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管理概论考试复习1
2008级地信专业《土地管理概论》课程主要复习内容 参考书目:1.土地管理概论(简称《概论》)——武大出版社
2.土地管理学总论———————— 农业出版社
3.相关网页
一、基本概念
地籍(P70)、宗地(P74)、基本农田(P202)、土地登记(P102)、土地征收(P174)、城镇土地等/城镇土地级(P89)、农用土地等/农用土地级(P95)、基准地价/宗地地价、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P211)
二、内容体系
1.简述我国土地资源总体特征。
2.简述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土地管理包括哪些内容?(P14)
4.进行土地管理所采用的四种手段或方法是什么?(P19)
5.地籍管理包括哪些工作内容?(P72)
6.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GB)和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并了解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参见所发资料)
7.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要提交哪些成果?(P215)
8.地籍调查时,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分别要完成哪些工作?(《概论》P155-156)(P75)
9.简述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网络查询)
10.城镇土地分等要考虑哪些因素?(《概论》P106 表6-1)(P90)
11.城镇土地定级的因素体系(《概论》P111 表6-2)
12.影响地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3.土地权属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概论》P141)
14.简述我国土地权利结构体系(《概论》P143.145-151)
15.确认土地权属的一般原则有哪些?(《概论》P152-155)
16.土地登记主要内容(《概论》P159-161)
17.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有些?分别阐述。(《概论》P169)
18.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遵循哪些原则?(《概论》P184)
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哪些?(《概论》P189)
20.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包括哪些?
2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措施有哪些?(《概论》P198-199)
22.我国对耕地数量管制和质量管制有什么管制措施?(《概论》P205)
23.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要如何办理审批手续?(《概论》P207)
24.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目的是什么?(《概论》P254)
25.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处理步骤(《概论》P255)
26.简述“一张图”管地的实质和意义。(网络查询)
第二篇:艺术概论考试复习
艺术概论考试复习
一.名词解释题
1、艺术概论研究的对象:艺术概论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原理、范畴、原则和方法等。
2、“艺术学之父”:19世纪末德国人康拉德·费德勒首次提出“美=艺术”的公式不能成立,强调艺术研究的独立性,因而人们称其为“艺术学之父”。
3、游戏发生说:这种说法是由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艺术与游戏之间有共同点:它们都是超功利的,不能满足人们实际的物质需要;都具有假定性;都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该说法对艺术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4、书法艺术:是以线条的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5、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感情的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
6、实用艺术:所谓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它具有物质生产与艺术创作相统一的特征,实用的、材料的、结构的特点与装饰的、美化的、观赏的特点交融在一起,既具有物质的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的愉悦功能。
7、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
8、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
9、艺术作品的格调: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
10、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11、意识是指人在清醒状态下对现实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分为:误差无意识、病患无意识、梦幻无意识、本能无意识、习惯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12、艺术的创作方法: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也是艺术表现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
13、典型: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个性化了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14、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色,这是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水准的标志。
15、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
16、艺术流派: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17、艺术思潮: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
潮的影响,艺术领域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18、艺术传播: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艺术传播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传播方式,使艺术信息和作品得到扩展及蔓延,并传递给接受者。
19、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或意境。
20、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艺术构思的方式主要包括整合,变形,移情和意蕴的凝结。
21、蒙太奇:本义源于法语montage,是建筑学上装配、组合的意思。后来,电影借用这个概念,使其逐渐成为影视制作的一个专用术语。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狭义的蒙太奇是指影视作品的组接技巧。即在影视制作时期,将前期采集的画面和声音素材按照主题要求所设计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
22、意境: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
23、艺术鉴赏内涵:是指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2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朝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二、简答题
(1)艺术起源的五个主要理论观点:
