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型音乐史诗
学院:计算机姓名:管晖学号:200813137045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由来
内容摘要:
1964年10月,正当举国上下欢庆建国15周年之际,在首都北京的文艺舞台上诞生了一部文艺盛典作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整部作品由首都及全国3700多名部队、地方专业及业余文艺工作者联合演出,创作严谨,达到当时最高的艺术境界,上个世纪末被有关专业权威机构授予“二十世纪华人音乐舞蹈经典”的美誉。《东方红》的创作成功并不是偶然、一蹴而就的,而是新中国各种文学艺术创作形式的多年积淀和薄发。关键字:国庆、革命历史歌曲、大型舞蹈、史诗、前创篇、递进篇、《东方红》
《东方红》,中国第一部歌舞史诗巨片!为国庆15周年献礼、由周总理担任总导演、3500名艺术家集体创作出的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经典!
1964年,为庆祝国庆15周年,在中央有关领导的直接支持下,由北京、上海的地方和部队系统70多个文艺单位的音乐舞蹈工作者、北京各业余合唱团成员共3500人集体创作编演了一场规模空前庞大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是一部以歌唱、舞蹈和戏剧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全面反映中国近百年民主革命斗争历史的气势恢宏的大型歌舞音乐。《东方红》的演出,开创了一种大型歌舞表演的新形式。《东方红》的创作成功并不是偶然、一蹴而就的,而是新中国各种文学艺术创作形式的多年积淀和薄发,说得具体点,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成功,“是在1961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集体创作并演出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和由此而衍生出的1964年由上海和华东数省文艺工作者创作并演出的《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这两个大型歌舞的基础上创作排演出来的”
《东方红》的前创篇——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
1960年,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随解放军军事代表团出访朝鲜。一场由3000人民军将士演出的大型歌舞——《三千里江山》,歌舞由朝鲜战争年代的歌曲和舞蹈加工而成,整个演出气势磅礴壮观,给刘亚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归国途中路过沈阳,刘亚楼又观看了沈阳军区演出的一场晚会,晚会上演唱了四首革命历史歌曲,对刘亚楼启发很大。随后的1960年底,团里迅速派出以词曲作家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陈杰等为主的采风创作小组,赴江西等革命老区搜集整理革命历史歌曲。张士燮等一行先后深入井冈山、吉安、永新、安福和南昌等地,搜集到许多遗存下来的革命历史歌曲,如:《工农兵联合起来》《送郎当红军》等。1961年2月,张士燮等恰好在九江市赶上观看了江西省民间文艺汇演——吉安地区演唱的一首送别红军的歌曲,它的曲调非常口语化,唱词中夹杂不少俚语、方言,唱半拍,停半拍,旋律婉转优美,充分表达了老区人民送别亲人的心情,此歌就是当时经张士燮、朱正本等连夜笔录出基调后推出,40年经久不衰的,2001年6月随24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长征》的播出而再次红遍大江南北的赣南民歌——《十送红军》(张士燮编词、朱正本编曲)。
除了搜集整理革命历史歌曲,空政文工团还把1959年第二届全军文艺汇演中空军创作的《葵花舞》、成都军区根据油画创作的《飞夺泸定桥》、1961年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根据军旅雕塑作品创作的双人舞《艰苦岁月》等拿来,进行了加工创作。
后来这些歌曲和舞蹈有13处之多经过修改、提炼和加工放进了1964年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当中。所以,后来文艺界有不少知晓《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创作由来的专家认为:1961年创作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是《东方红》的前创篇,1984年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是《东方红》的后续篇。
1961年8月1日,《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首演,后移至民族文化宫演出,在京演出8天观众达2.2万余人,好评如潮,后又招待演出多场。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赞颂了伟大的革命斗志。后为了普及革命传统教育,让更多的人看到《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摄成彩色舞台艺术片在全国公映。
《东方红》的递进篇——大型歌舞《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
