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樱桃》》观后感
电影《樱桃》》观后感
其实并没有隔得久远,也就才几年的工夫;如果去问曾经住在这里的人,他们一定也还没有忘记。怎能忘记呢?那双在栅栏前凝望搜寻的眼睛,那个在屋檐下栖宿凄凉的身影,那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母亲,那个在潲水中捡起馒头就往口里喂的可怜的女人!怎能忘记啊,当他看到女儿时眼里流露出的无限的温柔和宁馨:在她那懵懂恍惚的世界里,在她无人知晓的潜意识里,唯有女儿是真是的、清晰的、温暖的…..曾听说过关于她的故事。她本来也是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庭,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人既贤惠,长得也美丽。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她从此陷入了命运的深渊。她可爱的儿子溺亡以后,她开始变得神智恍惚,渐渐地不认识周围的人了,后来连家人也开始模糊,有时候出了门便不记得回家的路,甚至连自己是谁也忘记了。可是,奇怪的是,只要看到女儿,她的神志尚能清醒,眼里也放出无限温柔的光。家里也曾经给她积极治疗,可是在农村,人们的认识水平终究有限,终于没能彻底根治。后来她完全地疯掉了,成了当地一个既受同情又遭厌弃的对象,因为她总是以为别人欺负她的女儿,而对别的孩子攻击。
当她的女儿到中学读书的时候,她便经常出现在我们学校的周围了。这像极了樱桃!当我在看《樱桃》的时候,时时禁不住想:当那个妈妈到学校扒着窗户看孩子而影响了孩子们上课时,我们是否也曾像那个老师一样处理了问题?是否没有顾及红红的心理和面子?
看着看着,好几次我都是泪流满面……当王戈吧孩子送人后樱桃撕心裂肺的痛哭时,当被锁着的樱桃翻出窗子在暴雨中拿着伞一路从秧田埂上奔向学校接孩子时,当别的孩子欺负红红后家长反而找到王戈兴师问罪赔钱时王戈追打樱桃后一家人相拥而泣时,当樱桃拖着板车送病重的红红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跑者上医院时……我的眼泪止不住簌簌的往下流。人们总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因为只有父母的付出,总是不计回报、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孟郊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孩子永远也报答不完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是一个穷困的山区,王戈更是家徒四壁。他本人因为腿脚残疾找不到媳妇娶了樱桃这个弱智的女子,(读后感 www.xiexiebang.com)原只是指望能够延续香火。当樱桃捡回被人遗弃的红红,他曾自私的想放弃,所以趁樱桃睡觉时把孩子送了人,也实在是他不知道该怎样养活这嗷嗷待哺的婴儿。红红小时候的零食,全是樱桃采摘的各色山果儿,特别是樱桃,一道春天,满山遍野的红樱桃,可好吃了。可是,樱桃在一次给红红摘果儿的时候,不幸坠下了山崖……当红红跌跌撞撞滚下山坡的时候,我想,所有的人眼里一定是再一次饱含了热泪的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红红长大了,实现了爸爸妈妈的愿望,考上了医科大学,从此势必改变这个穷困家庭的秒毛了吧?她一直在寻找她的母亲,她的樱桃妈妈,因为她不相信她已死去。是的,伟大的爱怎会死去?伟大的爱一定不会死去!
