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桂花雨.doc

时间:2019-05-13 17:0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薛法根桂花雨.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薛法根桂花雨.doc》。

第一篇:薛法根桂花雨.doc

《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者:薛法根(著名特级教师)整理与评析:叶秋莲(徽州区下街小学)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桂花雨》,请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读拼音写词语,请你写在笔记本上,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学生写,略)

师:边巡视边笑着说:“有人在偷看,偷看课文可以,不要偷看同桌的,说不定他也是错的。”

[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告诉学生,不会写的时候要去查找正确的答案。小学生识记生字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今天因为看别人写的是个错的,久而久之,那以后想改正就有点难了,所以第一印象一定要正确。]

(学生陆续写好并举手)

师:请第一名的上来写第一行,第二名的上来写第二行。

[师生一起批阅第一行词语:(糕)饼(尤)其新(鲜)]

师:完全正确奖励他一颗五角星,请写对的同学也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生在本子上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

师:请你们把这三个词语连起来再加个句号读一读。

生:糕饼尤其新鲜。

[从字到词再到句子,教得轻松自然如行云流水,不流任何痕迹,这就是薛老师的高明之处。]

师:“尤其”相当于哪一个词的意思,看谁聪明。

生:非常

师:不是很准确

生1:特别生2:格外

师:对了,有“特别”、“格外”的意思。

(师生共同批阅第二行,批到“吩咐”一词,问写这词的同学。)

师:“吩咐”,我们两人谁可以吩咐谁?

生:老师,您可以吩咐我。

师:那在家里,谁可以吩咐谁啊?

生1:爸爸妈妈生2:爷爷奶奶生3:外公外婆

师:那你可以吩咐谁啊?

生1:我没人可以吩咐,在家里没人比我小。(众笑)

生2:我在家里可以吩咐我的弟弟和妹妹。

[“吩咐”一词适用于长辈对晚辈,薛老师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批到错词“挑捡”)

众生:错了!

师:错了?

众生:对了!(众笑)

师:到底是错了还是对了,别看我,去看你的书。

(看书后,师生共同改正“捡”为“拣”,重点区分两字的不同含义,随机进行了选取字填空的训练。)

师:请全对的同学奖自己一颗五个角的星——五角星,错一个的奖自己一颗三个角的星——三角形,错两个的有没有角啊。

[评:字词教学不一定每个都教,学生会的就不用再教。在这一环节薛老师进行了选择性教学,对关键性的词语“尤其、吩咐、挑拣”他作了重点教学。]师:这些词都出现在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琦君,原名潘希真„„(略)

师:请你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并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并试着用一个字概括。(生自读课文,略)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并且任务布置得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师:这一场又一场的桂花雨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1:美!生2:香!生3:乐!

师: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师:有一个字要读重音,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最”,再次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满树的叶子好看吗?

生:不好看!

师:那满树光秃秃的好看?

生:好看!(被老师这么一追问,意识到前面说满树的叶子不好看的失误,连忙改口说“好看”。)

师:那作者为什么说满树的叶子不太好看?

生:太平淡了,全是叶子,要花搭配的才好看。

师:那你认为桂树的花好看吗?

生:不太好看,太小了!

师:那桂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什么好?

生:香气迷人!

师:请你再读这一自然段。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师:嗯,不好看!

生: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师:嗯,不好看!

生: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师:嗯,不好看!

生: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嗯,这一点好!同学们,作者不直接写它好的地方,而是先写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后写就是这一点“香”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比较!突出!生2:衬托!生3:反衬!

师:对,这就是反衬。

[老师引导学生感悟“反衬”这一写作手法时真可谓润物细无声啊,并且在此处他力求做到点到为止,不做深究,这也是符合课标精神的。]

(师请一女生再次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毕。)

师:你读得真迷人!

[当学生表现优秀时,不吝啬赞美之词,及时给学生戴一顶“高帽子”。]师:接下来请你们自读二、三、四自然段,请读到表现香的句子用线画下来。(生自读自悟)

生: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哪一个字突出了香?

生:浸

师:你浸在水里过吗?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师:那香味呢?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不着

师:感觉得到吗?

生:感觉不到。(惯性发生口误,众笑,生忙改口道“感觉得到”

师:一个“浸”字,就把香味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这个字就用得好。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哪个字体现了“乐”?

生:落

师:课文中有父亲体会到的香吗?

生齐: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是啊,父亲把桂花的香、桂花的甜、桂花的美以及摇花的乐用一首诗表达出来了,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读出桂花的香、乐、甜、美。

(师生一起美美地把这首诗读了一遍。)

师:课文中除了讲父亲体会到的,还有母亲体会到的香吗?

生: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外地”是什么意思?(师趁机介绍作者由瞿溪迁往杭州的历史,并相 机介绍杭州“满觉垅”的桂花闻名天下。)

[此处插入了一些课外知识,从表面上看,仿佛“节外生枝”,但从整体教学思路来看,却是“顺理成章”。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为学习下文作了铺垫。]

师:你说杭州“满觉垅”的桂花不香吗?母亲为什么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生1: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生2:少了摇花的乐,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生3:儿子摇花乐,母亲看着儿子快乐,自己也快乐,全家人都沉浸在“乐”中,所以说外地的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花香。

师:她是不是比香气的浓和淡,她是比什么?

生:情的浓和淡

师: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是什么情?生:乡情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在哪里?生:台湾

师:作者去了台湾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在这段日子里他的父亲母亲相继去世,你想一想作者写父亲母亲的有关句子是什么样表情?

