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系残疾人事业
情系残疾人事业、做残疾人的贴心人 ———记和龙市文化街道文盛社区党员志愿者崔锦玉的先进事迹
文化街道文盛社区党员志愿者崔锦玉,女,现年47岁,自2001年以来,崔锦玉同志一直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在社区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特别在对待残疾人帮扶工作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高风亮节。她也先后获得了“延边州十佳文明延边人”、“延边州社区建设先进个人”、“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市三八红旗手”、“和龙十大女强人”、“市先进工作者”、“市文化宣传活动先进工作者”。
一、关心残疾人,加强与残疾人的了解与沟通
多年来,她一直坚持每天到居民区走访,进一步了解辖区内残疾人的家庭生活、身体和困难状况。近年来,她走街串户体察民情,了解民情近万次,相当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几倍,通过走访增进了与残疾人的了解和沟通。
二、利用重大节日,组织社区残疾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作为一名社区党员志愿者,每当重大节日,她亲自走访慰问残疾人达几百次。为残疾人捐款捐物达5千多元。并充分利用各种节日,走访慰问,组织社区残疾人春游、文体和各种捐助活动。几年来,组织各种大型活动参加人数达5000多人次,投入资金3.8万元。
三、积极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为更好地开展社区残疾人事业,几年来,她积极组织开展志愿者“结对帮扶”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爱心盒饭”、“爱心米缸”、“爱心捐款箱”、“三帮扶”等活动。在她的努力下,文盛社区残疾人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几年来,她组织各种帮扶活动达80多次,参加人数达600多人次。
总之,党员志愿者崔锦玉同志在残疾人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赢得了众多居民和残疾人的信赖,成为文盛社区残疾人的贴心人。
第二篇:安徽省残疾人事业
安徽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为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安徽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一、残疾人事业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残疾人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惠残政策不断完善。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省政府颁布了《安徽省优待扶助残疾人规定》,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全面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法规和政策支撑。社会保障更加有力。残疾人被纳入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近40万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纳入省民生工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5万多例。康复服务全面拓展。救济贫困精神病患者6万多人次,对0—6周岁残疾儿童实行抢救性康复训练,免费发放辅助器具136万件,60多万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教育工作成绩显著。全省建有特教学校62所,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197个,在校学生达26万多人。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80%、85%和85%。就业扶贫力度加大。建立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115个,112万名残疾人接受了技能培训。建成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128个,帮扶1345万城乡残疾人实现就业。改造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312万户,扶持贫困残疾人221万人。基层基础不断加强。在全国率先开展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17个市、98个县(市、区)成立法律援助中心残疾人工作站。无障碍设施建设、地方电视台开设手语新闻栏目等纳入评选文明城市、县城考核指标。乡镇(街道)残联、村(社区)残疾人协会组建率达100%,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助理员)12270人。文化体育丰富活跃。出色完成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安徽周残疾人才艺展示活动。成功举办第七届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和第四、第五届全省残运会、第二届特奥运动会。组织参加北京残奥会、广州亚残会、全国第七届残运会,并取得优异成绩。建立全省运动会与全省残运会同城举办机制。
我省现有各类残疾人口360万,占总人口的585%,涉及全省1/5家庭、1200多万人口,这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困难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点人群。近年来,我省残疾人事业虽然取得了蓬勃发展,但是基础还比较薄弱,不同区域、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还不高,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依然存在。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和政府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重视支持残疾人事业。伴随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将取得新进展。我省残疾人事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残疾人将同全省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发展大局,以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为主线,以不断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为重点,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康复服务、教育培训、就业扶贫、文化体育、社会环境、维权服务和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残疾人事业与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共享发展。切实改善残疾人民生,确保残疾人公正、平等享有各项社会公民权利和普惠、特惠政策,有力促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管理,将扶残助残重点项目纳入民生工程,建立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作用。
——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进行分类指导,加大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依法推进、广泛参与。完善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维护和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识,确保涉残法律法规全面实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残疾人事业。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
(三)发展目标。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住房、文体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更加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特困生活救助水平不断提升,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持续改善。
——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比例逐步提高,残疾人的医疗康复保障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残疾预防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明显减少。
——残疾人教育培训事业不断发展,接受教育的优惠补贴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受教育权利得到切实维护。
——残疾人就业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力度持续加大,就业状况进一步改善。
——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不断繁荣发展,残疾人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事业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政策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残疾人慈善事业公开、透明的捐赠激励机制基本建立,社会各界更加自觉支持参与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社会保障。
1.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范围,实现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完善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困难残疾人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给予临时救助。对城乡流浪乞讨生活无着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及时救助和妥善安置。
2.落实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政策。落实为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代缴最低标准保险费政策。
3.落实贫困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的政府补贴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逐步降低或取消残疾人医疗救助的起付线,提高贫困残疾人门诊、住院报销比例。实施贫困精神病患者服药补助项目。规范和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鼓励开设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商业保险险种。4.将住房困难的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基本住房保障和住房救助补贴范围。对无房贫困残疾人家庭,优先采取实物配租给予解决。
5.用人单位要依法为残疾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对企业吸纳、灵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安置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费补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落实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缴纳基本养老费补贴政策。
6.有条件的地方对重度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庭环境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日间照料、护理和居家服务给予政府补贴。制定落实残疾人生活用水、电、气、暖费用,挂号费、诊疗费,泊车费,盲人、聋人手机短信和宽带费用,以及农村筹资筹劳等方面优惠政策。7.落实《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规定》,做好伤病残军人移交安置工作,逐步提高伤病残军人保障待遇。保障伤病残军人优先享受各类公共服务。
(二)康复。
1.建立健全社会化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发挥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教学校、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残疾人福利机构等作用,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辅助器具适配、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等服务。
2.加强省、市、县三级专业康复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建设一批专业化骨干康复机构以及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扶持一批市、县级康复机构成为康复技术资源中心,扶持一批社区康复站成为基层康复工作示范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康复服务需求设立康复室,配备适宜的康复设备和人员。制定社区康复服务标准,开展规范化社区康复服务。加强市、县(市、区)公立医院的眼科、精神科建设。鼓励和扶持民办康复机构发展。
3.开展残疾人康复救助。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和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实施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研究试行各类儿童康复训练评估标准。实施盲人定向行走训练、低视力残疾人康复、肢体矫治手术及康复训练、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精神病防治康复等重点康复工程,帮助65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开展“白内障无障碍县(市、区)”创建工作,白内障手术复明28万例,对贫困患者免费复明手术不少于4万例。
4.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加强省、市、县(市、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站)建设,推进辅助器具服务进社区、到家庭。制定我省残疾人辅助器具基本配置目录,继续对贫困残疾人适配基本辅助器具给予政府补贴。强化辅助器具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组织供应25万件辅助器具。5.实施康复人才培养计划,使康复专业人才总量翻番、结构合理、水平提高。逐步建立完善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体系。
(三)教育。
1.加强残疾人教育体系建设,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将特殊教育纳入我省教育督导制度和政府教育评价体系。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残疾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2.将残疾人义务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采取社区教育、送教上门、跨区域招生、建立专门学校等形式,对适龄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支持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建设。
3.建立多部门联动的0—6岁残疾儿童筛查、报告、转衔、早期康复教育、家长培训和师资培养的工作机制。实施“阳光助学计划”,资助和普及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康复教育。帮助0—6岁残疾儿童家长及保育人员接受科学的康复教育指导。鼓励和扶持民办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机构发展。
4.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招收残疾学生。鼓励和扶持特教学校开设高中部(班)。支持特教中专招生规模翻番,拓宽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模式,加快残疾人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残疾人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机制和模式。
5.普通高校要创造条件扩大招收残疾学生规模,为残疾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便利。鼓励和资助残疾人通过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方式接受高等教育。落实盲、聋、重度肢体残疾等特殊考生招生、考试办法。聋人参加各类外语考试免试听力。