看完电影,心潮澎湃。社会需要良知,人间呼唤真情。高智商者更应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而不该去嘲笑、挖苦甚至讹诈别人,特别是对身心有残疾或残障的人。社会应负起更多的责任。美好的歌曲不应只是在文艺表演时才真挚动人,爱心更应表现在平时的举手投足间。
第二篇:樱桃观后感
《樱桃》观后感
母亲的爱是世界上最真挚的情感,是用金钱都无法衡量的。因为母爱是一种力量,母爱也是保护孩子的本能。是母亲,就必定是一个英雄,这是我看了《樱桃》以后的感受。樱桃是一个人的名字,樱桃有点傻,但她是个母亲,她对自己的孩子是有母爱的,樱桃对孩子的爱让我钦佩。
樱桃没有过亲生孩子,樱桃的孩子是捡来的。她捡来这个孩子是觉得孩子很可怜,于是把孩子抚养大。这个孩子的名字叫红红,红红很喜欢樱桃唱歌,尽管樱桃只会唱一首歌。红红渐渐长大了,上了学,樱桃常常到学校找红红。红红的同学都嘲笑她,说她的妈妈是傻子。红红自尊心很强,听了以后很不高兴,越来越讨厌自己的母亲了,说樱桃只会给她丢脸。
红红认了亲生爸爸,但是红红的舅舅很不喜欢她,在家也没少欺负红红。樱桃因为红红离开了她,就寝不安席,担心红红,想红红,于是就到红红住的地方等红红。有一次,等着等着,突然发现有两个人也在这里,不知道要干什么。等红红从大门走出来,那两个人就飞快地冲过去,并且拿出了匕首,准备刺向红红。樱桃看见了,毫不犹豫冲了过去,挡在红红的前面„„匕首刺向了樱桃,樱桃顿时倒在地上,但是她还是笑着问:“红红,你有没有受伤?”红红说:“没事,没事。”樱桃才晕了过去。
樱桃的举动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村子里的一位母亲。我们村里有一位母亲生了一个孩子,是先天性聋哑,她的孩子常常遭到村里人的欺负,身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的,对于孩子来说,这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他的母亲看了很心疼,尽管她的孩子又聋又哑,但是从没有想过要抛弃他。
看了《樱桃》,让我感到母亲的伟大,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只是爱的方式可能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被妈妈打骂了,就认为妈妈不爱自己了,而伤妈妈的心。大家要知道,是妈妈一定就是一位英雄!
学校: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宋家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观电影《樱桃》有感
观电影《樱桃》有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电影《樱桃》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看电影。前些日子,看完电影《樱桃》,给我的心灵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看多了好莱坞的商业大片,听够了那震耳欲聋的高分贝音效,而这部片子的清新唯美如同山谷百合一样淡雅,脱俗。至今,影片结尾的那句话仍时时在耳边响起请善待自己的母亲。
《樱桃》讲述的是一个最朴实平凡的关于母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里,葛望由于自己本身的残疾,只能找一个傻子做自己的妻子,他妻子的名字就叫樱桃。故事的主线开始于樱桃捡到了一个女婴,这个女婴叫做红红。此后,所有的故事情节全部都是围绕着樱桃与红红展开的,着力表现樱桃这份无私的.母爱。
影片中最煽情感人的高潮是葛望希望有个自己的孩子,怕捡来的红红影响了生育指标而把红红送人了。樱桃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路追逐接走红红的那辆红色面包车,途中多次摔倒在地,但依旧锲而不舍,倒了以后再站起来,直到精疲力竭,倒地不起。这段镜头摇得非常厉害,把樱桃的内心世界完整地表现了出来。然而,影片对于母爱的展示在这里只是一个起点。
