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市情简介

时间:2019-05-13 17:0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格尔木市情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格尔木市情简介》。

第一篇:格尔木市情简介

格尔木市情简介

一、格尔木基本市情

“格尔木”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总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市总人口30万,城市人口占86.6%,现有汉、蒙古、藏、回等34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69.8%。

格尔木1954年建政,是上个世纪50年代后因修建青藏公路和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而迅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格尔木办事处、驻格各军(警)部队、中央和省、州驻格单位、各派驻机构与全市各族群众紧密联系、团结协作,共同为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结下了深厚情谊。经过艰辛奋斗和不懈努力,目前,格尔木城市总体规划面积为5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30.51平方公里,现设3个工行委、2个镇、2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经济开发区,是青藏高原上继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现有各类中小学4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医疗卫生机构58个,各类科技人员5000余人。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中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最关注民生的县(市、区)”、连续六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连续七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

格尔木市在区域功能和发展趋势上,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格尔木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资源配置在全国独一无二。在以市区为圆心、半径200公里的范围内,广泛分布着钾、钠、镁、锂、石油、天然气、黄金、宝玉石等50余种矿产资源,有30多种位居全国前10位,其中钾、钠、镁、锂总储量占全国第一位;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涩北天然气田是全国四大天然气田之一。境内有宜农土地86.6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4130万亩。全地区有大小河流20多条,水资源总量23.85亿立方米。有5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和200余种野生植物资源,其中20余种被列为国家级珍稀野生动植物。此外,格尔木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全年日照时数在3200—3600小时之间,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为全国第二高值区;年均风速3米/秒左右,年均风功率密度在20瓦/平方米以上,其中4—6月风功率密度可达30—40瓦/平方米,年平均有效小时数为3442小时。目前,全市已实施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25个、建成并网24个,实现安全并网发电573兆瓦,分别占全州、全省的59%和57%。

(二)交通地位非常重要。格尔木是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要塞和我国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青(海)(西)藏、青(海)新(疆)、敦(煌)格(尔木)三条公路干线在此交汇;青藏铁路已全线通车;格尔木机场开通西宁、西安、成都等地的航班。随着察尔汗至格尔木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和格尔木至敦煌、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的即将开工,以公路、铁路、民航和管道运输等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立体交通网络将进一步完善。格尔木地处祖国西部的地理中心,是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西南边防的战略支撑点和内地通向西藏的重要门户,素有“兵城”和“汽车城”之称,主要承担着西藏方面的铁路安全保障、公路运输、管道输油、通讯及通信线路维护任务。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建成运营,使得格尔木在确保西藏和西南边防的物资、能源保障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

(三)工业经济位居主导。格尔木是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全国优质钾肥生产基地,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百万吨炼油、百万吨钾肥和石油天然气三项工程的投资和兴建,形成了格尔木市的工业框架和基础。经过不懈努力,现已形

成以盐湖集团、中信国安等为代表的盐化产业群,以青海油田、中浩甲醇等为代表的石化产业群,以庆华铁矿、西豫公司等为代表的冶金产业群,以国电龙源、国投华靖等为代表的光伏发电产业群,以矿泉水开发、枸杞种植加工等为代表的特色轻工产业群。2011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0.89:77.89:21.22,实现工业产值337.7亿元、同比增长30%,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5.9%。格尔木市进入全国产业百强县(市)行列。

(四)特色旅游潜力巨大。格尔木是昆仑文化的核心区域和青藏铁路世界顶级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迎迎”的故乡和奖牌用玉青海昆仑玉的原产地,以“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昆仑文化”为轴心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胡杨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观赏青藏高原风光、野生动物活动和进行科学考察、登山探险的理想之地。格尔木昆仑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察尔汗国家矿山公园、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魅力独特,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前景。近年来,相继开辟了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汽车探险、昆仑山道教朝觐、察尔汗盐湖观光、胡杨林自然风景、蒙古族草原风情、玉珠峰登山探险等具有青藏高原和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线路,建成了昆仑山口、玉虚峰、西王母瑶池、昆仑神泉、万丈盐桥、胡杨林、金鱼湖等旅游景点。

