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宁海县技工学校工会“近榜样激励法”的调研报告
挖掘近榜样 传递正能量
--关于宁海县技工学校工会“近榜样激励法”的调研报告
宁海县教育工会
一、调研背景: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一面旗帜,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针对学校实际,积极挖掘身边的典型,及时发现和宣传“典型”,以先进人物教育人,以高尚精神激励人,以身边榜样感动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失为学校榜样的一本活教材。
“近榜样激励法”是宁海技校工会近年挖掘总结出来的具有创新性、现实性、可行性的工会品牌工作。及时挖掘身边的典型,用身边的榜样传递正能量,以此来感动老师、内化老师。以身边的人为榜样,使广大教职工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能够更加奋发进取、努力工作,人人争做敬业报国的模范、为人师表的模范、严谨笃学的模范、业务精湛的模范、教育创新的模范。
“近榜样激励法”作为基层工会的一个品牌工作,在宁海县教育界、宁波市职教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此,我们宁海县教育工会组织人手在2013年上半年对宁海县技工学校工会的“近榜样激励法”进行调研。
二、调研设计:
1.调研时间:2013年3-5月。
2.调研方式:
(1)工会座谈。工会牵头组织工会委员、积极分子以及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学校近几年开展“近榜样激励法”的有关研究与做法。
(2)调查问卷。向全体教师发放《“近榜样激励法”开展情况调查问卷》,全校教师82名,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占100%。本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主要对“近帮样激励法”的开展情况、认识态度、影响作用等三方面进行了解。(具体内容见表1)
(3)人物采访。对典型事迹进行深层次挖掘,对榜样人物进一步总结,以便其他教师可以更好地学习。
三、调研内容:
1.“近榜样激励法”的概念界定
本研究是近年来宁海县技工学校工会的一个创新工作品牌。研究主体是宁海县技工学校的全体工会会员,“近榜样”指的是与教师当中或者身边各方面条件比较接近的优秀人物和优秀事迹,即身边的榜样,“近”是指空间和时间上距离较近,“榜样”是指易于理解、易于效仿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近榜样激励法”就是在师德教育过程中,学校工会利用身边的人物优秀事迹为榜样,效仿好榜样,传递正能量,使广大教职工学有方向、赶有目标,人人争做模范、赶超先进。
2.“近榜样激励法”的具体做法
(1)挖掘总结 树立榜样
①榜样的挖掘过程
[步骤1]全体动员。动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宣传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宁海县技工学校每逢推荐先进都要向全体教师或会议动员或网上公布,将有关的文件精神、评选条件让全体教师逐条领会。
[步骤2]自荐小结。要求符合条件的教师进行自我小结,向学校提交自荐报告。这个总结过程是符合条件的每个老师的一个反思过程,也是一个再次学习的过程。
[步骤3]民主推选。推选包括推荐与评选两个环节。首先是召集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民主推荐,根据推荐理由与表决意见确定候选人;然后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先介绍自荐小结或者事先网上公布小结,再由全体教师差额或者等额评选。推选的过程也是全体教师学先进、比先进、找差距的过程。
[步骤4] 挖掘提升。评选出来的先进人物,再由校办组织人员对其先进事迹进行采访挖掘,整理出一份完整的上报材料。这样既有利于评选过程,也为下一步宣传打下基础。
[步骤5] 媒体宣传。对榜样人物和群体,学校根据他们的典型性在各级媒体上报道。如黄仁发校长的事迹在《中国教工》2010年第8期上刊出,学校关工委的工作研究在教育部刊物《关系下一代》2013年第1期上发表,学校青年文明岗工会小组的活动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网站上发布。此外,近年来宁海技校挖掘的榜样事迹在《浙江日报》、《宁波日报》、《浙江教育报》、《钱江晚报》、《扬子晚报》、《东南商报》、《今日宁海》以及《职业》杂志发表近40篇文章,宁海电视台、宁波电视台也进行了相关的报道。
[步骤6]榜样树立。马云说过:“为过程喝彩,为成果奖励。”宁海技校的“近榜样激励法”依据教师的工作实绩设立榜样,并遵循三条原则:一是民主评选榜样;二是以特长选拨榜样;三是榜样选拨不求高大全。近年来,宁海技校工会通过“近榜样激励法”树立了十多个榜样人物和群体,在教师当中传递着正能量,使全体教师学有榜样,比有标杆,共同努力办好学校育好新人。
②榜样的事例列举
[榜样1]宁海职教的德育标杆--黄仁发校长。黄仁发老师1988年进入宁海县技工学校,二十五年不离不弃坚守技校,呕心沥血办好学校。近年来黄校长根据宁海县技工学校多年的办学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在宁波市职教界有很大的影响,多次在县、市德育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他多次获得县市级荣誉,并获得“浙江省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2010年又被评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先进工作者”,他的事迹在《中国教工》上刊发,成为宁海职业教育的一面德育标杆!黄仁发校长就是宁海技校一面飘扬的旗帜,他引领着全校教师对事业不懈追求!