①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模仿。这是一种最为古老的观点。代表人物,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②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代表人物,德国的席勒、英国的斯宾塞、德国的谷鲁斯。③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主要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美国学者苏珊·朗格。④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这是西方近代影响比较大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英国人爱德华·泰勒、英国人詹姆斯·弗雷泽。⑤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代表人物,俄国人普列汉诺夫。
(2)说出艺术的几种划分方法:
①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绘画、雕塑)、时空艺术(戏剧、影视)。②以对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雕塑)、视听艺术(戏剧、影视)。③以艺术作品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④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⑤从本质上讲分为五大类别:造型艺术(绘画、雕塑等)、实用艺术(建筑、园林等)、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诗歌、散文等)、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
(3)简述悲剧及其由于题材范围的不同所分的类型。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思想内涵一般表现正义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或失败,以美好理想的破灭,斥恶扬善,给人以激励和启迪。
悲剧由于题材范围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①英雄悲剧。表现英雄人物,歌颂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②性格悲剧。由于人物内在性格的矛盾或弱点,所导致的悲剧。③命运悲剧。恶劣的命运所产生的悲剧。④社会悲剧。由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刻矛盾所造成的悲剧。
(4)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A、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B、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C、创造欲望的调动及动机的生成。
(5)简述艺术家的修养及其包括的方面。
艺术修养指: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提高艺术理论素养和艺术创作技巧,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神韵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修养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②广博的知识③深邃的思想④ 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③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6)请简述创作方法的两大主流及其特征:
包括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基本特征:①艺术描绘的客观性②艺术形象的典型性③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浪漫主义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基本特征①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②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③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7)简述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根据:①艺术作品在空间上、时间上都能面对不同地域的接受者。②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性特征。③不同历史中的接受主体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而有所创造。④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性;主体存在的历史性;艺术作品结构的召唤性构成了艺术接受的无限创造性和评价性的客观依据。
(8)简述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现当代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
②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③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的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的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
(9)简述艺术批评的形态和作用:
艺术批评的形态主要包括社会历史批评、伦理道德批评、心理批评等。
艺术批评的作用:一,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二,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三,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三、综合论述题:
(1)运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原理来分析你所熟知的艺术作品(文学、绘画、音乐、影视等
等皆可)。
①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活动。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人的主观精神。内容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诸多要素的总和。②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亦即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其内部联系表现为内部形式,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外部形式,即表现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③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艺术创作中,内容常常起到主导的作用,形式的选择应当以是否适应内容的需要为原则;但同时,形式又呈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可以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由于形式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此题要求结合具体艺术事实,切合理论,论述充分)
(2)试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①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是东方艺术在世界舞台上融合交汇的伟大时代,也是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的伟大时代。②世界艺术: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术的一种。特征是:
Ⅰ)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
Ⅱ)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
Ⅲ)世界艺术是指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
③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Ⅰ)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Ⅱ)差别在于: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④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的意义
该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Ⅰ)社会主义艺术必须坚持民族形式。