1964年5月23日,为迎接建国15周年,上海市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节)举行。在上海的万人文化广场开幕式上,由上海和华东数省专业和业余音乐舞蹈工作者三千多人演出的大型歌舞——《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充满革命激情,气势恢宏壮观,其中专业乐手就有几百人,还动用了市、区文化宫、馆的业余演员。据当时的报章报道:这台歌舞是一年来上海音舞工作者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的辉煌成绩的一次大检阅,也是上海音乐舞蹈界贯彻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一次集中表现。另外把“上海之春”音乐会的开幕式选在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的纪念日举行,意义非常。
《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实际上是在借鉴《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的经验基础上创作发展而来。这部充满革命激情的大型歌舞,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中国革命的斗争历史和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这样规模的大歌舞,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是第一次。《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这部史诗般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庞大气势,对以后中国歌舞表演艺术的产生、发展和提高,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恰巧此时,陈老总也在上海。在演到第一场《东方的曙光》中《扬子江码头工人》这场戏时,陈老总想到:北京正在酝酿建国15周年的晚会,上海这台晚会不错,应该推荐上去。他随后指示:“歌舞班子不要散,我请总理来看一次。”
周总理运筹帷幄——既是《东方红》的倡议者,又是总导演、总策划
20多天后7月中旬的一天,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孟波突然接到陈老总的一个电话,说:“你准备一下,我和周总理明天就来上海看《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这台晚会。”
1964年7月13日晚,刚刚从缅甸访问归来的周恩来,未来得及回北京就被陈毅元帅拉到上海,一起观看了大型歌舞《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观看演出后,周总理心中酝酿出一个更大的创作设想并当即倡议:“以在京的文艺团体为骨干,抽调上海的一些创作人员和全国文艺精英,以上海的《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为基础,搞一台颂扬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的大型晚会,庆祝建国15周年,向国庆献礼。”这台晚会就是后来饮誉中外并影响了几代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回京后,周恩来立即召集中宣部、文化部、总政文化部等有关方面的负责人谈了他的设想,得到一致赞同。后又在7月18日国务院各部党组书记会上,7月20日国务院外办、对外文委、文化部、中国音协等单位负责人研究“北京音乐节”问题的会上,7月24日国务院外办、对外文委、文化部等方面负责人参加的论证会上多次提到:“要搞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的大型歌舞”,并说:“我们现在很需要表现革命的精神和新的气象,这个大歌舞非搞不可。”7月30日,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自己的寓所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会议,对大歌舞的问题最后拍板。
8月1日正式通过周扬(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以中央宣传部的名义向中央写出的请示报告(提出用艺术的形式搞一个概括表现党领导中国革命进程的大歌舞,供国庆演出),决定大歌舞立即上马,争取在国庆节上演。随即周恩来亲自“点将”,初步拟定了一个13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名单和组织指挥小组名单。领导小组组长:周扬;副组长:梁必业、林默涵等;组员:齐燕铭、张致祥、陈亚丁、周巍峙、许平、吕骥等;组织指挥小组(后又称大歌舞指挥部)主任:陈亚丁(时任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副部长);副主任周巍峙、许平、李伟、时乐濛、胡国光等人,并就有关问题与有关同志当面敲定具体原则。
至此,大歌舞《东方红》的筹备、创作及排练准备工作正式铺开„„
《东方红》的初创、排练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集音、舞、诗等多元化文学艺术形式为一体的世纪经典,它的创作是建国以来中国歌舞艺术的一次巡礼,同时也是对广大文艺队伍的一次检阅。在大歌舞筹备创作之初,就调集了全国文学艺术等门类的创作精英搭建最强大的艺术班底进行协力“攻关”。