6.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结合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计划,加强特教学校和特教班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快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新校区建设。
7.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提升特殊教育师资能力。鼓励支持高等师范院校、综合性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和课程,加快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落实并逐步提高特教津贴。在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和工作者比例。
8.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在“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建立健全残疾学生助学金制度。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残疾学生和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子女,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残疾学生,以及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和普通高中就读的残疾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
9.推广国家通用手语、通用盲文,提高手语、盲文信息化水平。落实手语翻译员培训、认证、派遣服务制度。
(四)就业。
1.制订《残疾人就业条例》实施办法。落实对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税收优惠和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实施收费减免、税收扶持有关法规政策。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产品和服务。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政府就业联动和督导工作,督促各类用人单位认真遵守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禁止针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和违法雇佣残疾人,维护残疾人公平就业权利。
2.实施残疾人就业工程。城镇新增就业残疾人5万人。落实按比例就业政策,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工作。公务员招考、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报考、录用。政府应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培育残疾人创业典型,扶持残疾人就业基地建设。以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公益性岗位、家庭服务、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促进残疾人社区就业和居家就业。落实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企业。3.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能力建设。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残疾人劳动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着力提高就业率。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一次性就业率相衔接的机制。农业、扶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培训计划。建立健全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奖励机制。举办全省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4.全面实施《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推进盲人医疗按摩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发挥特殊教育学校专业人才优势,培养盲人医疗按摩人员。鼓励医疗机构录用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扶持和规范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大力推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促进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5.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指导等服务。通过即时岗位援助、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加大就业困难残疾人援助力度。积极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
6.加快推进市、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合理配备工作人员,切实加强就业服务机构人员能力培训。依托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培训残疾人就业服务与社保协理员。将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完善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办法。
7.依托农村扶贫开发和统筹城乡就业政策,扶持农村残疾人开展种养业、家庭服务业和其他增收项目,有序组织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
(五)扶贫。
1.将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群体纳入政府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优先享受扶贫开发和惠农政策。扶持3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劳动收入、提高发展能力。
2.加强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项目管理。健全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资金的到户率和扶贫效益,加大对贫困残疾人中能人大户以及扶贫基地的信贷支持力度。政府举办或补助的面向“三农”的培训机构和项目,免费培训残疾人。开展产业化扶贫,实施“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建设工程”,扶持创建一批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
3.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扶贫易地搬迁和小城镇建设中,同等条件下,对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建设和改造予以优先安排。实施国家彩票公益金“阳光安居工程”,加快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项目,逐步实现全省农村贫困残疾人无房户和危房户全部达到居住安全。
4.加强基层残疾人扶贫服务社建设,依托农村金融机构、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生活服务。动员城乡基层组织、干部、群众、志愿者结对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
(六)托养。
1.以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为重点对象,制定托养服务发展计划,大力发展居家托养服务。鼓励志愿服务人员、家庭邻里等力量,依托社区和家庭,为更多居家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生活和职业能力培训、精神慰藉、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非营利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
2.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鼓励通过社会募集等多种渠道筹措托养服务资金,逐步提高托养服务的补助标准,扩大受益面。加快推行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贫困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制度,针对居家安养和在机构托养的贫困残疾人制定具体补贴标准。实施好“阳光家园计划”。
3.落实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加强行业管理,探索建立针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提供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的社会组织资助制度和服务质量监管制度。对规范达标的托养服务机构给予居民家庭水、电、气、暖费用同价优惠待遇。加强托养服务队伍建设,培训管理和服务人员。
(七)文化。
1.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提供设施及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组织、社会福利机构、社会残疾人服务机构等,要组织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娱乐活动。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中要有为残疾人服务内容。
2.以“残疾人文化周”为载体,开展基层群众性残疾人文化活动。在城乡社区实施“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扶持出版为残疾人服务的图书、音像制品。扶持残疾人题材的影视剧、戏剧、广播剧等文艺作品的创作、发行。在各级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以及各类文化评奖、艺术比赛中,鼓励和吸纳残疾人或残疾人文化艺术团体参与。
3.各级公共图书馆应设立盲人阅览室,配置盲文图书及有关阅读设备,做好盲人阅读服务。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要设立文化活动场所。县级以上残联要定期举办残疾人文化活动。4.加大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力度。扶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的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优秀残疾人文艺人才库。举办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艺术汇演、全省残疾人艺术展,组织参加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文化博览会。鼓励扶持残疾人参加工艺美术、书画、文学、摄影等艺术活动和创作,培育残疾人文化艺术品牌。
(八)体育。
1.公共体育场所应有无障碍设施,并逐步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各类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基层单位,要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和引导残疾人因地制宜参加健身活动。推动残奥、聋奥、特奥均衡发展。
2.实施“助残自强健身工程”。推广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康复体育项目,举办省级、市级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展示活动,建设一批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培养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
3.加强残疾人运动员队伍和训练基地建设。建立优秀残疾人运动员集训队伍,培育残疾人体育技术、管理人员队伍。加强残疾人体育教育、科研工作和道德作风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教育机构招收、培养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积极筹建省残疾人体育训练指导中心。扶持各地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建设。
4.同城办好全省运动会和全省残运会等赛事,组团参加全国重要赛事。对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奖的残疾人运动员及其教练员,参照健全人同级赛事奖励标准同等奖励。
(九)无障碍环境。
1.贯彻落实无障碍建设条例。新建、改建、扩建设施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建设无障碍设施,加快推进既有道路、建筑物、居住小区、园林绿地,特别是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无障碍改造。加强无障碍设施日常维护与管理,提高无障碍建设质量和水平。开展全国无障碍建设市、县(市、区)创建工作,2015年底前,文明城市、县城基本实现出行无障碍。
2.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程。将无障碍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内容,与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机场、车站、码头等公共交通场所要加大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公共交通工具要逐步完善无障碍设备配置,公共停车区要设置残疾人停车位。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改造补助。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必须达到无障碍要求。
3.将信息无障碍纳入信息化相关规划。推进互联网和手机、电脑、可视设备等信息无障碍实用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推动互联网网站无障碍设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逐步采取无障碍方式发布政务信息。推动公共服务行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建立语音提示、屏显字幕、视觉引导等系统。推进聋人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药品和食品说明的信息无障碍。图书和声像资源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信息无障碍。
(十)法制建设和维权。
1.进一步健全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指导各地适时制定或修改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扶助规定。在制定涉及残疾人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公共政策时,应纳入保障残疾人权益内容。尊重和保障残疾人在相关立法和残疾人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2.加大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积极配合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执法检查、视察和调研,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残联系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
3.将《残疾人保障法》、《安徽省残疾人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纳入全省“六五”普法规划,提高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提升残疾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对残联系统工作人员开展法制教育培训,培训残疾人维权工作人员。
4.深入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切实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化建设,在政策制定、重大案件解决上发挥有效作用。在开展“送法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中,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将残疾人权益保护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扩大残疾人法律援助覆盖面。巩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为符合规定的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提供经费补助。