[榜样2]挑战自我的骄傲人物--黎震老师。黎震老师用超乎寻常的毅力迎接人生的每一个挑战,诠释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用一个个撼人心魄的故事诉说着他自身的价值。他身患重疾两次进行换骨的大手术,以顽强的毅力挑战自我的极限,勇挑重担,为学校创建五四红旗团委、“三好四无”、省重点技校等工作日夜奋战……黎震老师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属于他的荣誉。他先后获得县文明之星、市技校系统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市优秀团干银质奖章、省师德楷模等荣誉称号。黎震老师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位技校人,他是技校的骄傲,他也是宁海的骄傲。
[榜样3]严慈合一的爱心教师--周毅老师。周毅老师说过:“教育无疑是爱的事业,而爱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是矫正不良行为的利器,是谱写人生乐章的音符。”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他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既想父亲一样威严又像母亲一样慈祥,用他的“真爱”、“真诚”、“真信”温暖学生、规范学生、抚慰学生。周毅老师所带班级学生丁阳敏被评为“宁海县首届十佳阳光少年”,周毅老师本人也以其对学生无私的爱心赢得了“宁海县首届十佳爱心教师”的荣誉。
[榜样4]精益求精的教学标兵--王丽丽老师。王丽丽老师是2004年进入宁海县技工学校的,从教还不到十年,但她在省市级教学业务比赛中先后获得2005年度浙江省职教优秀课件评比一等奖、2009年宁波市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师优秀实践课例评比一等奖、2010年宁波市技工院校数学单元设计比赛一等奖、2010年浙江省技工院校数学单元设计比赛一等奖、2013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三等奖,在县级教学业务比赛中更是次次折桂。王丽丽老师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教学业务精湛,深受学生欢迎,所带高考班学生的数学成绩非常突出。十年磨一剑,王丽丽老师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逐步成为宁海县技工学校教学标兵。
[榜样4]奉献青春的青年团队--青年文明岗。宁海技工校青年文明岗成立于2003年9月,至今已经运行十年。为了更好地发挥青年教师年轻有活力的特点,学校工会专门设立青年文明岗工会小组,提出“创建小家,凝聚大家”的口号。该工会小组所有教职工在积极完成本职和参加学校各项活动之外,还承担学校值勤工作,巡视校园安全。并在课余组织各类文体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青年文明岗被县教育工会评为2012年先进教工小家,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大中专学校寒暑假社会实践先进团队。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在岗位上建功立业、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校工会每年都通过推荐评选并加以挖掘,“近榜样”激励着广大教师张扬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之美,让健康文明精神占领校园文化主阵地;“近榜样”引导校园文化朝健康、高雅方向发展。
(2)见贤思齐 学习榜样
在选定了榜样后,就要利用榜样来激励他人,让大家见贤思齐、学习榜样。宁海技校积极开展“身边榜样,前进力量”主题教育,营造“时时有榜样,人人有标杆”的良好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学习榜样,建立完善组织评价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形成“近有榜样、学有方向”,“人人学习榜样、个个争当榜样”的自我完善机制。具体活动情况见下表:
经过调研,我们把宁海县技工学校近年来对“近榜样激励法”的研究与推广的榜样效应作如下归纳:
①榜样的宣传效应
对榜样进行宣传,供教职工学习,发挥榜样激人上进的作用。并努力做到:榜样的事迹要真实而不拔高,强调可信度;榜样的宣传多渠道多时段,强化效果性。
②榜样的经验效应
经常性组织榜样人物向其他教师介绍经验,这样不仅能认可榜样的工作,更能给其他教职工以良好的引导作用。
③榜样的激励效应
给予榜样的奖励不仅是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无形的精神奖励,这样才能激励其他教职工为享受相同的待遇而更加努力地工作。
(3)引领提升 争当榜样
通过学习“近榜样”,让榜样引领广大教师多找差距、提升内涵,激励他们努力工作、不断上进,使学校形成树正气、比先进的氛围,使学校工作更具创新、更具活力。
近年来,学校工会通过“近榜样激励法”的推进,编写了10多个榜样故事,树立了10多位榜样人物及榜样群体,丰富了学校工会工作内容,创新了学校工会品牌工作。通过“近榜样”的激励,同时也不断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榜样”。(见表
2、表
3、表4)
表3:宁海县技工学校近五年的“育人榜样”(市级以上)
(略)
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对我校多年来“近榜样激励法”这个工会品牌工作考量的最好尺度。
四、调研反思
通过对宁海县技工学校工会“近榜样激励法”的调研,我们有下列一些思考:
1.榜样的定位:尽量避免“高大全”,让榜样走下神坛。
提起榜样,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想到革命先烈、想到英雄人物、想到伟人名流,但这些榜样往往都是神化了的。他们太遥远,远得遥不可及,我们无法走近;他们太完美,全得美不胜书,我们无法媲美;他们太高大,大得高不可攀,我们自惭形秽。先辈的榜样是神,英雄的榜样也是神,伟人的榜样更是神。是神就该在神坛上奉着,我辈只有敬仰的份,没有学习的份,更不该有攀比的份。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很多人有33.7%的人认为榜样应该是完美神圣的,45%的人认为榜样应该是突出优秀的,只有21.3%的人认为榜样也可以是有一技之长的。由此可见,即便在“近榜样激励法”实施多年的宁海技校教师群体中,把榜样人物也定位于太过神圣、太过完美、太过优秀。要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在评选榜样的过程中这也考虑那也考虑,就会导致个别业务能力非常强、业绩非常突出的教师没能评上。相反,个别业务能力一般、业绩平平、人缘关系较好的人就有可能被评上先进。这样的先进其实是起不到榜样的作用的,更谈不上传递正能量了。“近榜样激励法”目的就是让榜样走下了神坛。首先,近榜样应该是与广大教职工朝夕相处的人,榜样与学习者身份相同、学识相等、阅历相当;其次,近榜样可能这或那的缺陷,但在某些方面有过人之处、有值得他人学习的东西。我们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这样更易于教职工对榜样的行为认同,这在有效缩小双方心理距离的同时,也会增强教职工赶超榜样的信心。
2.榜样的培养:完善机制“学榜样”,让人人成为榜样。
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层次需要。“近榜样”激励应该通过满足教师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他们的模仿和学习的需要,引导他们的行为向组织目标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搭建榜样学习的平台,引导教师成为榜样。根据心理需求理论,学校应注重“榜样激励、目标引导”,搭建榜样学习的平台,不断满足他们渴望尊重、希望成功的心理需求,为教师的成功创造机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开春满园”,只有不断营造比学赶超榜样的氛围,这样的学校才能树正气、才能塑朝气、才能聚人气。
完善榜样评选机制,促进教师创先争优。为了增强榜样人物的可信性、可学性,学校必须建立科学的榜样评估机制,真正评选出事迹感人、教职工信服的榜样。首先,要做到“凡事预则立”,年初出台量化考核标准,并经教代会表决通过;其次,要为教职工搭建竞争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教学艺术和个人才能的机会;再次,要及时记录教职工突出的业绩与表现。最后,在评选过程中要实施量化考核,做到按质论价、按量论价。“百舸争流千帆竞”,只要学校完善榜样评选机制,为每个教师营造创先争优的竞争氛围,那么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为榜样,校园将成为教师体验成功的乐园。
3.榜样的维护:切实维护“近榜样”,积极传递正能量。
“近榜样”树立起的榜样人物,因为来自教职工的身边,都是大家熟悉的,而且资历阅历等都与大家差不多,连他们的缺点大家都一清二楚,因此特别需要工会切实做好维护和管理好榜样的心理秩序工作,让他们更好地传递正能量。
一对榜样的人际关系维护:榜样树立后,因为待遇与宣传,可能会让其他员工产生妒忌或反感等情绪,进而被孤立。因此,学校工会通过安慰没有成为榜样的教职工,让他们以榜样为骄傲,缩小榜样与他人的反差等方法,来维护榜样的人际关系,避免因树立了榜样而影响了与同事的正常交往。
二对榜样的自我激励维护:学校工会要关注榜样的成长,教育他们戒骄戒躁,时刻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细节行为,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贴标签效应”。当教师一旦被贴上了“榜样”的标签后,就会主动管理自我印象,并努力让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保持一致。
三对榜样的抗挫能力维护:如果榜样在不经意之间犯了错,那么会比普通教职工更容易受到领导或他人的指责。每遇到此类情况,学校工会要找他们谈心,要让他们能够接受现实,坦然接受惩罚,还要让其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念。
2013.6.6
作者:叶权泰 黎 震 杜建国(执笔)施 斌
通讯地址:宁海县跃龙街道人民路290号
邮编: 315600
联系人:杜建国 联系电话:*****
第二篇:幼儿教育心得榜样激励法
幼儿教育心得
刘静薇
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规教育方法很重要。我们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常规也尝试进行了以下几种常规教育方法: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让幼儿通过老师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幼儿有个榜样学习,其改变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但幼儿对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因此,我们老师应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特别是对能遵守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并鼓励其他幼儿像其学习,巩固,而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解决幼儿不愿洗手的坏习惯,老师可以让以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做示范、展示给幼儿看,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后,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幼儿有种荣誉感,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二、故事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也是种榜样教育,主要通过讲述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从而使幼儿遵守常规、做榜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都喜欢听一些好玩有趣的故事,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故事的内容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如:老师向幼儿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让幼儿明白故事中的角色,教育幼儿爱惜粮食。在进餐时强化幼儿,这样幼儿就会有意识,因此,掉饭粒现象明显减少。老师可以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使幼儿在故事中明白。