生:泪流满面

师:想念家乡,又不能回去,这种忧伤就是——生齐:乡愁

师生齐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引导学生读这样的文章,不能只看作者写了什么,而要看作者在其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个感情才是文章的灵魂!本文桂花香气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乡愁,散落着作者细细的怀旧情这就是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的,要体会这样的情感,这时就要抓关键点来体会,什么是关键点,那么父亲的话、母亲的话就是关键点。]

师:桂花雨让作者魂牵梦绕,并板书“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并想像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婺源,你会说什么?请你模仿这个句子“()还是故乡的()”再写两三句。

(生写师巡视,巡视的过程发现不妥的句子加以纠正,比如“砚台还是家乡的黑”不妥。)

(生一边汇报一边把自己写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师: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生1:茶还是故乡的浓。

生2:梨还是故乡的甜。

生3:月饼还是故乡的酥。

生4:丝绸还是故乡的柔。

生5:水还是故乡的清。

生6:鱼还是故乡的肥。

生7:山还是故乡的秀。

生8:人还是故乡的亲。

生9:月还是故乡的明。

(师生齐读以上编写的内容,台下一片赞叹声、掌声。)

[这一教学环节组织得这么周密,雕琢得这么精细,使孩子们感到有趣——趣味盎然;有情——情意浓浓;有味——回味无穷;可以说是薛老师智慧、经验、风格的体现。]

师:看这就是一首小诗嘛,谁来为它取个题目。

生1:家乡美

师:俗了

生2:回忆

师:有点莫名其妙了

生:乡情

师:带了点淡淡的忧伤

生:乡愁

[要体会字词的用法,用字用词一定要准确,语文教学要变得清晰,要教得清清楚楚。]

师:桂花雨,好香的雨啊。这香字当中,隐藏着作者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但六十

多岁了,作者还要写自己童年时的摇花乐,她要表达的是淡淡的乡愁。请记住这散文题目„„

生:桂花雨

师:让这阵阵桂花雨留在大家心底,也让这淡淡的乡愁留在大家心底。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你们课后比较阅读有关表达乡情的文章,并想一想它们在思想上、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下课)

总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堂课不仅体现了老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凸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间的对话式的交流。它昭示着教育的平等、民主,昭示着教育的人文关怀。特别是老师的读、写训练的巧妙安排,真可谓“匠心独运”!本节课还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第二篇:薛法根 桂花雨 实录

《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者:薛法根(著名特级教师)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桂花雨》,请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读拼音写词语,请你写在笔记本上,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学生写,略)

师:边巡视边笑着说:“有人在偷看,偷看课文可以,不要偷看同桌的,说不定他也是错的。”

(学生陆续写好并举手)

师:请第一名的上来写第一行,第二名的上来写第二行。

[师生一起批阅第一行词语:(糕)饼

(尤)其

新(鲜)]

师:完全正确奖励他一颗五角星,请写对的同学也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

(生在本子上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

师:请你们把这三个词语连起来再加个句号读一读。

生:糕饼尤其新鲜。

师:“尤其”相当于哪一个词的意思,看谁聪明。

生:非常

师:不是很准确

生1:特别

生2:格外

师:对了,有“特别”、“格外”的意思。

(师生共同批阅第二行,批到“吩咐”一词,问写这词的同学。)

师:“吩咐”,我们两人谁可以吩咐谁?

生:老师,您可以吩咐我。

师:那在家里,谁可以吩咐谁啊?

生1:爸爸妈妈

生2:爷爷奶奶

生3:外公外婆

师:那你可以吩咐谁啊?

生1:我没人可以吩咐,在家里没人比我小。(众笑)

生2:我在家里可以吩咐我的弟弟和妹妹。

(批到错词“挑捡”)

众生:错了!

师:错了?

众生:对了!(众笑)

师:到底是错了还是对了,别看我,去看你的书。

(看书后,师生共同改正“捡”为“拣”,重点区分两字的不同含义,随机进行了选取字填空的训练。)

师:请全对的同学奖自己一颗五个角的星——五角星,错一个的奖自己一颗三个角的星——三角形,错两个的有没有角啊。

师:这些词都出现在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琦君,原名潘希真„„(略)

师:请你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并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并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生自读课文,略)

师:这一场又一场的桂花雨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1:美!

生2:香!

生3:乐!

师: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师:有一个字要读重音,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最”,再次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满树的叶子好看吗?

生:不好看!

师:那满树光秃秃的好看?

生:好看!(被老师这么一追问,意识到前面说满树的叶子不好看的失误,连忙改口说“好看”。)

师:那作者为什么说满树的叶子不太好看?

生:太平淡了,全是叶子,要花搭配的才好看。

师:那你认为桂树的花好看吗?

生:不太好看,太小了!

师:那桂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什么好?

生:香气迷人!

师:请你再读这一自然段。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师:嗯,不好看!

生: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师:嗯,不好看!

生: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师:嗯,不好看!

生: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嗯,这一点好!同学们,作者不直接写它好的地方,而是先写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后写就是这一点“香”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比较!突出!

生2:衬托!

生3:反衬!

师:对,这就是反衬。

(师请一女生再次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毕。)

师:你读得真迷人!

师:接下来请你们自读二、三、四自然段,请读到表现香的句子用线画下来。

(生自读自悟)

生: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哪一个字突出了香?

生:浸

师:你浸在水里过吗?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师:那香味呢?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不着

师:感觉得到吗?

生:感觉不到。(惯性发生口误,众笑,生忙改口道“感觉得到”

师:一个“浸”字,就把香味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这个字就用得好。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哪个字体现了“乐”?

生:落

师:课文中有父亲体会到的香吗?

生齐: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是啊,父亲把桂花的香、桂花的甜、桂花的美以及摇花的乐用一首诗表达出来了,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读出桂花的香、乐、甜、美。

(师生一起美美地把这首诗读了一遍。)

师:课文中除了讲父亲体会到的,还有母亲体会到的香吗?

生: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外地”是什么意思?(师趁机介绍作者由瞿溪迁往杭州的历史,并相 机介绍杭州“满觉垅”的桂花闻名天下。)

师:你说杭州“满觉垅”的桂花不香吗?母亲为什么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生1: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生2:少了摇花的乐,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生3:儿子摇花乐,母亲看着儿子快乐,自己也快乐,全家人都沉浸在“乐”中,所以说外地的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花香。

师:她是不是比香气的浓和淡,她是比什么?

生:情的浓和淡

师: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是什么情?

生:乡情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在哪里?

生:台湾

师:作者去了台湾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在这段日子里他的父亲母亲相继去世,你想一想作者写父亲母亲的有关句子是什么样表情?

