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东莞市建设工程地基基础检测管理的通知
关于加强东莞市建设工程地基基础检测管理的通知(东建质安〔2010〕102号)
各镇(街)规划建设办,松山湖规划住建局,虎门港、生态园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建设工程地基基础检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1号)和《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现就我市建设工程地基基础检测的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在我市从事建设工程地基基础检测业务的检测单位应当向市住建局申领《信用管理手册》,未取得《信用管理手册》的检测单位不得在我市从事检测活动。
二、检测方法和检测数量的调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和《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严格我市建设工程地基基础检测管理,现决定对我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地基基础检测方法和数量进行调整,具体调整情况见附件1。
对于2010年12月1日前已经确定地基基础检测方案但尚未完成现场检测的工程,可按原检测通知单要求完成相关检测。
三、检测申报和检测方案的确定。为确保我市建设工程地基基础检测严格按规范执行,其检测方法和数量必须经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以下简称市质监站)进行确认,具体检测派单流程严格按《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专项检测派单管理工作的通知》(东建技【2010】273号)执行。
(一)桩基(地基)工程施工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向质监机构提出检测申请,监督员到施工现场核对施工范围和数量后由市质监站项目联络员或镇街责任监督员进行网上申报(申报表见附件
2、附件3和附件4)。检测申报时,相关工程信息(如面积、层数等)必须与施工图审查信息一致。
(二)检测方法和数量由市质监站根据规定进行确认,市住建局在市质监站确认后对申报工程的相关信息和建设程序的合法性予以审核,审核通过后向相关检测单位和建设单位发出《基桩(地基)检测通知书》。
(三)建设单位收到《基桩(地基)检测通知书》后,应当组织召开工程设计、勘察、监理和施工单位参加会议(如有需要可要求检测单位参加),确定基桩(地基)具体检测方案,填写《基桩(地基)检测方案会议记录表》(附件5),并送达市质监站项目联络员或镇街责任监督员签认。为确保检测工作的及时开展,同一工程检测方案会议记录表可由不同的监督员进行签认,但必须在收到后24小时内完成。
检测方案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的要求,内容包括检测桩位(点位)、抽芯孔数、静载吨位等。当需要检测的项目包括多个单位工程时,检测桩位(点位)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应满足规范规定的数量外,还应覆盖到所有的单位工程。
(四)检测单位收到《基桩(地基)检测通知书》后,须在2个工作日内与委托方取得联系,对施工现场进行踏勘,确认工地现场检测条件是否符合检测要求,并使用便携式卫星导航仪记录工地的具体坐标,坐标值应报市质监站。坐标应与市住建局“一张图系统”坐标要求一致。
检测单位收到《基桩(地基)检测通知书》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与建设单位签定检测合同。如施工单位与建
设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里已明确检测费用由施工单位支付的,检测单位可与施工单位签订检测合同。未签订检测合同的不可进行检测。
四、检测必备条件。
(一)建设单位在检测单位正式检测前应准备好如下资料:
1、《基桩(地基)检测方案会议记录表》
2、工程概况表
3、试桩参数表或检测桩设计施工参数表
4、成桩记录表(高、低应变检测需提供)
5、基桩施工平面图
6、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二)为确保现场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检测单位正式进场检测前,建设单位应做好试验场地的平整和供水、供电(220V和380V)工作。
(三)在检测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委派不少于一名技术人员负责现场的协调和安全工作、提供不少于两名工人协助检测单位的现场检测工作。
五、检测开工告知。检测单位应在签订检测合同后5个工作日内进场检测,正式进场前应提前1个工作日告知工程的建设单位及市质监站项目联络员或镇街责任监督员,将现场检测具体时间、检测人员、检测仪器设备和工地具体坐标位置通过质监站网站报告市质监机构。工程各方由建设单位负责通知。
检测单位现场检测人员和检测设备必须与网上申报的内容一致。
六、检测异常情况报告。当存在下列情况无法进行检测时,检测单位应填写《基桩(地基)现场检测异常情况反馈表》(附件6),并于2个工作日内向市质监站进行报告:
1、工地现场不具备检测条件
2、地基基础已完成并进入下一工序施工3、7个工作日内未能签定检测合同
4、需调整检测方案
5、其他影响工程检测的情况
现场检测时,若发现现场所选桩位(点位)与检测方案存在明显不一致的情况时,检测单位有权拒绝检测并书
面向市质监站进行报告。
七、检测不合格报告。对检测不合格的项目,检测单位必须在确认不合格后3个工作日内将有关资料收集汇总并书面报告市质监站(附件7)。市质监站收到有关资料后将安排监督员进行跟踪处理。
八、检测过程的监理跟踪检查。检测单位每次进场检测时,工程监理单位必须对现场检测人员、检测仪器设备、操作程序、检测原始记录以及检测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检查,并填写《基桩(地基)检测现场检查记录表》(附件8)。对于基桩钻芯法检测和地基超前钻检验,监理单位还应在检测现场对每根桩(点)的检测情况进行签认。检测完成后,监理单位应在3个工作日内将《基桩(地基)检测现场检查记录表》送达镇街监督员或市质监站联络员。若检测过程中发现检测单位存在超出资质范围、转让资质证书或转包检测业务,现场检测人员不符合条件、不规范操作、弄虚作假或其他异常情况时,监理单位还应以即时监理报告的形式报告市质监机构。