三、行为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教师定期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检查和评比,从而是幼儿在生活常规的约束下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巩固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幼儿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评红花的方法,对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从小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对幼儿的成长很重要,也能更好的帮助老师和家长教育孩子。所以,在本次的幼儿常规展示中,幼儿无论是从哪一方面的常规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因此,在这里也想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们的常规教育方法。
最后,也想对大家说,常规培养是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进行。不怕烦,有耐心,多与孩子交流,你会从孩子身上看到许多闪光的东西,让那么多闪光点凝聚在班级里,那你的班级一定是一个特色的常规班。
第三篇:关于技工学校发展调研的情况报告
关于技工学校发展调研的情况报告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这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和管理人才,也需要熟练的操作人才,为了推动我省技工学校的发展,我们结合技术学院的实际,对技工学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我省技工院校的现状
教育结构是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而变动的。改革开放以来,包括职业提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出现了一个带有恢复性的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一方面原有的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的影响,出现了千军万马过高考这个独木桥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同传统产业相关联的职业技术教育逐渐萎缩,而同新兴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育的兴起必然有一个滞后期,由此导致整个职业职业教育一度陷入困境。一个时期,就业困难,生源短缺。职业教育难以为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力快,产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结构正在发生着新的深刻变化,各行
—1— 各业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相当突出,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面临着强烈的社会需求。现在,一些地方和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预示着一个新的朝阳产业正在蓬勃兴起。
从学校布局来看,山东省各地市均有技校,南北基本均衡。从办学规模来看,全省技校大、中、小参差不齐,发展不一,有政府拨款办校的,也有自收自支的。招生数量从1996年开始滑坡,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实际招生数不及计划招生数的50%,1999年为最低谷,实际招生数仅为各校所报的计划招生数的48.1%。近几年,实际招生数又有所回升。这主要体现在各地市的一些重点技校上,个别省(部)级重点技校招生数已远远超出所报计划数。但也有个别技校处于几年未招生的尴尬境地,学校步入举步维艰或开始萎缩的困境。在学生就业安置上,由于受整体经济形势及企业用工制度自主等方面的影响,也面临较大困难,其中有40%充实到我省各企业的生产第一线,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有30%改变所学工种从事一产或三产的工作;有10%的毕业生每年由学校集体组织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其它省市企业进行就业;20%的毕业生自谋职业。而人才市场一方面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企业和用人单位有些只需大、中专学历的工作岗位,纷纷加大砝码,提出要由本科生或研究生上岗。因此导致了许多大、中专毕业生的“待岗”,造成人才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监督不力,大部分企业使用未经培训人员直接上岗。这也是技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高等教育要积极地发展,而中等技工学校教育亟待发展的紧迫性也尤为不可忽视。当前技工教育更应加强重视,合理调整,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优秀劳动
—2— 力人才的教育基地。
二、技工院校调整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为促进技工学校更好地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使一度陷入困境的技工教育事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0年提出了技工学校“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16字方针,指导和部署技工学校实施调整改革工作,整体工作计划从2000年11月开始,我们欣喜地看到,技工学校的调整改革,年年有变化,一年一个新台阶。经过几年的努力,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果。基本完成了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化,学校树立了服务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服务就业、面向市场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了依据市场需求调整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机制。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布局结构调整、骨干学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增加了105所,达到430所,高级技工学校增加117所,达到274所,广东、江苏、浙江等地还创办了技师学院,初步形成了以高级技工学校为龙头,重点技工学校为骨干,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为劳动者终身职业能力提高服务的综合职业培训体系。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突出,促进就业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适应市场的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教学实习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许多先进设备用于学生实习操作训练,以前对经济发达国家羡慕的先进设备用于职业培训,在我们今天为数不少的技工学校中成为了现实。许多骨干学校的教学实习设备实现了与先进技术接轨,价值几百万的设备在技校中已经不再是稀罕之物。技工学校招生、就业呈现两旺的景象,招生从2001年开始止跌回升,2002、2003 两年招生总数持续增长,—3— 广东、山东、江苏、湖南等省和众多骨干示范性技校招生数量创历史新高。技工院校毕业生由于特色突出、岗位适应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相当多数的骨干技工学校应届毕技工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成为普遍现象,许多学校的学生提前一年被企业预订一空。这都说明学校整体实力在大大的增强。
与此同时,全国技工学校开展的企业职工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以及社会其他类人员培训,数量也是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学校发展成为面向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综合培训基地,许多学校成为再就业定点培训机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在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技工院校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目前,技工学校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技工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对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培训体系,特别是重点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出了要求。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对加强包括技能人才在内的人才队伍建设将做出了部署安排,并重点围绕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二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和再就业工作会的召开,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全国职教会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对加快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提出明确要求,都强调了在促进就业和再就
—4— 业工作中,要注重发挥职业培训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再就业座谈会上对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要求。