生:泪流满面

师:想念家乡,又不能回去,这种忧伤就是——

生齐:乡愁

师生齐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师:桂花雨让作者魂牵梦绕,并板书“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并想像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婺源,你会说什么?请你模仿这个句子“()还是故乡的()”再写两三句。

(生写师巡视,巡视的过程发现不妥的句子加以纠正,比如“砚台还是家乡的黑”不妥。)

(生一边汇报一边把自己写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师: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生1:茶还是故乡的浓。

生2:梨还是故乡的甜。

生3:月饼还是故乡的酥。

生4:丝绸还是故乡的柔。

生5:水还是故乡的清。

生6:鱼还是故乡的肥。

生7:山还是故乡的秀。

生8:人还是故乡的亲。

生9:月还是故乡的明。

(师生齐读以上编写的内容,台下一片赞叹声、掌声。)

师:看这就是一首小诗嘛,谁来为它取个题目。

生1:家乡美

师:俗了

生2:回忆

师:有点莫名其妙了

生:乡情

师:带了点淡淡的忧伤

生:乡愁

师:桂花雨,好香的雨啊。这香字当中,隐藏着作者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但六十多岁了,作者还要写自己童年时的摇花乐,她要表达的是淡淡的乡愁。请记住这散文题目„„

生:桂花雨

师:让这阵阵桂花雨留在大家心底,也让这淡淡的乡愁留在大家心底。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你们课后比较阅读有关表达乡情的文章,并想一想它们在思想上、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下课)

第三篇:《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薛法根)

《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薛法根)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桂花雨》,请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读拼音写词语,请你写在笔记本上,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学生写,略)师:边巡视边笑着说:“有人在偷看,偷看课文可以,不要偷看同桌的,说不定他也是错的。”

[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告诉学生,不会写的时候要去查找正确的答案。小学生识记生字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今天因为看别人写的是个错的,久而久之,那以后想改正就有点难了,所以第一印象一定要正确。](学生陆续写好并举手)

师:请第一名的上来写第一行,第二名的上来写第二行。[师生一起批阅第一行词语:(糕)饼(尤)其 新(鲜)] 师:完全正确奖励他一颗五角星,请写对的同学也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生在本子上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

师:请你们把这三个词语连起来再加个句号读一读。生:糕饼尤其新鲜。

[从字到词再到句子,教得轻松自然如行云流水,不流任何痕迹,这就是薛老师的高明之处。] 师:“尤其”相当于哪一个词的意思,看谁聪明。生:非常 师:不是很准确 生1:特别 生2:格外 师:对了,有“特别”、“格外”的意思。

(师生共同批阅第二行,批到“吩咐”一词,问写这词的同学。)师:“吩咐”,我们两人谁可以吩咐谁? 生:老师,您可以吩咐我。师:那在家里,谁可以吩咐谁啊?

生1:爸爸妈妈 生2:爷爷奶奶 生3:外公外婆 师:那你可以吩咐谁啊?

生1:我没人可以吩咐,在家里没人比我小。(众笑)生2:我在家里可以吩咐我的弟弟和妹妹。

[“吩咐”一词适用于长辈对晚辈,薛老师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轻松解决这一问题。](批到错词“挑捡”)众生:错了!师:错了?

众生:对了!(众笑)

师:到底是错了还是对了,别看我,去看你的书。

(看书后,师生共同改正“捡”为“拣”,重点区分两字的不同含义,随机进行了选取字填空的训练。)师:请全对的同学奖自己一颗五个角的星——五角星,错一个的奖自己一颗三个角的星——三角形,错两个的有没有角啊。

[评:字词教学不一定每个都教,学生会的就不用再教。在这一环节薛老师进行了选择性教学,对关键性的词语“尤其、吩咐、挑拣”他作了重点教学。] 师:这些词都出现在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琦君,原名潘希真„„(略)师:请你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并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并试着用一个字概括。(生自读课文,略)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并且任务布置得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 师:这一场又一场的桂花雨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1:美!生2:香!生3:乐!师: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师:有一个字要读重音,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最”,再次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满树的叶子好看吗? 生:不好看!

师:那满树光秃秃的好看?

生:好看!(被老师这么一追问,意识到前面说满树的叶子不好看的失误,连忙改口说“好看”。)

师:那作者为什么说满树的叶子不太好看? 生:太平淡了,全是叶子,要花搭配的才好看。师:那你认为桂树的花好看吗? 生:不太好看,太小了!

师:那桂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什么好? 生:香气迷人!

师:请你再读这一自然段。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师:嗯,不好看!

生: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师:嗯,不好看!

生: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师:嗯,不好看!

生: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嗯,这一点好!同学们,作者不直接写它好的地方,而是先写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后写就是这一点“香”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比较!突出!生2:衬托!生3:反衬!师:对,这就是反衬。

[老师引导学生感悟“反衬”这一写作手法时真可谓润物细无声啊,并且在此处他力求做到点到为止,不做深究,这也是符合课标精神的。](师请一女生再次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毕。)师:你读得真迷人!

[当学生表现优秀时,不吝啬赞美之词,及时给学生戴一顶“高帽子”。] 师:接下来请你们自读二、三、四自然段,请读到表现香的句子用线画下来。(生自读自悟)

生: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师:哪一个字突出了香? 生:浸

师:你浸在水里过吗?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师:那香味呢?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不着 师:感觉得到吗?

生:感觉不到。(惯性发生口误,众笑,生忙改口道“感觉得到” 师:一个“浸”字,就把香味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这个字就用得好。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哪个字体现了“乐”? 生:落 师:课文中有父亲体会到的香吗?

生齐: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是啊,父亲把桂花的香、桂花的甜、桂花的美以及摇花的乐用一首诗表达出来了,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读出桂花的香、乐、甜、美。(师生一起美美地把这首诗读了一遍。)

师:课文中除了讲父亲体会到的,还有母亲体会到的香吗?

生: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外地”是什么意思?(师趁机介绍作者由瞿溪迁往杭州的历史,并相

机介绍杭州“满觉垅”的桂花闻名天下。)

[此处插入了一些课外知识,从表面上看,仿佛“节外生枝”,但从整体教学思路来看,却是“顺理成章”。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为学习下文作了铺垫。] 师:你说杭州“满觉垅”的桂花不香吗?母亲为什么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生1: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生2:少了摇花的乐,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生3:儿子摇花乐,母亲看着儿子快乐,自己也快乐,全家人都沉浸在“乐”中,所以说外地的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花香。师:她是不是比香气的浓和淡,她是比什么? 生:情的浓和淡

师: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是什么情? 生:乡情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在哪里? 生:台湾

师:作者去了台湾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在这段日子里他的父亲母亲相继去世,你想一想作者写父亲母亲的有关句子是什么样表情? 生:泪流满面

师:想念家乡,又不能回去,这种忧伤就是—— 生齐:乡愁 师生齐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引导学生读这样的文章,不能只看作者写了什么,而要看作者在其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个感情才是文章的灵魂!本文桂花香气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乡愁,散落着作者细细的怀旧情这就是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的,要体会这样的情感,这时就要抓关键点来体会,什么是关键点,那么父亲的话、母亲的话就是关键点。] 师:桂花雨让作者魂牵梦绕,并板书“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并想像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婺源,你会说什么?请你模仿这个句子“()还是故乡的()”再写两三句。

