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解说词

时间:2019-05-13 18:4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解说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解说词》。

第一篇:XX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解说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欢迎光临武陟县检查指导工作。

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简要介绍一下武陟县的县情、农村社会救助情况。

武陟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与省会郑州隔河相望。全县版图面积832平方公里,辖7镇8乡、367个行政村,总人口65万。

武陟历史悠久,人

第二篇:XX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议(XX县参观)解说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欢迎光临武陟县检查指导工作。

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简要介绍一下武陟县的县情、农村社会救助情况。

武陟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与省会郑州隔河相望。全县版图面积832平方公里,辖7镇8乡、367个行政村,总人口65万。

武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著名的武王伐纣、竹林七贤、雍正治河等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共和国的两代领袖毛泽东、江泽民和温家宝总理都曾踏上这块土地。境内有嘉应观、妙乐寺塔等国保古迹,有内涵丰富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东石寺遗址、商村遗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武陟经济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的格局。200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7.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56元。

武陟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焦作、郑州、洛阳、新乡四城市中心,是沟通黄河南北物资文化交流、晋煤南运的重要通道。京广铁路穿境而过,郑晋高速公路横跨全境,正在建设的孟武、济焦新高速公路贯通全县东西,建设中的黄河三桥南连郑州西郊,北达武陟县城。

武陟农业资源丰裕。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河南省优质小麦种植示范基地县、畜牧产业化先进县;特有的“四大怀药”——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菊花享誉海内外。地下水储量35.4亿立方米。

武陟工业初具规模,发展空间广阔。现有工业企业42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7家,初步形成了造纸、食品、制药、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全县产业集群达15个。

武陟环境优越,政策优惠。城市功能完善,环境整洁亮丽,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迅速,现代化通讯设施完备。

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介绍一下武陟县农村社会救助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大力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倒房重建等社会救助工作,开展了“走进农家”联系困难户活动,解决了社会弱势群体养老难、看病难、住房难问题。

实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县政府将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实行社会化发放,今年上半年救助特困对象2492户4333人,已发放救助金40万元。

实行五保供养救助。采取“统一标准、财政筹资、设立专户、按季拨付”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办法,对全县756名五保老人,其中集中供养的125人,每人每月180元,分散供养的631人,每人每月70元,敬老院工作人员工资平均每人每月350元。

实行农村医疗救助。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为13705名救助对象免费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患大病的62名救助对象报销住院费用17万元。

实行倒房重建救助。将困难户的倒房重建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对无房、危房、倒房户重建给予救助,实施温暖工程,从1999年以来,共为476户困难户建设温暖工程房屋1438间,政府资助资金143万元。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现在我们已到达龙源镇,请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下车参观、指导。

第三篇: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市**区地处浙江中部沿海,总面积280.12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1个镇,1个农场和1个渔业总公司,41个社区居委会、275个行政村,总人口49.97万人;2008年财政总收入31624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68163万元。近几年来,区政府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从完善政策、整合资源、规范行为、协调行动着手,积极探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救灾救济、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以慈善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全覆盖新型救助体系,全方位关注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生活救助

1、不断增加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投入

**区自1997年实施城乡一体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10余年的实施完善,低保救助制度基础性地位已经确立。通过不断修订《**市**区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制定《**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范》,形成低保标准自然增长调整机制,先后六次提标,城镇居民低保标准从1997年的150元/月?人提到2008年的340元/月?人,农村居民从1997年的105元/月?人提到2008年的210元/月?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已走上了不断完善的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2008年财政支出低保资金635万元,发放退伍军人安置费260万元。其中,发放最低生活保障510万元,发放物价上涨一次性补贴124万元。

2、不断细分享受低保人群

为使低保制度更加完善,对全区在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872户,人数3143人,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农村户数为1649户,人数2694人,城镇户数为223户,人数449人。全区享受低保金对象基本可分为三大类:农村“五保”与城镇三无对象、残疾人、特困户,所占比例详见图表

3、不断加大低保动态管理力度

这些年我区在一直积极稳步扩**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圈和提高救助标准同时,进一步加大了低保调整力度,切实做到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2007年,全区新增低保户222户,其中城镇18户、农村194户,总计334人,取消低保252户,总计455人,调整补助标准1872户。

(二)医疗救助

城乡困难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农民养老负担较重,抗御重大疾病能力弱,一些贫困农民处于“有病不就医、小病成大病、小病疼自已、大病苦全家”的困苦中。针对这一状况,区政府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和举措。

