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子课题数字化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期汇报
子课题“数字化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期汇报
课题阶段性总结 编号062711187-78
吴江市高级中学
我们学校自1998年建校以来,几年来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已成为江苏省内一所办学时间不长,具有一定实力的四星级学校之一.2000年,学校建成以CISCO为核心的千兆校园网,以校园网为依托的教育信息化热潮席卷整个校园,经过全体师生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如何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富有人情味的校园网的潜力,努力培育网络环境下的新颖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是新时期我校工作重点之一.经过八年的实践与探索,从学校建网站,网络教育教学,网络科研,网络化学习,网络化管理等,自然过渡过网络文化建设与探索,现已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网络文化建设正在成为吴江市高级中学的新优势.一,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校园文化的彰显新特征
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它社会群体,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以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通过我校教科中心组成员专门讨论了《我需要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我们认为它是一个系统,包括四个方面的层面结构: 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纽带,行为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灵魂.在数字校园,中学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将表现出新的特征.在物质文化层面上,校园网络将成为最重要的校园文化的物质依托.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有形的校园仍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一种新的物质力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即校园网络.校园内的许多教学与管理行为都将通过校园网络来实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也将通过校园网络来进行,异地学生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参与校园内的文化活动和各种在线交流活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基于校园网络的校园文化不是对已有的校园文化的推倒重来,而是使传统的校园文化表现出新的特质.在制度文化层面结构上,数字校园的校园文化将体现出高效和规范的特征.由于校园网络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后勤服务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给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在数字校园,管理者依据事实说话,依据数据决策,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轻了管理层的工作负担,因为数字校园可为管理者提供详尽的数据,同时数字校园还能提高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工作,学习与交流的有效性,改善各层面信息传递与相互了解.在数字校园,管理者不是对学生进行支配或者控制的角色,而是转变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角色.在行为文化层面结构上,数字校园的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同时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对学生而言,由于学习的方式和交往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使他们的个性化特征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灵活地使用语言,图形,动画,影像等手段来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借助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网页和多媒体光盘等载体学习,也可以通过电子语音信箱,闭路电视,电子邮件,BBS公告栏等多种途径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在日常交往中,他们更多地通过QQ,MSN等即时工具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交流.数字校园强调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数字校园,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选修自己所需要的课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适当的学习进度,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减少学生学习的依赖性,从而增强学生网上生存,网上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群体而言,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变得更加普遍和重要;而对教师而言,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加明显.网络时代的学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或被错误的信息引入歧途,因此更加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转向运用各种新的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组织,引导,帮助,监督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数字化的校园引用使学校精神的积淀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具有时代性.这种时代性体现为网络文化对已有校园文化的冲击,这既是对已有校园文化的部分否定,也是对已有校园文化的超越,它具体表现为民主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未来意识的增强.民主意识的形成是因为校园网络为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场所,在网上,人人平等,谁也不能压制谁,谁也不能强迫谁.开放意识是因为校园网络接入国际互联网,且向全世界开放.创新意识是由于在网络时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逐渐弱化,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索和创造能力,创新意识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二,加强网络应用与管理,促进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网络功能发挥的大小,老师是否乐于使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功能开发是否与教育教学紧密相连和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应用的水平相关.首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组的力量,健全层进式培训机制.师生的培训与网络的建设发展应该同步或适当超前的,仅仅培训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是不够的,对于教师和学生培训也不容忽视.