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九年级理综模拟试卷
2014年九年级理综模拟试卷
2014年九年级理综模拟试卷
2014年九年级文综模拟试卷
2014年九年级文综模拟试卷
2014年九年级语文模拟试卷
2014年九年级语文模拟试卷
2014年九年级数学模拟试卷
2014年九年级数学模拟试卷
第二篇:2011年理综模拟试题.
2011年理综模拟试题(化学)
一.选择题
1.化学实验室中的药品通常按物质类别分类放置。下面是学生们做“酸的性质”实验时,实验桌上部分药品的摆放情况。小林取用了硫酸以后,应该把它放回的位置是 2.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少吃水果蔬菜,多吃含蛋白质的肉类,更能增强体质B.购物时减少使用或不用塑料袋,是为了减少“白色污染”
C.为防止电池中的重金属等污染土壤和水体,应积极开发废电池的综合利用技术D.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3.学习化学可以防止走入生活和学习的误区,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苛性钠不是钠,而是一种常见的碱B.发明一种催化剂可以使水变成燃油C.“绿色食品”并不是指颜色一定是绿色的食品D.纯碱不是碱,而是一种盐
4.甲、乙两种固体纯净物的溶解度曲线如图A所示。在常温下,先在两支试管里分别装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向烧杯中加入固体氢氧化钠(图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水 B.装甲溶液的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甲
乙C.试管里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两支试管里剩余的固体都增多 图A图
B 5.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盲目类推
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A.原子和分子均是微观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B.锌和铜均是金属,锌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则铜也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金刚石十分坚硬,则石墨也十分坚硬
D.硫酸与盐酸均是酸,H2SO4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H+,则HCl在水溶液中也能解离出H+
6.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CuSO2+
4溶液显蓝色是由Cu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A.将CuSO4溶液加水稀释B.观察Cu(NO3)2溶液的颜色
C.观察Na2SO4溶液的颜色D.向CuSO4溶液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 7.如图所示的装置,容器M中盛有Ba(OH)2溶液,闭合开关后,灯泡发光。那么 A.容器M中的Ba(OH)2溶液之所以能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电子 B.电解槽中电流方向从右向左
C. 向M中加入逐滴加稀硫酸直至过量,灯泡先变暗再变亮
D.向M中加入水后灯泡的亮度不变
8.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气密性良好的干燥集气瓶中都充满了空气。甲、乙瓶中的燃烧匙内分别
放有足量的红磷和炭粉,a、b为止水夹。分别点燃红磷和炭粉,充分燃烧后,恢复至室温,同时打开a、b夹,则烧杯中的水一定
A.进入甲瓶B.进入乙瓶 C.同时进入甲、乙瓶D.无法判断二.填空及简答
9.泡沫灭火器是最常用的灭火器之一,另外一种常用的灭火器是干冰灭火器;实验室还经常会配备一些四氯化碳灭火器;汽车中使用的小型灭火器是一种干粉灭火器,采用压缩氮气作推进剂,把磷酸铵喷在着火物上;当然,一般的火灾灭火最简单有效的灭火剂是水;对许多化学用品
着火,用砂子也可灭火。试回答:
(1)上述用于灭火的物质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2)干冰还可用于人工降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芳从超市购买了一瓶维生素C泡腾片,下图是维生素C泡腾片标签上的部分内容:
小芳同学根据使用说明将维生素C泡腾片放入一杯水中,发现维生素C泡腾片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片刻后变成为一杯鲜甜的橙味饮品。小芳同学感到很好奇,产生的气泡是什么呢?
于是小芳在家中进行实验:在盛有温水的杯中加入该药品,并用燃着的火柴伸到杯口,发现火柴熄灭,由此小明初步推测了该气体中含有的成分,但还不能最终确定。为了进一步确定自己的推测,第二天小芳带着药品去学校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
(1)分析小明的实验现象,可以确定该气体中一定有,写出这种气体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说出该气体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用途。
(3)从该“维C泡腾片”说明书的注意事项中,小明还发现了这样的叙述:冲饮时水温不能高于80℃;从中你可推测维生素C还有哪些性质?。(写出一项即可)
三.实验探究
11.小明进行了下列实验:将几根火柴捆在一起,伸入到一集气瓶中,用另一根火柴点燃,等火柴头燃烧完后取出。迅速将集气瓶口与另一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集气瓶瓶口对接,振荡,发现红色KMnO4溶液颜色消失。
【提出问题】问题1:火柴头的成分是什么?
