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校史馆有感[推荐]
参观校史馆有感 药学***5袁国淇
2013年5月11日,一个艳阳高照的中午,在我们医学院2011级党支部副书记的带领下,进入大学快两年的我又一次走进了校史馆去那里参观,让我再次重温历史,缅怀历史。
还记得第一次去是大一军训时参观的,当时的我跟随班上的同学一起走进了校史馆大门,当时的心情是带着点新奇和好玩的,而现在的我时隔两年再一次去校史馆,我知道,心情绝对是不同了的,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经历多了,感受也会不同吧。走进校史馆大门,一抬头,顶部是学校的校标,右面是学校的办学历史及办学理念,左面是校歌,正对着我们的形象墙有学校的八字校训:厚德博学 崇实去浮,及钢水和钢包,整个序厅彰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学校一脉相承的钢铁情缘。当看到这些带着我们学校标志性东西的钢铁,我顿时感到一种巨大的使命感,虽然我是一名医学院药学专业的学生,但是我知道学校要发扬光大是要靠在校所有的学生为学校贡献力量而不论所学专业。
在前厅,解说员带领我们一起走进了历史厅的第一部分,“峥嵘岁月,诞生钢铁摇篮”。在解说员的讲解下,我知道了我们学校的曲折办学路上,它几经变迁,几次更名。先后有一批著名学者来校任教,他们中间有地质学家李四光,建筑学大师鲍鼎,音乐家贺绿汀。在学生中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十八星旗的制旗者赵师梅,革命将领郑位,磁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动力学家潘良儒等等。在经过了艰难的办学初期后,随着1949新中国的成立,学校也迎来了春天,进入到历史厅的第二部分,“万象更新,铸造钢铁熔炉”。伴随着国家重工业的几次调整,在1958年为解决钢铁行业技术干部的严重不足,冶金部决定以武汉钢铁公司为依托,筹建武汉钢铁学院,由武钢总经理李一清同志兼任武汉钢铁学院的首任院长,由此实现了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华丽蜕变。1898年成立的工艺学堂,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等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 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定名为武汉科技大学。从此掀开了学校新的篇章。
进入展厅的现代厅,“继往开来,传承钢铁精魂”。学校的发展历来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现在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医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教学与研究型高校,国家一类重点院校。参观完现代厅,我们来到了最后一个展厅——未来厅,“同心协力,共奏钢铁强音”。在以后的道路上,学校力争建成办学特色鲜明、钢铁冶金及相关学科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高水平大学。
今天的校史馆以其独特的功能和内涵,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先贤的音容,师生的风姿、逝去的往事、当时的场景,将武汉科技大学创建、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展现;岁月钩沉,史韵馨香,学脉承继,大学泱泱。回顾百年校史,风雨磨砺,成绩斐然。我们温故知新,继往开来,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现在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打好专业基础,为学校献出自己的一片绵薄之力。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第二篇:参观校史馆有感
抱璞守真
奋斗超群
这是我自己第二次踏进校史馆了。这一次是学校工会专门组织青年教师参观校史馆,感悟六中精神,培养青年教师“六中人”意识的一次重大活动。
还记得去年跟随班级学生的大部队,对校史馆有一个匆忙的浏览,那次留下大大的惊叹!吃惊于六中在当今的淄博高中教育中取得的辉煌成绩,感叹在六中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六中是一所名校,但是那次所了解的都超乎了自己之前的预想。仿佛是一位久闻的佳人,一直期待与之相遇的,见面后魅力马上就在期待第二次的相会。其实去年参观后校史馆后,我内心一直有种期待,期待着能有机会再一次走近她,慢慢地阅读她的故事,细细地感受她的气息。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的梦想竟然成真了。校史馆,承载着六中的过去,见证着六中的现在,寄托着六中的未来。是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这一次参观真的是非常幸运,因为给我们做讲解员的是工会牟主席,而牟主席正是“六中百年校庆活动”中搜集校史馆资料的主要活动人。所以,校史馆中的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位校友,都是牟主席当年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采访搜集而来。说起六中的历史,牟主席如数家珍。难得可贵的是牟主席百忙之中还亲自为我们讲解,说道精彩处是神采飞扬。到最后的展厅时,他的声音中已经有了稍许的嘶哑,才发现,那瓶水,他一直拿在手中,竟然没有顾得上喝一口。正如牟主席在讲解活动结束时所感叹,我所熟知的六中的历史,六中的故事,细细讲来,两天时间也不够„„是啊,短短的一节课时间,牟主席所能够讲给我们听的只能是最辉煌、最精彩、最感人的篇章„„感叹着六中辉煌历史的同时,也敬佩着现在六中的脚踏实地,感动着学校满满的人文精神,润物细无声地关爱每一位“六中人”。
所以这次参观之后,稍稍的遗憾中竟然又有了新的期待,期待着第三次校史馆之旅,期待着与之更亲密的接触。
后记:如上百字难以表达自己激昂澎湃的感情!特别是看到六中学子挥笔写下的《光被赋》:“寻踪光被,采风济美。史芳沁溢,今兴迎来。叙故事而扬激情,闻新歌而扑旧怀。百年六中,聚时代之名流;举世名校,开盛世之篇章。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校堂傍秀水之畔,才气若浩瀚迸发。人师聚万漉千淘,可叹精英;学子汇千挑万选,堪称高材。传道授业,打造卓越;习文悟德,拼搏一流。拜慕无数,教德之扬名;褒奖有加,学业之高深。继往开来,又上一层;吐故纳新,更进一步。……