我校长期以来每学期不定进行各种次的培训,效果显现,受到师生们的欢迎.网管员虽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具有一定的网络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知识的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接受指导,训练技能,逐步达到驾驭网络的能力.而广大教师的培训工作则可以由信息技术教师来承担,对全体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对一些年轻的,技术实力强的教师,高层次的培训,对一些年龄相对较大的教师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来丰富课堂教学.第二,发挥网络的优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具体来说,就是要突破时空界限,尽最大可能地发挥校园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因为校园网可以扩展到全校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社会,全世界,所以我们要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教学体制.要超越严格的班级,课堂界线,允许每位同学在任意时间,任意一台电脑前通过校园网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老师的授课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这不仅要求每位老师将自己的教案放到校园网上实现共享,还要在校园网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以便交流信息,探讨问题,并通过校园网实现与外界的交流,使用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的信息资源,向权威请教,获得指导,在瞬息之间把自己所需要的老师,专家,资料和信息从天边拉到眼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不仅如此,学校各职能部门通过校园网快速高效地互通信息,共享资源,解决部分实际问题,以便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另外,学校还利用校园网构建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系统,发布学校信息,对外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等;还应在校园网上建立BBS,师生个人主页,电子报刊,学校党团网站,校长信箱,征鸿论坛,家校通等;每个班级,教研组或个人也可以设立自己的主页,这些对于实现学校各种教育力量的整合,实现开放式的教学机制,开放式的德育体系都能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三,校园网的功能的体现,还必须提高网络的管理水平,健全校园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一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二要有响应的安全措施,除设备的保管外,还要有后备电源保证供电,有病毒实时监测软件保证网络安全等措施,网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也非常重要.这样,首先要建设一支认真负责的管理队伍,学校成立了信息技术小组,由各个教研组推选出1~2名教师组成;其次,相应的制度建设健全,要有办公室计算机管理规则,各功能教室管理规则,电教设备管理规制度.另外,由于网络信息资源良莠不齐,有许多容易带来负面教育效果的东西,如何有效控制这些不利因素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问题.当然,仅仅靠堵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增强学生的网络文明意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才是根本.而这又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利用网络倡导真,善,美的东西,与不良思想及网络垃圾争夺教育空间.这样,校园内部教学,科研,办公,管理都要处于一种健康,高效的网络化环境之中,共享资源,整合各项工作,校园组织文化的层次才可能相应地得到提升.三,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促进校园文化的纵深发展
(一),校园网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在学生社会化,特别是个性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的教育尚显得比较无力.应该说,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不同,统一的教材,进度,教学方式及评价标准,是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发的,而校园网则正好提供了人机交流的个性化教育方式;与Internet的连接又给学生提供了大容量的,可以各取所需的学习材料,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置身校园的情况下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更有助于学生实现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学习和交流,对学生更好地认识本民族文化,理性地对待异质文化是大有帮助的.开放式的校园网-互联网的文化环境,也使教师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认识世界,审视自我,增强思想修养水平提供了可能;师生两群体也得以感受和体验到没有围墙的校园生活,无书也成课的课堂教学,纵向横向无边际,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空间.当然,并不是校园网一建,素质教育就实现了,教育发展就有了质的飞跃了.尽管现代教育技术已经从辅助教学的地位发展成为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但作为一种物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计算机和网络毕竟只是提供了一种新型学习途径,一种学会学习的可能,而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及学习理论才是教育发展的灵魂.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正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实验的主流;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忽视了人文思想的修养,充其量就只能算是一个不称职的工匠.科学技术教育是我们整个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但单一的科学教育或人文教育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正如笔者本文对校园网与校园文化关系的分析一样,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二),“数字校园”校园文化重在“建”与“用”21世纪,学校教育系统仍是终身教育系统的主干部分,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学校仍将是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教育的理想场所,是提供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的重要机构,校园网络成为不可缺少的,最为重要的物质文化基础.把校园网络建设好,仅仅靠有关部门在网络上采取监视,拦截,过滤等技术措施是消极的,也是不够的,数字校园的校园文化重在建设.1.要把校园网建成有吸引力,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校园网建设要发挥优势,突出强项,突出特色,要按照全面性,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来建设校园网络,要整体规划安排,做到以先进性,开放性和标准化相结合,做到结构合理,高效实用,并能支持宽带多媒体业务.2.形成校园网络体系,构建独有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这个校园网络体系一般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学校网,处室网,师生个人网页等三个层次.对内是指校园内部网,用于校内的管理和服