九、检测过程监督检查。监督机构在收到检测单位进场检测告知后,应安排监督员对检测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方案执行、检测过程是否规范、检测记录是否完整有效、异常情况是否及时进行上报和协调等,并填写《建设工程检测现场检查评价表》(附件9)。
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检测单位存在不符合要求时,监督机构应及时签发监督文书,责令限期整改。
十、检测报告的出具。检测完成后,检测单位应在承诺期限内出具检测报告,基桩静载、低应变、高应变、声波透射法、地基动力触探、压板、锚杆(土钉)抗拔力等检测不应超过7个工作日,基桩钻芯、超前钻、基岩钻芯等检测不超过12个工作日。检测单位应通过建设监督网将检测结论进行登记。
当一份检测通知书包含多项单位工程时,检测单位可分批出具检测报告,但检测桩(点)总数应与检测通知书一致;同一单位工程属大型工程且需要分区施工时,可按施工区域分批出具检测报告。
十一、检测报告备案。检测报告完成后,检测单位应将检测报告送市住建局登记备案。未经登记备案的检测报告不得作为工程竣工验收资料。检测报告登记备案所需资料和办事流程以东莞建设网公布的办事指南为准。
十二、罚则。
(一)检测单位存在超出资质范围、转让资质证书或转包检测业务,现场检测人员不符合条件、不规范操作、弄虚作假或不按规定上报检测不合格事项,检测报告未按规定签字盖章、检测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等违规行为的,建设主管部门将按有关规定给予不良行为扣分,情节严重的,将暂停开展检测业务,并给予行政处罚。
(二)对检测过程中,监理单位不认真履行职责或串通检测单位弄虚作假的,将给予不良行为扣分。情节严重的,将给予行政处罚。
(三)任何单位和个人存在干预检测工作或影响检测数据公正性行为的,将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对监督机构和备案部门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利用职务上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将依法处理。
十三、本通知从2010年12月1日开始实施,我局先前所发文件同本通知相抵触时以本通知为准。
附件:1.各类工程基桩、天然地基和支护工程检测方法及数量.doc
2.东莞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申请表.doc
3.东莞市地基工程质量检测申请表.doc
4.东莞市支护工程/基础锚杆质量检测申请表.doc
5.基桩(地基)检测方案会议记录表.doc
6.基桩(地基)现场检测异常情况反馈表.doc
7.基桩(地基)检测不合格情况反馈表.doc
8.基桩(地基)检测现场检查记录表.doc
9.建设工程检测现场检查评价表.doc
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第二篇:东莞市建筑地基基础检测管理规定
东莞市建筑地基基础检测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确保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质量,保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公正性,根据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等有关活动的,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地基基础检测(以下简称检测)包括地基基槽检验、地基处理效果检验、桩端持力层检验、桩身质量检验和桩基承载力检验。
第四条从事检测(属工程勘察范围的检验除外)的单位必须取得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资质证书并通过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的计量认证,其从事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上岗证。属工程勘察范围的基槽检验和挖孔桩超前钻持力层检验,应当由具备乙级以上(含乙级)资质的勘察单位承担检测任务。
第五条检测工作由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以下简称市质监站)实行统一管理。市质监站负责检测单位管理、检测过程监督、对检测报告进行登记备案以及对检测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进行跟踪处理。
各镇(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组(以下简称镇区质监组)协助市质监站进行检测管理。
第二章基本规定
第六条在进行检测前,建设、施工单位应当向检测单位提供施工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地基基础设计文件和地基基础的施工记录等资料。
第七条检测点位的布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一般情况下应当在整个施工场地均匀布置检测点;
(二)当施工场地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当尽量在地质条件较差的部位布置检测点;
(三)当对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有怀疑时,应当在相应部位布置检测点;
(四)应当在基础荷载较大及对变形敏感的部位布置检测点;
(五)检测点位的选定应当在项目质监员的监督下,由建设、设计、监理和检测单位共同确定。
第八条检测方案应根据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制定。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按下表
房地产项目、学校、医院、酒店、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建筑的检测方案应按甲级或乙级制定。
第九条检测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名称、工程地点、设计指标要求、检测目的和检测日期;
(二)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名称;
(三)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四)检测点平面布置图;
(五)检测方法与采用标准;
(六)检测情况及结论;
(七)检测单位名称、检测人员、报告审核人和批准人。
第三章检测工作程序
第十条检测应当由建设单位或建设单位授权的监理单位提前5个工作日向项目质监员提出申请。项目质监员填写《桩基工程检测申报表》或《地基工程检测申报表》,并向市监督站申报。
