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的变迁国庆征文

时间:2019-05-15 13:0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条路的变迁国庆征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条路的变迁国庆征文》。

第一篇:一条路的变迁国庆征文

莽莽大别山行走到最南端,到了金刚台的脚下止步,一座明珠般的山城镶嵌在三省交界之处——商城,古称雩娄,我的家乡!她的性格是鲜明的,春的温暖、夏的火热、秋的绚烂、冬的凛冽,一一呈现。奇峰秀水之间,峡谷飞瀑,飞金溅玉;田畦密布,鱼米飘香;茶树成行,声动南北;息影塔下,平顶铺上,观阵山前,汤泉池间,经世鸿儒与法外高僧坐而论道;文峰书院,宰相府第,红军洞里,英烈祠中,英才满江淮,桃李遍天下。更有巍巍黄柏山,原始森林蕴万物,浩浩鲢鱼山,鹭岛盘砂鱼儿肥。至于南控荆楚,北窥中原,东引皖越,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多少前朝旧事,金戈铁马,俱往矣!县志上说,古时南赴武汉,北进金陵者,包括倭寇南侵武汉,都是沿着“信叶南线”这条古道而行。不过这条路经过历史的变迁,如今早已不是旧时的样子。

那时候这条路还是在南部山区的崇山峻岭中跌宕起伏,准确的说这条路是贩夫走卒们的光脚板踩出来的。从长竹园两路口上小界岭通往麻城,远赴武汉,把汉口繁华闹市的货物靠肩扛手提,一天一夜跑个来回。硬是把我的家乡小城变成了辐射周围五百里的商贸集散地。后来随着岁月的变迁,路线改成了经峡口至县城,到余集、沙窝,然后上小界岭。

记得1976年夏天,我搭车去钟铺,走的就是信叶南线。那是的所谓客车不过是大货车上面加了帆布棚而已。一路上,我们一车人在车上,像装在箱子里的鸡蛋一样摇来晃去,站都站不稳。大货车剧烈的颠簸,把心口震得生疼。那时的我才六岁,剃着小平头,整个一个灰扑扑的小猴子。我趴在驾驶室后墙的长方形玻璃上,看着驾驶室里的师傅把手中的方向盘玩的飞转,一忽儿朝左,连着打了十几把,一忽儿又向右打了十几把,显见的车下的路是何等的凶险!

眨眼间我高中毕业了,在县公路段待业,被单位安排到信叶南线改建指挥部工作。已是1985年的春天,这条路改建搞的是民工建勤,一路上到处都是人,拉着架子车,跳着箩筐,担的担,挑的挑,一派热火朝天。我跟着指挥部的技术员,整天跑来跑去,到各乡镇的路段搞技术指导。有一回,我看到一个大个子农民工拉着驾子车拉土,他光着上身,浑身古铜色,下身穿着条单裤,裤腰那里线蹦了,我无意中看到他的裤子里面什么也没穿。一句话,穷啊!大约七八个月的样子,信叶南线就是靠民工建勤,从3.5米扩宽到了7.5米,那么大的土石方工程啊!

2003年,路网改造工程开始了。我有幸又参加了信叶南线的改造,这回是国家投资。信叶南线整条线路一举改造成了二级公路。如今的这条路,路面是沥青混凝土铺的,足足八厘米厚,平平整整,路面上标线醒目整齐,路边绿树成荫,四季有花,姹紫嫣红,桥梁、边沟、设施完备,车辆在路上行驶,像船在水上行。真个是“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尤其是一路上,茅草棚,土坯屋一间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欧式、徽式等等其他样式的别墅式小楼,一句话,富了!

信叶南线的变迁见证了我的家乡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条路的巨变其实是中华富强之路的缩影!