务;对外方面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向社会展示学校发展情况的网页.要通过相互链接,把三个层次的网站整合成一个独特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尤其是把师生在这个网络文化环境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以充分地表达出来.3.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中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有些人担心,网络教育只在计算机上进行教学,包括在虚拟的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没有教师经常性的辅导,没有一个现实的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校园文化潜在课程的影响.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我们要在教育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尤其是要发挥名师,名课在网络教学中的辐射作用.4.校园网络内容常更新.当前校园网络建设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快捷性的特征没有充分发挥,有些网页尤其是一些学校各部门的网页信息更新速度很慢.网站很大程度是靠时效性来吸引点击者的,如果没有时效性,网络的优势就不能充分体现.因此校园网络建设中必须及时更新内容,相应的处室落实到位,经常看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数字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同时要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相关人员要积极引导和管理,要及时消除校园网络中存在的不良信息.四,回顾与思考
网络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在统一了思想认识后,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如何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如何利用校园网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如何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培育出一片净土上.1,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
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建成和信息化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计算机网络在思想文化的传播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它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讲文明建设的阵地.我们应该牢牢掌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主义,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阵地.为了培育好网络文化阵地,我们认真总结了国内一些名校创办校园网络论坛失败的教训,针对我校拥有高素质师生群体这一现实,在学校统一部署下,我们在挖掘学校网站功能的基础上,开设了旨在解决学生科学探索困惑,促进教学互动的校园网络论坛,其目标是:以贴近学生实际来吸引学生,以挖掘学生个性特长来激发学生,以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来影响学生,建设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校园网络论坛,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交互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我们逐步在校园网络论坛上开辟了若干个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栏目,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网络论坛建设,激发学生参与网络交流的热情,通过交流,让学生释放心理负荷,寻找自信源泉.例如:我校举办每年每届的科技文化节时,充分运用网络功能,教师与学生纷纷把精美作品上传在学校论坛上.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投票评选出自己喜欢的标志.目前,我校的网络论坛已进行多次改版和空间扩充,通过校园网络论坛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舞台,也给老师们提供了走进学生心灵的新手段.2,网络文化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校园网的建立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操作平台.网络文化在教育功能上担负着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使命.传统文化教育观以狭隘的功利目的为出发点,缺乏活力,忽视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要求其教育的功能是科学性,人文性,技术性,情感性,个性性,创新性的多维整合,要求把人的自由,和
谐,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特征,积极推进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是网络化校园的时代使命.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空间,培养学生的相象力和创造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所具有的实时交互操作方式,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生产能力,以提高信息消费与生产的素质;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特征,提高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自由性特征带来的文化行为自由,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3,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明显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应用.拥有了先进的网络设备之后软件建设有明显的之滞后现象.数字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配合,软硬件并重,特别是关键性的应用软件配置,各类管理系统和资源中心的建设等.(2)观念滞后,轻视管理.校园网络应用中 需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需要管理,技术,观念三个到位,更需要管理,技术和观念的不断更新.然而遗憾的是还有不少同志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3)缺乏对数字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对校园文化的系统规划.在数字化建设中往往存在着人有我有盲目借鉴的情况,缺乏对网络时代教与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的研究,缺乏对学生学习状况及校园文化的深刻认识,而且各系统独立,缺乏规划和针对本校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全方位调控等措施.参考文献:
1,数字化学习型学校的建设思考与初步实践 作者:郑国瑛,柳栋
2,冯天瑜,杨华著,《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3,鲍宗豪主编,《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版.