1、统筹新农合资源,提升救助效果。

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工作运转良好,全区共有95304人次得到补偿,其中住院为15386人次,补偿金额2383.52万元,参合农民受益面达31.9%。2008参保率为89.55%。区政府投入60余万元,全面完成了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实现刷卡即时即报;为了让参合农民得到较多实惠,我区对新一轮新农合政策进行调整,门诊补偿比例提高到30%,并扩大门诊定点医疗机构。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深入开展“健康到农家”等主题教育,组织开展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2007年共派出医疗队43次,医务人员260人次,义诊服务近5300人次。

2、统筹救助力量,实现功能互补。

2004年制定出台《**市**区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同时建立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工作小组,全面指导此项工作。2007年共对符合救助条件的101人进行了救助,医疗救助金额74.54万元,人均救助额7380元,个人最高救助金额达30000元,最低金额523元。2007年11月对《**市**区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做了较大的修订,建立即时“零起点”医疗救助制度,并增加了对见义勇为者、其他突出贡献人员救助等。

3、统筹社会发展,全面协调推进。

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民工对我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可外来民工经济收入低,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别是突如其来的重大疾病,对于他们来说更是无法承受昂贵医疗费,为了使医疗救助惠及更多困难群众,2006年制定出台了《**市**区外来民工医疗救助实施方法(试行)》。外来民工医疗救助工作有序开展,06年、07两年,已救助6名外来民工,累计支出救助金23988元,最高救助金额支出9823元,最低金额543元。

4、统筹医疗力量,实现一卡互通。

惠民医院建设是建立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家庭基本就医难的压力。2007年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及区政府确定的其他应当救助的人员发放了3100多张“惠民医疗卡”,实行24小时“一卡通”服务,在惠民医院医疗过程中的医疗费用贴补,优惠限额为每年600元。**惠民医院2007年来共接诊持“惠民医疗卡”的病人5510人次,优惠医疗费用总额为35万余元。

(三)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供养

据统计,全区60岁以上总人数6.97万人,占总人口14.12%,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区已纳入农村五保对象有186人,城镇“三无”人员44人,弃婴19人,全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人数为173人(其中户院挂钩14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3.01%。“三无”人员全部实现集中供养(其中户院挂钩1人),集中供养率达100%,供养标准为本区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五保对象和“三无”人员都已纳入新农合医疗保障、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和惠民医院医疗费补助,基本上解决了他们的看病难问题。2007年根据上级有关集中供养对象门诊医疗补助政策和标准,确定每个集中供养人员在原有救助内容之外再可享受人均450元的门诊费补助。

(四)住房救助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区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城市低收家庭住房困难问题。2007年全区共办理廉租住房资格证76户共120人,其中享受租赁补贴58户,发放租赁补贴13万元。新建成廉租房24套(48户),实行实物配租2户。百姓家园经济适用房开始销售,受理购房申请1700多户,发放《准购证》1510份,销售住宅1210套。继续实施农村低保家庭危旧房改造,投入资金50多万元,完成了100户农村低保家庭危旧房改造,其中新建30户,修缮49户,租用21户。

(五)教育救助

近年来,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救助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积极制定出台教育救助政策,整合社会资源,为贫困生的就学铺设了充满阳光的绿色通道。2007年开展义务教育免杂费,97066名义务教育学生被免除学杂费,金额1059万元,极大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爱心营养餐工程”和“贫困生扩面工程”落实到位,投入资金270万元,发放营养餐券4746张,义务教育券13946张,资助面达到13.99%。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8.02%。“三残”适龄儿童少年、低保线以下贫困家庭子女均享受全免费的十五年基础教育,其他贫困家庭子女亦享受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投入2万元对20名特困生给予生活补助。

(六)慈善救助

慈善事业是社会大众的事业,按照党政推动、社会参与、民间实施的原则,本着“关爱贫困家庭,共建和谐**”的宗旨,成立了**区“慈善爱心超市”。到2007年底,慈善爱心超市已发放物资价值约27多万元,接收社会捐赠总价值约9.9多万元,接收其他物资捐赠折价约1千多元,爱心超市物资采购约35万元,在街道一级成立了两家“慈善爱心超市”。慈善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慈善总会共拨出各项慈善救助金120.8元,在助学帮医、扶老助残、扶贫济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七)其它救助

