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长让我们离梦想越来越远三辨
1.我从认识不到与梦想的差距,到认识到差距前方的困
难,是不是一种进步,更接近梦想呢?
1> 首先对方辩友主管单纯的认为这种认知是一个正确的认知,但是这种认知究竟是不是正确的还是有待商榷的。而且,错误的认知反而会让我们离梦想更远。2> 虽然说认识到梦想的差距,但这种认识是浅显的,并
且你在实际上与梦想的并没有拉近,反而认识到自己实现的梦想的能力和素质与梦想之间的差距,看到光鲜亮丽的梦想背后的残酷现实!
3>(差距认识到了,并不一定越来越近,最重要的是你的努力方向,梦方向不容易找到。)
2.成功的人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达成梦想,如刀锋战士,贫
困山区小孩,走出大山。
1>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确切的知道如何去实现梦想,找到正确方向并且持续不断的努力的,而且我们很有可能找错方向,以至于南辕北辙或做了很多无用功。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如果方法脱离了十几,不光进步谈不上,甚至有可能造成倒退,如“大跃进”的出发点是为尽快转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但由于方法太脱离现实,只能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 成长只是一个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成长并不等于
坚持努力,我们讨论的是成长让我们离梦想更近还是更远,而不是坚持努力离梦想更近还是更远,对方辩友是不是偷换了概念?
3> 并且一个人的成功是由许多因素导致的,成长并不是
里面唯一的因素,也可能与社会现实家庭背景有关。3.成长确实伴随着能力的提高这不是离梦想更近吗? 1> 成长提高了能力,但提高的能力一定符合实现梦想的要求吗?成长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个可能,难道每个人的成长都离梦想越来越近了吗? 2> 其次,即使你在努力,但你的努力方向是否匹配梦想的方向也无从可知,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就像我想去南京却往着北京走。
3> 假使退一万步讲,你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但个人努力的单方面提高,只是单纯的个人因素,但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等未知因素是无法改变的,就如同木桶效应,个人能力的单方面的提高,其他因素没有改变,短板仍是短板,一个板子的单独提高并不会增加木桶的盛水量。你的努力并没有使你离梦想更近!
4>(成长的确提高了部分能力,但我们要看到能不能离
梦想更近取决于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成长也会让我们发现许多自身无法改变的限制因素,就像木桶原理,就算长板再长,但盛水量依然取决于短板,而这些自身的无法改变的限制因素就如同木桶的短板,阻碍了我们向梦想前进。如世界模特队女模特的身高三围有着严格的要求,让许多女孩望而却步。如辛迪*克劳馥。)
4.责任不一定与梦想冲突,我也可以在承担责任,满足生
存条件的情况下同时追求梦想。
1> 理想化假设,只考虑好的方面,但梦想往往与现实是相
冲突的,梦想是一种高于现实之上的,不能以一种很美好的假设来推证整个辩题。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生活不是美好的童话,梦想与现实常常是不相容的对抗的,人必须做出选择,如蜗居迫于现实。
2> 但对方辩友,我们要看到的是,不管坚持还是妥协,我们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的,但倘若牵扯到整个家庭和社会时,如一个农村家庭含辛茹苦的培养出一个大学生,而大学生有出国深造的想法,而现实明显是不但没有深造的条件而且需要这个孩子工作来改善家庭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言而喻了。当梦想与现实矛盾,我方认为应该先妥于现实来保证事情发展的可能性。
3> 个人而言,梦想与现实的反差会使坚持梦想的人产生急
功近利的心理,过多急功近利的人会导致社会问题如拜金主义,仇富主义等,一味坚持梦想会使自己淡化对家庭,社会的责任。
5.梦想越来越远,所以我们要放弃梦想?
1> 对方辩友,认为成长让我们离梦想越来越近,并不是实
现梦想,同样的成长让我们离梦想越来越远,并不代表我们放弃梦想。
2> 我方说离梦想越来越远是由于我们在以更高水平的认识
能力去重新审视梦想时,发现了更多的困难和自身能力的局限导致我们感受与梦想距离越来越大。
3> 并且在现实重压下我们要妥于现实并不等于安于现实,放弃梦想,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重现审视现实和梦想,将梦想化为更为实际的理想,而把梦想作为一种期许美好希冀,甚至一种信仰,藏在心里作为一份最美好的回忆!