第二篇:国庆60周年征文:老实人的变迁

中国现代文科教育,缺乏写作的基本训练。论文易犯的毛病,是文章中充满了各种含混而不加界定的概念。中组部的文章首先给我们上了一堂语文课。

什么是老实人,中组部文章下的定义是:“我们讲的老实人,不是那些庸庸碌碌、无能无为的人,而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的人。”中组部文章明确了老实人的概念。“兢兢业业”这个成语我查了下成语词典:兢兢,是指小心谨慎。业业,是指担心害怕的样子。原形容危惧的样子。后用来形容做事谨慎、勤恳。[例]老王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脑筋急转弯:什么人生来就称王?答案:老王。古代社会,人的姓,代表了人的愿望。王姓代表了人想称王称霸的愿望和追求。但在封建社会,胜者为王败者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纯属幻想。只有少数人才能为王,多数人都是草民,多数人不得不在称王称霸的封建皇权统治下,庸庸碌碌、无能无为的活着,老老实实,不能乱说乱动,否则将面临文字狱和酷刑的危险,既然人生不能够轰轰烈烈,也就只好窝窝囊囊一辈子,这种人与称王称霸的统治者相比较,在古人眼中、思想意识中被认为是老实人。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的成年闰土就是旧社会老实人的典型形象。少年闰土的变化使人非常悲哀,鲁迅先生感慨地讲:“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雷锋是个老实人。

改革开放以后,雷锋也在学,但口号不怎么响了,“孙悟空”成为好员工。踏踏实实干事的人少了,兢兢业业工作的人少了,人心浮躁,梦想投机钻营,一夜中奖发财。一部分老实人事实上吃了亏,一部分投机钻营者事实上得了利。多年树立起来的老实人形象在人们头脑中变味了,“谁称我为老实人,我就跟谁急!”老实人不仅不光荣,反而有了“窝火憋气”的味道。在这种环境下,老实人成为了稀有动物。

2008年1月11日、12日,中组部在《人民日报》显著位置发表文章《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崭新定义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老实人的概念,发出重用老实人的信号。“久违的老实人回来了,别来无恙!”人们纷纷问候。“庸庸碌碌、无能无为不是老实人,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才是老实人。”老实人的登台亮相令人耳目一新,催人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这不就是鲁迅先生所憧憬理想的新的生活吗?!

第三篇:献礼国庆60周年征文:荧屏里的变迁

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是美国1941年发明的,而中国在1958年以前,电视工业一片空白。直到57年6月,天津无线电厂在缺乏技术、没有资料的困难条件下,在多方密切配合下,终于在1958年1月装配成功第一台样机。同年3月,“北京”电视机试播成功。至此,结束了中国没有电视工业的历史。从这以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电视工业迅猛发展,并

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

时光不能倒流,但记忆却会回到曾经的遥远。往前三十年,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当时国家仍然实行计划经济,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放开,各种物资和大宗用品,全是靠供应。生活物资极端匮乏,照明用的是煤油灯,称肉买衣得靠计划,电灯还没普及,电视机则更是奢侈品了,能够买得起电视机的不多。对于电视曾经非凡的吸引力,相信三十岁向上的人都会记得。当时年轻人结婚流行‘三转一响’,就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而对很多新婚小家庭来说,拥有电视机则是小两口最大的梦想。那时候,电视机牌子也不多,熊猫,飞跃、上海,不像现在琳琅满目。谁家要是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整村的大人小孩都会赶来瞧个新鲜。倘若是台彩电,那更是不得了的大新闻,如同谁中了百万大奖般稀奇、羡慕。

依然清楚地记得,夏天的某个傍晚,天边散落着一捧绚丽霞光,象碎了的蛋黄五彩斑斓。太阳西沉的黄昏时分,男女老少们匆匆吃完晚饭,便陆续扛起小凳小椅,摇着蒲扇,带上小孩,急匆匆地去某户人家看电视。电视机总是被摆在堂屋的正中央,如同一家之长正襟端坐。接上电源,按下按钮,天宇间飞扬的无形信号,就会被电视机或长或圆的天线一缕缕打捞上来,转变成电视信号。那真是一种神奇!一台小小的机器插上电源,便会出现活生生的图像和人说话的声音,还有最时尚最流行的所有前卫元素,生活的美好便全都集聚在那块略带凸面的小荧屏上了。

主人家总是热情似火,早早地烧好开水,打开电视机,把能拿的小凳小椅全都搬来!但每次,凳子总是不够,拥挤的人群都会把主人家塞得水泄不通,门槛上坐着人,大门旁倚着人,屋外的水缸边站着人,还有看不清摸样的人挤在夜色下一闪一灭的萤火虫中间,遥望着那块小小的荧屏……人群里,一张张绽放的笑脸掩饰不住人们内心的欢愉。那年月,《霍元甲》,《再向虎山行》,还有《血疑》等一批电视剧风靡一时,还有燕舞牌收录机“一曲歌来一片情”的豪迈演唱,装点着我们曾经的记忆。童年的我,也是熙熙攘攘人群中的一个。在那贫瘠、落后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里,幼时的梦不知为那小小的荧屏牵挂了多少回。直到有一天,父亲用节省了一年的工资四十张拾元的大团结,买回了一台14寸“飞跃”牌黑白电视机。那晚,我围着属于自家的电视机,乐啊,笑啊,兴奋的劲头现在想起都让人心潮澎湃。能在做完家庭作业后,坐在自家的堂屋里,看一段精彩的电视,算得上当时一件最惬意的事了。