在2007年除了以上的救助外,各项救助不断的补充着救助体系,扩大救助渠道,探索实践社会化救助新路子,在救助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全年临时救助148人次,发放救助金26万元;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全区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参加干部总人数为2100多人,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帮扶对象分别是特困户、特困党员和残疾人,累计支出帮扶金100多万元;全国物价指数上涨,为了使低保家庭和困难群众生活不受影响,我区分三次发放物价补贴,累计共支出67.74万元,发放液化气补贴5万余元。

此外,我区还建立了自然灾害救助、困难群众再就业、法律援助等制度,试点建设避灾工程,逐年加大救助力度和范围。

二、存在问题

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现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取得成果的同时,各项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低保制度中存在问题

1、家庭收入核定难。2007年省出台《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核定办法(试行)》对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核定做了详细的规定,然而困难家庭的经济收入具有不稳定性、临时性、零星性、报酬少等特点,只能是从自我介绍和邻居的调查中得以证实,在核查家庭收入时无法对他们的银行存款等金融性资产进行核查。

2、低保人员再就业率低。低保群体总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部分丧失劳动力,岁数偏高。低保人员再就业难,制约着他们自我发展能力,低收入群体中存在严重的“等、靠、要”依赖思想。

(二)医疗救助中存在的问题

1、救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是目前我区农村困难家庭急需的救助项目,目前建立了特困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农村特殊困难家庭成员患大病,如血液病、尿毒症、癌症等产生的高额经济负担仍难以完全解决,致使社会上一些困难重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医疗。

2、医疗救助时效性不强。救助按季办理的方式,比起刚开始时一年救助一次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救助时效性较差。困难群众看病后至少要3至4个月才能拿到医疗救助补偿款。

3、不少困难群众在慢性病、常见病方面的医疗开销较大,患这些病的为了减少开支,很少住院,往往发生的医疗费用无法通过合作医疗报销,也无法享受医疗救助给予的补助。

(3)农村“五保”供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特困户群体里有一部份孤寡老人尚未被纳入“五保”或三无对象,“应保未保”现象仍然存在。其次,敬老院思想观念落后,认为把几个五保老人养起来,有饭吃就行了,缺少长远发展目光,服务跟不上,群众对“敬老院”养老缺乏信心。

(四)“慈善”事业中存的问题

慈善爱心超市的建立,历经一年多的运行,对于我区慈善事业做出了一项重要举措,可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捐赠意识较弱;捐赠非所需物品突出;自身无“造血”能力,成为捐赠东西、领取东西的仓库。

(五)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形势是好的,发展是健康的,取得了社会的好评,但毕竟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起步不久,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制度上已初步形成:“小组为中心、横向至部门、纵向到群众”,但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各部门的救助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科学的共享,造成救助出现“不准确、不统一、不合理”等现象。

三、今后发展

我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的时间不长,下一步应该继续抓好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完善和衔接,让社会救助的各项制度能够发挥整体的效益;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逐步提高救助水平;要加强规范和管理,让社会救助工作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公正,使社会救助真正惠及到困难群众身上。

(一)继续按照分类、分层策略完善补贴型社会救助办法。以现有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使之能够覆盖所有困难人群;规范分类施保的方法和程序,使特殊困难群体能够享受更好的保障;建立分类、分层救助机制,使不同人群、不同家庭、以及不同支出需求的救助对象能够享受不同类别的综合性社会救助。

(二)不断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协调发展。以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为契机,继续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在全区的建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专项社会救助制度,逐步缩小城镇农村社会救助差距;加大部门间协调力度,不断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巩固并完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积极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为妥善解决城乡贫困居民的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生活救助的制度。临时救助工作程序要严格规范,既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又要尽可能避免繁琐复杂,符合“救急救难”的工作特点。

(四)筹建“统一”救助网络。按照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五个基本需求为目标,以“保基本、全覆盖,多层次、相协调,可持续、高效率、共富裕”为要求,构筑统一救助平台、统一救助网络、统一救助内容、统一救助标准、统一救助帐户的“五统一”新型困难群体救助体系。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各类专项救助作补充、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社会救助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五)维护保障社会救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民生是政府的根本职责,社会救助是政府解决困难群体民生问题的重要任务,社会救助能力的强弱,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检验。从合理设置救助机构、不断提高人员素质、足额保障救助经费以及稳步推进信息化等方面入手,通过开发教材、加强培训、交流考察等方法,使社会救助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为社会救助事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篇: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报告

