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路工作者国庆60周年征文:火车的变迁
1963年夏天,我从苏州铁路机车司机学校分配到**机务段的时候,还是一个十八岁刚出头的青年人。那时,**机务段专门担当上海到常州的货物列车。沪宁线上行驶的货车都是由大马力的蒸汽机车牵引,因为这些机车是从“老大哥”苏联进口的,加上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国人给它命名为“反修”型,据说原来是叫“友好”型。
蒸汽机车从上海到常
州170多公里,单线运行,时刻表上,途经大大小小几十个车站,客车要开四、五个小时,时速70—80公里;从**编组站始发的货车则在七、八个小时左右,时速50—60公里。记得过去跑车,晚点、超劳的情况经常发生;加上上下班的检车、保养,进库上水、加煤、捅灰,工作十分繁重,且全靠人工且半自动,我们火车龙头上的乘务员,一般作业时间都要在十几个小时以上。
如今乘火车去常州,仅1小时多点的路程,到南京也不过2小时。而当年火车开得慢,常常在一个小站交会三、四趟正常客车,一般要花好几个小时,甚至于半天以上。印象甚深的是,有一种为缓解春节期间火车拥挤才运营的棚车,多数在夜间发车,且站站停,从上海至常州几乎要花通宵的时间。
那时,也就是春运高潮期间,火车票十分紧张。铁路局就将**、龙华、戚墅堰跑通勤的列车车厢扣下,组成临客。再将装货物的棚车清冼干净,加开跑常州、镇江和南京的短途“棚车”,棚车照货车的“点”开行,大都由我们段担当牵引。“棚车”里没有一张座椅,旅客们挤上车后,大家纷纷争地盘,用纸板一垫,就横七竖八席地而坐。火车一驶动,车门立即拉上,车厢里顿时漆黑一片,靠临时挂起来的几个电灯泡照明。在车厢的一角,放置了两个便桶,外面用布帘遮一下,以供旅客方便。临近便桶的旅客,不但身受干扰,而且被臭气熏得难受。一到站头,列车员拉开车门,还得迅速地放下木梯,让旅客上下车。旅客,就这样被当作“货物”,摇摇晃晃地“装运”出去。不过,尽管车厢如此简陋,但大家还是感激铁路局为旅客创造了回乡过年的条件,而且车票的价钱还比“普客”便宜了一半。
记得,1978年夏天,机务段派我与另外两个同志一起去兰州接车。在上海乘直达快车,现在近二十小时的路程,当时一路上跑了两天两夜之多才到兰州。
有一年的年根,铁路分局组织机关干部跑了一趟广州的加班车。火车从上海始发,回家乡过春节的旅客就已经多得不得了;途经浙江、江西、湖南,一路上车厢里也总是人满为患,连走道上也人贴着人地站着。而且,不少是长途客,要乘二、三十多个小时。夜里困意来了,车厢里的人被人挤过来挤过去的,像一个东倒西歪但又没有倒的“不倒翁”。也有的人钻进了硬座椅子下面的空档里睡觉了,地面上只铺一个口袋,穿着老棉衣,把椅子下面的空档塞得满满的。不一会儿还传来了呼噜声。有个学生样,也在附近的一排椅子下面铺了报纸,把提的一个包当成了一个枕头,钻进去就睡了。那时,列车到站,车厢走道挤满了人,我这个临时列车员也没法开车门,旅客从车门挤不上去,就有人从车窗往里爬。我看到一个年轻人,半个身子已经爬进车窗,车里的熟人往里拉他,站台上服务员都笑嘻嘻地使劲把他推上去。我想,要是在平时,站台的工作人员决不会把他推上去,但此时此刻为什么这样做?为了帮他回家过年。年,真的是太美好的节日、太好的文化了。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人无需沟通,彼此心灵相应。
那时候,火车是蒸汽时代的黑色火车。拖动着笨重的大脚呻吟着,喘息着,永不疲倦地唱着一首“咔嚓、咔嚓”的老歌,头顶烈日苍天,搏击风雨雷电,撕开浓浓雾气,喊响高昂号角,在千万个车轮撞击大地、冰河、山川的轰鸣中,踏着黑色的舞步,乐此不疲地跳着古老的“爵士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铁路铺起了复线,火车也进入了大功率内燃、电力机车主牵列车的时代,绿色、蓝色的年轻的飞蝗型、子弹头型的火车,以天为幕,以大地作台,以彩霞为霓裳,裁白云为嫁衣,在红玛瑙、绿宝石镶嵌的金色轨道上跳着明快的“伦巴现代舞”,扭着欢快的“秧歌”……在大漠中,火车是绿洲,人们看见这条长龙,就萌生了生存的希望;在绿洲中,他是奔腾不息的中国龙,永不停息,日夜奔忙,唤醒了人们生存的质量。
