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公司货物验收检验不合格项检查表

时间:2019-05-13 18:3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旺旺公司货物验收检验不合格项检查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旺旺公司货物验收检验不合格项检查表》。

第一篇:旺旺公司货物验收检验不合格项检查表

旺旺公司货物入库验收检验不合格项检查表

品名:旺旺雪饼时间:2012年10月16日 运输公司:德邦物流库房:一号

不良种类:不合格检查组:001

检验员:0001检验总数:500箱 ×20袋货物批号:2D9

备注:全数检查

不良种类

外包装破损

内包装破损

霉变

虫蛀

水渍

碎裂

检验正正正正正25 正正正15 正正10 丅2 正正丅12 正正10 合同号:B0001 小计

第二篇:验收期内发现不合格的货物

5-3 验收期内发现不合格的货物,甲方应立即提出书面异议,列明不合格的项目、数量及

处理建议,对于验收不合格的货物,乙方应是货物情况及时予以退、修、换处理。

六、货款支付方式

6-1签订合同同时,支付预付款2000元

6-2在沙发所需配件到达、验收后,预付总金额的30%

6-3在沙发做成成品后,预付总金额的80%

6-4签字验收后,2个月内支付总金额的15%

6-5尾款5%为质量保证金,一年后支付。

七、质量保修条款:

7-1乙方保证合同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和规格(木质产品存在的天然色差、牛皮产品存在的天然牛疤、布艺存在的批次不同的稍微色差除外)。

7-2乙方按照保用服务细则提供服务。

7-3产品保修期内,因质量问题或运输的损坏,乙方无条件更换,在无法更换的条件下,经双方确认可更换同质同款产品。

7-4产品保用期间,因产品质量问题(非人为因素)出现的损伤,乙方应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

八、违约责任

8-1如乙方己交付产品给甲方,甲方未按合同约定支付条款,甲方须按每天合同总金额的5%向乙方支付违约金(不可抗力因素除外)。

8-2若甲方未按期将所有货款付给乙方,其货物的所有权仍属乙方,乙方有权处置。

九、合同变更

9-1双方签约后,因乙方合理要求而增减产品内容需另行签订《异动合同》。

9-2双方签字后,因甲方合理需要变更交货的时间、地点、验收人等内容应填写《交货变更确认书》,经双方签章后生效。

十、因合同涉讼时,买卖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则提交乙方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十一、本合同经双方盖章后立即生效,待保质期满后失效。

十二、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备注:沙发款式、面料(见图样)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地址:地址:

代表人或其委托人:代表人或其委托人

年月日年月日

第三篇:食品监督检验--不合格项目的小知识-汇总----2018

附件2 部分不合格项目的小知识

(2018年CFDA 食品抽检公告-整理)

一、微生物

1.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并非致病菌指标。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菌落总数测定是用来以便对被检样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菌落总数是指单位食品中的细菌个数,包括各种细菌种类。食品中细菌来自食品产、储、运、销各环节的外界污染,食品细菌的数量表示食品清洁状态,由于细菌通过自己产生的酶分解食品成分物质,因而食品细菌数量越多,越能加速食品腐败变质。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并非致病菌指标。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菌落总数超标说明个别企业可能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或者包装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还有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2.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反映产品的一般性卫生状况,用于判断食品受到粪便污染的可能性。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被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大肠菌群超标可能由于产品的加工原料、包装材料受污染,或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受人员、工器具等生产设备、环境的污染、有灭菌工艺的产品灭菌不彻底而导致。

3.霉菌

霉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真菌,霉菌污染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霉菌超标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霉菌污染,或者是产品存储、运输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流通环节抽取的样品被霉菌污染。

霉菌属于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淀粉中霉菌超标可能是由于原料受到污染,或是在生产、存储、运输、销售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当而导致产品被霉菌污染。霉菌污染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失去食品的食用价值,并产生真菌毒素危害人类健康。

霉菌属于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淀粉中霉菌超标可能是由于原料受到污染,或是在生产、存储、运输、销售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当而导致产品被霉菌污染。糕点中霉菌超标主要原因可能是原料或包装材料受到霉菌污染,产品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生产工器具等设备设施清洗消毒不到位或产品储运条件不当而导致。依据《食用小麦淀粉》(GB/T 8883—2008)中规定,食用小麦淀粉中霉菌应当不超过100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中的霉菌应不超过150CFU/g。霉菌污染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失去食品的食用价值,并产生真菌毒素危害人类健康。

霉菌在自然界很常见,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食品中水分含量和环境温湿度是影响霉菌繁殖与产毒的主要条件。受到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引起食品变质和食用中毒。

在《蜜饯卫生标准》(GB 14884—2003)中规定,蜜饯中霉菌的最大检出量为50 cfu/g。霉菌超标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霉菌污染,或是生产过程消毒不彻底,或是储运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流通过程中样品受霉菌污染。

霉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真菌,霉菌超标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霉菌污染,或者是由于产品存储、运输条件控制不当引起霉菌滋生,导致流通环节抽取的样品不合格。《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中规定,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霉菌的最大限量值为25 CFU/g。霉菌污染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

霉菌超标主要原因可能是原料或包装材料受到霉菌污 染,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生产工器具等设备设施清洗消毒不到位或产品储运条件不当而导致。《固体饮料卫生标准》(GB 7101—2003)规定固体饮料中霉菌含量≤50 cfu/g。长期食用霉菌超标的产品,可能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疾病。

霉菌超标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霉菌污染,或者是产品存储、运输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流通环节抽取的样品被霉菌污染,《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规定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霉菌的限量值为不超过25 CFU/g。霉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真菌,霉菌污染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

3.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沙门氏菌在冰箱中可生存3~4个月,在自然环境的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沙门氏菌最适繁殖温度为37℃,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中规定预包装熟肉制品和即食生肉制品中的沙门氏菌为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检出。由沙门氏菌引起的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头 痛、畏寒和腹泻等,还伴有乏力、肌肉酸痛、视觉模糊、中等程度发热、躁动不安和嗜睡。

4.嗜渗酵母计数

蜂蜜中嗜渗酵母对蜂蜜品质影响较大,是导致蜂蜜发酵的重要原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 14963—2011)中规定,嗜渗酵母计数的含量应不超过200 CFU/g。在蜂蜜生产加工过程中,嗜渗酵母主要来源于蜜蜂采集蜂蜜过程和原蜜采集后加工生产过程中两个部分。采集过程污染源自花粉、蜜蜂消化道、蜜蜂采集中遇到的空气、灰尘以及花蜜中含有的包括嗜渗酵母在内的各种微生物,生产过程污染来源于操作人员、设备和容器等的污染。食用嗜渗酵母计数超标的蜂蜜可能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

