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防科技工业专用测试设备计量管理办法
《国防科技工业专用测试设备管理办法》
专用测试设备计量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专用测试设备的计量管理,确保专用测试设备计量受控、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和满足预期使用要求,根据《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防科技工业专用测试设备是指,为保证国防科技工业产品符合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在科研、生产、服务过程中,用于质量控制、性能评定、产品验证而专门研制或配置的非通用测试设备。
第三条专用测试设备的计量管理是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国防科技工业产品科研、生产、服务过程中对专用测试设备的监督、管理及校准等,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国防科工委计量管理机构对专用测试设备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机构,有关部门、各军工集团公司负责本地区、部门(单位)专用测试设备计量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五条军工企业事业单位(含委属单位)的计量机构,依法对本单位的专用测试设备实施计量管理。
(一)组织制定本单位专用测试设备计量管理办法并实施;
(二)参与专用测试设备研制或配置方案的策划;
(三)参与专用测试设备的验收和鉴定,负责计量技术文件的审查;
(四)负责组织专用测试设备的校准设备的研制和校准规范的编制;
(五)负责专用测试设备的计量管理并组织实施校准;
(六)负责大型试验中专用测试设备的计量检查(复查);
(七)负责组织专用测试设备校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八)对专用测试设备的使用实施计量监督。
第六条型号计量师参与专用测试设备引进、购置、研制的策划、论证和验收、鉴定,提出需要同时配置的校准手段,落实保障条件;组织校准设备的鉴定和校准规范的编制、评审。
第七条计量机构参与引进、购置专用测试设备的策划、可行性论证和评审时,应对专用测试设备的选型和计量技术保障条件进行计量审查。
第八条引进、购置的专用测试设备(含软件),必须具备完整的技术文件和技术资料。使用单位的计量机构应根据产品技术文件要求,参与对专用测试设备的验收。有量值要求的,应按规定进行校准。
第九条计量机构参与专用测试设备研制的策划、设计方案论证和评审时,应对专用测试设备的可校准性和校准保证条件提出明确要求。
第十条专用测试设备研制完成后,计量机构应参与鉴定和评审,对专用测试设备的量值溯源情况和有关计量技术文件进行审查。专用测试设备的研制单位应提供编制校准规范必备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
(一)技术报告(含技术指标及其测试方法);
(二)使用说明书;
(三)测试报告;
(四)必要的测试、自校软件及相关资料;
(五)必要的图纸。
第十一条计量机构应建立专用测试设备计量管理台帐,并根据专用测试设备使用场所的关键和重要程度、定量和定性要求等进行分类管理。
第十二条 专用测试设备投入使用前应进行计量确认。发现专用测试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对使用该设备测量的产品或项目的有效性进行追溯。
第十三条检验和生产共用的专用测试设备在用于检验前,应验证其技术性能,确认满足使用要求后方可使用。
第十四条专用测试设备的校准应按校准规范进行,其量值应能溯源到国防最高计量标准或国家计量基准、标准。
专用测试设备的量值在无法向国防最高计量标准或国家计量基准、标准溯源的情况下,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校准:
(一)同类设备进行比对或能力测试;
(二)采用适当的标准物质(标准件);
(三)采用经协商并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协议测量标准;
(四)用比例测量法;
(五)统计方法;
(六)其他公认的方法。
第十五条专用测试设备校准规范的编制应以该设备的技术条件和测试方法(调试细则)为依据,由计量机构组织有关人员参照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校准规范程编写要求进行。
第十六条对有综合参数的专用测试设备,应根据使用要求进行综合校准。当综合校准有困难时,可对单个参数分别校准。
第十七条专用测试设备使用单位的计量机构在无法独立实施校准工作时,可按下列办法组织校准:
(一)由上级计量机构组织校准;
(二)委托研制单位计量机构校准;
(三)由计量机构组织型号计量师、型号设计、专用测试设备使用等人员拟定方案,联合进行测试和共同认可。
第十八条专用测试设备校准后,计量机构应根据校准结果,出具相应的证书或计量确认标记。
第十九条专用测试设备损坏或经校准不符合校准规范要求时,应禁止使用。修理后重新使用时必须进行再校准。
第二十条 专用测试设备的技术资料、验收及校准原始记录、校准证书等均应妥善保存。第二十一条 专用测试设备校准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持有计量检定员证或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二十二条各级计量管理机构应对专用测试设备的计量管理实施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专用测试设备计量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
(二)专用测试设备计量校准人员的资格;
(三)专用测试设备校准规范的齐全和有效;
(四)专用测试设备的量值溯源;
(五)参试专用测试设备的受控和计量检查(复查)。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2002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管理办法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管理办法》
