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科学上册 用橡皮筋作动力1教案 教科版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
(1)起点、终点不固定
(2)橡皮筋绕断了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书本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4.解释说明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
(1)学生解释
(2)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
(3 出示弹力的概念。
四.小结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上册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教科版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1)起点、终点不固定(2)橡皮筋绕断了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用心
爱心
专心 1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4.解释说明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1)学生解释
(2)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3)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用心爱心
专心 2
第三篇:《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数辆、细橡皮筋数根、测量距离的软尺数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CAI。提问:这些车用的是什么动力?(拉力、电力、)
2、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3、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电力、太阳能……)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探究活动
(一)初步探究
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探究
2、教师小结:手举小车:我们可以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车架上,橡皮筋的另一端绕在车轴上,然后轻轻放开,看看小车能运动起来吗?
分发小车(每组一辆),学生活动
3、.师:活动中想办法让小车朝前开,再想办法让小车往后退。(师演示)
师:我们把固定橡皮筋的这边作为车头——就是前,这边就是后。每个小组待会儿都有两辆小车,可以3个同学一辆,每个同学都玩一玩,想办法让小车朝前开,再想办法让小车往后退。听到音乐响起就及时停止。现在请每个组的组长上来领取小车,分配好后就开始吧。
(师板书:小车行驶的方向 小组内活动:想办法让小车朝前开,再想办法让小车往后退。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4、师:请组长将小车放回原处。刚才同学们都很棒,小车都能前后运动起来了。
5、师:谁做给大家看一下。(学生上台演示 前行 后行)
6、师:成功了!跟大家说一下你是怎么做的。(演示、说)
7、师:通过刚才小车行驶的方向和他橡皮筋缠绕的方向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小车行使的方向和橡皮筋缠绕的方向刚好相反。)(师板书:与缠绕 相反)
8、师:橡皮筋往后绕,小车就——朝前开。橡皮筋往前绕,小车就——朝后开。那谁能够使小车朝前开,开得更远呢,我想请两位同学上来现场比试一下?
(两位学生演示,师生评议,发现问题)
(二)深入探究
1、师: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可能与什么有关?
(师板书:距离,根据学生说的板书:圈数)
2、师: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真的和圈数有关吗?(师板书:?)怎么来做这个实验,可以先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师板书:少、中、多)
3、师:假如叫你选你会分别选几圈呢,为什么?(实验时还应注意什么?圈数不能太近;圈数不能太多,太多的话橡皮筋可能会断掉;用力一推行吗?)
4、师:我们在数圈数的时候,怎么样才算绕了一圈?(出示模型,学生演示)
5、师:活动时,还有几个小要求,谁来读一读!
小要求:
(1)
(2)每次实验时要看准停车地点,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
(3)边实验边思考:橡皮筋缠绕多圈或少圈,产生的力一样吗?
(4)听到音乐响起,各组整理好材料准备汇报,看哪个组完成的快哦!
6、师:每个组的记录单我们来看一下。(出示记录单:课本P73)
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
7、师:先做圈数少的,再做圈数中等和多的,为了实验数据更科学,同一圈数要求反复做三次。清楚了吗?好,各组留下一辆小车,组长将另一辆车拿上来换取记录单和测量板。拿到材料后实验就开始吧。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先做好的小组先将实验结果统计到表格上。)
8、学生汇报
①师:通过实验,你们组有什么发现?(板书:近 中 远)
②师:的确与圈数有关。(师擦掉?)圈数不同,小车行使的距离为什么就不同呢?
③师:橡皮筋缠绕多圈和缠绕少圈所产生的力一样吗?
(三)认识弹力
师:为什么橡皮筋绕起来,小车就前进了呢?(这是因为橡皮筋绕起来长度就变长了,会产生弹力,能驱动小车。)可是为什么小车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又停下来了呢?(因为橡皮筋恢复到了原来的长度,弹力也就消失了,就不能驱动小车了。)(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学生勾划小声读)
三、拓展探究
1、师:除了将橡皮筋多绕圈以外,大家还有什么方法使小车跑得更快?
