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全球核安全问题凸显
形 势 与 政 策 论 文
班级:学号:姓名:
***** ** ***
全球核安全问题凸显
世界上有比较丰富的核资源,核燃料有铀、钍氘、锂、硼等等,世界上铀的储量约为417万吨。地球上可供开发的核燃料资源,可提供的能量是矿石燃料的十多万倍。核能应用作为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有许多的优点,其一核燃料具有许多优点,如体积小而能量大,核能比化学能大几百万倍。核能的发现不仅可以给人类带来取之不尽的新能源,也给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核武器。随之而来的核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这里我们就探讨一下新世纪下日益凸显的和安全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东、西两大集团。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49年 4月 4日成立,继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于 1955年 5月14日成立。从此以后,“北约”集团 15个国家的军队近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 8个国家的军队 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美国的 1626枚战略导弹和苏联的1910枚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着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处于待机“按电钮”之势,进而导致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优势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日趋紧张。
全球核安全问题凸显。随着朝鲜核问题的愈演愈烈,国际社会对核安全也越来越重视,媒体对一些也安全话题越来越敏感。例如2007年8月美国空军一架B-52战略轰炸机在机组人员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携带着6枚装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越大半。这曾引起国际社会的广大关注。也引起社会舆论的一片谴责之声。又如美国核武器值班人员在值班中入睡,更是让国际社会惊得瞠目结舌。可见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对其自身和别国都构成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各国核问题愈演愈烈
近年来各国核问题愈演愈烈。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开发核武器,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朝鲜则宣布无意也无力开发核武器,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由此爆发。
1985年12月,朝鲜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按照该条约规定,成员国必须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的检查,但朝鲜却一直拒绝接受其检查。90年代初,朝核问题升级。美国政府认为朝鲜在宁边的核反应堆已经能生产可制造两至三枚原子弹的钚。1992年5月至1993年2月,朝鲜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6次不定期核检查。担心朝鲜发展核武器,1994年10月,美国与朝鲜在日内瓦签署了一项关于朝核问题的《朝美核框架协议》,朝鲜冻结其核设施,美国牵头成立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负责为朝鲜建造轻水反应堆并提供重油,以弥补朝鲜停止核能计划造成的电力损失。此后,宁边5兆瓦反应堆中8000根乏燃料棒被取出封存。2002年10月美国总统特使、助理国务卿凯利访问平壤后,美国宣布朝鲜“已承认”铀浓缩计划,并指控朝鲜正在开发核武器。朝鲜则表示,朝鲜“有权开发核武器和比核武器更厉害的武器”。同年12月,美国以朝鲜违反《朝美核框架协议》为由停止向朝提供重油。随后,朝鲜宣布解除核冻结,拆除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其核设施上安装的监控设备,重新启动用于电力生产的核设施,并于2003年1月10日发表声明,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但同时朝鲜表
示无意开发核武器。为使朝核问题和平解决,中国政府积极斡旋,于2003年4月促成有朝鲜、中国、美国参加的朝核问题三方会谈。同年8月,中国又促成有中国、朝鲜、韩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参加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确立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原则。截至2008年6月,六方会谈已进行到第六轮。都是在朝鲜核问题不断升级的形势下召开的。
伊朗核问题由来已久:伊朗核能源开发活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得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2003年初,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后,美国对伊朗核能开发计划提出“严重质疑”,并多次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甚至威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在各方要求下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伊朗核问题在2006年初成为美国伊朗关系的核心问题,并成为美国伊朗战争的潜在导火索。2010年伊始 伊朗核问题阶段性升温。由于担心伊朗潜在的危机升级,世界各国纷纷呼吁相关各方继续努力,寻求一项最终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方案。