光阴似箭,那个年代很快离我们远去,电视机不再是奢侈品,一家拥有几台也不稀奇。电视机从直平、纯平、背投、液晶、等离子,变化得让人目不暇接。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时间里,这些让我们自己惊讶、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变化,就这么静悄悄地发生着,弹指一挥间。这些小小的荧屏如同一个个明净的视窗,透过这些窗口,祖国从落后走向富强的脉络清晰可见。也正是这一扇跳动而雀跃的窗口,记载着改革开放30年流金岁月的潮起潮落和中国百姓日渐富裕的足迹,步步见证了祖国的强大与时代变迁。

第四篇:军官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感受服装变迁

服装,历来是时尚变化最为灵敏的风向标,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发展进步最为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忆;服装变革史,也是一部写在每个不同年代的中国人身上,鲜活而富有说服力的不平凡的发展史。服装的变迁,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发展画卷。当审视那段逝去的岁月,沧桑巨变60年,服装真实客观地记忆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

迁、一个社会的发展、一个文明国度的进步。在服装的变迁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感受。对我来说,服装变迁的感受可谓是丰富多彩的。

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洋布”,身上的衣服都是母亲将自己织成的白色粗布,或染成黑色或染成蓝色做成的,且一身衣服要一年四季改头换面地穿。冬天,母亲就用粗布作里表,装上棉絮做成又肥又大的棉袄棉裤;春秋两季,又把棉袄棉裤里的棉絮取出来,做成夹袄;夏天到了,再把夹袄的里拆下来,做成单衣。一身衣服,破了补了又补,不知要穿多少年。只有过年时,才能偶尔得到一身“新衣服”。每每试穿着“新衣服”,我和弟弟都会雀跃、欢笑一通。每逢碰到身着棉大衣的人,我都会悄悄地跟在后面看个够,别提有多羡慕了。

记得16岁那年冬天相亲时,我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母亲就从堂姐那里借来一件棉大袄和一条羊毛围巾让我应景,我自己看着自己不伦不类的样子,都觉得尴尬和好笑。那个年代,服装的颜色基本上是蓝、灰、黑色三种,人们就穿着那单调的颜色,行走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我做梦都想拥有一身草绿色的军装。

一个漫天飞雪的冬天,我参了军,终于拥有了一身棉布军装。可换装时,望着一大堆服装,我和战友们都傻了眼,你看看我,我瞧瞧你,不知道怎么穿,闹出了许多的笑话。到了军营,便开始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新兵训练;分配到驻临某部,依然是进行艰苦的军训。冰天雪地中、烈日炎炎下,练摸爬滚打、投弹刺杀、长途越野、夜间搜索。不到半年,两身军装便磨烂了,只好自己动手打补丁。部队明文规定战士外出不准穿便衣,我当了班长后,也是经常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出差。

1976年至1979年,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滑爽鲜亮的“的确良”,成了那个年代的代名词。我们的军装也变成了“的确良”,脱下棉布衣服,改发涤纶军装的时候,我当时的感觉是生活变好了。到了80年代初中期,“的确良”军装又变成了“咔叽”军装。从此,“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习惯,彻底改变了。告别了“补丁”时代,我心中按捺不住的高兴。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取而代之,市场商品极大地丰富起来,人们创新了服装的款式。于是,各类款式新颖的服装琳琅满目,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按照部队规定,干部节假日上街、外出和探家,可以着便装。妻子便着手给我做了几套像模像样的“中山装”,还为我织了七八件款式颜色各样的毛衣、毛裤和毛背心,有厚的,也有薄的。天冷了,我把毛衣穿在里面,外面套上毛背心,真可谓穿在身上,暖在心上。经常出头露面的,也觉得很风光。