嗜渗酵母是嗜高渗透压、耐盐耐糖的一类酵母,在蜂蜜生产加工过程中,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蜜蜂采集到蜂蜜收集加工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包括源自花粉、蜜蜂消化道、蜜蜂采集中遇到的空气、灰尘以及花蜜中含有的包括嗜渗酵母在内的各种微生物;另一部分主要是原蜜采集后加工生产过程中接触的,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空气、操作人员、设备和容器等的污染。食用嗜渗酵母计数超标的蜂蜜可能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危害人体健康安全。

5.酵母

酵母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真菌,酵母超标原因可能是因为加工过程中原料受污染,也可能是储运条件控制不当导致被污染。《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再制干酪》(GB 25192—2010)中规定,酵母应不超过50 CFU/g。酵母污染可使食品变酸,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

6.阪崎肠杆菌

阪崎肠杆菌是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能对0-6月龄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以及免疫力缺陷婴儿存在较高健康风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GB10765—2010)规定,阪崎肠杆菌(仅适用于供0-6月龄婴儿食用的配方食品)应不得检出。检出阪崎肠杆菌原因可能是生产原料中微生物控制欠佳、加工过程中关键控制点控制不足或生产加工过程卫生状况较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认为,婴幼儿配方乳粉冲调、放臵过程中阪崎肠杆菌有潜在生长的可能,消费者应注意婴幼儿配方乳粉冲调、放臵的有关事项。阪崎肠杆菌是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能对0—6月龄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以及免疫力缺陷婴儿存在较高健康风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10)中规定,阪崎肠杆菌应不得检出。造成阪崎肠杆菌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产品原料中微生物控制欠佳、加工过程中关键控制点控制不足或生产加工过程卫生状况较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认为,婴幼儿配方乳粉冲调、放臵过程中阪崎肠杆菌有潜在生长的可能,消费者应注意婴幼儿配方乳粉冲调、放臵的有关事项。

阪崎肠杆菌是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能对0—6月龄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以及免疫力缺陷婴儿存在较高健康风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10)中规定,阪崎肠杆菌应不得检出。造成阪崎肠杆菌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产品原料中微生物控制欠佳、加工过程中关键控制点控制不足或生产加工过程卫生状况较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认为,婴幼儿配方乳粉冲调、放臵过程中阪崎肠杆菌有潜在生长的可能,消费者应注意婴幼儿配方乳粉冲调、放臵的有关事项。

7.霉菌和酵母

霉菌和酵母是微生物污染检测指标之一,由于霉菌和酵 母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所以霉菌和酵母超标主要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到污染,或者生产过程控制不当(如环境或操作人员污染),或流通环节样品储运条件未满足要求所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GB16740—2014)中规定,霉菌和酵母不得超过50 CFU/g 或50 CFU/mL。霉菌和酵母超标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部分霉菌可产生霉菌毒素致病。

8.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李氏菌的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中规定,一个样品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检出(适用于预包装熟肉制品和即食生肉制品)。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引起的食品中毒症状为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 然流产、脑膜炎、败血症等症状。

9.商业无菌

商业无菌是指经过适度的热杀菌以后,不含有致病的微生物,也不含有通常温度下能在其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GB 25190—2010)中规定灭菌乳要符合商业无菌的要求。该项目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杀菌处理不够彻底,导致有部分致病微生物残留,或者产品存储、运输条件控制不当导致被致病微生物污染。商业无菌不合格可能会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

二、农兽药残留

1.毒死蜱

毒死蜱是一种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的有机磷杀虫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普通白菜(如上海青等)、菠菜中毒死蜱残留限量值均不得超过0.1mg/kg,芹菜中毒死蜱残留限量值不得超过0.05mg/kg。毒死蜱属中毒农药,在叶片上残留期一般为5至7天,在土壤中残留期较长,对鱼类及水生生物毒性较高,对蜜蜂有毒。长期暴露在含有毒死蜱的环境 中,可能会导致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并会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

毒死蜱是一种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的有机磷杀虫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菠菜、普通白菜中毒死蜱残留限量值不得超过0.1mg/kg,芹菜中毒死蜱残留限量值不得超过0.05mg/kg。毒死蜱对鱼类及水生生物毒性较高,在土壤中残留期较长。长期暴露在含有毒死蜱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并可能会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

2.氟虫腈

氟虫腈是一种苯基吡唑类杀虫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叶菜类蔬菜中氟虫腈残留限量值均不得超过0.02mg/kg。欧盟法律规定,氟虫腈不得用于人类食品产业链中的畜禽。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大量进食含有高浓度氟虫腈的食品,会损害肝脏、甲状腺和肾脏。3.氯霉素

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抑菌剂,《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业部第235号公告)中将氯霉素列入禁止使用且不得在动物性食品中检出的药物。蜂产品中检出氯霉素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方面可能是蜂农为防止病虫害而非法使用 禁用兽药氯霉素,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养蜂地域的环境受到污染。氯霉素可能会抑制人体骨骼的造血功能,引起人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状白细胞缺乏症等疾病,过量食用高含量氯霉素的蜂蜜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抑菌剂,农业部235公告中将氯霉素列入禁止使用且不得在动物性食品中检出的药物,然而在动物饲养时滥用兽药可能造成氯霉素的带入。蜂产品中检出氯霉素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蜂农为防止病虫害而非法使用禁用兽药氯霉素,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养蜂地域的环境受到污染。氯霉素会抑制人体骨骼的造血功能,引起人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状白细胞缺乏症等疾病,过量食用高含量氯霉素的蜂蜜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健康危害。4.克百威

克百威是一种具有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叶菜类蔬菜(如芹菜等)中克百威残留限量值不得超过0.02mg/kg。克百威对鱼类、鸟类及野生动物有害。对在施药区觅食的鸟类可能致命,这种误食致死的鸟尸可能还会对其他鹰类及肉食鸟类造成危险,并且该农药不易降解,容易造成环境污染。5.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是一种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对昆虫和螨类具有触杀、胃毒及微弱的熏蒸作用,无内吸作用。《食品安 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普通白菜(小油菜)阿维菌素残留限量值不得超过0.1mg/kg。阿维菌素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为多见,可表现为中枢抑制、呼吸抑制、血压异常,甚至更严重情况。