(生写师巡视,巡视的过程发现不妥的句子加以纠正,比如“砚台还是家乡的黑”不妥。)

(生一边汇报一边把自己写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师:桂花还是故乡的香。生1:茶还是故乡的浓。生2:梨还是故乡的甜。生3:月饼还是故乡的酥。生4:丝绸还是故乡的柔。生5:水还是故乡的清。生6:鱼还是故乡的肥。生7:山还是故乡的秀。生8:人还是故乡的亲。生9:月还是故乡的明。

(师生齐读以上编写的内容,台下一片赞叹声、掌声。)

[这一教学环节组织得这么周密,雕琢得这么精细,使孩子们感到有趣——趣味盎然;有情——情意浓浓;有味——回味无穷;可以说是薛老师智慧、经验、风格的体现。] 师:看这就是一首小诗嘛,谁来为它取个题目。生1:家乡美 师:俗了 生2:回忆

师:有点莫名其妙了 生:乡情

师:带了点淡淡的忧伤 生:乡愁 [要体会字词的用法,用字用词一定要准确,语文教学要变得清晰,要教得清清楚楚。] 师:桂花雨,好香的雨啊。这香字当中,隐藏着作者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但六十多岁了,作者还要写自己童年时的摇花乐,她要表达的是淡淡的乡愁。请记住这散文题目„„ 生:桂花雨

师:让这阵阵桂花雨留在大家心底,也让这淡淡的乡愁留在大家心底。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你们课后比较阅读有关表达乡情的文章,并想一想它们在思想上、情感上有什么不同。(下课)

总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堂课不仅体现了老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凸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间的对话式的交流。它昭示着教育的平等、民主,昭示着教育的人文关怀。特别是老师的读、写训练的巧妙安排,真可谓“匠心独运”!本节课还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一、抓文本用心读

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教学一开始,薛老师就说读课文最重要的是读出个“情”字,让学生用一个字说说这一阵阵的桂花雨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当学生找到“香、甜、趣、乐、美”时,薛老师又让学生再找出哪些语句写出了桂花的香味,一步步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整堂课薛老师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主动性、自主性,老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说到哪,就学到哪,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一理念。

薛老师读课文读的非常透,如在对“浸”字的理解上,先让学生说出“浸”有“浸泡”、“沉浸”的意思,浸是三点水,浸在水里能感受到,浸在香气中就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接着教者用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的香气:“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它的香味,房前、屋后;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香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这样,孩子对桂花的香了解就更深入了。

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当学生了解了文本内容后,薛老师随即抓住语言表达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再次朗读表达桂花香味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来表达桂花的香味的?学生找到其中一处是用诗句来表达的,于是,先让学生仿照句子写句子:桂花还是故乡的香。()还是故乡的()。学生写作后,让学生交流,挑选部分写到黑板上,然后他又在每句后加上分号,形成了一首别有韵味的小诗,并取题为《乡愁》。

这堂课不仅体现了老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凸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间的对话式的交流。薛老师的读、写训练的巧妙安排,真可谓“匠心独运”!

第四篇:附:薛法根《桂花雨》课堂实录1

《桂花雨》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 薛法根

【版本一】

《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选段

(一)一、引入:

这是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散文。读这篇散文,就像翻阅我们小时候一张一张的旧照片,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勾起我们无限的情思。【板书:情】

请你静静地读,在那些特别能引起你注意的地方做个记号。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作者写桂花雨时的那种情思吗? 生交流,师【板书:香、乐、甜„„】

作者写摇桂花,集中写了三个自然段。请你用心读一读,怎么写出香?怎么写出乐?怎么写出甜的?

生默读课文。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你对这三个字的感受。

二、桂花“香”、“乐”、“甜”:

(一)第2自然段

1、生朗读。

2、“不说香飘十里”,有没有“香飘十里”?(没有,但是非常的香。)

3、哪一个字说它真的“香”?(“浸”)追问:我们写“香”一般用“飘”的,怎么用这个“浸”字啊?【板书:浸】

4、解析“浸”字:这个“浸”字是什么旁?淹没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吗?摸得着吗?桂花的香期=气看得见吗?摸得着吗?那现在用了一个“浸”呢?

5、小结:一个“浸”字,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得到了。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用得传神。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

6、抽生朗读。

(二)第4自然段

1、除了这个“浸”字传神,还有表现香的吗?

2、生朗读第4自然段。这里的“沉浸”也是说很香很香。【板书:沉浸】

3、这里的“沉浸”和前面的“浸”含义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里是说用桂花做了很多可以吃的东西。吃了,喝了,香味却永远留在心里了。全村的人都相互送桂花做的食品,今天这家做了送那家,明天那家做了送这家。弥漫在村子里的,有那桂花的香味,还有那浓浓的乡情啊!谁来读好这一小节?

(三)其他:

1、还有描写香的吗?

(1)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2)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啊!

(3)小结:想像一下当时摇落桂花是,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道„„

这个“香”字中还包含——快乐、甜蜜。花香之中,蕴含着摇花的快乐,心里的甜蜜。香→乐→甜,再读这段话。

(4)这样的情境、这样的感受,都融在了一首小诗中。读——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三、师:桂花香,摇花乐,入梦甜。我们从“香”字中读出了“乐”,读出了“甜”,那是留存在作者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情思!你还能从这个“香”字中读出萦绕在作者心头的别样的情思吗?用心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这里的“外地”是指杭州。【板书:杭州】

作者出生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十二岁那年举家搬迁到杭州,再没回去过。杭州的满觉陇,漫山遍野都是桂花,真的是香飘十里!满觉陇的桂花和龙井的茶是最香的。那么真的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吗?”

小结:对啊!母亲比的不是桂花的香味是浓还是淡,比的是感情的深还是浅!一深一浅,一浓一淡。谁来把这种浓浓的乡情表达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这里仅仅是母亲思乡情深吗?

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自从1949年33岁时离开家乡到了台湾,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也再也看不到她的父亲和母亲,再也看不到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小诗了(生齐声念诗)„„你能看到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吗?(悲伤、忧愁、流泪、思念„„)

思念是什么滋味?你们离开过家乡吗?有感受吗?这就是花香之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板书:乡愁】

老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两小节。

(三)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师:(插话)有三个字要强调!生:最喜欢。生:(继续读)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苯苯拙拙的。师:(插话)那种树更好看? 生:梅花树。生:(继续读)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师:(插话)“满树茂密的叶子”好看吗? 生:好看!

