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指导 严格把关 AB县致力提高基层案件审理质量求实效
加强指导严格把关
**县致力提高基层案件审理质量求实效
近年来,**县纪委、监察局针对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人员变动频繁、人手少、业务不熟等问题,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案件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严格坚持乡案县审制度,对基层纪委办案质量加强指导,严格把关,取得了较好效果。****年至今,全县共审理党员干部违纪案件***件,其中审理下级送审案件***件,无一起申诉案件。
一、结合实际,创新审理机制
****年初,县纪委、监察局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决定,对县直和乡镇纪委查办的案件实行乡案县审,即按批准权限,基层纪委查办的案件,在未提交党委研究决定前,经基层纪委案审小组初审后将全部案卷材料报送县纪委、监察局案件审理室进行统一审理,符合“二十四字”办案要求的,由县纪委监察局审理室填发《基层案件审理登记表》,再由基层党组织做出处分决定。对不符合“二十四字”要求的,在《审理登记表》中要求补缺补差,指导定性量纪,之后跟踪督查。
二、严格把关,确保案审质量
对基层纪委上报县级审理的案件材料,我们坚持严把“五关”:一是严把证据关。在审理过程中,对错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退回补充调查;对一些无证明力的材料,不作为定性的依据;对证明材料不充分且与个人检查不一致的,要求基层纪委进行再查证。二是严把条规关。坚持做到“两看、两确定”:一个是 1
看主要错误事实和证明材料,确定违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另一个是看交待检查材料和本人表现,确定违纪人员的认错态度。三是严把量纪关。对违纪党员量纪时,我们做到“五看一结合”,即:看违纪事实,看错误性质,看当事人所犯错误的主客观原因,看造成的后果,看量纪的政策依据,结合当事人的认错态度和一贯表现提出恰当的处分建议。四是严把处分关。以主要错误事实定案,既不放纵一个违纪者,也不冤枉一个好人;既严肃执纪,又保障受处分人员的合法权益。****年以来共审理下级送审案件**件,补充证据***余份,改变定性***件,改变处分***件。五是严把处理落实关。工作中,我们做到送达到位、宣布到位、责任到位。将处分决定的执行落实到人,避免了处分决定执行情况报告表填写不实的现象。几年来,全县所处分的党员干部的送达率、宣布率均实现了100%。
三、强化指导,提高业务素质
在实行乡案县审的同时,我们把提高基层案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作为保证案件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指导。一是集中培训,专题辅导。二是印发资料,督促自学。同时,每年年底,我们还组织基层案件审理工作人员进行统一测试,并将测试情况在全县进行通报。三是结合实际案例,现场指导。对下级纪委感到难度大、定性拿不准的案件,及时委派案审骨干深入现场指导阅卷审理,针对案件中的具体情况,重点从案件的事实、证据,如何定准性质、量纪的依据上加以辅导,提出恰如其分的审理意见。几年来,在所办案件中无一例因事实不清、定性不准、处分不服而提出申诉的,从而确保了案件质量。
四、因案施策,服务工作大局
在实行乡案县审工作中,我们坚持立足大局,牢固树立围绕中心工作,服务第一要务的观念,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把握案件审理与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关系,在服务大局中找准位臵,履行职责,做到通盘考虑,趋利避害,因案施策,努力取得最佳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法纪效果。一是正确把握处理时机。当对违纪人的处理影响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时,我们采取延缓处理的措施,加强对当地党委的沟通协调,正确把握处理时机。二是灵活定性量纪。对于一些窝案串案,由于案情复杂,我们不是按照惯例照搬照套党纪条规,而是依据党纪条规,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出灵活的处理。三是跟踪帮教。对违纪党员特别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党员处分后,积极做好帮教工作,一方面使其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主动接受给予的处分;另一方面,使其看到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促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进一步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好自身的作用,用实际行动来改正错误。
近年来,我们通过对基层纪委办案实行乡案县审的实践,既维护了党纪政纪的严肃性,又提高了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素质,有效地保证了案件质量,杜绝了申诉案件的发生,促进了纪检监察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案件审理质量和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税务稽查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稽查审理是指税务机关的专门机构按照规定的职责和程序,对稽查终结的涉税案件依法进行审核和作出处理决定的过程,是税务稽查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保证稽查局依法行使职权,保证税收违法案件的查处质量,确保对各类税收违法案件处理的公正、公平,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税务稽查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有以下一些情况期待改进,主要有:
1、审理方式单一,大多局限于书面审理,影响审理工作准确性。目前税务稽查审理只是对结案送审的案件进行纸质资料审理,依据稽查实施环节取得的案件资料进行判断,与纳税人无直接沟通,有时难于掌握稽查案件的全面情况,加之检查实施人员对案件的理解以及工作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因而对案情的描述、资料的取证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就会造成审理案头材料的局限性,制约审理工作有效开展,不利于对案件进行正确定性。
2、审理报告格式固定,不能反映审理往复过程中的内容。实际工作中,不少案件要经过“送审-退回补正或纠错-再送审-通过”几个步骤,而CTAIS2.0系统中的审理报告格式固定,对于经过几次反复最终通过的案件,审理报告不能对审理往复过程中的审理意见或建议加以全面反映。不利于明确各环节、各岗位的工作责任。
3、审理部门的工作量不能完全体现。在案件归档资料中,一般由审理部门完成的资料只有审理报告、提请审理文书、税务处理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等,而实际上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在对案件的审理上,通过对送审资料的认真审理,对执法程序是否合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数据是否正确、适用法律是否恰当、处理意见是否得当等分别作出判定,而这些工作量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纸质资料能加以体现,不利于对审理岗位进行绩效考核。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项好的制度,是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有力保证。就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应确立审理工作底稿制度来加以完善,就具体的审理工作而言,有以下做法:
1、确立主审人员,全面落实审理责任。对每一个送审案件,主审人员不仅要按日常审理工作要求开展审理,更要对违法主体认定、稽查程序的合法性、手续的完整性进行重点审理,同时制作审理环节各类文书和底稿并负责归档。
2、审理内容项目化。主审人员对于所有送审案件,按照项目化审理内容开展审理,并制作项目化审理记录,做到一案一底稿。
一是严把稽查案件的基础资料关,要求检查人员对送审案卷资料按规定顺序放置、稽查报告和其他各类文书特别是机内流转文书按规范填写、对涉及跨和多个违法事实的,必须使用小封面加以区分和说明、对企业基础信息资料中的财务报表数据与纳税申报数据逻辑上是否一致也作出说明。从报送初审开始,就督促检查人员认真收集、整理、移送案卷,从而使证据资料更直观,反映问题更清楚,定性处理更准确,对从速从快、保质保量的做好案件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严把违法主体认定、检查程序及违法事实审查关,对稽查对象主体主要审查《税务稽查任务通知书》、《税务检查通知书》、《税务稽查报告》等税务稽查文书中稽查对象的名称是否准确、完整、一致,是否按规定立案查处。对检查程序的审查主要从程序的合法性、手续的完整性、程序的时效性三个方面加以审核。在事实是否清楚的认定上,要求主审人员要按照法定的程序、标准,运用逻辑法则、自然法则和经验法则对各类证据的有效性及主要违法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后果、责任、原因等逐一予以确认,对取得的书证和各类笔录必须逐一审核,以保证审理确认的涉案事实真实、清楚、可靠。对程序手续不全、证据不足或事实不清的,及时在审理工作底稿上记录,并由主管分局长批准后,或退检查人员重新调查,或提出复查建议,经批准后由审理人员以复查形式对存在的疑点进行核实。
三是严把涉税违法行为处理依据审查关,确保定性准确、处理到位。对每一个涉税案件,每一个违法事实所适用的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条款和案件定性依据,要求主审人员均要查找到原文,以保证法律法规的位阶引用符合要求,适用的条款正确、完整、规范。对于企业的行政处罚,要求对照《南通市国家税务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试行)》来判断检查人员有无处罚不当的情形。对于数据差错、适用依据错误或处理处罚不当的,由审理人员在底稿中加以说明,并据此直接调整定案。
3、对案件集体审议过程进行记录。无论案值大小、无论情节轻重、无论结论与否,应对所有案件都进行集体讨论和审议,并将检查人员、审理部门、稽查局审理小组等各环节的不同处理意见形成书面记录归入案卷。这样做确保对同一案情、同一违法性质采取同一处理标准,以保证稽查执法的公平、公正,防止出现随意定性、处理畸轻畸重等现象,促进税务稽查执法的高效,廉洁。
4、推行审理约谈,实现公正执法。对于企业在《税务稽查结果情况汇总表上》提出异议的、对检查人员认定的违法事实进行申辩未被检查人员采纳的、案情复杂查补税款超过40万元的,由审理人员在对稽查报告进行初审时,就稽查报告所列举的违章或违法事实、处理意见及处理依据,主动约谈被查对象,充分听取被查对象的陈述、申辩和举证,坚持把问题弄清,把道理说透,确保每一个涉税案件的处理都建立在事实清楚、依据充分,处理公正、程序合法的基础之上,使被查对象心悦诚服,避免不必要的听证、税务行政复议和诉讼。审理人员根据约谈内容制作审理环节约谈企业的记录。