6.五氯酚酸钠

五氯酚酸钠属于有机氯农药,是氯代烃类杀虫剂和杀真菌剂。《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业部第235号公告)中规定,五氯酚酸钠为禁止使用的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五氯酚酸钠会抑制生物代谢过程中氧化磷酸化作用, 可能会造成人体的肝、肾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7.腐霉利

腐霉利是一种低毒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主要用于蔬菜灰霉病防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韭菜中腐霉利残留限量值不得超过0.2mg/kg。腐霉利对眼睛、皮肤有刺激作用。

腐霉利是一种低毒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主要用于蔬菜灰霉病防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 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韭菜中腐霉利残留限量值不得超过0.2mg/kg。腐霉利对眼睛、皮肤有刺激作用。8.啶虫脒

啶虫脒是一种具有触杀、渗透和传导作用的吡啶类杀虫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普通白菜(如上海青、小青菜等)中啶虫脒残留限量值不得超过1mg/kg。啶虫脒中毒后会出现头痛、头昏、无力、视力模糊、抽搐、恶心、呕吐等健康危害。

9.克伦特罗

克伦特罗属于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曾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畜牧生产,以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瘦肉率及减少脂肪。也曾作为药物用于治疗人支气管哮喘,后由于副作用太大而禁用。《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业部公告第235号)将其列入禁止使用并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的药物,2010年《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四批)》(食品整治办„2010‟50号)又将其纳入黑名单。长期食用克伦特罗等污染的食品会引起中毒,产生心律失常,出现心悸、头晕、乏力及肌肉颤抖等健康伤害。10.呋喃它酮代谢物

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妥因、呋喃西林是属于硝基呋喃类广谱抗生素,曾广泛应用于畜禽及水产养殖业。硝基呋喃类原型药在生物体内代谢迅速,和蛋白质结合后相当稳定,故常利用对其代谢物的检测来反映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残留状况。《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业部公告第235号)、《兽药地方标准废止目录》(农业部公告第560号)中规定,硝基呋喃类药物及其代谢物为禁止使用的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均不得检出。硝基呋喃类药物及其代谢物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眼部损害和急性肝坏死等病症及致癌、致畸等健康危害。2010 年《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四批)》(整顿办函„2010‟50号)又将其纳入黑名单。

三、添加剂(防腐剂+色素)

三十、二氧化硫残留量

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亚硫酸钠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使用后会产生二氧化硫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坚果与籽类食品生产加工中不得使用亚硫酸盐、二氧化硫等 物质。二氧化硫进入人体后最终转化为硫酸盐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量摄入不会对身体带来健康危害,但若过量食用可能引起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二氧化硫(以及焦亚硫酸钾、亚硫酸钠等添加剂)对食品有漂白和防腐作用,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使用后均产生二氧化硫的残留。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食用淀粉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应不超过0.03g/kg。淀粉中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可能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硫使用过量。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还会破坏食品中维生素B1;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

二氧化硫(以及焦亚硫酸钾、亚硫酸钠等添加剂)对食品有漂白和防腐作用,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使用后均产生二氧化硫的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蜜饯凉果类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0.35 g/kg。

水果制品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可能是水果制品在加工过程中为了起到漂白和防腐的作用,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亚硫酸盐等漂白剂,从而导致产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不符合要求。少量的二氧化硫进入身体可能危害不大,但如果长期食用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亚硫酸钠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 漂白剂和防腐剂,使用后产生二氧化硫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014)中规定蜜饯凉果类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0.35g/kg。二氧化硫进入人体后最终转化为硫酸盐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量二氧化硫进入人体不会对身体带来健康危害,但若过量食用可能引起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亚硫酸钠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使用后产生二氧化硫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蜜饯凉果类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0.35g/kg。二氧化硫进入人体后最终转化为硫酸盐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量二氧化硫进入人体不会对身体带来健康危害,但若过量食用可能引起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十一、山梨酸

山梨酸及山梨酸钾是食品防腐保鲜剂,具有广泛的抑菌效果和防霉性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在糕点中最大使用量为1.0g/kg。山梨酸可以被人体的代谢系 统吸收而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体内无残留。但如果长期食用山梨酸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的骨骼生长、肾脏、肝脏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山梨酸又名2,4-己二烯酸,为酸性防腐剂,具有广泛的抑菌效果和防霉性能,对霉菌、酵母菌和好气性细菌的生长发育均有抑制作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山梨酸在熟制水产品(可直接食用)中的最大使用量为1.0 g/kg。该项目不合格原因可能是企业为增加产品保质期或者为弥补产品生产中卫生条件不佳而超限量使用,或者未准确计量。山梨酸可以被人体的代谢系统吸收而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体内无残留。但如果长期食用山梨酸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的骨骼生长、肾脏、肝脏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山梨酸及山梨酸钾是国际粮农组织和卫生组织推荐的国际公认、广谱、高效、安全的食品防腐保鲜剂,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烟草、农药、化妆品等行业,是近年来国内外普遍使用的防腐剂。山梨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参与体内正常代谢,并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都对其安全性给予了肯定。山梨酸的毒副作用比苯甲酸、维生素C和食盐还要低,不会对人体产生致癌和致畸作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在熟肉制品中最大使 用量为0.075g/kg,肉灌肠类中最大使用量为1.5g/kg。消费者长期服用山梨酸超标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骨骼生长,危害肾、肝脏的健康。

山梨酸即2,4-己二烯酸,为酸性防腐剂,具有广泛的抑菌效果和防霉性能,对霉菌、酵母菌和好气性细菌的生长发育均有抑制作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山梨酸在熟制水产品(可直接食用)中的最大使用量为1.0 g/kg。该项目不合格原因可能是企业为延长产品保质期,或者弥补产品生产过程卫生条件不佳而超限量使用,或者未准确计量。山梨酸可以被人体的代谢系统吸收而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体内无残留。但如果长期食用山梨酸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的骨骼生长、肾脏、肝脏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十二、苯甲酸及其钠盐

苯甲酸及其钠盐是食品工业中常见的一种防腐保鲜剂,对霉菌、酵母和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蔬菜罐头不得使用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苯甲酸及其钠盐的安全性较高,少量苯甲酸对人体无毒害,可随尿液排出 体外,在人体内不会蓄积。若长期过量食入苯甲酸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苯甲酸及其钠盐是食品工业中常见的防腐保鲜剂,对霉菌、酵母和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在腌渍的蔬菜中最大使用量为1.0g/kg。苯甲酸及其钠盐的安全性较高,少量苯甲酸对人体无毒害,可随尿液排出体外,在人体内不会蓄积。但若长期过量食入苯甲酸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二十五、脱氢乙酸及其钠盐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作为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作防腐剂,对霉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非发酵性豆制品中不得使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长期大量食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超标产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防腐剂超范围使用的原因可能是个别企业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超范围使用了该添加剂,或者使用的复配添加剂中含有该添加剂。

