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萧红《呼兰河传》有感
读萧红《呼兰河传》有感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生长去,长大了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了,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了,耳聋了就不听了,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者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了一个坑把这人埋起来。
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的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世界并没有因为某人的喜怒哀乐而改变什么,呼兰河城是闭塞落后、封建迷信的,他们生病了也不请医生,只请神婆仙姑。文中许多处都提到了为病者“跳大神”。比如: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就是因为的跳大神被开水烫死的。小团圆媳妇的反抗被满脑父权意识的大人们给规矩了,无辜的孩子成了封建伦理秩序的牺牲品,她的受难与惨死,来自她的婆婆以及周围有过同样悲剧的年长女性,她们把痛苦体验施加到没有人生经验的少女身上,这无疑是女性社会群体的最大悲哀。
作者在文中用了许多篇幅描绘了家中的小后花园,它应该算是“我”的小乐园里。在小乐园里,我开心地玩闹着,时而捉蚂蚱,时而摘花,饿了就顺手扯下了长好的黄瓜,与爷爷在小花园里玩闹是“我”童年的最美丽时光。我觉得这些描写是文章的暖色调,让人一读就平添了许多的乐趣,也像作者一样其乐融融。
文中也提到了古怪死板但又好笑的有二伯。有二伯应该算是文中提到的众多人物中个性比较鲜明的一个,他说话怪声怪调,经常讲些不着边际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他不合群,但也收到许多人的讥笑欺
侮。他的弟弟——“我”的父亲都动手打过他;他烂赌酗酒爱贪小便宜,爱偷祖父家的东西,但偷的手段并不怎么高明,每每被人发现。他想自杀,却总也死不了。
冯歪嘴子也是一个悲苦凄凉的人物。贫穷,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以做粘糕卖为生,但是他的人老实敦厚,因此也博得了美丽又能干的王大姐的喜欢。王大姐甚至不顾流言蜚语委身嫁给了他,并且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女人不仅在男人的世界里扮演着可悲的角色,任凭摧残和践踏,卑微着依附于男人,同时,她们还受到来自同性的压迫,彼此折磨。
《呼兰河传》中,萧红给我们展示了悲惨地死在自己同性手下的两位女性。她用她的话语冷漠地告诫着男性世界的广大读者,女性之所以要结婚,不是出于真爱,而是出于无奈。
第二篇: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温暖与苍凉交织,含泪的微笑
——简析萧红《呼兰河传》 老师曾经说过:‚文学就是诉诸人的感情和生命。‛这篇曾经被文学泰斗矛盾先生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呼兰河传》,它的作者萧红,用她温暖的童年回忆和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用‚丰沛的才情与越轨的笔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温暖与苍凉交织的呼兰河小城,透过《呼兰河传》我们仿佛看到了萧红先生那满含泪水的微笑。
前两章作者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描绘了东北边
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生动自然。
小说以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为起点,展开了关于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叙述。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也不愿改变现状。‚大泥坑‛也许是一种象征,小城里的人们,也是挣扎在人间,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混沌地生存(而非生活)着,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与死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都是被动的生生死死。
茅盾在给《呼兰河传》作的序中生动而形象的描写了呼兰河城的生活
状态: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内,每一篱笆后边,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到梦呓,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
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
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
怎么办就怎么办‛。
作者在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默的写法使人感到悲凉、凄苦。
第三章是作品里最温暖的一个章节,写祖父与‚我‛。
后花园中,‚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而后花园吸引人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后花园中还有慈爱的老祖父。‚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
萧红自己曾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祖父的言行,影响着萧红的一生。儿童视野里那个美好的后花园,实际上是萧红心目中家的象征,而生命中那个后花园,是萧红永远的精神家园,是一个蕴满忧伤和甜蜜的情结。
第四章则反复在说一句话——‚我的家是荒凉的‛,这似乎才是《呼兰河传》最深的意味。也逐渐完成了向下一章节的过渡。
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写她如何从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
一个‚黄瘦‛的病人,直到被折磨而死。然而更可悲的是,她们不仅看不到自己对小团圆媳妇的伤害,反而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她好。面对小团圆媳妇的死,她们心安理得,甚至多了饭后的谈资。
表面看来,害人者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众乡邻们,实际上,他们也是受害者,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愚昧落后导致了国民的冷漠麻木,迷信自私的灵魂和病态人生。
小团圆媳妇的死是一出悲剧,但有着更深悲剧意味的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那些看客。他们不是坏人,但却组成了‚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这突出的表现了生命的被蔑视、被践踏以及作者的悲怆和苦痛。
第六章
孤苦无依的老人有二伯,努力维护着一点可怜的自尊,然而,他的命运却是悲惨的。他是身处奴隶地位而不自知的悲剧人物,却有着喜剧式的言行,让人心中不禁充满辛酸和同情。萧红是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的。