三是国家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发展快速上升时期,对技能人才巨大的需求,成为促进技工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制造业正在以强劲的势头发展,东北三省等老工业基地在复苏,同时,随着国外制造业向中国投资建厂,形成了如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等许多新的制造业基地,由此对高素质技工产生了强劲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也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再有,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推进,需要通过加大对进入城镇和进城经商务工的转移劳动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促进了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要特色的技工教育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是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形成了有利于技工教育发展的环境。国务院办公厅就技能人才培养问题专门组织了职业教育专题调研。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央国债资金,按照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比例,首次对技工学校给以支持。地方政府在鼓励技能人才成长,建立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方面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与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同样享受政府津贴。一些地方政府对技工教育的投入也在加大。
五是新闻媒体及社会各方面开始普遍开始关注技能人才,技能人才社会地位逐步提高。近几年,通过地方劳动部门坚持不懈的宣传,进行舆论引导,技术工人的素质对于提高国家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技术工人、技能
—5— 人才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也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在逐渐改善。进入技工学校学习,将来发展成为具有精湛技艺的技能人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的选择。
六是在解决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政策上不平等问题方面有所突破。“高级技校毕业生与大专生一视同仁”、“技师享受工程师待遇”、“首席技师享受政府津贴”等等,是近几年以来,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的一系列落实高等级技工人员待遇的政策措施,让高技能人才的腰板逐渐硬了起来。长期以来,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位存在一定偏差,重学历而轻技能,对技校毕业生的认可和重视程度不够,技工待遇不高。这就造成了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但另一方面人们不愿意接受技工教育和从事技工职业,导致我国技能人才短缺,制约了经济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山东省近年来不遗余力地构建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并发挥其作用的政策平台。一方面强调技术工人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人才,同时从前年起,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决定: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在政策上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同等对待,在使用上一视同仁;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在企业工作的,分别享受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有关待遇。另外,山东还在全国首创了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制度,从2004年起,对首批选出的104位“有突出贡献的技师”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政府津贴,对122位“山东省技术能手”一次性奖励2000元,对100名首席技师连续4年每人每月享受政府津贴1000元等。
七是“技工荒”引发“技校热”。主要还是市场需求催热了技工教育。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这几年企业的用人观念理性多了,不再只看重学历,—6— 而更加注重实用。当那些手持高等学历的大学生为了工作四处奔忙时,身份“低微”但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校毕业生却越来越“吃香”。技校生就业率首次在各类毕业生中领先。就业渠道的畅通直接拉动了招生升温。技校升温主要得益于经济拉动,企业规模的扩大导致对一线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迅速提高。特别是随着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高级技工的紧缺尤为突出。物以稀为贵,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技工成了稀缺资源。一个简单的例子,目前从中专、高职、大专、本科到研究生几乎每一类学校都开设了财会专业,而明确培养技术工人的只有技校,但在一个企业里到底需要几个会计,又需要多少个工人?可见,技校生的“抢手”就不难理解。有关专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蓝领”“灰领”缺口相当巨大。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只有3.5%左右,远远底于发达国家20%至40%的水平。因此,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技工学校,今后将大有作为。
四、当前技工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当前全省各技工学校普遍都存在不同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技工学校发展面临新的竞争环境。目前,技工教育处于历史发展战略机遇期,但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技校发展要把握时机,乘势而上,也要有危机感,未雨绸缪,要居安思危。一是技工学校的发展是以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取胜,比其他类职业学校更早的开始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机制,确立了与市场需求、与企业需求紧密联系,为就业和经济发展服务
—7— 的办学方向而占得先机。但是,随着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逐渐得到普遍认同,中专、职高和高职院校都在调整办学方向,其发展趋势正在于技工学校趋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竞争更加激烈。二是职业教育面对更开放的市场,会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民办教育已经存在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中外合作办学随着服务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也会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实施,民办教育将以其更加灵活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中外合作办学将以其优势资源和国外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将在市场中与技工学校形成竞争对手。三是要认识到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张,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正处于适龄学生高峰期,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未来几年后,适龄学生总量会有大幅度缩小,培训市场中的生源大战会加剧,这时候学校的品牌、学校的实力将成为市场竞争中的砝码。优胜劣汰,市场选择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因此,技工学校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2、技工学校就业热、招生冷。“硕士易找,技工难求”。在全国各地的人才市场上,不少前来招聘人才的企业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升温,一些制造业大省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缺口逐渐显现。部分技工学校三、四月份时毕业生就被“抢购”一空了,迟来的企业只能预订明年才毕业的“青苗”。然而伴随着就业“热”的暖风,很多技工学校却不得不面对招生“冷”的尴尬困境。
“就业火爆招生遇堵 ”。一边是许多企业追着我们抢毕业生,一边是我们四处奔波求着各个中学找生源,这种奇怪现象就是技工学校的真实处境。最让技工学校头疼的,是招生过程中遇到不少人为障碍。不是学生不
—8— 愿意上技校,问题是我们下去招生就像打游击的,需要躲避一些区县中学的封杀。为完成当地教育部门下达的给所属职业中专供应生源的任务,中学一般都不让我们进校宣传。只能通过各种关系给中学校长、老师做工作,才能把招生简章发到学生手里,请客吃饭是经常的事。由于教育部门管理的职业中专、职业高中、高职等学校都面临争抢生源的问题,因此技工学校在招生时就遇到“封堵”。由于一些中学“不让技校进,不让学生出”,技校没有机会向学生直接宣传,直接影响了技校生源数量和质量。一个根本问题是,教育部门在统计升学率时只认学历教育,比如,初中生上普通高中、职业中专才计入升学率,上技校则不算。因此,为提高升学率,学校和老师不但不引导学生报考技工学校,反而可能阻止。这实际上侵犯了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是对学生未来的不负责任,也造成我国职业教育中一些不健康因素,技工学校和职业中专没法公平竞争。
“技校发展要过三道坎”。当前,随着经济升温、技工短缺,以培养“蓝领”为己任的技工学校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然而,社会观念陈旧、办学规模狭小、资金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制约着技工教育的发展步伐。到学下咨询报名的很多家长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学校发的学历是大专还是本科?可以看出,“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多数人那里是根深蒂固的。不少技工学校的负责人表示,以能力为本的人才观在全社会还没有真正形成,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仍然偏低。反映在招生上,家长和学生的普遍心理都是想当“白领”,很少有人愿意下车间,当个技术工人。“初中-高中-大学”的道路仍是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考不上高中、大学的学生才上技校”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这直接
—9— 影响了技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