十七、防腐剂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比例之和 防腐剂是指天然或合成的化学成分,用于加入食品以延迟微生物生长或化学变化引起的腐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防腐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 1。月饼中防腐剂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比例之和超标可能是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未严格控制各防腐剂的用量造成的。防腐剂使用不当会有一定副效应,长期过量摄入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损害。

防腐剂是以保持食品原有品质和营养价值为目的的食品添加剂,它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从而延长保质期。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不仅规定了我国在食品中允许添加的某一添加剂的种类、使用量或残留量,而且规定了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相同色泽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化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防腐剂为低毒、安全性较高的品种,但长期过量摄入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

十八、甜蜜素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是一种常用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作为非营养型甜味剂,可广泛用于面包、糕点、饮料、配制酒及蜜饯等各种食品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允许蜜饯凉果中的果脯类甜蜜素最大使用量为1.0 g/kg。长期过量食用甜蜜素超标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六

十六、纽甜

纽甜的化学名称是N-[N-(3,3-二甲基丁基)]-L-α-天门冬氨-L-苯丙氨酸1-甲酯,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甜味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白酒不得使用。造成不合格的原因是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增加产品的口感,在产品中添加纽甜来调节口感。

十三、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

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食用着色剂,其在食品中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限量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的要求执行,该标准规定柠檬黄、日落黄和胭脂红在茶叶中为不得使用。茶叶中检出柠檬黄、日落黄和胭脂红可能是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为了改善茶叶感官品质,超范围使用了该类食品添加剂。合成着色剂本身没有营养价值,但长期过量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日落黄是一种人工合成着色剂,为国家批准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可用于饮料、果冻、糖果等食品的着色。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日落黄不允许在肉制品中添加。长期大量食用日落黄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肝脏产生一定影响。

胭脂红为水溶性合成色素,为国家批准使用的食用合成 色素,可用于饮料、糕点、冰激凌等食品的着色。《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胭脂红在肉制品的可食用动物肠衣类最大使用量为0.025g/kg,除可食用动物肠衣外,肉制品中均不得添加。长期大量食用胭脂红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肝脏产生一定影响。

十五、苋菜红

苋菜红是一种合成着色剂,用于改变饮料的色泽有较好的效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果、蔬汁饮料中苋菜红≤0.05g/kg,同时也应满足产品明示质量要求。合成着色剂几乎没有营养价值,长期大量食用合成着色剂超标的产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十一、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作为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作稳定剂、抗氧化剂、防腐剂、螯合剂、防止金属离子引起的变色、变质、变浊及维生素的氧化损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允许蜜饯凉果中的果脯类(仅限地瓜果脯)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最大使用量为0.25g/kg),其他类别的蜜饯凉果类不得使用。乙二胺四乙 酸二钠对粘膜、上呼吸道和对眼睛、皮肤可产生刺激作用。长期大量食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超标产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作为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作稳定剂、抗氧化剂、防腐剂、螯合剂,防止金属离子引起的变色、变质、变浊及维生素的氧化损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允许蜜饯凉果中的果脯类(仅限地瓜果脯)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最大使用量为0.25g/kg),其他类别的蜜饯凉果类不得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可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皮肤产生刺激作用。长期大量食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超标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作为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作稳定剂、抗氧化剂、防腐剂、螯合剂,防止金属离子引起的变色、变质、变浊及维生素的氧化损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允许蜜饯凉果中的果脯类(仅限地瓜果脯)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最大使用量为0.25g/kg),其他类别的蜜饯凉果类不得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可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皮肤产生刺激作用。长期大量食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超标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四、重金属

十六、铅

铅为有害金属元素,主要通过环境污染带入保健食品原料,某些原料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较强。GB 1674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规定,铅不得超过2.0mg/kg。纽斯葆牌钙维D咀嚼片(香橙味)执行的企业标准Q/GS 0083S—2016中规定,铅不得超过0.5 mg/kg。铅超标说明生产企业对原料质量把关不严,或者使用了有害金属含量超标的原料,也不排除从生产设备迁移入保健食品的可能。

铅是一种慢性和积累性毒物,长期接触铅及其化合物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中规定香辛料类铅的最大检出限量为3.0mg/kg,水果制品中铅的限量值为≤1mg/kg。香辛料中铅超标主要是环境污染带入原料,说明生产企业对原料把关不严,使用了铅含量超标的原料,也不排除从生产设备迁移入食品的可能。蜜饯中铅超标可能是由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再由植物原料进入终产品蜜饯中,或者是食品加工设备、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含有铅,食品加工时也可能迁移到蜜饯中。

铅是一种能够在生物体内蓄积且排除缓慢的重金属污染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生产日期在2017年9月17日前)中规定,油脂及其制品中铅(以Pb计)限量值为≤0.1mg/kg。食品中铅含量超标可能是生产企业对原料把关不严,使用了铅含量超标的原料,或存在污染物从生产设备迁移入食品的可能。人体若长期大量摄入铅含量超标的食品,铅会蓄积在体内,可能影响神经系统、智力发育等。

十九、镉

镉是水产制品中最常见的污染重金属元素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DNFP)和国际职业卫生重金属委员会将镉列入重点研究的环境污染物,世界卫生组织(WHO)则将其作为优先研究的食品污染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中规定,干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以相应食品原料脱水率或浓缩率折算,脱水率或浓缩率可通过对食品的分析、生产者提供的信息以及其他可获得的数据信息等确定。本次检出不合格产品是按照企业提供的脱水率进行折算。水产制品中镉不合格可能是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对环境中镉元素的富集导致。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慢性蓄积性,长期大量摄入镉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肾和骨骼损伤等。

镉是水产制品中最常见的污染重金属元素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DNFP)和国际职业卫生重金属委员会将镉列入 重点研究的环境污染物,世界卫生组织(WHO)则将其作为优先研究的食品污染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中规定鲜冻水产动物鱼类镉的限量≤0.1mg/kg,干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以相应食品原料脱水率或浓缩率折算,脱水率或浓缩率可通过对食品的分析、生产者提供的信息以及其他可获得的数据信息等确定。本次检出不合格产品是按照企业提供的脱水率折算限量值进行判定,折算后镉的限量值为≤0.17mg/kg。水产制品中镉不合格可能是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对环境中镉元素的富集。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慢性蓄积性,长期大量摄入镉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肾和骨骼损伤等。