国防科技, 器具, 工业计量, 办法, 管理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的监督、管理,保证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准确可靠,根据《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是指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技术机构用于量值传递的计量标准装置和计量测试研究中心、计量专业站、区域校准实验室建立的校准装置、测试系统。
第三条国防科工委统一组织编制国防军工计量发展规划,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技术机构根据规划建立计量标准器具体系。
第四条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的申请与考核、检定与校准、使用与监督、变更与废除等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五条国防科技工业用于量值传递的有证标准物质纳入计量标准器具管理。因国防科技工业量值传递特殊需要研制的专用标准物质的管理执行《国防专用标准物质管理办法》。
第六条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技术机构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校准装置、测试系统应当经考核(复查)合格后使用。
第七条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技术机构建立的国防最高计量标准,应向国防科工委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提出申请,经国防科工委计量管理机构批准,报国务院计量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考核,考核合格颁发证书。对暂不能安排考核的特殊项目,由国防科工委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组织考核。
第八条国防科技工业区域校准实验室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经主管部门或军工集团公司同意后,向国防科工委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提出申请,国防科工委计量管理机构批准后组织考核,经考核合格颁发证书。
第九条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申请考核,经考核合格颁发证书。
第十条.国防科工委计量测试研究中心、专业计量站和区域校准实验室的校准装置测试系统的申请考核按第八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考核的内容、程序,按国防科工委颁布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国防科工委计量管理机构对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公布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目录。
第十三条计量检定必须按照国家计量检定系统和计量检定规程进行。国家计量检定系统、检定规程不能满足国防科技工业特殊要求或者无国家计量检定系统、检定规程时,执行国防科工委组织制定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器具等级图和计量检定规程。
第十四条国防科技工业的最高计量标准,接受国家计量基准、标准的量值传递或直接进行国际、国内比对;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技术机构的其它计量标准器具的量值应溯源到国防科技工业最高计量标准。
第十五条校准装置、测试系统的量值应能溯源到相应的计量标准,对不能直接溯源的测试系统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加以验证。
第十六条计量标准器具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应有使用和维护记录,建立技术档案。第十七条计量标准器具应由专人保管和维护,定期检查其技术状况,存放和使用环境条件应满足计量检定规程要求。使用、运输时必须执行有关规定。
第十八条最高计量标准只用于检定、校准。如果确需用于工程测试,应严格审批手续并保证其原技术性能不发生改变。
第十九条计量标准器具的考核、溯源与使用应接受相应计量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第二十条已建立的计量标准,未经组织建立该标准的计量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拆卸改装,不得自行中断量值传递。
第二十一条计量标准器具在有效期内,需要更换测量器具及配套设备的,应当办理更换手续。
第二十二条计量标准器具因故需暂停使用时,建立单位需提出暂停申请,由原计量考核机构办理暂停使用手续;恢复使用时应提出恢复使用申请,并由原计量考核机构办理恢复使用手续。
第二十三条计量标准器具的撤消,由原建立单位提出撤消申请,经原组织建立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管理机构批准后方可终止使用,并报原考核机构备案。
第二十四条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校准装置、测试系统的考核(复查)依据国家有关规定适当收取费用。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2002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管理办法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管理,根据《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是指经国防科工委计量管理机构或其授权的机构考核合格,在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技术机构从事计量检定和校准的人员。