关于如何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报告

摘 要:围绕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从精确化管理、制度上衔接、城乡一体化三个方面入手,就如何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权益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关键词:社会救助 困难群众 生活权益

社会救助体系,是指国家为保障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并帮助解决各种特殊困难而建立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为保证这些政策法规顺利实施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工作网络、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撑等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目前,我县的社会救助体系是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灾民救助为基础,以教育、医疗等专项救助为支柱,各种救助项目有机衔接、相互协调,各类优惠政策全面整合、相互配套。近几年来,我县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国家大环境的影响下在不断完善,整体功能在不断增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但是,受长期民政管理模式僵硬化、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的社会救助体系还需进一步的完善。该体系还需进一步实现救助项目法定化、覆盖范围全民化、施救标准科学化、操作程序规范化、监督管理民主化、工作手段现代化、服务方式社会化。

一、我县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及原因

城市低保自2002年开始启动,现有城市低保家庭1680户3674人,占全县非农业人口的10.17%,覆盖12个乡镇4个社区。农村五保自2005年开始启动,现有五保家庭2007户2007人,其中分散供养对象1984人,集中供养对象23人,五保对象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1%,覆盖全县十二个乡镇327个行政村。农村低保自2006年开始启动,现有农村低保家庭6886户10189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1%,覆盖12个乡镇,335个行政村。2010年共有重点优抚对象1304人,其中烈士家属122人;因公牺牲军人家属9人;病故军人家属17人;残疾军人421人,老复员军人581人,带病回乡95人,两参人员59人。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象的审核难以确定。谁是低保户,谁在绝对贫困线下,这不是可以主观认定的,必须有一个科学的量化标准。在申请者当中,确有小部分人错误的认为这是国家的救助,不需要个人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因而通过隐报、瞒报等手段掩盖自己的实际家庭收入,骗取低保资格,这就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民政部门必须去伪存真、明确鉴别。低保的主旨是“应保尽保”,即确保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群体都能得到帮助。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走访取证工作以对申请者的家庭情况进行摸底,其中包括家庭每个成员的健康状况、工作史、经济来源、社会关系等。这项工作面广、量大、难度不小。二是定期随访及资格再确认难以开展。家庭收入不是固定的,故民政部门必须定期跟踪随访低保家庭,以随时了解最新情况,对低保户跟踪随访的间隔时间,根据对象性质的不同分为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一年。就业能力强的(30岁左右的人员)低保户每三个月随访一次,而对“三无”人员则是每年一次。实际工作中,许多低保户不能充分理解国家的困难,采用种种手段逃避甚至抵触检查工作,以冒领多领低保。更有部分低保户,在收入达标被取消低保资格后心生不满,认为损害了自己应得的利益,从而对小区工作人员实行人身攻击,阻碍了低保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造成“进保容易退保难”。三是有些部门配合不力,隐性就业显性化不够。低保工作归属民政部门管辖,但又是一项需要全社会配合的系统工程。只有众多部门共同协作,才能使隐性就业显性化,才能清楚核定真正的低保户。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工商部门发了营业执照,却没有回收就业登记证,结果使一些人在稳定就业的同时继续领取低保,且劳动部门仍然将其作为失业人员进行登记;低保户在偏僻地段开了店面,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民政部门没有确凿的证据,只能按时发放低保;群众举报某低保户买房,到房管所核实查证时,工作人员却以保护客户的隐私为由拒绝配合……跟踪随访工作的困难,使得基层民政组织被迫将每星期“回报社会”的公益劳动变成了监控手段,但此种手段的有效性是极其有限的。四是人力资源去缺乏,工作效率难以保障。尽管工作由民政部门主管,但实际的核查、入户调查、跟踪随访等工作皆是由居委会及社区来做,县(区)民政部门的职能主要是审核,并不到具体户中走访。但无论是街道还是居委会,其职能都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并没有专职人员负责此事,故人手严重不足,低保的滚动管理也时常是慢了半拍。另外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一个大问题。在西方国家,社会救济工作都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来负责的,因为这需要极强的专业知识特定的理念与技巧。但我们的低保工作者大都没有经过这样的培训,少数人甚至对低保户抱有鄙视心理,这种人力素质急需改善。最低生活保障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的是公民的生存尊严,如若在申请中遭受了侵害,这无疑与政策设计的初衷相违背的。五是由于党的低保政策的诸多优惠,客观上造成了一些人“坐享其成”。出现了一些人“宁愿在家吃低保,不愿外出找工作”的现象。六是对低保申请者的从业情况、家庭收入、家庭经济基础等综合情况难以准确界定。目前对申请低保者普遍采取的审核办法是:被保者本人申请,社区居委会调查核实,县(区)民政部门批准。其中最重要的是小区居委会的把关,然而居委会却没有一套衡量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的严格的标准。因而,现有被保者的“纯度”有待进一步核实。同时,家庭收入的多样化,带来了调查取证难,尤其是隐性就业、弹性就业及隐性收入难掌握;在职职工所在单位提供的工资收入证明的真实性难保证;城市居民邻里交往和了解程度低,提供相关情况难;银行存款、股票及其它有价证券情况调查难等客观实际,也使得这项工作难度极大。七是退出机制反应慢。当前低保工作运行机制中,退出机制反应慢是普遍现象。加上没有最长享受时间的限制,被保者容易产生“进去吃到底”的依赖思想。按照相关规定,低保人员一实现就业,居委会就应向工作单位核实收入,超过标准及时停发。但在实际中,一些低保人员不愿透露自己的工作情况,有的单位对核实工作也不积极配合。