十九、铝的残留量

在传统粉丝粉条加工过程中,添加硫酸铝钾(明矾),可以提高粉丝的韧性,减少断条损失。硫酸铝钾的添加会造成粉丝粉条中铝残留。《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批准β-半乳糖苷酶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等的公告》(2015年第1号)中要求粉丝粉条中铝的残留量不得超过200mg/kg。长期过量摄入铝会导致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影响儿童智力发育,抑制胎儿的生长发育。

五、真菌毒素

十六、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毒素B1是已知的化学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其毒性作用主要是对肝脏的损害,它污染的食物主要是花生、玉米、稻谷、小麦等食品,这些食品常用于生产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1)中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最大不超过0.5μg/kg。导致黄曲霉毒素B1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企业采购时没有严格挑拣原料并进行相关检测。

黄曲霉毒素B1是已知的化学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1)中规定黄曲霉毒素B1在玉米制品中的最大限量为20 μg/kg。薯类和膨化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不合格可能是原料在采收和储运过程中环境条件高温潮湿,导致霉变、腐烂,企业采购时没有严格挑拣原料并进行相关检测;加工中工艺控制不当。

六、污染物 + 非食用物质

十八、苯并[a]芘

苯并[a]芘是一种芳烃类化合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具有一定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中规定,稻谷、糙米、大米、小麦、小麦粉、玉米、玉米面(渣、片),熏、烧、烤肉类以及熏、烤水产品中苯并[a]芘最大限量为5.0μg/kg;油脂及其制品中苯并[a]芘最大限量为10μg/kg。食用植物油中苯并[a]芘超标的原因可能是油料收储、晾晒不当,从环境、包装、机械收获、运输等过程中引入污染;生产中关键工艺控制不当等。

十三、氰化物

氰化物是白酒中一项重要的安全指标,《蒸馏酒及配制酒卫生标准》(GB 2757—1981)规定蒸馏酒氰化物指标(以HCN计):以木薯为原料者≤5mg/L,以代用品为原料者≤2mg/L(60%酒精度折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蒸馏酒及其配制酒》(GB 2757—2012)规定蒸馏酒氰化物指标(以HCN计)≤8mg/kg(100%酒精度折算)。白酒中氰化物超标可能是生产者直接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原料加工或用木薯为原料的酒精勾调制成成品白酒上市出售,也可能是生产工艺去除氰化物不彻底造成。六

十、N-二甲基亚硝胺

N-二甲基亚硝胺是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一种,食品中天然存在的N-亚硝胺类化合物含量极微,但其前体物质亚硝酸盐和胺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形成N-亚硝胺类化合物。鱼类特别是海洋鱼类中存在天然胺类物质氧化三甲胺,在氧化三甲胺还原酶、腐败细菌特别是兼性厌氧菌的作用下,氧化三甲胺脱氧被还原成三甲胺,三甲胺是海洋鱼类腐败的恶臭成分,可经亚硝化反应生成亚硝胺。本次检出2批次N-二甲基亚硝胺不合格食品均为烤鱼片类,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水产制品限量规定(≤4.0 μg/kg)。N-二甲基亚硝胺超标可能由于产品原料腐败所致,反映该食品卫生状况不达标。N-二甲基亚硝胺是国际公认的毒性较大的污染物,具有肝毒性和致癌性。目前由N-二甲基亚硝胺引起的急性中毒较少,但如果一次或多次摄入含大量N-亚硝基化合物的食物,也可能引起急性中毒,主要症状为头晕、乏力、肝实质病变等。

在传统粉丝粉条加工过程中,添加硫酸铝钾(明矾)可以提高粉丝的韧性,减少断条损失。硫酸铝钾的添加会造成粉丝粉条中铝残留。《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批准β-半乳糖苷酶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等的公告》(2015年第1号)中要求粉丝粉条中铝的残留量不得超过200mg/kg。长期过量摄入 铝会导致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影响儿童智力发育,抑制胎儿的生长发育。

十四、溴酸盐

其他饮用水中的溴酸盐是水源水在经过臭氧消毒后所产生的副产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规定其他饮用水中溴酸盐含量≤0.01mg/L。长期饮用具有较高含量溴酸盐的饮用水,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七、标签—营养—保健

1.标签标识

本次抽检标签标识错误产品情况如下:哈尔滨市香坊区美乐孕婴用品馆销售的标称黑龙江农垦英博华威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婴儿配方奶粉(1段)产品标签营养成分表中铜、镁的单位标识错误,铜的单位“μg”错误标识为“mg”,镁的单位“mg”错误标识为“μg”。检验机构为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2.酒精度

酒精度又叫酒度,是指在20℃时,100毫升酒中含有乙醇(酒精)的毫升数,即体积(容量)的百分数。酒精度是葡萄酒的一个理化指标,含量不达标会影响葡萄酒的品质。《葡萄酒》(GB/T 15037—2006)中规定脱醇葡萄酒的酒精度为0.5%vol~1.0%vol,酒精度高于或低于此范围即为酒精度不达标。不达标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检验能力不足,造成检验结果偏差,或是包装不严密造成酒精挥发,导致酒精度降低以致不合格。

3.水分

水分,是保健食品的一项质量指标,按照广东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Q/WK 0014 S—2014中规定,水分不得超过9.0%。水分超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生产工艺控制不到位、包装材料密封性差、储运时的环境条件不符合要求等。水分超标可能引起保健食品霉变、功效成分或营养物质产生变化等。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水分不得超过6.0%。水分超标,会导致产品储存时间变短,容易变质。

4.钠

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中钠元素指标不超过24.0 mg/100kJ,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钠含量不得低于标签明示值的80%。钠元素不达标原因可能是原辅料质量控制不严,包括食品营养强化剂不满足质量规格要求、食品原料本底含量不清等;生产加工环节控制不严,包括生产加工过程中搅拌不均匀,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或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

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钠的缺乏在早期症状不明显,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是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的基本营养成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钠元素指标不超过24.0 mg/100kJ,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钠的技术要求最小值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最大值为24.0mg/100kJ。钠元素不达标原因可能是原辅料质量控制不严,包括食品营养强化剂不满足质量规格要求、食品原料本底含量不清等;生产加工环节控制不严,包括生产加工过程中搅拌不均匀,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或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