5.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信访维权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解决残疾人普遍性、群体性的权益诉求。畅通信访渠道,健全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将残疾人信访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加大对重大侵害残疾人权益信访案件的协调督办力度,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安排残疾人信访专项经费,落实信访工作人员岗位津贴。
(十一)残疾预防。
1.开展残疾预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健全政府统筹规划和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残疾预防工作机制。
2.实施一批重点预防工程。逐步建立健全全省产前筛查诊断网络,做好孕产期保健和产前诊断,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建立残疾儿童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制度。强化计划免疫和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减少传染病致残。积极开展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预防监测和治疗,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减少慢性病致残。加强初级眼保健工作,提高白内障手术能力,普及青少年视力检查和眼保健。规范临床药物使用管理,减少药物致残。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工伤预防、交通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急救能力,控制、减少环境因素和事故致残。重视精神残疾预防,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3.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组织好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爱耳日、爱眼日、预防出生缺陷日、防治碘缺乏病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做好新婚夫妇、孕产期妇女、有害环境地区居民、交通和矿山行业职工、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婚前卫生指导、孕前优生咨询和医学检查。
4.落实国家有关残疾预防的法律法规。执行残疾人残疾分类分级国家标准,实施残疾报告制度。加强信息收集,建立残疾预防的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开展致残因素监控和残疾预防对策研究。
(十二)残疾人组织和工作队伍建设。
1.完善各级残联机构设置,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人员编制。切实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协助政府做好有关法规、政策、规划的制定和行业管理工作。做好第二代残疾人证发放、管理和服务工作。
2.进一步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组织,实现城乡基层残疾人组织全覆盖。加大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工作经费投入。着力培育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加强残疾人专职委员培训,改善工作条件,妥善解决好待遇问题。
3.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和内容。社区建设协调领导机构要吸收同级残联为成员,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充分发挥残疾人协会和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开展残疾人康复、社保经办、就业服务、日间照料、文化体育、法律服务、无障碍等工作。
4.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作用。县级以上残联全部建立残疾人专门协会,省、市残联建立残疾人专门协会活动场所,进一步加强专门协会规范化建设。加强对残疾人社会组织的联系、指导和支持。
5.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加大残联干部队伍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选好配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省残联配备盲人、聋人专职理事,逐步配备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属理事。设区市残联理事会中,有3个以上职数的,要配备1名残疾人理事长或副理事长;有2个职数的,要争取配备1名残疾人领导干部。县级残联至少配备1名残疾人干部。条件具备的残联理事长可推荐为同级人大或政协常委候选人。建立完善残疾人人才库。
6.制定并实施《安徽省残疾人事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加快培养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等专业人才队伍。深入开展残疾人工作者“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大市、县、乡镇(街道)残联干部培训力度。进一步发挥各级残联代表大会代表的作用。建立完善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按照有关规定,落实为残疾人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
7.将志愿助残工作纳入我省志愿服务总体规划,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招募注册、服务对接、评价激励、权益维护等机制,促进志愿助残专业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全省助残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30万。
8.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精神,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广泛开展自强活动,培育、发现自强典型。开展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扶残助残爱心城市”评选活动。积极做好全省自强模范、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和扶残助残先进集体与个人、残疾人之家的表彰工作。
(十三)信息化、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
1.扎实做好全省残疾人基本信息的采集和数据库的动态管理工作。建设残疾人口综合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为残疾人享有社会保障和服务提供身份认证和基础信息,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客观真实的基础数据。建设全省统一的残疾人服务网,加强省残联和地方残联网站无障碍建设,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成立各级残联信息中心,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和基层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2.推动残疾人事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实施“科技助残行动计划”。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等研究。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研究残疾鉴定、康复、特殊教育、职业技能鉴定、辅助器具等领域的标准和技术。培育一批以科技为先导的为残疾人服务的产业品牌和企业。
3.加强对残疾人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福利、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在立项、规划和建设用地等方面优先安排,加大投入,重点扶持。落实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应建未建的市、县级残联要加快建设符合要求的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规模不达标的综合服务设施应进行扩建。积极争取并落实好市、县(市、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补贴政策。
(十四)统计、监测和政策研究。
1.建立省、市、县统计监测工作机制。严格按照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统计标准,加强基层业务台账工作,推行统计网络化管理。开展残疾人事业统计季报工作。推进残疾人事业相关统计指标纳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残联系统统计队伍建设,定期做好培训、检查、监督、管理工作。做好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
2.加强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开展残疾人公民权利、人道主义思想等基础性研究和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等方面法律政策研究。
(十五)社会环境和残疾人慈善事业。
1.宣传、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支持残疾人事业。新闻媒体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扶残助残优惠政策措施、社会各界的助残善举和残疾人的自强精神,加强网络等新媒体宣传。各地广播电视台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和手语栏目。继续推进影视剧和电视节目加配字幕。组织参加全国性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作品评选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残疾人专题节目展播活动。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2.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兴办残疾人服务机构。改进和完善对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资助办法,建立服务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点竞争性投标,确保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加强残疾人服务业规划和行业管理。
3.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建立残疾人慈善事业捐赠激励机制,落实完善公益性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对残疾人事业提供资助和捐赠。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要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的规范使用和管理,确保公开、透明和高效。实施好“集善工程”、“长江新里程计划”等残疾人慈善项目。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社会组织要积极开展残疾人慈善项目。(十六)对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展示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建立我省残疾人事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境)外、省外残疾人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四、纲要的实施、监测和绩效评估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实施好《安徽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地要依据本纲要制定当地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或实施方案,各部门要制定配套工作方案,将本纲要的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民生工程和部门规划。要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支持手段,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投入格局,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纲要规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相关部门要根据纲要执行评估指标体系,逐年逐项进行任务分解,开展动态监测和跟踪问效,加强对重大服务项目和能力建设项目的评估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纲要执行中的问题。各部门每年要向同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报告纲要执行情况。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在“十二五”中期和期末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考核、绩效评估,并实施信息公开。专栏一:“十二五”主要助残保障建设
1.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完善省民生工程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政策,逐步提高救助标准。2.实施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精神病综合防治康复、贫困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等重点康复工程。3.将特殊教育纳入我省教育督导制度和政府教育评价体系,将残疾人就业纳入政府就业联动和督导工作。4.实施危房改造项目,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推行护理补贴制度。5.进一步健全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深入推进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完善残疾人信访维权工作机制,有效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专栏二:“十二五”主要服务能力建设
1.加强省、市、县三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康复服务、就业服务、辅助器具服务等功能。2.加强残疾人组织、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托养、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等专业化、社会化需要。3.加强特教学校和特教班建设,完成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新校区建设;筹建安徽省残疾人体育训练指导中心。4.建设残疾人口综合数据管理系统,成立各级残联信息中心,做好残疾人基本情况信息采集工作。5.开展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扶残助残爱心城市”评选活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
第三篇:残疾人事业演讲稿
残疾人事业演讲稿(精选多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亲爱的朋友:
大家好:
当吹面不寒杨柳风,碧波万里惹人醉的时候,当一切都沉浸在一种安详平和的气氛中的时候,一场声势浩大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世界的东方,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这条腾飞的巨龙,活跃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震撼人心的先进人物,他们默默无闻地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履行着光荣而神圣的职责,他们用并不比我们强健的身躯甚至鲜血和生命,以坚定的信念,始终站在时代 的前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每个年代,在每天,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有无数的诸如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等英雄儿女在演绎着伟大的奇迹,在高天之下、厚土之上奏唱着一曲曲英雄的凯歌。
在他们的眼中,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胜过高薪厚禄的金钱利欲,勤勤恳恳舍生忘死的工作激情是对党和人民托付的最好诠释,他们的魅力为我们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吸引了多少中华儿女,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信仰,那就是我们伟大的党!