第三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在计量检定、校准工作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严格执行计量法律法规、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和其他技术规范;
(二)正确使用计量标准器具及相关测量设备,并负责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三)保证计量检定、校准数据的准确和有关技术资料的完整;
(四)维护计量检定、校准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五)遵守保密规定,保护计量检定委托方的技术秘密及其利益。
第四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按照考核合格的专业项目开展检定、校准工作。用于量值传递、技术考核、裁决计量纠纷和实施计量监督的检定、校准数据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检定、校准结果进行干预。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计量检定人员使用未经考核合格或超过有效期的计量标准器具进行检定、校准工作。
第六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中专(高中)以上或相当的文化程度;
(二)熟悉计量法律、法规及规章;
(三)具有计量基础理论和所从事的专业知识;
(四)掌握所开展检定、校准项目的操作技能,一般应具有一年以上本项目的工作经历。
第七条 国防科技工业各计量测试研究中心、专业计量站和区域校准实验室的计量检定人员,由国防科工委计量管理机构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组织考核,经考核合格的,颁发计量检定员证书。
第八条 国防科技工业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检定人员,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组织考核,经考核合格的,颁发计量检定员证书。
第九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考核工作,按照国防科工委计量考核机构制定的有关规定执行。考核的内容包括计量基础知识、所从事的计量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第十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所在单位应为计量检定人员提供参加所从事专业新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时间、经费和其他必要条件。
第十一条 承担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考核工作的主考人员,由考核机构从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中聘任:
(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或中级以上职称;
(二)从事主考专业计量工作五年以上;
(三)具有考核专业项目的检定员证;
(四)熟悉计量标准、计量检定人员考核的有关规定;
(五)有独立分析处理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问题的能力。
第十二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考人员,由国防科工委计量考核机构统一组织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者,颁发计量主考人资格证书。取得主考人资格证书的计量主考人员,由计量考核机构聘用,并监督其考核工作质量。
第十三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计量主考人员,每五年由原考核机构进行资格确认。
第十四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员证、计量主考员证,由国防科工委统一印制。第十五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在下列工作中成绩显著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给予奖励:
(一)在研究计量检定、校准方法和技术手段,维护和改进关键测量设备工作中贡献突出的;
(二)在量值传递与溯源、国际国内比对、计量仲裁、产品验收与索赔工作中成绩显著的;
(三)在产品研制、生产、使用和型号计量保障工作中解决关键计量测试技术问题贡献突出的。
第十六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应立即停止工作,给予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检定和校准数据的;
(二)因工作失误,出具错误数据的;
(三)工作失职造成计量标准器具失效、贵重仪器损坏的;
(四)使用未经考核合格或超过有效期的计量标准器具进行计量检定、校准的。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 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国防科技工业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科工计【2009】289号 2009年3月6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科研项目管理,促进自主创新,规范管理行为,提高投资效益,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科研项目,是指使用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以下简称国防科工局)审批的基础科研、技术基础、民用航天、核能开发、军用技术推广、基础产品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军品配套与民口整机等科研计划中所安排项目的统称。
第三条 科研项目管理遵循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程序规范、决策科学、实施顺畅、监督有力、考核严密的原则。