师:“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好看吗? 生:不好看,太单调了。

生:没有花,只有叶子就不好看了。生:(继续读)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师:(插话)桂花好看吗?

生:不好看,太细了,找都找不到。

师:树、叶、花,都不好看!不好看干嘛还要写呢? 生:为了突出花的香气。生:为了衬托花的香气迷人。生:为了写花香作埋伏。(众笑)师:这叫“伏笔”。生:(继续读)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师: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

生:桂花非常香,虽然和繁花相比它不好看,但是它的香气味太迷人了。生:我最喜欢桂花,是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师:说的非常好,给他掌声。(众鼓掌)作者爱桂花,【板书:爱】爱的正是桂花的香!因为爱得真切,爱得深沉,爱得魂牵梦萦,所以,在台湾,一闻到桂花飘香,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想起了童年时那阵阵的——

生:桂花雨。

师:桂花雨,桂花真是——(指板书)生:香的雨!师:给人带来—— 生:乐!

师:给人带来—— 生:甜!

师:给人带来淡淡的—— 生:乡愁!师:所以,【板书:桂花还是家乡的香】请你仿照着写几句话,也能表达对家乡的一种感情。

生:(纷纷动笔)

一路花香

——我教学生读《桂花雨》 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白话文。借用一下“二八法则”,学生用心多读几遍,一篇课文中大约80%的内容都能读得懂,只有不足20%的内容需要教师教。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就一篇具体的课文而言,我坚持三个不教:学生已经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教;教了学生还不懂的,暂时也不教。如此,真正需要教的内容就很精要,目标就很集中,就能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思考、体验、品味„„面面俱到,就课文内容讲课文内容,忽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必然钝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弱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与深度体验。

教学《桂花雨》,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散文。“怎么读”说到底就是“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到些什么”。阅读散文关键是能从“文”中读出“情”来,从缤纷的桂花雨中读出那淡淡的乡愁来。而四年级的学生一般关注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对其中蕴含的、弥散的怀乡思亲,缺少自觉的情感体验;课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删改,“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个散文的文眼被无意中删去了;母亲、父亲用桂花供佛的情景也没有了;杭州满觉陇的描述也省略了„„加之学生少有离乡别亲的思绪与情感积累,一时很难从5个自然段中真切而自然地体悟到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如此,《桂花雨》的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从浓浓的桂花香中,体悟到淡淡的乡愁。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值得学生去静静地阅读、细细地体悟呢?我紧扣一个“香”字,在学生易错、易漏、易浅、易碎的地方,加以必要的点拨和引导:

在误读的地方纠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似简单,却易误读。学生往往以为作者喜欢桂花,就是喜欢笨拙的树、茂密的叶、细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气,而不知道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值得我喜欢的是迷人的花香。我在学生朗读时及时地作了三次插问:树好看吗?叶好看吗?花好看吗?以问促读,拨开迷雾见晴天,学生读得心里就透亮了。

在漏读的地方提示:课文多处写到了花香,学生也一读就懂,很容易“滑”过去,看不到语言文字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一个“浸”字,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通感之美;一个“沉浸”,将桂花的香味与心中的甜美、浓郁的乡情写得鲜明生动。散文语言的魅力就在于那些很寻常的字眼上,让学生在这些容易疏漏的地方驻足欣赏、品味一番,渐渐地就能磨砺出学生敏锐的语感来。而散文的阅读与鉴赏,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功夫。

在浅读的地方深化:“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对这句话,学生大多能体会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对“外地的桂花”如何之香?家乡的金桂为何最香?母亲何以说出这样的话?作者何以还能记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曾会想到的,也就不会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难以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挥之不去的乡愁了。于是,我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补充了写作的特定“时空”,学生就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到平时读不到的韵味。散文阅读就是要在看似读懂了的地方读出深层的意蕴来!

在碎读的地方粘连: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的始终是“桂花”,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再多的内容就不散了;香→乐→甜→愁,从“香”中透露出的情思,最终都凝聚到一个“乡愁”上:再也闻不到故乡的桂花香,愁;再也尝不到故乡的摇花乐,愁;再也吃不到故乡的桂花糕,愁;再也看不到故乡的桂花雨,愁„„这样粘连,情就浓了,“神”就有了。阅读散文,就是要将那些看似毫无联系的、零散的“碎片”,黏合成一个具体、鲜明的形象,捕捉到一种弥散、隐秘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才切合散文阅读的特质。

阅读《桂花雨》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阅读这样一类散文的过程,读什么是“散”的,而怎么读却是“不散”的。散文的阅读教学,也要“形散而神不散”,才能一路花香!

【版本二】

时间:2009-12-28

地点:宁波市江东第二实验小学“教育名家进学校”活动 活动主题:以学代教,精讲多练

课前几分钟,教师板书课题,板书练习题(看拼音写词语): gao()饼 you()其 新xian()xie()落 fen()咐 挑jian()师生互动:知道我叫什么吗?

一、课前检查:

1.师交代要求:打开笔记本,拿好笔,检查预习你们预习得怎样。根据拼音把词语写上。一行写三个,写好了马上举手,字要写好,写端正。

巡视时补充:不能偷看同学的,可以看书本。某某同学第一个举手,俩个写得最快的同学了不起。指名黑板写字。这位同学很好,写完了一直在检查。2.一齐校对。

正音:“吩咐”。我和你谁吩咐谁?为什么?(生:相当于命令)家里谁吩咐谁?你能吩咐谁?(生:宠物)长辈对晚辈、领导对下属可以用“吩咐”。正形:“谢落”。上台更正,读一读。

正形:“挑拣”。更正。哪个字跟边部分一样?“练习”的“练”,“炼火”的“炼”。我从地上“捡”起一块鹅卵石,应该哪个“捡”?生板书“捡“。这个“捡”什么意思?“拣”则是挑选的意思。3.一起读词语。

师小结:这位同学(指上黑板的同学)老师没有教,通过自己预习学好了,要表扬,全对的举手。另一个同学没对,也表扬,因为他很可爱。在学习中犯错误时可爱的。以后预习要仔细。

4.全体再读词语,学生边读教师边逐一擦去黑板上词语。

二、介绍作者。

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人。老家浙江永嘉。49年去台湾后,一直没回故乡。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受桂花雨。

师:静静的读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儿时阵阵的桂花雨有怎样的感受?老师要看看谁读得认真。(师巡回检查)

读完了把自然段标一下。要养成举手习惯,读完了,写完了都要举手。反馈:桂花雨给人的感受是怎样的?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怎么说。生:香—— 师:表示气味。生:美—— 生:乐—— 生:多—— 师:就是很美。生:甜——

师:是滋味,当然还有另外意思,等会再说。生:奇—— 生:急——

师:读完课文,要有自己感受,很重要。读这样的散文,定要从“情”字去感受,课文2、3、4三个自然段是怎么写出“香“的?

