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征文:家的变迁
征文:家的变迁
打记事以来,我的第一个家在偏僻的乡下,一个普通小村庄里的一个小房子。
这个“家”似乎是有前后门的,但是一般只开着后门。后门是木头做的,已经有些发黑,一靠近就能嗅到一股陈年老木的腐朽气息。后门正对面是一条绿得有点儿发黑的小河,不知流向何方。后门前的空间还算宽阔,每家中间用一排排小石坎隔开,用作区分。
室内的布局我忘得差不多了,但是有三样东西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老鼠,臭味儿,墙上的褶子。这三样东西,在平日里就能发现若有若无的踪迹,下雨的时候就极为“嚣张”。
怎么嚣张呢?差不多就是一群老鼠在天花板上“叽叽”地叫,发出“咚咚”的奔跑声。这会让你十分烦躁,以至于想拿什么东西敲一敲天花板让老鼠们消停会儿。就在这时,一股无以言说的味道不知从何处喷涌了出来,心里还正奇怪哪来的味道呢,你听到了“啪嗒”一声,转头去看——原来是屋顶漏水了。不知什么时候,墙也被水流了个“浑身湿”。天花板滴水的那块儿地、墙上淌水的地方,褶子早就密密麻麻起了一堆。如果下大雨,有时候,真的是“雨脚如麻未断绝”啊。
这三样东西,在我以后的几年小学生活里,也一直如影随行……彼时的我,多么希望有一间干净的不漏雨的房子啊。
大人们常说,从小家看大家。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在今年春天,我们家搬进了市区的一间新房。这里环境幽雅,站在我们新房的窗前,放眼望去,小区美景尽收眼底。
春天,杏花开了,这儿那儿变幻出似走似驻的粉白的云,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儿夹在庞大的树冠和树叶当中;夏季里,花草树木最为旺盛,到处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到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一片花的海洋,树的海洋,就是没见着树也能嗅到远远传来的花香。树叶都绿油油的,在暖暖的微风中,摇起一把把绿扇子为自己扇风、降温,也为树下乘凉的人们带来习习凉风。有月亮的晚上,那景象更加迷人。坐在阳台上,可以抬头望月,低头吟诗,这种心情真是妙极了,是当初我们一家住在那个漏雨的乌漆漆的小房子里不能比拟的。
你看,小区里还有两个池塘,一大一小。小池的水晶莹清澈,可以清晰地看见水底椭圆的鹅卵石。几尾锦鲤时而轻快游动,扬起阵阵水花,时而停在浅绿色荷叶下,好像躲在荫下乘凉似的。花蝴蝶在刚刚绽放的荷花上方翩翩起舞,累了便在稚嫩的花瓣上躺着,有时被路过的蜻蜓惊醒,只好飞向远方寻一处静谧。清风拂过,泛起圈圈涟漪,将飘落的花叶荡向远处。时常有鸟雀从树梢飞下,落在长木椅上沐浴暖阳。
感谢美好的生活,感谢父母,是他们辛勤的劳作,艰苦的奋斗,才有我们一家人美丽的家园。
小家如是,大家亦然。2020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型冠状病毒的威胁下,我们迎来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在改革开放的大地上,于开始苏醒,奔跑,震惊世界。与世界人民一道,必将描绘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锦绣未来。
我看见希望,就在我的眼前,闪着金色的光芒。
第二篇:医院院庆征文(七十年变迁)
医院院庆征文(七十年变迁)
七十年,可以创造美好,可以实现自我,七十年的艰苦奋斗、精诚协作也让我院从一个小小的卫生院成就为现在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这一路走来,在几代院领导的带领下,大家共同努力取得辉煌成就。医院坚持“科技新院、质量强院”的办院宗旨,始终以优秀的医师吸引病人,以尖端的技术服务病人,以诚挚的服务感动病人。
七十年沧桑巨变,我院在风雨中一路前行,从容走过。改革开放以来,我院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经过全院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院领导始终从全局出发,以大局为重,高站位高起点,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在赢得发展中铸就了新的里程碑。
医院的长足发展离不开院领导的科学决策也离不开广大职工的无私付出,在面对难关、面对险情时,医护人员展示了高尚的职业道德、表现了高超的职业技能。他们协同作战、沉着应对,在无烟的战场上、生死攸关的时刻经受了严峻考验。对事业忠诚、对理想执着,忘我的工作构筑了医院特有的精神,也感动和鼓舞了几代医务工作者。如果说院领导是医院这条帆船前进的舵手,他们掌握了医院前进的方向,那么职工就犹如风帆和船浆,他们是医院前进的直接动力。
七十年花开花谢,我们感悟积极进取的精神;七十年春华秋实,我们聆听努力奋斗的激情。一路高歌踏上新的征程,让我们共同祝愿医院的未来美好昌盛。
第三篇:一条路的变迁国庆征文
莽莽大别山行走到最南端,到了金刚台的脚下止步,一座明珠般的山城镶嵌在三省交界之处——商城,古称雩娄,我的家乡!她的性格是鲜明的,春的温暖、夏的火热、秋的绚烂、冬的凛冽,一一呈现。奇峰秀水之间,峡谷飞瀑,飞金溅玉;田畦密布,鱼米飘香;茶树成行,声动南北;息影塔下,平顶铺上,观阵山前,汤泉池间,经世鸿儒与法外高僧坐而论道;文峰书院,宰相府第,红军洞里,英烈祠中,英才满江淮,桃李遍天下。更有巍巍黄柏山,原始森林蕴万物,浩浩鲢鱼山,鹭岛盘砂鱼儿肥。至于南控荆楚,北窥中原,东引皖越,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多少前朝旧事,金戈铁马,俱往矣!县志上说,古时南赴武汉,北进金陵者,包括倭寇南侵武汉,都是沿着“信叶南线”这条古道而行。不过这条路经过历史的变迁,如今早已不是旧时的样子。