随后,樱桃独自一人寻找红色面包车的情节也被演绎得非常感人。在她看来,自己的女儿红红是被一辆红色的面包车接走了,所以,她一直不回家,独自在外寻找那样一辆车子。因为,樱桃相信找到了车子就会找到女儿。我的情感在她被众人当作疯子群殴的那一刻顺理成章地爆发了出来。如果说在前面的段落里,我甚至还在为樱桃的行为感到可笑的话,那么,故事发展到了这里我怎么都笑不出来了,我被震惊了。
《樱桃》的后半段内容主要都是围绕着长大的红红与母亲之间的日常琐事展开,这中间有着一个十分完整的心理转变过程,矛盾冲突也十分强烈。红红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普遍都比较叛逆,她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母亲是一个傻子,是遭人歧视的异常人,很多小时候看来无所谓的事情到了这个时期都会开始觉得变得重要起来了。于是,她害怕自己的母亲被别人嘲笑,因为那会使她丢人。这段,我很理解红红,她还小,不懂事,长大了,她一定会为现在对母亲的态度而后悔的。正如我们每个人从青春期的叛逆走向成熟,由不理解妈妈的爱,到感恩母爱的伟大。
樱桃总是喜欢在树上摘樱桃给红红吃,片中多次对于樱桃这种水果进行了特写,每一颗红色的樱桃都暗示着樱桃那朴实的母爱。她希望能够让所有的孩子都尝到这甜美的果实,但孩子们,都被她吓得四处乱跑。红红为了不让母亲来学校找她,把自己的母亲锁在了屋子里,但是区区一把小锁哪里锁得住樱桃那颗火热的爱心,为了给红红送伞,樱桃可以不顾一切地从窗口跳下。此组镜头交叉剪辑了教室中红红打开饭盒的镜头,面对着母亲摘下的满满一盒樱桃,红红沉默了;看到雨中独自站着的母亲,红红内疚了。樱桃的伟大就在于她能够为自己的女付出一切。
樱桃的死被描绘得十分平静。由于她是一个疯子,她的一生都过得十分癫狂,也唯有在死去的时候,她得到了那久违的平静。对于她的死,没有任何详细的刻画,她只是失踪了,在山谷的河边留下了她的衣服。
这部片子向我们诠释的母爱真的可以超越智力,超越世俗,超越心灵。爱,让人产生力量;爱,给人以明晰的方向。想起一位伟人的话来:爱我们的民族吧,那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这里,我也要说:爱我们的亲人吧,那是我们人生中的阳光、寒夜里的火焰
片子结束后,我拿起电话,拨给了妈妈。因为我早晨还冲自己的母亲发脾气,我要向她道歉!
第四篇:电影《樱桃》福建营销策划方案
电影《樱桃》福建营销策划方案
作者:刘兴昌 日期:2009-6-18 字体:[大] [中] [小]
一、电影《樱桃》概况:
2008年9月12日电影《樱桃》将在福州、厦门、泉州三地市电影院首度亮相。作为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很难有高的成就,如何成功炒作电影《樱桃》这样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必然需要发行方跳出以往固定的模式,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去做好农村题材电影的营销!
影片简介:
片名:樱桃/映红山村的桃花
英文名:YingTao
导演:张加贝
演员:苗圃
类型:剧情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中文
上映时间:9月14日
内容简介:
母爱是世界上最普通又最伟大的情感,它会使平凡变得崇高。
一个先天智障的年轻女人,名叫樱桃。樱桃是美好的,她有一颗金子一样纯真的心灵,还有一副清水芙蓉般的相貌,就像她的名字一样。
樱桃嫁人了。丈夫名叫葛望,是个小儿麻痹症患者,走路一跛一跛的,人也长得瘦小单薄。由于智力上的原因,樱桃除了会放放猪喂喂鸡,别的什么都不会做,全家就靠葛望一个人维持生活,因此日子过得相当清苦。
艰苦的生活并不能泯灭樱桃作为女人的天性。她喜欢孩子,喜欢得无以复加。一看到孩子就想抱抱摸摸,不管那是谁家的孩子。可是孩子们都很怕她,怕她这个“傻子”,一见到她,立刻跑得远远的。为此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
上帝是眷顾着这位善良的女人的,在一天夜里,樱桃捡到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母爱的天性围绕着这个被遗弃的女婴开始,错综复杂的剧情,感天动地的母爱„„