(五)城市发展充满希望。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决定了格尔木在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等先后到格尔木视察工作,对格尔木的发展寄予厚望。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出台、兰西格经济带的确立以及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加快建设,使得格尔木的后发优势进一步凸显。面对新的形势、立足新的起点,格尔木市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快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出新的贡献。

二、格尔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格尔木市是青海省和海西州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近年来,面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支援玉树抗震救灾的艰巨任务以及自身抗击洪涝灾害的严峻挑战,我们抢抓历史机遇,坚定发展信心,沉着冷静应对,加强协调服务,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6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47倍,年均增长19.8%;工业增加值达到140.15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92倍,年均增长23.88%;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87亿元,“十一五”累计完成370亿元,较“十五”增长1.37倍,年均增长26.31%;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09亿元,较“十五”末增长2.56倍,年均增长28.8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34亿元,较“十五”末增长3.09倍,年均增长3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49亿元,较“十五”末增长95.8%,年均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51.6元,较“十五”末增长87.7%,年均增长13.4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6元,较“十五”末增长1.06倍,年均增长15.58%。

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2.5亿元,同比增长20.3%;完成工业增加值170.1亿元,同比增长22.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5亿元、同比增长49.2%,其中市属完成92.9亿元、同比增长39%;完成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3亿元、同比增长21.2%,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2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亿元,同比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52.26元、同比增长13.1%,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8210.4元、同比增长17.3%。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三、“十二五”时期格尔木市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目标

“十二五”期间,格尔木的发展面临大好机遇。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我加压,勇挑重担,着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更好地担负起支撑海西州和青海省发展的重任。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一届九次、州委十届十二次和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精神,深入实施“338”战略,积极打造“中国盐湖城”品牌,充分发挥带动、辐射、窗口、载体、示范、服务六大功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生态文明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建设三个枢纽、三个中心和八个基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格尔木特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奋力开创格尔木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二)战略定位

城市坐标:青海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

城市品牌:中国盐湖城。

一个节点:甘新藏青经济区的重要节点。

一个率先:率先在全州、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两个目标:基本竞争力进入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位,力争跨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行列。

两个示范区:全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示范区、全州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个枢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信息通信枢纽和电力保障枢纽。

三个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资源加工转换中心和高原特色旅游中心。

八个基地:全国大型钾肥生产基地、盐湖化工基地、金属镁深加工基地、光伏产业应用示范基地;区域性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钢铁产业基地、有色冶金基地、新型材料基地。

(三)预期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6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以上、达到450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以上、累计完成1000亿元,地区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以上、分别突破137亿元和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6%。

工业方面,我们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建成一批产业集群和工业基地,尽快形成地方特色工业体系。预计至“十二五”末,形成450万吨钾肥、100万吨硫酸钾镁肥、4万吨碳酸锂、5万吨硼酸、10万吨金属镁、50万吨氧化镁系列产品、200万吨原油加工、100亿立方米/年天然气、400万吨甲醇、20万吨醋酸、10万吨醋酐、10万吨二甲醚、20万吨粗铅、10万吨铜、10万吨锌等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以上。

四、城市荣誉

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六连冠)

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

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综合试点城市

第二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全国卫生应急先进集体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城市

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

全国创建“幸福家庭”试点市

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城市

中国最关注民生城市

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首批全国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市

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

全国优质钾肥生产示范区

全国市县测绘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格尔木于1954年建政,全市现设3个工行委、4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经济开发区,辖26个社区居委会、41个行政村(牧)委会,由两省(青海、西藏)三方(青海、西藏、部队)六大系统(市属、西格办、部队、盐湖集团、铁路系统、石油系统)组成,地厅级单位5个,县团级单位近80个,城市总体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市区建成面积30.22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继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也是青海重要的新兴工业基地和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重点园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格尔木市进入了发展与建设的新阶段,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人民安居和谐的良好局面。曾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园林绿化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并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连续6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总面积近12(11.89)万平方公里。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市区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市人口27万,城市人口占90%以上,平均年龄32岁左右,现有汉、藏、蒙古、回等2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0.2%。格尔木1954年建政,全市现设3个工行委、4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经济开发区,由两省(青海、西藏)三方(青海、西藏、部队)六大系统(市属、西格办、部队、盐湖集团、铁路系统、石油系统)组成,地厅级单位5个,县团级单位近80个,是青藏高原继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城市总体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现市区建成面积30.22平方公里。全市现有公共绿地57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3%。全市有各类中小学4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现有文化机构11个,电视台(站)7家,电视覆盖率达到100%。现有医疗卫生机构58个,专业学术团体15个,科普团体5个,各类科技人员5000余人。近几年来,格尔木市先后获得了“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中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六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地理: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海拔2780米。辖区总面积11.8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辖区面积最