第四条 科研项目分为基础研究类、技术研究与开发类和工程研制类三类。
基础研究类项目是指探索新原理、新概念、新方法、并进行原理性验证的研究项目;支撑行业发展的技术基础项目。
技术研究与开发类项目是指运用基础研究和其他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开展单项或若干项新技术研究开发或验证,从而形成实用新技术或基础性产品的研究项目。
工程研制类项目是指集成相关技术研究成果,研制开发可直接交付使用或直接推向市场的新型号、新产品或新系统的项目。
第五条 科研项目管理按阶段划分为:规划与指南、论证与审 批、计划、组织实施、验收与后评价五个阶段。
第六条 国防科工局是国防科技工业科研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科研项目规划与指南编制、科研项目审批、计划下达、监督组织实施、组织验收与后评价等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中央直属企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有关部门和单位)承担本部门(单位)的科研项目管理职责,负责科研项目的论证和申报、组织实施过程管理,提出计划建议、协助国防科工局开展五年规划编制、组织实施情况检查和报告、验收与后评价准备等工作。
有关部门和单位所属的承担研究任务的单位(以下简称承研单位)是科研项目的责任主体,按要求负责开展具体科研工作。
第七条 科研项目承研单位应具备企事业法人资格。承担有保密要求位,应具有相应资质。多个单位联合承担科研项目.应明确牵头责任单位。
第八条 国防科工局鼓励和引导有资格的承研单位有序竞争科研项目,具备条件的科研项目要招标择优确定承研单位。对于技术难度特别大的科研项目,可以安排采用不同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的承研单位分别承担。
第九条 科研项目预决算和经费使用管理按照《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财防「2008] 11号)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 涉密科研项目按照保密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规划与指南
第十一条 国防科工局负责编制科研项目规划与指南,用于指导科研项目的论证和审批。科研项目规划与指南的时间期一般为五年,也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十二条 科研项目规划与指南按照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根据实际需要分科目编制。应包括总体发展目标、发展思路、重点支持的领域和方向、重大科研项目、政策措施等。
第十三条 各科目科研项目的规划与指南经批准后,按规定的密级要求,在相应的范围内发布。
第十四条
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国防科工局负责适时组织科研项目规划与指南的调整工作。
第三章 论证和审批
第十五条
科研项目应按照规划与指南,分类进行论证和审批。原则上应审批科研项目建议书和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特定研究需求,国防科工局可发布科研项目申报通知,部署科研项目的论证工作。
特别重大、复杂的工程研制类科研项目也可视具体情况分阶段审批,但应在科研项目建议书批复中明确审批节点与要求。
在规划与指南或申报通知中已明确立项的科研项目,可直接论证和审批科研项目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再审批科研项目建议书。
第十六条
科研项目建议书重点论证开展科研的必要性、现有 的研究基础(含已掌握的知识产权)、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周期、研究经费匡算等。
第十七条 科研项目建议书的申报审批程序:
(一)论证申报。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国防科工局印发的科研项目规划与指南,组织所属单位开展科研项目论证,编制科研项目建议书。
(二)形式审查。国防科工局对科研项目建议书进行形式审查,主要审查科研项目是否符合规划与指南要求、承研单位的资格要求和科研项目建议书的完整性等。不符合要求的科研项目建议书,退回有关部门和单位。
(三)专家审查与评估。国防科工局对通过形式审查的科研项目建议书,组织专家评审或委托中介机构咨询评估。重点审查科研项目的必要性,研究目标、研究方案与研究经费的合理性等。
(四)审查与评估意见反馈。国防科工局应及时将评审或评估意见通告有关部门和单位。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将意见反馈给国防科工局。
(五)批复。综合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反馈意见及评审或评估意见,国防科工局商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科研项目建议书。批复中应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周期、研究经费、研究工作启动时间、后续论证工作要求等。不具备批复条件的科研项目,由国防科工局通告有关部门和单位。
第十八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在国防科工局批复科研项目建议书后6个月内或按照科研项目建议书批复、申报通知中明确的时间要求,上报科研项目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科研项目任 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点论证具体技术方案、主要进度节点和阶段目标要求、任务分工、研究经费细化测算、预期的研究成果(含知识产权)等。工程研制类科研项目还应进行技术储备、研制风险、投资效益等分析。
第十九条 科研项目任务书的申报审批程序:
(一)论证申报。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据国防科工局批复的科研项目建议书或有关项目申报通知,组织承研单位开展科研项目论证,编制科研项目任务书,在规定的时限内上报国防科工局。