1964年7月,大歌舞筹备工作启动,关于大歌舞的命名,却成了现实的问题。当时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上海搞的大型歌舞《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题目太长,似觉不妥;另一种说法是,大歌舞指挥部主任陈亚丁在接受周恩来的任务后,专门把牛畅找去商量。在陈亚丁办公室,牛畅谈到了这样一个细节:1962年总政文化部副部长李伟在看《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时就对名称不甚满意。当该剧以合唱《东方红》结尾时,他就曾经说过,还不如就叫《东方红》。经过商议,最后报请周恩来批准。周恩来见后,立即表示赞同,并说:“这个题目很好,既精练又切题,就叫《东方红》。”
据当时参加大歌舞创作并担任文学组副组长的乔羽先生和歌唱家李光羲等回忆:8月12日全体演员在北京西苑宾馆报到,随后全面铺开,分场次、段落几十个团责任“包干”。北京地区所有文艺团体的训练场馆,以及各戏院、体育馆、博物馆甚至旅馆大厅都用作训练用地,供演员分场次同时训练,日以继夜,加班运作。9月25日合成排练节目审查。10月2日、6日在人民大会堂公演,《东方红》从初创到形成,70多个单位,3700多人,实际上只用了一个半月(据时任大歌舞指挥部主任陈亚丁等人语)的时间,不但在艺术上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丰碑,而且在演出作风上也创造了一次奇迹。参加演出的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等约3700多人的演出队伍,整个演出共有大大小小、中外形式的服装共4000多套,有的演员整场要换五六次服装,全部人员都以严肃认真的政治热情,完全军事化管理,在后台分一、二、三梯队上下场,从头到尾,井然有序,无一点声息,丝毫不见忙乱的迹象。晚会结束4分钟后,外国记者到后台参观时,演出人员已全部离开剧场。这种严谨的舞台作风令歌唱家李光羲终身难忘。
那时,无论前台或后台、分内或分外、直接或间接,在大歌舞背后辛勤工作、忙碌和服务的相关工作人员就有一万人„„
9月25日凌晨,离当天晚上节目审查只有十几个小时。中南海西花厅,当周恩来把《东方红》朗诵词逐字逐句精心修订后,提笔在朗诵词空白处批道:“特急,即送周扬同志,请予阅正。如改稿可用,请即转陈亚丁、周巍峙两同志,如无困难,可于今晚照此朗诵„„”《东方红》横空出世,首演成功
总 导 演:周恩来
演出时间:1964年10月2日
出品时间:1965年10月1日
演出地点:人民大会堂
演出人数:3500多人集体创作
创作历时:1964年7月-10月1日仅不到3个月的时间赶出来的出品公司:八一北京电影制片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
新闻记录片电影制片厂
节 目 表:
序 曲:
晚会进场
歌舞:《葵花向太阳》
歌曲:《东方红》
第一场:东方的曙光
舞蹈:《苦难的年代》
歌曲:《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歌曲:《工友歌》
歌曲:《农友歌》(领唱;王昆)
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
第二场:星火燎原
表演唱:《就义歌》
舞蹈;《秋收起义》
表演唱:《拿起武器闹革命》
舞蹈:《井冈山会师》
歌曲:《双双草鞋送红军》
歌曲:《井冈山》(领唱:寇家伦)
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歌舞:《打土豪分田地》
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第三场:万水千山
表演唱:《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
舞蹈;《飞夺天险》
歌曲:《飞跃大渡河》
歌舞:《情深意长》(独唱:邓玉华)
舞蹈:《雪山草地》
歌曲:《过雪山草地》
歌舞:《陕北会师》
歌曲:《会师歌》
歌曲:《七律·长征》(领唱:贾世俊)
第四场:抗日的烽火
表演唱:《松花江上》
(领唱:张越男、李光羲)
歌曲:《义勇军进行曲》
表演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表演唱:《到敌人后方去》
歌曲:《游击战》
歌舞:《游击队之歌》
表演唱:《大生产》
歌曲:《南泥湾》(独唱:郭兰英)
歌舞:《保卫黄河》
第五场:埋葬蒋家王朝
表演唱:《团结就是力量》
歌曲:《坐牢算什么》
舞蹈:《进军舞》
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舞蹈:《百万雄师过大江》
歌舞:《欢庆解放》
歌曲:《解放军的天》
歌曲:《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
乐曲:《国歌》
歌舞:《伟大的节日》
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歌曲:《赞歌》(独唱:胡松华)
新疆舞
歌曲:《毛主席祝您万寿无疆》(独唱:才旦卓玛)
民族舞蹈
歌曲:《歌唱祖国》
全场合唱:《国际歌》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中央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晚会:首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盛情邀请前来中国参加庆祝活动的各国贵宾观看。首演大获成功,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全场群情激昂,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将演员团团围住,激动的泪水和辛勤的汗水在演员脸上纵横交错。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同时也受到许多国际友人的盛赞,认为这是以歌舞艺术反映革命斗争和现实生活的一个新范例,纷纷向周恩来等建议拍成彩色电影公映。