大的城市,市区建成面积27平方公里。

气候:格尔木属典型高原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4.3℃,极端高温35℃,极端低温-33.6℃。年均风速3.5M/S;年均降雨量23.6-68.0毫米。

格尔木市地处欧亚大陆中部,地貌复杂,地形南高北低,由西向东倾斜。昆仑山、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山势高峻,气势磅礴。该市雄居世界屋脊,境内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冰塔林立,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为世界之最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峰海拔6549米,高峻挺拔,雄伟壮丽,是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盆地地势平坦,沙丘起伏,绿洲陷显,盐湖、碱滩、沼泽众多,其中察尔汗盐湖是世界是最大的盐湖,号称“盐湖之王”。

第二篇:市情简介

一、咸阳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资源蕴藏丰富的千年古都

“秦地最胜,无如咸阳”。咸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地处八百里秦川的“白菜心”,东靠省会西安,西接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市辖1市2区10县,总面积10196

平方公里,总人口504万。

咸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咸阳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誉为“中国第一帝都”和“中国金字塔之都”。不到陕西领略不了中国的历史,不到咸阳体会不到汉唐雄风。作为我国周、秦、汉、唐等13个封建王朝的都城或京畿重地,咸阳是与古埃及、古罗马同时代的世界文明古城,距今有2350多年的建城史,拥有内涵丰富、魅力独特、特征鲜明的秦汉文化,是举世公认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咸阳境内景点众多、文物荟萃,有帝王陵27座,王公大臣及皇亲国戚陪葬墓800余座。全市现有各类文物景点4951处,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5处,是中华民族的天然历史博物馆。

咸阳矿产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咸阳的煤炭、水、电、气、热、人力资源充足,素有“九州膏腴”之称。咸阳北部的彬长旬东煤田是陕西第二大煤田,已探明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6670大卡以上的优质储煤100亿吨以上。石灰石资源储量有440亿吨,居陕西第一。这里我想重点向各位介绍咸阳的地热资源。咸阳地下热水分布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具有温度高、压力高、水量高、效益高等“四高”特点,富含氡、硫、碘、锂、锶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全市地热水年开采量为195万立方米,中地温泉水疗中心等项目相继建成,总投资5亿多元的港中旅温泉度假村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咸阳被评为第一个“中国地热城”。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展温泉疗养沐浴、地热采暖、温室种植、水产养殖等,进一步做大做强“地热经

济”。

咸阳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咸阳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陕西“一线两带”建设的副核心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就在我市的泾阳县永乐镇。咸阳拥有西部最为便捷的立体化交通,境内不仅有铁路、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而且拥有西北最大、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通航能力直达我国90多个主要城市以及12个国家和地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00万人(次)。这是咸阳连接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便捷通道,将为咸阳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咸阳是一座支柱产业发达、经济实力较强的西部重镇

咸阳经济实力较强,经济总量居陕西省第二位,在西北地区名列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之后,居第四位。咸阳产业基础雄厚,有“电子城”、“纺织城”和“医药保健城”的盛誉。咸阳是西部产出最为丰饶的粮果之乡。早在4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就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咸阳是西北地区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市,每年生产优质小麦、玉米100万吨以上,还是陕西最大的畜牧大市、奶源基地和无公害精细蔬菜生产基地。尤其是咸阳的苹果能和美国的蛇果相媲美,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00万亩,年产量220万吨,占陕西省的40%,全国的8%,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咸阳是西北地区加工制造业中心之一。我市产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雄厚,是西北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全市各类工业企业5000多家,已经形成了能化、电子、纺织、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建材七大支柱产业。其中电子制造企业60多户,全国最大的彩色显像管生产企业彩虹集团、最大的偏转线圈生产企业咸阳偏转集团、西北最大的彩电生产企业陕西康佳都聚集在我市。我市被确定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能化产业迅猛发展,为陕西第二大产煤市。各类纺织企业90多家,年产各类棉纱9万多吨,各类坯布2.6亿米,总产值占陕西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5%,是香港、上海许多著名服装企业的坯布供应地,也是新疆、内蒙等地棉绒、毛绒的集中加工地。