牛玉儒,这位人民的公仆,靠着对党的坚定信念、靠着对党的无限忠诚,谱写了一曲美的奉献之歌。他象一面鲜红的旗帜,是一座用钢铁铸成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位把党的事业高于一切,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俯首甘为儒子牛的公仆,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对事业的执著,勤政为民、鞠躬尽
瘁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公仆精神,仍然令我们感动、引我们深思。他是党和人民的骄傲,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共产党员在党旗下的誓言;看到了一个个廉洁自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时代楷模。从他们的眼睛中,我们阅读到什么是忠诚;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读懂了英雄的本色。澎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浩然的正气,在他们身上闪烁着光芒,我想这正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和根本所在。
讲到这儿我心情无比激动,很不平静,我,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残疾人工作者,我要以他们为学习的楷模,为残疾人的事业燃烧激情。
如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已逐步走向高潮,它是党对每个党员的关怀、爱护、激励和鞭策,也是党为了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纯洁党的队伍,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一项强
有力的举措。所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阳光加雨露,使每个党员能够茁壮成长,使我们的党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残疾人和残疾事业,胡锦涛曾经说:“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历史和现实表明,他们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如今,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社会生活已得到充分体现。xx年的春节晚会上,《千手观音》一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震撼,难道这不是残疾人的风采吗?再次印证了“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然而,众所周知,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残疾人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竞争力都处于弱势,决定了他们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无论在康复、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等方面都存在大量的问题和实际困难,因此迫切需要我们每个残疾人工作者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为他们提供真实的、具体的、有效的服务。
如今,“全面实现小康”的号角已吹响,如何发展残疾人事业,带领身边的残疾人致富奔小康,已是我们每个残疾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个残疾人工作者,也是一个好激动的人,对生活、事业充满了诸多热情和激情,正是这股激情始终澎湃在我的胸膛里,伴随着我行进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历程中,走过春夏秋冬、走过酸甜苦辣、走向成长、走到今天。身为残疾人工作者,担负着代表、管理、服务残疾人的工作职责,十几年如一日,我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开拓进娶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始终把实现和维护全体残疾人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切实履行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从本职岗位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脚踏实地践行“三个代表”要求,真正做到权为残疾人所用、情为残疾人所系、利为残疾人所谋,密切与
残疾人的血肉联系,公正清廉、无私奉献,努力做一名党的好干部、残疾人的贴心人,以实现党的先进性的标准。
在我演讲将要结束的时候,我想再说几句内心的话:残疾不是某个人的错,残疾是人类繁衍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而又不得不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风吹过,雨打过,总会有残损受伤的树叶树枝,但我们同样是同根同枝的兄弟姐妹。
我,一个共产党员,残疾人的代表,心存残疾人苦,权为残疾人所用,我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残疾人的美好明天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要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在残疾人的事业上写就最美丽的诗篇,对党忠诚,维护党的利益,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残疾人事业演讲稿相关文章:
信用社工作人员爱岗敬业演讲稿
农信演讲稿
供电所争创一流企业演讲稿
物业公司职工演讲稿
稿 研究所科研人员爱岗敬业演讲稿
边检警察敬业爱岗演讲稿
银行优质文明服务标兵事迹演讲
航空人员爱岗敬业 到
爱岗敬业演讲稿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第四篇:残疾人事业讲义(精选)
残疾人专职委员培训教程
残疾人事业
主讲
朱春林
中国残联组联部调研员
第一节
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66年,残疾人事业起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十年“文革”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1949—1966年,残疾人事业起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广大残疾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欺凌、压迫和歧视,许多人流离失所,沿街乞讨,过着悲惨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残疾人,苦难深重的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起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开始走向新生活,残疾人状况有了相当改善,残疾人事业开始起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残疾人的民主权利、人身权利同健全人一样,得到法律保障。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性卫生事业,以保证劳动者享有这种权利。一些政策中也对保障残疾人权益作出规定,如1951年10月中央政府政务院下发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它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盲等特殊教育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
2.广泛开展了社会救济工作。建立了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荣军院、精神病院等,无依无靠的重残人、残疾孤儿、残疾老人、伤残军人得到收养安置。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得到救济。农村残疾人分得了土地和生产工具,城市残疾人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自救,以后逐步发展为各种福利工厂。1960年起开始在农村建立五保制度。
3.残疾人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得到了发展。1952年政府组织盲人和语言专家制定了汉语盲文并向全国推行,自此中国盲人有了自己的书面语言。1954年创办了发行全国的《盲人月刊》。1958年拟定了聋人汉语手语方案,逐步在全国施行。残疾人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到1959年全国特教学校达到297所。一些地方开展残疾人扫除文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生产了反映残疾人生活的影片,举办了全国盲人、聋人运动会。全国成立了40多个盲人聋哑人俱乐部,举办了
文艺汇演,丰富了残疾人业余文化生活。
4.残疾预防工作起步。开展了计划免疫、盲聋防治、地方病防治等工作。1956年至1958年在54个县对盲人、聋哑人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1959年成立了中国耳聋防治委员会筹备会,1960年中央成立地甲病防治领导小组,制定并实施了防盲治盲及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规划。
5.残疾人组织相继建立。1953年成立中国盲人福利会,1956年成立中国聋哑人福利会,1960年两会合并组成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这些组织广泛联系盲人聋哑人,反映他们的呼声,协助政府开展劳动就业、教育、康复等工作,组织开展盲人聋人文化体育活动。
这一时期残疾人的状况与解放前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残疾人工作主要侧重于对残疾人的扶助、收养和救济上,水平不高,工作也比较分散,平等参与社会的问题尚未提出。二、十年“文革”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十年**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人道主义遭到践踏,残疾人事业受到严重影响,不少人被迫害致残,一些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遭到批斗,中国盲人聋哑
人协会被迫停止活动。
三、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残疾人事业迎来了崭新的春天。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大举措,帮助和促进残疾人不断改善状况,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残疾人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残疾人事业走上了一条适合国情、具有特色、系统发展的道路,由过去以福利救济为主的社会福利工作,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预防等领域广阔的综合性社会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比较系统的业务体系、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主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残疾人问题,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大措施,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第二个方面,实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国家计划和行动。第三个方面,提高公众意识,改善社会环境。第四个方面,鼓励和推动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第五个方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重视依法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宪法》第4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残疾人保障法》,对保障残疾人各项平等权利作出了全面的规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对《残疾人保障法》进行了修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律师法、劳动法、教育法、社会保险法、婚姻法、继承法等60多部重要法律中有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具体规定。国务院先后颁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1994年)、《残疾人就业条例》(2007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2012年)。全国大部分的县(市)、乡镇(街道)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对残疾人给予优惠、扶助和照顾的具体规定。以宪法为核心,以残疾人保障法为基本法律,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扶助残疾人规定的保障残疾人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确立。
全国人大和各级地方人大积极对残疾人保障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执行情况开展检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项检查,促进了法律的实施。
各级人民法院积极为残疾人提供司法救助,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大量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全国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811个,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中心2979个,仅2012年就为残疾人办理案件3.1万件,有力地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二、实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国家计划和行动
1.开展残疾人状况调查。1987年进行了首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年实施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15年开展了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摸清了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和基本需求,为制定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
2.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深刻阐明了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对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出了全面部署。