1998年5月11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宣布:印度当天成功进行了3次地下核试验。这一消息使巴基斯坦极为震惊随后巴基斯坦也考虑是否要要研发和武器。但巴基斯坦随后也考虑了美国的态度,经过短期的外交斡旋,他们与美国人达成了协议,美国人用军事援助让他们方及核武器的研发。但由于美国人的出尔反尔,他们最终也搞了核试验,研发了核武器。印度和巴基斯单作为南亚两个最重要的国家,在军事政治上历来敌对。想在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敌对,更是让亚洲各国如坐针毡,让亚洲人民对该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充满忧虑。同时由于印度与中国存在着领土争议。这让常规力量不如中国的印度,用核武器加强了他们与中国对抗和谈判的砝码。也塑造了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大国形象。而巴基斯坦的核武器的研发肯定也使得到了某些国家的默许和支持,这样才能维护亚洲的战略平衡,以此制衡印度。亚洲核武器的扩散说到底是美国对核问题采用双重标准的恶果。特别是印度的核武器研发,离不开美国对国际社会的游说。是国际社会对其默许和放红灯,美国也理所当然成为其核原料供应国。美国本质就是想让他的盟友强大,遏制其他力量的发展,维护其自身利益。
然而以色列拥有核武器是被默认的实事,这其实给中东的地区安全带来了更多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了中东的和平进程,给巴以和谈更是带来了巨大的阻碍,让中东人民人心惶惶。这其中还是离不开美国的影响和支持。他就是希望以色列领导中东和遏制伊朗维护其自身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恐怖势力觊觎核武器
如果核武器落入国际恐怖势力之手,那将会引起世界的恐慌。那将会使人类面临灾难,特别是在国际恐怖势力活动猖獗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尤其需要高度警惕和重视。同时各国也印在和技术上加强保密和合作强有力的核安全措施施是防止恐怖分子、犯罪分子及其他非授权行为者获取核材料的最有效途径”,但是鉴于核安全与其他核议题密切关联,各国在处理其他议题时缺乏互信的状况也可能成为核安全隐患。
【新华社伦敦5月3日英文电】英国《卫报》(网络版)今天发表该报记者西蒙蒂斯德尔的一篇文章,题为《巴基斯坦核计划引发美国担忧》,副题为《胡沙布的两个核反应堆即将完工报告对核材料的安全性提出质疑》。内容中“有联
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驻伊拉克分支机构的前高级武器核查员戴维奥尔布赖特说,根据商业卫星照片显示,胡沙布两个生产钚的反应堆即将完工。胡沙布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西南约160英里。
奥尔布赖特在科学和国际安全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说:激进的塔利班武装分子接连不断的暴力行径和有组织的政治对抗正在对巴基斯坦领导人构成威胁,在当前的这种气氛下,这些反应堆生产出来的任何核材料的安全性都存在疑问。科学和国际安全研究所是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位于华盛顿。奥尔布赖特警告说,巴基斯坦核武器计划的不断发展有可能再次引发一场与印度的核武器竞赛。但是他表示,对核安全构成的更直接威胁来自巴基斯坦当地的塔利班,以及反对巴基斯坦政府及其美英盟友的外国圣战组织最近在巴基斯坦西北部的领土渗透。”美专家担心巴政局不稳其核武器有落入恐怖势力的危险国际社会越来越担心恐怖势力有可能占领巴基斯坦的核武器工厂,也有可能攫取足以制造出一枚“脏弹”的放射性材料。激进的塔利班武装分子接连不断的暴力行径和有组织的政治对抗正在对巴基斯坦领导人构成威胁,在当前的这种气氛下,生产出来的任何核材料其安全性都存在疑问。
核废物危害大处理难
核能虽是清洁能源,但其产生的废物不仅不清洁,甚至非常危险。根据放射性的不同,核废物分为高放废物和中低放废物。其中,反应堆用过的核燃料称为乏燃料,具有极高放射性,核电站使用过的工作服、手套、废弃退役的仪器设备等则属于中低放废物。尽管乏燃料只占废物的1%,但却对人体危害极大。其中一种被称为钚的核素,只需摄入10毫克就能致人死亡。核废物还没有有效地处理方法,我国已建好的西北、华南处置场,是存放低、中放射性核废物的近地表处置场。对高放射性核废物我国目前还没有地质处置库,只能继续储存。
同时解决和安全问题也与美国为首的国家的国家意志他们的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国际安全观有密切联系,不再核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也是缓解核威胁的唯一途径。
观点总结
今年的核安全峰会于2010年4月13日在华盛顿闭幕。与会各方签署了《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公报》和《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工作计划》,就加强核安全和减少核恐怖主义威胁议题达成广泛共识。但是,维护世界核安全还需要各国切实落实业已达成的共识、负责任的国家行动,以及持续有效的国际合作。各国应尽其所能的消除核安全隐患。核安全问题与核裁军、核不扩散及和平利用核能等问题密切关联,试图通过各国“自愿”行动来推动全球核安全显然是一个无奈选择,要实现全球核安全依然任重道远。
核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际政治格局的改变,以及缓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并且需要大国之间的利益妥协以达到政治格局的平衡,这需要各国以人类自身为出发点,用人道主义去衡量社会的价值,减少核武器对整个地球生灵的威胁。这需要各国的合作和谅解,虽然这条路充满了曲折和阻碍,但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让生活多些宁静和祥和。
(2010年12月1日)
第二篇:专题二:全球核安全问题凸显
全球核安全问题凸显
重点与难点:
1.朝鲜核问题的实质
2.伊朗核问题的症结
3.美俄核裁军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一、朝鲜核问题再起争端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从2010年5月3日到7日对中国进行了“非正式访问”,达成了国际间、地区间事务上的诸多共识,特别是就重启六方会谈有了较为明确的思路。
然而,5月12日朝鲜《劳动新闻》报道说,朝鲜科研人员在开发核聚变反应技术方面取得了“值得自豪的成果”,设计制造了独特的热核聚变反应装置,从而为开发新能源打开了突破口。
朝鲜用这种方式给世界一个明确的信息:朝鲜决不放弃拥有核武器。
朝鲜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参加了《核不扩散条约》又正式宣布退出,并进行核试验的国家。
朝鲜要用这种方式逼迫美国、中国等国家作出选择:或者跟朝鲜“摊牌”,或者承认朝鲜是核国家。
(一)朝核危机与六方会谈
1993年和2002年朝鲜两度爆发核危机,第二次朝核危机发生后,在中国的斡旋和国际社会的积极努力下,开启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进程——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第一轮六方会谈(2003年8月):朝鲜提出放弃核武器以换取安全保证和经济援助一揽子解决方案,并提出在弃核与援助等措施方面与美国同步进行的原则。