3、生源紧张,招生困难。一是国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招生逐年扩增,普通高校继续扩大招生,使以往那种“千军万马共挤独木桥”的局面有所缓解,从而全面出现了上高中、升大学的热潮。再加上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还出现了重高学历和人才“高消费”的现象,更为普高热推波助澜,使技工教育招生与高中教育招生相比呈下降趋势,“上技校、学技能”受到冷落。这一热一冷,加大了教育体系结构的不平衡。二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兴起了一大批县办技校、技工班和社会力量办技校,一轰而起办技校在当时属形势所需,也为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批技术工人。但随着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低层次,粗放型的教育方式和质量,已不适合企业的用人要求,也远远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4、企业不活,就业不畅。近几年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各种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大多数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足未稳,在一片减员增效的呼声中,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数量上大大下降,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重心上移,这是造成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客观原因;主观上以往劳动部门管理技校期间,技工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劳动部门管理技校在招生、就业、分配方面的优势已基本丧失,而管理技校方面的劣势及与教育主管部门的不协调正在显现,此外企业用工自主制度不够完善,往往被理解为企业想用谁就用谁,想招谁就招谁,政府监管不力,再加上劳动监察部门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90个工种就业准入证的命令,从而造成了技校毕业
—10— 生就业难的问题。
5、经费短缺,发展滞后。政府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更新缓慢也是技工学校的普遍苦衷。技工教育经费短缺,在我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现教委对中专、职高每年都下拨为数不少的教学经费,而同是搞职业教育的技校却分享不到,使其竞争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由于经费的十分短缺,导致了技工教育在加快硬件建设、强化软件建设上的后劲严重不足。从全省的实际情况来看,我省是工业大省,大中型企业数量多。发展经济,人才是基础,要在近几年充分做好人才的储备与积累,为山东的经济腾飞,做好一线技术工人的准备工作,越是困难时期,越要进行扶持,尤其要集中精力,集中有限的资金,加大对我省全国重点技校和省(部)级重点技校、高级技校、技术学院的扶持力度,使其充分发挥骨干示范学校的作用,以避免个别学校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在生源素质、教学时数、专业设置等方面流于形式,进而取消了很多技校特有的优势专业,导致恶性循环。
6、专业僵化、人才断层。我省各技工学校所设的专业,主要是根据地域的不同,企业的不同,所设的专业亦不同。各学校,尤其是重点技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和龙头专业,其教学设备、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这些学校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分配到各企业的学生都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赞赏和一致好评。但近年来,一些学校只顾眼前利益,不管是硬件设施、软件建设是否具备,都抢开热门专业,丢失了原有的优势专业;还有部分技校,守着原有的专业一成不变,在市场经济下竞争力大大下降;个别技校教学条件不具备,却盲目地开办学校。由于教学设备、教学设施滞后,使新技
—11— 术传授遇到困难;另外,由于我省目前经济状况不景气,企业技工人才流失相当严重,如若经济一旦好转,生产线有技术的工人严重缺乏,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如车、钳、铆、电、焊、水暖等工种)现己断层,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已充分显现。
7、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困难。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兑现困难。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以实际操作能力强见长,这也正是技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立足的优势所在。工人的技术水平是以等级划分的,目前,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将工人的技术水平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我省技校毕业的学生经过省职业技能鉴定所的考核,82%的毕业生取得了中级工及以上技术等级证书,但这一体现技术工人特长和操作水平的证书,在学生就业后,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形同虚设。一般单位只认可人事部门的工人等级证,而不认可劳动部门的等级证,所以大多数毕业生不能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得到应得的报酬,技术工人的优势在现实工作中得不到肯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工学生勤学苦练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到广大社会青年对技工学校的选择,影响到了技校的生存与发展。
8、技工学校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省的各技工学校从数量上讲,虽然各地市基本均衡,但随着各地经济结构的变化,也逐步呈现出布局的不合理性。学制的灵活性不足,从八十年代技校学生三年制教学一直沿袭至今。由于社会力量办学的介入,技校招生秩序较为混乱,出现了个别学校为抢生源,做虚假广告,学校的教学管理不规范,疏于学生的日常管理,一无场地,二无设备,三无师资,四无设施,五只求赚钱,影响了技校的招生声誉。还有的学校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设施及设备的不完善;办学规
—12— 模小、层次低;专业设置重复、专业新型化差;不严格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薄弱,专业教师缺乏;不致力于新知识、新技术的研究,科研滞后;专业设置没有直接面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以上因素也是直接制约技校发展的一个因素。
随着技工短缺日趋严重,现有技工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情况逐渐显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眼下技校愁的不是吃饭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壮大。目前山东省技工教育总体上处于全国前列,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培养能力不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严重。由于山东半岛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崛起和技术工人的更新换代,山东每年第二产业约需补充技术工人40万人左右,但全省技工学校年培养能力不到10万人。这两年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由于学校容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五、技工院校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1、强化政府的统筹职能。从宏观上对省、地、市技校进行协调,打破各自封闭体系的局面。对生源的调查,用工的市场分析,进行政策性指导,实行全省技校的网络化管理,以便各类技校在领导、规划、管理上相统一,克服条块分割、多头管、自成体系的弊端,形成技工教育的强大合力;从我省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大技工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把技工教育同其他教育结合在一起,进行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为我省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做好人才的储备和积累;对企业的用工进行政策性规范。一方面严格实行准入控制,使就业前普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持证上岗。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和部分发达城市的做法,制定企业职工定期培训制度,对员工定期进行新技能、新知识、新技
—13— 术的培训,由政府或企业增加培训专项资金的设立和支出,使企业的发展同技校的发展实现双赢;继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指标数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指标的设立,在近年来的技校招生工作中增强了一定程度的吸引力,为技校处于低谷阶段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支持作用,形成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同时也补充了城市一些行业用工方面的不足;对招生工作进行改革。适度降低收费标准,使学生上得起学。对新生年龄和届别限制放宽,招生手续简化,实行自主招生,加大招生工作的灵活性,可以一年两次或几次招生。实行跨地区招生和跨地区就业。允许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存,长期班和短训班并存。
2、加大对技工院校的投资力度。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扶持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都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师资培养和培训,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通知》(鲁政发[2001]66号)中指出,“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重点扶持政府办的技工学校新上专业”。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鲁政发[2002]66号)中指出,“城市教育附加费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主要用于职业学校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我们认为,要想办好技工院校,并做大做强,单靠学校自身积累、滚动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在建设好临沂大学的同时,市政府可以在政策及资金上对技工院校、尤其是骨干示范学校进行适当的资金扶持,在保证教学经费
—14— 逐年增长的同时,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实验、实习教学设备的更新、基本建设投资、办学条件的改善及新上专业的投资等。
3、合理调整技工院校的结构布局。虽然我省的技校布局同其他省市相比还较为均衡,但还存在着创办初期形成的“广种薄收”、小而全、粗放式办学的状况。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需要,我省应加强对技工学校的统筹规划,合理进行布局结构调整,对一些规模小、布局不合理、重复建校、教学质量差的学校采取联合、分离、转制、撤消,不仅做到硬资源的组合,更应强调软资源的改善。以扩大学校平均规模,盘活教育资源存量,扩大教育资源量,降低教育成本,切实提高教育资源质量。