第十一条市质监站收到申报表后2个工作日内确定检测方案,委派检测单位,并发出《检测通知书》。
第十二条被委派的检测单位必须在2个工作日内将《检测通知书》送达建设单位,并与建设单位签订检测合同和商定有关检测事宜,同时知会项目质监员。第十三条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协助检测单位做好检测现场准备工作。第十四条检测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要求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检测单位应当做好现场签证工作,并由项目质监员对现场签证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五条检测完成后,检测单位持检测报告和现场签证资料送市质监站加盖桩基检测登记章备案后生效。检测报告应当在现场检测完成后5个工作日(抽芯检测7个工作日)内发出。
第四章检测方法和数量
第一节 桩基工程
第十六条桩基施工完成后,应当按要求分别对桩端持力层、桩身质量和桩基承载力进行检验。具体的检测方法和数量应当根据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桩基类型和现场条件确定。
第十七条桩端持力层检验一般采用钻孔抽芯法。
第十八条桩身质量检验一般采用反射波法、声波透射法、钻孔抽芯法、高应变法。
第十九条竖向承载力检验一般采用高应变法、静载试验。
应用高应变法检测桩基竖向承载力时,应当采用曲线拟合法。
当大直径嵌岩桩的设计承载力较高,受到试验能力和条件的限制时,可由设计单位根据桩端持力层岩性报告结合桩身质量检验报告核验桩的竖向承载力。第二十条对抗拔和抗水平荷载桩的检验由设计单位根据设计和规范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检测方法。
第二十一条钻(冲)孔、沉管灌注桩的抽检方法和数量要求:
(一)直径d<800mm
桩身质量检验,采用反射波法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20%。对甲级工程抽检数量不少于20根,其他工程不少于10根。
竖向承载力检验,按以下方式进行: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工程,一般采用静载试验抽检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总桩数50根以内的抽检2根)。对于桩身完整性较好,满足高应变法检测条件的,也可采用高应变法抽检总桩数的5%且不少于5根。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以上(含乙级)的工程,采用静载试验抽检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总桩数50根以内的抽检2根)。
(二)直径d≥800mm
桩身质量检验,采用反射波法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20%且每个承台下被检测桩的数量不少于1根。
竖向承载力检验,采用静载试验抽检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总桩数50根以内的抽检2根)。
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5000kN的工程,因受静载试验的条件和试验能力的限制,可采用钻孔抽芯法抽检总桩数的10%且不少于5根。对桩径1.5米以内的桩抽1孔,桩径1.5米以上(含1.5米)的桩抽2孔。每桩至少有1孔深入桩底3d或5m的深度,查明是否存在溶洞、破碎带和软夹层等,并提供岩芯抗压强度试验报告。检测完成后,由设计单位根据桩端持力层岩性报告并结合桩身质量检验报告核验单桩竖向承载力。
第二十二条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抽检方法和数量要求:
(一)桩端持力层检验
人工挖孔灌注桩终孔时,应当采用超前钻逐孔对桩底下3d或5m深度范围内持力层进行检验,查明是否存在溶洞、破碎带和软夹层等,并提供岩芯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凡在终孔时未采用超前钻逐孔对桩底持力层进行检验的工程,应当按总桩数的20%进行钻孔抽芯法检验,并要求每桩至少有1孔深入桩底3d或5m的深度,查明是否存在溶洞、破碎带和软夹层等,并提供岩芯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二)桩身质量检验
采用反射波法对全部工程桩进行桩身质量检验,并同时采用钻孔抽芯法(或声波透射法)抽检总桩数的5%且不少于5根(总桩数50根以内抽检3根)。
(三)竖向承载力检验
检测完成后,应当由设计单位根据终孔时桩端持力层岩性报告结合桩身质量检验报告核验桩的承载力。
第二十三条各类预制桩的抽检方法和数量要求:
(一)桩身质量检验
采用反射波法抽检总桩数的20%,或采用高应变法抽检总桩数的5%。
(二)竖向承载力检验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工程,采用高应变法抽检总桩数的5%且不少于5根。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以上(含乙级)的工程,采用高应变法抽检总桩数的5%且不少于5根。同时,还必须在同一工程中采用静载试验进行对比试验。对比试验的数量要求:总桩数50根以内试验1根,总桩数50~100根试验2根,总桩数100~600根试验3根,总桩数600根以上抽检总桩数的0.5%。
建设或设计单位要求采用静载试验检验桩的竖向承载力的,抽检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
第二十四条各类钢桩的抽检方法和数量要求:
钢桩只要求对承载力进行检验。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和乙级的工程,采用高应变法抽检总桩数5%且不少于3根。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工程,采用高应变法抽检总桩数5%且不少于3根,同时,还必须在同一工程中采用静载试验进行对比试验。对比试验数量与预制桩的要求相同。
第二节 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第二十五条以天然土层为地基持力层的浅基础,基础施工前应当进行基槽检验。各类经加固处理的人工地基,基础施工前应当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效果检验。当施工揭露的岩土条件与勘察报告有较大差别或者验槽人员认为有必要时,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勘察工作。