会谈各方达成两点重要共识:维护朝鲜半岛无核化和用外交手段和平解决朝核问题。
第二轮六方会谈(2004年2月):朝方主动提出作为弃核第一步,愿意冻结核活动;而美国则坚持朝鲜首先立即“全面、可核查、不可逆地”进行核裁军,然后才考虑其他问题。面对美方的强硬立场,朝方通过采取退出谈判、卸载乏燃料棒、恢复反应堆生产等行动,逐步促压美国进行合作,但美国的强硬态度基本没有改变。
第三轮六方会谈(2004年6月):朝方提出愿以透明方式放弃核武器,并提出暂时以“冻结换取援助”的方案来解决僵局;美国却要求朝鲜在3个月内解除核武器、核设施后才可换取经济援助。之后不久,美国将朝鲜称为“暴政前哨”,继续显示其强硬立场。在这种情况下,朝鲜于2005年2月公开宣称发展了核武器。朝核问题开始明显升级。
第四轮六方会谈(2005年7月):9月19日达成以“可核查方式”实现半岛无核化为目标、以“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为原则的《共同声明》。然而,在谈判结束之际,美国开始就洗钱问题对朝进行金融制裁。
第五轮六方会谈(2005年11月):
路线图”.第一阶段会议中,朝方一方面强烈抗议金融制裁,一方面又提出“分五步走的弃核
2007年1月,美朝在柏林进行了双边秘密会谈,按照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双方达成了“一定协议”。2月,第五
轮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顺利达成《落实共同声明起步行动文件》。
第六轮六方会谈(2007年3月):2007年10月3日,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制定并通过了《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共同文件。
根据文件,朝鲜应在2007年年底前完成宁边核设施的去功能化并全面申报核计划;美国根据朝方行动并履行其对朝承诺。
这一“路线图”式的积极成果使得六方会谈进程实实在在地迈上了新台阶。
朝美之间的分歧是客观存在的,是尖锐的,甚至是对立的。缺乏信任是这些分歧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朝核问题再现高潮
1.朝鲜第一次核试验
时间:2006年10月9日上午10时36分
地点:咸镜北道一座山的地下坑道内
现场:宣布成功;无核泄漏危险;发出爆炸声;相当于3.58级地震;核材料为钚。
经济:日元韩元汇率下跌;韩国股市震荡;韩国证券危机
影响:中朝关系恶劣;
后果:刺激日韩也搞核武器
2.朝鲜再次进行核试验
2009年4月5日朝鲜发射卫星在国际上又引起轩然大波。
朝鲜中央通讯社4月5日发表新闻公报说,朝鲜于5日当地时间11时20分(北京时间10时20分)在东海卫星
发射场成功发射“光明星2号”试验通信卫星。
2009年5月25日朝鲜再次进行地下核试验。美国地震局网站上显示,这次核试验引发了当地4.7级地震。震源在地下
10公里,距中国吉林延边180公里。朝鲜第二次核试验是迄今距地表最近的一次核试验,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联合国安理会于2009年6月12日一致通过第1874号决议,对朝鲜5月25日进行核试验表示“最严厉的谴责”,并要
求朝鲜今后不再进行核试验或使用弹道导弹技术进行发射活动
(三)朝核问题的实质: 朝鲜问题的实质是美朝之间的敌对与互不信任.单极与多级的碰撞:美国拥有可以威胁别国的武器,但不允许别国用同样的方式威胁它,而朝鲜则不买账,期望通过提升军事实力增加自己的话语权。
面对美国的遏制政策,朝鲜一方面用核问题迫使美国与之谈判,另一方面也以此来威慑美国动武的可能。
只有通过朝鲜弃核、美国弃武并与朝关系正常化,进而以国际条约的形式正式结束朝鲜战争,解决朝鲜的安全和经济发展问题,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半岛的安全危机。
二、伊朗核问题僵局未破
(一)伊朗核问题不断升级
20世纪90年代初,伊朗开始与俄罗斯商谈恢复修建核电站的问题,并与俄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议》。
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暂停浓缩铀离心机的组装。
不确定性因素:核查**不断,处于僵持状态,并导致核问题不断升级;伊朗坚决不放弃核计划,而美国也未停止对伊朗“核野心”的指责,使得美伊两国争执难休、摩擦不断。
伊朗于2006年1月重新启动铀浓缩加工,这样的局势使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努力遭遇到开局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伊核问题终于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交到了联合国安理会。这标志着伊核问题紧张局势正在逐步走向升级,又一次走到了危机边缘。
伊朗于2006年1月重新启动铀浓缩加工,这样的局势使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努力遭遇到开局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伊核问题终于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交到了联合国安理会。这标志着伊核问题紧张局势正在逐步走向升级,又一次走到了危机边缘。
伊朗核问题发展到今天,其造成僵局的直接原因在于伊朗拒绝暂停所有与铀浓缩有关的活动。
(二)伊朗核问题的症结
伊朗核问题的实质: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和伊朗之间展开的新一轮较量,伊朗核问题的症结是美伊之间在重大利益上存在分歧。
1.美国视伊朗为中东地区反美激进势力的领头羊.美国视伊朗(核问题)为邪恶轴心国
原因:
第一,清除美国推行“大中东计划”的障碍。
第二,觊觎伊朗的战略地位。
第三,防止核扩散,维护美国和以色列的安全。
2.伊朗谋求大国地位的情结:
(1)伊朗:伊朗是中东地区的大国和伊斯兰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也是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旗帜。追求大国地位、傲立世界民族之林,是伊朗历代掌权者孜孜以求的梦想。
对伊朗来说,现在发展核计划已成为伊朗振兴民族的象征、大国地位的标志和抵御外来入侵的重要“威慑手段”,也是伊朗国家的核心利益。
(2)国内政局变化及政策: 首先,“核外交”是伊朗国内政治生态保守化的自然延伸。
其次,“自主”核目标是内贾德政府在核问题上态度强硬的根本原因。
最后内贾德政府想要构筑“核谈”新平台的动机是其推行强硬“核外交”的直接原因。
(3)国际层面: 伊朗奉行强硬的核外交,是基于其判断国际环境“有机可乘”。
a核外交有回旋余地b世界大国的地区博弈为核外交提供周旋空间c时局对伊朗比较有利
三、美俄核裁军进展缓慢
当前全球核裁军的重点是美、俄两个核大国的双边深度核裁军。
(一)美俄矛盾产生的原因
第一,美仍将俄视为潜在战略对手,双方在战略上互不信任,是阻碍美俄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美在欧亚大陆加快战略扩张步伐,直接损及俄核心利益,这成为美俄矛盾的主要焦点。