第二篇:成长让我们离梦想越来越远一辩稿
尊敬的主席,亲爱的对方辩友以及各位观众:
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成长让我们离梦想越来越远。开宗明义,成指人的生理和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的社会化过程,今天我们所说的成长并不是某个人的成长,而是所有人的成长中的共性。所以,成长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但如何成长便是个人的问题。而且,当代社会风气并不十分良好,网吧、黑社会势力等对于我们成长都是不利的。梦想是人在成长初期设立,区分于理想和幻想,长远而稳定的且具有艰巨性的美好期望。我方的判断标准是:随着成长,我们对实现梦想的难易程度的主观感受和实现梦想的主观意愿是否坚定。
我方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成长增大了我们与梦想的主观距离感。爱因斯坦说过:知道的越多,你就会越感觉自己无知。随着成长,我们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对自身和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刻,会更清楚认识到实现梦想的困难程度。我们追逐梦想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客观存在的困难,越成长对事物的认识越深刻,从而更明白要实现梦想我们需要做的有很多,从而增大了我们对于实现梦想的主观距离感。正如,当你的认知只有樱桃那么大时,你接触到的你所不知道的也只有樱桃周围那么大,而当你的认知有西瓜那么大时,你会发现你所不了解的事情有西瓜周围那么大。越成长,我们越会了解实现梦想的难度有多大。
第二,成长让我们实现梦想的主观意愿动摇。成长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一方面,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我们实现梦想的渴望会逐渐降低,那么我们实现这个梦想的主观意愿就变得不再那么坚定。再者,从个人来说,成长可能与我们梦想的方向并不一致,我们的自身条件和个人能力或许与我们的梦想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已要改变甚至放弃自己的梦想。从外部环境来说,随着成长,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也越来越多,我们不能单纯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在追求梦想之前,我们必须要履行好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所以责任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我们对梦想的追求。由于梦想往往高于现实,而在现实中我们面临的头等问题就是生存问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在这种压迫下,我们往往会更倾向于保证自己的生存,所以,大多数人权衡之后迫于现实的压力改变了甚至放弃了梦想。梦想一旦被放弃,便是离梦想越来越远。而当我们从新定位自己,寻找新的方向时,更多时候是基于一种对现实的妥协,这种方向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此时它就更应该被称为理想,而不是梦想。
诚然,我们不否认社会中存在为梦想坚持不懈去努力的人,但人处于社会之中总有许多无奈,我们今天不是让大家以一种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梦想,而是想让大家能够更清楚地认识我们与梦想的关系,从而收获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
综上,我方坚定认为成长让我们离梦想越来越远。
第三篇:辩论赛辩词:成长让我们离梦想越来越远
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陈词。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成长让我们离梦想越来越远。开宗明义,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成长就是长大,长成的意思,梦想,就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它有两个基本的特性,一个是超越性,梦想是超越我们现实生活的,我们举手之间就能完成的东西不能叫梦想,必须是那些能让我们馋得在梦中都流口水的,那才是梦想,正因为它是超越的,我们才有动力去不断追寻,去努力去快乐,梦想可以无限大;其次,梦想也有现实性,不管是如何离奇的梦想,它的素材都是来源于现实的,而它的实现也是要依靠现实努力的,完全脱离了现实的梦想是空想。
下面我将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从主观方面来说,未成长前,我们的梦想都是美好而虚无的,我们憧憬成为明星,想要环游世界,可是伴随着成长,我们一方面心智体力都在成熟,我们对于自身与世界的认知也更加全面,也慢慢改变了那个梦想,慢慢地变成我要考上好的中学大学,要找个好看的对象,要个好的身体,此时当成长了的我们回头看时,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那个梦想依旧如此美丽,只是已经如此遥远。以至于坚守了梦想半辈子的筷子兄弟,最后都只能用一句歌词来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
从客观角度来讲,一个人的成长也必然伴随着一群人的成长,我们在成长,我们的对手也在成长,然而我们需要面临的困难却更多,保护却更少,生存的压力会更加直接压迫,而这些都将我们的梦想进一步压缩,另一方面,每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他的角色的成长,而任何变换了的角色都要修改他的设定,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责任义务指标,种种现实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东西扑面而来,又把我们的梦想压缩了一半,当现实的残酷竞争环境与角色赋予我们的设定种种枷锁加到身上,其实从客观上,我们已经离梦想走远了。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成长,还要有梦想呢?因为梦想的存在并不在于远近,重要的是它是否存在于我们心中。我们喜欢看到梦想实现的故事,但是实际上梦想被放弃的事情时时刻刻都在上演。最后,我们两方都逃避不开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有梦想,借用《中国合伙人》里程冬青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因为梦想,就是让我们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事情。
第四篇:大学使人离梦想越来越远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对方辩友的立论非常精彩,可是依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为我们解释……
何为梦想?梦想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渴望,是较难以实现的。它是一种意识里的追求,动力的源泉,我们对梦想有着坚定的向往和追求。今天我们讨论大学使人离梦想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应主要依据什么,难道不是大学对我们的影响吗?那么大学中影响我们的是什么?我方认为大学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我们:一是客观性资源,包括课程、知识、设备、书籍等;二是主观性的东西,包括大学的氛围风气和大学中我们周围的人的言行。因为大学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所以那些客观性资源即使我们不在大学同样也能享受得到,因此大学影响我们的主要途径不是这些客观性的东西,而是那些主观的人和氛围。接下来我方将从以下两个方面为您具体论述
第一,大学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不能保证大学中的精神模式适合每一个人。因为大学想
要用其有限的资源教育许多学生,所以大学的教育会有一个模板。可是梦想是多元化的啊,多元化的梦想如何能够在模板式教育的大学中存在并渐行渐近呢?大学的模板式教育会在潜移默化中是我们的性格发生改变,变的统一化。大家应该都看过这样一幅漫画,在进大学前学生是一个个形状不同的零件,可是从大学出来后全都成了一样的流水线产品。当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培养精英的生产力——北京不少于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毕业后又沦为唐家岭的蚁族;《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难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大学使人离梦想越来越近吗?