基槽检验和地基处理效果的检验报告作为基础分部验收的必备工程技术资料。
第二十六条地基检验应当根据土质情况及现场条件选择袖珍贯入仪、圆锥动力触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平板载荷等原位试验方法,结合室内试验测定土层的分类指标和物理性质指标,综合评价地基土的承载力,并由检测单位出具检验报告。
第二十七条天然地基抽检方法和数量要求:
(一)岩石天然地基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工程,可不进行地基原位试验,直接由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岩性情况,共同签认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的意见,并报质监部门备案作为基础验收的工程技术资料。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以上(含乙级)的工程,应当进行岩基载荷试验。试验点数的要求: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内的工程,不少于3个试验点;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在3个试验点的基础上,对超过1000平方米的部
分按每增加1000平方米增加1个试验点。
(二)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天然地基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工程,采用袖珍贯入仪、圆锥动力触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等原位试验,并结合勘察报告、室内土工试验检定土层的特性综合评价持力层承载力。原位试验点数要求: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内的工程,不少于6个试验点;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在6个试验点的基础上,对超过1000平方米的部分按每增加300平方米增加1个试验点。对在原位试验过程中发现有不良地质情况时,应当在不良地质的部位加倍增加试验点数。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以上(含乙级)的工程,应当在对丙级工程地基基础试验的要求上增加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点数要求: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内的工程,不少于3个试验点;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在3个试验点的基础上,对超过1000平方米的部分按每增加1000平方米增加1个试验点。
第二十八条人工地基处理效果检验以浅层平板载荷试验为主,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和圆锥动力触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等原位试验方法,对处理后的人工地基进行综合评价。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试验点数要求: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内的工程,不少于3个试验点;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在3个试验点的基础上,对超过1000平方米的部分按每增加500平方米增加1个试验点。
第五章检测结果验证和处理
第二十九条同一工程安排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进行检验时,应当首先采用覆盖面较大的方法进行检验,后进行的检测方法应当选择前一种方法检测结果较差的桩进行检验。
第三十条对采用基桩反射波法检测结论为Ⅲ类和Ⅳ类的桩,可采用高应变法、钻孔抽芯法或静载试验进行验证。当对其他检测方法的检测结论有怀疑或争议时,应当以静载试验结果作为桩基承载力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当检测结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除对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工程桩进行处理外,还应分析原因并对未检测的桩进行扩大复检。扩大复检的方案应当在项目质监员的监督下,由工程各方共同确定,并由项目质监员报市质监站安排检测。
第三十二条对不满足设计要求桩的处理,应当根据全部检测结果,在项目质监员的监督下,由工程各方共同确定处理方案,并将处理方案报质监机构备案。第三十三条对桩基检测报告有异议时,可向市质监站或省质监总站申请仲裁检测。
第三十四条对地基基础工程按本规定进行抽检或按建设单位要求进行其他检测的,所发生的检测费用由建设单位负担,列入工程造价。对因检测不合格而进行的扩大检测或验证检测,所发生的费用由责任方负担。对由于检测单位检测报告错误造成损失的,由检测单位负责赔偿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检测现场管理
第三十五条为确保检测工作的准确、科学和公正,实行检测现场签证制度。检测单位应当在开展检测工作前通知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项目
质监员到场。检测完成后,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项目质监员均应在现场签证表上签字确认。
第三十六条市质监站负责组织对地基基础检测现场进行监督和抽查。抽查内容包括:
(一)仪器设备的使用状态及计量检定情况;
(二)工作人员的资格和上岗证;
(三)检测过程和原始数据记录;
(四)现场协调及签证。
第七章检测单位管理
第三十七条在本市开展检测业务的外来检测单位应当到市质监站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经批准后由市质监站统一安排检测业务。检测单位应当切实做到:
(一)服从统一管理,在资质规定和批准的范围内开展检测工作;
(二)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的有关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检测,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科学和公正;