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中钠元素指标不超过24.0 mg/100kJ,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钠含量不得低于标签明示值的80%。钠元素不达标原因可能是原辅料质量控制不严,包括食品营养强化剂不满足质量规格要求、食品原料本底含量不清等;生产加工环节控制不严,包括生产加工过程中搅拌不均匀,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或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

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中钠元素指标不超过24.0 mg/100kJ,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规定钠含量不得低于标签明示值的80%。钠元素不达标原因可能是原辅料质量控制不严,包括食品营养强化剂不满足质量规格要求、食品原料含量不清等;生产加工环节控制不严,包括生产加工过程中搅拌不均匀,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或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

5.镁

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矿物质元素之一,是一种参与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及新陈代谢过程必不可少的元素。镁影响钾

离子和钙离子的转运,调控信号的传递,参与能量代谢、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10)规定镁的限值为1.2~3.6mg/100kJ;《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13432—2013)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婴儿配方奶粉中镁的技术要求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超出1.2~3.6mg/100kJ。本次抽检共检出3批次婴儿配方奶粉产品亚镁指标均为符合国家标准但不符合产品标签明示值。

6.磷

磷是骨骼牙齿的重要构成材料,促成骨骼和牙齿的钙化不可缺少的营养素,还参与体内能量的代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 25596—2010)中规定,磷含量要求为6~24mg/100kJ,《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中磷的技术要求最小值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低于6mg/100kJ,最大值为24mg/100kJ。产品不合格原因可能是:原辅料用食品营养强化剂不满足质量规格要求或生产过程中企业未按照标签明示值进行添加。如果过量摄入,会导致骨质疏松易碎、破坏其他矿物质平衡。

7.钙

钙是人体必需的元素,是人类骨、齿的主要无机成分,也是神经传递、肌肉收缩等所必需的元素,人体中钙含量不足或过剩都会影响生长发育和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 25596—2010)中规定,钙含量要求为12-35mg/100kJ,问答中规定,对于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食品或氨基酸配方食品应当根据婴儿代谢状况调整部分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钙含量可以调整为12-60mg/100kJ。《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中钙的技术要求最小值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低于12mg/100kJ,最大值为35mg/100kJ,对于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食品或氨基酸配方食品的钙含量,最大值可以调整为60mg/100kJ。钙元素不合格原因可能是:原辅料质量控制不严或企业在生产加工环节未按照标签明示值进行添加。

8.硒

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癌症非常重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 25596—2010)中规定,硒含量要求为

0.48-1.90μg/100kJ,《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应不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中硒的技术要求最小值应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低于0.48μg/100kJ,最大值为1.90μg/100kJ。硒元素不合格原因可能是:食品原料本底含量不清;企业未按照标签明示值或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盲目补硒是不可取的,人体长期处在高硒状态下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9.脂肪

脂肪脂类是油、脂肪、类脂的总称,广泛存在于绝大部分的食品中,属于五大核心营养素,也是乳制品的一个品质指标。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GB 19302—2010)中的要求,发酵乳中脂肪的含量必须≥2.5 g/100g。该项目不达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添加了过多的物质,使得脂肪含量过低。脂肪属于营养成分,含量过低会导致营养摄入量不足,影响身体健康。

10.维生素A 维生素A又称维生素甲、视黄醇等,为脂溶性维生素品种,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和骨的发育,是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的基本营养成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维生素A指标不低于14μgRE/100kJ且不超过43μgRE/100kJ,并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维生素A的技术要求最小值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低于14μgRE/100kJ,最大值为不超过43μgRE/100kJ。维生素A含量不达标原因可能是由于受生产工艺条件的限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损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或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等。

11.维生素B1 维生素B1又称 硫胺素,能促进肠胃蠕动,增加食欲。

是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的基本营养成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维生素B1指标不低于12.5μg/100kJ,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维生素B1的技术要求最小值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低于12.5μg/100kJ。维生素B1含量不达标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受生产工艺条件的限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损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就是企业对相关法规标准的理解不够透彻等。

12.生物素

生物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可以帮助脂肪代谢,减轻湿疹症状,是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的可选择添加的营养成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生物素指标不低于0.17μg/100kJ,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生物素的技术要求最小值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低于0.17μg/100kJ。生物素含量

不达标原因可能是原辅料质量控制不严;生产加工环节控制不严;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或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等。

13.叶酸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叶酸缺乏可导致贫血,属于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可选择添加的营养成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叶酸指标不低于1.2μg/100kJ,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叶酸的技术要求最小值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低于1.2μg/100kJ。叶酸含量不达标原因可能是原辅料用食品营养强化剂不满足质量规格要求;生产加工过程中搅拌不均匀;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或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等。

14.亚油酸

亚油酸是促进大脑发育和保证视力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它和大脑发育、智力发育、视网膜发育和视觉形成都有密切关系,对皮肤发育及肾功能健全也十分重要。亚油酸在体内可以转化为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四烯酸,有助于促进大脑和视力的发育,促进皮肤健康和伤口愈合。新生婴

儿自身不能合成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四烯酸,必须完全靠外界食物供给,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添加足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婴幼儿健康成长。《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GB 10767—2010)规定,亚油酸的最小限值为0.07g/100kJ;《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乳粉中亚油酸的技术要求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低于0.07g/100kJ。

八、油脂—调味品---理化指标

1.酸值

酸值主要反映食品中的油脂酸败的程度。油脂酸败产生的醛酮类等化合物长期摄入会对健康有一定影响,但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可以辨别出油脂酸败特有的哈喇等异味,需避免食用。《菜籽油》(GB/T 1536—2004)中规定,压榨成品菜籽油、浸出成品菜籽油的酸值(KOH)限值分别为≤0.20mg/g(一级)、≤0.30mg/g(二级)、≤1.0mg/g(三级)、≤3.0mg/g(四级)。造成酸值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食品生产者原料采购上把关不严,油脂加工工艺不达标;产品储藏条件不当,特别是在环境温度较高时,易导致食品中油脂的氧化酸败。