第三,俄寻求恢复大国地位的努力和加快融入欧洲的战略,与美建立单极霸权的目标相抵触。
(二)美俄核裁军的最新进展
美俄两国在核裁军方面进展缓慢。
(1)1991年7月,经过长达10年的谈判后,美、苏两国终于签署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I条约》),条约生效日期为1994年至2009年12月5日,条约将双方各自的核弹头数量限制在1700~2200枚之间。奥巴马当选总统不久后,就表达了试图与俄罗斯共同努力另立军控条约的殷切希望。
(2)2009年7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问俄罗斯。双方就进一步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共识,并签署了规定两国新条约内容的框架性文件。
奥巴马当选总统不久后,就表达了试图与俄罗斯共同努力另立军控条约的殷切希望。
(3)2009年7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问俄罗斯。双方就进一步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共识,并签署了规定两国新条约内容的框架性文件.新条约规定,在其生效7年后,俄美各方的核弹头战略运载工具的数量将降为500-1000件,核弹头数量将降至1500-1675枚,具体数字将在两国后续谈判中确定。
(4)2010年4月8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了两国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新条约。新条约期限为10年。在接下来的10年中,俄罗斯和美国只能在各自境内部署进攻性战略武器。
(5)根据新条约,俄美双方需全面裁减冷战时期部署的核弹头与飞弹数量。与2002年的《莫斯科条约》相比,两国需各自减少1/3的核弹头数量,将各自的核弹头数量限制在1550枚以下。同时,将洲际弹道飞弹发射
架、潜舰发射弹道飞弹发射架及配备核武器的重型轰炸机等战略武器运载工具的水平降低50%以上,总数
以800为上限。
(6)新条约期限为10年。在接下来的10年中,俄罗斯和美国只能在各自境内部署进攻性战略武器。
(7)根据新条约,俄美双方需全面裁减冷战时期部署的核弹头与飞弹数量。与2002年的《莫斯科条约》相
比,两国需各自减少1/3的核弹头数量,将各自的核弹头数量限制在1550枚以下。同时,将洲际弹道飞弹
发射架、潜舰发射弹道飞弹发射架及配备核武器的重型轰炸机等战略武器运载工具的水平降低50%以上,总数以800为上限。
(8)美国总统奥巴马则表示,这是美国“头一次将防止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放置在其核议程的首要位置”。而之
所以选择在布拉格签署条约,是因为奥巴马一年前在这里向全世界宣告了他“无核世界”的构想。
四、2010年国际核安全峰会
2010年4月12日至13日,国际核安全峰会在华盛顿召开。
来自47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以及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欧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出席了这次峰会。中国愿意与各国积极合作,共同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国际社会的安全。
国际社会认可的有核国家: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
宣布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印度,巴基斯坦
公认的具有核武器的国家:以色列
自称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朝鲜
各国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间召开核安全峰会,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要加强自身存在的监管漏洞
2007年8月,美国空军一架B-52型轰炸机误挂多枚核弹头飞越大半个美国;
2008年7月,美国空军一支导弹部队3名军官携带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密码值班时入睡,严重违反核武器安全管理守则。
其次:出于防堵核泄漏的目的。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1993—2008年,全球共发生经确认的核材料或其他放射性材料被偷窃、丢失或非授权占有
等事件1500余起。
最后:出于国际法律监管和国际合作的不足。
47个国家和地区组织的领导人于4月13日聚集在华盛顿,协商通过了《峰会公报》和《工作计划》等文件
针对核武器监管以及核材料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漏洞,与会代表重申各国根据各自国际义务,对维护各自控制的所有核材料,包括核武器中使用的核材料及核设施的有效安全,以及对防止非国家行为者获取恶意使用此类材料所需的信息或技术负有根本责任;
强调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核安全立法和监管框架的重要性;
针对加强国际合作问题,与会代表同意就打击核材料走私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在侦察、缉私、执法等环节的技术和情报共享,同意在今后4年内确保易流失核材料安全。
针对国际监管问题,与会代表确认重申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国际核安全框架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将努力确保该机构继续拥有所需的适当的机制、资源和专业知识,以根据其《规约》、相关大会决议和《核安全计划》,在其授权范围内开展活动。
会议期间,美国和俄罗斯在峰会期间签署一项协议,就削减武器级钚存储量达成一致,双方同意将34吨武器级钚转化为核电用燃料。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同意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将俄罗斯使用高浓缩铀研究用反应堆转化为使用低浓缩铀的反应堆。
已于1994年宣布放弃核武器的乌克兰在峰会上宣布将取消其高浓缩铀项目。
加拿大则表示,会将使用过的核燃料归还给提供方美国。
第一届核安全峰会承载着人类对世界和平和安全的期望。
有些人认为,核安全峰会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为今后的核安全保障搭建了一个行动平台;
但也有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核安全峰会依然延续着国际社会在核安全问题上的交锋和争吵,与会代表一团和气的背后,隐藏的是不可妥协的国家利益和深刻分歧。
思考题:
1.核武器对人类的生存来说是灾难性的,促使各国仍然热衷发展核武器的原因是什么?