第二篇:数字化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课题
《初中理,化,生数字化实验教学探究》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四川省都江堰市李冰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选择、研究背景
(一、)省内外数字化实验实践研究现状
我国目前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中小学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理科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对理科实验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实验室应运而生。
对于数字化实验的研究起始于美国。在2000年6月美国教育与传播协会举办的教育技术首席总裁论坛(The CEO Forum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简称ET-CEO论坛),首次以“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内容”为主题的第3年会报告中,将这种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观念,这一报告的提出对全世界开展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论,比较系统地介绍到国内来的是李克东和何克抗两位教授,他们分别在2001年和2002年对数字化学习的概念、要素、内涵、特征、内容、模式等方面做出了探索。并对我国开发数字化学习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这一块,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值得总结推广,全国教育技术协会每年一度的学术年会都把“数字化学习”作为一个分主题。有些学校还把“数字化学习”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内容,正在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发展研究。惟存教育网站,也开辟“数字化学习行动计划的研究”。
作为中国新课程改革首批试点地区的上海率先将数字化实验室引入基础教育中,2002年上海市教委将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引入二期课改的高中物理教材,开了我国在基础教育部分推广数字化探究实验室的先河。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已将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列入基础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作为基础教育中理科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已经得到教育界大多数专家、学者和决策者的公认。(二.)我校数字化实验实践研究现状
我校作为四川省首批初中装配数字化实验室的学校,逐步实现了校舍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进行了数字化教学的培训和实际操作,学科教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基本熟悉数字化实验的操作流程。同时,学校也组织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示范课或观摩课。在实施过程中也与都江堰青城山中学、石羊中学、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等兄弟学校进行了相互的参观、学习。2011年,我校成功举办了“成都市数字化实验教学”现场会。因此而带来的“窗口效应”为我校的数字化实验的一系列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
在具体的数字化教学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大多数涉及数字化实验教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师能够进行一些数字化的实验演示或教学,相关班级学生也乐于进入数字化实验室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但是无论教师的演示操作或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实验操作都只是限制于教科书所列举的常规实验或简单的以获取结果的测试实验,没有发挥数字化实验教学系统所应该具有的教学示导和科学实验流程作用。
如何提高我校教学的软实力,尤其是学科教师对于数字化实验的教学实施、拓展、示导的能力提升,从而推动学校实验教学快速发展,发挥我校“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校”的“窗口”示范作用,以及对于周边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现实需要。
二、研究目标及预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一部分能够熟练掌握数字化实验教学新技术的教师,并通过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大部分教师尤其是理、化、生教师参与数字化实验教学实践。
2、通过课题的研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实验教学方式,开展互动教学、提高物理、化学、生物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趣味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预期研究成果
1、各数字化实验教学实践技术融于学科的有效教学应用案例——形成文集。
2、形成《数字化实验实践课题研究报告》及《数字化实验实践课题结题报告》成果汇报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 1.在数字化技术运用过程中理、化、生实验教学与按照课标要求开展的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2.在数字化技术运用过程中理、化、生学科的科学的教学设计、策略、方法及其有效运用。
3.在数字化技术运用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及其与实际的课堂教学接合,研究促进学科课堂有效开展的方式、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调查、检测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研究内容灵活使用。
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自确立该课题起,我校课题组成员在指导督查组的直接指导督促下以数字化实验教学与学校理、化、生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平台,从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出发,通过互动、互补,使课题研究开展有序,进展良好。
通过课题组的深入研究,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工作,从而达到进行实验教学实践与数字化有机结合并指导实践教学的目的。
1、多渠道丰富数字化培训教材,通过课题小组成员参与培训本校及兄弟学校理、化、生教师数字化实验教学的方式,提高课题小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夯实课题小组成员数字化实验教学实践能力。
2、多方式扩展知识视野,加大课题小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的力度,不断提高课题小组成员求知欲望及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3、多方面鼓励互帮互学,促进课题小组成员之间互动,不断提高课题小组整体课题研究水平。