二、电影《樱桃》档期分析:
1、9月2日上映的《木乃伊3》将占据9月份上、中旬的大部分票房,而9月10日的《大搜查》作为港台电影也将吸引部分观众,但据预测也无法与《木乃伊3》的余热相抗衡,9月26日上映的《画皮》将占据9月底及10月初的大部分票房;综述:9月份月初跟月尾有两部大片,9月份中期成为中小成本电影角逐的一块重要的市场;
2、《樱桃》暂定为9月12日(星期五)上映,在这一时期《木乃伊3》经历了一个多星期的放映,虽然余热仍然足以占据整个福建大部分的电影市场,但中、小成本电影在余热中仍然有生存的机会,9月12日横跨教师节和中秋节“温馨”跟“感恩”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
三、电影《樱桃》市场分析:
(一)《樱桃》优势分析:
1、《樱桃》女主角苗圃激情出演疯娘,以大尺度却有不含丝毫色情观点的露点成为影片一大亮点,前不久苗圃凭借此片获得了十七届上海影评人奖最佳女主角;
2、《樱桃》为旅日导演张加贝作品,其作品都以亲情为题材。《樱桃》也恰是导演张加贝的一部力作;
3、《樱桃》曾在伊朗考萨国际电影节、韩国第十二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印度第6届普纳国际电影节、日本第二十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印度第三十八届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中都有不俗的成绩;
4、母爱是世界上最普通又最伟大的情感,它会使平凡变得崇高。《樱桃》在教师节和中秋节两大中国节日的中,感恩与温馨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
5、《樱桃》作为一部感恩亲情电影,能够在影片优势上得到各地区政府及相关企业的关注,能够很好的从感恩及温馨的角度获得一定的关注度;
6、据了解2008年9月大片寥寥无几,只有月初的《木乃伊3》,而月底的《画皮》的目光并没有注视到9月市场,目的只是在抢占10月黄金周的市场;但9月份却中、小影片云集,《樱桃》9月以温馨和感恩为主打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机会是较大的;
7、恒业影视作为《樱桃》的发行方,与福建各大影院及院线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把握好其中的关系,必然会成为一个票房提升的有效工具;
8、恒业影视作为《樱桃》的发行方,与福建各大媒体有密切的联系,将会为《樱桃》的宣传发行带来极大的便利,能够按照发行方的意愿进行影片的宣传;
(二)《樱桃》劣势分析:
1、《樱桃》作为一部掺杂着少数民族不纯正口音的国产电影,对于忠诚于大片的福建观众来说必然不会在其观影的第一考虑当中;
2、《樱桃》作为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在中国已经是较难生存的一种电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娱乐已是人们看电影所要达到的第一目的,而《樱桃》是一部具有很强教育意义的电影,而并不是以娱乐为主题的电影,必然有自己的局限;
3、《樱桃》在拍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强势宣传,在宣传过程中存在着差距,不能以大片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随在不少的电影节中有过不俗成绩,但其电影并不让人乐道,并没深入人心;
4、9月电影市场虽然并无大片云集,但一直未有空档期,影片数量之多必然冲击影院排片的计划,《樱桃》是否能够得到场次或较多的场次是一大难题;
5、《樱桃》影片的盗版问题较为严重,网络上各大、中、小电影网站都可以观看到此片。
四、电影《樱桃》市场规划
(1)影片定位:
1、原生态版《妈妈再爱我一次》;2008年中国首部感恩母爱电影;
2、亲情演绎挑战伦理常情的最大尺度;妈妈,今夜我们还能再爱一次吗?
(2)营销模式:
以点及面,步步为营;双向定位,点面结合!
(3)宣传模式:
以媒体阵地宣传为主,以活动带动促销,平面为主,终端制胜!