上述三份审理工作底稿均由主审人员制作并归档,对于项目化审理工作底稿,涉及退检查部门补证的,再次送审时,仍要求制作。
确立审理工作底稿制度,是审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也是审理方式的一种创新。通过在审理工作方法和内容上的不断完善,不仅能规范稽查执法行为,而且对规避执法风险,提高办案质量,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三篇:提高党政纪案件审理质量的几点思考
提高党政纪案件审理质量的几点思考
纪检监察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是对所调查案件的再审查,是纪检监察机关履行审核把关、严格依纪依法办案,切实提高案件质量和执纪能力的重要保障。何把好案件审理质量关,是落实“审理大计,质量第一”的关键所在,是坚持实事求是,依法查办案件的重要标志,也是对案件审理工作最本质的要求。审理质量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纪检监察机关案件审理工作,如果在质量方面出现问题,不仅影响纪检监察队伍的形象,更会给受审查对象带来直接的伤害。当前案件审理质量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事实不清。处分违纪人员要以事实为依据,因此对违纪人员进行处分的前提是将违纪事实查清楚。实践中,有些案件详细过程没有查清楚,有些案件违纪人的违纪手段和方法未查清,有的案件违纪人主观方面以及应负的责任未查清楚,还有些案件不注重量纪事实的调查,这都给案件处理带来不便。
证据不到位。一般而言认定关键事实、关键情节的直接证据至少需两个以上,如果不能取得两个以上直接证据,则要求供证双方在主要事实、关键情节陈述上基本一致,否则不能认定。对于没有直接证据只有间接证据的,则要求各个证据直接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并足以排除其他可能性,然而不少案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有的案件证据不规范,如复印件未注明出处也未盖印,有的以开座谈会的形式调查取证、多人一证,使得证据不合法。
定性不准。有的案件没有定性就处理了,这是不符合要求的,所有案件必须定性,不能用写实的办法来结案;有的案件定性不准,如在贪污、挪用、侵占等错误的认定上,往往把侵占错误定为贪污或挪用。在定性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从违纪错误的构成要件,即违纪主体、违纪客体、违纪主观方面、违纪客观方面相统一的原则来认定错误性质。
程序不规范。有的案件缺乏必要的程序,如见面材料、处分决定没有给被调查人签名,没有召开支部大会或审理谈话的案件没有相应的情况说明;有的案件则违反操作程序,如查审不分,调查取证和审理都是相同的人,有的召开支部大会没有让受处分人参加。
量纪不统一。有的案件量纪明显偏轻,处分不到位;有的案件则量纪过重;有的案件该给处分的,却不给处分,不符合免予处分条件的而给予免予处分;同一类型的错误和量纪情节,在不同的案件上,给予的处分档次却不一样,甚至有较大差距。
影响案件质量的原因分析
当前,纪检监察案件审理质量之所以存在不少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对案件质量认识不到位。对案件质量不重视、认识不到位,是导致目前案件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部分案件调查人员认为案件只要办完就可以了,至于案件质量是次要的,认为案件质量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的审理人员也存在侥幸心理,以为案件经过了调查取证,走一走程序就完了,也不认真审阅案件,不按照相关标准要求案件移送与审理的质量。
审理人员欠缺、业务不精。案件审理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审理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素养,特别是个案疑难问题上,有的案件要经过反复推敲和斟酌,否则难以胜任这份工作。当前专业审理人员欠缺是影响案件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以县级纪检部门为例,审理室一般只有一至二名工作人员,随着案件数量的逐年递增,疑难案件层出不穷、审理程序和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在实施“乡案县审”制度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审阅卷宗、琢磨细节,只能粗线条地审理,客观上也影响了案件审理质量。而且,大部分审理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门的知识培训大多是边学边审,边审边学。
缺乏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案件审理是查办纪检案件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我们不能将案件审理与其他环节割裂。但审理实践中,“坐堂审案”、“闭门办案”的现象仍然不少,缺乏与案件调查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对案件的了解限于案件材料。缺乏与违纪人员所在单位的沟通,违纪人员所在单位对违纪人员的各方面了解远比办案人员更清楚、详细,实践中我们往往不注重与违纪人员所在单位联系,导致对部分案件的处理不够全面、彻底、效果不佳。