4、加强骨干示范学校的建设。在调整校点布局的同时,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情况,集中人、财、物,“去枝叶、强骨干”,走规模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路子,重点扶持一些上规模、上档次、有水平、有特色、起骨干示范作用的重点学校,这些学校已形成规模,各具特色,社会声誉较高。政府应集中力量,着力抓好这些学校的巩固与发展,集中资源优势给予扶持措施和政策优惠,如在投资、基建费用等方面有计划性的集中划拨。加快学校的硬件建设,强化软件建设,使全省技工学校在这些龙头学校的带领下,形成一支能抵御风险的技工教育集合群,为经济的复苏和我省二次创业奠定良好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5、不断加强宣传工作力度,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各级政府、社会、各种媒体、各类学校、家庭都需要形成共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大力发展技工教育鼓掌叫好。不要“千人争过独木桥”,只求上大学。政府有关部门要正确疏导,形成合理的人才分流。教师、家长在加强对学生、—15— 子女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掌握实用性技能,各年龄段的学生要正确估价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为技工教育的大力发展,营造一种宽松的社会环境。
6、政府搭桥拓宽技校生就业渠道。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继续发展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这为技工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技工学校要抓住契机,充分发挥自己职业技能培训的优势,由政府部门牵线搭桥,与厂矿挂钩,与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合作,以长期办学和短期培训、定向与代培相结合,努力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毕业生的就业,要简化手续,提高效率。要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各工种就业准入证的命令,为毕业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学校要立足社会,面向市场,广泛收集信息,变静态办学为动态办学,要与劳动市场、技能鉴定中心、厂矿企业广泛联系,努力实现学生入学、毕业、就业推荐安排服务一条龙。实行“宽基础、活模块”和“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培养“一专多能”实用人才相结合;把重视文化课教学与加强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就业准入教育与对口升学教育相结合;常规教学和探索教学改革相结合,实现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移。
7、加大技工院校自身的改革力度。技工教育的根本出路还在于自身的教学质量,也就是办学质量的优劣。要想迎接新的挑战,走出困境,深化技校改革是必由之路。要在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层次,教育学生增强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
—16— 能力。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特点,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拓宽知识面,加补强化创新能力和具备较宽理论基础和多种技能,努力培养出具有特色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狠抓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素养,完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技术专长,使用人单位确实感到“用得着、留得住、信得过”,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推行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坚持实行职、责、权、利结构,大胆进行效益分配改革试验,使学校的兴衰同个人的荣辱紧密联系起来。同时推行依法治校、制度治校,争创一流管理水平;坚持多种形式办学,根据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在学制、人才规格、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方法上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探索实行弹性办学、双证制、模块化教改实验,引进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扭转技工教育终极制局面,拓宽技校与高等职教的衔接渠道,让“立交桥”真正四通八达,不要让新的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再度产生。
8、利用订单培训应对“技工荒”和“就业难”。校企联合实行订单式培训,是目前我省很多职业学校正在尝试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培养方式既解决了企业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又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实际上是在市场与职业院校之间开通了一条“人才直通车”。经常光顾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人都熟悉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是市场“技工荒”,另一方面是职教生“就业难”。而订单式培训是我省职业教育面对这一难题开出的药方之一。但我省的职业教育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众多职业教育学校由普通教育学校脱胎而
—17— 来,职业学校不“职业”,致使毕业后的学生难以与市场接轨;一些职业学校的专业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置的,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走出校门不能快速适应职业要求。
“学校能赢得市场,关键在于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职业教育只有和市场接轨,才能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现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真正建立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与劳动就业紧密联系的新机制。同时,提出大力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及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四大工程,进一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践证明,职业教育要加快发展,转变办学思路是关键。”有关专家指出,“市场化办学、就业性教育、产教结合、订单培养”的新的办学思路,必将使我省职业教育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9、进一步推进技工学校市场化、社会化办学进程。技工学校经过三年的调整改革,在市场化、社会化办学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整体情况看各地区、各类型的学校发展还不平衡,还有一些技工学校自身缺乏主动面向市场拓宽办学渠道,创新办学机制的动力和魄力,培训专业和内容比较落后,培训设备陈旧,培训质量不高,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进而影响了学校的招生。同时与市场接轨的紧密程度,适应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也还有得进一步加强。技工学校要继续坚持依据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办学规模、确定培训专业设置、调整教学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目前已有的专家咨询委
—18— 员会、顾问委员会的基础上在连接机制方面进行研究,使其有效发挥学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作用。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学校加快市场化进程的步伐,技工学校也要提高对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充分认识重要性,适应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提高培训质量,降低培训成本,促进培训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10、推进技工学校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并明确提出“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趋势,不仅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技工学校开辟了一条扩张发展之路。通过股份制改造、国有民办、国有国投民办等多种办学机制,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参与举办技工教育,多渠道吸纳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多种机制、多种形式和多种模式发展技工教育,为加快学校发展创造条件。
11、实行开放式办学,按需培训。技工学校要在与培训就业重点工作的结合中发展提升办学特色。紧紧围绕市场需要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接受“实弹演习”,培养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一线职工,使教学过程适应产品的更新换代及技术改造的需求,适应新扩建项目的需求,适应特殊工种的需求,做到按需培训。技工学校的发展,要从指导思想和大思路上予以明确。技工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是树立了品牌的。技工学校的发展方向,被实践证明是适应经济发展、适应企业发展、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要坚定地走技能人才培养之路。但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一直引以为自豪的技工学校的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必须提升和发展。技工学校必须要与培训就业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在这些
—19— 工作中使技工学校获得大的发展空间,要发挥培训就业工作生力军的作用。
12、加强规范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技工学校要将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方在重要位置,要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狠下功夫。使技工学校的规模扩大牢固地建立在质量提高的前提下,以特色和品牌赢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技工学校在大规模扩张招生后,目前亟待加强规范化管理,以保证学校的培养质量。目前存在影响技工学校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有:一是一些学校超规模招生,设备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毕业生的质量,影响技工学校的品牌。二是教学管理缺乏规范,严重违反了学制要求和高级技工、技师的培养规律。必须把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作为推进技工学校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要通过强化质量意识、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学校的管理要讲究科学性,要通过管理科学促进学校的发展。要从管理环节寻求学校发展点。
