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博物馆策划书
参观柳州工业博物馆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柳州工业博物馆集工业历史展示、工业遗产保护、科学知识普及、旅游休闲于一体,截止目前已征集到各类大小工业遗存实物6224件,各种文献资料、图片11645件。该博物馆建成后,将会展现柳州工业10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体现出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柳州精神”。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大学生应越来越注重自身在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我们对柳州工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全面了解柳州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工业发展状况,因此此次活动带领大家参观柳州工业博物馆,通过参观博物馆希望使同学了解更多柳州工业发展史,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且通过此次参观博物馆增进同学间相互了解,为以后组织更多活动奠定基础。
三、活动主题:
了解柳州工业发展,弘扬柳州精神
四、活动时间:
2012年10月12日
五、活动地点:
柳州工业博物馆
六、活动参加对象:
笑嘻嘻班全体同学
七、活动主要负责人:
笑嘻嘻(班长)
八、活动流程安排:
(1)12日上午8:10全体同学在校门口集中
(2)集体乘12路公交车去(3)参观工业博物馆(4)集中留影
九、活动前期工作:
(1)活动前一周代表前去博物馆考察,记录路线,确保活动当天顺利到达;
(2)活动主要负责人预约工业博物馆
(3)跟同学们强调安全问题,准备好活动所需物品(如相机„„)
(4)做好宣传工作
十、活动注意事项及要求:
(1)活动中切忌安全问题
(2)在博物馆中不得追逐打闹和大声喧哗
(3)不得破坏工业博物馆中的财务
(4)活动后集体留影
十一、活动后期工作:
对此项活动进行总结,并把相关活动进行梳理(包括策划,总结,心得,照片资料)。
十二、经费预算:
1、博物馆免费开放、此次活动费用主要为往返车费,由生活委员
用班费支付。
2、其它费用自理
十二、活动总结:
2012年10月12日,我班开展了一次了解柳州工业发展的活动,这对于好奇心非常强的班级来说,无疑给同学们增添了很大的新鲜感。
走入展馆,场景展示中,油画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如被称为“广西第一车”的“柳江”牌汽车,在真车的边上,各种树脂雕塑呈现了工人设计、手工敲打车壳等场面,而背景油画就是摆放了很多成品车的“制造车间”一个个第一,成为工业柳州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奋进的持续动力。在柳州工业博物馆里,陈列着1937年柳州制造的广西第一架单座驱逐战斗机,有广西第一车称誉的“柳江”牌汽车,有柳州工程机械厂生产的中国第一代Z435型轮式装载机,有柳州机械厂制造的广西第一台1101型汽油机,有柳州市染织厂织就的广西第一条纯棉宽幅素色大格子床单……还展出了“中国创办酒精事业最大最早”的广西酒精厂的辉煌,2010年轮式装载机和预应力锚具系列产品销量保持
国际第一的光辉成就等。激情燃烧的柳州工业历史,见微知著地呈现在新建成的工业博物馆之中。在博物馆里,观众可以看到柳州各个时期生产的微型车,也可以看到最新推出、景逸切割车、最新款景逸车、宝骏630。此外,博物馆还陈列着上汽通用五菱2009年第100万辆微型车。柳州工业博物馆利用柳州厚重的工业遗产,构建一个集工业历史展示、工业产品陈列、工业设计创意、工业人才培训的传统工业与现代创意融为一体的工业特色文化品牌,让游客在参观、休闲、体验、互动中领略柳州工业发展之路,从而带动柳州工业旅游,拉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中国西南工业重镇,柳州的工业遗产见证了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柳州将通过建设工业历史博物馆进一步丰富柳州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促进柳州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此次活动总的来说非常好,让同学们了解柳州工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得到同学们的好评,他们对柳州工业的蓬勃发展感慨万千,表示对柳州的工业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二篇:工业博物馆观后感
今日参观的是中国工业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是对现有的沈阳铁西铸造博物馆进行改造、扩建而成,其中有工业博物馆现建有机床馆、铸造馆、通史馆,博物馆总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中国工业博物馆目前征集的文物来自上海、北京、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三级文物10件,馆藏文物器件繁多。中国工业博物馆中收藏文物年代从商代至今,包括上世纪30年代初的铁西规划地图、1900年的中东铁路钢轨、西周青铜盔、春秋时期盔甲、殷商时期铜镜都为如今的馆藏。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铁西区取得了令国人瞩目的成就,2007年国家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2008年被列为18个“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典型地区”之