审理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因为审理专业的欠缺,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自学,另一方面需要上级纪检部门或相关单位要强化指导。但实践中,给予案件审理的规范与指导相对滞后。以案件量纪为例,当前许多案件在适用《党纪处分条例》或《政纪处分条例》时没有较明确的适用条款而只能用兜底条款。量纪方面,在区分“情节较轻”、“情节较重”和“情节严重”方面,大多没有量化标准,而又没有及时地给予相应指导,导致案件审理量纪时无所适从,不可避免地出现量纪不统一,从而影响案件质量。
提高案件审理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提高案件审理质量,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提高对案件质量的认识。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提高案件质量,首先要求我们对案件质量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对案件质量的严格要求绝不是“吹毛求疵”,更不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案件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到纪检监察队伍的形象,更事关被审查对象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就审理角度而言,要把好案件受理关、严把事实证据关,严格以“二十四字”办案方针为原则要求案件审理,确保案件质量高标准。
强化人员保障、提高专业素养。审理工作政策性、业务性较强,需要一支适应专业特点的高素质审理队伍。一是实行案件审理人员准入制。把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放到职业化、专业化的层面考量,统一案审人员的委任标准,提高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的职业准入“门槛”。注重在公检法司、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组选调熟悉经济、法律、金融、审计等专业知识的人才进入纪检监察办案队伍,保证办案水平,确保办案质量。二是建立办案后备人才库。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挑选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吃苦耐劳的人员,形成办案人员梯队,弥补纪检 监察机关人手不足的问题。三是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日常学习。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纪检监察业务培训会,从各个环节对纪检监察干部进行培训,掌握办案基本知识及工作的新要求、新规定。同时,采取专题讲解、互动提问等方式将办案知识纳入纪检监察机关的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用性。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首先要加强与查案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在案件内部的审理中,审理部门一定要与内部科室多沟通,多协调,在坚持案件质量第一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尊重办案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加强与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及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在案件查办与处理上我们有许多地方可以向司法机关借鉴和学习,加强同这些部门的交流沟通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同时要加强与发案单位的沟通,这既是尊重被调查人所在的单位,也是我们跟踪监督被调查人的一种方法,不仅得到所在单位党组织的支持理解,也对教育其他党员干部很有益处。对有些重大复杂案件,及时征求上级纪委案件审理室的意见,使我们少走弯路,更慎重、更稳妥的处理了案件。
强化制度保障。一是完善制度,实行量纪规范化。近几年刑事审判领域实行了量刑规范化。纪检监察案件审理量纪可以借鉴刑事审判量刑规范化的经验,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建立一套以规范审理环节量纪幅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尽快出台全国或全省范围的党政纪处分档次的具体操作办法、实施细则,减少审理环节自由裁量的空间。二是严格执行案件质量检查标准。始终坚持质量是案件的生命线,对照《湖南省纪检监察机关案件质量检查标准》,对查办的案件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问题的案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整改规范。将案件质量检查结果与办案人员评先选优、年终考核、工作绩效、干部任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办案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创新制度,以强化外部监督为着力点。要立足保护被调查人的合法权利,经一步深化公开审理制度、助辩制度。对一些适宜开展以案说纪教育的案件、适宜公开的案件邀请调查人、被调查人及所在单位负责人、举报人、被调查对象助辩人参加审理过程,通过对证据材料的出示、质询、辩论,把握案件事实、情节、性质,确定量纪幅度。通过拓宽监督渠道,强化外部监督,使案件质量把关更严格。