问题2:是什么气体使KMnO4溶液褪色?
【查找资料】小明从文献中查到:火柴头的主要成分为KClO3、硫磺粉(S)、三硫化二锑(Sb2S3)、玻璃粉等。
(1)写出火柴头燃烧时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任写一个): 【作出猜想】可能是CO、CO2或SO2使KMnO4溶液褪色的,也可能是使KMnO4溶液褪
色的。
【实验探究】CO2气体是否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指明集气瓶中CO2的来源。
实验室提供了下列装置图:
②
ABCDE(3)请你从上述装置中选择制取并收集CO2 的装置图(填序号)
(4)将制得的CO2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发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
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验证其它气体,证明了SO2气体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讨论交流】该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讨论,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5)SO2气体是大气污染物之一。SO2溶于雨水,通过进一步反应会形成酸雨。在我国,导致生成酸雨的SO2主要来自于。(6)上述验证CO2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实验过于复杂,请你设计一个更为简单的实验完成该实验。
四、计算应用题12.科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测定某铁合金中铁含量,做了如下实验,称取11.4g样品,放入质量为50.0g的烧杯中,烧杯中加入足量的100.0g稀盐酸,(合金中其他成分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并对烧杯进行了四次称量,记录如下:
相对原子质量:H-1Fe-56O-16Cl-35.求(1)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2)该铁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溶液中氯化亚铁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准确到0.1%)
31.下图表示某些物质间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省略)。其中A、E为固体氧化物,且A为黑色粉末;B、D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B具有消毒杀菌作用;C、Y、Z为无色气体,其中Y有毒;X是最常见的金属。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A物质的作用是;
(2)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3)在日常生活中为防止反应②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写一点即可);(4)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反应⑤,其名称为。
第三篇:2014理综物理试卷分析
此次高考物理试卷严格遵循《考试大纲》,体现出了课改后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命题基本原则。
全卷按照考纲规定的试题“易、中、难”比例为3:5:2的难度比例,以不同层次的试题考察学生对高中知识点的掌握度和运用力,全面考察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五大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切合目前四川省中学课改教学的实际。
就“知识与技能”而言,14年高考物理试题设计仍然采取了“低起点(选择题、实验题较易),多层次(计算较难,分层设问)”的命题策略。而在命题素材的选取上,全卷对来自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超过40%,来自教材以外的素材占到50%;并且试题贴近时代,引导中学物理教学,关注物理学对现代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就“过程与方法”而言,试卷继续13年风格,强调对科学探究的经历过程与突出方法的考察。14年试卷在明确实验原理上强调考察考生实验操作能力与研究方法,对中学教学进行导向,试卷在设置物理上实验题中突出对考生观察和操作能力的考察。
第四篇:2013理综(生物)高考试卷评析
今年高考生物卷(全国新课标卷1)试题更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与2012年相比,没有题型和分数的改变,主要侧重考查了考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但考查的内容综合性比较强,对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和识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有一定要求。整体试卷难度不大,但区分度较大,试题灵活性强,对课本重点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2013年生物高考题的知识点覆盖比较全面,重点内容比较突出,具体考查内容如下:1题———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和过程(6分)
2题——— 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联系和区别(6分)
3题——— 主动运输(6分)
4题——— 免疫调节(6分)
5题——— 生态学(6分)
6题——— 分离定律(6分)
29题——— 种子萌发实验分析题(11分)
30题——— 胰岛素调节、穿膜运输方式(10分)
31题——— 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实验设计考查(12分)
32题——— 生态学(6分)
39题——— 泡菜的制作(15分)
40题——— 生物工程(15分)
从知识点分布来看考题知识点分布较全面,注重考查基础,同时更注重对识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灵活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分析及设计能力的考查。
对2014年高考备考启示
1、狠抓基础知识,重点对教材上的重点概念、原理、知识细节理解和熟练掌握,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训练。