13、坚持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我省“三农”问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省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制约。要富裕农民,就要提高农民,减少农民。在当前我省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吸纳劳动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抓住全国范国内技工短缺的难得机遇,办好技术教育,举全省之力对城乡剩余劳动力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大规模地开展劳务输出,促进劳务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是一项极其重要极其
—20— 紧迫的战略任务。这项工作做好了,就可以把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是事关“三农”问题的根本,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转移率低、整体素质低、组织化程度低”的“三低”矛盾,坚持内转外输双轮齐转,立足农村,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绿色通道”培训计划,建立了以城市边缘地区及规划区、开发区的农民和到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为重点,以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培训为依托,培训、就业安置和追踪服务为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机制,围绕用工量大的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家政服务等行业,积极开展全日制及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农村青年中学毕业后的农业实用新技术培训和农民的就业前职业技术培训。既做跨地区流动的定向培训,也为当地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小城镇建设开展培训。
总之,解决技工教育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除增加财政经费投入外,技工教育还需要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职业教育要有一个大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和创新。我省已初步过立起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近两年,我们通过开展劳动力培训,职业教育薄弱的状况在一些地方和行业有所改善,部分职业学校发展的方向日益清晰,特色日趋明显。就拿临沂市来讲,由于是人口大市,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各类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要现有的基础,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为此,必须调整教育结构,突出培训
—21— 重点,创新办学机制,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化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二〇〇六年六月
—22—
第四篇:工会调研报告
车间工会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探析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权观、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按照处党委文件和闫书记动员讲话的要求,车间工会认真查找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认真分析原因,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亮点
我车间担负着阜新百里矿区及内蒙古白音华煤田和本溪彩屯煤矿的安全供电的重要职能,是矿区经济发展的源头和命脉。与车间的地位和作用相适应,我车间工会工作通过多年的发展,车间民主管理、建家工作、班组建设等等在全处各单位中处于领先水平。
1、我车间工会工作的概况。我车间现有职工208名,下辖18个变电所,一个检修队。近年来,在车间党总支和上级工会的正确领导下,车间工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以职工为本等理念,团结和动员全车间职工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维权、建设、教育、参与职能,积极围绕车间安全供电这一中心,主动服务于车间职工群众,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车间和谐协调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我车间工会工作的亮点。几年来,我车间以扎实开展“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争创工人先锋号”“争创五星级班组”等创建活动为载体,先后被市、集团公司和供电公司授予“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二个变电所被集团公司评为五星级班组,有三个变电所达到四星级班组标准。有多名职工被集团公司和供电公司评为劳动模范和优秀班组长、生产标兵及先进生产者等,充分展示了新时期我车间职工队伍的新形象、新风采。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通过深入各所队调研、听取职工意见、查找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影响我车间工会工作发展的问题和原因。
1、对工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会组织思想解放还不够,宣传动员力度不够,满足于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部分干部对工会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忽视职工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忽视职工群众的政治权利、民主权利、经济权益。
2、在创新工会工作载体上有效性不够。由于组织职工参与工会工作的载体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在开展职工维权、建功立业、学习型组织、文明创建、特困帮扶、巾帼建功等活动方面研究和探索不够,因而在吸引职工、团结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和凝聚力不足,有待在实践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
3、在促进和谐共赢发展上实践性不够。客观上我车间职工安全供电责任大、各项工程改造等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今年遇到金融危机冲击,且我们是费用补贴单位,因此管理经费缺口大、经营创收难度大、提高职工收入难度大。同时,随着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过去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以被彻底打破,这使得企业内部不同职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拉大,一般职工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就会陷入困难和特困之中,这就使工会工作面临“想维护又难维护”的尴尬局面。在目前环境和条件下,只能在确保安全供电的前提下,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增收节支力度,更需要全车间职工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和谐发展,不断破解制约和影响我车间科学发展的难题。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具体的办法和措施
面对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攻坚克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结合我车间工会工作实际,制定如下整改措施。
1、营造更加良好的工会工作环境。车间党总支和上级工会重视并关心车间工会工作,有车间行政的大力支持,广大职工群众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是做好工会工作的重要前提。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继续打造我车间“模范职工之家”的优良品牌,不断开拓新思路、赋予新内容、提升新高度,今后要围绕“服务于企业发展、服务于职工群众”的大局,切实关注企业和谐发展、切实关心职工切身利益,主动争取党总支和车间行政对工会工作的支持,主动征求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不断加强、改进和提高工会工作。
2、凝聚更加强劲的工会工作合力。工会组织要通过加强民主与法制宣传,切实完善职代会制度、科务公开制度、合理化建议制度,主动与职工联系沟通,增强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协调。要切实担负起对困难员工“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继续开展送温暖活动,做到“用心、入脑、动情”的关心职工,达到“气顺、团结、稳定”的局面。要做好为职工“过生日”活动,进一步增加企业凝聚力。通过加大对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工作,充分激发职工奋发有为的工作热情。
3、发挥更加显著的工会工作作用。车间工会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安全供电这个中心,以创新发展为动力,通过扎实开展建功立业活动,激发广大职工主人翁责任感,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工会要鼓励职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如:读书自学、技能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要教育职工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提高劳动技能,争创一流业绩,为推动我处又好又快发展争做新贡献。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积极支持职工参与单位改革与发展,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社会和单位的和谐稳定。
4、打造更加鲜明的工会工作特色。我车间工会工作应不断拓宽维权领域、不断深化建家和班组建设活动、不断深化创建载体、不断加大扶贫帮困力度,精心谋划未来,保持争先创优的激情不减、奋发有为的精神不减、开拓创新的劲头不减,全力实现工会工作的新突破、新发展,以扎实的工作、突出的成绩赢得车间党政的信任、职工的拥护和认可,把车间工会工作打造成具有更加鲜明特色的优良品牌。
刘长奎
2009年4月22日
第五篇:工会调研报告
2009苏州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工会调研成果报告
——金融危机与青年发展
苏州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底,是一个年轻的公司,青年人占85%以上。2009年在公司工会领导的指导下,公司团支部对青年员工进行了调查摸底,就“金融危机与青年发展”这个课题进行了调研,通过为期半年的实践和总结,现将调研成果汇报如下。
一、一场金融危机,放大了在职青年的幸福感。..