4.采用自学摘记与交流共建相结合形式,组织学校课题组老师理论学习。
5.组织联合课题组开展数字化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策略研究讨论活动;规范使用数字化实验室,实施教学并由组长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设计、上课、反思、课件、记录等并行成了学校理、化、生教师的数字化论文集。
6.市级领导、教研员不定期对我校课题进展情况进行调研,对我们在研究中的一些困惑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也为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改进的方向,增添我们的科研热情与信心。
六、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细化课题,从小处着手,扎实课题研究,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研讨,形成较为浓厚的科研氛围。
2、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完成一篇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形成课题研究小论文。
3.2012年5月,课题组主研教师林忠钰论文《加强数字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获四川省二等奖,都江堰市一等奖。4.2012年8月课题组主研教师李彩霞论文《创新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研究》获成都市二等奖。
七、对现有研究结果的讨论思考
1、基本形成数字化实验教学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但这并不能代表课堂都已达到预期境界。数字化实验教学模式的存在必然对固有的传统的理化生实验产生冲击与波动;必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不协调的因素,这与我们所追求的“有机结合”出现一定的偏差。所以,如何把握好“有机结合”这个度,是我们日后课题研究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证实了理化生教师善于在数字化实验教学与传统的理化生实验教学相对比中实施教学,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理化生实验课堂。那么,如何使不同学生保持理化生实验课堂常有热情,也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另外,如何科学施教,把握数字化实验教学与传统的理化生实验教学的有机切入点,引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激发学生的理化生实验课堂热情,同时也促使教师专业进一步提高,也是我们下个阶段要研究的侧重点.八、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在深入开展理、化、生数字化实验教学实践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自身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客观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均为一线教师,课业负担较重,课题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较少,使得课题研究没有连续性,进展缓慢,阶段性成果不突出,效果不明显。2.同时,课题组成员之间研讨的次数还不够,对于课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案例的积累也还不足,理论的收集与整合还要进一步加强。3.数字化实践研究在实际的理、化、生学科课堂教学中还没有系统的开展,使得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还没有结合起来,导致课题研究缺乏有力的案例支持。
4.数字化实验所采取的实验方法和具体的课标要求实验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分歧
(二)对策:
1.下个阶段要灵活地处理好课业负担与课题研究之间的关系,使课题开展更有序;还要更好地解决课题与课情之间的矛盾,让课题充分体现实效性
2.继续学习与课题相关的课例、理论等,不断充实课题组成员自身的文化底蕴,根据成员各自拟定的计划,把握方向,朝着各自的预定目标,以课堂为平台,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实验教学实践,开展实验教学;继续积累更多的案例,做好更深刻的反思,形成一定的理论,提升本课题的价值。
3.寻求多种途径和方法,有意识地把理、化、生学科课堂教学与数字化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拓展教材,并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创设良好的课题研究环境。
4、保证充足的课题研究时间,拓宽课题研究资源。充分利用好每次理、化、生教研组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活动中讨论课题研究。
5、举办各种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示范课、研究课、汇报课等;建立课题研究材料集;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成果。
6、鼓励教师做好课题研究,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做到课内得法,课外用法,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课题实验全面深入研究之后,课题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实验过程中我们将面临各种困难,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课题小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成果。
第三篇:数字化校园汇报材料
打造数字化校园
提升办学品位
——***实验小学数字化校园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欢迎来到实验小学。实验小学始建于1976年,直属于***教体局。学校现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等。为落实“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我们确定了“以内涵发展促学校全面提升”的办学目标,而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有效突破口。我校是在2012年着手开始创建数字化校园,转眼间两年已经过去,学校在数字化管理与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下面就我校创建数字化校园中获得的经验、形成的特色向大家作以汇报:
一、建章立制,明确责任,形成创建合力
我校在创建数字化校园过程中,首先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数字化校园创建领导小组和管理小组,成立了信息网络中心,专门负责数字化校园的创建工作。制定了创建数字化校园实施方案的计划,排出创建日程和具体实施措施,尤其是对照创建标准认真学习,对每一项指标进行了细化分工,落实到科室,落实到个人。校长室总体规划,负责软硬件的添置,由学校信息化业务骨干组成的技术小组负责校园网栏目的开发、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负责学校校园网站的管理和维护、师生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和教学工作。