2.说说破解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3.美俄裁军为解决核安全问题开了个好头儿,但解决核安全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你认为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核安全问题的办法?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形势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趋向于和平发展的方向,本文先从认识台湾的局势开始,进而认识当前的两岸关系已经入巩固深化时期、两岸的交流局面持续深入拓展以及两岸政治对话进展仍然缓慢,最后认识对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两岸关系的报告。
关键字 两岸关系 形势 台湾局势 十八大
一、当前台湾政局
尽管马英九在2012 年年初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成功连任,国民党也在“立法委员”选举中赢得超过半数的席次,然而从今年台湾政局的发展形势来观察,执政的国民党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 优势,执政党面临非常被动的境地。蓝绿恶斗的政治生态环境并没有任何的改变。在两岸层面,随着马英九的连任成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得以维系,两岸关系进入不断巩固与深化的新时期。从今年两岸关系发展的综合情况来观察,总体上继续保持着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两岸各界的大交流、大合作都在持续有序地进行,这充分说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蓝绿恶斗一直是台湾政治的重要特征,从2012 年台湾政局的发展来看,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束后,蓝绿恶斗的情形并未改变,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一局面已严重伤及台湾政局的稳定,不但造成台湾政治运行的空转,而且也对国民党的施政及效率都产生很大的负面伤害。今年,蓝绿恶斗主要是围绕一系列议题的攻防来展开,诸如在美国牛肉进口、油电双涨、证所税改革、陈水扁特敕等议题进行,蓝绿可谓是全面上演激烈的攻防大战。国牛肉进口问题事实上,不只是美牛事件,包括油电双涨、证所税改革等议题,蓝绿双方都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攻防。除了上述施政议题之外,蓝绿双方的恶斗范围相当广泛。在全世界都因欧债危机,从拼经济转向救经济时,台湾政治却在大选后更进一步空转、虚耗,走向蓝绿恶斗的自杀式斗争,这对于台湾而言,其负面代价与伤害将无法评估和预料。
二、两岸关系
(一)两岸关系进入巩固深化时期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总体状况表明,两岸关系无疑已进入巩固与深化的新时期。从今年大陆领导人以及对台工作部门负责人的讲话内容来观察,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束后,大陆对台工作重点转到巩固深化既有成果、争取民心、全面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上来。今年2月底3月初,对台工作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年对台工作的总目标:以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主题,以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为主线,进一步扎实有效做好各项对台工作,进一步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创造有利条件。3 月正由开创期进入巩固深化期,要持续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取得更加扎实、更加丰硕的成果。3 月15 日,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王毅在腾冲会议上提出四个具体目标:巩固两岸政治互信基础,深化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同认知;巩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成果,深化互利合作;巩固两岸各界大交流局面,深化文化教育领域交流;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深化两岸同胞的感情融合。这些表明,新时期的对台工作将以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重点。3 月22 日,胡锦涛总书记会见吴伯雄荣誉主席时,双方就如何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并取得了重要共识。首先是明确两岸关系发展方向,均同意要珍惜与巩固来之不易和平发展局面,把和平发展的根基扎得更牢固;其次要探讨两岸定位问题,重申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原则立场,就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和表述;第三是沟通了两岸协商议题,同意推进两岸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并就两岸民众关心的问题继续进行磋商。“胡吴会”对于国共两党统一认识,携手促进两岸关系在正确路线上良性互动意义重大,因而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在6 月份举办的第四届海峡论坛上,王毅主任又宣布了包括放宽台生及其他台湾居民在大陆就业的相关政 策、进一步为台胞往来大陆和在大陆居留、生活提供便利的相关政策以及台湾居民可以在大陆高校申请教师资格证的相关政策等等。事实上,从今年的两岸关系发展状况来观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在总体上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势头,这是值得高度肯定的。3月22 日,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访问北京,与胡锦涛总书记举行了会晤,充分说明国共平台的运转相当良好,这对于未来四年两岸关系继续保持和平发展的势头至关重要。4 月31日,尚未正式就职的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吴敦义率团参加2012 年博鳌亚洲论坛,并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举行了会晤,双方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都寄以厚望。5 月20 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其连任就职的演讲中,也对过来四年的两岸关系发展予以很高的肯定,他表示未来四年,两岸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继续巩固和平、扩大繁荣、深化互信,并强调要为两岸和平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等等。而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已确定在7 月份召开。上述情况都说明目前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继续维持。
(二)两岸交流局面持续深入拓展
今年,两岸关系在总体上继续保持着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两岸各界的大交流、大合作都在持续正常地进行。两岸在经贸领域的交流合作进展相当神速。今年2 月,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准,要求把台商投资区建设成为海峡两岸产业深度对接的集中区域、海峡两岸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这无疑为广大台商前进海西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同一时期,台湾方面正式公布陆资赴台投资原则,参与台湾公共项目增至25 项,此举使陆资参与的总项目达到54% 的比例。而在第四次海峡论坛举办期间,4 家大陆银行宣布未来3 至4 年内将再为台湾企业提供6 千亿的融资额度,这是对台资企业,包括台资中小企业更大力度的一个支援。此外,两岸在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后续相关谈判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两岸民间及人员交流更是蓬勃发展。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不断增多,今年4 月28 日,大陆又新增了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广州、成都等6 个城市赴台个人游试点。到今年年底包括福州、深圳等在内的其他4 个城市也将列入个人游的试点城市之列。6 月,为期一周、由两岸68 家有关机构和社会团体共同举办的第四届海峡论坛在厦门开幕,海峡论坛作为两岸基层民众大交流的重要舞台,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盛事,成为两岸之间参与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交流盛会。今年,大陆各省市继续组团赴台采访,两岸各专业领域的交流合作持续开展。此外,两岸业者还签署了冷链合作协议,谋划联手进军全球市场,这对于推动两岸相关产业的合作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两岸政治对话进展仍然缓慢