Ⅱ)坚持社会主义艺术的开放性。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艺术并与本民族的艺术传统结合起来,洋为中用,创造出新的更高级的社会主义艺术,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此题要求结合具体艺术事实,切合理论,论述充分)
(3)联系你对所熟知的艺术作品(文学、绘画、音乐、影视等等皆可)的鉴赏过程,谈谈艺术鉴赏的内涵及提高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的途径。
①艺术鉴赏内涵:是指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②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的途径:
第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
第二、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第三、不断积累社会、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
第四、在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中积累审美体验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此题要求必须结合具体艺术事实,切合理论,论述充分)
(4)结合具体的艺术史实谈谈艺术思潮、艺术流派、创作方法的关系,并论述研究艺术思潮、艺术流派和创作方法的现实意义。
①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的区别:艺术流派是艺术主张、创作倾向、艺术风格等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艺术风格成于个人,是艺术家独特艺术个性的集中表现。一个大的艺术思潮中包含着多个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是互为前提条件而具统一性的。
②艺术创作方法与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特定的创作方法体现了特定的艺术思潮、流派的审美文化精神;某一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往往要推崇与之相应的一定的创作方法;而创作方法也因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而得以迅速发展;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创作方法则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创作方法具有普适性。各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用创作方法;各创作方法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是相互渗透,互为作用的。③研究艺术流派、思潮与创作方法有现实意义:
Ⅰ)有利于直接推动各时代艺术的蓬勃发展。
Ⅱ)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在意义。
Ⅲ)进一步证明再现与表明相统一是艺术自身的规律之一。
④从近代艺术思潮、流派和创作方法的发展经验、教训,艺术的创作方法需要把握两点: Ⅰ)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吸取新的时代的社会生活养料和时代精神的乳汁;
Ⅱ)要善于不断吸取其他诸流派艺术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中之精华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本体和原则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更优化。
(此题要求必须结合具体艺术事实,切合理论,论述充分.)答题须知:
1、填空题要求准确,设计人名、专有名词要求字音、字形皆准确。
2、简答题要求列出要点。
3、论述题要求结合具体艺术史实,同时也要答出相关理论,否则不能得分。
认真复习,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 土地管理
温家宝强调:要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温家宝说,一要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坚决控制建设占地规模,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认真落实新修订的禁止类和限制类项目用地的规定,特别要禁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高尔夫球场、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建培训中心等项目用地。二要抓紧完善和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都要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三要切实控制工业用地,坚决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四要落实建设用地税费政策,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切实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的规定。五要严格土地管理责任制。落实土地督察制度。对各类土地违法违规案件都要严肃查处。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 “严打”之外更要治本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张晓松 李兴文 张晓晶 胡梅娟)
“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保护耕地的阐述,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纷纷表示,各地各部门必须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绝不能让耕地红线形同虚设。
18亿亩红线为何碰不得
“耕地保有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文甲指出,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通过努力开发、复垦、整理,还有可能增加大约9000万亩耕地。耕地的全部家底就这些了。
正是凭着这个家底,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近5亿吨。有人曾经算过一笔“粮食账”:目前我国共有13亿人口,人均需要粮食300多公斤,对粮食的总需求量大约就是5亿吨。可以说,18.31亿亩耕地产出的粮食,刚刚能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
“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粮食产量也必须相应增加。即使算上科技增产、土地复垦等因素带来的粮食增产,耕地面积也无论如何不能再减少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主任陈洲其指出,到2010年我国人口可能增加到近14亿人。要保障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18亿亩是个底线,绝对不能突破。
有关专家指出,耕地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转为建设用地很难恢复成耕地。因此,如果现在不注意节约用地,到了耕地数量无法承载人口增加的时候,我们将追悔莫及。
然而,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是,我国耕地数量正在逐年大幅下降。据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要守住这18亿亩红线,意味着“十一五”期间我国年均净减少耕地面积绝不能超过650万亩,而“十五”期间这个数字却是1848万亩!
保护耕地先从地方政府抓起
“我到广东、浙江、江苏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出差,发现大城市已经与中小城市、城镇连在一起了,到处都是水泥,根本看不到耕地。”谈到耕地持续减少的原因,全国政协委员石万鹏指出,“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禁止违法占地,要求非常明确,但我接触的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在保护耕地和发展经济之间仍在左右为难。”
实际上,一些本该负有保护耕地责任的地方政府已经成了土地违法的主体。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南城县徐家乡五帝村党支部书记吴木根向记者反映,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不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占用耕地开发别墅,牺牲农田发展工业,百姓对此反映十分强烈。