一、2009年被命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将《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被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据此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亲临铁西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铁西区在引领我国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在传承工业文明、弘扬工业文化方面做出贡献。沈阳铁西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素有“东方鲁尔”之称,亦有“中国重型工业的摇篮”之美誉,工业遗存非常丰富,跨越了日伪统治、解放战争、国家“一五”“二五”等近百年的历史时期,承载了沈阳工业大部分的历史记忆,在某种意义上见证了百年中国工业的变迁。铁西区“东迁西建”后,陆续兴建了沈阳铸造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等多座工业主题博物馆,工业文化成为铁西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品牌。原省委书记闻世震同志也明确提议在铁西建设“中国工业博物馆”,这就是博物馆构想的前提。
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以工业为主题的博物馆。一期于2012年5月18日开馆,现建有通史馆、机床馆、铸造馆、铁西新区十年馆。其中铸造馆是原沈阳铸造完整的厂房,其余几个馆是依厂房既铸造馆而建的新馆。
中国工业博物馆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北一西路交叉口的西南角,是对原有的沈阳铸造博物馆进行改造、扩建而成。2011年5月18日奠基开工,整体建筑采用了新老结合的方式。2012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当天,中国工业博物馆(一期)开馆,开放了通史、机床、铸造三个馆。2013年9月1日,中国工业博物馆(二期)也正式竣工开放,又增加了冶金、重装、汽车、机电、香港、车模、铁西七个馆。并且在完善展馆功能的基础上,开设餐饮、休闲、体验、互动等区域。
该馆为省、市、区政府联建的目前国内首家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以装备制造业为主,涵盖21个主要工业门类,占地面积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4.5万平方米。其设计以记载历史、新旧结合、传承文明、独具特色为重点,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形式,记录了中国工业百年发展历程,见证了沈阳这座工业城市的辉煌。它的建成填补了我国工业类综合博物馆的空白,是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标志性成果,将成为工业文化传播与中国工业史料研究基地、学术研究和科普教育的优势平台。
中国工业博物馆中收藏文物年代从商代至今,包括上世纪30年代初的铁西规划图、1900年的中东铁路钢轨、西周青铜盔、春秋时期盔甲、殷商时期铜镜等藏品。中国工业博物馆征集的文物来自上海、北京、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三级文物10件。目前有1300多件实体文物,上展文物7000多件,分别以文字、照片、实物和数据等形式,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该馆是对现有的沈阳铁西铸造博物馆进行改造、扩建而成。设计以记载历史、新旧结合、传承文明、独具特色为重点,目前已从全国22个省市征集文物1.6万件。博物馆一期已开放通史馆、铸造馆、机床馆和铁西10年成果展等4个展馆,将来拟设置26个主题展馆。进入展馆大厅,迎面是一幅巨大的铜质浮雕,场面宏大,气势不凡,以生产为背景,以工人群体为雕像,朝气蓬勃,栩栩如生;在去往通史馆过厅的墙壁上,是一幅巨大的工人组照。走进展馆,看着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摸着一台台历经沧桑的老机床,望着一座座让铁水凝变的炉具,想着铁西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怎能不让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博物馆外观还不错,透着工业化的痕迹,钢架结构。中国工业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典型的现代建筑,造型简洁明快,富于动感。其钢架结构无不渗透着工业化痕迹,坚实的长方体建筑上方向外展开,既像一个坚定的V字,又像张开的双臂,在为中国工业的辉煌成就而欢呼高歌。
一进大厅,迎面是一巨大铜雕。查了资料得知,这个铜雕名为《铁流凝变》,长22米,宽11.5米,净重50吨,是目前我国最大工业题材青铜雕塑。据介绍,浮雕画面表现宽敞的车间、高高的塔罐群、轰鸣的机器、转动的齿轮、纵横交错的管线、飞溅的铁水、热情饱满、蓄势待发的工人等等,所有这些元素均由中国第一包飞流直下的钢水流淌演变而成,展现了中国工业恢宏磅礴的气势。工业博物馆依托工业而生,使这座不寻常的博物馆,有着别样的美丽。进入展馆大厅,迎面是一幅巨大的名为《铁流凝变》的铜质浮雕,长22米,宽11.5米,净重50吨,是目前我国最大工业题材青铜雕塑。浮雕上方新中国第一包钢水飞流直下、倾泻而出、喷涌而来,象征的是产业工人一往无前的精神,体现的是沈阳老工业基地完成华美转身后凤凰涅盘般的壮美,展现了中国工业恢宏磅礴的气势。
厅内展览主题为“水与自然”的摄影展,主要是风景,也有一些与水相关的人文摄影。其中一幅黑白照片印象深刻,被拍摄者可能是一个工人,背对镜头正在喝水,背上的巨大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还有几幅风景片也很有意境。