咸阳是闻名全国的养生保健城。咸阳传统医学文化积淀深厚,拥有西北最大的中医药标本室、全国第一所中医药科技博物馆,而且涌现出了“神刀”张朝堂、“神脉”冯武臣、“神针”赵步长、“神袋”来辉武以及“癌症克星”李去病、田景丰等一批医术非常高明的医生,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以中华传统医学保健原理为基础的足疗产业迅猛发展,全市现有足疗场所420多家,分布全国各地的足疗加盟店、连锁店超过60家,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11000多人,人均月收入1000元到1500元。“咸阳足疗”注册商标已获得国家工

商总局商标局批准。

三、咸阳是一座社会文明进步、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城市

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坚持第一要务抓发展,第一责任保稳定,围绕创建“平安咸阳”的目标,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活动,不断完善治安中心户长制度,平安社区、平安村镇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健全处理信访问题联席会议等制度,广泛开展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活动,市级领导带头包抓重大信访案件,与群众面对面解决问题。去年以来赴市以上群众信访案件下降10%以上,信访量由原来全省第二、三位下降到第六、七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连续8年没有发生大的煤矿安全事故,我市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市。

党务政务公开扎实推进。我们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党务政务公开的(试行)办法》,大力推行会议公开、文件公开、职能公开、办公场所公开和电话公开。2005年以来,先后有134位市民旁听了9次市政府常务会议,有59名普通党员旁听了3次市委常委会,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也促进了决策的有效落实。取消进门登记制度,沿街单位包括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大院开放厕所80多座,实现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在咸阳日报、咸阳广播电台、咸阳电视台开辟了“行风热线”和“政声直通车”专栏,目前已有45名市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接受采访,公开工作职能和服务承诺,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判,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人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按照“科学发展富民为先”的思路,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完善财政扶持、小额信贷款、社保补贴、费用减免等保障措施,积极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交友帮扶促就业”等活动,全市2349户“零就业家庭”已有2245户的2416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基本达到了每户有一人就业的目标。在全省率先设立了劳务输出基金,强化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组织引导,目前长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98万人次,年创经济收入40亿元。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生活,连续三年为农村和农民办好20件实事,为残疾人办好10件实事。在抓好北部五县扶贫开发的同时,按照“政府统一筹划、资金政策捆绑、特色项目带动、整村整片推进”的思路,下大力气改善旱腰带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累计帮助25万人

摆脱了贫困。

四、咸阳是一座发展态势强劲、正在快速崛起的魅力城市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兴咸富民的第一要务,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84亿元,同比增长12.6%;继2004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之后,2005年我市先后又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和“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2006年被授予“中国地热城”,2007年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连续十五年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市。

一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2006年全市引进合同项目643个、合同引资381亿元,完成投资132亿元,北京汇源、上海光明、杭州娃哈哈、山东张裕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咸阳。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们围绕把咸阳建成大陆继东莞、昆山之后第三大台商投资聚集区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对台资企业在土地、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予以优惠。截止目前,全市共签约台资项目23个,总投资15.2亿元;帝辰彩印、天仪制药等19户台资企业已经入驻,总投资4.87亿元。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连续三年集中开展优化投资环境整治活动,着力营造亲商、安商、惠商的良好氛围。

二是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主导,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入实施粮食增产工程、优果工程、畜牧富民工程和蔬菜增收工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粮食、果业、蔬菜和奶业的产量和产值均居全省第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现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80家,粮食年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鲜果年加工能力150万吨,蔬菜年加工冷藏能力2.3万吨,鲜奶年加工能力42万吨。全国果汁加工企业“七雄”中,海升、通达、安德利、汇源、恒星、富安等“六雄”落户我市,带动农民增收上亿元。全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涌现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县—— 旬邑县,城郊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区——秦都区,农业部和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村—— 礼泉县白村、渭城区南朱刘村和兴平市东堡子村等。2006年,中央党校新农村建设论坛会议在我市召开,2006年底到2007年1月的5个月时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三进咸阳农村演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香港《大公报》等新闻媒体,报道了我市新农村