“时代的列车“在中国的铁路线上飞驰,列车的速度,见证着当今中国时代的脚步。从1997年4月18日起,中国铁路开始了第一次大提速。随后,1998年、2000年、2001年、2004年,到目前共实现了六次铁路大提速。全国主要干线动车组运行速度提高到时速200公里至250公里。记得在1993年,我兴高采烈充满理想晃晃悠悠地往北京赶时,最快也要20个小时左右;我并没有意识到,今后的好日子会如此让人心旷神怡。现在,火车站像现代化机场一样,坐火车好比是乘飞机,流星闪电掠过。如今赴千里之外的郑州,动车组仅五、六个小时便能抵达。1400多公里的北京,动车组牵引的新型客车也在十个小时左右,令人惊叹不已。
2007年8月15日
第二篇:县委工作者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大连是我见过的最存心仪的城市。它不像西安使人想到残阳夕照,汉家陵阙,“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也不像杭州使人想到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柳浪闻莺,“云山已作蛾眉浅,山下碧流青似眼”。它仅是中国东北最南端的一座三面环水的半岛城市。说不清为什么,乙酉年五月十四日那惊鸿一瞥,它便留在记忆的底板上,再也挥之不去。
是人?
是景?是情?说不清楚,也道不明白。
只记得那天刚下飞机,导游小月就满面春风把我们迎到她的车内,向大家嘘寒问暖,迫不及待地介绍大连的历史和现在。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背着褡裢,褡裢里装着种子,四处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他们再也走不动了。东南和西面都是大海,只见“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海风习习,波涛阵阵。褡裢夫妻再也不往前走了,他们在这东临黄海、西临渤海、气候温和、环境优美的半岛上,搭起帐篷,刀耕火种,繁衍生息。慢慢地,这里有了炊烟,有了鸡鸭牛羊,有了外敌入侵的屈辱历史,有了日新月异的美好未来,有了590万人口,有了6区3市和1县,有了……
因为褡裢夫妻的褡裢,人们便把这里叫做大连。
小月兴致勃勃地说着大连,让我们看窗外的风景。海风凉爽地从窗外吹进来,清新而温暖宜人。两边的绿树、红花,一树一树、一丛一丛,进入眼帘又从眼帘消失。路两边的房屋,有的拔地而起,顶天立地;有的可能是私家别墅,低矮而亮丽;有的尖顶,有的长窗。行人稀少,路面整洁,公交车、小轿车、摩托车偶尔从身边掠过。小月也成了大连的风景,长脸、单瘦,袅袅亭亭,风姿绰约,像三月的春光灿烂,更像月初的新月清新而明媚。一开始她就给我们丢了一个“包袱”:谁能在这一天半时间说出大连的三多三少,重重有奖!
姑娘小伙大眼小眼瞪着窗外的大连。谁都希望自己的眼睛和脑子最好。
星海广场是大连最大的广场,也是亚洲最大的广场。北连大连星海会展中心,东临马栏河,南面有百年城雕,中间隔的华表在四周白玉栏杆的围护下亭亭玉立。华表周围由三条小道环绕、八条小路向外辐射、十四片绿茵茵的草坪履盖而成,宽阔壮观,使人联想到南方大草原。走过广场到百年城雕,看到的虽不是直立的、高大的标志性建筑,却是一万只脚“踩”出来的悠长悠长的铜铸世界。凡为大连作出积极贡献的人,都在上面留下了足迹。原市长***先生的脚,又大又粗又有力,镶在城雕中间,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城雕南面是黄海,豪华游轮在穿行,激起海浪奔腾翻滚,像一群蓝色和白色的骏马在竞跑。
虎雕广场也是大连的一大景点。五只栩栩如生大石虎相依在滨海中路的东边,高大威猛,凶相毕露,不知是欲向老虎湾汲水,还是想吞噬入侵的敌人。我们上了一叶快艇,绕过石槽海角往东北向棒棰岛猛驶。据说棒棰岛是中央领导来大连的疗养之处,我们只得稍停远观,然后“打道回府”。快艇像一架十分锋利的犁铧,犁开了天蓝天蓝的海水,溅起大朵大朵的浪花,爬过一个又一个浪头,大家感觉好像坐在跳跃的小鹿背上,海风迎面吹来,海浪向后退去,又惬意又刺激。
越过日本风情一条街,来到俄罗斯风情一条街。小月告诉大家:这条街建筑是欧式建筑、俄罗斯风格,主要是购物。有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小商品,价格比较适中,可以带点回去给朋友、给妻子、给情人。当然不购物也不勉强。大家像一尾尾的鱼游进了小街,把漂亮的小月抛开了,急急地去寻找自己的“食物”。