四、感受桂花“香”。

1.师交代要求:圈圈画画,哪个句子,哪个词最能体现桂花雨的香。

巡视补充:不要满足于一句,再用心找找。读书要静静地读。

2.交流具体句子。

师:读读你找出来的句子,说说你的想法。“沉浸”句。

师:这个句子很重要。桂花是八月开的,村子怎么能一年都浸在桂花香里呢? 生 :用桂花做糕点,乡亲买卖糕点,村子里有糕点香味。

师:那里不做买卖,而是自己吃,还分给村里乡邻吃,所以整个村子很香。对这个句子的理解还有补充吗? 生:桂花可以泡茶喝,茶很香。

师:不光讲桂花香,还要想到作者的情是怎样的? 生:作者感情很很深,很开心。生:藏在心里的桂花香忘不了了。

师:还有邻里之间的情谊,忘不了了,是甜的。所以要读好这个段落,要读出香、甜,快乐。(指名生读,再指名读)师:(点板书,强调“沉浸”)不仅仅沉浸在花香里,还沉浸在甜蜜的、快乐的感情中。交流“啊,好香的雨啊!”句。

师: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高兴、兴奋,激动)师:用课文中词怎么说?(乐)

师:用快乐的心情来读读。“这下,我可乐了,” 师:读成“可乐”了。(生笑,意会)师:一起读读。(重音落在“乐”字上)师:这是直接写桂花雨的香。体会作者父亲的诗

师:这首诗写得好,把花香和花香里隐藏的感情都写出来了。谁来读读?师:什么叫“口占一绝 ”?

生:可能是口头情不自禁说出来的。师:那叫“吟”。齐读。

“香飘十里”句。

生:用夸张手法写出花香。“没有不浸在”句。

师:圈出来,双重否定就是肯定。桂花香看不见摸不着。“浸”是指浸在水里,看得见摸得着。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浸”字? 生:写出了香气浓。

师::浓的像水,看得见摸得着。生:整个村子被花香包围了。生:桂花香把整个村子笼罩了。

师:笼罩还是表面的,可“浸”却渗透到了人的心里。指名读。

当学生唱读时,教师做示范。学生再读,有进步。齐读。

师:摇桂花,我们闻到的是桂花的香,感受到的是快乐和甜蜜。再读读父亲的诗句,哪个字表达了摇桂花的“急”?(竞)

五、学习一、五、六段。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桂花的香,现在,让我们透过“香”,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情。1.自读一、五、六段。2.交流。

指名读第一段。第一句

师: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喜欢,朗读时要表现出来。

师:桂花树好看吗?(不好看)那个词看出来?(笨笨拙拙)

师:满树茂密的叶子好看吗?(好看)但是加上“只是”还觉得好看吗?(不好看)师:形状好看吗?(生有说好看,有说不好看)你要有自己的意见。为什么?一般怎样的花好看?(牡丹,玫瑰)耀眼,大。而桂花是怎样的?师:爱就爱桂花的香气。师:再连起来读读,有点表情好不好?我最不喜欢孩子脸上没表情。生读,教师逐句符合“不好看”。

师:明明不好看,为啥还要写桂花?这叫衬托。(板书)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桂花)。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生:(读完)母亲很喜欢桂花树。我从母亲的话中很怀念以前和孩子们一起摇桂花时的情景。师:你读懂了,很好。但是很多人读不懂,因为文章被删了以部分。我补充一下。(读部分原文)

这句话里有“外地”和“家乡”两个词,这里的“外地”指杭州。“家乡”指温州瞿溪。母亲说这话时,他们住哪里?杭州有个地方叫满觉陇,那里桂花十里飘香。但母亲为何这样说呢?

师:比的是什么?

生:自家的孩子再丑也是俊的,自己种的桂花最香。师:比的是花香吗?是什么? 生:是感情。师:来自于哪里?

生:来自于自己家的桂花可以摇,可以分享。师:这种浓浓的感情叫什么?(乡情)再读第五段。

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母亲在杭州会想到家乡的桂花,“我“在台湾时看到桂花,又会想到什么呢?

师:作者离开祖国三十多年,其间父母相继过世,没能见到双亲。所以他在台湾时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这种感情叫乡愁。课文里很难读懂。看最后一句,想象,她写到这句是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哀愁,悲伤)

六、拓展:假设你某天离开家乡,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仿写:桂花还是家乡的桂花香。()还是故乡的()。生:水,月,桃子,景,西瓜,茶还是故乡的浓,情还是故乡的深,被子还是故乡的暖和,人还是家乡的亲,汤圆还是家乡的甜,山还是家乡的绿,草,海鲜还是家乡的味美,酒还是故乡的浓(换成醇)。评选最能表达乡情的句子。(逐句读,点评)鞭炮还是家乡的响。师:人家的鞭炮就不响?这个句子有疑问。打上“?”。再一起逐句读。师:如果把这些诗句练起来就是一首诗,起个什么题目?(乡愁,故乡情)下课。

第五篇:薛法根作文课堂实录

薛法根作文课堂实录

推荐:寻找梦的羽翼

网址:http://blog.eduol.cn/user1/muzittkl/archives/2007/364571.html

素描作文【作文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薛法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学生:上海建平实验学校六年级 听课地点:上海海事大学二楼礼堂

听课时间:2007年4月7日上午8:50-10:20 记录整理:秦克波(杏花江南)

一、闲聊导入,指导观察:

师:大家认识我吗?不认识好好看看。【冷场】

师:觉得我丑是吗?不要紧,实话实说。生1:你牙丑,凸板牙。师:有缺点的人才可爱。生2:你喜欢笑。师:爱笑的人才可爱。生3:你比较高。师:猜猜有多高? 生3:1米75。