尽管马英九已无连任压力,但在马英九在第二任期内,两岸启动政治对话的可能性仍然较低。由于当前整个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前景还不明朗,特别是在美国尚未完全摆脱危机、欧债危机仍然持续恶化、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马当局最急迫的任务无疑是台湾经济发展以及民生方面议题的巨大挑战。马英九在其连任就职的演讲中,也表示未来将把施政的重点放在台湾经济发展上,这也说明未来几年,由于面临巨大的内部民怨之压力,特别是在目前马英九民意支持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马在推动两岸政 治对话方面的意愿自然不高。另一方面,从总体上来看,尽管过去几年两岸关系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突 破,两岸关系的互信基础有所积累,但两岸关系的互信基础仍然远远不足,毕竟过去四年的时间太短暂,两岸社会和民众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进行交流与沟通。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台湾执政当 局在施政上出现了一系列失误,民意的强烈反弹无疑使马英九当局在处理两岸政治议题上的力度受到很 大的牵制。尽管如此,只要两岸双方努力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并积极为两岸未来破解政治难题不断创造条件,两岸未来进行政治对话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从的情形来观察,马英九在第二任期内,希望在稳住两岸关系发展的同时,迫切希望大幅提升美台关系等对外关系发展。今年,大陆针对岛内政局的变化,在对台战略方面提出了要不断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大陆继续与执政的国民党方面加强沟通与交流,不断累积互信基础,深化两岸的共识与合作,为两岸各项交流活动的持续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大陆方面也对民进党的政策采取了越来越主动与积极作为的措施,至少在一些问题上的做法明显有所调整。5 月中旬,国台办发言人公开表示,愿在两岸政治对话的进程中就双方关心的问题,包括人权、法治等问题平等交换意见,以增进彼此了解。这一说法在大陆对台发言中尚属首次,充分表明大陆愿意积极正面回应台湾同胞对这类问题的关心,受到舆论的肯定。三、十八大报告推进祖国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
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
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行径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必然走向彻底失败。
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参考文献:1.《特别关注》2012年第九期;
2.新华网;
3.搜狐新闻;
4.《时事报告》2012年;
5.《两岸关系》2012年。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和谐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
——住房问题
摘要:如今我国居民的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和谐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房价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浪随波而起,扶摇直上。当前国内的高房价与收入差距的拉大密切相关,其实,住房本身是社会大众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具有公共品的特性,从而不能简单地放任市场机制来加以配置。在此,我们只知道大部分人买不起房子,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了解房价增高的原因所在,配合国家的相应有效策略的实施,这样才能确保民生的稳定,才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词:民生
住房
贫富差距
原因
措施和政策
引言:住房乃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盼。近年来,很多地方出现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现象,高房价成为时刻牵动人们神经、影响和谐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房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政府一直在想方设法地稳定房价,但效果甚微。房价的急速上涨已经成为笼罩在社会大众心头的巨大阴影,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怎样认识它?让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
一.中国居民的住房情况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近日对中国20个城市居民的住房状况进行了分析,其调查结果如下:
城市居民目前住得怎样? 从CMMS调查所涉及的范围来讲,20城市居民以居住楼房为主,87.7%的家庭住房为无电梯式楼房,只有3.7%的家庭住在有电梯的楼房里,还有8.2%的住在平房,另有一小部分处于卫生间或厨房共享的合住状态。由于房改的不断深入,目前居民住房私有化比例已达59.3%,超过半数;18.2%向房管所租用房屋;11.5%租住单位的房子。住房面积多数在40-80平方米之间。
多少都市人准备买房? 据调查,五年内准备购房的都市人占调查城市总体的21.9%,其中以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为主,预购面积在70-150平方米之间,可承受价格以每平方米1000-2000元为主体,辅之以每平方米500 -1000元及2000-3000元的价格。购房资金将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政府及银行贷款也占据一定比例。
有了产权房,还会买房吗? 数据显示,调查总体中59.3%的家庭拥有住房产权,住房面积在20-80平方米不等,其中以居住面积在50-80平方米所占比例最高,20-50平方米居住面积位居其次。还有小部分家庭或个人从单位或私人处租房。
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一小部分的租房者才是房产预购对象呢? 其实并不尽然。在已拥有产权房的家庭中,23.3%预计在五年内购房,20.1%预计明年购房,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仍占预购主导地位。从数据看,无产权房家庭主要希望购买8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属一期置业,解决生活问题;而已拥有产权房的家庭则希望买更大的房子,属二期置业,改善生活质量。有产权房家庭计划5年内购房的比例远远高于计划1年或2年内购房的比例,尤其是对大面积住房的购买。而计划1年内购房的比例也高于计划2年购房的比例,说明购房群体要么已持币在手,有比较具体的购买计划,要么准备一个较长时间的资金积累,再进行置业大投入,使生活质量彻底改观。另外,在商品房预购群体中,有产权房的家庭预购比例达55.6 %,远远高于其他住房群体,预购面积以81-100平方米的需求为最高,达30.5%;而在100-150平方米的预购群体中,拥有产权房的家庭预购比例高达62.3%,市场潜力非常可观。
购房者是些什么样的人? 数据显示,25-34岁的人占购房人群的36%,位居榜首;而35 -44岁的人群比例为20.3%,位居第二。总体购房人群以中学以上学历为主流,半数以上为全职工作者,重点分布于贸易、制造业、政府机关及教育文化领域,以制造业职工、中级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职员、公司中级经理居多,辅之以其他行业人士,月薪在1000 -2000元范围内为主体购房者。目前,中国的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或四口之家为主,购房计划多数定位在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分别占预购比例的42.7%和39.2 %;预购面积在70-150平方米不等,以80-100平方米的需求量最同。家庭月收入在1000-4000元的为主要房屋预购者。
对购房的承受力有多大? 房地产业区域性差异很大,但房价与区域性平均收益的比例却基本类似。比如北京的房价与其他各大城市相比持续居高不下,市内一般地段也要6000元以上一平方米,若按2成20年按揭付款额大致要在2000元左右。与总体家庭收入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北京地区预购家庭月收入集中在1000-3500元范围内,占预购总体的 64.4%,月收入3500-6000元的占16.7%,6000元以上的仅占5.6 %。从居民对房价的期望值曲线上可以明显看出,期望值与市场价差距甚远。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量入为出,还不习惯去花将来的钱,加之银行贷款手续繁杂,担保条件较苛刻,还款制度不够完善,更阻碍了国人消费观念的尽快更新。从预购房屋的资金来源上看,希望使用家庭存款的占68.6%,希望政府贷款的占31.1%,希望银行贷款的占15.5%,希望跟亲戚朋友借的占12.2%。近七成的家庭可望用自有资金买房,近三成的人希望得到政府资助,只有一成半的人愿意办理银行贷款。