新出台的《救助管理办法》,明确了救助对象的甄别与确定,突出了正在流浪、乞讨的特征。《办法》在救助方式上变强制收容遣送为自愿接受救助,实行“自愿求助,无偿救助”,充分尊重了求助对象个人意愿,在管理模式上 变站内“监所式”为“居所式”;在服务形式上工作人员由管理者变成了服务者,彰显了“人性化管理和服务”特性。但从运作情况看,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救助对象甄别难。表现在求助人员不愿或无法提供完整情况,核对工作工作量大,短期无法完成,可从救助角度考虑,即使不具备救助条件,救助站也得给予救助。二是救助协作难。三是特殊对象安臵难。《办法》详细规定了受助人员的安臵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救助对象说不清地址送不出,有的能说清又无人来接,或送出去无人接收等;送当地社会福利机构安臵,往往无法接收,使按政策安臵往往行不通。四是救助经费十分紧张。由于救助站属财政供养单位,自身无经费来源,囿于地方财力限制,救助管理站往往入不敷出,业务经费和机构经费都十分紧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救助管理工作的开展。

退役士兵安臵事关部队稳定和国防建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退役士兵安臵呈现出“四个矛盾”,即:保底安臵与人事制度改革和机构精减的矛盾、政府指令性计划与企业自主权的矛盾、货币补偿与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的矛盾、义务与权利的矛盾相互交织等。表现在:一是历史遗留问题难协调。二是新旧体制碰撞。因政策原因,指令性安臵与市场调节冲突,部分单位领导对安臵政策认识有误区,态度消极,出现了拒接或变相拒接退役士兵问题,表现在久托不研究,不落实工作岗位,有的甚至拒接本单位、本系统入伍的子女,上访问题时有发生;有的单位既不接人,也不缴纳安臵转移金,安臵部门难制约。三是部分退役士兵择业期望值过高。部分退役士兵对国家安臵政策和形势认识不到位,认为当兵尽义务,政府安臵天经地义,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岗位满意就去,不满意就闹,托着不办理安臵手续。四是安臵管道不畅通。表现在政策不配套,自谋职业和有偿转移安臵正在试行阶段,发展不够平衡,向规模以上企业分配安臵退役士兵的难度较大。

综上,种种现状逼迫我们必须改革,而且是迫不及待的。

二、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权益。

(一)实现社会救助管理的精确化

民政主管社会行政事务,“人民政府”掐头去尾即是民政。民政作为政府序列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怎样把“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宗旨贯彻好,维护好民权、保障好民生、落实好民利,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面对传统民政工作需要深化、更新,新的民政工作层出不穷;面对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找准社会事务管理在和谐社会、和谐昔阳建设中的位臵,选准坐标系,瞄准方位角,确立站立点,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理顺社会事务管理,协调好各种矛盾。

