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上))_赠从弟(其二)(五篇)

时间:2019-05-13 16:0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上))_赠从弟(其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上))_赠从弟(其二)》。

第一篇: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上))_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

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赏析

开头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瑟瑟谷中风。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雄伟”。

三、四两句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它们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

以上写的是“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冰霜正惨凄”,先渲染环境的严酷,再写松树的表现:“终岁常端正”。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岂不罹凝寒”,然后从容回答:“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第二篇: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上))_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第三篇:古诗词赠从弟教案

古诗词《赠从弟》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诗人用词恰到好处;2,体会诗人平实古朴的文学风格。

情感迁移:品味诗人托物言志的意境。教学过程:一,引言:

从古到今,从诗歌到散文,都有丰富的以青松为喻的诗句名言来托物言志。其目的可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以赠与他人劝勉。1,陈毅元帅的古诗《青松》 2,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3,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内容,学生默读记忆背诵。

赠从弟

刘桢 亭 亭 山 上 松,瑟 瑟 谷 中 风。风 声 一 何 盛,松 枝 一 何 劲。冰 霜 正 惨 凄,终 岁 常 端 正。岂 不 罹 凝 寒,松 柏 有 本 性。

三,释题: 1,刘桢是汉末诗人以五言诗著称。

2,全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在风中不倒,于严寒不凋的耐性,以喻人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意志力。

4,诗人并没有直言从弟应当如何如何,而是赠

与此诗劝勉,其意不言而喻。四,正文释题: 1,2联:

a,山上的松柏苍翠而高高挺立;山谷中的风气势凶猛,有种阴森森的感觉。

b,亭亭和瑟瑟形成对比,气势的对比。3,4联:

a,刮起的风一阵接一阵,是何等的猛烈;可松柏树又是何等的苍劲有力,任凭风吹,坚挺不拔。B,诗句中的“盛”和“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5,6联:凝冻的冰霜无情地袭击世间万物,一年又一年;可松柏树始终坚忍不拔,以矫健的身躯呈现在你面前。

“袭击世间万物”与“袭击松柏树”有何区别?{学生讨论} “袭击松柏树”是体现为生存而适应的特点,有这特点不足为叹;然而前种说法是等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特性,让松柏树的品格脱颖而出。

惨凄,遭受挫折创伤后的状态,这里是自然性的,是天灾而不是人祸。可理解为“凄苦,凄凉”但“惨痛,惨烈”欠妥。7,8联:

岂不是要周而复始地遭受严寒的侵袭;不怕,松柏具有风中不倒,严寒不凋的韧性品格,显示出人意料的高风亮节。

“周而复始”能体现出松柏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品格不是偶然具备的。

四,学生品读诗意,体会诗境,感受其中的劝勉之意。五,训练:

1,赠与送有何异同,同学交流赠人与送人的语言环境。

2,找出诗中赞颂松柏的关键词读一读,细细体味。六,拓展:

试想诗人写诗的背景。假想你是从弟的说法和做法。附板书: 托物言志

亭亭山上松

苍翠

挺立

亭亭——瑟瑟 座右铭

瑟瑟谷中风

凶猛

阴森头

盛——劲 劝勉

风声一何盛

何等猛烈惨

冰霜

惨凄

松枝一何劲

何等苍劲 坚韧不拔

(风雪)(凄苦)冰霜正惨凄

袭击世间万物

1坚忍不拔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脱颖而出

本性

周而复始 侵袭辱

不怕 2顽强不屈 3高风亮节

第四篇: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上))_牡丹

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诗文赏析

这首题名《牡丹》的七律诗是咏怀诗,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

首联是单株牡丹的特写图。卫夫人指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据《典略》载:孔子回到卫国,受到南子接见。南子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环珮之声璆然。这里借用故典,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据《说苑?善说篇》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诗人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绣被覆盖的越人,传神地描绘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犹堆”二字刻画花苞初盛时绿叶紧包的形状,与“初卷”相呼应。

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王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制饰物;郁金裙指郁金草染色的裙。这两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

前两联重在描绘牡丹静中的形态,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石家蜡烛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颜色像燃烧着的大片烛火,却无须修剪烛芯。“何曾剪”西晋石崇豪奢至极,用蜡烛当柴,烛芯自不必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是说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岂待香炉熏烘。荀令即荀,曾守尚书令。曹操所有军政之事均与他协商,呼之荀令君。据说他到人家,坐处三日香。旧时衣香皆由香炉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说“可待熏”。

诗人陶醉于国色天香。他恍惚梦见了巫山神女,盼望她传授一支生花彩笔,将思慕之情题写在这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梦中传彩笔,见《南史?江淹传》:“(俺)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卫夫人、越人、贵家舞伎、石家燃烛、荀令香炉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第五篇: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上))_春梦

岑参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赏析

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思骨肉,念朋友,怀家乡,忆旧游,往往形于梦寐。这么一件人人都会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小事,经过诗人们的艺术处理,就会成为动人的形象,能够更深刻和真挚地表达出内心所蕴藏的感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和喜爱。岑参这首诗,就是写梦而很成功的作品。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梦前之思。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春回大地,风入洞房,该是春色已满人间了吧,可是深居内室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现了似的。季节的更换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尤其当寒冷萧索的冬天转到晴和美丽的春天的时候。面对这美好的季节,怎么能不怀念在远方的美人呢?在古代汉语中,美人这个词,含义比现代汉语宽泛。它既指男人,又指女人,既指容色美丽的人,又指品德美好的人。在本诗中,大概是指离别的爱侣,但是男是女,就无从坐实了。因为诗人既可以写自己之梦,那么,这位美人就是女性。也可以代某一女子写梦。那么,这位美人就是男性了。这是无须深究的。总之,是在春风吹拂之中,想到在湘江之滨的美人,相距既远,相会自难,所以更加思念了。

后两句写思后之梦。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在枕上虽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即美人所在的湘江之滨)的数千里路程了。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对衬。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宋晏幾道《蝶恋花》云:“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即从此诗化出。)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谁没有这种生活经验呢?诗人在这里给予了动人的再现。

下载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上))_赠从弟(其二)(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上))_赠从弟(其二)(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