五、电影《樱桃》推广方案
(1)阵地宣传:
1、立体展架、X展架、海报等一并到位,区分影院侧重宣传品;
2、征得影院同意,在影院铺开横幅、喷绘等其他可以利用的资源,3、可设计宣传栏类的剧照展示栏,展示剧中精彩剧照;
(2)平面宣传:
1、各大媒体对《樱桃》定位诉求进行强有力的宣传推广,力求在《樱桃》上映前能够做足3篇以上软文,对重要活动进行宣传。在《樱桃》上映后再次炒作,以影评的形式向各大媒体发通稿,进行再次的宣传;
2、设计部分的宣传册放置影院及分发学校等,以配合活动;
(3)网络宣传:
网络作为一个传播量极大,传播速度极快的媒体必然能给《樱桃》带来一线生机。虽然它也存在着不利到一面,但作为一种宣传媒体我们不能放弃,在网络上大肆渲染我们的定位诉求,不断的在福建各大论坛等网站进行炒作;
(4)活动宣传:
1、网络:8月20日——9月10日举办福建十大慈母孝子评选活动(福州便民网/福州家园网/福建电影论坛暂定)
2、学校:8月22日——9月10日
选拔优秀学生9月12日《樱桃》首映式专场晚会表演节目
举办“福州(厦门/泉州)2008十大优秀教师”评选活动
举办“福州(厦门/泉州)2008十大孝心学生”评选活动3、9月12日《樱桃》首映式专场晚会(主题:教师节/中秋节福建“温情感恩”大型晚会暨《樱桃》首映式专场晚会)
4、优惠活动:
1、参加福建十大慈母孝子评选活动即有望获得福建“温情感恩”大型晚会暨《樱桃》首映式专场晚会免费入场券;
2、9月感恩回馈月,温馨温情感恩,《樱桃》上映期间教师凭借教师证即可半价观看影片;
3、参与“福州(厦门/泉州)2008十大优秀教师”评选活动,“福州(厦门/泉州)2008十大孝心学生”评选活动即有望获得福建“温情感恩”大型晚会暨《樱桃》首映式专场晚会免费入场券;
4、三人同行,一人免费(学生与家长)!
(4)赞助活动:
1、冠名:
福建***“温情感恩”大型晚会暨《樱桃》首映式专场晚会;
“福州(厦门/泉州)***杯2008十大孝心学生”评选活动;“福州(厦门/泉州)***杯2008十大优秀教师”评选活动;***杯福建十大慈母孝子评选活动;
2、赞助:
奖品;活动必需品;资金;场地等
第五篇:哲学电影《樱桃的滋味》
伊朗电影《樱桃的滋味》解析(连载)/王一持
《苍蝇不会自杀》
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影片《樱桃的滋味》浅析 王一持
不知从哪里开始,但总得有个开始。此文的开篇就像《樱桃的滋味》中的男主人公巴迪那样横空而来。伊朗电影导演阿巴斯在他的这部深拥生命本真、满溢人文关怀的史诗里,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蕴载着几十暑生命沧桑的中年男人、一个和我们一样仍在活着的人。接下来这个人便开始了他的一段旅程,那么本文亦就随影片中的这个人一起上路,尽管我们都已然在路上。
关于《樱》片的主题,可以作多种读解。在表层上,它的情节主题无外乎是一次对生命归宿的找寻。可深入内里,主题便有了其泛所指空间:对人性的深入探析;对人的生死价值体系的诠释与建构;对人生的诸多思辨与体认;对历史、宗教、人文精神的展示与比照无不可在片中就着樱桃的酸酸甜甜去慢慢品味。
下面,先谈一下本片的类型问题,在总体视象上本片似乎可定位为公路片,就如另一知名的好莱坞公路片《末路狂花》一样,(关于《末》片的读解详见此前我的文章——《花儿在阴沟中怒放》)都是发生在公路上的故事。但先不细化,单从两种文化大背景(西方好莱坞电影VS亚洲伊朗民族电影)下来进行分析,放开故事本身不论,两片所显现的也绝不是一种风味,包括其剧作的叙事策略及外现的张力。谈到此正好引出我下面的观点:其实我对伊朗电影向来是较不愿给其定位的,因为其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及相关人文状况已决定了伊朗电影自身的独具性。