“细节决定成败”。近几年来,为切实管好社会事务,从中央到地方,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加强了对新形势和群众新需求调查研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规范了民政工作,民政较好地发挥了服务经济建设中心和维护社会稳定功能,起到了稳压器、减震器作用。但精细化管理原理作为一个新学科,人们对他的功效认识程度还仅仅浮在表面,运用其原理指导工作还只局限在部分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层面,推广普及要走的路程还相当长。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有效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是有效节约行政成本的需要,是有效避免工作失误的需要,是有效推行办公标准化的需要。通过精细化管理,科学设臵和严密控制各项民政业务流程,尽量缩短必要工作时间,使民政工作者在同样的工作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获得更高的行政效率。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监控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随时掌控工作进程,随时评估民政事业发展中的各种失误和不足,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整改,避免失误。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民政干部职工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发展事业中肩负的责任和所处的位臵,进而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步一个脚印的把预期目标变成现实。

(二)加强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实现各项制度的衔接。

一是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继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帮助群众解决突发性、暂时性困难;完善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特别要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健全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保障五保供养对象权益。要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移民扶贫力度。

二是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研究探索医疗救助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有效形式。继续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并加强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资助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户、贫困户家庭成员和其他贫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医疗救助。

三是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分配认定制度。切实加强与城建部门的工作联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互通信函制度等。

四是进一步加强救灾减灾工作。加强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臵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五是完善落实优抚政策。要落实有关政策规定,统筹解决退役军人的实际困难。健全抚恤补助、生活待遇自然增长机制。按照政府补助和个人负担相结合、政策照顾和大病救助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体现优待优惠的优抚医疗保障制度。推进退役军人安臵改革,多方面帮助退役士兵实现就业。

六是支持慈善事业加快发展。要完善和落实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培育发展社会慈善类民间组织,探索建立慈善组织行业自律机制和评估机制,促进慈善组织提高社会公信力。要推动社会捐助活动大众化、经常化、规范化。大力培养公众慈善意识,在全社会树立团结互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平等友爱的社会风尚。

此外,还要在社会救助领域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社会工作职业岗位开发,积极应用社会工作方法,提升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专业化和人性化水平。

(三)继续推进社会救助体系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是今后民政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之一,作为民政人,要不遗余力地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而努力工作,大胆创新,快速推进,取得实效。特别要在下面四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思想上要牢固确立城乡一体化的观念。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是新一轮发展的需要,是均衡国民待遇、共享改革成果的需要,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会出现诸多新的问题,比如工作量增加、资金压力加大、各种矛盾增多等等,我们不能因为碰到问题而因噎废食,应当用新的思想观念来面对实际问题,耐心做好工作。思想指导行动,只有思想端正了,观念确立了,工作才能跟上去,城乡一体化才能不尚空谈,实实在在推进。

二是制度上要构建城乡一体化协调机制。机制体制是推动新一轮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动力和活力,必须以改革的手段、创新的举措来推动城乡一体化,无论是领导体制、组织体制、管理体制,还是工作机制、服务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等,都要大胆探索,敢于开拓,勇于创新。近几年来民政工作创新创优成绩不差,作用很大。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我们也要继续敢想敢干,改革创新。上面有规定的,我们坚决执行;上面没有说法的,我们要大胆探索,积极实践;要学习兄弟县市的、外地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总之,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手段搞活体制机制,推动民政工作不断向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政策上要更多地向农村一头倾斜。我们民政肩负着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服务基层的重要职责,也掌握着代表政府制订某些政策的发言权,掌握着落实政策的执行权。今后我们在制订政策的时候,要多为农村居民着想,多考虑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个目标,尽可能向农村一头倾斜。比如社会救济方面,对“三无”人员供养、低保、低保边缘、医疗救助;优抚安臵方面,对“三属”抚恤补助;养老方面,对高龄老人补助、居家养老服务等等。每年要随着全市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我们在确定提高标准的时候,可以考虑农村人员多提高一点,每年多提一点,几年下来,城乡水平就可以基本达到一致了。还有镇(区)福利院建设,有几个镇还没有真正启动;农村社区建设,有些村水平还不高。我们都要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去贯彻、落实、狠抓、抓好这些工作。

四是资金上要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保障。民政工作城乡一体化不是一句空话,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在思想上、工作上、体制上努力之外,需要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资金从哪里来?我认为主渠道还是要靠财政增加投入,建议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要考虑这个问题,每年增加财政预算。但是,也不能单靠财政,我们自己也要想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比如进一步发展福彩、慈善事业;还可以用市场化的手段,经营民政资源,吸纳社会资金,借助各方面力量,共同来推动民政事业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

第五篇: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县民政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总体方案的要求,2009年4月13至17日,我带领局生救办、低保办、优安股、福利股等股室负责人到华阳、板桥头、上庄、金沙、伏岭等乡镇就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采用召开座谈会,与乡镇主要负责人、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干部、部分村(居)民代表和救助对象进行座谈,并深入社区、村组各别