学校专门制定了《实验小学数字教室使用管理制度》、《网络管理制度》、《微机室使用管理制度》、《网络中心管理与维护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可以更好的促进我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安全、快速、高效的运行,努力打造成一个高品位的数字化校园。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提升硬件水平
我校已经建成校园广播网络,接收终端已经遍布校园各个角落。有重要通知可由广播室在第一时间通知到学校各个办公和教学场所;能够很成熟的使用光纤百兆到楼,百兆线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2012年以来,我们投入了1.2万元升级了学校的网络服务器,投入了49万元为全校39个教学班和2个教学功能室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机和数影仪,实现了班班通。投入70万元购置了130台笔记本电脑,新建了两口一对一数字教室。同时还有高配置的计算机网络教室2口,学生用计算机140台,专任教师计算机每人1台,26口功能教室分别安装了47寸液晶电视或投影。投入3万元安装了校园无线网络,实现了校园的无线覆盖。投入8万余元购置了工程投影机和交互平板等设备。同时,学校还配有多种电脑辅助设施,如打印机、速印一体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机和数码摄像机等。
为了确保各种设备的管理规范,我们建立健全了各种管理制度。从电教设施安装、电教设备维护、资源应用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目标,建立了有效地管理机制。学校每学期定期组织设备维护检查,确保了设备的规范运行。
三、加强培训,丰富资源,提高使用效率
为确保数字化校园工作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作用,我校本着投入、培训、运用同步推进的原则,在做好硬件、软件及资源建设的同时,扎实高效地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时间上,固定时间集中培训和分散机动培训相结合;内容上,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培训相应内容如介绍了专题网站的建设、更新、维护,介绍有关教学软件的下载运行等;形式上,集中培训、活动培训、外出培训、课题研究相结合;组织上,加强领导考核。老师们因此也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学得积极,学得主动,遇到问题能主动请教。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学校将进一步建设完善网站栏目,营造“数字校园文化”;进一步建设完善资源库,享用数字化资源;发挥数字校园的作用,促进师生的发展。目前,几乎全部的教师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会从网上下载有关教学资料,会运用ppt软件制作课件,会运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通过培训,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位教师工作、学习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教师们工作中的自觉行为。目前,学校工作安排,有关会议通知、文件,包括教育教学资源等内容,老师们只要打开学校网站,就可以随时浏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数字化校园的创建工作,极大地促进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了大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基本实现了教学条件的现代化。广大教师在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上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四、搭建平台,服务教学,营造数字校园文化
(一)构建网站,提供平台 学校网站的设计,力求突出三个的特点:
1、为教育教学服务:通过链接,我们更好的利用了强大的资源库以及上级提供给我们的教育资源,老师们可以进行网上备课,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2、为学生学习服务:我们在网站首页建立了“师生园地”: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学习到别的同学好的方法和经验,还有“校园之星”展示自己的风采;同时依托校园电子图书架,学生可以随时登陆,使用网络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借阅。把课堂阅读拓展延伸到课外,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3、为学校管理服务:“学校新闻”栏目可以发布校园内的大小信息;“最新公告”栏目提供了各个部门自己存放文件的空间,供老师们下载,“专业成长”里教师的一篇篇跟帖、随想供大家交流使用。“校务公开”有办公室上传的每周工作计划,让老师们及时了解一周的工作安排,做到有的放矢。“设备报修”栏目实现了让老师完成网上报修。目前,学校主页交互性强,教师、学生全员参与,校园新闻更新速度快,网站点击率和认同率逐日增加。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校管理,是现代学校高速发展必由之路。我们在学校管理方面处处渗透出现代化办公的管理模式。
(二)个人空间,展示风采
教师个人空间,成为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法宝。教学园地中,可以看到类别清晰的学科计划、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和学科试题等教学资源;个人天地栏目中,能欣赏到读书体会、教育反思、教师习作等真情流露;个性特色空间中,更能感受到学生的作品熠熠生辉,教师的生活丰富多彩;课堂魔方中,师生交流、家长参与让人感叹信息化的畅通;查阅资源,想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打开云空间就会有从末谋面的同行指点文字,专家的点播使人茅塞顿开;这是一个融开放与独立为一体的空间,是一个共享与创新相承辅的平台。
通过空间,我们实现了家校互动。学校还积极推动通过云空间,实现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工作。学校通过机构平台、教师个人空间等,将各种信息及时呈现、反馈给学生和家长,有效增加了家长对学校办学思想的了解、校园动态的掌握,解决了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和忧虑问题,使学校和家长实现了更直接、更有效的沟通。家长可以通过云平台里的的留言栏、评论栏,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现代信息技术架起了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三)挖掘资源,发挥效应
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学校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上的资源为我所用,并积极购买软件资源:前不久,我们把购买的“教学大师”资源库系统全部安装到班级内的电脑上,极大的方便了教师的使用,很好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各学科教师通过外出学习购买的课堂精彩实录等资源也让大家受益匪浅。
(四)开设课程,夯实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我校按照上级要求,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程。除用好信息技术教材外,我们还利用校本课程给有余力的同学进行了信息技术的拓展提高,增加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通过我们的努力,实验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在不远的将来,定会迈向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
谢谢大家!