“幸福感”属于心理学范畴,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可用以评估一段时期内个体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2009年7月初公司团干部到苏州市委党校培训,上海师范大学青年研究中心的黄洪基教授给大家讲了一堂非常生动、有趣的有关青少年发展与金融危机的课程。黄洪基教授给大家介绍了09年5月在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做了一项关于“金融危机环境中在职青年的生存状..
态”调研。众所周知,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经济的突然降温,众多企业的匆忙过冬,着实让广大职场青年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胃疼”。针对金融危机对青年人的影响,该调研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对上海市部分商务楼及街道社区内年龄处于18-35周岁的职场青年展开随访,获取抽样数据,回收有效问卷近1000份。调查中,请青年对自己的幸福感打分,打分区间在0-10分之间。结果表明,受访青年的总体幸福感为7.17分,其中在职状态的青年的幸福感达到了7.6,要明显高于总体水平,主要体....
现为“对工作机会的珍惜”、“对发展机会的感激”这些项目的得分高。
参考“金融危机环境中在职青年的生存状态”调研,我们也对公司..的青年进行了幸福感调研。95%以上的在岗青年认为要珍惜眼前的工作岗位和发展机会,并学会感恩,觉得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自己距离幸福更近了一步。进一步分析还表明,幸福感的高低还与在岗青年工作状态密切相关——被裁员的担心越小,幸福感就越高;与同事人际关系越好,幸福感就越高。
通过摸底调查我们了解到,面对金融危机的寒潮,尽管公司有不少青年选择了减少不必要的消费,但对于“必要”的消费则毫不吝啬。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职业危机感,在职青年更加注重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储备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他们对待学习、培训的热情日益高涨。此外,在青年生活中普遍涉及的“衣食住行”等消费内容中,要求青年就“如果要缩减开支,会从哪些消费开始”进行排序,结果显示:“行、住、衣、食”是青年在缩减消费项目时会遵循的基本顺序。
二、正确认识当代青年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历史地位。
“全球化”是当代中国青年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正如这次金融危机缘起于美国次贷危机,最后形成了一场全球为此买单的金融危机。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倡导一种“人人拥有住房,提出建设一个‘所有者社会’”的愿景。美国政府创造了抵押贷款行业,鼓励人们以近乎赌博的方式申请抵押贷款,加速向“人人有产权”的目标迈进,大批没有偿还能力的人在拥有产权房的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埋下地雷阵,于是一年过后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有如“蝴蝶效应”般的被催生了。当然除了经济全
球化外,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全球化效应也在不断渗透。
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青年的历史地位有那些鲜明特征呢?首先,当代青年在文化上引领潮流。胡景涛主席也曾说过“青年人引领先进文化的潮流”。下面就让我们来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来进行探讨。文化从传播的角度可以分为:“前喻文化”即文化由祖辈向下辈传播,“同喻文化”即在同一代之间传播,“后喻文化”即从年轻人向中老年人传播。在全球化、数字化时代,全球信息资源和数字化手段大多掌握在年轻精英手中,于是文化的传播就逐渐从上世纪的“前喻文化”向现在的“中喻文化”、“后喻文化”过度,年轻人成为信息和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第二,当代青年在经济上蓄势待发。在掌握了大量信息、知识、操作实务的基础上青年人比中老年人更加有创造的激情和创新的灵感,这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例如现在的“知本家”、“知识英雄”、“先富一族”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从经济的全球化角度来看,随着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被创造,中国要打好金融战,不成为国际金融衍生产品泡沫的买单者,当代青年必须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通晓国际惯例,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三,当代青年在政治上参与广泛。青年参与政治主要体现在网络畅通的政治利益表达渠道,部分弥补了青年现实政治表达的“贫困”状态,为政治稳定提供了良性基础。青年在参与过程中,激发了其政治参与的兴趣与热情,逐渐培养了政治参与意识和技能、政治责任感,铸造了政治人格。
三、青年自组织发展迅速,共青团组织应顺势而为。
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青年自组织的发展
越来越壮大。所谓青年自组织,是指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民间组织。这些新颖、实用、自由、为广大青年所喜闻乐见的非正式青年组织,是当代青年群体中出现的新的组织和集结方式。在经济相对发达、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地区,青年自组织发展迅速,且以其高涨的社会参与热情和浓厚的自主参与意识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功能。例如:2009年里的“为你撑起一片绿茵”、“暴走一族”,还有应对金融危机的“爱拼才会赢”(通过拼车、拼团、拼卡、拼婚庆来节约开支的青年自组织)都是在青年中影响非常广泛、社会舆论好评如潮的青年自组织。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的周期波动和青年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共青团组织必须顺势而为,走向理性务实,从行政化的组织转到青年本位的组织,在社区、学校、各类企事业单位将青年自组织的活动加以引导和规范,争取把他们凝聚到团组织中来,更好地服务青年、服务社会,同时增加青年人抵御风险的能力。
2009年为了更好的服务青年,把青年自组织活动引向正规,公司团支部组织了多次活动,得到了青年员工的广泛好评。4月份,支部组织青年员工“亲近自然太湖生态游”,通过宣传环保理念、放飞爱心风筝、踏青等活动,将青年员工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6月份,由城投团委牵头,组织了一次和兄弟单位团员青年的羽毛球交流活动,让城投系统内部的团员们有了一个了解和熟悉的机会,也为大家在今后工作中更好的合作打下了基础。7月份,城投团委安排团干部参加了苏州市委党校举办的“新上岗团干部培训班”。培训班上团干部学习了最新团工作知识和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发展方向,这次培训对今后团工作的开展
有很大裨益。11月份,支部组织公司单身青年参加城投团委牵头的城投系统内部单身青年联谊活动。来自华东设计院、苏州自来水公司、苏州排水有限公司、苏州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等30余位年轻职工相聚在美丽的石湖湖畔。活动的主题很轻松,在游戏互动中,在团队合作中、在交流中彼此相互了解,彼此熟识,特别是让这些活动中的才俊靓女们有一个在大家面前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另一半。这一系列的有组织的团活动,把原本青年员工们就想自发组织的活动串联在了一起,起到凝聚人心和团结队伍的作用;青年员工即便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更愿意与公司共同分担压力和风险;公司所有的在职青年的归属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青年发展并不是完全起着反作用的;相反,金融危机对青年特别是在职青年起着很大的正向作用。它使在职青年更加正确地定位自己,对工作机会更加珍惜,也对增强自身技能提出了自发的要求;青年对逆境的承受力也有增强的趋势,同时还对节约开支、做好自身财务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较深的思考;面对较为稳定的工作,青年对自己企业的热爱程度也大大提高,自身的幸福感也随之提高。
苏州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
2010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