“去年,江西省有个县为了发展经济,在用地指标没得到批准时,就开始向农民征用耕地了,还在县城附近建起了工业园区。”这位农民代表认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初衷是好的,但绝不能为了招商引资、出政绩,把中央赋予的耕地保护职责抛在脑后。
包括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税费在内的土地收入,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这也是地方政府放任耕地流失的重要原因。全国人大代表夏耕告诉记者,这几年,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经营城市,以地生财,有的县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
“当前,乱占滥占耕地、豪华建设之风相当严重。”全国人大代表常金月指出,“一些县乡政府的办公场所十分豪华,已经超出实际需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去甚远,无疑浪费了大量耕地”。
“严打”之外更要治本
“要加强保护耕地,必须对违法占地者依法严惩。”全国政协委员王超斌说,“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严格土地管理责任制,落实土地督察制度,对各类土地违法违规案件都要严肃查处。我完全赞成,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护群众利益,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
“早在1997年,中央就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近年来,中央又出台了一系政策措施。但在实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变通’‘绕道’,甚至直接违法违纪的情况。”刘文甲委员指出,为保护耕地,一方面要继续采取“严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治本之策。
去年,为扼制地方政府用地冲动,国家重新修订了禁止类和限制类项目用地的规定,明令禁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高尔夫球场、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建培训中心等项目用地;为切实控制工业用地,提出要建立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统一公布制度;为终结“土地财政”,提出要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切实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的规定。
“我们国家在保护耕地、防止乱占滥用耕地方面的政策措施已经相当完备,各级政府关键是要贯彻落实好。”全国人大代表李豆罗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保护耕地的一段话只有400字,但“认真执行”“认真落实”“严格执行”这类词语却多次出现。可见,中央保护耕地的决心十分坚定,这对各级地方政府是一个警示。
18亿亩耕地:一定要守住的红线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张晓松、刘羊旸)“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耕地保有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总理讲到这句话时明显加重了语气,说明了政府对耕地问题的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文甲说。据他介绍,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通过努力开发复垦整理,还有可能增加大约9000万亩耕地。耕地的全部家底就这些了。正是凭着这个家底,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近5亿吨。
“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粮食产量也必须相应增加,这就对耕地面积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主任陈洲其指出,到2010年我国人口可能增加到近14亿人,要保障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年自产粮食绝不能低于5亿吨。正是根据这个粮食供给的底线,“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了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18亿亩这个约束性指标。
近期,有观点认为,我国只需要16亿亩耕地就完全可以保障粮食安全,应该腾出一些土地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工业。对此,许多政协委员持不同观点。
陈洲其委员指出,18亿亩这个数字是经过有关部门科学测算过的。考虑到我国的人均消耗粮食量、耕地质量,以及平均亩产等要素,18亿亩是一个底线,要保障粮食安全绝不能突破。
目前,我国耕地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据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要守住18亿亩这条线,就意味着“十一五”期间我国年均净减少耕地面积绝不能超过650万亩,而“十五”期间这个数字却是1848万亩
第四篇:《行政管理学概论》考试及复习说明
《行政管理学概论》考试及复习说明
因教材更换,本次考试依据新教材。考试题型由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三种题型,考核方式为开卷考试。
案例分析题的复习范围是第九章。
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复习范围如下:
1、行政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P1 答:行政管理: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物及其其内部事物管理的总和。
特点: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物和政府内部事物;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
2、我国经济行政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P41 答:我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整个社会经济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过度时期。这也使得我国行政系统多面临的经济环境呈现出转型时期的种种特征。
影响:传统农业与高新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受限市场模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政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P47 答:其
一、是通过自身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功能,为行政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等方面较为专业、系统的信息,为行政系统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其
二、是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及时地把行政系统的有关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对象双方,这日益成为当代行政系统得以有效运行、改善政民关系的重要保证;其
三、或许是最重要的,就是政党的执政功能,也就是通过成为执政党,从而能够通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来实现自身的政治主张。
4、社会团体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P47 答:第一、社会团体构成行政系统与社会公众之间强有力的“媒介“;第二、社会团体不仅扩大了行政系统的效能,而且也塑造着行政系统本身,决定着行政运行程序与规则。
5、我国政治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P49
6、行政权力的含义和特征
P59---63
7、行政权力的来源
P67
8、行政权力有限性的体现
P74-75
9、国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关系的基本类型
P80-83
10、重构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关系的思路
P89-91
11、行政职能的发展
P97