相应意义。
一、众所周知,铁西区曾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并有“中国重型工业的摇篮”之称,见证了百年中国工业的变迁。在此基础上筹建中国工业博物馆,对于研究中国工业发展史、保护保存近代工业历史文物资料,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目前全国尚无此类博物馆,铁西区将填补国内空白。
二、铁西区承建项目的优势。(1)历史优势。铁西区工业历史悠久,从1905年首家使用现代化机器企业诞生开始,经历了日本殖民工业、国民党时期工业和新中国工业等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铁西曾生产新中国第一枚国徽、第一台水压机等几百个中国工业史上“第一”的新产品,被称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铁西区因工业而诞生,为工业生长,也将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2)人文优势。工业是铁西历史的主脉,工业文化是铁西的灵魂。铁西工业文化源远流长,沧桑厚重,对于几十万产业工人和铁西人来说,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劳模精神”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铁西人文情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铁西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新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3)地缘优势。近年来,铁西生态宜居环境迅速提高,2008年荣获目前全国唯一的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建国60年60大地标”之一,铁西作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沈西工业走廊开发的重要区域,还将面临筹办“十二运”等多重机遇,区位优势尽显无余。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见识了博物馆的展物含有的多项“工业之最”,如世界最大口径的铸管(直径2.2米)、最大的超高压断路器壳体(铝合金铸件、重2吨)、最大的立车横梁铸件(重115吨)、最薄的铸件(厚0.38毫米)。中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压管的样管、第一台万能钻床、第一台八轴立式机床、第一台精密丝杠机床、第一台五轴联动机床。
看到创造的辉煌成就。在展览馆,我看到了该馆镇馆之宝,一枚与悬挂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一样大的国徽,它直径2米,用特殊金属材料铸成,庄严神圣,闪闪发光。当年,沈阳第一机床厂接到铸造国徽的任务,经过全厂员工的艰苦努力,于1950年10月陆续铸造出67枚国徽悬挂在国家政府部门和重要机关。其中,最大的一枚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历经60余年风雨沧桑,依然神采奕奕。我还看到建国后我国工业创造的代表性辉煌成就:1953年10月27日,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生产出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1954年7月,新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并首次试飞成功;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厂生产的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1959年9月26日发现大庆油田,我国甩掉“贫油国”的帽子;1960年4月,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造设备、自己安装的新安江水电站开始发电;1961年12月,江南造船厂成功建成国内第一台12000吨水压机;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并回收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得以实现;看到海尔的电冰箱、洗衣机走进外国家庭,联想的计算机销往世界各地„„。太多的第一次创造、中国制造,让国人扬眉吐气,倍受鼓舞,让世人瞩目,中国正在崛起东方。
参观通史馆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世界工业的发展历史和中国工业的发展历史。相应展出的是各国工业工艺品,如大炮,铁轨,轮船,汽车等模型。而且还与当时中国的起步工业形成相应对比,给我们真实呈现当时落后的工业历史。在此馆中还展示当时积极名族工业英雄,以及他们所作出的贡献。其中包括洋务运动的一些代表,奕,张之洞,李鸿章等,还有民族企业家张謇,刘鸿生,荣敬生等。然后就是建国后中国新工业的崛起,掀开中国工业辉煌的序幕。集中展示了当时艰苦条件下中国一系列工业的相应发展。中国开始了自己全新的铁路,火车,军工业,机床等各方面的发展。其次参观的是机床馆,该馆中收藏新中国生产及使用过的当时比较先进的机床系列。其中包括车床,磨床,铣床,已经初期的老式的自动化的机床,慢慢参观的就是现代先进的全自动化机床,还展示了现代机床加工的一些工艺品。给我们惊讶赞叹的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全新知识的概念。参观的第三个是铸造馆,该馆依然保留当时铸造车间的老式模样。全新给我们展现当时加工车间的工作流程和相关设备。了解了当时的条件艰苦下,老一辈们依然克服艰难为中国的工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铸造馆依次展览了当时铸造的成就,其中包括最大的铸管,还有各种铸造工艺品等。