1988年9月,我被授予少校军衔。当穿上样式新颖、柔软合体、挺括平整的毛料校官服时,心里真是乐开了花。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第二天,我到城里办事,走在大街上引来许多关注的目光。那身崭新的军装,给予世人的真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伟大祖国日新月异,军装的质量和档次也越来越高。已升任团职军官的我,不仅拥有了三套毛料夏常服,而且拥有了三套马裤呢冬装,还拥有了一件马裤呢大衣。穿着军装,那两杠三星的肩章和闪亮的军徽,衬托得我格外精神。即使如此,为了让我变换着装,妻子还给我做了几套高级西装。上班时间,身着军装;业余时间,换成便服。每每听到人们的赞扬之声,我都会打心眼里由衷感谢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千禧年2月,我脱掉穿了30年的军装,真正换成了便服。在着装品牌档次已成为人们身份和品位的主要标志的21世纪,我确实感受到了服装的“花样年华”时代悄然来临。一向节俭的妻子,也转变了着装的观念,一有闲暇,便拉着我去逛服装市场和品牌专卖店,为我物色时尚漂亮合体的服装。女儿女婿也经常给我购买一些名牌衣服,充实我的衣柜。不瞒大家说,我的衣柜里各式各样的普通服装、引领潮流的名牌服装,应有尽有。时下,亲历了化纤革命的我,再度恢复了对环保、天然面料的热爱……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我已经在服装变迁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

第五篇:铁路工作者国庆60周年征文:火车的变迁

1963年夏天,我从苏州铁路机车司机学校分配到**机务段的时候,还是一个十八岁刚出头的青年人。那时,**机务段专门担当上海到常州的货物列车。沪宁线上行驶的货车都是由大马力的蒸汽机车牵引,因为这些机车是从“老大哥”苏联进口的,加上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国人给它命名为“反修”型,据说原来是叫“友好”型。

蒸汽机车从上海到常

州170多公里,单线运行,时刻表上,途经大大小小几十个车站,客车要开四、五个小时,时速70—80公里;从**编组站始发的货车则在七、八个小时左右,时速50—60公里。记得过去跑车,晚点、超劳的情况经常发生;加上上下班的检车、保养,进库上水、加煤、捅灰,工作十分繁重,且全靠人工且半自动,我们火车龙头上的乘务员,一般作业时间都要在十几个小时以上。

如今乘火车去常州,仅1小时多点的路程,到南京也不过2小时。而当年火车开得慢,常常在一个小站交会三、四趟正常客车,一般要花好几个小时,甚至于半天以上。印象甚深的是,有一种为缓解春节期间火车拥挤才运营的棚车,多数在夜间发车,且站站停,从上海至常州几乎要花通宵的时间。

那时,也就是春运高潮期间,火车票十分紧张。铁路局就将**、龙华、戚墅堰跑通勤的列车车厢扣下,组成临客。再将装货物的棚车清冼干净,加开跑常州、镇江和南京的短途“棚车”,棚车照货车的“点”开行,大都由我们段担当牵引。“棚车”里没有一张座椅,旅客们挤上车后,大家纷纷争地盘,用纸板一垫,就横七竖八席地而坐。火车一驶动,车门立即拉上,车厢里顿时漆黑一片,靠临时挂起来的几个电灯泡照明。在车厢的一角,放置了两个便桶,外面用布帘遮一下,以供旅客方便。临近便桶的旅客,不但身受干扰,而且被臭气熏得难受。一到站头,列车员拉开车门,还得迅速地放下木梯,让旅客上下车。旅客,就这样被当作“货物”,摇摇晃晃地“装运”出去。不过,尽管车厢如此简陋,但大家还是感激铁路局为旅客创造了回乡过年的条件,而且车票的价钱还比“普客”便宜了一半。

记得,1978年夏天,机务段派我与另外两个同志一起去兰州接车。在上海乘直达快车,现在近二十小时的路程,当时一路上跑了两天两夜之多才到兰州。

有一年的年根,铁路分局组织机关干部跑了一趟广州的加班车。火车从上海始发,回家乡过春节的旅客就已经多得不得了;途经浙江、江西、湖南,一路上车厢里也总是人满为患,连走道上也人贴着人地站着。而且,不少是长途客,要乘二、三十多个小时。夜里困意来了,车厢里的人被人挤过来挤过去的,像一个东倒西歪但又没有倒的“不倒翁”。也有的人钻进了硬座椅子下面的空档里睡觉了,地面上只铺一个口袋,穿着老棉衣,把椅子下面的空档塞得满满的。不一会儿还传来了呼噜声。有个学生样,也在附近的一排椅子下面铺了报纸,把提的一个包当成了一个枕头,钻进去就睡了。那时,列车到站,车厢走道挤满了人,我这个临时列车员也没法开车门,旅客从车门挤不上去,就有人从车窗往里爬。我看到一个年轻人,半个身子已经爬进车窗,车里的熟人往里拉他,站台上服务员都笑嘻嘻地使劲把他推上去。我想,要是在平时,站台的工作人员决不会把他推上去,但此时此刻为什么这样做?为了帮他回家过年。年,真的是太美好的节日、太好的文化了。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人无需沟通,彼此心灵相应。