12、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P117-119
13、总统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
P131-132
14、内阁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
P130-131
15、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目标
P149-151
16、西方发达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 内容
P151-154
17、政府内部行政管理事务
P164
18、经济行政管理
P178
19、社会行政管理
P190 20、行政组织中的冲突及其解决途径
P204--208
21、行政组织的变革趋势
P208-210
22、行政领导艺术
P214
23、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P238-239
24、行政执行的主要环节
P245-250
25、行政监督的含义和特点
P250-252
26、行政监督系统
P255---258
27、行政方法
P364
28、经济方法
P268
29、法律方法
P270 30、行政管理规范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P290-295
31、行政法律规范的内容构成P295-296
32、行政道德规范的内容和功能
P299-303
33、依法行政和以德行政的关系
P315-319
34、行政绩效评估的含义及特点
P322-325
35、行政绩效的制约因素及其克服途径
P346-354
36、行政发展的含义和特点
P357-358
1、政府采购批
P171
审计监督
P260
行政程序
P307
行政管理
答: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物及其内部事物管理的总和。
行政环境
答: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
行政职能
答:是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需求,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物管理中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发挥的功能作用。
行政信息
答:行政信息是对行政管理活动状态与发展规律的客观描述和真实反映。
1、简述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
答:组织职能就是通过科学设计组织结构和权责关系,合理安排和指挥组织系统内各种机构及各类人员的工作。
组织职能的内容有:
(1)将计划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机构。
(2)做好组织内部的职权划分和人员的选拔、调配、培训和考核,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奖惩制度。(3)做好财力、物力资源的调配与管理。(4)对具体行政工作的指挥督导。
简述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答: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有:
(1)依法行政原则。(1分)(2)分类管理原则。(1分)
(3)德才兼备与注重功绩原则。(2分)(4)适才适用与扬长避短原则。(2分)(5)智能互补与结构合理原则。(2分)(6)公开平等与竞争择优原则。(2分)
论行政领导班子的优化
答:行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优化是指在行政领导集团中各种不同素质、经验、年龄和各种不同专业、知识的人才,按比例的有机结合。(2分)
实现行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优化遵循的原则:、要从着重考虑领导成员的个体素质转移到领导成员的最佳组合。、要从着重考虑年龄、文化知识等静态组合转移到重点考虑性格、气质等动态组合。、在选拔领导成员时,要从全面要求转到因岗位不同而有所侧重。、既要重视配备和调整行政领导成员,也要注重加强行政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建设和培训。(8分)行政领导班子素质优化的主要内容:、年龄结构。指行政领导班子由不同年龄合理构成的最佳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指行政领导班子中各种知识的合理结构。、智能结构。指行政领导班子内不同类型智能的领导成员之间的合理构成。、气质结构。指领导班子成员在不同气质方面的合理构成。(10分)
1、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的数目。(5分)
2、办公室管理
办公室管理是指作为机关单位综合办事机构的办公室,对本机关单位综合性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工作秩序等所做的管理。(5分)
3、行政信息
行政信息是对行政管理活动状态与发展规律的客观描述和真实反映。(5分).4、行政改革
行政改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5分)
5、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那种必须通过联合行动来提供,每个人消费它都不会造成他人消费量的减少,对任何个人不会产生突出利益,但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产品。(5分)
1、简述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
组织职能就是通过科学设计组织结构和权责关系,合理安排和指挥组织系统内各种机构及各类人员的工作。(2分)
组织职能的内容有:
(1)将计划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机构。(2分)
(2)做好组织内部的职权划分和人员的选拔、调配、培训和考核,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奖惩制度。(2分)
(3)做好财力、物力资源的调配与管理。(2分)(4)对具体行政工作的指挥督导。(2分)
2、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有:
(1)依法行政原则。(1分)(2)分类管理原则。(1分)
(3)德才兼备与注重功绩原则。(2分)(4)适才适用与扬长避短原则。(2分)(5)智能互补与结构合理原则。(2分)(6)公开平等与竞争择优原则。(2分)
3、办公室管理的任务和作用 办公室管理的任务主要有:(5分)
(1)参与政务。(2)处理事务。(3)搞好服务。
办公室管理的作用:(5分)
(1)辅助领导决策和处理问题的参谋作用。(2)协助领导管理信息的耳目作用。(3)协助领导者管理日常工作的助手作用。
4、经济方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经济方法的作用:
(1)有利于两权分离,搞活经济。(2分)(2)有利于调动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2分)(3)有利于加强横向经济联合。(2分)经济方法的局限性:
(1)不利于解决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和思想问题。(2分)(2)对人的思想可能产生消极影响。(2分)论行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的优化
行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优化是指在行政领导集团中各种不同素质、经验、年龄和各种不同专业、知识的人才,按比例的有机结合。(2分)
实现行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优化遵循的原则:、要从着重考虑领导成员的个体素质转移到领导成员的最佳组合。、要从着重考虑年龄、文化知识等静态组合转移到重点考虑性格、气质等动态组合。、在选拔领导成员时,要从全面要求转到因岗位不同而有所侧重。、既要重视配备和调整行政领导成员,也要注重加强行政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建设和培训。(8分)行政领导班子素质优化的主要内容:、年龄结构。指行政领导班子由不同年龄合理构成的最佳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指行政领导班子中各种知识的合理结构。、智能结构。指行政领导班子内不同类型智能的领导成员之间的合理构成。、气质结构。指领导班子成员在不同气质方面的合理构成。(10分)
某市制革厂附近的下水道堵塞,造成污水四溢,臭气熏天。附近1000多户居民深受其害,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但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某报记者对此作了专门的采访,并在该报的监督专栏里对有关部门提出了批评,终于促使有关部门马上采取措施,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解决了下水道堵塞问题。
请从行政监督的角度分析,上述报纸的报道和批评属于何种监督,这种监督有什么作用?