谁更急于买房? 中国人喜欢居有定所,不尚迁徒。据调查,认为“只有真正拥有自己的房子,才会觉得稳定和可靠”的,占总体调查人口的75.6 %。可见房子在国人的心目中是何等重要。从预购房者的人群结构来看,商业、服务业一般职工占预购总体的11.5%,居第二位,而这其中60.1%的预购者介于21-35岁之间;制造业职工占预购总体的12.8%,居首位,这其中46.5%的预购者介于21-35岁之间;而中级公司经理介于21-35岁的预购比例也超过了60%。由此可见,市场的重心在年轻一族。这一组人群中,63.6%为已婚,其中介于21-35岁的占43.7%,介于36-45岁的占30.4%;34.7%为独身,其中66.1%介于21-35 岁之间,仅有1.4%介于36-45岁之间。从预购房者的年龄结构、职业特征及婚姻状况看,已婚的中、初级工作者构成预购主体,而年轻的单身族也是这一购房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应该说,21-45岁之间的人群对购房最有兴趣,他们希望的房屋类型仍然是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面积介于50-150平方米之间,最好单价在3000元以下,愿意花3000-4000元/平方米购房的也占据一定的比例。这一预期和市场价格的差距低于调查总体对房价的预期与真正市场行情的差距。调查总体对每平方米的价格预期如下:500 -1000元/平方米的占22.9%;1000-2000元/平方米的占32%; 2000-3000元/平方米的占19.6%;而6000元以上/平方米的仅占 1.3%。可以看出,国人对房价的承受能力与实际的市场情况大相径庭。
现在的中国绝大部分城市还有很多人一家挤在十几平方的小房子里,也有很多富人拥有不止一处的房产。当今中国怎样在这个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社会里达到一种平衡似乎是一个无法协调的世界难题。二.出现住房问题的原因
拥有一个自己的家是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最重要的事,但是现在的中国有无数的家庭面临着即将拆迁却有没有钱买房的尴尬局面。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1、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
从01年到07年一季度,全国平均房价由2000元/平方米快速升至3500元/平方米,增速最高的05年曾达到20%。房价的上涨有不同因素的影响。
以2007年为例,由于流动性过剩、土地购买价格和开发建设成本上涨较快、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和房地产投资性比例提高及住房有效供应不足等原因,全国商品房价格普遍加速上扬。1至4月,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还在5%至6%之间徘徊,进入5月,涨幅升到6%以上,6月涨幅突破7%,8月上涨8.2%,10月上涨9.5%,11和12月连续两个月涨幅高达10.5%。虽然局部地区房价在年底出现一定的回调和振荡,房价环比涨幅开始下降,但整体上仍在高位运行。
2007年一至三季度,地价上涨也过快。导致土地资源过快、过度向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及上市公司集中。
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加快,但商品住房市场有效供应不足,中小套型住房供不应求。
2007年,商品住宅投资大幅度的增长,并没有缓解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
商品住房市场有效供应不足,一与一些开发商取得土地后没有按期开发有关;二与二手房交易和租赁市场不活跃有关;三与调整供应结构缓慢有关。
开发用地,形成有效商品房市场供应的不足一半,一半以上的还未动工开发。
二手房交易市场和租赁市场不活跃,也是造成住房市场有效供应不足的重要原因。据40个重点城市2007年1-12月统计数据,二手住房成交总面积同比增长10.92%,低于新建商品住房登记销售面积同比增长近14个百分点;二手住房成交面积与新建商品住房登记销售面积的比例为40%。租赁住房是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外来人口、年轻人和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希望选择的一种重要居住方式。但是,我国目前租赁市场也明显滞后。不少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家庭,住房闲置,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不利于改变目前住房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
3、中等及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凸现
目前,这部分家庭享受保障性住房资格不够,商品住房价格支付不起,二手房选择的余地有限,政府还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房价较高、涨幅较快的大中城市,此矛盾十分突出,应该引起政府和市场的高度重视。
2006年以来,一些房价涨幅较快的城市,通过发展限价商品房和经济租用房等办法,帮助解决了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但同时也要看到,各地的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差异很大,要把低收入家庭全部纳入住房保障体系,需要增加大量的资金投入;经济适用房建设也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公共资源。当前,政府应当首先将有限的资金和土地资源给予最需要支持和补贴的低收入保障家庭。对于中等及中等偏低收入的家庭,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解决他们的住房难问题;更需要政府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通过金融、财税等政策的支持,鼓励通过市场,包括二手房交易和租赁市场,逐步形成适度、多样、梯次供应和消费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
三.住房问题的解决办法 解决问题方法如下:
1.降低灰色成本,公开真实成本,限定最大利润。摸底利于楼市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最根本的是要调节地方政府、开发商和购房者三者之间的利益。从这个角度看,目前的思路应该有二:一是摸底调查房地产开发成本,也就是开发商的成本;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应该主动公开财政收入、土地出让收入、房地产税费等内容,这样才能回应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关切,才有可能真正揭开房价的成本构成,促使房产企业在公开透明的房产市场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2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引导进入到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坚决控制不合理的买房需求,比如说投机性的买房需求,我本来应该是产业投资的钱,几个亿十几个亿,拿来买几栋楼,个人觉得这几栋楼如果每年都能涨一些,比我建一个工厂要容易得多,所以很多人是这种心态。对于这些买房者确实要控制,不控制的话,整个房地产市场是稳定不下来的。包括国外来的赊欠,如果有的话,对他们炒房也要坚决打击。控制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在全国推行买房身份证实名制,规定一张身份证购买的房产最多不能超过3个。炒房大大增加了买房子的需求,从而推高了房价,限制单个人买房产的数量,可以大大减少炒房产生的买房子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房价。此外如果国家能出台一项政策,房屋自购买之日起20年内不准入市交易,经济适用房永远不能上市交易,只能由政府回购等政策,则完全可以抑制现有的房价不正常上涨现象,限制房屋的投资行为,真正体现住房的实用效果。有人没房住,有人住二、三套房,还有人出租好几套房。建议征收房产税,调节住房平衡,对两套房以上持有者征税。3要努力加快住房建设,要增加有效供给,特别是增加高品质的住房供给。讨论房价只有在供给快速增长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因为这个时间,大家真正是有一些产品来供你改善居住。否则的话,没有这个供给,光讨论房价,房价再低没有任何意义,有价无市的话,房价低和高都没有意义。所以这方面都要下工夫,在这方面可能政策特别需要着力,而且涉及的方面是比较多的。包括怎么样更快地、更好地推进城镇化的问题,包括城市供地的保障问题,包括城市政府在户籍制度方面,在公共产品提供覆盖范围方面,怎么样能够扩大,能够覆盖这些非户籍人口的群体等等。所以在这些方面,很多工作需要做,但是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更重要的。
5在全国推行廉价租房制度,政府带领房地产企业建设一批中小户型的廉租房住宅小区,由政府规定廉租房的租金,租金的价格最好根据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差异分别制定。用 “租”代替“买”,让很多一辈子都买不起房的人能有房住。另外,对于和政府一起建设廉租房住宅小区的房地产企业,政府最好能在廉租房住宅小区项目上给予房地产企业税收上的优惠。
5房价的高涨,信贷资金被挪用进入股市楼市的现象也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为有效防止贷款挪用,保证信贷资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国家对于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项目融资应该进行规范。