那时候,火车是蒸汽时代的黑色火车。拖动着笨重的大脚呻吟着,喘息着,永不疲倦地唱着一首“咔嚓、咔嚓”的老歌,头顶烈日苍天,搏击风雨雷电,撕开浓浓雾气,喊响高昂号角,在千万个车轮撞击大地、冰河、山川的轰鸣中,踏着黑色的舞步,乐此不疲地跳着古老的“爵士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铁路铺起了复线,火车也进入了大功率内燃、电力机车主牵列车的时代,绿色、蓝色的年轻的飞蝗型、子弹头型的火车,以天为幕,以大地作台,以彩霞为霓裳,裁白云为嫁衣,在红玛瑙、绿宝石镶嵌的金色轨道上跳着明快的“伦巴现代舞”,扭着欢快的“秧歌”……在大漠中,火车是绿洲,人们看见这条长龙,就萌生了生存的希望;在绿洲中,他是奔腾不息的中国龙,永不停息,日夜奔忙,唤醒了人们生存的质量。

“时代的列车“在中国的铁路线上飞驰,列车的速度,见证着当今中国时代的脚步。从1997年4月18日起,中国铁路开始了第一次大提速。随后,1998年、2000年、2001年、2004年,到目前共实现了六次铁路大提速。全国主要干线动车组运行速度提高到时速200公里至250公里。记得在1993年,我兴高采烈充满理想晃晃悠悠地往北京赶时,最快也要20个小时左右;我并没有意识到,今后的好日子会如此让人心旷神怡。现在,火车站像现代化机场一样,坐火车好比是乘飞机,流星闪电掠过。如今赴千里之外的郑州,动车组仅五、六个小时便能抵达。1400多公里的北京,动车组牵引的新型客车也在十个小时左右,令人惊叹不已。

2007年8月15日

下载一条路的变迁国庆征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条路的变迁国庆征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带一路征文

    一带一路和中国梦征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我也不太懂这四个字的意思,于是我就去问爸爸,爸爸想了一会说:“为了更好理解一带一路,我还是给你看一个视频吧!在中国的唐......

    国庆征文

    喜看广通巨变 畅谈祖国发展 ——热烈庆祝建国六十周年 形势发生了巨变,广通正在腾飞,今天的广通已经成为齐鲁大地一只展翅腾飞的雄鹰。然而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九年的今天,这里却......

    国庆征文

    观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有感 ——庆祝建国60周年 十月一日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而言永远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十月一日,我们举国同庆,祝福祖国生日快乐,全体中华儿女为之欢呼,为之雀跃......

    国庆征文

    风云激荡六十年——献给共和国的赞歌从1949年到2009年,共和国恰好走过整整六十个年头,这是一个甲子的轮回。六十年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仅是短暂的一瞬间,然而这六十年是......

    国庆征文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高板小学四年级三班邱文韬)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也是改革开放31周年。我们的祖国从落后步向现代文明大国,从贫穷走向富裕小康,国家实力日益强大,我......

    国庆征文

    爱祖国,就像爱母亲一样 这爱,是一种血脉相连的关系。 有记忆以来,祖国是爸爸的军绿色,亲切安全,保护着我和妈妈。偷偷看过爸爸和叔叔们训练,挺拔的身姿,震撼人心的口号,令人向往陶醉......

    国庆征文

    国庆征文---------浩大的工程 中华辛桂耀 我算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父亲的祖籍地河北省景县的印象只是从大人的口中或来沪的亲友中略知皮毛。父亲16就来上海,直到文革后“......

    国庆征文

    中国梦 数科院08级金融数学班 丁秀才 40年前马丁路德金先生倒下了,然后他的我有一个梦想却真正的站了起来,在华夏大地上站了起来。中国人用自己的梦想支撑了自己伟大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