从《小鞋子》、《白气球》、《何处是我朋友家》、《天堂的颜色》等成功的儿童片到《橄榄树下》、《生生长流》及我们正在谈析的《樱桃的滋味》一片,伊朗电影(尤指当代电影)所呈现的文化风状正是来自于他们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及相关的文化源引。但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却从其本民族的土壤里发掘出了一个可昭示于全人类的世界性命题——生命。这样,《樱》片就做到了题材的民族化本体,世界化外延。我这里不知恰切与否,总之,不愿将本片归于任何类型化模式内,估且就当其为一首让我感动、给我悲喜的生命挽歌吧!还是回到本文开头的“一个人”的话题,好开始下面对剧作结构、情节链条及风格样式等的浅析。本片情节平实没有大的起伏,但编导又是如何来结构全片推展剧情的呢?其实本片的编导让主人公巴迪在一出场就扔给了观众一个包袱,这里面自然是本片的叙事策略中的一一大重招——悬念。编导者在结构全片时,在人物前史上故意进行了“留白”,使人物的“三W定律”(what、who、where)得以升位。巴迪一开始开着车在路上寻找,寻找什么,找什么人给帮忙、帮什么忙,剧作中的情节链条第一张力就已在此设置完成,然后观者的心理探知欲上升到一定档位后,编导又让巴迪向年轻士兵问出了那句话: “你看到那个洞了吗?”至此巴迪开始讲清他的目的,本片的第二悬念点便又接踵而至——他为什么要自杀?他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式自杀?剧作情节链中的又一上位点又成功地设置完成。接下来的过程,就是巴迪的一次次寻找。这是剧作围绕本片的人物行动线所作的相应设置。那么,本片的结尾,在一段黑场后,画面的影调从昏黄厚重变为了翠绿青盈,主人公巴迪走入画面与编导主创及山坡上的士兵一起置身于生命的葱绿里,和着那从心底升起的一段悠扬激越的小号乐曲。这种剧作编排,这种间离功效,我认为恰恰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同时此处也可看作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提到的文章之“大收煞”,同时可把巴迪仰躺在雨夜的墓穴中至黑场看作为“小收煞”。这两处出色的运用,恰恰是全片的全部精神实质、神髓得以传达的有力而必要的桥段。从黄至绿,从死至生,这份生命无始无终的自然从容、这份放下后的云淡风轻、满眼葱绿如清风一般直入心怀。
下面再从剧中人物、细节等处浅谈一二。先说人物,除了男主人公巴迪外,其余的人物均是编导十分不着痕迹且十分到位的按剧情进展而渐进设定的。一路上,巴迪先后遇到民工、年轻士兵、工地看守、神学院学生及至到最后那位在博物馆工作的老人。这些人物的国别、地区亦不尽相同:阿富汗、库博、土耳其等。这样设置就更能体现不同宗教、文化、民族习惯等所带来的诸多反馈,为全片这一探析全人类生命内质的主题带来更多利素。另外,这一串人物符码也更好地展示了全片的时空风貌。但同时,我认为全片有一个较大的败笔,就是对最后重要配角——博物馆老先生的大段关于樱桃及自身相关前史的介绍。我个人一直不太欣赏这一段落,觉得阿巴斯在此处没有太沉住,而是有些说戏、道主题之嫌。其实就全片整体的这种淡定、稳、厚、深远的风味来讲,再加上全片有“大小收煞”的处理,已完全没必要让老者用大段的台词来诠释。只要略一带过就可。全片即使台词及细节中无一处“樱桃”二字出现,但这也对片名及本片内容均无防碍。观众一样可品尝到樱桃的味儿。
