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中特考试重点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二,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二篇:毛中特考试重点第十章
第十章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这里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毛中特考试重点第二章
第二章
一: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邓小平贡献)。1.“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2.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四: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正是由于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谈实事求是(老师附加)。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包括: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有重大的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意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进步和发展。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最终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一旦偏离了实施求实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能受到损失。如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放弃革命领导权,使得革命受到重大损失。在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严重。由上可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进步,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四篇:《毛中特》2018版重点整理
毛概 2018 版重点整理
本文所标注页码以 2018 版教材为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 年,毛泽东的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定义: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定义:
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六个方面)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五)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45 年 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形成过程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两个主题
补充:【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全国人大十九届二次会议:作为国家指导思想写进宪法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六大:写入党章作为全党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九大:写入党章
(六)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评价
时间地点:邓小平主持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
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知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
(1)认为凡是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维护、始终遵循(2)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
《历史决议》的评价: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 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七)毛泽东思想阶段划分及各著作
【萌芽阶段】(1921——1927):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标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的提出
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主要思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形成时期】(1927——1935):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著作:《井冈山的斗争》、《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主要思想: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初步阐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思想
【成熟时期】(1935——1945):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著作:《<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继续发展】(1945——1976):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代表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文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何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P33
民族:内容上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科学: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 大众:文化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他成为人民大众有力思想武器;同时又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源泉,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三)新民主主义总路线
首次提出:1939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完整表述:1948 毛泽东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对象:(1)帝国主义(2)封建主义(3)官僚资本主义
动力:(1)无产阶级(2)农民阶级(3)城市小资产阶级(4)民族资产阶级 领导力量:无产阶级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社会主义革命
【小知识点】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及三大法宝
定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
武装斗争是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统一战线是党实现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党正确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关键。
(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1)所属革命阵营不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一部分;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领导力量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力量
(3)指导思想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理念
(4)革命前途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资本主义
(5)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问题;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彻底,土地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6)结果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的革命人物;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六)“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的观点及错误之处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
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必须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2)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3)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4)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5)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主要经济成分:(1)社会主义经济(2)个体经济(3)资本主义经济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特征:(1)政治方面:实行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内容的建国理论(共同纲领);(2)经济方面: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各项经济政策;(3)文化方面:实行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主要矛盾:1949 年-1952 年底 人民大众与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1953 年-1956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P56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四)三大改造的方法方针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P52
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第一阶段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和平赎买】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方式,在一定年限内让资本家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得一部分利润,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
【四马分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利润分配形式——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这四个方面进行分配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矛盾 P69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三大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党的八大: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 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小知识点】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三)我国工业化道路与苏联工业化道路
为弥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经验的不足,我国学习和借鉴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也由于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
论十大关系的第一大关系: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总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才能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 80%以上,农业发展了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能为重工业积累更多资金。农轻工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需要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一)我国基本国情、基本矛盾
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
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主要内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党的基本路线(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5)“三步走”战略(6)改革开放理论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9)“一国两制”(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
定义:中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其他分配方式:按经营成果分配;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
(四)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
(1)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落后的状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就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3)就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经济体制及相关体制的改革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其余各章
(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及核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及核心要求是人民当家做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P216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小知识点】政协职能:(1)政治协商(2)民主监督(3)参政议政
(三)四项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2)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核心)(4)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四)一带一路的历史意义
(1)“一带一路”是创新亚洲地区区域合作模式的新思路。
(2)“一带一路”是重新激发南南合作内生动力的新范式。
(3)“一带一路”是引领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新创举。
(4)“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新途径
(五)四个全面
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战略举措: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
(六)中国梦的本质及实现路径 P199 须阅读
本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辨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路径: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七)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P237 须阅读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永生
(2)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3)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八)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重要性:(1)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
(2)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必要性:(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新形势下发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需要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加快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反腐治权的治本之道
(九)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阅读网上材料且熟记
(1)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3)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4)提高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
(5)健全公共安全、社会治安防控、社会心理服务和社区治理四个体系
(十)经济发展新常态
特点:(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十一)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发展的社会方向,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在领导下,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做主的各项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
(4)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十二)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的作用。改善党的领导,则是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问题
(2)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十三)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最后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十九大新篇章
(一)八个明确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4)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5)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
(6)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7)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8)理能力现代化
(9)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10)家
(11)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12)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13)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
(15)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二)十四个坚持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4)坚持新发展理念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三)五位一体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摘自十八大报告联系: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深化供给侧改革 P209
定义: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措施:(1)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2)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3)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4)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五)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1)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不断完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3)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4)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
(六)“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异同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了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为沿途国家的相互合作构建平台。
马歇尔计划:是由美国主持与进行的,旨在修复二战后西欧各国因战争造成的惨败经济与境况,对后来欧洲的发展和世界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之处:(1)均可以解决国内生产过剩的经济问题
(2)均可以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
(3)均对本国外交政策有推动作用
不同之处:(1)设计构想不同;马歇尔计划旨在笼络欧洲各国抗衡苏联,为称霸目的做好铺垫;一带一路是希望通过它实现我国与周边各国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之路。
(2)本质目标不同:马歇尔计划旨在拉拢西欧各国,通过有附加条件的帮助进而加以控制,为以后的称霸目标打好基础;一带一路是在新形势下对丝绸之路的新发展与新推动,是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有力一步