建设的成果。

三是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按照突出特色、提升层次、错位发展、均衡推进的原则,加强政策扶持,强化分类指导,县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喜人态势。2006年我市有5个县市区的GDP增速超过15%。

树立工业强县的理念,各县市区特别是北部县工业经济在能源工业引领下迅猛增长,县域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2006年县域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0%。

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以渭河、沣河市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切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目前已建成了水面1860亩、蓄水量240万立方米的“咸阳湖”。整个工程建成后将形成绿地林带、亭台楼榭、古渡码头、人水相融、碧波荡漾的城市新貌。积极开展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扎实推进拆墙透绿和街景整治,着力塑造优美舒适、魅力无限的城市新形象。抓住省上“一线两带”建设机遇,扎实推进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共同打造西咸经济圈。2006年9月16日,西安咸阳两地电话实现同区号并网升位。

五是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实施。始终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率先发展的重要抓手,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9.3亿元,增长27.6%。目前,8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7.6亿元。特别是随着总投资58.75亿元的彬长矿区马屋电厂项目、总投资116亿元的彬县DMTO项目、总投资27亿元的60万吨甲醇项目、总投资40亿元的20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的陆续上马,对优化工业结构、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咸阳在关中地区的率先发展,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篇:最新市情简介

定西市情简介

定西古称“陇中”,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等灿烂的史前文化,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西起定西市临洮县。自战国秦置陇西郡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定西位于甘肃中部,北与兰州、白银相连,东与平凉、天水毗邻,南与陇南接壤,西与甘南、临夏交界,座中六联,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距省会兰州98公里。陇海铁路和兰定、兰临、平定、天定高速公路及312、310、316、212国道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和宝兰客运专线也途经定西。2003年定西撤地设市。全市总面积2.033万平方公里,现辖安定及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户籍人口300万。总耕地面积770万亩,农民人均2.9亩。全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大致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高寒阴湿区两个自然类型区。全市海拔1420—3941米,年降水量35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7℃,无霜期109-162天。

定西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全市马铃薯、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和100万亩以上,分别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

一、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和第一。常用的130多个中药材品种定西有97个、占75%,定西三大主

栽品种当归、黄(红)芪、党参面积分别占全省的73%、70%和65%,全国的60%、20%和40%,定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物流基地。有天然草场900多万亩,多年生人工牧草留床面积200多万亩,发展畜草产业基础坚实、潜力巨大。全市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36种,其中黄金、地热水、红柱石、大理石、岩盐、花岗岩、石灰岩等储量相对较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洮河流经岷县、渭源、临洮三县,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45万千瓦,已装机30万千瓦。境内有一批以漳县国家4A级景区贵清山、遮阳山为代表的自然景区和以红军长征通渭“榜罗会议”、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点等。

历史上的定西曾是一块比较富庶的半农牧区,《资治通鉴》 中就有“天下称富庶者莫如陇右”的记载,但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使定西成了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从1983年开始,定西借助国家扶持,充分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大力开展了以“三西”农业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全市于1999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2008年定西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在认真吸纳历届班子探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

步总结形成了以“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和精心打造“两都”(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弘扬“三苦”(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精神、建设“四大基地”(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有色冶金、矿产建材、现代物流)、实施“五大工程”(民生、生态、科技、人才、党建)为主要内容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思路,并配套提出、扎实推进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加快走工业引领、产业支撑、城镇带动、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口径财政收入分别完成224.12亿元、392.29亿元、38.58亿元、73.34亿元和23.21亿元,增长13.1%、44.2%、20.2%、17.3%、3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4281元和3612元、分别增长16.2%和17.5%。

第四篇:淮北市市情简介

淮北市市情简介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淮海经济区腹地,京沪、陇海、符夹等铁路以及京福、连霍、泗许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徐州观音机场60公里,至连云港港口280公里。1960年建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设在相山,辖1县3区和3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人口218万,其中城市人口近90万。