3.实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国家规划。国家采取有力措施,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加大经费投入,1988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准实施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六个五年工作规划(《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年—1992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1991年—199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96年—200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2001年—200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2011年—2015年)》),全面开展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预防等各项事业。
4.建立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机构。1993年建立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综合协调有关残疾人事业方针、政策、法规、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协调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006年更名为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级政府也相应建立了残工委。
5.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发〔2015〕7号),对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帮助残疾人共享发展成果、同奔小康做出了部署。
6.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残疾人权利公约》。联合国大会通过《残疾人权利公约》后,我国政府于2007年3月30日签署。2008年6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公约。我国认真做好履约工作,将履约与残疾人事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残疾人状况的改善和各项权利的实现,并向联合国提交了履约报告。
三、提高公众意识,改善社会环境
1.弘扬人道主义,宣传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广泛开展社会宣传,传播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采取措施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
生活的环境。
2.广泛开展助残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全国助残日、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等形式多样的助残活动,为残疾人解决了大量的实际困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全国已建立助残志愿者联络站30余万个,注册助残志愿者发展到700多万人,受助残疾人近5000万人次。
3.积极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一是推进物质环境(道路、建筑、设施)的无障碍建设,街道和商场、医院、学校、影剧院、博物馆、机场、车站等公共建筑物及居民住宅设置和改建了一大批坡道、盲道、扶手、电梯、交通音响信号装置等无障碍设施。一些公共交通工具配置了无障碍设备。二是发展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一些电视台开设了手语新闻栏目,许多电视节目、影视作品加配了字幕,一些公共机构提供了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不少网络、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做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设计。这些为残疾人出行、进行信息交流、参与社会生活和享受公共服务提供了便利。
四、鼓励和推动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
1.建立残疾人组织,发挥残疾人组织的作用。1978年,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恢复工作;1984年,成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1988年组建了各类残疾人的全国性统一组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它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开展各项业务,直接为残疾人服务,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管理和发展残疾人事业。各省、市(地)、县(区)、乡(镇、街道)普遍成立了残疾人联合会。村、社区普遍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各级残联还设立了代表各类残疾人利益并为他们服务的五个专门协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国残联成立以来,为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激励残疾人的自强精神。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努力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做贡献。国家于1991年、1997年、2003年、2009年和2014年对751名残疾人自强模范予以表彰。这些自强模范在各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创造了感人的业绩,他们的事迹和奋斗精神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在残疾人中产生强烈共鸣。
3.发挥残疾人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残疾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中,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有4800余名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属成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们认真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政议政,就经济社会发展和残疾人状况的改善提出议案和建议。
4.支持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文化体育活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为残疾人提供越来越多的方便和服务,许多地方开辟了残疾人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场所,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传媒广泛报道残疾人生活,并开设残疾人专题、专栏节目。各地举办了残疾人艺术汇演及美术、书画、摄影、集邮等各类展览。积极开展残疾人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使残疾人增进了身心健康,增添了生活情趣,扩大了生活领域。
五、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赶上了非常有利的国际形势,1981年是“国际残疾人年”,1983—1992年是“联合国残疾人十年”,以后还有三个“亚太残疾人十年”,联合国先后通过《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1982年)、《残疾人机会均等标
准规则》(1993年),这些对中国残疾人事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残疾人事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执行《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积极参与“联合国残疾人十年(1983—1992年)”行动,倡导并支持三个“亚太残疾人十年”行动,大力推动“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制定进程,与国际残疾人组织和有关国际机构建立并发展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际残疾人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也分享和借鉴了不少国外的有益经验,促进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就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1.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迅速扩大。2627.7万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为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1501.7万件,残疾人康复机构发展到6914个,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58.3%。
2.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特教学校发展到1933所,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长足进步,在校的残疾大学生达到4万名。
3.就业状况得到相当改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城镇就业人数达到436万人,1723万农村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发展到6154个。
4.扶贫开发取得重要进展。1000多万农村贫困残疾人通过扶贫开发解决了温饱。
5.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1106万城乡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180万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到280万,享受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的城乡残疾人分别达到455万人和279万人。接受托养服务的残疾人达到93万人。
6.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活跃。开辟省级和地市级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258个,电视手语新闻栏目231个。创作出一批高扬自强不息精神、反映残疾人生活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全国建立残疾人艺术团体775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倾情奉献“我的梦”,以特殊艺术的独特魅力打动了国内外观众。残疾人运动员多次在国际比赛中摘金夺银,为祖国赢
得荣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残奥会、上海第12届世界夏季特奥运动会和广州亚残运会,上海世博会首次设立残疾人馆“生命阳光馆”,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成就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7.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大为改善。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社会资源日益丰富,为残疾人提供的公共服务逐步增多。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多。社会对残疾人的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日益形成。残疾人的权利越来越多地受到尊重,能力越来越多地得到肯定,歧视和偏见大为减少。过去叫“残废人”,后来改称“残疾人”,现在越来越多地称“残障人”,从残废人到残疾人再到残障人,概念的转变体现了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怀,体现了整个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理解。
8.残疾人素质普遍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自食其力。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典型,他们的业绩和精神感染了千千万万的人。
9.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成就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联合国和有关国际组织授予中国残联及其领导人“联合国人权奖”、“联合国残疾人十年特别奖”“联合国和平使者奖”、、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残疾人十年特别奖”等十余个奖项。
第四节
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综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1.弘扬人道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在全社会树立和传播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倡导尊重残疾人的权利、价值与尊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把维护好和发展好残疾人的根本利益作为残疾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残疾人的基本需要出发,扎扎实实为残疾人服务,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
2.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保障权益和发展事业。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体系,认真贯彻《残疾人保障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依法行政、执法检查、法制宣传和法律救助,将残疾人权益保障和事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和促进残疾人权利的实现,为残疾人事业持 16