关于剧作中的细节,我有几处印象较深。首先是巴迪在屡遭拒绝后正无望地向前行驶,车轮突然陷入地缝,这时从山坡上纷然下来一群民工,他们二话没说地帮助了巴迪,将车又抬上正轨。这看似十分生活且不经意的小细节恰恰内蕴很深,我认为阿巴斯是想通过此处细节诠释生活本来如此,有绝望亦有希望,万事都随缘即得吧!另外,还有一处是关于二十铲土与巴迪的影子。巴迪反复向他人解释请人用二十铲土埋了他即可获钱。但当巴迪无望时,巴迪的身影落入了工地正由铲土机来渐渐填平的深坑中,身影正被埋葬,但人还在地上活着,这份滋味又是由第几颗樱桃而来?这处细节的运用我认为十分出色。
谈毕以上剧作的结构、叙事策略及相关诸点,下面结合世界一些知名影片来浅析一下《樱》片的剧作风格、流派及文化分野。本片的结尾与法国导演阿伦·雷乃的意识流影片《去年在马里安巴德》的结尾虽都属开放性质,《樱》片片尾未具体确定人物的生或死,《去年在马里安巴德》的结尾亦未明确,但《樱》片的结尾更运用了“间离”效果,使其开放的结尾更有新意。另外《樱》片在与法国新浪潮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期的影片(如《四百下》、《罗马11时》等片)又有很大不同,在叙事上、风格上更注重于人物在内心世界的个人行走,二度空间更为明显,白描社会现状的着力度相较来说并不太大。正如我在前面所说,伊朗的电影是世界电影的一个较特立的文化体。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种精神境状中的文化会产生其相应的艺术作品。那么,《樱》片的流派、风格在此可回归到伊朗的本土来思考定位,当其已成其形,状其态时再溶汇到世界电影之大江海中,它形成一股暖流也好,打出一圈涡旋也罢,都已契合了以阿巴斯为首的伊朗电影的风流神髓——“大于无形”。无形但不可无味,樱桃的滋味与李安在《饮食男女》的片尾处让老汉尝到的味儿到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生活的味儿、生命的味儿、活着的味儿。其实,无论人生多么痛苦、我们内心有多么脆弱,不论我们尝到的是什么样的滋味,在心中都应有保有一份坚强。在脆弱中坚强,这是我们应有的一种姿态。(待续)
(选自王一持著作《世界名片读解》,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寻找快乐
——读《樱桃的滋味》有感
人生如一条流淌的长河,每一滴水,碰撞发出的叮咚声,每一层浪翻滚产生的哗哗声,都值得我们去细细聆听;人生似一片漆黑的夜空,无论是皎洁的明月,还是闪闪发光的星星,都需要我们去慢慢欣赏。
《樱桃的滋味》一文主要讲了:巴迪想要自杀,遇到一老人,老人给他讲了自己的故事:老人也曾经想过上吊,那一次因为绳子抛不上枝头,只好自己爬上树,却发现了樱桃,并品尝到樱桃的甜蜜,明白了,也懂得了,看清了很多人生隐藏的闪光点。终于,老人振奋起来,在无限精彩中活下去,直到今天。
是呀,生活中,其实隐藏着很多不易察觉的快乐。而很多自杀者,早以对生活充满厌恶,对它怀以一种绝望的心态,自然不会对他露出灿烂的笑脸,那该如何寻找快乐呢? 贫穷者,不必为自己的穷苦自卑、绝望。你必须知道,世间有一种美丽叫清贫。快乐,只要是心灵的满足,没有规定是财富的充裕。没有金钱,同样可以过得很快乐;清晨,在草地上追追蝴蝶,看看小花,晒晒太阳,伸伸懒腰。正午,在大树下乘乘凉,唱着歌儿,朗读一下如画般的古诗或散文,一边看景一边学习。傍晚,在稻田里坐下来,静下心,侧着头看夕阳下山,盘着腿瞧晴蜒降落,静心感受黄昏中的神秘气息。夜晚,听知了的声声歌唱,寻莹火虫的点点星光,提一只灯笼,到东家谈两句,到西家闹几回。这样不是很好吗?何必一定要山珍海味,金碧辉煌,荣华宝贵呢?
残疾者,不必因自己的缺陷而自卑,而羞愧。你也是一道风景,你也是一个奇迹!残疾人也有能力,加上信念,能胜于常人!看金晶,爱海凯·凯勒,看千手观音的聋哑表演者,看残奥会上的英雄!只要有信念,盲人也能看到世间的色彩,聋人也能用心顷听万物的歌唱。断脚者用独腿走遍天下,打造奇迹,缺臂者描绘世界,铸造辉煌!