6: 90%的房子面积在80平方以下。采取房屋收税的办法,人均30方不收税,超过的收税,象个人所得税一样,超过越多税收越大,完全能按对富人多交税,将多收的税给予无房住的平民以补助,以富带贫,和睦相处.国之兴旺.总结:中国地方虽大,可人太多,可利用资源太少,单靠国家的政策来严格控制房价我认为不太现实。购房者,无论是有钱人还是普通百姓,从自身上首先一定要端正购房心态,不要一味地追求奢华或想着靠炒房来赚钱,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民生,而民生不是靠条令的条条框框来稳定的,而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互帮互助,互相着想。如果我们能做到这点,再配合国家有效政策的实施,相信不久我们的生活质量一定会普遍提高,“住者有其房”这一理想也一定会实现。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摘要】周边环境安全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一个国家只有保证周围环境安全才能做到和平稳定发展,当前世界大环境下的中国面临着安全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同时也有着许多不容忽视的显示挑战与潜在危机。认清现状,加强周围环境安全防御,是中国外交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外交,稳定
近年来,中国与邻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摩擦和纠纷,并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中国的声音,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印度数次向有争议的地区出兵;南海问题上,越南、菲律宾不断试图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宣示其对所占领岛的“主权”;而日本方面对钓鱼岛主权的虎视眈眈也不容我们忽视等等。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如何?有哪些不利因素?而我们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对我们大学生又有什么启示?
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中国周边安全面临着两种因素,一种是与中国友好和平的有利因素,一种是对我国造成威胁的不利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与军事能力的发展,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大,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我们的经济和军事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保障,也为中国人民的和平安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保障。而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也使得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的打击和抵制愈演愈烈。中美关系对我国的发展有着综合的影响,中美在东比亚、东海和南海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碰撞难以避免,而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更会影响我国周边环境的稳定。朝鲜半岛局势的不稳定,很有可能会为以后中国周边环境的安全埋下重大的隐患。中日关系围绕钓鱼岛的争端及海上划界问题而展开,一旦引起冲突,势必会对全局的影响较大。而2014年频频出事的南海区域,更是中国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南海之争不仅是国家与国家的冲突,更决定了资源的流向,如果中国没有充分的准备,大力发展海军,没有响应的军事实力,一旦南海问题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二、改善中国周边环境应采取的策略
中国的主要外交政策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们要在维护主权的同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保持和发展同周边各国的友好关系。只要中国能积极稳妥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的发展就会建立在和平的周边环境中。
在保证了一个友好的环境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军事实力,在各种战争结果和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强大的军事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无论在什么时候,没有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做后盾,我们的国家安全就不能得到保障。尽管我国的综合实力大大加强,但是强大的国防力量对国家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不光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更要加强与美日等国的政治经济联系,建立利益共存的格局,互相牵制,才能使这些大国不在找中国的麻烦。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增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信任,为促进全球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一份努力。
三、对于我们大学生的启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我国的文化传承,也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理念。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继承这种民族精神,将国家的兴衰和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要认识到唯有国家强大富强,我们的权益才能不受侵犯,才能更好地使自身得到发展。我认为,大学生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团结在党的周围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强大的领导,是没有没有凝聚力的,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唯有团结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众志成城,形成强而有力的战斗堡垒。特别是在一些特别时期,面对一些敌对势力的造谣,我们唯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分清当前的敌我形势,克服困难,守护祖国疆域。
2、要树立海权意识
我国海域面积共约470万平方千米,比接近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在我国,海洋资源极其丰富且大多未开采,例如南海就拥有庞大的油气资源,被称为“第二波斯湾”。由于我国大陆文明的一些影响,历史上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和研究相对西欧的海洋文明国家是落后的。这也导致我们对海权重视不足,认识不够。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地学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涉及海洋的法律法规,树立好海权意识。特别在近期,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不断挑衅与日本在冲之鸟礁和钓鱼岛问题上的无理举动,我们都要正确认清其的本质是侵犯我国国家主权,应该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维护好国家的利益。
3、认真学习
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是知识的世纪。我国现在正在大力推行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努力提高单兵作战水平。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知识,依靠技术。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作为大学生,我们是民族的未来,我们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最先进的科技技术,用知识武装自己。我们唯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国家国防的需求,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威慑敌对势力。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
4、做好宣传工作
军队建设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三大战役的淮海战役中,我党60万军队以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民党80万的飞机坦克,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这场胜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人民群众用独轮小车推出的胜利。
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仅关心国家大事,还要将正确的信息和思想传递给周边的家人、朋友和同学,让更多人了解、支持、投身我国的国防建设。“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唯有全国上下同心,国家才能形成合力,方能不受侵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