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3.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协调运作的工作机制,将残疾人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大局协调发展。党委把残疾人事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部署,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将相关残疾人工作纳入其职责范围,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司其职、协调运作的工作机制,有效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4.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开展社会宣传,增进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理解、关心和帮助;激发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为残疾人事业捐款捐物;建立广泛的助残志愿者队伍,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帮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兴办残疾人事业;支持和引导社会利用现有机构、设施及其他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5.坚持适应国情、讲求实效的发展模式。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适应国情的残疾人事业业务体系、组织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为事业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残疾人迫切需要而又可能满足的基本需求,重点抓好康复服务、教育、劳动就业、扶贫开发、社会保障、维权等受益面广、适用有效的工作,给残疾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制度安排,推动普惠性公共服务覆盖所有残疾人,同时建立完善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特惠制度。将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直接为残疾人服务。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6.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积极参与,有效发挥作用。残疾人不仅作为残疾人事业的受益者,更作为残疾人事业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各项事业中,提出意见,建言献策,推动工作。残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纽带,始终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密切联系广大残疾人,反映诉求,维护权益,做好服务和管理,协调各方面共同推进残疾人事业,成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活跃因素和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第五节
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
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就是用现代文明社会的文明、进步、科学的观念,正确认识残疾人和正确对待、处理 18
残疾人问题,从而建立起的一系列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核心是“平等·参与·共享”。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主要内容有:
1.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社会代价。
2.残疾人有人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应受到尊重和保护。禁止任何歧视、侮辱和侵害残疾人的行为,特别是要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
3.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4.造成残疾人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残疾本身,而是外界的障碍。外界障碍的存在,使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某种不利地位,权利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政府和社会有责任消除障碍,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
5.残疾人事业是高尚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事业是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
6.扶残助残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是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在帮助残疾人的过程中,帮助者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得到升华,社会的文明程度会得到提升。
7.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需要社会的帮助,也取决于自身的奋斗。残疾人要自强不息,履行应尽义务,实现人生价值。
8.残疾人的“平等·参与·共享”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残疾人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的意义:
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是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是我们认识和解决残疾人问题的指南,对于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肇州县残疾人事业
肇州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关于残疾人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推进我县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进程,使其与全县人民一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残疾人“两个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确保我县残疾人事业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快速而全面的发展。依据《大庆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肇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制划。
一、现实基础、主要问题及发展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县的残疾人事业得到快速而全面的发展。残疾人救助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残疾人的生活水准稳步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序进行,残疾预防与早期康复的理念深入人心,残疾人事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提高显著。
1、残疾人的社会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县已有873名残疾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726名残疾人享受农村低保;全县参加社会保险的有90人,有2055名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有1811名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十一五”的五年间,全县共扶持残疾人脱贫1120
1
人。累计投入资金210万元,为50户贫困残疾人改造危房,新建住房132间。为残疾人发放各种形式的生活补贴共计60万元,累计救助2316人次。
2、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水平不断提升,残疾人对康复的需求普遍得到满足。“十一五”期间,全县建成一处社区康复站,共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318例,配发残疾人用品用具1412件。不断加大对康复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使全县人民普遍了解和接受现代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治疗手段。五年间,累计为全县各类残疾人提供各种康复服务2210人次。
3、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全力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通过大力强化针对残疾人就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努力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能力,使全县残疾人的就业观念不断更新,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经验深入推广。五年间,累计安臵残疾人就业3121人,我们采取的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等灵活多变的方式。同时,我们紧紧抓住上级的政策机遇,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提高残疾人就业者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为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完成残疾人职业技能及实用技术培训1120人次,从而大大提高了残疾人的实用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使残疾人能够更有信心的参与社会的就业竞争。
4、高度重视对残疾人的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全县残疾人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8%,已有618名残疾人参加全国高考,被高等学校录取的有4人。入读特殊教育学校
2 的有260人。定期开展各项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残疾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残疾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大力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使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5、残联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工作制度不断完善。五年来,县残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并不断加强基层残联的组织建设,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普遍达标,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建成率在60%以上,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率达到100%。
(二)主要问题
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大部分残疾人经济来源较少,有的甚至靠低保和救济过日子,生活比较贫困,特别是在农村,这种现象则更加的普遍;二是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备,为残疾人提供各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全县残疾人的整体需求。特别是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由于缺少康复医学的专门人才,使我县医疗机构的残疾人康复服务还没有深入而全面的开展,社区康复服务还没有规范化的进行;三是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导致残疾人无法享受到与正常人同等的受教育与就业的权力,使残疾人群体中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在就业上普遍从事无技术含量、收入偏低的工作;四是部分残疾人由于长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而造成心理畸形,以
3
至于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的正藏生活和社会的治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肇州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肇州县的经济将高速的发展、政治将更加的民主、文化将更加的繁荣、社会将更加的和谐,人民的生活将更加的富庶,这无疑是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十二五”期间,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残疾人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人们参与慈善事业的“意愿”不断的增强,社会扶残助残的措施不断的完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将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升,残疾人的教育将更加的系统而科学,残疾人的就业将更加的体面而有尊严,残疾人的各项事业都将得到快速而全面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关于残疾人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展工作。将继续开展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残”、“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将继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发现符合我县实际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新思路,努力开拓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4
(二)发展原则
1、坚持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县、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切实履行职责,依法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纲,将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增长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以社会化工作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培育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
2、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主线。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缩小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政策优先落实到残疾人。针对残疾特性制定专项扶助政策和措施,使残疾人各项权益得到制度性保障。