看到创业的壮丽诗篇。中国工业化自19世纪洋务运动起步,但从晚清到民国的百余年间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统治中华民族工业始终处于徘徊阶段。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创业诗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经济“一穷二白”,工业生产极端落后,经过三年恢复,中国工业化踏上了新的征程。“一五”时期优先实施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此后,虽然出现“大跃进”的严重失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但在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下,仍然建立起一个独立、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工业化进程步入初级阶段。随着对外开放脚步的加快,加速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从深圳特区设立到全国各地开放,使“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激发工业增长活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开放型经济基本形成。从票证退出历史到汽车驶进家庭,人们的生活方式悄然改变;从家电升级换代到网络覆盖各地,科技型高新企业成为时尚。中国工业化以其成果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又在人民的期盼中不断发展,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令世人瞩目。
看到创新的无穷力量。从18世纪后期蒸汽机出现肇始,一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业生产的革命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掀起了人类发展的新纪元。随着电气时代的跟进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提升了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水平。自从电来到人间,照亮人类生产生活的新时代。贝尔的电话,缩短了人类相互交流的时空;爱迪生的电灯,终结人类无灯熬油的历史;莱特兄弟的飞机,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本茨的汽车,翻开了人类交通运输的新页。尤其是电气技术在军工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奏响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信息革命的序曲。20世纪中期,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一个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时代向我们走来。信息技术的渗透,大幅提升了各个领域生产效率,使人类知识的积累升华为生产力的释放;网络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手机和电脑的普及,把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连成为一体,世界缩小,地球成村,人类生活随之而变。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持续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我们伟大祖国振兴发展的未来,更加需要持续的创新精神,依靠创新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创新有无穷的力量,将不断推动着人类进步和发展。
我先去的通史馆,展厅的门是用钢制的,上面有齿轮等工业时代典型的标志,中间有一条钢制的路,上面写着“走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厅里展览分为国内外两部分,国际部分做得好些,简洁明快,用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重要历史和科技事件,表明工业化进程。其中表现汽车时代的图片,好像发生了一点小错误。其中介绍“Chrysler”时,结果图片写着的却是“Mecedes Benz”。中国工业介绍做得一般,脉络不太清楚,民国及民国之前那段工业史做得还不错,建国后的部分图片太多太杂,展示得不清晰.通史馆展厅的门是用钢制的,上面有齿轮等工业时代典型的标志。两扇门中间还有一条钢制的路,上面写的是“走工业化”。紧接着去的是机床馆。尽管我做过机床产业集群的研究,但是对于机床本身结构还不了解。机床馆刚开始介绍的是达芬奇画的机床草图,还有一个木制模型。接下来就是一些各人年代的机床展品,介绍了世界和国内机床产业的历史。展览的最后部分介绍中国机床产业的老大-沈阳机床集团。