那时候这条路还是在南部山区的崇山峻岭中跌宕起伏,准确的说这条路是贩夫走卒们的光脚板踩出来的。从长竹园两路口上小界岭通往麻城,远赴武汉,把汉口繁华闹市的货物靠肩扛手提,一天一夜跑个来回。硬是把我的家乡小城变成了辐射周围五百里的商贸集散地。后来随着岁月的变迁,路线改成了经峡口至县城,到余集、沙窝,然后上小界岭。
记得1976年夏天,我搭车去钟铺,走的就是信叶南线。那是的所谓客车不过是大货车上面加了帆布棚而已。一路上,我们一车人在车上,像装在箱子里的鸡蛋一样摇来晃去,站都站不稳。大货车剧烈的颠簸,把心口震得生疼。那时的我才六岁,剃着小平头,整个一个灰扑扑的小猴子。我趴在驾驶室后墙的长方形玻璃上,看着驾驶室里的师傅把手中的方向盘玩的飞转,一忽儿朝左,连着打了十几把,一忽儿又向右打了十几把,显见的车下的路是何等的凶险!
眨眼间我高中毕业了,在县公路段待业,被单位安排到信叶南线改建指挥部工作。已是1985年的春天,这条路改建搞的是民工建勤,一路上到处都是人,拉着架子车,跳着箩筐,担的担,挑的挑,一派热火朝天。我跟着指挥部的技术员,整天跑来跑去,到各乡镇的路段搞技术指导。有一回,我看到一个大个子农民工拉着驾子车拉土,他光着上身,浑身古铜色,下身穿着条单裤,裤腰那里线蹦了,我无意中看到他的裤子里面什么也没穿。一句话,穷啊!大约七八个月的样子,信叶南线就是靠民工建勤,从3.5米扩宽到了7.5米,那么大的土石方工程啊!
2003年,路网改造工程开始了。我有幸又参加了信叶南线的改造,这回是国家投资。信叶南线整条线路一举改造成了二级公路。如今的这条路,路面是沥青混凝土铺的,足足八厘米厚,平平整整,路面上标线醒目整齐,路边绿树成荫,四季有花,姹紫嫣红,桥梁、边沟、设施完备,车辆在路上行驶,像船在水上行。真个是“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尤其是一路上,茅草棚,土坯屋一间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欧式、徽式等等其他样式的别墅式小楼,一句话,富了!
信叶南线的变迁见证了我的家乡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条路的巨变其实是中华富强之路的缩影!
第四篇:电力企业改革开放30年大变迁征文
当你和家人、好友相约漫步在一条条硬化了的乡村水泥道路上,吮吸着田野里香飘四溢的稻香、花香;呤听着鸟语、蝉鸣;欣赏着一幅幅镶嵌在绿树成荫中的生态家园美景时,不经意间走进路旁宽敞明亮农家,室内摆放的是组合音响、大彩电、电冰箱、空调;照明是多功能的灯具和彩灯系列;还有是功能齐全的各种家用电器,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大米、面粉等加工
……
此时的你,感觉已不知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这,就是丹棱人从身边的细节感受到的电力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巨变的形成,在丹棱不过30来年的时间,因为,丹棱有电仅57年,而真正跨越式大发展只有17年。
1979年,丹棱县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南门山(城南)变电站建成投运,至此,全县农村逐渐普及照明用电、农副业加工用电,城区也解除了实行多年的定时、定量限制供电。
1982年,“国营丹棱县电厂”更名为“丹棱县供电公司”,管理经营全县的输、供、购电业务和电力工程及设备的建设与维修,从此,拉开了由国家、集体、个人等多渠道投资电力建设的序幕,不到两年,全县乡村社通电率达100%,用电农户达2.53万户,占总农户91%。至此,全县电力得以普及。
然而,电力建设真正实现跨越,则发韧于1991年,当时丹棱县供电公司领导班子超前意识,引进资金,建成装机1×4000千伏安的双桥35千伏变电站,很快带动了这一地区形成化工工业走廊,从此改写了丹棱电力促进工业发展的历史。2000年,借农村电网改造的东风,又建成35千伏杨场变电站,丹夹陶瓷工业走廊也随之应运而生。2006年,通过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何场110千伏变电站,这一瓦屋山电站的配套工程及其配套工程的建成投运,对丹棱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丹棱现有3个35千伏变电站形成双电源供电的格局,从而提高了供电可靠、稳定性……
这些强劲的电网“骨架”,再辅之以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一、二期农网改造,城网改造和西部农网完善等工程,使丹棱的电网布局更趋科学合理,安全运行水平、供电可靠率等都得以进一步提高,其承载负荷的能力比丹棱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负荷至少超前了5—10年,所以经受住了2005年6月底7月初连续三晚的暴风雷雨,很少有线路跳闸停电,更没有造成一个企业停电而影响生产。
机制转换:当年就创利税千万元