3、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实际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发展。政策、资金、适度向农村和基层倾斜,促进区域和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均衡发展,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4、坚持以残疾人为本,立足基层。将切实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解决残疾人反映突出、要求迫切、涉及面广的实际问题。
(三)总体目标
1、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的健全。力争到2015年,5
使我县城镇残疾人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新农合”与“新农保”全部覆盖农村残疾人;实现全县全部贫困残疾人普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完善对重度残疾、多重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的补贴制度,并使各项补贴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
2、残疾人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的完善。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使我县针对残疾人的康复、医疗服务更加的规范;教育、就业培训等的服务更加的科学而有效;公共无障碍设施、残疾人维权等的服务更加的便捷而高效。
3、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县残疾人服务网,为残疾人提供新闻资讯、政策法规、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加强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工作者整体素质,发挥残疾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其积极的参与残疾人基层组织的各项活动。
三、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的健全
不断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贫困残疾人帮扶救助制度,使残疾人的生活得到有效的制度性保障,切实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
1、不断强化对残疾人社会救助。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按规定将靠父母或亲属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给予
6
低保金加发的照顾,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对重度残疾、一户多残、多重残疾、老残一体等困难及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给予临时救助。对残疾人生活用水、电、气、取暖费用,挂号费、治疗费、泊车费,盲人、聋人手机短信和宽带费用以及农村筹资筹劳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落实残障军人退役安臵政策,做好残障军人移交安臵工作,逐步提高残障军人保障待遇。对城乡流浪乞讨、生活无着落的残疾人按《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给予及时救助和妥善安臵。
将住房困难的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每年按照不低于政府建房任务20%的比例,解决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家庭优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予以照顾,保障性住房项目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继续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与国家福彩公益金“阳光安居工程-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相配合,县财政按1:1比例落实匹配资金。到2015年年底,全县共改建贫困残疾人住房600户。
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降低或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合理设臵封顶线。开展残疾人康复救助,对贫困残疾人无法通过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渠道解决的康复费用予以补助。安排本级福彩公益金,实施0-6周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落实残疾人就业促进优惠政策,将就业困难残疾人纳入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就业援助范围。
7
免费对贫困残疾人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落实按比例就业、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安臵残疾人单位税收优惠政策。
开展产业化和项目扶贫。按规定实施“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建设工程”创建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选择三个项目,集中组织贫困残疾人开展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等生产劳动。由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力争走出一条符合残疾人实际,具有肇州特色的扶贫致富之路。
2、积极促进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城乡残疾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落实和完善贫困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待遇水平。对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分别由县财政按中档(含中档)以上标准全额代缴保费。加大执法检查和劳动监察力度,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残疾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对企业吸纳、灵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安臵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保费补贴的政策。
3、大力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和托养服务补助制度。坚持公益性质,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
制定我县残疾人托养服务发展计划,建立针对残疾人的托养服务机构的资助制度和服务质量监管制度。对规范达标的托养服务机构给予居民家庭用水、电、气、暖费优惠待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寡集等多种渠道筹措托养服务资金,提高托养服务补
8
助标准,扩大托养服务受益面。
4、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加大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扶贫力度,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广泛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切实推进全县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的进程。
按照国家及省的扶贫标准,核定贫困残疾人人口数量,将农村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残疾人纳入扶贫工作对象的档案卡登记范围。开发式扶贫和救助政策相结合,实现农村残疾人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开发式扶贫范围,提高个人收入。
继续开展残疾人康复扶贫。积极落实专项扶贫贷款政策,确保残疾人扶贫贷款到户到人,提高扶贫贷款的到位率和实际效益。县财政安排一定资金,为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提供贴息资金。
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动员城乡基层组织、干部、群众、志愿者结对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
(二)大力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
加快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村)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建立健全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等康复服务。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1、加快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规范化建设进程。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和诊疗手段,全面开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中国传统
9
康复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等康复服务。不断更新康复理念,提高康复治疗的治疗效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加强对各类康复从业人员的监管力度,逐步提高康复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加强对其的培训,力争到2015年年底,使全县所有从事康复行业的工作人员都能得到规范化的培训。
2、加强全县基层康复网点的建设工作。依托全县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各社区(村)卫生所(室)设立康复医学科(治疗室),广泛开展各项康复医疗服务,力争使我县在未来五年实现康复网点全覆盖。并完善其设备设施,配备专业化康复人才。使其能够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
3、全面开展残疾预防工作。不断采取措施,减少意外事故致残的发生。提高全民的康复意识,深入推广疾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的理念。加强对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康复,力争使中、轻度的脑卒中患者都能实现基本的生活自理和大部分的参与社会生活活动。
4、提高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水平。通过与多部门的协调合作,将重度精神病患者经常性服药费用纳入门诊慢性病报销范畴,按规定将残疾人康复项目及康复训练、康复治疗项目、医疗手术项目等纳入医疗保险范围,逐步提高医疗救助标准,降低或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合理设臵封顶线,使更多的残疾人都能享受基本的康复服务。
(三)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10
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残疾人整体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保障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同等受教育的权力。
1、提高普通中、小学校残疾人学生的入学率。努力在普通学校营造“尊重”、“爱护”残疾人学生的良好氛围,使残疾人学生能够与正常学生一样接受教育,参与竞争,从小树立“自强”、“自立”的优良品格。残疾人教育机构、职业培训机构、托养机构、残疾人扶贫基地等要承担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和职责,探索残疾人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的工作机制和模式。
2、建立多部门联动的0-6岁残疾儿童筛查、报告、转接、早期康复教育、家长培训和师资培训的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幼儿园、特教学校、残疾儿童康复和福利机构等实施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实施“阳光助学计划”,资助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逐步提高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普及程度。重视0-3岁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帮助0-6岁残疾儿童家长及保育人员接受科学的康复教育指导。鼓励、扶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机构。
3、大力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不断加大对残疾人特殊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公立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普通中小学的10倍。进一步扩大县聋哑学校的招生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开展残疾人素质教育,挖掘其自身的潜力,培养其在文学、音乐、绘画、体育等方面的特长,使其能够与正常人一样在我县经济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1
4、全面加大残疾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就读高中阶段的残疾人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积极鼓励残疾人学生参加全国高考,并对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残疾人考生给予适当奖励。
(四)积极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
完善就业保护政策措施,深化就业服务,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加大就业帮扶力度,稳定残疾人现有就业人数和待遇,建立完善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实现残疾人公平就业。
1、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按比例就业制度。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方式,依法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引导用人单位依法履行安臵残疾人就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义务,支持用人单位开展残疾人就业岗位开发,整合完善残疾人就业岗位补贴和超比例安臵奖励等政策措施。加强劳动监察,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残疾人劳动者合法权益。