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的过程中,真正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参观“铸造馆”。一进到馆里,巨大的空间让我有些措手不及,视线顿时向上,几层楼高的厂房,向两俩延伸,里面充满着巨大的罐子等我叫不出名字的装置,整个空间黑洞洞的,还有些阴冷。过了前面一个小门,视线被再一次扩展,里面更加开阔,从右首开始介铸造馆以主铸造内涵。对这些工业问题,我不懂,也太冷了,观感超出了我以往参观博物馆的所有印象,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感觉,沧桑,渺小,震撼……我匆匆地离开了。在走廊上碰到一个管理人员,这个馆是怎么回事,他告诉我,这就是原来的沈阳铸造厂,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做成了博物馆。这倒是符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把一些工业遗迹变成工业遗产,保留下来供人参观,德国的鲁尔区也是这么做的。
铸造馆是所有展馆中展陈面积最大的一个。该馆全面展示了一个大型铸造车间应有的全套设备,参观者能真实感受和想象到当年火热的生产场面。
面积900平方米的香港车模展展示了全世界所有著名厂家的品牌车模。品类齐全,不但阿斯顿•马丁、保时捷、宝马等名车吸引眼球,同时火车模型,飞机模型,特种车辆模型,各种工程机械模型和农用机械模型一应俱全,共有两千多个车模展品,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车模展示馆。
最后,参观第四个馆,铁西区十年成就展。其中两幅卫星照片最能说明铁西区的变化,2000年时候铁西还是工厂林立,10年时大多工厂搬迁到了张士开发区,进行了土地置换,建成了许多住宅小区,也引进了包括宜家、麦德龙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整个铁西区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
铁西馆位于新馆后侧,重点展示铁西区10多年来整体调整改造,改革旧体制工业企业,建设宜居城市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据了解,中国工业博物馆的特色之一是突出了与参观者的互动功能。在博物馆的许多馆中专门设有互动体验专区,设置了互动项目达十余处,包括机电馆的包装流水线项目;重装馆中万吨水压机、斗轮挖掘机、牙轮机、桥式起重机、火箭发射架等演示项目;汽车馆中制动器、变速器等主要部件演示项目;车模展中轨道车辆模型演示项目等等,极大地引起了参观者特别是少年儿童的科技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展馆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参观完三个展馆,我们也就结束了我们参观之旅。此次参观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点滴感触。中国工业博物馆是沈阳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文化特色旅游的一大亮点。从了解工业背景到工业成就,历史的痕迹记录在博物馆中。我们了解到当时落后历史背景,那些先辈们奋起为中国的工业辉煌而拼搏。那一件件陈旧古老的器件,当年曾经被使用的机床似乎在讲述着他们的峥嵘岁月,锈迹的斑驳也掩盖不住当年的辉煌。静静躺着的旧物,相继讲述着我们近代历史的屈辱,讲述着我们工业的发端和发展的历程。我们的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这段艰辛历程,深深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国家要强盛,在国际社会更有影响力,离不开国家的工业发展。工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整体水平,这离不开每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离不开我们民族工业的创新发展。看着过去机器与现代机器的对比,看着历史和现在的对比,看着中国和世界的对比,这一切告诉着我们的工业同样可以辉煌,同样可以让国人骄傲。背后每一代人的心血汗水我们都不能忘记,这同样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积极进取,把握时代潮流,紧跟世界脚步,运用智慧不断创新,为现代创新工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当代大学生同样需要跟上时代脚步,脚踏实地把我们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学好,学牢。不断学习先进理念知识,树立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信念,摆正学习态度,为中国现代工业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未来蕴涵着机遇,明天充满挑战。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积聚了丰厚的工业文明和发展潜力。我们期盼中国工业未来创造更多辉煌。
第三篇: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
今日参观的是中国工业博物馆,讲解员给我们介绍相关信息,中国工业博物馆是对现有的沈阳铁西铸造博物馆进行改造、扩建而成,其中有工业博物馆现建有机床馆、铸造馆、通史馆,博物馆总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中国工业博物馆目前征集的文物来自上海、北京、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三级文物10件,馆藏文物器件繁多。中国工业博物馆中收藏文物年代从商代至今,包括上世纪30年代初的铁西规划地图、1900年的中东铁路钢轨、西周青铜盔、春秋时期盔甲、殷商时期铜镜都为如今的馆藏。
讲解员还给我们讲解博物馆相关背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铁西区取得了令国人瞩目的成就,2007年国家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2008年被列为18个“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典型地区”之