学生讨论、活动、交流
2、其实日常生活中许多物体能产生弹力。哪位能说说?
四、小结
生活中的确有许多利用弹力来服务于我们的物体。让我们好好观察,利用弹力为我们做更多的事情吧
五、板书设计
用橡皮筋作动力
小车行驶的方向 与橡皮筋的缠绕 相反
少 近
距离 圈数 中 中
多 远
第四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 浦贝乡中心小学 徐艳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力”第二课《用橡皮筋作动力》。
【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归纳构建的科学探究活动历程,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
《用橡皮筋做动力》是在学生掌握了用重力作为动力使小车运动后,再探究用弹力(橡皮筋)作为动力使小车运动的内容。本课精心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二是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三是引导学生认识弹力的概念和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运用。活动二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小车的运动,提出问题并利用实验,观察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以及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与实验内容间的联系,体验科技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
3、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弹力是物体改变形状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理解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教学难点: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安装;用做“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铁架台、组装好的小车一辆、钩码数个、橡皮筋数根、多媒体课件 拉力器
学生:橡皮筋数根、小车两辆、有刻度的“跑道”、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铺垫设疑
1、谈话激趣(1)(出示课件)谈话:同学们,在你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中,玩具车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想一想,你所玩过的玩具车是靠什么运动起来的?(2)(出示课件)玩具车的运动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车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车又是用什么作动力的?
2、质疑引题(1)(出示小车实物)老师手中有一辆自制的简易小车,你可以用哪些方法使这辆“小车”运动起来呢?(2)有许多种方法都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如何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车辆有着特殊的好感,以此开课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和生活经验。体现课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二、探究发现
活动一:把橡皮筋和小车组装好,使小车运动起来。
1、同学们,你们想亲手组装一辆橡皮筋动力小车吗?那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小车的构造吧!(出示课件)请拿起实验盘中的小车,区分一下车头和车尾。那应该如何组装橡皮筋动力小车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72页,找一找组装方法。
2、你们的小车动起来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边试边想下面的问题:(1)橡皮筋小车的动力来自哪儿?
(2)如何使小车向前运动?如何使小车向后运动?
3、交流汇报,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总结出结论并板书:橡皮筋缠绕的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相反
【设计意图: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安装是整堂课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介绍小车的组成,特别介绍车架上的小孔和车轴上的车轴套,可以有效降低难度,节约时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兴趣引导下组装小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猜测、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及概括能力。】
活动二: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与什么有关?
1、同学们,我们组装的小车已经动起来了,你想用它进行一次PK赛吗?先读一读比赛规则吧!(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推荐两名赛车手,其他同学做好文明观众和公正的小裁判。同样的两辆赛车,都是用两根橡皮筋来驱动,在两位选手的操控下,谁会胜出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3、同样的两辆赛车,为什么有的行驶的距离近?有的行驶的距离远呢?你来猜测一下吧。
4、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吗?请各小组讨论一下你们的实验计划吧!
5、自主设计,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完善实验计划。
6、(课件出示)温馨提示:老师也想给大家几点温馨提示:第一点:实验时只改变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第二点:圈数的确定方法。(课件出示)第三点:读数的方法。(课件出示)你们明白了吗?各小组要分工合作,各尽其责。我们来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最先有发现?就把它填到你们的实验单上。开始!