淮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4000多年前,商汤十一世祖相土,建城相山脚下,此后历代王朝在此设郡置县。春秋时期政治家蹇叔、汉代哲学家桓谭、三国时期“竹林七贤”嵇康和刘伶、现代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等,皆生于斯或长于斯。境内有临涣古城墙、汉画像石刻、隋唐大运河柳孜码头遗址、淮海战役战役总前委旧址、双堆集烈士陵园等。

淮北资源丰富,地阜物华。其中以煤为最,远景储量为350亿吨,工业储量80亿吨,年产原煤4200多万吨,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全市耕地面积13.5万公顷,水面1.1万公顷,是国家重要的粮、棉、畜禽、蚕桑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全国塌陷土地复垦示范区。

淮北工业雄厚,形成体系。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市形成煤电、食品工业、煤化工、矿山机械、纺织服装和陶瓷建材

六大主导产业,工业化率达到5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542家,拥有淮北矿业、皖北煤电两家中国500强企业。非煤产业快速增长,特别是以口子、宝迪、雨润等骨干企业为代表的食品工业迅猛发展,跻身全市工业第二大行业,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实现倍增。

淮北市矿伴生,城乡协调。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列入首批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城市规划区面积4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8%。2009年,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采煤塌陷村庄集中搬迁居住区仁和小区投入使用。

淮北发展较快,充满活力。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亿元,增长13.5%;完成财政收入70亿元,增长34.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8亿元,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4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00亿元、增加值350亿元,分别增长45.7%、54.1%和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0元,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5050元,增长11%,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十一五”最高水平。

淮北社会稳定,文明和谐。2009年,在全省十七市“科学发展观”指数排名中位居第六,群众安全感指数连续三年保持95%,是皖北地最稳定城市。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在2010年全国114个地级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名列33位,三次蝉联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先后荣获安徽省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

未来,淮北市将坚定不移地实施转型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主动融入长三角,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奋力争当皖北崛起排头兵,全力打造“皖北江南、文明淮北”的新形象。

第五篇:牡丹江市情简介(定稿)

牡丹江市情简介

牡丹江市位于中国黑龙江省的东南部,1937年建市,辖6个县(市)、4个城区。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0万,市区面积247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92.3万。

——区位优势。牡丹江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区域,处于哈尔滨—牡丹江—俄罗斯海参崴—日本新泻和哈尔滨—牡丹江—图们—日本海两条国际大通道的要冲,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线长 211 公里,距俄罗斯远东交通枢纽乌苏里斯克 209 公里,距我省进入太平洋的最近出海口海参崴 248 公里,距远东最大的不冻港纳霍德卡 331 公里,距俄波西耶特港和朝鲜先锋港 400 公里,是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的桥头堡,也是经海参崴到日、韩、北美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东南沿海地区陆海联运的必经之路。——交通便利。

境内有绥芬河公路和铁路、东宁公路、牡丹江航空港四个国家一类口岸,年过货能力1200万吨、过客能力250万人次,经我市入境的俄罗斯人占全国的30%,是中国对俄经贸第一大市,对俄贸易额连续2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

——牡丹江是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中心城市。北邻哈尔滨市、七台河市,西邻五常市、尚志市,南邻吉林省敦化市,东邻鸡西市,并与俄罗斯接壤。境内有滨绥、牡佳、牡图等6条铁路,其中滨绥铁路是黑龙江唯一与俄罗斯相连的国际铁路;有301、201 两条国道,其中301 国道与俄罗斯公路相接;牡丹江航空港已开通至韩国首尔的国际航线和至北京、上海、广州、烟台、南京的国内航线,年进出港超过30万人次。

——牡丹江是沿边开放城市。距俄远东交通枢纽乌苏里斯克市269公里、海运枢纽海参崴378公里;境内有绥芬河公路和铁路、东宁公路、牡丹江航空港四个国家一类口岸,年过货能力1200万吨、过客能力250万人次,经我市入境的俄罗斯人占全国的30%,是中国对俄经贸第一大市,对俄贸易额连续2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