由于历史原因,原丹棱县电力公司,一直隶属于地方电网,受限制较多,相对于国家电网,只是一个大用户,只能从国家电网趸购电销售,年年都要亏损10多万元,到2000年底,累计亏损二三百万元。2001年底,通过电力体制改革成为国控股后,投入巨资进行电网改造,优化电网结构,有效保证了电能质量和用电安全,不仅降低了电价,减轻了农民用电负担,而且售电量、售电收入连年翻番,年实现税利上千万元,仅在转制当年就一举扭亏为盈。
经济发展:电力服务立首功
“没有电力就没有丹棱工业,丹棱工业的发展,四川丹棱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要居首功!”丹棱社会各界都这么认为。110千伏丹棱站和何场站、35千伏城南和双桥发及杨场变电站的相继建成,才分别带动了城东工业园区,双桥形成化工工业走廊,杨场、何场形成丹夹陶瓷工业走廊。如今,丹棱这个纯农业小县,工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如今,工业用电就占了70%。
为了让有限的电能最大限度地助推全县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丹棱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在省、市电力公司的支持下,把服务用户,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视作广大电力职工的天职。办理用电申请、接电等手续提供“一站式”服务,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丹棱县陶瓷、化工、齿轮、加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投资近60万元,给辖区内315千伏安及以上的大宗工业、普非工业等30多户电力客户中推广安装ic卡电能自控装置,供电企业专门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售电机,全天24小时对电力客户服务,对有特殊情况不能前来客户中心购电的,工作人员就持掌上电脑上门办理售购电业务,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电网、电能质量的改善,电力服务水平的提高,为丹棱县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条件。近8年,招商引资近20亿元,仅到城东工业园区、丹夹陶瓷工业走廊和化工工业走廊投资的业主就达60多家,有力地推动了丹棱县经济的大提速。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节节攀升,2007年实现税利1037万元,上缴税金达667万元,成为丹棱县的纳税大户。
第五篇:国庆60周年征文:老实人的变迁
中国现代文科教育,缺乏写作的基本训练。论文易犯的毛病,是文章中充满了各种含混而不加界定的概念。中组部的文章首先给我们上了一堂语文课。
什么是老实人,中组部文章下的定义是:“我们讲的老实人,不是那些庸庸碌碌、无能无为的人,而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的人。”中组部文章明确了老实人的概念。“兢兢业业”这个成语我查了下成语词典:兢兢,是指小心谨慎。业业,是指担心害怕的样子。原形容危惧的样子。后用来形容做事谨慎、勤恳。[例]老王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脑筋急转弯:什么人生来就称王?答案:老王。古代社会,人的姓,代表了人的愿望。王姓代表了人想称王称霸的愿望和追求。但在封建社会,胜者为王败者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纯属幻想。只有少数人才能为王,多数人都是草民,多数人不得不在称王称霸的封建皇权统治下,庸庸碌碌、无能无为的活着,老老实实,不能乱说乱动,否则将面临文字狱和酷刑的危险,既然人生不能够轰轰烈烈,也就只好窝窝囊囊一辈子,这种人与称王称霸的统治者相比较,在古人眼中、思想意识中被认为是老实人。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的成年闰土就是旧社会老实人的典型形象。少年闰土的变化使人非常悲哀,鲁迅先生感慨地讲:“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雷锋是个老实人。
改革开放以后,雷锋也在学,但口号不怎么响了,“孙悟空”成为好员工。踏踏实实干事的人少了,兢兢业业工作的人少了,人心浮躁,梦想投机钻营,一夜中奖发财。一部分老实人事实上吃了亏,一部分投机钻营者事实上得了利。多年树立起来的老实人形象在人们头脑中变味了,“谁称我为老实人,我就跟谁急!”老实人不仅不光荣,反而有了“窝火憋气”的味道。在这种环境下,老实人成为了稀有动物。
2008年1月11日、12日,中组部在《人民日报》显著位置发表文章《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崭新定义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老实人的概念,发出重用老实人的信号。“久违的老实人回来了,别来无恙!”人们纷纷问候。“庸庸碌碌、无能无为不是老实人,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才是老实人。”老实人的登台亮相令人耳目一新,催人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这不就是鲁迅先生所憧憬理想的新的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