上述报纸的报道和批评属于社会舆论监督。(5分)社会舆论监督具有特殊的作用。新闻媒介包含的信息量大,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所以能够形成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社会冲击力。(5分)它一旦与其他监督机构相配合,就产生巨大的压力和效应,发挥其预防作用、补救作用和改进作用。(3分)上述案例正是通过社会舆论监督,发挥其补救作用的具体表现。(2分)
1、社会上流传这样句话。“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请运用行政管理学知识对词进行评析
答: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的难点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如干部“下”和“出”的渠道不畅,配套制度不够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还有缺陷;科学的考评机制尚未建立;干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党政机关职务职级设置不尽合理,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还存在着滞后的现象等等。近年来,除了贪污受贿、滥用职权之外,又一种现象逐渐浮出水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少地方的领导在带领当地群众搞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碌碌无为,在“制造”统计数据时却显得游刃有余,不断地“推陈出新”,人民群众把这种现象称作“官出数字,数字出官”。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到政绩?
(1)坚持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成果考核政绩
GDP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有“指挥棒”、“调遣令”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被考核对象荣辱、升迁密切相关。在我们现行的考核中,由于过分地突出了GDP指标的内容,使一些人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理解 为“GDP是第一要务”,这样的发展观,使人走入了发展的误区,极易产生“目标只定任期上,眼睛盯在数字上,心思花在升迁上”的现象,不是扑下身子抓落实,而是挖空心思凑数字。因此在政绩考核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实事求是,改革考核办法,采取听、看、问、访、查等方法,从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经济工作、科技教育、党的建设、三个文明、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评定政绩。也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
(2)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
干部政绩观存在的种种缺失与我们以往对干部政绩的考察、评价体系不科学有直接关系。片面追求GDP增长之风,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不在GDP指标本身边,而在于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因此,建立一套综合的社会指标体系来考核干部,GDP指标仍然是基础性指标。应当在这个基础上,加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以克服过去考核指标的单一性,而不是取消这一指标。我省去年根据发展的需要,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考核指标:
(一)经济发展指标:
1、总量指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
2、人均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3、速度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
(二)经济结构指标: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镇化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劳务输出率;
(三)社会发展指标:社会保障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广播电视覆盖率;
(四)生态环境指标: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城镇自来水普及率、退耕还林植树林造林保存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这种对县域经济和干部的考核,既有“减法”,又有“加法“,取消了GDP指标的直接考核,又相应增加了许多新的考核内容,使考核更切合实际,更科学直观,更受人欢迎。
(3)加强监督,使政绩考核更加科学化、民主化
增强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加大监督力度,强化监督机制。在监督对象上,要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如果“一把手”没有民主意识,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就会在重要干部的任免、重要建设项目的安排和重大资金的使用上不按程序办事、不经集体讨论,由此就要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监督内容上,要强化对决策的监督。要切实按照民主集中制,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对决策目标的确立、决策方案的制定、决策过程的掌控和决策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决策的和科学化和民主化。在监督的方法上,要强化领导工作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审计,肯定领导干部任期工作的得失,给被审计者一个明确的组织结论。应坚持任中审计、任期审计、离任审计的制度和先审后离、有离必审、先审后任的原则,并把审计结论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提拔奖惩的重要依据。此外,还要增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透明度,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倾听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评价,促进政绩考核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