(三)确保检测器具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并按规定进行计量检定;
(四)做好试验原始数据的记录和存档,检测报告及时送市质监站登记备案;
(五)加强对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得弄虚作假和敲诈勒索;
(六)热情服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三十八条对违规检测单位的处罚:
(一)检测单位超资质范围承担检测任务或擅自联系检测任务的,予以警告并停止委派检测任务3个月;出现2次上述行为的,取消其登记注册资格。
(二)检测单位未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检测,予以警告并停止委派检测任务3个月;情节严重或出现2次上述行为的,取消其登记注册资格。
(三)检测单位不遵守我市有关检测管理程序,出现拖延进场检测时间、不按规定进行现场签证、检测报告不进行登记备案等情况的,予以警告并停止委派任务3个月;出现2次上述行为的,取消其登记注册资格。
(四)检测单位的工作人员有伪造检测数据或敲诈勒索行为的,取消其单位的登记注册资格。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农民自建低层住宅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本规定由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东莞市建设局
二○○二年九月十六日
第三篇:地基基础工程检测机构程序文件
地基基础工程检测机构程序文件
文件编号: 2014-PM01 版 本:
第一版 第0次修改 主题:安全作业管理程序
颁布日期:2014年7月8日 必须经过室负责人的批准,并由专人陪同。未经许可不得照相、复印文件、查阅资料和独立开展检测操作。(2)试验室规定客户不得独自停留在试验室的检测区域
14.4.6 化学试剂和有毒品及腐蚀品的管理
(1)化学试剂和有毒品及腐蚀品应当分开存放。其中剧毒和强腐蚀品应由双人双锁保管,建立出、入库领用登记。
(2)化学试剂应当建立专柜存放,存放应符合摆放原则。
(3)化学试剂的废液必须建立回收制度,严格禁止随意排放污染环境,造成公害。14.4.7 现场检测活动的安全
(1)检测人员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测,应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2)现场检测时的安全细则应严格遵守作业指导书的规定,并填写《现场检测安全作业记录》。(3)现场检测出现意外事故除参照执行本程序4.4条规定外,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出应急处理,并及时报告公司经理。
(4)现场检测的安全监督检查有安全监督员实施。14.5引用文件和质量记录
[1]《设施控制和环境保护程序》(2014-PM01-15)[2]《现场检测安全作业记录》(2014-PM01-14-JL01)第36页 /共 59页 文件编号: 2014-PM01-15 程序文件
第四篇:关于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工作的通知
关于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工作的通知
穗建质[2010]574号
各有关单位:
为规范建筑工程地基基础质量验收检测,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根据《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将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凡是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对新建、改建和扩建房屋建筑工程,进行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检测(以下简称地基基础检测)的,应当按本通知执行。
二、地基基础检测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实施。承接地基基础检测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取得相应资质证书,其承担的检测项目应通过计量认证;其检测人员应经广东省及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培训合格,持有相应上岗证。
三、地基基础检测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标准、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检测技术指引》(详见附件)。
四、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地基基础工程采用两种或以上的方法进行检测的,应由两家或以上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五、单位工程的同一检测项目采用同一检测方法的,原则上只能由同一家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完成检测工作;同一批抽检的结果应出具在同一报告上,不得将不合格或异常的检测结果另行单独出具检测报 1
告;对检测结果有争议的,应报请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协调处理。
六、对地基基础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应进行验证检测;地基基础检测结果不满足原设计要求的,应按照有关规定研究确定处理方案或扩大抽检的方法及数量。
验证检测发现不符合设计要求或首次扩大抽检后,应当研究确定处理方案或进一步抽检的方法和数量。
七、地基基础检测(含验证检测、扩大检测)以及对不符合原设计的处理必须由建设单位会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制定方案,在报送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后实施。地基基础检测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地质状况、设计要求、地基基础类型及数量、检测方法、检测数量等。工程规模较大,分区(段)施工的工程,采取分区(段)按比例进行检测的,应在方案中加以说明。