一、2009年被命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将《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被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据此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亲临铁西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铁西区在引领我国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在传承工业文明、弘扬工业文化方面做出贡献。原省委书记闻世震同志也明确提议在铁西建设“中国工业博物馆”,这就是博物馆构想的前提。
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还给我们介绍相应意义。
一、众所周知,铁西区曾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并有“中国重型工业的摇篮”之称,见证了百年中国工业的变迁。在此基础上筹建中国工业博物馆,对于研究中国工业发展史、保护保存近代工业历史文物资料,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目前全国尚无此类博物馆,铁西区将填补国内空白。
二、铁西区承建项目的优势。(1)历史优势。铁西区工业历史悠久,从1905年首家使用现代化机器企业诞生开始,经历了日本殖民工业、国民党时期工业和新中国工业等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铁西曾生产新中国第一枚国徽、第一台水压机等几百个中国工业史上“第一”的新产品,被称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铁西区因工业而诞生,为工业生长,也将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2)人文优势。工业是铁西历史的主脉,工业文化是铁西的灵魂。铁西工业文化源远流长,沧桑厚重,对于几十万产业工人和铁西人来说,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劳模精神”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铁西人文情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铁西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新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3)地缘优势。近年来,铁西生态宜居环境迅速提高,2008年荣获目前全国唯一的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建国60年60大地标”之一,铁西作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沈西工业走廊开发的重要区域,还将面临筹办“十二运”等多重机遇,区位优势尽显无余。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见识了博物馆的展物含有的多项“工业之最”,如世界最大口径的铸管(直径2.2米)、最大的超高压断路器壳体(铝合金铸件、重2吨)、最大的立车横梁铸件(重115吨)、最薄的铸件(厚0.38毫米)。中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压管的样管、第一台万能钻床、第一台八轴立式机床、第一台精密丝杠机床、第一台五轴联动机床。参观通史馆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世界工业的发展历史和中国工业的发展历史。相应展出的是各国工业工艺品,如大炮,铁轨,轮船,汽车等模型。而且还与当时中国的起步工业形成相应对比,给我们真实呈现当时落后的工业历史。在此馆中还展示当时积极名族工业英雄,以及他们所作出的贡献。其中包括洋务运动的一些代表,奕,张之洞,李鸿章等,还有民族企业家张謇,刘鸿生,荣敬生等。然后就是建国后中国新工业的崛起,掀开中国工业辉煌的序幕。集中展示了当时艰苦条件下中国一系列工业的相应发展。中国开始了自己全新的铁路,火车,军工业,机床等各方面的发展。其次参观的是机床馆,该馆中收藏新中国生产及使用过的当时比较先进的机床系列。其中包括车床,磨床,铣床,已经初期的老式自动化的机床,慢慢参观的就是现代先进的全自动化机床,还展示了现代机床加工的一些工艺品。给我们惊讶赞叹的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全新知识的概念。参观的第三个是铸造馆,该馆依然保留当时铸造车间的老式模样。全新给我们展现当时加工车间的工作流程和相关设备。了解了当时的条件艰苦下,老一辈们依然克服艰难为中国的工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铸造馆依次展览了当时铸造的成就,其中包括最大的铸管,还有各种铸造工艺品等。