《东方红》在北京连演14场,场场观众爆满。北京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多场实况转播;中国唱片社先后发行了《东方红》唱片,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东方红》歌曲集等相关乐谱。《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等纷纷发表演出台本和全剧剧照,并且以显著标题和大量版面刊载评价这部音乐舞蹈史诗的文章、图片、速写和工农兵观感等文字资料。一时间,《东方红》中的每一首歌都成了最流行的歌曲,节目串连词变成了争相朗诵的范本;舞蹈成了基层文工团和各单位争相仿效反复排练的经典保留节目。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哼上几首《东方红》中的歌曲,大街小巷时常传出人们熟悉的歌声。
1964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舞台版共分8场:《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全部史诗由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歌曲和舞蹈组成,新创作了《井冈山》《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等十首歌曲,其中包括舞蹈、歌舞、表演唱和大合唱三十五个,革命歌曲三十九首,还穿插了十八段朗诵,表现不同的场景三十三个。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从1964年7月中旬创意筹备,8月12日全体演员
报到集中排练,9月25日节目审查,10月2日公演,3700多名文艺工作者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完成了总体筹划、文学创作、音乐创作、舞蹈编排、舞台美术设计等,这一文艺作品创作成功的模式堪称世界奇迹,同时也成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文艺创作一盘棋的成功范例。
10月16日下午,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等专门接见了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剧组创作的全体人员并合影留念。成功的喜悦和领袖的褒奖让全体创作人员欣喜若狂。现在回想历史,1964年10月16日这一天,确实有几件事令国人记忆难忘:当天是《东方红》中表现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30周年纪念日;当天下午,中国成功地研制和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下台。
周总理力排“江”意,拍电影《东方红》,流芳百世
考虑到观看舞台演出的观众人数毕竟相当有限,面对《东方红》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果和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再加上国际友人的建议,1964年10月16日晚,也就是陪同毛泽东主席接见《东方红》创作人员之后,周恩来趁热打铁地把有关负责人召集到中南海西花厅,倡议将《东方红》拍成电影。他说:“这部影片拍摄成功,对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有教育意义。”
对于拍摄电影《东方红》,毛泽东主席有过如下指示:“电影《东方红》的拍摄先拍第一部,内容到新中国为止;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节目可编成第二部,在国庆20周年上映。”因此影片《东方红》对1964年的舞台演出版本进行了删减。
从舞台到银幕创作,并不是简单的拍摄,而是要进行一次再创造。周恩来也自始至终指导了电影的拍摄工作,并多次抽时间与电影导演团和相关同志座谈研究如何拍好《东方红》。然而,1964年12月的会上就遭到文艺革命“哨兵”——江青的反对。面对江青的非难,周恩来顶风而上,坚持一定要把《东方红》拍成电影。
随后三个半月的时间,摄制组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大摄影棚、人民大会堂和北京体育学院大田径馆三地来往奔波,交替拍摄。
1965年9月18日晚上至第二天拂晓,周恩来不辞辛苦,与罗瑞卿总参谋长和总政治部刘志坚副主任再次来到八一厂,一口气看完了全部混录双片,至此,宽、窄银幕版电影《东方红》终告胜利完成。
1965年10月1日,舞台艺术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如期在全国上映,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又一次掀起了看《东方红》、学《东方红》、唱《东方红》的热潮。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的片头字体,外界人士一直对这三个浑然天成的大字有几种揣测:是毛泽东题写的?是郭沫若、周恩来?近年,据周巍峙同志回忆说:“东方红”三个字是从鲁迅先生的众多手迹中挑出来的。
舞台艺术片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诞生于“文革”前夜,这一点看似偶然,而实际上恰是最富历史意味的一刻,她仿佛为“文革”前十七年的中国艺术史画上了一个圆满而又闪亮的句号。
附录:
百度百科词条:东方红、东方红史诗、东方红由来
参考文献:
1、《东方红》
2、《东方红歌曲集》
3、《中国革命之歌》