第四篇:关于提高基层案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十九届中纪委四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新形势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保障基层案件质量是基础,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关口、出口和窗口的审理部门,必须准确把握职责定位,切实加强对乡镇纪委和派驻机构案件审理工作业务指导,打造基层案件质量“零瑕疵”工程,维护铁的纪律。
一、提升基层案件质量的经验做法
一是对标对表查问题。定期组建检查组,对全县纪检监察组织自办案件进行全面检查,对照《案件质量评查表》,从基础材料、程序手续、事实证据、定性处理、处分执行5大方面16个评分项目着手,逐项对照、逐案打分,建立问题清单,做到“一案一评分”、“一案一清单”。同时,根据案件质量评分情况,汇总梳理问题清单,总结提炼共性问题,填写《问题清单反馈表》,通过当面沟通、集中通报、书面反馈等逐一反馈,提出整改建议,实行销号管理,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适时进行“回头看”,通过以查促改,提高案件质量意识和业务能力。
二是乡案县审严把关。制定《关于乡案县审工作的规定》,明确乡镇纪委对所办案件提出初审意见后,交由委机关审理室审核,形成一致审理意见后,再由乡镇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在审核过程中,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对初核、立案、移送审理等手续是否规范到位,违纪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涉案款物是否按规定处置到位等逐一审查,并按照确认主体身份、核对程序手续、核实事实证据、审核定性条规、甄别情节态度、跟踪处置执行等步骤,发挥审核把关职能。截至目前,乡案县审案件X起,处分X人,无一人提出申诉。
第五篇:关于提高基层案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关于提高基层案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十九届中纪委四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新形势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保障基层案件质量是基础,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关口、出口和窗口的审理部门,必须准确把握职责定位,切实加强对乡镇纪委和派驻机构案件审理工作业务指导,打造基层案件质量“零瑕疵”工程,维护铁的纪律。
一、提升基层案件质量的经验做法
一是对标对表查问题。
定期组建检查组,对全县纪检监察组织自办案件进行全面检查,对照《案件质量评查表》,从基础材料、程序手续、事实证据、定性处理、处分执行5大方面16个评分项目着手,逐项对照、逐案打分,建立问题清单,做到“一案一评分”、“一案一清单”。同时,根据案件质量评分情况,汇总梳理问题清单,总结提炼共性问题,填写《问题清单反馈表》,通过当面沟通、集中通报、书面反馈等逐一反馈,提出整改建议,实行销号管理,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适时进行“回头看”,通过以查促改,提高案件质量意识和业务能力。二是乡案县审严把关。
制定《关于乡案县审工作的规定》,明确乡镇纪委对所办案件提出初审意见后,交由委机关审理室审核,形成一致审理意见后,再由乡镇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在审核过程中,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对初核、立案、移送审理等手续是否规范到位,违纪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涉案款物是否按规定处置到位等逐一审查,并按照确认主体身份、核对程序手续、核实事实证据、审核定性条规、甄别情节态度、跟踪处置执行等步骤,发挥审核把关职能。截至目前,乡案县审案件X起,处分X人,无一人提出申诉。
三是特色课堂补短板。
针对基层审理工作存在的水平不高、业务不精等问题,定期开设审理业务微课堂,围绕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相关党纪条规政策和业务专题解读、典型案例模拟审理分析点评、疑难问题解答和经验分享等,从审理程序、案件定性、证据审查等方面进行辅导训练,提升基层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为延伸培训效果,设立审理流动课堂,从审理人才库中抽选精干人员,成立审理流动指导小组,主动深入派驻机构和乡镇纪委,进行业务指导、答疑解惑。目前已举办审理微课堂X次、流动课堂X次,培训X人次。四是动态跟踪严执行。
健全违纪违法人员处分决定执行动态跟踪督办管理体系,将全部审结案件录入台账,分门别类梳理不同种类的处分对考核、职级和工资方面的影响以及影响期限等,由案件主审人跟踪督办,进行销号管理,全力打通审查调查“最后一公里”。出台《XX县纪律处分执行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县纪委、组织、编办、财政、人社等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厘清各部门在处分决定执行各环节中的职责,定期加强协调联动,确保处分执行环环相扣,落实到位。
二、存在问题
一是办案人员学习意识不强,业务水平不高。