酸值主要反映食品中的油脂酸败的程度。造成酸值不合40 格的主要原因有:食品生产者原料采购上把关不严,油脂加工工艺不达标;产品储藏条件不当,特别是在环境温度较高时,易导致食品中油脂的氧化酸败。《亚麻籽油》(GB/T 8235—2008)中规定,压榨成品亚麻籽油的酸值(以KOH计)限值分别为≤1.0mg/g(一级)、≤3.0mg/g(二级);浸出成品亚麻籽油的酸值(以KOH计)限值分别为≤0.2mg/g(一级)、≤0.3mg/g(二级)、≤1.0mg/g(三级)、≤3.0mg/g(四级)。油脂酸败产生的醛酮类等化合物长期摄入会对健康有一定影响,但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可以辨别出油脂酸败特有的哈喇等异味,需避免食用。

酸价主要反映食品中的油脂酸败程度。油脂酸败产生的醛、酮类化合物长期摄入会对健康有一定影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中规定,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酸价不得超过3 mg/g。一般情况下,酸价超标的炒货食品,消费者在食用过程中能明显辨别出哈喇等异味,需避免食用。造成酸价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原料采购上把关不严、生产工艺不达标、产品储藏条件不当,特别是存贮温度较高时易导致食品中的脂肪氧化酸败。

酸价主要反映食品中的油脂酸败程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月饼中的酸价(以脂肪计)(KOH)应不超过5mg/g。造成酸价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企业原料采购把关不严、生产工艺不达标、41 产品储藏条件不当,特别是存贮温度较高时易导致食品中的脂肪氧化酸败。酸价超标会导致食品有哈喇味,超标严重时所产生的醛、酮、酸会破坏脂溶性维生素,导致肠胃不适。

酸价主要反映食品中的油脂酸败程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中的酸价(以脂肪计)(KOH)应不超过5mg/g。造成酸价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企业原料采购把关不严、生产工艺不达标、产品储藏条件不当,特别是存贮温度较高时易导致食品中的脂肪氧化酸败。酸价超标会导致食品有哈喇味,超标严重时所产生的醛、酮、酸会破坏脂溶性维生素,导致肠胃不适。2.过氧化值

过氧化值是表示油脂和脂肪酸等被氧化程度的一种指标。用来说明样品是否因已被氧化而变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腌腊肉制品》(GB2730—22015)中规定,火腿、腊肉、咸肉、香(腊)肠的过氧化值不超过0.5g/100g,腌腊禽制品的过氧化值不超过1.5g/100g。过氧化值超标可能主要与个别企业所使用的原辅料油质量问题不过关,或者使用的原料肉存储时间较长,以及产品存储时间过长等有关。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食品中油脂是否氧化变质。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用油已经变质,或者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酸败;也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未采取有效的抗氧化措施,使

得终产品油脂氧化。《糕点、面包卫生标准》(GB 7099—2003)中规定,糕点中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应不超过0.25g/100g。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虽一般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严重时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一般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但过高时可能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膨化食品》(GB 17401—2014)中规定,膨化食品中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应不超过0.25g/100g。《菜籽油》(GB/T 1536—2004)中规定,压榨成品菜籽油、浸出成品菜籽油的过氧化值限值分别为≤5.0mmol/kg(一级、二级)、≤6.0mmol/kg(三级、四级)。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酸败。此外,植物油精炼不到位也可能造成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的过氧化值不合格。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炒货食品中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产品中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虽一般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食用不合格产品严重时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中规定,熟制葵花籽过氧化值的限量值为0.80 g/100g,其他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过氧化值的限量值为0.50 g/100g。一般情况下,氧化变质的炒货食品,消费者在食用

过程中能明显辨别出哈喇等异味,需避免食用。造成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储存不当导致坚果与籽类的脂肪氧化、生产用油变质,或者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产品酸败变质。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炒货食品中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造成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储存不当导致坚果与籽类的脂肪氧化、生产用油变质,或者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产品酸败变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中规定,熟制葵花籽过氧化值的限量值为0.80 g/100g,其他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过氧化值的限量值为0.50 g/100g。一般情况下,氧化变质的炒货食品,消费者在食用过程中能明显辨别出哈喇等异味,需避免食用。随着产品中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虽一般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食用不合格产品严重时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食品中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虽一般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严重时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饼干卫生标准》(GB 7100—2003)中规定,饼干中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应不超过0.25g/100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膨化食品》(GB 17401—2014)中规定,膨化食品中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应不超过0.25g/100g。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用油已经变质,或者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

当,导致油脂酸败;也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未采取有效的抗氧化措施,使得终产品油脂氧化。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食品中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虽一般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严重时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饼干卫生标准》(GB 7100—2003)中规定,饼干中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应≤0.25g/100g。《糕点、面包卫生标准》(GB 7099—2003)中规定,糕点中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应≤0.25g/100g。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用油已经变质,或者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酸败;也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未采取有效的抗氧化措施,使得终产品油脂氧化。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食品中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虽一般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严重时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规定,糕点中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应不超过0.25g/100g。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用油已经变质,或者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酸败;也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未采取有效的抗氧化措施,使得终产品油脂氧化。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一般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但过高时可

能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油茶籽油》(GB 11765—2003)标准中规定:压榨成品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限值分别为≤6.0mmol/kg(一级)、≤7.5mmol/kg(二级);浸出成品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限值分别为≤5.0mmol/kg(一级、二级)、≤6.0mmol/kg(三级、四级);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酸败;此外,植物油精炼不到位也可能造成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的过氧化值不合格。

3.溶剂残留量

溶剂残留量中的溶剂是指浸出工艺生产植物油所用的溶剂,国内一般为“六号溶剂”,溶剂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浸提溶剂后,没有在后续工艺中采取有效措施去除溶剂,或又将此类产品违规标称为压榨。《大豆油》(GB 1535—2003)(产品生产日期在2017年3月23日之前)中规定,三级压榨成品大豆油中溶剂残留量不得检出(检出值小于10mg/kg视为未检出)。食用油中溶剂残留量过高,长期接触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有损害。

溶剂残留量中的溶剂是指浸出工艺生产植物油所用的溶剂,国内一般为“六号溶剂”,溶剂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浸提溶剂后,没有在后续工艺中采取有效措施去除溶剂,或又将此类产品违规标称为压榨。《菜籽油》(GB 1536—2004)(产品生产日期在2017年3月23日之前)规定,四级压榨成品菜籽油中溶剂残留量不得检出(检出值小于10mg/kg视为未检出)。食用油中溶剂残留量过高,长期接触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有损害。