2、对课本实验重视的同时,还应对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如6、29、31题都对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审题能力有所考查,要求也比较高,这也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新课改的趋势。如果只是背概念,而不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审题能力,即使考查知识简单,也是拿不到分数的,所以建议在平时的备考复习中多注重实验能力及审题能力的训练。
3、平常复习备考中还应重视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不能学一是一学二是二,应知其一,而推知二三四。高考考原题的机会不多,所以要学会知识的迁移,才能轻松应对高考。
4、重视教材图表的掌握及提高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近三年高考都有一定数量题目对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查,如:第4、29题,第2题也需要对所学知识的图示进行记忆和理解才能解答好。
第五篇:[竞赛试题]九年级学科知识竞赛理综试题
九年级学科知识竞赛理综试题
物理部分
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说的是________现象。
2.如图所示是研究电磁铁实验的示意图。通过该实验能够
得出的结论是:(请写出两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对光充满了虔诚的赞叹,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句,赞美神奇的光现象。诗人曾经这样赞美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诗体现了光的______现象,你能否再写出一句或找出一句
体现光的另一种现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尚余三伏天,秋光先到野人家”说明在陆游时代人们就已觉察到城市暖于郊区,分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一是工厂,交通工具排放大量的______;二是建筑群,马路中的沙石,水泥的______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上升更明显;三是城市水面小,水的_____吸热少;四是楼群林立,难以形成对流。
5.物体A在滑轮组的作用下,10s内沿水平地面匀速移动了1m。
拉力F的大小如图所示,不计绳和滑轮重,拉力F的功率_____W,若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0%,则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___N。
6.如图所示,用绳子拉着物体将其浸没在水中,绳
子所受的重力及拉力的图示如图,那么该物体所受
3的浮力为____N,此物体的密度是________kg/m。
(g=10N/kg)7.将材料、横截面积均相同的三段电阻丝R1、R2、R3 2N 接入如图所示的电路,其长度分别为20cm、30cm、50cm,当开关闭合时电压表V1、V2 的示数分别为3V和4.5V,电流表A2的示数为0.3A,则甲电路中的总电阻_____,电流表
A1的示数____,甲电路中消耗的功率为_______
。乙 1 2 甲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8.下面是关于声音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只要是同种介质,其传播声音的速度就相同
B.物体只要振动就能发声C、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一定大
D.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9.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人们早晨观察到的日出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的情况相比()
A.将提前B.将拖后C.在某地区将提前,在另一地区将拖后D.不变
10.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以2m/s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关于该物体受力和运动的说法中有:①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②该物体受到的合力一定为零;③如果撤去其中一个力,该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④若同时撤去这两个力,该物体将停止运动。下列四组答案中,全部正确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1.分别用铜、铁、铝三种金属(ρ铜>ρ铁>ρ铝)制成质量相等的a、b、c三中实心正方体,将它们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则它们对地面的压强pa、、pb、、pc的关系是()A.pa最大B.、pb最大C.pc 最大D.无法确定
12.如图所示是两种物质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把两物质混合时,在120℃~150℃温度间,它们处于的状态是()A.a、b都是液态B.a、b都是固态C.a是液态b是固态D.a是固态b是液态13.一小孩从公园中的滑梯上加速滑下,对于其机械能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势能减小,动能不变,机械能减小B.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机械能减小 C.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机械能增加D.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14.将一蜡烛放在平面镜前,如图所示,如果将平面镜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向外运动,蜡烛在镜中的像()
A.随平面镜一起向外运动B.不动C.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向里运动D.无法确定
15.一台四缸四冲程柴油机,飞轮转速为600r/min
做功冲程每次做功7300J,那么这台柴油机的功率()
A.7.3×104WB.3.65×104WC.5.84×105WD.1.46×105W
16.如图所示,R为定值电阻,电源电压不变,在a、b间接一个“2.5V0.5A”的小灯泡时恰能正常发光,若换接一个“2.5V 0.6A”的小灯泡时,则()