总之,我们要正确看待GDP,正确对待政绩考核,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攀高速度,不比高数字,眼盯发展出实招,扑下身子干实事,用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社会和协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来检验、评价GDP的增长和领导政绩
第五篇:土地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土地管理概论复习参考
(一).名词解释 土地:地球表层的一部分,由岩石、土壤、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所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成果。土地类型:根据土地的性状、地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一定的规律,将土地归并成若干个不同的类别。土地生产力:土地各组成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同时也取决于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土地生产力可以区分为自然生产力和人工生产力。土地自然生产力是指自然状态下土地的生物生产量,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土地的人工生产力又称为劳动生产力,是在人类通过劳动对土地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社会水平的人口数量。土地管理:指国家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保障土地的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理、保护,对土地资产的流转、收回等各项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的资源和当时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环境问题:广义的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它包括由火山、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第一类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并反过来对人类自身造成有害影响和危害的第二类环境问题,又称认为环境问题或次生环境问题。清洁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技术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污量最小化的一种综合性措施。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恢复:指人们有目的地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和持续性进行全面的恢复。地籍控制测量: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地籍管理: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为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土地估价、地籍档案工作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措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为单位,为查清各类用地面积、分布及利用状况,并逐级汇总为全国土地总面积和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土地登记: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将宗地的权属、位置、面积、用途、质量等级等状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加强国家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的一项法律制度。初始土地登记:又称土地总登记,是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者全部农村土地,或者全部城镇土地)进行的普遍登记。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变更土地登记:又称日常土地登记,是指对已经进行过初始土地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他项权利或宗地用途发生变化而进行的及时更新的登记。土地统计:国家对土地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的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制度。土地分等定级: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的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农用地分等定级: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土地资源评价: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或不同均质地域的土地,按照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期日上法定最高年期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标定地价:市、县政府根据需要评估的正常土地交易市场中,在正常经营管理条件和政策作用下,具体宗地在一定使用年期内的价格。土地权属管理:国家行政机关通过各种手段对土地权属关系进行调整,以维护土地所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土地权属流转,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依照法律规定对其所有的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根据法律规定对其使用的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处分的权利。土地租赁权:承租人在按期支付租金的条件下对土地进行占有和使用的权利。土地抵押权:土地抵押关系中,抵押权人对作为抵押物的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属物所享有的以处分权和优先受偿权为中心的一系列权利。土地权属争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或者个人对未经确权的同一块土地各据理由,主张权属,根据各方理由难以解决的土地权属矛盾。土地征用: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补偿后,将集体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为。土地征收: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补偿后,将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二)问答题、论述题:
1、土地的资源特性:客观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地域分异性、可持续利用性、多功能性;土地的资产特性:土地资产的可垄断性、土地价格构成的二元性、土地资产的增值性。
2、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养育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资产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历史记录功能、商品功能、储蓄和增值功能。
3、土地管理的手段:指为实现土地管理目的,完成土地管理任务而采取的各项措施。土地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
4、完善我国土地管理机构设置模式:土地管理机构设置应当适度综合化;土地管理机构平行设置中必须加强垂直监控;土地管理机构垂直设置中必须协调好与
各级政府的关系。
5、比较两种土地管理机构设置模式:(1)专门性土地管理机构与非专门性土地管理机构比较:对行政相对人而言,专门性土地管理机构的行政效率较综合性土地管理机构要低,综合性土地管理机构相对于专门性土地管理机构在业务流程的缩短方面有其综合性优势。在行政效果上,对国家和地方而言,专门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模式下可能会存在政出多门、互有冲突、难以协调等问题;综合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模式下,可以较好地避免部门利益冲突,针对同一行政事件,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采取统一的手段措施,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更好地服务社会。
(2)垂直性土地管理机构与平行性土地管理机构比较:从行政效率的角度看,平行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较垂直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更有效率。在行政效果上,垂直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模式更有利于全局性、战略性、整体性土地政策的贯彻落实。
6、测绘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运用:
(1)常规地籍测量:地籍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土地面积的量算;(2)数字地籍测量: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输出、数据库管理、数字地籍测绘系统;(3)地图制图:地籍图的测制、分幅地籍图的测制、宗地图的测制、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农村居民点地籍图的编制。
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准备工作、外业调绘与补测、内业工作、成果验收归档。
8、城镇土地分等的技术方法:
(1)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权重的确定:特尔菲测定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2)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分值计算: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分值计算、城镇土地分等对象的综合分值计算(公式见课本108、109页);(3)城镇土地等的初步划分:数轴法、总分频率曲线法;(4)城镇土地分等成果验证和确定:利用市场资料验证土地等、利用聚类方法验证土地等。
9、城镇土地定级工作的程序:
(1)准备工作(2)定级因素的选择(3)城镇土地定级资料调查(4)定级资料整理和量化(5)城镇土地定级单元分值计算与级别确定
10、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最小因子法:
最小因子法是指在通过比较得出各参评因子的单项适宜性等级后,将最低的单项适宜性等级作为单元的适宜性等级。最小因子法的基本程序:(1)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2)地块评价因子指标值的获取(3)确定评价单元各因子的适宜性等级(4)确定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
11、宗地地价评估的方法(详见课本132页表格)
A市场比较法B 收益还原法C 剩余法 D成本逼近法 E路线价法 F基准地价修正法
(1)观点 A替代 B收益 C建筑成本+地价=房地价D 成本 E可及性、替代性F 替代
(2)评估对象A 土地、建筑物、不动产B 土地、建筑物、不动产C 土地、建筑物D 新开发地、建筑物E 土地F 土地
(3)适用范围 A适宜有交易实例地区的土地及不动产评估 B适宜有收益的土地或建筑物C 有交易地区且地产有开发、再开发价值 D建筑物或新开发地 E道路系统完整,且附设有路线价、深度修正系数表和条件修正系数 F已有基准地价
和宗地价格修正系数表
(4)限制 A无类似交易案例或无市地交易时,难以评估;必须考虑所有差异的项目,并加以适当修正;必须查证比较案例的准确性B 对无收益不动产估价困难;收益数据必须合理准确;还原利率必须适当C 对不适宜建筑或无再开发价值土地评估困难;房产预测难以准确;开发费用难以准确预测 D不适宜已建筑地或已开发地;成本不等于价格E 不适宜无路线价区域F 不适宜无基准地价区域
(5)理论基础A 依实例地价,比较求评估地价;无理论基础但适用 B未来纯收益还原值即为价格;有理论基础C 地价=房地价-建筑成本-利润利息;建筑价=房地价-地价;有理论基础 D建筑价=重置成本-折旧;新开发低价=土地取得费+开发费+利润+利息+区位修正E 宗地价=路线价*深度修正系数*时间修正系数F 宗地价=基准地价*(1+S区域及个别因素修正系数)*批租年期系数*时间修正系数
(6)估价程序 A收集适当交易实例;查证交易条件状况,包括价格、支付条件、动机及宗地条件;实例交易情况修正;实例期日修正;实例区域及个别因素修正;判定比较价格 B估计总收益;估计总费用;估计各项税费;计算地价C 估计开发完成后房地售价;估计建筑费用;估计各项税费;计算地价D 确定土地征用(收)拆迁费;确定开发费;确定利润;确定利息;计算成本价格;年期修正E 查定路线价;查定深度指数;查定条件指数;查定时间修正指数;修正宗地价格 F查定基准地价;查证评估地块条件;查定各项修正系数;修正出宗地地价
(7)现实性 A评估结果与市价相近,最具现实性 B评估结果与市价稍有偏差 C接近市价 D评估结果与市价常有偏差 E接近市价 F接近市价
(8)掌握难易A 易B 难C 易D 易E 易,适于多宗地估价F 易,适于多宗地估价
(9)评估结果A 比较价格B 收益价格C 剩余价格D 成本累加价格E 比较价格F 比较价格
12、宗地地价评估程序
(1)接受估价任务(2)确定估价项目、估价对象、估价目的、估价期日、价格类型、估价日期(3)拟定估价作业计划,确定估价项目、内容、资料类型、来源、调查方法、人员安排、时间进度与成果组成等(4)资料收集,实地踏勘(5)相关资料分析:一般因素、区域因素、个别因素、权利条件(6)选择估价方法,试算宗地价格(7)试算价格调整,确定最后估价额(8)撰写估价报告书(9)估价报告书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