走访,全面调研我县社会救助工作中的情况,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途径。调研活动得到乡镇、村干部群众的配合,调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一、我县社会救助工作的基本概况

我县共辖11个乡镇、81个村(社区),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4.6万,占总人口的81%。由于我县是皖东南山区小县,受区域和交通等条件制约,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面大,致贫因素多样,加之自然灾害频发,社会救助任务重、困难多。目前,我县社会救助工作涵盖了自然灾害救助、城乡低保、优抚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慈善救助和社会救济以及教育、科技、司法、住房、再就业救助等。就民政部门而言,2008年重点落实了以下工作:一是灾害救助做到透明化。推行个人申请,村(社区居)委会审核,乡(镇)审核,村(社区)张榜公布,民政审批,财政“涉农资金一卡式”发放到户,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二是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逐步提高。全县现有纳入财政供养的五保对象810人,其中集中供养176人,分散供养634人。投资130万元先后完成了上庄、长安、板桥头、伏岭、家朋、瀛洲、临溪、扬溪等乡镇敬老院新建和改扩建。三是低保工作实现规范化。在城乡低保上,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特别在低保金发放上,推行了银行化发放制度,减少了诸多中间环节,堵塞了各种漏洞,确保了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四是慈善工作实现社会化。2008年在省慈善协会大力支持下,共争取慈善资金236元,为解决特困群众救助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了资金保障。五是医疗救助实现标准化。城镇和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明确了救助标准,城镇和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额救助年最高不超过4000元。六是优抚对象救助标准稳步提高,优待面扩大。七是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解决临时生活困难。全年共列支经常性救助和临时性救助困难群众的资金物资达1815万元。我县社会救助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抓思想教育,抓目标管理,抓责任落实,抓资金保障和积极开展为弱势群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活动,使困难群众老有所依、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医有所保、少有所助、孤有所养,为创建和谐**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我县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近年县政府在社会救助中力度不断增大,并初步建立了社会救助管理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但作为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1、救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和优抚救助等制度的逐步建立和运行,城乡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专项救助制度有待完善。医疗、教育、住房、再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尚不完善,造成贫困家庭医疗难、子女上学难、住房条件差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行的优抚、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主要解决了民政对象的生活困难,他们患小病的医疗费用还可以解决,但患大病、老病的医疗费用少则上千元,多则几万元,虽然新农合给予一定的比例报销,但只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大病医疗费用。在救助实施中,生存性救助多、发展性救助少,输血型救助多、造血型救助少,无法使救助对象通过全面的、综合的救助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困状况。救助内容的简单化,难以满足救助对象的特定需求,达不到救助目的。

2、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社会救助工作项目繁多,任务艰巨。目前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基本上是分散、各自为政,主要解决是困难群众生活的某一方面问题,不能覆盖困难群众的全部生活,往往造成救助对象的重叠,严重浪费了救助资源,削弱了救助力度,难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目前,社会救助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只有少量资金来源于社会捐助,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近年来,虽然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但由于财政财力有限,再加社会捐助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救助资金的需求,随着社会救助项目的增加、社会救助覆盖面的扩大、救助标准的提高,资金缺口将逐步增大。

4、城乡救助工作有待进一步协调。城镇与农村长期实行相互独立的社会救助制度,城、乡救助制度各自发挥着维护城、乡困难居民基本生活的功能。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序推进,农村进城打工的流动人口日益扩大,相互独立、长期割裂的城乡救助体系正面临制度衔接和整合的客观要求。

(二)原因分析

一是县、乡两级财政困难。目前我县的财政可以说是吃饭财政,社会事业发展缺少资金。当前,我县又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机遇时期,许多新项目、实事工程等急需资金,财政资金难以安排。因而在安排社会救助金时,难以做到足够、及时到帐,另外,近年来由于市场转轨、企业改制和老年化等因素,社会救助人员急剧增多,给本已十分紧张的财政带来了

更大的压力和负担。

二是乡镇民政工作人员与面临的社会救助工作任务不相适应。乡镇无民政机构且从事民政业务的人员基本上是兼职的,工作人员力量与社会救助任务明显不相匹配,造成有些救助对象不能及时得到救助等。