第二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观后感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复兴之路”-------一部大型音 乐舞蹈史诗。2个多小时里,艺术家们以音乐、舞蹈、朗诵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气势恢宏地演绎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当代史中每一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展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勾画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这部音乐史诗一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山河祭,第二章热血赋,第三章创业图,第四章大潮曲,第五章中华颂。各个部分用艺术的形式将中国近代历史再现给观众,气势恢弘,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伟大复兴表现的淋漓尽致。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章----热血赋。这一章主要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昌起义,卢沟桥事变,及解放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让我深深的的感觉到中国人民的伟大,感觉到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的艰辛。在这条复兴长河中,历史与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复兴之路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它讲述中国从民族觉醒,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小康社会和为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的历史进程。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为了使耻辱的历史不再重演,我们现在就要好好学习,为国家出一份力,让祖国变得更加强盛!
-------陆臣存 旅游0802
第三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观后感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观后感
大家都对“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非常耳熟吧,我想大家的童年就是在这种歌声中过来的,而今天在老师的授课下有幸了解和观看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看后,使我久久无法平静,看《东方红》就是看中国历史。大家都知道:一个成功者的背后有着许多的艰苦辛酸,说不尽,道不完;一个人的道路就已经这么艰难了,何况是一个国家呢?《东方红》让我重温了祖国走过的血雨腥风,让自己的心灵又在铿锵有力的音乐中震撼了,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
《东方红》不仅是一部壮丽辉煌的中国革命音乐舞蹈史诗,更是一部凝聚了中国最具权威的,著名词曲作家智慧结晶的经典巨作。是由一批革命历史歌曲和创作歌曲结合组成的,以鲜明感人的艺术形式,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势力、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军阀统治的不屈精神,艺术概括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建立红色武装到迎来祖国解放的光辉历程。这部史诗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更是一部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影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价值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荟萃了从军队到地方16个专业文艺团体共计3000多名新中国优秀艺术家的珠玑精华。尤其值得今人唏嘘称道的是:这部尊为史诗的文艺巨片在创作、排练与拍摄的过程当中并未因“诗”而废“史”而是以一种严谨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准确把握了“诗”与“史”的审美表现关系
以“诗”证“史”
“诗”、“史”互见从而使影片既准确深刻地传达出一份厚重而苍凉的历史追怀感,又抒发了作为胜利者对于自身辉煌业绩的欢欣和满足。
二:恢弘整饬之美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艺术审美价值很高,其音乐文学既有对革命历史歌曲创作的传承又有创新、真正做到了“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完美结合,歌曲在整体上给人一种恢弘整饬的审美感情体验。其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现代艺术表演形式是在中国传统诗、乐、舞三者并重的艺术表演形式基础上融入各种现代因素形成在整体上也体现出一种艺术的恢弘整饬之美。
三:史诗般的宏伟风格和波澜壮阔的音乐舞蹈场面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和波澜壮阔的音乐舞蹈场面,将音乐、舞蹈、戏剧、舞台、美术及朗诵等艺术手段熔于一炉,根据内容的需要,交融变换,不拘一格,一切从内容出发,充分发挥各种艺术形式的表现特长,排除了艺术上的各种框框,开创了一种大型歌舞表演的新形式。