第四篇:数字化校园汇报
仪征市育才中心小学
“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汇报
教育现代化、教育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校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学等各方面的应用,不断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在创建“扬州市数字化校园”过程中,成立了以刘文宏校长为组长的数字化学校领导小组和管理小组,制定了创建“数字化校园”实施方案的计划,把创建“数字化校园”的评估细则进行了分解细化,责任到人。校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电脑培训,提高了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有力地保证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按照计划顺利实施。
一、基础环境建设
我校已经建成校园内的广播系统,接受终端已经遍布各个办公室和教室。有重要通知可以由广播中控室通过广播系统第一时间通知到学校的每个人,还组建了校园电视台,通过设置在多功能教室的电视台,可以对学校的一些活动进行实时录相,并及时传到“数字化校园平台”上,以便教师和学生点击收看。
我校目前已经建成光纤网络,并且通过学校自己的努力让网络分布到每个办公室,让每个老师都能感受到数字化给我校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目前学校建设有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60台电脑进行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和网络浏览。教师专用的电子备课(兼阅览)室1个。我校建有教师用电子备课室,主要提供给教师电子备课、电子阅览和课件制作的场所,电子备课室配备了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并且对此有一套完备的使用说明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完善上机登记制度,使得我们的电子备课室可以更好地为全体教师服务。
我校现有多媒体教室1个,有投影机、实物展示台等多媒体演示设备。还有6台(套)移动投影设备。这些投影设备的投入使用,给我校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教学应用水平
我校一直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多次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让教师掌握电子备课的方法,从2006年起,我校就鼓励教师将纸质教案改为电子教案,实行统一备课格式,并积极开展电子教学教案的自评和互评。通过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我校电脑老师培训后,我校每个学科的负责人都已经会将各种资源上传到校资源库,为校资源库的不断扩容做好后备工作,目前我校青年骨干教师都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开设了个人主页,用于上传教案、交流教学心得、展示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形成了一股“数字生活”的良好风气。每学期教导处还对调研考试的成绩,利用计算机进行对比评估,对班级的成绩进行动态管理,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电子档案。学校正准备着手在学校网站上面提供了部分年级的学生的成绩查询,方便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我校同样十分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在中年级即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且在统一教材的基础之上,信息技术老师又增加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对四五年级学生增设了动画制作校本信息技术课程,我校也有数名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参加全国动漫设计并获奖。电脑老师在教学之余,还指导学生建设研究性学习网站,目前我校有学生个人主页达20余人。也正在着手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留下自己的个人空间。在课余时间学校的机房和电子阅览室也向师生开放,尽量满足师生的需求。
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有多篇文章在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校也多次接待兄弟学校来我校参观交流。
各班发动学生制作班集体主页,包括建立每个学生的个人档案,记录成长过程中的典型资料、学业成绩;建立评比栏,公布班级各项常规评比结果;开辟经验交流区,谈论班集体建设中服务工作的心得体会,促进自我反思和相互启发;设计综合评价专栏,每月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同学对每位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提供优秀网站链接,让学生接受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
学校一直重视学生德育工作,重视德育工作的数字化,充分利用班会课、团队活动、家长会等常规德育工作。开展网上德育工作是我们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的需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我们正着手建设德育网站,形成多样化、多渠道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格局。
为了方便学校、家长、学生相互沟通,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我校采用了家校e通作为交流平台,实现家长、学生、学校之间的信息互动与交流。
学校还根据学生信息素养情况的不同,建立的学生作品档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电脑制作、信息技术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生信息素养较高,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扬和认可。
目前我校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教师养成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形成了集体讨论、同事帮忙、自己动手做课件的教学习惯。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成果显著,在各级各类的赛课中,我校教师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发挥了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
三、管理应用水平
我校已配备了符合省市统一标准的、具有一定开放性、扩展性并能彰显个性的“数字化校园平台”,能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有包括教师人事管理和学生管理、教务管理、校产管理、图书管理、学籍管理系统、电子排课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会计电算化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软件。
四、保障工作措施
学校成立的信息网络中心,专门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由刘校长牵头,具体负责信息化的工作小组,分工合理,任务分解细化,责任到人,并定期召开会议,商讨落实学校信息化工作。为促进学校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的内涵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校现有信息技术学科专职教师2人,按课程标准设置,设置三、四、五年级每班每周1课时信息技术课,受到了家长、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为了全面提高全校教师的电脑运用水平,我们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基础实用的全员电脑培训,使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数字员工队伍。先后举办了多次培训,包括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培训、如何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的培训、数字化校园建设培训等。