A.仍能正常发光B.比正常发光亮
C.比正常发光暗D.条件不足,发光程度不能确定 17.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当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时()A.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B.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C.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不变D.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不变
三、作图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8.请在图中画出这位同学在平面镜中看到足球的光路示意图(只要一条光线即可)
19.小明和父母三人想采用投票的方式决定假期是否外
出旅游,如果父母中至少一人同意,同时小明也要去的话,他们就决定去旅游。为此,小明用三只开关、两节干电池 和一个小灯泡制作了一只表决器,三人各自控制一只开关(闭合表示同意,断开表示不同意),表决后只要灯亮就决 定去旅游。请按上述要求在右边虚线框内设计此投票机的 电路(请在开关旁注明控制的人)。
四、实验与探究(12分)
20.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实验证明,计算金属导线电阻的公式为R=ρL/S。式中表示导线的电阻,L表示导线的长度,S表示导线的横截面积,ρ是导线材料的电阻率。导线的材料不同,ρ的大小一般也不同。由公式R=ρL/S,可以得出ρ=RS/L。现有一段粗细均匀的细金属丝,请你用初中物理中学过的仪器和掌握的实验方法,测出这段金属丝的电阻率ρ。要求:(1)简要写出实验的方法步骤;
(2)画出必要的电路图
21.小明与小芳为了研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他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和时间变化的情况。
(1)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前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水的初温相同、环境因素相同和_____相同。(2)照计划操作,小明与小芳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填在了下列表格中 分析上表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的室内温度是______℃,降低40℃,泡沫塑料包的烧瓶所用的时间_____min;而棉絮包的烧瓶所用的时间____min。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采用降低相同的温度比较所用的时间来比较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外,根据上表数据你还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来比较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
三、计算题(17分)
22.在《创新素质教育实践行》活动中,某中学“STS”课题组到某厂的锅炉车间进行实践活动,得到相关的一手资料如下:
(1)图(甲)为锅炉保险阀,安全压强值p=1.2×105Pa,当蒸汽压力超过安全值时,圆柱体重锤A被顶起,排出部分蒸汽。已知A的底面积S=10cm2,则铁锤A应重多少?图(乙)中的冷水自控装置,利用什么原理做成的?
(2)车间内有一台直流电动机,在220V电压下工作,电流为10A,用它匀速提升质量为100kg的煤,在2s内将煤提升3m。则这台电动机的效率是多少?(g=10N/kg)
(3)2s内电动机的导线产生的热量是多少?有效地全部利用这些热量,相当于节约了多少无烟煤?(q无烟煤=7.0×107J/kg)
(4)(丙)是锅炉工作时的外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你提出一种合理化的建议来改善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11.回声(声音的反射)12.(1)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以通过通断电来控制(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以通过改变匝数来实现(3)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以通过电流大小来控制 13.反射潭清疑水浅14.热量比热蒸发15.1.26W8.82N16、4N2×103 17.15Ω0.2A0.6W
.
四、实验与探究
20.(1)①用刻度尺测出这段金属丝的长度L(1分)②把细金属丝在圆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用刻度尺测出这个线圈的总长度,算出细金属丝的直径,进而算出它的横截面积S(1分)③把细金属丝全部接入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用电压表测出金属丝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金属丝的电流,算出金属丝的电阻R(1分)④把测得的金属丝的长度L、横截面积S和电阻R代入公式ρ=RS/L,即可算出细金属丝的电阻率ρ。(1分)(2)电路如图所示(2分)
21.(1)热水的质量(1分)(2)203023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好(4分)
(3)比较相同的时间内水降低的温度(1分)
五、计算题
22.(1)由题意知:若考虑大气压,则物体受三力,大气向下压力和重力之和等于锅内气体向上压力,设大气压为p0,锅内气压p内,即(1分)
p0S+G=p内S(1分)
G=(p内-p0)S
=(1.2×10-1.0×10)×10×10(1分)=20N(1分)杠杆原理(1分)
-
4不考虑大气压,则物体受二力,向下重力和锅内气体向上压力为一对平衡力(1分)即 G=p内S(2分)=1.2×10
5×10×10-4
(1分)=120N(1分)(2)、由W总=UIt得(1分)
W总=220×10×2J=4400J(1分)W有=Gh(1分)W有=100×10×3J=3000J(1分)
η=W有/ W总=3000J/4400J=68%(1分)(3)由题意知:Q=W总-W有(1分)
Q=4400J-3000J=1400J(1分)由q=Q/m得(1分)
m=Q/q=1400/7.0×107=2×10-5kg(1分)
(4)存在大气污染(1分)改善燃燃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或用液体燃料等。
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