看过东鸡冠山北堡垒,心情就不那么轻松了。小月不辞辛苦带大家看东鸡冠山模拟图、日俄战争电影、被炸的堡垒坑道及炮台遗址,瞻仰苏军烈士陵园。仿佛回到了日俄战争时代,消烟在屈辱的国土上弥漫,日军在屈辱的国土上猖獗,仇恨和爱心在心里潜滋暗长。在同一个陵园里,埋葬着欲强占中国领土与日军殊死奋战的俄军将士、家属及小孩,也埋葬着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和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苏军战士。他们的坟茔一如他们的职位,或高出人头,或与人齐腰,或与人齐膝。园内杂树丛生,十分繁茂,遮天蔽日。人在其下穿行,犹如进入了坟茔丛生的森林公园。这里十分阴森。要是在没有月光的夜晚,萤火虫一定会在这里聚会,老鸹一定会在这里聒噪。陵区后面有一栋教堂式建筑,据说是日军为俄罗斯战死的大将而建,意在显示日军所向无敌,显示俄罗斯不过是一个露水之国而已,日出露水便消失,让人深思。
夜晚,我们住宿在西岗区石葵路上一个叫泰来大酒店里。四周都是山,南面隔着森林动物园,西面有白云山,北面是英雄纪念公园,东面是捷山。吃完晚饭,几个人出去溜达,买了张大连地图,摊开来看,东南北边缘全是蓝色,那是黄海。陆地上有大片大片的绿色,就是最繁华的长江、黄河、鲁迅三条路也零零星星地有绿色点缀,那是大连的肺——广场和绿地。沿路没有看见什么小摊小贩和自行车。突然,前面排着一列车队,车上写着“执法”,几个穿制服模样的人,正在月光下把一架烤
第三篇:国庆60周年征文:老实人的变迁
中国现代文科教育,缺乏写作的基本训练。论文易犯的毛病,是文章中充满了各种含混而不加界定的概念。中组部的文章首先给我们上了一堂语文课。
什么是老实人,中组部文章下的定义是:“我们讲的老实人,不是那些庸庸碌碌、无能无为的人,而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的人。”中组部文章明确了老实人的概念。“兢兢业业”这个成语我查了下成语词典:兢兢,是指小心谨慎。业业,是指担心害怕的样子。原形容危惧的样子。后用来形容做事谨慎、勤恳。[例]老王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脑筋急转弯:什么人生来就称王?答案:老王。古代社会,人的姓,代表了人的愿望。王姓代表了人想称王称霸的愿望和追求。但在封建社会,胜者为王败者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纯属幻想。只有少数人才能为王,多数人都是草民,多数人不得不在称王称霸的封建皇权统治下,庸庸碌碌、无能无为的活着,老老实实,不能乱说乱动,否则将面临文字狱和酷刑的危险,既然人生不能够轰轰烈烈,也就只好窝窝囊囊一辈子,这种人与称王称霸的统治者相比较,在古人眼中、思想意识中被认为是老实人。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的成年闰土就是旧社会老实人的典型形象。少年闰土的变化使人非常悲哀,鲁迅先生感慨地讲:“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雷锋是个老实人。
改革开放以后,雷锋也在学,但口号不怎么响了,“孙悟空”成为好员工。踏踏实实干事的人少了,兢兢业业工作的人少了,人心浮躁,梦想投机钻营,一夜中奖发财。一部分老实人事实上吃了亏,一部分投机钻营者事实上得了利。多年树立起来的老实人形象在人们头脑中变味了,“谁称我为老实人,我就跟谁急!”老实人不仅不光荣,反而有了“窝火憋气”的味道。在这种环境下,老实人成为了稀有动物。
2008年1月11日、12日,中组部在《人民日报》显著位置发表文章《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崭新定义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老实人的概念,发出重用老实人的信号。“久违的老实人回来了,别来无恙!”人们纷纷问候。“庸庸碌碌、无能无为不是老实人,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才是老实人。”老实人的登台亮相令人耳目一新,催人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这不就是鲁迅先生所憧憬理想的新的生活吗?!