影片中旧中国沉重的苦难,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鲜血从事艰巨的革命斗争,胜利的红旗插上了天安门的情景,蓬蓬勃勃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繁荣景象,都教育着我,鞭策着我。我从内心感到:这不仅是一场很好的歌舞,而且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巨大史诗,是党领导下的四十多年革命斗争的缩影,是对我们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它赋予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旧中国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看到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劳动人民备受欺凌,吃不饱、穿不暖,备受欺凌,在皮鞭下苟且偷生却牛马不如,“抓壮丁”又还得无数的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路漫漫,长夜难眠,没有希望的日子让劳动人民苦不堪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一声春雷,中国人民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人民升起了希望之星、点亮了革命之灯、燃起了燎原熊火。无数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毅然的站起来了,跟随党闹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历经种种苦难与危机,最后将革命的胜利旗帜插满了祖国每个角落。
看完这场歌舞,联想到今天大好的革命形势,我深深感到我们青年一代肩上担子的重大。我们的革命先辈吃尽了千辛万苦,打下了今天的江山。我们青年一代能不能接好革命的班,这是关系到我们的党会不会变质,我们的国家会不会变颜色,我们的革命事业能不能进行到底的严重问题。我们决不能把先辈们流血牺牲得来的革命果实从我们手中丢掉。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要更好地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努力吸取革命先辈的革命经验,和工农群众相结合,走革命化的道路,走劳动化的道路,决不辜负革命先辈的期望。不气馁,不放弃,不抛弃,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希望,奋斗吧,加油!
第四篇:大型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观后感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观后感
我有幸观看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进入国家大剧院,一流的环境、良好的服务,使我对演出充满了期待。
大幕开启,在序曲《我的家园》中,展现了中华儿女艰辛劳动的身影,辛勤的耕作换来接天田垄。复兴之路分为五个章节的内容,用歌曲、舞蹈串联,描绘了从1840年到2009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屈辱、抗争、奋斗、发展的历史。明暗交替光影投射、大气磅礴的舞美和完美的音响效果, 把舞台与观众紧紧地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悲烈、壮丽的画面。
第一章《山河祭》起自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夜。第二章《热血赋》展示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章《创业图》起自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迄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夕,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第四章《大潮曲》起自公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改革开放进程。第五章《中华颂》以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为主题,表现了全国各民族普天同庆的场景。这五个章节生动的把这169年的历史串联起来,使我仿佛置身其中,许多幅演出的画面,许多句演出的对白,都深深的映在我的脑海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这句话深刻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正是因为对祖国的爱,对脚下土地的爱,才使得祖国被列强欺凌时,同胞们心情沉痛。南下部队战士喊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句话让我震撼,这是在新中国诞生的同时,向牺牲在炮火中的年轻战士喊出的,大家是要告诉这名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看着年轻战士的脸庞,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样的经典时刻还有很多,汶川地震,小女孩被救,展示了中国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困难;大漠深处腾空而起的蘑菇云,从侧面展现了一代代科技人无私的奉献,执着的付出;56个民族舞蹈,呈现了民族大团结和睦幸福的景象。