看吧,这就是快乐。也许你会说我是一位魔术师,把原本枯燥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其实,快乐本来就躲在生活中,要靠你耐心挖掘,仔细寻找。找不到的话,就是你的心态不对了。面对生活,首先不得心烦,更加不得厌恶。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冰霜,都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这样,快乐才会寻声而来,闻名而至。
不要总是埋怨生活没有快乐,只要你乐观地寻找快乐,总会在你微笑回头的一瞬,送上热情的笑意。六年级
哲学电影《樱桃的滋味》
早在去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听周传基老师给我们讲关于电影时空的专题报告时,周老师就建议我们抽时间去看看伊朗的电影大师阿巴斯的作品,他的电影非常独特。直到最近才有机会欣赏到大师的作品《樱桃的滋味》。影片描述了一个想要自杀的中年人,他在一棵樱桃树下为自己挖了一个坑,想出钱找人将自己埋于此坑内。他先找到一个当兵的少年,少年并没有说出什么理由,只是认为这件事不能去做,并且匆匆的跑掉。随后又找了个青年的神夫,他认为杀死自己与杀死别人是同等的罪恶,劝阻他回头是岸。最后,他找到一位老者,这位老者告诉他自己也曾自杀过,当他爬上樱桃树去绑绳子的时候,无意品尝到一棵樱桃,他觉那很美,并且他看到了象征希望的日出,于是他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最后这位中年人很无奈的躺在他自己挖的土坑中等待黎明的出现!这是一部哲学电影,甚至里面还包含了佛教思想。我记的佛教中有这么一则故事,当有人问佛祖“佛教”到底是什么时,佛祖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随手捡起身边的一朵鲜花,然后面带微笑的看着对方。这与那位老者品尝樱桃滋味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与追求!这是我们生命存在的一种动力。那个中年人为什么要自杀,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它实际上在探讨人的生命为什么要存在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这也是各种宗教在研究的主题。人们其实无法能从正面回答生命为什么要存在,但是人们都能肯定回答的就是不能轻易的灭绝我们的生命,无论说的出理由还是说不出理由,我们都不能轻易的将他灭绝。也许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樱桃与鲜花,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当你绝望时,你是否能去看一次山上的日出,当那暗示一切都能重新开始的红色阳光照在你悲伤的脸上时,你是否还有勇气继续的生活下去!整部影片的背景颜色已黄色调为主,有点宗教感伤主义的感觉。主人公总是孤独的架着一辆吉普车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行走,一方面隐喻他的人生道路崎岖坎坷,一方面表现他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有一次他差一点开到山涧中,多亏周围的村民相救才得以脱险,暗示他最后的得救!影片整体比较流畅,特别是拍摄人物对话时基本不使用传统的正反打,只是主人公自己的画像在屏幕中,而且电影空间比较开放,人物活动场所绝不局限于银幕之内,你会感觉到在屏幕以外的空间任然存在某个人或正在做某件事,整部影片叙事流畅而不拖拉,确有大师风范!
阿巴斯的代表作《樱桃的滋味》好在哪里? 今天看了阿巴斯的代表作《樱桃的滋味》。我觉得将这样一部电影作为一个导演的代表作真的是很危险的事情(或许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商业的缘故)。电影开篇很长时间都不是特别吸引人,那些冗长的对话,无关于情节,车窗外单一的风景...虽然电影对生命的讨论发人深省,所以我特别想知道,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如果觉得它好,好在哪里? 摘: 《樱桃的滋味》表现了寻找死亡时发现生命的奇妙历程,探讨了在“限制和自由的矛盾中”对生死的看法,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在世界影坛引起轰动,摘取了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影片即将结束时,是一个固定机位的镜头,长时间地对着躺在坟墓里百感交集的主人公的脸,随着电闪雷鸣,主人公隐约的泪光在黑暗中断续闪现,淅沥的雨声调节着万籁无声的画面,营造出庄严的仪式感。随后,出现了长时间的黑画面,让人思考:他会愿意放弃如樱桃般的生活吗?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哲学思考与美丽樱桃凝成一体,可谓风格独具。就在观众陷入深深思考之时,阿巴斯忽然用颗粒粗糙的记录片影像解构了之前花足心思营造的一切意象:摄影机、导演入画,告诉观众这只是拍戏。对于这样的结尾,看法不一,见仁见智。这无疑于阿巴斯的签名,霸气十足,充分体现了他任意主宰电影的手段。也有人对此结尾无法忍受,觉得阿巴斯是在“亲手搞坏他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