7、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巡视指导。
8、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板书)圈数多 距离远
圈数少 距离近【设计意图:利用PK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小车的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有关,为下步教学打好基础。实验的设计及要求的出示不仅可以提醒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从而更好地认识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先对提出的问题作分析、预测,然后在活动中寻找问题答案的科学探究习惯。】
三、归纳构建
1、观察体验
(1)真了不起,我们像小科学家一样,不仅发现了橡皮筋能作为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而且还发现了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的关系,那橡皮筋的力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同学们先看老师做一个演示实验:钩码实验。(边讲边做)同学们,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那这种力是一种什么力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体验实验:拉橡皮筋。(课件出示)同学们,在拉橡皮筋时,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当橡皮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时,还能感受到吗?(师引出弹力概念)
2、归纳构建
(1)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74页,边读边把它勾画下来。
(2)谈话:同学们请看,原来橡皮筋形状发生改变时,会产生弹力,当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就越大,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远。反之„„(相机补充板书)弹力 弹力大 弹力小
3、弹力就在我们身边,看,这是一个拉力器,谁想来感受一下呢?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课件出示)除了这些,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弹力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体验活动及演示实验,归纳构建得出弹力概念,完成知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用到弹力的例子,了解弹力无处不在。】
四、实践运用
(一)我会填。
1、物体在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
()。()、()和()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2、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缠绕方向()。
(二)我会选。
1、物体在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状的力叫()。A、重力 B、压力 C、弹力
2、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动力是由()提供的。A、车轮 B、车身重力 C、橡皮筋
3、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端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产生的弹力()。A、越大 B、越小 C、不变
4、要使橡皮筋动力小车行驶得更远,下列方法可行的是()。A、增加皮筋绕的圈数 B、减少皮筋绕的圈数 C、减少皮筋的根数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自主训练,巩固知识,同时又解决了实验中的问题。】
五、总结评价
1、拓展延伸
增加橡皮筋缠绕圈数能使小车行驶更远,除了这种方法,你还可采用哪些方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呢?下课之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探究。
2、赠送名言,师生共勉
科学需要不断实践,科学需要不断探索。正如哥白尼所说的“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让我们牢记这句话,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吧!
【设计意图:体现了科学课程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整合,把科学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用橡皮筋作动力→弹力
相反
缠绕方向--------------------行驶方向 圈数多 弹力大 距离远 圈数少 弹力小 距离近
第五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2、小车在橡皮筋弹力的作用下,它运动的距离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有关。过程与方法:
1、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实验。
2、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与实验内容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分析]
《用橡皮筋做动力》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内容, 本单元是力的教学单元。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用重力作为动力使小车运动后,再探究用弹力(橡皮筋)作为动力使小车运动的内容。本课有三个活动,一是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二是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三是引导学生认识弹力的概念和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运用。活动二是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物体要运动起来必须要有外力施加在物体上才能使它运动,施加外力的种类有很多种,其中重点探究了“重力”可使小车运动起来,同时还重点探究了重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本节课学生将用类似于上节课的探究学习方法(对比试验)来学习本课内容。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做“对比试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弹力是物体改变形状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理解橡皮筋缠绕圈数与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与小车行驶距离间关系。
[教学难点]
1、做“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
2、分析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弹力大小与小车行驶距离间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方法、探究方法、观察方法、制作方法 [学法指导]
掌握做“对比实验”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型]
讲授实验操作 [教具]
组装好的小车米尺实验记录单橡皮筋皮球弓箭弹弓夹子弹簧拉力器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用橡皮筋作动力
圈数多弹力大距离远圈数少弹力小距离近
弹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体思想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然后再通过“活动”去解决问题,强调“做中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的高,但对探究具体问题的指向不能很好把握,导致有些小组不能按教师的思路来活动。针对这样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展类似的小组探究活动,在一次次的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会活动”、“会探究”的能力。
“科学知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不断发现、总结、形成经验,然后又运用到生活中。可学生就不能很好联系生活,不能准确说出生活中运用到 “弹力” 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大胆的“放”,对一些活动细节,不要怕学生不理解而说得很细,看到学生没按教师的教学思路活动而“着急”,从此反映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还需加强。
这节课的科学概念主要是“弹力”,我在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后,结合课本第74页橡皮筋挂钩码实验,揭示弹力的概念,然后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此体现本学科特点: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又在生活中运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希望学生达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