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从工作实际看,一些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在处理具体问题过程中,存在思考不深、案件定性不准、事实调查掌握不清等问题,过度依赖上级纪委业务指导和审核;有的对新业务知识理解不深不透,按照“老模式”“老套路”查办案件,程序意识不强;有的在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缺乏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纪法衔接不能有效贯通。二是监督执纪问责不够精准,存在人情干扰。
基层区域小,熟人社会特征明显,加之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生活圈子比较小,存在被“打招呼”现象,“人情社会”制约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有效开展;少数纪检监察干部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担心自己管多了干部不理解,维持不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时抹不开面子、下不了决心处理,导致不能精准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难以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和最大化。三是人员配备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素质不高。
除乡镇纪委书记和副书记外,乡镇纪委委员基本都是身兼多职,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职能泛化、事事参与、职责弱化等现象;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人员配备也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业务不精现状,在查办案件中出现囫囵吞枣等问题,有的单位甚至一年“零案件”。此外,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普遍配备不足,人员不稳定,变动较频繁,不少新进干部未从事过纪检监察工作或从事时间较短,难以保证案件审查审理工作的连续性。
四是纪律处分执行不够到位,损害党纪权威。
以往案件更多关注定性量纪,案件办结后,放松了对处分决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之受处分人员所在单位和相关部门职责不清等原因,少数案件党处分执行不到位;个别乡镇纪检干部认为处分决定下发后,案件就完成了,忽视处分决定送达、归档以及违纪人员工资、职级调整等处分执行后续工作,导致个别受处分人员当年考核等存在错定考核档次等问题,损害党纪权威性严肃性。三、新形势下提高基层案件质量的建议
一是加强指导培训,化解基层干部办案本领恐慌难题。
一方面建立业务指导体系,通过分组划片、下基层结对共建等形式,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的业务咨询指导网,编印适用性强的案件审理工作文书案例库、资料库,方便办案人员学习使用。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通过视频指导答复、场景模拟交流等,进一步总结办案经验,反思办案得失,探讨成案方法,不断增强纪检监察干部依纪依法办案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监督管理,破解人情干扰多执纪不通畅难题。
制定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向县纪委报告工作办法,明确报告方式及报告内容,强化对基层执纪审查的同步知情和工作指导;规范问题线索处置,强化信访督办,形成发现、交办、反馈、上报等闭环管理,实现对基层执纪审查工作的源头管控;强化责任督导,实行约谈制度,对责任心不强、落实监督责任不力的乡镇和派驻机构进行约谈,督促其加大纪律审查力度,把责任和压力传导下去。三是整合审查资源,解决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配备问题。
乡镇党委要高度重视对查办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尽量确保纪检干部的稳定性,同时,要将党性强、基础好、肯钻研的人员及时调整到乡镇纪检队伍,保证人员素质过硬;县级纪委要抓好人才库建设,注重从公、检、法、财政、审计等部门筛选熟悉办案业务或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技能、业务能力突出的人才,扩充办案和陪护人才库,合理调配人员,充实办案力量。四是完善案件评查机制,补齐基层办案质量不高短板。
坚持查审联合、上下联动相结合,推行联系指导的纪检监察室和审理室共同参加检查,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各自认领、分工负责整改。定期评查与专项评查相结合,构建以定期评查为主、专项评查为补充的评查机制。检查与培训相结合,检查中同步组织观摩优秀案卷等活动,以质量评查促业务提升。质量评查与成果转化相结合,既点明问题,也表彰优秀案例,将检查评定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五是落实处分决定执行,做好纪律审查后半篇文章。
纪检监察机关要定期会同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对受处分人员党籍、职务、职权、待遇事项、处分决定宣布、考核、处分材料归档等处分决定执行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存在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认真整改,防止出现“打白条”“搞变通”现象,切实维护纪律处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