第四篇:县委工作者国庆60周年感赋征文
从烽火硝烟中走来
目睹那么多人倒在血泊中间
耳听穷苦百姓啼饥号寒
悲矣心酸
喜矣心酸
回首建国六十周年
目睹战胜种种天灾重整江山
耳听神州大地捷报频传
乐矣欣欢
忧矣欣欢
瞻望未来科学兴邦
目睹嫦娥探月五环圆梦
奇迹必将不断出现
寝
矣安然
食矣安然
第五篇:日报工作者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我的贴身宝贝
我的贴身宝贝不是古董玉佩,不是高档名表,而是普普通通的自行车。风风雨雨,是它伴我走过了整整40个春秋。
小时候,家乡很穷,自行车可是个稀罕玩意儿,看到一个骑自行车的,简直当贵族崇拜。农村的土路,自行车轮子走过,总留下弯弯曲曲的车辙,印上或深或浅或隐或现的轮胎花纹,很好看。我多次爬在路上一条一条地数
车辙,判断今天有几辆自行车走过。上高中时,我家离学校30多里路,每两周回家一次带点吃的,都是凭两条腿走来回。班上一位大辫子女同学,父亲在北京当干部,有一辆飞鸽牌自行车,每当放学看到她大辫子一甩飞身一跃登上自行车时,同学们都投以羡慕乃至嫉妒的目光。心想,什么时候我也有一辆自行车就好了。
一个三角架、两个轮子、一对把手和踏板,简单朴素的自行车,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故事。改革开放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加收音机,号称“三转一响”,谁家装备全了,肯定是富裕户。谁家讨媳妇,新房里不摆一辆新“凤凰”、“永久”或“飞鸽”,那媳妇是绝不肯登门的。上世纪60年代,俺哥哥结婚时,组织了十多人的自行车接亲队,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开到丈人家,就是用自行车把嫂子带回家的,这个豪华的新式婚礼,轰动了周围十几个村庄,以致小伙子们办喜事纷纷仿效。
想当年,自行车在农村不仅是代步的快捷交通,还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后椅两侧挂上篓筐,几百斤的粮食蔬菜装起来就跑,顶一头小毛驴儿。在城里,上班下班、买菜买米、接送小孩,那时谁不靠自行车。不夸张地说,小小自行车,承载了共和国几代人的梦想和自豪。
我自己拥有第一辆自行车,是在1970年。军校毕业,到连队锻炼一年后,我被分配到某部政治部当政治干事,不久获得一张凤凰牌28吋自行车券,170多元买了回来,那个高兴劲甭提了!为保护车子的油漆,我从横粱到斜杠,全部用塑料带缠裹起来,现在看来好愚蠢,可当时大家都这样做。星期天,至少要花一小时擦拭这个宝贝,每根辐条都不放过,总要擦得贼亮贼亮。有时骑车出行遇上大雨,在较深的积水路段,宁可把车子扛在肩上,也舍不得让链条浸水,以防生锈。从部队服役到转业地方,这辆自行车伴我转战南北,真是立下汗马功劳。
1996年**成立地级市,我从**调**日报工作,开始几年还是骑自行车上下班,后来条件好了,配了小轿车,自行车曾闲置了几年。四个轮子,屁股冒烟,速度与舒适,自然与自行车不可同日而语,但我的自行车情结还是浓得化不开。这不,退休后,自行车又与我如影随形了。
也就是一二十年光景,家庭的“三大件”不知更新几代了,如今大街上,摩托车、电瓶车占了主角,扑面而来的汽车潮,许多家庭还添置了小轿车,自行车早就风光不再。一位朋友劝我,你也该买辆轿车享受享受了。我说,没考虑,咱不是差钱买不起,不是葛朗台,不是拒绝现代化,是自行车的好处太多。接着我列举了自行车的若干优越性:
一、不耗电,不烧油,节约能源是典范;
二、不排污,无噪音,绝对绿色利环保;三,两个轮子,一条线,田埂小巷随便转;四,脚一蹬,就能跑,既利身体又安全;五,花费少,价格低,小偷偷掉不心疼……朋友哈哈大笑:“好了,好了,我理论不过你!”
200多年前发明的自行车,取代了四轮马车,是一场革命,后来发明四轮汽车,又是一场革命。飞驰的汽车,使我们生活节奏加快,效率提高。有人预言,过不了多久,自行车会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不相信。换车潮没有丝毫动摇我对自行车的钟爱之情,我不会让自行车退役,要让自行车伴我走过一生。我觉得,这不是落伍,不是苦行僧,不是抱残守缺,而是理性的选择。当我悠哉悠哉地骑着自行车,迎着和煦的春风,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浏览着路边的风景,哼着喜欢的小调,感到是那样随心随意,分明是在美妙的享受中与时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