4.反式脂肪酸(C18:1T)反式脂肪酸是所有含反式双键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反式脂肪酸(C18:1T)是其中一种,其双键上两个碳原子结合的两个氢原子分别在碳链的两侧。一般油脂在脱色、脱臭等精炼过程和煎炸过程中遇到光、热和催化剂,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橄榄油、油橄榄果渣油》(GB 23347—2009)(产品生产日期在2017年3月23日之前)中规定,初榨橄榄油中反式脂肪酸(C18:1T)≤0.05%。过多摄入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5.氨基酸态氮

氨基酸态氮是酱油的特征性品质指标之一。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酱油的质量越好,鲜味越浓。氨基酸态氮不合格,主要影响的是酱油产品的风味。氨基酸态氮的执行标准有《酿造酱油》(GB/T 18186—2000)、《配制酱油》(SB/T 10336—2012)、产品明示标准及质量要求。本次检出的不合格样品标签明示氨基酸态氮含量≥1.0g/100mL,实际检测含量未达标签明示要求。氨基酸态氮含量不达标,可能是产品生产工艺不符合标准要求,未达到要求发酵的时间;也有可能是产品配方缺陷的问题;还可能是酿造酱油产品本身等级较低,企业为增加销量违规标注高等级等(酿造酱油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还有可能存在个别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降低成本而故意掺假的问题。

九、蜂蜜+糖类

1.蔗糖分

食糖的质量指标之一,反映了食糖中蔗糖的含量,是食糖质量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蔗糖是食糖的主要成分,蔗糖分高低与生产工艺水平密切相关。行业标准《单晶体冰糖》(QB/T 1173—2002)中规定合格级单晶体冰糖的蔗糖分要≥99.6%。

2.葡萄糖和果糖

蜂蜜的主要成分为糖类和水分。蜂蜜中的糖分以单糖为主,即葡萄糖和果糖,由于蜂蜜品种及产地的不同,其中葡萄糖与果糖的含量比例也不尽相同。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 14963—2011)中规定,每100g蜂蜜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之和应不低于60g。生产企业向原蜜中添加糖浆及其他添加剂以提高蜂蜜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是导致蜂蜜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偏低的主要原因。

3.还原糖分

食糖的质量指标之一,反映了食糖中还原糖的含量。还原糖分高的食糖易吸潮,易滋生微生物,导致变质,不利于保存。还原糖分超标与生产工艺、运输储存环境等密切相关。行业标准《单晶体冰糖》(QB/T1173—2002)中规定合格级单晶体冰糖的还原糖分要≤0.12%。

食糖的品质指标之一,反映了食糖中还原糖的含量,还原糖含量会影响食糖的口感、外观等。《单晶体冰糖》(QB/T 1173—2002)中规定一级单晶体冰糖的还原糖分要≤0.08%。还原糖分超标与生产工艺、运输储存环境等有关。

4.色值

食糖的品质指标之一,是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等质量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它主要影响糖品的外观,是杂质多寡的一种反映,也是生产工艺水平的一种体现。国家标准《白砂糖》(GB317—2006)中规定精制白砂糖的色值要≤25IU;行业标准《多晶体冰糖》(QB/T1174-2002)中规定黄冰糖的色值要≤270 IU。

5.不溶于水杂质

食糖的品质指标之一,反映了食糖中不溶于水杂质的含量。不溶于水杂质影响食糖的外观、口感,杂质中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安全的物质。不溶于水杂质含量的高低与生产工艺密切相关。行业标准《红糖》(QB/T4561-2013)中规定一级红糖的不溶于水杂质要≤150 mg/kg。

食糖的品质指标之一,反映了食糖中不溶于水杂质的含量。不溶于水杂质影响食糖的外观、口感等。国家标准《白砂糖》(GB317—2006)中规定二级白砂糖的不溶于水杂质要≤60mg/kg。不溶于水杂质含量的高低与生产工艺密切相关。

6.二氧化硫

硫磺在制糖工艺中常用作加工助剂,生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硫,起到澄清、漂白作用,如生产工艺控制不好,有可能导致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此外,制糖原料和其他助剂可能含硫,也可能造成二氧化硫残留。行业标准《单晶体冰糖》(QB/T 1173—2002)中规定单晶体冰糖的二氧化硫残留量要≤20 mg/kg。二氧化硫可

第四篇:公司2014年不合格、观察项封闭要求

公司内审不合格、观察项封闭注意事项

一、内审观察项封闭:

开具观察项的问题可能包括偶然的、轻微的问题,或者是明显限于资源、暂时不便整改(投入资源与收益不匹配)的问题。

整改要求:由责任部门提出整改措施(就事论事改正),或结合单位工作重点和思路,制订纠正措施计划,实施后由各单位负责人(或分管领导)签字验收,不必附整改材料。

二、内审不合格项封闭:

开具不合格报告可能是在管理上、业务流程操作上有较大意义的问题,或者外审容易开具不合格的问题,一般有一定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

不合格报告封闭要求:

1、原则:不合格报告重在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以后类似问题再发现,而不是就事论事的整改。改进意义较大的不合格报告,原因分析要到位,纠正措施要有力度;其它不合格报告至少要自圆其说。

2、具体步骤

第一步:由责任部门负责分析原因。一个不合格往往包括多种原因,可能涉及人、机、料、法(即法规、制度、方案、措施)、环(作业环境)、测等方面的原因,开始应多列出一些原因,然后去掉较弱的原因和不具备解决条件的原因(即消除此原因代价大于收益)。将确定好的原因填写到“不合格报告原因分析栏”,由部门负责人签字认可。

第二步:由责任部门提出整改措施以及针对原因的纠正措施,根据问题和措施涉及的权限由分管领导签字,责任部门至少应将问题和措施向分管领导汇报。有些问题可能无法进行整改或无必要整改,不必制订整改措施,但必须制订纠正措施。

第三步:实施后由单位负责人收验合格后,并附实施证据,报内审组(培训中心)签字验收。注意不要只附整改证据,而未附纠正措施实施证据。

第五篇: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制度

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制度

1、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完成后,施工单位按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进行自检;

2、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填写工程报验单及相关检验批或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向监理进行报验;

3、监理工程师应按照验收标准,及时组织相关单位及人员,对施工单位提交的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进行现场复核,对施工质量进行验收;

4、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质量经验收合格后,监理工程师应及时签认相关资料,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未经签认的工序,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如验收不合格,监理工程师应通知施工单位进行返工或修整处理,自检合格后,重新组织验收;

6、单位工程完工后,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按验标要求向建设单位提交验收申请报告,由总监理工程师会同建设单位组织有关单位验收。

下载旺旺公司货物验收检验不合格项检查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旺旺公司货物验收检验不合格项检查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