参观完三个展馆,我们也就结束了我们参观之旅。此次参观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点滴感触。从了解工业背景到工业成就,历史的痕迹记录在博物馆中。我们了解到当时落后历史背景,那些先辈们奋起为中国的工业辉煌而拼搏。那一件件陈旧古老的器件,当年曾经被使用的机床似乎在讲述着他们的峥嵘岁月,锈迹的斑驳也掩盖不住当年的辉煌。静静躺着的旧物,相继讲述着我们近代历史的屈辱,讲述着我们工业的发端和发展的历程。我们的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这段艰辛历程,深深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国家要强盛,在国际社会更有影响力,离不开国家的工业发展。工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整体水平,这离不开每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离不开我们民族工业的创新发展。看着过去机器与现代机器的对比,看着历史和现在的对比,看着中国和世界的对比,这一切告诉着我们的工业同样可以辉煌,同样可以让国人骄傲。背后每一代人的心血汗水我们都不能忘记,这同样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积极进取,把握时代潮流,紧跟世界脚步,运用智慧不断创新,为现代创新工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当代大学生同样需要跟上时代脚步,脚踏实地把我们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学好,学牢。不断学习先进理念知识,树立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信念,摆正学习态度,为中国现代工业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领着我参观了,位于铁西区卫工街上的中国工业博物馆。
来到博物馆正门,立刻被它的样子吸引。它的造型简洁明快,富于动感。坚实的长方体建筑上方向外展开,既像一个坚定的V字,又像张开的双臂,在为中国工业的辉煌成就而欢呼高歌。
进入展馆大厅,迎面是一幅巨大的名为《铁流凝变》的铜质浮雕,长22米,宽11.5米,净重50吨,是目前我国最大工业题材青铜雕塑。浮雕上方新中国第一包钢水飞流直下、倾泻而出、喷涌而来,象征的是产业工人一往无前的精神,体现的是沈阳老工业基地完成华美转身后凤凰涅盘般的壮美,展现了中国工业恢宏磅礴的气势。
我们参观了通史、机床、铸造、冶金、重装等展馆,我见到了新中国第一枚国徽、见到了车轮比爸爸还要高的大卡车、见到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见到了红旗二号导弹、见到了国际领先的数控机床等等。
我见到的这些无处不彰显着国家的进步、富强,也体现了沈阳在国家重工业上的重要作用。我感到无比的自豪,更让我决心努力读书,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献上我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沈阳工业博物馆观后感
走进中国首座工业博物馆
车间、工厂,机床、马达、汽车,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词汇及实物在这里汇聚。令人都想看一看。来到这里。博物馆外观给人新的印象,钢架结构透着工业化的痕迹,是一座典型的现代派建筑。造型简洁明快,富于动感,坚实的长方体建筑在向上高约上三分之一出突然向外张开,像坚定的V字,又像张开的双臂,为工业文明欢呼。
沈阳铁西区素有“中国鲁尔”之称。中国工业博物馆坐落于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14号,就是沈阳铁西区的北一马路和卫工街交叉处,由原铸造博物馆(沈阳铸造厂原址)改扩建而成。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是省市区政府联建的目前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填补了国内博物馆的空白。2011年5月18日奠基开工,整体建筑采用新老建筑结合的方式。2012年5月18日博物馆一期开发通史、机床、铸造三个馆。二期有冶金馆、重装馆、汽车馆、机电馆、香港馆、车模馆、铁西馆七个馆,并且在完善展馆功能的基础上,开设餐饮、休闲、体验、互动等区域,2013年9月1日对外开放。
进入展馆大厅,迎面是一幅巨大的铜质浮雕,这个铜雕名为《铁流凝变》,长22米,宽11.5米,净重50吨,是目前我国最大工业题材青铜雕塑。浮雕画面表现宽敞的车间、高高的塔罐群、轰鸣的机器、转动的齿轮、纵横交错的管线、飞溅的铁水、热情饱满、蓄势待发的工人等等,场面宏大,气势不凡,以生产为背景,以工人群体为雕像,朝气蓬勃,栩栩如生。工业博物馆依托工业而生,仿佛铁块一般静默而饱蕴能量。所有这些元素均由中国第一包飞流直下的钢水流淌演变而成,展现了中国工业恢宏磅礴的气势。
中国首个工业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中收藏文物年代从商代至今,包括上世纪30年代初的铁西规划图、1900年的中东铁路钢轨、西周青铜盔、春秋时期盔甲、殷商时期铜镜都为如今的馆藏。中国工业博物馆征集的文物来自上海、北京、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三级文物10件。目前有1300多件实体文物,上展文物7000多件,分别以文字、照片、实物和数据等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在展览馆,我近距离看到一枚与悬挂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一样大的国徽,它直径2米,用特殊金属材料铸成,庄严神圣。当年,沈阳第一机床厂接到铸造国徽的任务,经过全厂员工的艰苦努力,于1950年10月陆续铸造出67枚国徽悬挂在国家政府部门和重要机关。其中,最大的一枚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历经60余年风雨沧桑,依然熠熠闪光。
在去往通史馆过厅的墙壁上,是一幅巨大的工人组照。该馆要为工人立传,征集知名工人照片和简历,有尉风英、郭明义等2000张照片在博物馆展出