2、稳定和发展集中就业。认真贯彻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单位的扶持和服务力度,提高集中就业残疾人的收入。
3、扶持个体就业和自主创业。实施残疾人自主创业工程,编制残疾人自主创业引导项目,加强创业培训,扶持残疾人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心理热线等新兴行业从业。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从事社区服务业。创办便民、居家服务网点。大力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采取启动扶持基金、贷款贴息、补贴经营场地租金、项目推介等措施,促进创业和就业。
12
4、扩大公益性岗位就业规模。继续实施“助残就业爱心工程”,开发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公益性就业岗位,人社部门按政策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按规定落实相关的扶持措施,使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当年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100%,推动安臵中轻度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等就业困难残疾人实现社区就业。
5、加强农村残疾人就业工作。在农村扶贫整体规划中优先考虑残疾人。制定农村助残就业基地扶持管理办法,组织力量在技术、项目、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支持开展种植业和多种经营项目,多方为农村贫困残疾人提供就业的机会。
6、大力发展盲人保健按摩产业,切实推进盲人就业。加强对盲人保健按摩机构的管理、年审、检查、监督工作。推动街道、乡镇康复站建立盲人按摩室,扶持盲人按摩进社区。力争培育一个盲人保健按摩服务企业连锁品牌。加强对盲人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在职培训。不断培养中、高级盲人保健按摩人才,使我县的盲人保健按摩行业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五)积极促进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
大力推动我县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创新残疾人文化内容,提高残疾人文化品位。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教育和感染残疾人;同时,要大力的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积极培育和选拔残疾人体育人才,完善残疾人体育人才的资助和奖励制度,从而不断地把我县的残疾人体育事业推向前进。
1、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落实“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
13
目和“农家书屋”工程,建立两个残疾人社区示范点。积极筹建县残疾人艺术团,使其能够为全县残疾人提供文艺表演服务。积极组织我县残疾人参加市残疾人文化艺术节、健身节、积极参加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特教学校和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艺术汇演。
2、积极开展残疾人思想道德教育。以“全国助残人”、“国际残疾人日”为契机,广泛开展针对残疾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宣教工作,培养残疾人“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个性特征,健全其人格,使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社会生活。
3、积极挖掘和培养残疾人艺术人才,以文化产业拉动残疾人就业。大力支持和鼓励残疾人从事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的创作,从而促进我县残疾人文艺事业的发展。
4、大力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努力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落实开展“全民健身助残工程”。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完善社区体育运动设施。不断增加适合残疾人的体育运动项目。大力挖掘具有一定天赋的残疾人体育人才,并努力的创造条件帮助其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残疾人体育竞赛,对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残疾人选手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促进我县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六)残疾人维权
落实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识,为残疾人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14
1、健全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全面贯彻落实《黑龙江省残疾人保障条例》,积极制定我县残疾人保障措施,强化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落实,切实维护和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2、加强执法检查和法制宣传教育。县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每年组织两次残疾人权益保障状况专项检查,配合县人大、县政协开展一次执法检查,加大对侵犯残疾人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黑龙江省残疾人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纳入全县“六五”普法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3、推进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充分发挥县法律援助机构职能作用,依托“残疾人维权示范岗”,开展“送法进社区”、“送法进乡村”活动,确保残疾人合法诉求得到解决。建立县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及时、规范、高效地为残疾人提供专业、优质的法律服务,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4、加强残疾人信访管理。健全信访管理制度,提高残疾人专职委员政策法规咨询和矛盾纠纷调解能力。发挥残疾人及其亲属在矛盾调解中的作用。加大重大侵害残疾人权益的信访案件协调督办力度,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七)无障碍设施
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加大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力度。不断扩大残疾人参加社会生活的范围,使残疾人能够借助辅助设施完成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并大部
15
分不受限制的参与各项社会活动。
1、依法推进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开展全国无障碍建设县创建工作。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居民住宅等要认真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和其他有关强制性标准,建设无障碍设施,提高无障碍设施的质量,加大对已建无障碍设施的监督力度,确保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加大对城市主要交通枢纽、公交站台、交通信号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无障碍改造和维护工作。继续推进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力度,到2015年年底,为1000户有需要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2、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进程。在公共服务场所普遍增设语音、文字提醒设备设施,如LED屏、广播等,从而确保视力障碍及听力障碍的残疾人能够安全、便捷的享受公共服务。筹建肇州县残疾人服务网,使其能够为各类残疾人提供新闻、天气、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丰富残疾人的业余文化生活。
(八)残疾人组织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
进一步完善基层残疾人组织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充分发挥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建设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专职、专业和志愿者队伍,为做好各项残疾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
1、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县残联组织建设成果,16
使县残疾人就业服务管理所的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在全县的各乡镇(街道)普遍建立残疾人组织,在各社区(村)建立残疾人协会,并使这些残疾人组织普遍达到国家建设标准。
2、加强残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残疾人专职委员的选聘、培训和管理制度。加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对残疾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把残疾人工作者的培养、选拔、交流、培训纳入组织、人社部门整体规划。全面加强县残联、乡镇残联组织、社区(村)残协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残疾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人员培训,完善考核制度,优化残疾人工作者队伍结构,增加队伍中高层次人才所占比重。
3、将残疾人专职委员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不断优化其办公环境,提高人员待遇。到2015年底,使我县的各社区(村)全部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
4、进一步开展志愿助残工作。积极拓宽志愿助残活动载体,丰富志愿助残活动内容,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引导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活动,发挥残疾人主观能动作用。
(九)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环境
积极宣传我县残疾人事业,扩大残疾人事业的社会影响,免除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营造我县“关心”、“爱护”、“尊重”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1、大力加强对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力度。弘扬人道主义精神,17
优化全社会扶残助残环境,打牢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思想基础,实现助残志愿服务日常化、专业化和高效化。
2、扩大残疾人事业社会影响。鼓励电视、广播、报刊及网络等媒体宣传残疾人事业,支持民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利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和举办重大活动、发布重要政策等时机,做好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开展好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和宣传活动。
3、广泛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将人道主义精神和扶残助残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将残疾人工作作为创建文明乡镇、社区(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社区扶残助残服务,鼓励邻里互助,结对帮扶,志愿助残等多种助残形式,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推进志愿助残队伍建设,将助残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国家志愿服务总体规划。
(十)残疾人慈善事业
发挥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作用,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的长效机制。
发展助残慈善事业,推进公益助残慈善事业加快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重视、关心、支持残疾人慈善工作。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募捐活动,创造良好的残疾人事业募捐工作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奖励先进等方式,号召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支残”、“助残”的队伍中来,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加大对募集的捐款的监管力度,确保每笔“捐
18
款”都能用于残疾人的慈善事业。
四、本规划的实施、监测和绩效评估
残疾人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和难点。
1、制定本规划的配套实施方案,将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安排、逐步实施。
2、制定本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问效,对重大服务项目和能力建设项目评估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中的问题。每年对规划实施情况综合评价考核。
3、进一步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及人员的分工,将本规划的的主要任务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有关部门及人员政绩的主要指标。及时总结推广经验,表彰先进,加强对重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并及时加以解决,从而确保本规划所制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在“十二五”期间都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