我校网络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市电教馆组织的网络管理员培训并取得了相应的网络管理员资格证书。而且,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类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使我校大部分任课教师能够自制课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计算机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
学校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模块化、系统化的数字化办公管理方式,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展,我们还要在各方面的不段建设,加强“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管理和运用,通过“数字化校园”的成功创建,让我校“数字化”各项水平有一个更高的飞跃。
第五篇:课题研究中期汇报
课题研究《初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专家:
你们好!
我是彭镇中学的英语教师魏国翠,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深知近几年的中考加大了对阅读能力的考察,阅读理解题呈增多趋势,知识面在不断扩大,灵活度也在逐年变化。同时《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
通过我们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我校许多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普遍低下,考试中阅读题失分现象很严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① 大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交给的阅读任务,不会自觉阅读一些课外资料,来扩大知识面。②学生没有正确的阅读技巧,在阅读文章时,总是逐字逐句、反反复复地阅读,只重视获取细节信息,而忽视了阅读技能的培养。③ 教师阅读训练方法简单。④ 许多学生碰到阅读文段时,产生了畏惧心理,怕读,不想读,一遇到有难点的词、词组就放弃了继续阅读。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校课题组将“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作为一项课题研究,希望通过对这个课题的深入研究,努力寻找到更切实可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并有助于我校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改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最终实现我校英语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一.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有效的科学阅读方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阅读课堂上的调控能力,探索阅读课上的有效教学模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提高英语阅读效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进展
第一阶段(2013.10---2013.12)对七 八年级英语阅读的状况做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学生,教师找出教学中遇到和要解决的问题, 选择研究方向,组建课题组,开展相关的调查,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4.1----2014.10)研究实施阶段
① 改进课堂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② 向学生传授精读,泛读、跳读的阅读方法。③ 定期选取阅读文章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
④ 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及时总结研究情况,并针对所取得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继续研究。
第三阶段(2010.11---2014.12)研究总结阶段 ① 课题组举行课题研究结题,总结和研究工作成果 ② 整理资料,分析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到目前为止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已经完成。第三阶段总结和研究工作成果正在展开中。
三、主要收获及阶段性成果
1.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已经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如:快速浏览、跳读、细读等,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有了明显 的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的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观。
2.初步探索出了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阅读前主要目的是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中除了帮助学生理解所要阅读的内容外,更主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 阅读习惯。阅读后的活动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读后活动一般可以包括:复述课文 ;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讨论;续尾;写摘要等。
在阅读课上,我坚持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与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还巩固和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增强了语感,使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3,本阶段形成研究成果论文三 篇,心得体会一篇。教学反思两篇。
四、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了阅读技巧,但是学生的词汇量有限,猜词能力比较差,阅读速度达不到满意的状态,2,学生铺捉信息的能力,判断能力及分析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
3,学生对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感兴趣,而对科普类的文章感到头疼。
五、下阶段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2.继续进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再次组织英语阅读公开课,把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3.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写教学叙事。4.再召开2次研讨会,进行深度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