看过表演,我感触颇深,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是共产党举起了明灯,照亮了中国的出路,指引中华儿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是共产党带领大家搞建设,使经济快速发展,让老百姓富起来;在洪水、地震等灾害面前,是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带领大家抗洪救灾。共产党领导中国创造了一个有一个的奇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感到无比自豪。同时也感觉到了更重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时时刻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我们美好的事业,为此,我将不断向着新的目标破浪前进。
第五篇:【佛教电影】《玄奘大师》(大型史诗巨作)
【佛教电影】《玄奘大师》(大型史诗巨作)
【影片简介】这部影片记录了公元七世纪,一代大德高僧玄奘法师传奇而瑰丽的一生,第一次真实地再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真实故事。玄奘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他用十九年的时间,行走两万多公里,穿越100多个国家,到达古代佛教发源地印度求学佛法,并在取得极高的佛学造诣后,毅然返回祖国,翻译佛经,颂扬佛法,玄奘西行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宗教、文化、外交行动之一。【影片背景】 讲述一个伟人瑰丽传奇的一生大型史诗剧情佛教电影《玄奘大师》将如何再现真实的玄奘? 导演金铁木则可谓拍摄纪录片电影的大家,曾凭借《复活的军团》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大奖、最佳导演奖等多项大奖。后来拍摄的《圆明园》、《大明宫》都颇受好评,他说,佛教纪录片《玄奘大师》将延续《圆明园》的风格,投入近200人的制作团队,结合大量的数字特技,努力还原当年玄奘取经的真实历史,展示强大的民族精神。为了再现玄奘之旅,从2006年开始,摄制组用了16个月的时间进行外景拍摄,除了在国内的拍摄,先后在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6个国家进行拍摄,积累119盘高清磁带,5593分钟的丰富素材,电影将首次完整重现玄奘大师西行路线,很多与玄奘大师求法之行相关的珍贵历史遗迹和文化交流资料也将首次在银幕上展现。金铁木说,《玄奘大师》用剧情式手法和史实证据论证的方式表现玄奘经历,使影片有很强的故事性,玄奘真实而传奇的经历使影片扣人心弦。影片立求突破常规的纪录片创作思维,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围绕玄奘的命运,挖掘公元7世纪“令人心动、令人玩味”的文化现象。我们希望这是一部有文化内涵的纪录片,对中国的当下现实产生一定的关照和暗示,“中国的脊梁”和“玄奘精神”正是影片的内部线索,贯穿影片始终。佛教电影《玄奘大师》总制片、中央电视台“玄奘之路”组委会秘书长曲向东在首映式致辞中阐述了为何“玄奘精神”历经1300多年仍然不会湮灭,他说,玄奘是中华民族精神史上的一面“旗帜”。他决不仅仅是一个旅行家、翻译家,甚至也不仅仅是一个佛学大师,他是“知识分子精神”这种“社会生命优化基因”的承载者,是中国理性主义知识分子的典范,是推动社会开放、进步的动力。玄奘是中国佛教界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其中很重要的是 “玄奘精神”的承载。今天我们纪念玄奘法师,追慕玄奘精神,事实上正是借着这位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伟人,来激励我们心灵,释放我们的潜能。而这不正是绵延不绝的“中国精神”吗? 再现一个时代如梦如幻的风情电影《玄奘大师》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北京水晶石影视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北京科影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北京水晶石影视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以及西安市大慈恩寺联合摄制,首次采用数字技术还原了历史上诸多重要场景的真实原貌,数字历史场景复原数量和规模堪称中国纪录片之最。导演金铁木透露,除了六地六国实景拍摄,影片还包含了大量古代场景复原和视觉特效,详细再现了1300年前玄奘大师时代的历史画卷,人们将会看到利用高科技还原的盛世唐都长安城,西域的高昌古国,古印度戒日帝国的都城,还有玄奘最后到达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电影将再现这座几近消失的古印度佛教圣地。这些场景特效是由北京水晶石影视公司为影片专门创作的,动用了近200人的制作团队,经过考古论证,历时二个月制作了132个特效镜头,其中46个三维镜头,86个合成镜头。整部影片画面优美,意境深刻,具有史诗气质,更从历史、文化、宗教、艺术角度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影像表现,是迄今对玄奘题材的最全面深入研究创作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