第二,要实现梦想需要克服的更多的是周围的人,例如老师、同学、家长的看法和自己内
心想法的矛盾。或许我的梦想只是环游世界或者和心爱的人开个书店,可是我周围的老师都在提倡我们读研,我周围的同学也都在为考研甚至保研奋斗,那么我会怎么样?最可能的结果就是我被他们所影响,也去考研,可是一个自动化的研究生学位对我环游世界或开个书店有什么影响呢?我在大学为考研奋斗只会让我离我的梦想越来越远。
如今的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重视就业和生存,而这恰恰会使学生对自己的梦想的追求感日益淡薄,进而使人离梦想越来越远。
第五篇:文学名著缘何离青少年越来越远
文学名著缘何离青少年越来越远
韦庆斌 刘昆
广西民族学院陆卓宁教授不久前做过一次学生对文学名著了解情况的调查,结果令她担忧:看过鲁迅等大文学家作品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3%,而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学生仅占12.7%。许多学生认识许云峰、江姐、孙悟空、鲁智深等都是通过电视,而对这些人物的了解远远逊于对成龙、李连杰等的了解。大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充裕,但只有少部分人在读《红与黑》、《复活》,而大多数同学对计算机、时尚、财经美食类的书籍比较有兴趣。在某高校就读的卢同学,前些日子在父亲的再三引导下,看了一集话剧《日出》。他没想到自己会被深深地吸引。于是,他从图书馆借来原著一字不漏地通读了一遍又一遍,感到收获很大。“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根本没有办法不抽出时间来把它读完。我完全没有想到名著原来有如此的魅力。”他说。
如今,像卢同学这样能认真阅读的学生不多,像他父亲那样鼓励支持孩子读名著的家长同样不多。
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的金丽老师说,要求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学生往往以阅读《中文文学名著快读》代替对文学原著的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了解、阅读面的拓展以及综合素质都是相当不利的。
青年学生为什么离文学名著越来越远呢?据了解,今天青年学生的阅读兴奋点已经不在文学名著上,他们不愿花费时间和耐心去完整地阅读名著。轻松化、兴趣化、情绪化成为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短小隽永的文学小品、影视文学、通俗小说、漫画卡通迎合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成为了校园流行的主打。
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王尔勃老师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电脑、VCD、游戏机和因特网等现代娱乐和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全方位地占领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习空间。许多孩子都是在电脑屏幕前长大的,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所有信息都是来自因特网,很少花时间阅读文学名著。他们往往热衷于“文化快餐”,而不是文学名著。
家长们对文学名著的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们的读书取向。一些家长认为,学好功课才是至关重要的“正事”,文学名著完全可以留到大学毕业或工作之后再读。而一些青少年学生也直言不讳: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这一代人的审美情趣较之上一辈人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
转载自:光明日报
关于“代沟”的调查王 梅
当前,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尤其是父母与独生子女之间,最棘手的是代沟问题。所谓代沟,即两代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一些问题上不同看法的反映,它会影响两代人之间正常的感情沟通。
在对500名中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反映与父母有“代沟”的选择较为集中,具体表现在“穿衣打扮”、“父母唠叨”、“业余爱好”、“零用钱消费”、“课外读物”、“交友”、“隐私”等方面的分歧。
怎样穿衣合适
有76%的同学表示在穿衣问题上与父母发生过争执,其中两位女生在“备注栏”内的补充回答颇具代表性。一位女生这样写道:我喜欢打扮得前卫时尚些,可父母总是看不惯;另一位女生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我说穿这么多一活动就会感到热,可妈妈说穿这么少出门会冻着。
双方各执一词
在“选择课外读物”的调查中,有超过70%的同学回答与父母之间存在矛盾。家长们常常禁止孩子阅读与功课无关的课外读物,或者最多能放宽到允许孩子阅读名著。许多同学则认为阅读各类杂志报刊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放松精神、利于学习。
消费观念不同
有超过半数的女生回答,在支配零用钱时经常受到父母的干涉和限制。父母所持的观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最好不要买,而有用的花多少钱买都可以。
干涉业余爱好
“业余爱好”是男性与父母较易产生摩擦的选项,有超过57%的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在这方面存在矛盾。虽然大多数家长同意子女有业余爱好,但在其内容上却存在着较大分歧。很多男生喜欢踢足球、打篮球,而父母却不太支持他们。原因是虽然体育锻炼有助身体健康,但父母的观点仍是学习为重,“没有用的最好少玩!”