师:差不多,我1米77,因为驼背,所以看起来矮一点。生4:老师手的动作多,手一直动来动去。师:人活着就要动,动,说明我还活着。生5:你笑的时候有酒窝。师:几个酒窝? 生5:一个。

生6:老师幽默,说话让人发笑。生7:老师心地善良。师:哇,这也能看出来,不简单。师:看看老师外貌上有什么特点? 生8(鼓足勇气):你长得像猴子。【全场哗然】

师(亲切地):哪点像? 生8:尖嘴猴腮。

师:哦,他的意思我明白,是说我脑袋小。可我脑袋小智慧多啊。生9:你像湖南卫视的支持人大兵。师(幽默地):应该说大兵像我!生10:你会反驳。

师:我很自信,自信的人就善于反驳。(作推眼镜状)还有谁发现了我的特点? 生11:你戴眼镜。师:现在才看见啊。生12:你有学问。

师(打趣地):戴眼镜的人一定有学问吗? 生13:你穿西装戴领带,有绅士风度。

师:哈哈,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夸我有绅士风度。师:可以说优点,也可以说缺点呀。

生14:你的手一直在握成拳头,是不是想打人啊?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人都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

师:下面请大家说说对老师的初步印象,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生15:身材修长,有学问,文质彬彬。师:知道我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吗?

【板书:薛】名字叫法根,是不是不像老师,像出家人的名字啊? 【全班同学笑】

二、由说到写,大胆练笔:

师:用三五句话把你对薛老师的初步印象写下来,一个要求:真实。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给大家5分钟时间。【生自由练笔,师巡视。】

三、启发点拨,感悟写法: 生读习作片段,师相机口头点评。(共有四人朗读)

生1读后,师评价:一段文字中那么一两句很优美,就很不错了。

生2读后,师评价:写得好,但读得不太好,要珍惜你的劳动成果,再读一遍,好吗? 生3读后,师评价:修改时能把别人的好词好句加进自己的文字中,很棒。生4读后,师评价:抓住一个特点,从多个侧面来写我,很好。

四、现场提问,开拓选材:

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人,有哪些方式? 生16:看户口簿。师:可以啊。生17:网上搜索。

师:那必须有一点名气的人才能用这个办法。生18:直接提问。师:干脆利落。生19:私下交流。生20:询问朋友。

师:了解我,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生21:直接提问。师:从哪些方面来提问? 【冷场】

师(提示):比如可以问问老师的兴趣爱好。生22:还可以问年龄。生23:喜欢吃什么。师:瞧,思路不是打开了吗? 生24:问老师教学生的成绩怎么样?

师:了解一个人的职业、成绩、贡献,可以啊。生25:还能问姓名、星座、血型。生26:还能问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师:问重要的。

生27:你几岁了?你平时讨厌什么?喜欢什么? 师:这样吧,我把我的基本资料告诉大家吧。【生埋头速记】

师(微笑地):真的要记吗?听听就可以了。

师:了解一个人,关键要了解他的成长经历,最喜欢什么?最自豪的是什么?最遗憾的又是什么? 师:下面每人用两分钟时间设计三个问题,要问得准,问对路。【两分钟后】

生28:你每个月工资多少?

师(笑眯眯地):怎么总问这个呀?我可以不回答吗? 生29:你家的四口人是谁?

师:这个我可以告诉你。我妈妈、我、我爱人、我儿子。生30:你喜欢什么运动?

师:我喜欢静。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静静地写作,静静地思考问题。我认为做大脑的运动比身体的运动更有价值。

师(和蔼地面对全班):大家记下刚才的问题和我的回答了吗?下面请继续提问。生31:你有什么痛苦?

师(娓娓叙述):我讲一件失败经历的事。我读师范时,一次音乐考试,老师让我们每人准备一首歌曲参加考试。我选的是当时流行的一首《军港之夜》。辛辛苦苦练了一个星期,考试时,老师弹琴,我唱歌。唱完后,老师说,你以后不要再学音乐了。我说这件事是想告诉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专长,也有自己的弱点。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大智慧。好,下面谁来问?

生32:这一生中你最快乐的什么? 师(反问):你最快乐的是什么?

生32:我希望拥有一双手、一个大脑、一双眼睛。

师(赞许地):要求不高,其实你希望拥有的是一颗平常心。我也一样。生33:你最敬佩的人是谁?

师:我敬佩能超过老师的学生。将来你如果能超过我,我也敬佩你。生33:你是高级教师吗?

师:我不但是高级教师,还是特级教师。生33:你的手机号码是多少?

师(压低声音):你的问题问得好,我偷偷告诉你,你别告诉别人。【众生笑】

生34:你小时候有什么趣事?

师:我小时候住在农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最快活的是和小伙伴在河里游泳,惊动了鱼儿,却又抓不住它们。那时候我最快乐。

【薛老师的叙述声情并茂,语言流畅,我的笔实在跟不上,只记下大概内容。】 生35:你有什么职业上的成就?

师:“成就”不敢当,只能说取得了一点成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把一批批学生送到了高一级的学校,让他们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35:你当了老师后遇到了哪些挫折?是怎样克服的?

师:这个问题有价值,我很高兴回答你。那是在我参加工作刚满一年后,学校领导让我上一节大型的公开课。我精心准备了三天,上课时我很紧张,学生比我更紧张,课堂上我们是大眼瞪小眼,一个个紧张得说不话来。课自然上失败了,但我想从哪里跌倒的就该从哪里爬起来。后来,我又上了很多次公开课,一次比一次上得成功。好,提问到此结束。

五、组织材料,动笔成文:

师:通过刚才的提问交流,你对薛老师有了哪些更多的了解?把刚才获得的信息在脑海中梳理一下,请同学们用一两段话写出你对老师的印象或感觉。想想,能不能把老师写像了、写活了、写得栩栩如生?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限时10分钟。【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六、习作交流,反馈点评:

10分钟后,指名一女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师仔细倾听,发现有不妥之处,随机纠正,评改。】

女生读完后,教师鼓励她连起来再读一读,这次流利而且有感情。

师总评:真实、鲜活、准确。

七、总结写法,举一反三:

师:写一个人,要写出哪两个方面?