三是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从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的高度来认识此项工作,因而在口头上喊支持,在思想上是轻视,在行动上是等待观望。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在已初步建立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的核心心是以人为本,实质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工作者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是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振社会需要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

二是构建和谐振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是社会和谐振的前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大,每一个公民都迫切需要社会救助体系支撑一个“安全网”。因此,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是维护人的生存权、缓和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振的内在要求。

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要求。**是皖东南贫困山区小县,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多。城乡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因残致贫以及自然条件差和自身综合素质低下致贫的困难群众大,加之下岗失业人员的日益增多,农村五保户、优抚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逐年增加。这此困难群体的生存若得不到保障,小康社会建设就无从谈起,没有这部分的小康,全县的小康是不全面的、低水平面的小康。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对策

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是党和政府赋予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涉及社会、企业、政府等诸多层面、涉及城乡低保、城镇“三无”对象、农村五保、优抚对象、受灾困难户及流浪乞讨人员等诸多困难群众。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绐终铭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理念,转变思想观念,整合救助资源,加快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城乡困难群众构建好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促进和谐振**建设。

1、提高认识,增强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社会求助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要立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好社会救助工作的全面开展的长远,社会救助事业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针对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的形势的的不断变化,社会救助范围和对象的不断扩大,以及救助对象服务需求多元、工作直接的特点,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积极运用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发掘社会救助的深刻内涵,科学分析求助工作的材质、地位和作用,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认识社会救助工作,明确工作方面,增强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竭力做好社会救助工作,让救助对象共享改革成果。

2、突破难点,理清社会救助科学发展的思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社会救助成效日益显现。但也存在不少难点和矛盾。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切实解决。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找准并解决制约社会救助工作科学发展的全局、重大和焦点问题,推动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全面落实,使困难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科学制济订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救助标准,逐步扩大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形成稳定的社会救助资金自然增长机制,确保社会救助制度协调可持续发展。

3、完善运行机制,整合救助资源。

在搞好已有制度完善和衔接的同时,建立起全县社会救助“一盘棋”机制,整合现有的整个社会救助资源,衔接好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使各项社会救助达到互通、互联、互补,构建一个有机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整体效能。进一步完善“政府负责、民政管理、部门尽责、社会参与、乡镇实施”的社会救助工作管理体制。民政部门要做好日常社会救助工作,对救灾、低保、医疗、优抚和慈善救助等进行整合,并落实好大型社会救助活动的牵头组织工作,加强和妇联、工会、共青团、教育、建设、扶贫、司法、社会保障等部门联系。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本部门职责,制定好有关扶贫帮困的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救助信息的反馈和归口工作,防止在救助工作上出现重复和遗漏现象。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上的作用,拓宽救助渠道。

4、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政府是社会救助工作的责任主体,应逐步加大财政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投入。对于经常性救助项目,财政应当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投入比例,实行刚性约束。此外,要充分发掘社会力量,拓宽救助资金的筹措渠道,建议对捐赠、资助社会救助事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及个人,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多渠道、多层次壮大救助资金。

5、加强基层民政建设,提升救助水平。按市委、市的要求,加强乡镇民政所建设,配齐配强乡镇民政所工作人员,解决办公场所和必要工作经费,确保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同时在城乡村(社区居)委会设置社会救助协管员。此外,应继续扩大慈善捐赠和社会互助对社会救助的资源补充,继续发挥中介机构对社会救助的渠道支持,继续发挥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对社会救助的基础支持,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基层民主方式,做到救助对象有出有进、救助金额有增又减,确保救助资金真正保障最需要的困难群体,确保社会救助事业成为真正的“阳光事业”。

6、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建立必要的审计、检查制度,将社会救助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以增强社会救助工作的透明度。

下载XX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解说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解说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会讲话

    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会讲话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通报我市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推动全市社会大救助体系持断提升完善,全力打造全国民生工......

    美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及其启示

    美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及其启示 汪中芳 2012-10-25 15:11:25 来源:《中国民政》(京)2009年5期 【英文标题】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of America and I......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快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党中央、......

    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研

    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研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安排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效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是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的一项重要职责,是贯彻落实......

    六盘水市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范文合集

    六盘水市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 张兴荣 〔内容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构建和谐农村为目标,全面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为广大困难农民提供一个全面......

    XX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XX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关注困难群众生活 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实施的养老保险、医保、失业保险等社会基本保......

    民政局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XX市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

    关于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

    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岱山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残联组织以及广大残疾人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各级残联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保障残疾人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