——牡丹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有“塞北江南”之称,四季分明,生态优良,是春秋观景、夏季避暑、冬季赏雪的旅游、度假和休闲胜地,现已形成“湖、林、雪、边、俗、特、红”等旅游特色。镜泊湖是世界第二大火山熔岩堰塞湖、世界地质公园、5A级景点。还有火山口地下森林、唐代渤海国遗址、中国雪乡等旅游景区。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中国十佳休闲旅游胜地和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

——牡丹江是中国国际木业之都。森林覆盖率高达62.3%,每年从俄罗斯进口木材800多万立方米,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全

市木业加工企业1600家,年加工木材能力600万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木材集散地,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有近百家企业在俄罗斯从事森林采伐和原木加工。圣象、大自然、安信等知名品牌落户牡丹江。

——牡丹江是中国食用菌之城。2010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达到24.4亿袋(块),总产量达122万吨,实现产值46亿元,拉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803元。黑木耳产量达100万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占全省的一半,绥阳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中心,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全国黑木耳节。

——牡丹江产业优势突出。一产有特色,培育了肉牛、生猪、食用菌、果菜四大主导产业,食用菌产量约占黑龙江省的1/

2、全国的1/20,是“中国食用菌之城”,正在打造“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二产有基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7户,形成了以装备制造、造纸、化工、能源、木业、食品加工六大主导产业为支撑,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绿色有机食品和节能环保建材六大新兴产业为方向的现代工业体系;三产有规模,商贸、旅游、会展、物流、服务外包等产业全面兴起,旅游收入列黑龙江省第二位,木博会、木耳节、中俄名优商品展销会成为国家级和区域性国际级展会。其中,我市年轮胎产量达到430万套。汽车空调压缩机产量达到110万台,居全国第二位。

工业硅产量达到3.8万吨。电石产量达到20万吨。全市共有35家电力企业,煤电、水电、风电总装机容量近220万千瓦,是中国北方风电之乡、黑龙江省“北电南输”载能基地。

——牡丹江投资和发展环境优良。在经营环境上,千方百计降低生产要素价格和商务成本,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7个境内园区全部完成“七通一平”,建有现代化的标准厂房;工业用地可选择余地大、保有量足,每平方米价格执行60元至288元不等,在省内属于较低水平;水、电资源充足,工业用水价格全省最低,用电可靠性高。在服务环境上,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审批、一站式服务”,在市场准入、项目用地、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在社会环境上,形成了创业兴业、尊商重企的社会氛围。宜居宜游宜业的牡丹江,不仅会让投资者事业发达,而且生活得安心、舒心。

下载格尔木市情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格尔木市情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州市情简介

    苏州概况 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 自古以来就享有 “人间天堂, 东方水城”的美誉。2500 多年的悠久历史,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不仅造就了“小桥、 流水、人......

    镇江市情简介

    镇江概况 镇江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称, 被誉为“城市山林”。 全市面积 3843平方公里,人口 292 万,辖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丹徒区、京口 区、润州区和镇江新区。镇江市......

    玉门市市情简介

    中国石油的摇篮——玉门东镇 2979 、玉门镇 25015 、赤金镇 13508 、下西号 乡 9432 、黄闸湾乡 8749 、柳河乡 9821、 昌马乡 5531 、花海乡 12240、 清泉乡 4101 、小金湾......

    最新马鞍山市情简介

    马鞍山市情简介 马鞍山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座工业之城、港口之城、绿色之城、文明之城。1956年10月建市,现辖含山、和县、当涂3县和花山、雨山、金家庄3区,总面积4042......

    南阳市情简介

    伏牛山奇白河秀 丹江水清宛城美……绿色南阳欢迎您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古称宛,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辖1市、2区、10县,总人口1100万,总面积2.66......

    吉安市情简介

    吉安市情简介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现辖10县2区1市以及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215个乡镇,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0万。吉安是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宿州市情简介

    宿州市情简介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省会的中心地带,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现辖萧县、砀山县、灵璧县、泗县、埇桥......

    通化市情简介

    通化市情简介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南与朝鲜隔鸭绿江相邻,边境线长203.5公里;西与辽宁省接壤;东北部与我省白山市、辽源市、吉林市相连。全市幅员面积1.56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