生36:外貌、内心。

师:对了。写外在的东西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写作材料,要抓住特征来写。内在的东西可以通过提问、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相关的习作素材。总之,通过全面的了解,才能把一个人写活。我们作为高年级同学,不但要会以貌写人,还要学会以事写人,也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品质、脾气。

好,今天的作文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完】

点评:(秦克波)

这是“新思路”全国小学作文教学观摩课的第一节公开课,由著名青年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

薛法根的名字在我心目中一直如雷贯耳,他年仅39岁【仅比我大两岁】,已经是名闻遐迩的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知名校长。《小学语文教师》曾发过对他的个人专访,并在封二刊登了几张照片。在我印象中,薛老师身材颀长,脊背微驼,戴一副细腿眼镜,脸上始终浮动着一层和蔼的微笑,酷似乡野田间一株饱满而谦逊的谷穗。

薛老师一直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以前多次在教育刊物上拜读过他的课堂教学实录,观摩过他的教学录像,不过都是阅读课,的确是“大道至简”,教学效果扎实而高效。这回是首次欣赏到薛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原来同样精彩。以下是我的几点随感:

1、课前交流和导入新课巧妙融合在一起,大雪无痕。

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有一个和学生熟悉的过程,通常都是采取聊天的方式。薛老师也不例外,可是他不是漫无边际的闲聊,而是在聊天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他的外貌,为下一步描写对老师的初步印象累积素材。

2、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自然洒脱。

纵观薛老师的这节指导课,启迪学生由说到写,写后简评,而后模拟记者提问,进一步打开思路,丰富选材,再练笔后交流,即兴评改,既果断地指出不足,又热情地鼓励修改,最后言简意赅地归纳出写作知识点。不仅帮助学生感悟到“找米”的途径,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掌握把“米”【素材】煮成“饭”【习作】的方法,可谓是“授之以渔”,终身受用。

3、无处不在的教育机智,挥洒自如的节奏调整。

上课不久,有个学生在口述薛老师的长相时,突兀来了一句“你长得像猴子”。按说这样形容老师是很不礼貌的,但是这个孩子有勇气把心里话说出来,而且不能不说他完全胡说八道。这种尴尬的情况薛老师如何处理呢?他一如既往地含笑追问:“哪点像?”当学生说出“尖嘴猴腮”的“不恭敬”之语后,薛老师以自我调侃的方式很轻松地化解了矛盾:“哦,他的意思我明白,是说我脑袋小。可我脑袋小智慧多啊。”

当学生说他像名主持人大兵,薛老师随机应变,自信地反驳道:“应该说大兵像我。”

当学生模拟记者采访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时,薛老师巧妙提醒大家:“要问得准,问对路,问关键性的问题。”这实际是帮助启发学生,在面对大量的习作素材时,如何学会取舍,也就是要学会围绕要表达的中心组织材料,优化文章结构。同时,这样的提醒点拨,也节约了课堂时间,调整了课堂节奏,避免因为浅薄无关的问题干扰了下面的教学流程。

4、稳重朴实的教学风格,诙谐得体的语言谈吐。

课堂上没有教师的激情渲染,没有刻意的写作技巧传授,在看似平淡如水的师生对话中,却处处流淌着智慧和灵感,课堂上充满了快乐的气氛,孩子们学得轻松,写得愉悦,读得自信,改得高效。

薛老师自始至终面带谦和的笑容和同学们交流,回答提问,评价练笔,那份笑容驱散了孩子们的紧张心理,赶走了作文的神秘面纱,连我这个听课者心里也贮满了温馨,贮满了对薛老师的亲近和好感。亲其师,信其道,真理也!薛老师的教学语言也十分简练,风趣,没有枝枝蔓蔓,有的是四两拨千斤一般的点睛之语。

最后,还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动:当上课的学生列队走下舞台,主持人在介绍下一个要上课的老师时,我发现我敬佩的薛法根老师,拿着黑板擦,在一丝不苟地擦着黑板上的板书。他不时推一推金丝眼镜,直到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才收拾教案,从舞台侧面走下来。

我赶紧拿出我的傻瓜相机,向安全门走去,因为薛老师正站在门口稍事休息。我简要说明了想和薛老师合影的要求,他爽快地答应了我,一点名师的架子都没有。我赶紧请靠安全门边坐的一位老师帮我按快门。

在四月明媚的阳光下,我和薛法根老师的剪影定格在上海浦东!薛老师在各地上大型公开课不止一次,也许慕名找他签名合影的教师不止一个,他大概习以为常了。可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幸福的时刻

——2007年4月7日上午10点25分!

责任编辑:士心得意

下载薛法根桂花雨.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薛法根桂花雨.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薛法根教学实录

    薛法根《爱之链》教学实录师:谁能又对又快地将这八个词语写完整? qiáo tāi wà cān ( )伊 轮( ) ( )子 ( )馆 bǒ ǎi lèng wěn 颠( ) ( )小( )住 亲( ) 生:(快速动笔默写) 师:写好的同学请......

    薛法根执教《燕子》

    薛法根执教《燕子》课堂实录 师:(课前板书课题:燕子)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读! 生:(齐读)燕子 师:课文中一些生字词(出示第一组词),谁会读? 师:好,不会读的请认真听同学读。 生1:微风 掠......

    《爱之链-薛法根》课堂实录

    薛法根《爱之链》课堂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题叫?生:(齐读)《爱之链》师:检查一下同学们有没有预习过课文,有没有认真预习过课文,把黑板上有两组生词,看一下, 根据......

    《卧薪尝胆》课堂实录——薛法根五篇范文

    [《卧薪尝胆》课堂实录——薛法根] 《卧薪尝胆》 薛法根 师:看看黑板上的生词,哪个小朋友会读,《卧薪尝胆》课堂实录——薛法根。 生:转弱为强 卧薪尝胆 受尽屈辱 兵败......

    薛法根导入、有效教学

    薛法根 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吴江盛泽小学校长。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

    薛法根《匆匆》教学实录

    薛法根《匆匆》教学实录薛法根《匆匆》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可能都不认识我,我姓薛。有同学姓这个姓吗?(无人举手)这个姓很少,所以很珍贵。 (生笑)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 课 读题——生:齐......

    薛法根教学实录——《军神》

    薛法根教学实录——《军神》 学生: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三(1)班 时间:2005年4月2日下午 地点:浙江树人大学报告厅 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我叫„(板书,薛法根),现在你们......

    《匆匆》——薛法根课堂教学实录

    《匆匆》——薛法根课堂教学实录 这篇课文,我是备得很仓促,备课的重要理念是:“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这种爱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当中的,需要孩子用心阅读,用心感受的,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