漫步浏览了通史馆,展厅的门是用钢制的,上面有齿轮等工业时代典型的标志,中间有一条钢制的路,上面写着“走工业化”。厅里展览分为国内外两部分,国际部分做得好些,简洁明快,用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重要历史和科技事件,表明工业化进程。展馆的三分之一介绍了世界工业的发展历程。从工业前奏到蒸汽革命,从电气变革到微电子技术,尽囊展览中。虽然之前对这样一个过程大体上是了解的,但当一幅幅画面和一个个影响世界的名字都来自于欧洲和美国。再看占据展馆三分之二的中国工业历史,怎能不让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古代中国的四大发现给世界工业文明播撒了火种;鸦片战争的失败才让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了工业革命的厉害;旧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的军事与经济的掠夺下,也只能在风雨中飘摇;新中国的工业在“一五”和“二五”取得了进展与成绩的同时,人们的头脑就热了起来,接着又是一场浩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三十年的工业发展与改革开放,使“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激发工业增长活力。从票证退出历史到汽车驶进家庭,人们的生活方式悄然改变;从家电升级换代到网络覆盖各地,科技型高新企业成为时尚。网络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手机和电脑的普及,把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连成为一体,世界缩小,地球成村,人类生活随之而变。未来蕴涵着机遇,明天充满挑战。中国工业化以其成果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又在人民的期盼中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期盼中国工业未来创造更多辉煌。
最令人感叹的是,中国工业博物馆不像大多数博物馆那样是静止的展示,它“活”着!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的过程中,真正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参观“铸造馆”。一进到馆里,巨大的空间让我赞叹不已,视线顿时向上,几层楼高的厂房,向两面延伸,里面有巨大的罐子,走进这间老厂房改建的博物馆,一进门是一个50吨钢锭模模型,这是2002年沈阳铸造厂为韩国生产的当时国内同类模型中最大的钢锭模。这个中空的圆柱形的大家伙立在门口,仿佛是个时光隧道的入口,把人们带进铁西的工业历史之中。巨人当年用过的焖火窑如今被改建成了小型的放映厅,一架老式的钢琴和呈弧形的铸造模件充当的座椅,一个窑内坐二三十人是不成问题的。多少让这里冷冰冰的钢铁工业气息,沾染上很多艺术的气质,感受在历史中定格的工业文化。整个空间黑洞洞的。过了前面一个小门,视线被再一次扩展,里面更加开阔,从右首开始介绍铸造馆为主的铸造内涵。进入这里,仿佛是跨进一条源远流长的工业长河,会品味出那些鲜为人知的铸造工业文化,以及在这方土地积淀百年中国现代史上风云激荡的工业文明。参观时空画廊,亲身体验从铁水浇铸成各种形体的演变进程。博物馆还用大量的实物、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再现铸造厂七大造型工艺流程及车间工人生产劳动的场景。观感超出了我以往参观博物馆的所有印象,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感觉,沧桑,渺小,震撼…其实这就是原来的沈阳铸造厂的一个车间,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变成了博物馆。这倒是符合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把一些工业遗迹变成工业遗产,保留下来供人参观,德国的鲁尔区也是这么做的。沈阳铁西铸造博物馆:大工业时代的化石。当年的一间旧厂房,如今却成了文物,工业文明的痕迹在铁西甚至沈阳,都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沈阳铁西区有“中国重型工业的摇篮”之称,工业遗存非常丰富,跨越了日伪统治、解放战争、国家“一五”“二五”等近百年的历史时期,承载了沈阳工业大部分的历史记忆。见证了百年中国工业的变迁。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亲临铁西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铁西区在引领我国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在传承工业文明、弘扬工业文化方面做出贡献。在此基础上筹建中国工业博物馆,对于研究中国工业发展史、保护保存近代工业历史文物资料,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专门有一个《铁西馆》,再现了铁西百年工业发展历程。当那些在记忆中的“永久”等各种自行车、缝纫机、上海牌手表、海鸥、凤凰120方盒子照相机出现在眼前时,仿佛搭乘着“时光穿梭机”让时间倒回了四十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庭结婚都需要的,我家也有这几种东西,120方盒子照相机和放大机就摆在我的书房,它让我的家庭风光化瞬间为永恒。这里还有新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沈阳工人住宅楼群,“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了当时人们对工人村的生动描述。在铁西馆,人们走进工人村“样板房”,复原场景中摆放的二八自行车、旧式收音机、老式立柜、友谊雪花膏、带喜字的大茶杯、脸盆…两个小时在博物馆内的走马观花参观,仿佛跨过了几百年,只能让我与中国工业的历史匆匆走过。
回首博物馆大厅的浮雕,那炼钢炉在工人坚毅目光、果敢手势的指挥下,倾泻而出,喷涌而来的气势,可能在年轻人看来有些过时,但对于我曾经当过工人,熟悉工厂,倾听过马达轰鸣,现在年过花甲的人来说,那钢水所象征的意义是凤凰涅盘的壮美,是产业工人一往无前的精神凯旋。
这座别样的博物馆,有着别样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