(二)形式审查。国防科工局对科研项目任务书进行形式审查,主要审查与科研项目建议书批复要求或科研项目指南的符合程度,以及科研项目任务书有关要求符合程度等。不符合要求的科研项目任务书,退回有关部门和单位。
(三)专家审查与评估。国防科工局对通过形式审查的科研项目任务书,组织专家评审或委托中介结构咨询评估。重点审查科研项目研究方案可行性、研究阶段与目标要求、任务分工、研究周期、研究经费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四)审查与评估意见反馈。国防科工局应及时将评审或评估意见通告有关部门和单位,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将意见反馈给国防科工委。
(五)批复。综合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反馈意见及评审或评估意见,国防科工局商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科研项目任务书。批复中应细化明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方案、研究周期、研究经费、主要研究任务分工、组织实施管理要求等。不具备批复条件的科研项目,由国防科工局通告有关部门和单位。第二十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在上报科研项目建议书和任务书时,必须提交科研项目诚信承诺书,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申报渠道的唯一性做出承诺。
第四章 计划
第二十一条 国防科工局负责编制下达科研项目计划。计划是科研项目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明确当年科研任务的目标要求、主要研究内容、进度节点和成果形式、经费安排等。
第二十二条 科研项目计划申报和下达程序:
(一)部署编制。国防科工局每年9月底前布臵下一计划编制工作,明确下一科研计划的政策、原则、重点和要求。
(二)建议申报。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要求上报下一计划建议。计划建议需列明科研项目名称、类别、研究周期、经费规模及资金来源、累计安排经费、累计完成费、本次计划申请经费及研究内容、进度节点和具体目标等内容,并附本科研计执行情况及年底前完成情况预测。
(三)综合平衡。国防科工局根据监督检查情况,进行审核和综合平衡,经与有部门和单位协调后,提出下一计划草稿。
(四)审批下达。国防科工局商财政部落实预算后,分批下达科研项目下一计划。
第二十三条 科研项目申请列入计划,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符合计划安排原则和重点支持方向;
(二)首次列入计划的科研项目,应符合批复启动时间和 预算管理的要求;
(三)接转安排的科研项目,其上一计划执行情况良好,本计划研究容、进度节点和具体指标明确;
(四)承研单位没有受到国防科工局有关处罚;
(五)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四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与承研单位应严格遵照下达的计划执行,不得擅自调整。因出现重大情况必须调整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于当年8月底之前上报计划调整请示。
第五章 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国防科工局在科研项目建议书或任务书批复中明确的启动时间,组织承研单位及时开展实质性研究工作。
第二十六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严格按照科研项目批复、计划和有关规定,指导、督促承研单位完成科研任务,及时协调处理各种问题。重大事项报国防科工局协调处理。
第二十七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于每年6月和12月底前将科研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建议等向国防科工局报告。
第二十八条 国防科工局直接或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抽查、现场检查、阶段评审等多种方式,对科研项目进展、预算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于研究周期超过2年(含)的科研项目,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检查。
对于重大科研项目,国防科工局将制定监督检查计划,开 展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分阶段审批实施的特别重大、复杂的工程研制类科研项目,根据科研项目批复中明确的节点,在研究工作转入下一阶段前,应组织转阶段评审。评审通过后,由国防科工局或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批准转入下一阶段工作。
第三十条 工程研制类科研项目承研单位将主要分系统转包、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应及时报国防科工局备案。原则上应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转包、分包单位。招标工作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参照国家招投标管理的规定组织实施。
第三十一条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承研单位不得擅自调整批复内容。出现以下情况的,按程序上报国防科工局,由国防科工局或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累计完成经巨度科研计划审批调整:
改变科研项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或技术指标的; 增加中央财政科研经费或提高中央财政科研经费比例的; 主要承研单位发生变更的;
研究周期预计需要延长1年以上的; 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三十二条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以下情况,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及时报国防科工局审批终止科研项目:
(一)因技术发展或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科研项目已失去研究开发意义;
(二)由于时间推移,技术、经济指标低于国内已有同类水平;
(三)技术方案和技术指标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并无有效解决 办法;
(四)科研经费或配套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基本建设计划无法落实;
(五)承研单位的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更,致使项目无法按计划继续进行;
(六)因不可抗拒因素致使科研项目无法按计划进行。第三十三条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以下情况,国防科工局可以直接作出撤销科研项目的决定:
(一)已列入国家其他科研计划,重复申报;
(二)挪用中央财政科研经费;
(三)组织管理不力,严重影响科研项目顺利实施或发生重大失泄密事件;
(四)监督检查中发现重大违规违纪行为;
(五)弄虚作假,未在科研项目诚信承诺书中如实说明情况;
(六)连续2年未按计划要求完成研究任务;
(七)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三十四条 被终止和撤销的科研项目,国防科工局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停止安排计划科研经费。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承研单位在1个月内完成科研项目决算,连同固定资产购臵情况一并报国防科工局核批。科研项目剩余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全部上缴财政部。
第六章 验收与后评价
第三十五条 科研项目按照经费规模和项目性质,由国防科工局组织或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验收。第三十六条 国防科工局对科研项目进行验收,主要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完成情况、技术成果及知识产权、经费使用、效益影响等进行核查,评价科研项目执行效果。
第三十七条 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完成后,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在最后一批科研计划下达后12个月内,组织承研单位编制完成验收申请报告,报国防科工局申请验收。不能按期提请验收的,应专题报告国防科工局申请延期。
验收申请报告包括科研工作总结报告和财务决算审计报告。科研工作总结报告主要包括:研究工作总结,经费决算报告,主要科研成果及知识产权报告,工艺规程、技术标准,相关图纸和数据、软件、样品试验或试用报告、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等与研究工作有关的材料。
第三十八条 总经费在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科研项目的财务决算由国防科工局组织审计,总经费在300万元以下科研项目的财务决算由国防科工局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审计,审计意见应报国防科工局备案。
第三十九条 科研项目原则上应在批复的研究周期内完成验收。科研项目申请验收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全面完成批复的各项工作内容;
(二)达到批复的技术指标和工作目标;
(三)完成了财务决算审计,有明确的审计结论;
(四)按档案部门规定完成归档资料编写。第四十条 科研项目验收主要核查以下内容:
(一)批复的各项目标和内容完成情况;
(二)经费使用情况;
(三)研究成果试用(使用)及应用情况;
(四)研究成果的意义和水平;
(五)知识产权管理及成果转化情况。
第四十一条
国防科工局组织科研项目验收审查后办理验收批复。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验收的科研项目,应在验收工作完成后20个工作日内将验收批复上报国防科工局备案。
第四十二条 科研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依照科学技术保密、科技成果登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学技术奖励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四十三条 国防科工局根据科研项目具体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后评价工作。后评价结论作为有关部门和单位与承研单位后续申报科研项目的重要参考。
第七章 罚则
第四十四条
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在申报、评审、验收及经费管理过程中,违反规定的程序或滥用职权、拘私舞弊,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害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依法进行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承研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科研项目严重脱离计划预期的,国防科工局给予通报批评,并根据实际情况要求相关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同时将视情节给予调减相关项目科研经费或暂停受理其他科研项目的处罚。
第四十六条 科研项目管理出现以下问题,国防科工局将在一 年内暂停受理承研单位其他科研项目。
(一)列入计划的科研项目有3个以上未能按计划要求完成研究任务的;
(二)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重大调整事项未按规定程序及时报批的;
(三)出现3个科研项目研究工作结束后未通过验收的;