八、地基基础各分项、分部工程未按照地基基础检测(或验证检测、扩大检测)方案的规定检测合格的,或未经处理符合设计要求的,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九、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公路工程,参照本通知执行。
十、本通知自2010年5月20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有效期届满,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进行评估修订。
附件: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检测技术指引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沪建建管(2005)第154 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工作,规范检测市场和提升检测质量,充分发挥工程检测在建设工程安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健康发展,现通知如下:
一、改变现有检测委托方式,从原来由施工单位委托检测任务改为由建设单位委托,且费用由建设单位支付。
二、不得“同体检测”,即施工企业内部试验室仅作为本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部门,其出具的检测报告不得作为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资料。
三、委托单位不得将同一单位工程中的同一类型检测项目,委托多家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利害关系人对检测结果发生争议的,由双方共同认可的检测机构复检,复检结果由提出复检方报市、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部门备案。若无法就复检检测机构达成一致,或对复检结果有异议,可由各方共同向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申请协调。
四、加强检测行业信息化管理,所有检测机构应加入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的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并安排专人负责局域网以及通过互联网与信息管理系统控制中心连接的管理工作,确保网络正常连接,准确、及时地上传检测信息。对混凝土、水泥、钢筋等主要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全面实现检测数据自动采集。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加强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工作,做好检测软件的研发、服务和推行工作。
五、建立健全检测机构档案管理制度,推广使用全市统一的检测委托合同(单)、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格式,检测委托合同(单)、原始记录,检测报告应当按和工程项目分别统一编号,编号应当连续,不得抽撤、涂改。
六、加强检测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检测机构从事检测管理、检测操作的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检测工作。检测管理、检测操作人员不得同时受聘两个以上(含两个)的检测机构从事检测工作。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及继续教育工作。
七、建立工程、建材检测合同登记和检测结果上报制度。检测机构应将委托合同信息、检测结果按要求及时、准确地传输到行业信息管理系统控制中心,对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检测信息要在24小时内向工程所在地质监站报告。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应将信息汇总、整理传入市建筑建材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确保管理部门加强对检测活动的过程监控。检测合同未经登记或检测结果未上报的检测报告不作为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资料。
八、建立检测机构诚信手册管理制度。记录检测机构的良好或不良行为,作为机构资质就位、业务增项和行业评估、评比的重要依据,传入本市联合征信系统。定期向社会公布诚信手册记载内容和不良检测机构名单,并为委托方选择检测机构提供信息查询。
九、在工程建设中将全面推行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制,逐步实行由保险公司或风险管理单位委托机制,检测费用由风险管理单位统收统付,从投资预算中单列,保险公司或风险管理公司列入报价中,保证检测费用独立到位。推行检测机构参与抽样和取样制度,逐步将检测机构仅对来样负责转变为对工程现场质量负责,与见证取样相关各方共同对试样的真实性负责,确保试件能代表母体的质量状况。引入保险机制,推动检测机构参加职业责任险以分担检测机构存在的对检测结果判别错误的风险,并承担应有的经济责任。保险公司根据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对检测机构能力和行为评估的结果,设置浮动费率,激励检测单位提高业务水平,减少责任事故。
十、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制定、完善检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建设工程检测规范》(暂名)的地方标准。积极倡导检测机构及检测人员遵守“独立、公正、科学、诚信” 的原则从事检测活动。
市、区两级建设工程安全质量和建材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检测机构以及检测行为的日常监管,并会同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切实落实上述意见,从而规范和健全本市检测行业各项管理制度,为工程安全和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
上海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