用茅盾的话说,《呼兰河传》里面‚没有一个人物是积极性的‛,‚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怜虫‛,虽然他们的本质是善良的、‚极容易满足‛,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生命力特别顽强‛。他们只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生活着,不预约
希望,也看不到光明,这种巨大的历史惰性,为呼兰河人原本就灰暗的日常生活笼上了地悲凉,苍凉的气息。
第七章
萧红着重刻画的三个故事中,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就是冯歪嘴子,他坚韧、顽强,与命运抗争。在愚昧落后的呼兰河畔,冯歪嘴子与王大姑娘演出了一幕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爱情悲剧,给精神空虚的人们提供了无尽的谈资和莫大的刺激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象他活着很有把握似的,他不但没有感觉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于是他照常生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他看他的孩子是一天比一天大。(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
(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
萧红在悲悯的目光中,看到了呼兰河地方生生不息的希望。藉由〈馮歪嘴子〉,展現了她對這塊鄉土的祝福與期待。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论萧红的〈呼兰河传〉》)这就是萧红用‚越轨的笔致‛向我们展示的呼兰河小城,温暖
中带着苍凉……
第三篇: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看完后,感触颇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是本“回忆式”的长篇散文。主要写了萧红童年的点点滴滴,有快乐、有悲伤、有孤独……从字里行间我也读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愚昧,生活也是很单调的。
在萧红的记忆中,她最快乐的是与祖父在一起的时光。在萧红眼中,祖父是一个慈祥、温和、宽容的老人。祖父允许她随便玩闹,教她念诗。在她闯祸的时候,祖父总是安慰她,从不责怪她。萧红也最喜欢与祖父一起到菜园子里玩闹,祖父干什么她干什么。有一次,萧红不认得哪个是狗尾草,哪个是谷穗,便把谷穗拔走,把狗尾草留下,还振振有词地与祖父争辩谷穗和狗尾草的区别。(看的我禁不住笑出了声。书中还写道,)每当萧红玩累了,(她便)找个阴凉地,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可见,萧红儿时是自由的,快乐的。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虽然我的童年生活没有萧红那么自由,无忧无虑,(每天在补习班之间来回奔波,)也有大量的作业要做,(但我觉得还充实,)也有小伙伴一起玩,相比萧红的童年生活我觉得自己要丰富多彩的多。所以,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茅盾曾评价过萧红的这部《呼兰河传》,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物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我也深有同感。但我更喜欢那“叙事诗”里的童年生活。)
第四篇: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后感
读《呼兰河传》之后,内心难以平静,有很大的感触,忍不住要把这感想付诸纸上,记录我此时的心情和那个小城的故事。
读一本书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作者,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1日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区,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如果她没有英年早逝的话,将会给我们留下更加优秀的作品。
觉得文中平平淡淡的,像小说?没有一般小说那种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像自传?书中多数在写一个小城的里里外外。不知道该去怎样定义这样的一部书萧红幼年丧母,一生坎坷,一个女子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里生活,她的笔下也浸透着凄凉与寒冷,唯有祖父的照顾和陪伴才给了她童年些许的温暖。
忽然想到另外一个作家余华,余华和萧红应该算是有神交的吧。他们几乎都不对人物进行内心活动的描写,只是依赖荒诞和生冷的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悲惨和社会的悲凉,来表达他们所感知的愚昧,野蛮和残忍。
而他们又与严歌苓截然不同,严歌苓是一个非常善于写人物内心的作家,作品中经常有大段大段的精彩的心理描写,她可以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写的九曲回肠。但同是女人的萧红,落笔显得更冷峻和直白。
《呼兰河传》书中有小城的麻木、自私与冷漠,作者平淡的叙事中不乏讽刺,有点类似于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例如当马掉进坑里,“看那马要站起来了,他们就喝彩,‘噢!噢’地喊叫着,看那马又站不起来了,又倒下去了,这时他们又是喝彩,‘噢!噢’地又叫了几声。不过这是喝的倒彩。
这有点像鲁迅笔下的看客,他们对无关自己的事情,始终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仿佛这个世界和他们没有关系,实际上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看似无关的事,可能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有讽刺,也有幽默,刚开始读的时候还是一种轻松的感觉,到后来读着就觉得沉重了,小城凄凉、愚昧。他们守着那份愚昧和孤独一天天的活着,那样的地方该是冷的吧,就像“严寒把大地冻裂了”那种冷一样。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悲凉的夜?”
——不明白一生究竟要多少悲苦,才能让文字透纸生凉。
第五篇: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
六(1)班许陈
最近几周,我看了《呼兰河传》这本书。作者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的洛神”。
《呼兰河传》共有七章,分别写了小城的风貌,“我的”的童年趣事,小城的故事等,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有:小团圆熄妇、有二伯、冯歪嘴子。
小团圆媳妇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膝间了,她脸长的黑呼呼的,好玩极了。
有二伯是个很古怪的人,他喜欢对着天空中的雀子说话,也很喜欢和大黄狗谈天,他一和别人在一起,就一句话也没有了。即使有话,也很古怪,有一次,他竟对着地上的砖头说话,有的会把“这个”说成“介个”。
冯歪嘴子一大早就推着黏糕的单轮车,还喊着:“黏糕,黏糕”,往街上一走,很多小孩子都会来买。
其中我最喜欢有二伯,因为他喜欢和天空中的雀子说话,也喜欢和大黄获谈天,而且一和别人在一起,就一句话也没有了,这一个很符合我。
有些小孩也是不喜欢和别人说话,因为他们都害羞,有时我也会不敢和别人说话,但有的人却很喜欢和别人说话,但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因为他们会把你带走,他们给你糖也不要乱吃,你们可别上陌生人的当啊!
指导老师:于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