还是少说为妙
在“父母唠叨”一栏中,大多数同学都划上了“?”,这令父母们颇为伤心。有75%的学生对父母“苦口婆心”的叮嘱不领情,甚至感到“很厌烦”、“难以忍受”。
尊重个人隐私
在父母私拆孩子信件、偷看孩子日记、关注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的问题上,只有不到20%的学生回答与父母发生过摩擦。不少同学这样回答:没有摩擦是父母对自己的情况不摸底。现在有什么话可以和同学当面讲,不用费神写什么信;日记自己也锁了起来,父母不撬抽屉就看不到;父母与自己有代沟,什么事还是少让他们知道为妙……
“代沟”,是孩子与父母都不希望看到的,如何消除它,的确是值得现代父母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转载自:生活时报
心理专家:孩子该如何学英语
语言是孩子思维的窗口,代表了孩子心理发育的水平,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加上如今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加,大家更加关注孩子英语的学习,例如,双语幼儿园、剑桥英语学校、阶梯英语教学等等,一时间全民学英语,从娃娃开始学英语,效果到底好不好,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有什么利弊呢?
从小学习语言对掌握该语言无疑是好的,但关键是孩子应该在早期主要掌握什么语言?当然是首先掌握好母语。语言专家研究表明:当孩子的大脑忙于掌握语言,如果训练过度,必然会压抑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语言能力强、外语好的孩子,数学、物理学习往往却很吃力,学习成绩偏科。所以,不能一味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反而限制了其它能力的发展。
家长认为语言训练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智力,然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儿童在进行智力活动时,这几种能力都在发挥自己的作用。而每种能力的发展水平又会影响到其他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整个智力的发展。例如,一个孩子的注意力差,不能很好地
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那么,他就不能认真观察事物,不能很好地记住事物的特征,不能产生完整的想象,更不能进行连续的思维,所以,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看上去挺聪明,可就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实就是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所造成的。心理学家在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进行训练时,要测验孩子的智能发展水平和注意力集中程度,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不是只注重语言的训练。
家长在训练孩子语言能力时,难免要注重记忆力的培养,让孩子背古诗、识很多字、记地图等,但往往忽略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所以,有些孩子背课文很快,但不解其意,不动脑筋,不善思考。有些家长重视孩子读、写、算的能力培养,却不注意孩子手的操作能力的训练,故而影响了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培养,还会影响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创造力是智力的最佳表现,也是衡量智力水平和发展前途的重要标志。调查发现,一个欧洲国家,国人自小就会至少3种语言,相当多的人会7种语言,但是,这个国家很少出文学家、发明家等创造性人才,因为语言的过度训练把人的大脑格式化了。那么,现在的家长就要注意,莫让语言训练阻碍了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
孩子的语言学习和掌握是需要必要的环境的,现在这么小就学外语,但又没有机会去练习,语言是在使用中学会的,但是现在的孩子根本没有锻炼外语的机会,使用语言又能使孩子有兴趣学习。所以,很多孩子觉得单调乏味,有的孩子学得快忘得快,如果这么早学习的语言最终是要因为很少使用而被忘记,那为什么还要牺牲孩子宝贵的玩耍时间呢?
语言学习很重要,但是要根据孩子所处的环境来选择主学什么辅学什么。最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心理健康部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