生活中的反映,它消蚀人的理想和信念,涣散集体的凝聚力,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形成团结、奉献、奋进的和谐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腐朽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不能假借构建和谐之名使落后和腐朽文化大行其道贻害青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近年来对青年学生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尤其是它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误导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就会削弱和阻碍先进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和发展,使校园文化失去正确的价值导向,甚至引发思想上的混乱。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坚持和提倡的东西,所反对和抵制的东西,就是我们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旗帜鲜明坚持和反对的东西。
(执笔人王雯姝)
第五篇: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是引领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管理、教育方法发生变革的灵魂。我校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创造充满和谐、富含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下面我就四个方面汇报我校的具体做法:
一、专用场室美化
①学校各类用房门窗油漆一新,墙面无破损,无乱涂乱抹现象。
②各科室用房有统一标识。
③各类专业用房布置有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性。有相适应的警句名言。
④各室物品摆放整齐,干净卫生。有专人负责卫生。
⑤各室规章制度张贴上墙。
3、教室美化
①各班注重自我班级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
②《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张贴上墙。
③统一配置了师生桌椅,闲置课桌搬至保管室备用;教室无杂物。
④教室内设卫生角、图书角、植物角。
4、办公室美化。
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班主任工作职责、科任教师工作职责、教研组长职责、年级组长职责等全部上墙。在规定位置张贴。
②办公室墙壁上统一张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宝坻区教育系统八条禁令》。
③安装正冠镜两面,以方便教师上课前可以直观自己外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