”更是惭愧自己还是一位历史教师,没有体现出“文史不分家”应有的精彩文笔。所以下一步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六中的精神“叩问一流,从一做起”,六中的校训“抱璞守真,奋斗超群”来要求自己,实现自己内心的追求!
最后与君共勉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段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三篇:参观校史馆有感
参观校史馆有感
从一开学的时候老师就强调了了解江南大学发展历史的重要性,我一直都不以为然,想着这就只是一份作业,一个任务.班上一起组织预约参观校史馆,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取消了,经过几番周折,我就自己自行找时间去参观了.一进校史馆就被江南大学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颠覆了江南大学在我脑中的印象.一股成为江大人的自豪感,喜悦感油然而生.江南大学校史馆是学校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的物化凝炼和具体体现,是宣传学校、联系校友、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校史馆位于公益图书馆一楼,展区面积760平方米,分“金陵典学”、“五秩乃达”、“群星璀璨”、“学海无涯”、“桃李芬芳”、“雨露甘霖”等六大部分,分别展示了江南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1000多幅图片资料和250多件实物。
江南大学的前身是爱国实业家荣德生在 1947 年 10 月创办的一 所私立大学,也是无锡近代唯一的一所包括文、理、农、工多学科的综 合大学。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江南大学奉命撤并,有关系科分别并入南京工学院、苏北农学院(今扬州大学)、苏南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等新建高 校。1952 年夏,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其数理系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苏南师范学院,组建江苏师范学院)。1952 年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浙江大学农化系以及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有关 学科合并组建的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故在该领域有 “网尽全国英豪,食品天下第一。”的美誉。1985 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在 无锡大学的基础上批准创办新的江南大学。1996 年和 1997 年夏,顺利 通过中国轻工总会组织的“211 工程”部门预审和立项论证。1997 年 9 月,中国轻工总会批准无锡轻工大学为国家“211 工程”项目学校,成为 国家重点建设 的近百所高校之一。至此,我们江南大学的历史掀开了崭 新的一页。
现在的江南大学设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2 个博士后流动站和 2 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1 59 8 个工程硕士点。全校 18 个院系中有 15 个院系具备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学校拥有 4 个国家级和部省级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国家计 委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建有科技部、国家计委等批准的“发酵技术国家 工程研究中心”等12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实验室。食品科学、发酵工程等 2 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独特优势,实力雄 厚,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
通过本次活动,我对江南大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产生了更深的感情,重温的是历史但更重要的是把握未来!兴教图国强,轻工著华章,江南大学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对社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今我们作为江南大学的一份子,应立志发奋读书成就自己的青春与梦想,为江大做出更大的贡献,为社会尽一分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第四篇:校史馆参观有感
校史馆参观有感
学校组织集体参观校史馆那天,我和几个同学因为其它的原因耽误了,但怀着对学校历史的好奇,我们又特意拜访了一下这里,真是感触良多。
江南大学成立于1902年,也就是清末新政时期,名为三江师范学堂,由张之洞,刘坤一等地主阶级革新派创立。学堂一度因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停办,1920年重新崛起,并分为国立南京师范大学与国立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经历了数次地址的转移与名字的变化。其中包括抗日战争西迁入川,南京解放成立国立南京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南京大学。1949年后,江南大学一度出于平稳发展的时期,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江大一度停止招生,1977年高考恢复,学校回归正常。接下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中国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教育事业也面向全球。江南大学开始开展国际交流与协作,逐步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而今,江南大学的食品与轻工业专业已然站在世界前沿,成为权威。