(四)出现2个科研项目被终止的;
(五)发生重大失泄密事件,情节严重的。
第四十七条
科研项目管理出现以下问题,国防科工局将在两年内暂停受理承研单位其他科研项目。
(一)科研项目重复申请国家科研经费支持的;
(二)中央财政科研经费被挪用的;
(三)擅自终止项目研究,或隐瞒项目实施中重大质量事故的;
(四)出现科研项目被撤销的。
第四十八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与承研单位拒不执行国防科工局做出的处理决定,在彻底整改前,国防科工局将不再受理其科研项目申报。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相关单位可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的特点和具体工作要求,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仪器仪表计量设备管理办法
工厂设备管理之仪器仪表管理
工厂设备管理
仪器仪表等电子设备管理
(2010年)
我们生产水泥,做凝聚力
电子计量、仪器仪表、检测设备管理办法
公司计量器具台帐,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对外送检,最高标准的管理由设备管理部技术员负责;厂区两条生产线的计算机系统,控制仪表由生产管理部负责维护管理;公司通讯系统、办公用电脑、打印机、复印机和影印机等由综合部负责。公司电气测量设备的维护管理,电气试验由生产管理部负责。具体要求如下:
一、电子仪器仪表、计量检测设备的使用单位要编制使用规程和管理细则。
二、所有仪器仪表、计量检测设备每年必须进行一次普查、测试和校验工作,并做好记录。
三、搞好电子设备和机房的防尘、防潮、防腐、恒温工作。
四、有关电子设备的功能、结构、线路、程序上的一般性改进、变动,要经所在部门分管领导批准;当重要变动时,要经设备管理部召集讨论研究并由分管副总批准。改造后的技术方案、测试数据、使用效果要建档保存。
五、对75KW以上电机必须装设监视仪表或显示装置;对热工设备,根据设备选择合适的温度测量器。对要进行热工控制的设备和需要进行计量的部位,应配备完善的计量器具,和控制器具。
六、仪器的合理使用与调度,是仪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管理措施的逐步完善,对仪器使用应实行有偿出租,以利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各生产单位应选配业务能力和责任心较强的人作为兼职计量员,负责各单位的计量管理。
七、生产部门要建立完善的计量器具台帐,要做到动态管理;特别是生产管理部还要建立各系统的台帐,每月平衡一次;每月的设备例会上,各单位要提供计量检测设备的变动情况。使用单位对每台仪器要落实到个人保管。
八、库存周转仪器应妥善保管,并定期进行清洁工作,使之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应建立一定的库房条件,如库房面积环境、温度、湿度、仪器框架等,并配备必要的运输工具。
九、加强仪器调度是提高仪器利用率,充分发挥现有仪器作用的重要手段、设备管理部应根据生产的轻重缓急,对在用仪器进行合理调度。各使用单位
要顾全大局,服从调配、凡拒绝调度,影响生产正常运行者,使用单位应承担一切责任,因调度不当影响生产者、调度人员应承担责任。
十、设备管理部应重视对仪器管理、使用、调度、修理、计量等各种数据的收集,积累和统计分析,为科学管理和计算机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和资料。
十一、各单位每年必须对公司仪器及相应的技术资料、附件备件进行一次清查,使仪器帐、物、卡相符。
十二、所有在用仪器必须进行周期检定,检定周期按测量设备管理办法进行;最高标准仪器的检定周期由法定检定机构根据国家检定规程要求确定。
十三、设备管理部要定期编制仪器检定计划,并提前通知受检仪器使用部门。使用部门要主动将受检仪器按时送检,否则应停止使用。
十四、检定人员按周检计划和检定规程(校准方法)对仪器进行检定,合格者贴标记,注明检定日期和有效期,并将检定数据记入仪器履历卡。检定人员要对鉴发的合格证负责。经检验不合格的仪器,应贴上醒目的禁止使用标志,并要及时送到修理部门修理。
十五、加强仪器维护与修理,是提高仪器可靠性,稳定性,确保仪器随时处于良好技术状态的重要环节。仪器维护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科研、生产服务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熟悉并掌握本职业务。
十六、仪器使用人员要爱护仪器,对仪器经常进行维护保养,保持整洁,放置有序,搬运轻取轻放。各实验室内,要有良好的使用条件,保护接地,绝缘良好。仪器库房要经常打扫,保持通风干燥。库存仪器要保持整洁,分类上架存放,防尘措施齐全,保管妥善。
十七、修理人员在修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分析和排除故障。仪器修复后,要进行自检及必要的考验以提高仪器一次修复合格率。仪器修理完毕,应认真将故障现象,修理手段等详细填写仪器履历本,然后由设备管理部检定,并做好修理资料的积累和技术总结。仪器经检定合格后,挂上合格标记方可继续使用。
十八、公司精密贵重关键仪器有:萤光分析仪、铂金锅、天平、皮带称、流量计、变送器等。
十九、公司应建立精密贵重仪器测试室(或指定单位),并配备专门管理测试人员,负责对这些仪器的保管、资料消化,掌握仪器性能和操作测试方法。精
密贵重仪器的存放和使用环境应做到恒温恒湿,无强磁场和振动,室内清洁无灰尘。
二十、因生产任务变化及其它原因,仪器暂时不用并连续停用一年以上的应列为闲置仪器。闲置仪器必须工作正常,附件齐全,由管理组编制明细表,经设备管理部领导和厂主管领导批准后交库房保管员入闲置库房。连续停用三个月以上的仪器,由使用部门填好仪器封存单,经设备管理部领导批准后,就地进行封存。凡闲置、封存仪器,应通知财务部门按上级财务部门规定暂停止对其提取折旧。闲置、封存仪器可不列为局检范围,但要妥善保管,每年至少通电一次。二
十一、如因科研、生产需要,重新启用闲置、封存仪器,经设备管理部批准后,由管理人员填写启用单,通知库房保管员送交检定合格后,方可借出使用,同时将该仪器重新列入周检计划,通知财务部门提取折旧。
二十二、长期不用但又不具备报废条件的仪器,经生产副总批准,由设备管理部采取多种渠道进行处理。处理时要有偿调拨,协商论价。凡需无偿调拨,须经批准后方可执行。仪器处理和调拨后应立即做好销帐、销卡工作。
设备管理中心2010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