(3)时代背景不同:马歇尔计划时期战争是时代的主题,当时欧洲各国经济遭到重创,美国希望借此机会拉拢西欧各国,以此对抗苏联;一带一路是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将自身的优势与周边国家进行分享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层次。
(4)辐射国家成分不同:马歇尔计划构成国是美国级西欧各国,均为资本主义国家。一带一路包含范围则比较广阔,沿途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有助于推动各类国家优势互补,实现沿途国家的新发展。
(5)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同:马歇尔计划向西欧的国家提供资金、劳务、产品等,最重要的还有政治的支持;一带一路与沿途国家分享优质资源,加强彼此的合作,建立贸易平台,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比“马歇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谈谈如何把握经济新常态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基于国际经济发展周期变化的科学判断
基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
基于我国仍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的理性抉择
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必须更加注重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创造出新的增长空间,引领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方向发展
三、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形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把握好“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稳”的前提下,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新常态引领到新方位
五、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建设,更加注重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判,完善党委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提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
第五篇:毛中特重点总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3、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论新阶段》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1945年七大,毛泽东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选择、简答)(P3)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选择、简答、辨析)(P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1)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选择、简答、辨析)(P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灵魂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选择)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群众路线是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3.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p13-p15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实践中来)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提升为理论)
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精神层面)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形成和发展
1982年,邓小平在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97年,十五大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围绕三大问题:(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2)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3.最新成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选择、简答)(P2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选择:“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及科学内涵(选择、简答)(P27)思想路线的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选择:“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或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6.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选择、简答)(P2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1】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时间)2】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逻辑空间)3】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时间段:五四运动开始 1919年—1949年 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
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首要对象)、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武装斗争是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统一战线是党实现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党正确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关键。
6、新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1)所属革命阵营不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一部分;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2)领导力量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力量。(3)指导思想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理念。(4)革命前途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资本主义。(5)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问题;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彻底,土地问题没有彻底解决;(6)结果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的革命人物;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1949年七届二中提出“两个转变”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949年-1952年底 人民大众与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1953年-1956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到高级(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思想成果
一、文章:《论十大关系》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内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哪些思想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加强执政党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初级阶段。2002十六大 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初级阶段。1.我国基本国情、基本矛盾(选择、判断)(P96)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01-103)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简答、容易出辨析)(P113)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简答、辨析?)(P117)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3)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4.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简答、辨析?)(P100)
社会主义初级阶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显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心得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了一系列的阶段性特征。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只可能出选择)(P104-105)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中心:经济建设 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内容((十五大制定 十七大、十八大丰富发展)
五个方面,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和和最低纲领之间辩证统一关系。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
最低纲领:根据革命或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有所不同。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选择、简答)(P113)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选择、简答、辨析)(P113)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选择、简答)(P114)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135 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3.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
十三大明确提出三步走:1980~1990,GDP翻一番;1990~2000,GDP翻一番;2000~2050,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997年提前实现前2步,十五大把第三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000~2010,翻一番;2010~2020,翻一番;2020~2050,中等发达国家水平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可能出选择)(P122)(1、提出:2012年,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中国梦的内涵最核心的内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3、实现途径:p144 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弘扬中国精神: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选择)(P14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键抉择: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选择)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邓小平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看法(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概率小?)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他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4.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改革开放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的经验(只可能出选择)(P133)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7.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只可能出选择)(P133)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核心: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选择)(p159)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9、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35-136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第三节 坚持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要求开放
2、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3、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1、1992年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3、2013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理由是什么?(简答、选择)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45(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发
4、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两方面(简答)(P171)1)共有资产在社会中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9.如何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48-150**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四、把握经济新常态(p176)
1.经济新常态特点:中高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优 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兴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优结构。
2.如何适应和领导经济新常态?(P177)
1)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力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力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180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其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p184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8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他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就是要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四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路(194)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3)要突出道德的价值作用。(4)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6)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196)
1.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强国(1、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2、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强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2、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p199)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p200(十八大提出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3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六个方面: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1.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十八大)
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p204)(1、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恢复自然为主(2、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p217)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五个方面:(217)
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
两制并存;
高度自治;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只可能出选择、填空)(P188)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意识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3.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四点建议((P192)
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第二,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1】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2】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3】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为什么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3.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1】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
2】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定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去了目标和动力。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四个尊重,相互关系。P255)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二节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新的危险: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2.党的建设面临的四大考验: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1)执政考验
因为权力的诱惑,容易形成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甚至出现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执政考验的核心就是能有长期执政下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做到长期执政而不变质,这是党所面临的长期而严峻的考验。2)改革开放考验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能有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排除各种干扰,全面推动各个领域的改革,考验党的勇气和智慧。同时,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能否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是对党的考验。3)市场经济考验
如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时常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避免和克服市场机制的弊端,仍然是党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这是党需要经受住的严峻考验。4)外部环境考验
面对来自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军事等方方面面的挑战,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既积极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有顶住压力,防止颠覆渗透,切实做到趋利避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也是党面临的长期考验。
3.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p297)
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1)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3)加强反腐倡廉教育。(4)推进反腐败制度创新。
7.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简答、选择)(P249)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党的宗旨要求,保持纯粹清正的状态。党的纯洁性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