这次参观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影响一定时期的文化发展。江南大学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列强入侵的年代里,有志之士为了培养强国人才,增强综合国力,迎合时代潮流,这才有了江大的应运而生。在新中国建立伊始一切都满怀希望的时候,江大也快速发展。文革时期,社会动荡时,江大也因此低迷。这样的关系,让我意识到国家兴亡并不是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的,而和平年代的我们,不会经历什么山河动荡,大多也只是普通人,只要做好自己,然后通过努力来美化校园,这样,也就足够了。
我们还参观了馆内陈放的物品,一张张照片,一件件精美的实物,让我们顿生自豪之情,深感作为一个江大人的荣幸之至。通过对校史馆的参观,我领悟到了“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的真谛,理解了我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机制活校,服务名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方略。更坚定了我对我校的信心,心中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我也领悟到了我校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以及学长学姐孜孜不倦、笃学尚行的学风。
然而,震撼与自豪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责任感与压力。作为学校2013级的新生,我们一方面要将江大的优良传统全部继承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更要发挥我们新一届的闯劲儿,为成为优秀的江大人和中国人而不断地努力不放弃。
四年的大学时间,不能白白地在空白中度过,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现在,是时候详细地规划自己的大学时间了,否则的话,很容易就轻易地忘记自己的目标。
校史馆之行让我对学校更加了解,更加自豪,也让我感觉到了压力与动力,带着理想与激情,我朝着目标前进!我爱我大江南!.
第五篇:参观校史馆有感!!!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参观了位于新图书馆一楼中央的校史馆,校史馆占地近400平方米,分为彩喷展板和实物展两部分,其中展板内容包括“前言”、“峥嵘岁月”、“今日辉煌”、“未来展望”、“结束语”五部分,一共90多个板块。
我们一进展馆就被讲解员的解说和大型的展板深深地吸引住了,同校史馆讲解员一起回顾了东北农业大学自1948年建校以来的历史、辉煌成就以及今日东农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息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名牌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东北农业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东农的历史与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东农的辉煌与不凡!东北农业大学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知名教育家、哈尔滨市第一任市长刘达为学校第一任院长。学校于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现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省部共建大学。
我校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学科基础雄厚,整体实力较强;东农是我们国家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之一,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建校至今,已累计培养学生10多万人,其中既有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也有一批遍布全国的“创业型”人才,更有一大批活跃在黑龙江省和全国农业生产第一线的“落地型”人才。
同时,从馆里的许多图片和文字可以看出,东农十分重视开放办学的理念,是国内最早与俄罗斯开展联合办学的高校之一,已先后与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60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正是这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学校的进步与发展,使东农真正成为一所名牌大学。
我从馆里的许多资料还可以看出,东农是一所十分重视科研的学校,那一项项的科技成果无不令我心潮澎湃。建校至今,东农承担的各类课题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27项。顿时,一种俨然的自豪油然而生,这是我们东农人的骄傲,也是我们东农人的荣耀。与此同时,学校也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同学们参加一些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人才。
四十多分钟的参观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体会到了前辈们创造出光辉成果的艰辛,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东农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纪,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东农人,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未来,我们要牢记“博学笃行 明德亲民”的校训,以严谨求学的治学态度,发扬“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的东农精神,为把东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