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公式变形转化

时间:2019-05-13 18:3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七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公式变形转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七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公式变形转化》。

第一篇:第七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公式变形转化

第七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公式变形转化

【知识梳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公式:

1、长方体的棱长和=长×4+宽×4+高×4长方体的长=棱长和÷4—(宽+高)

正方体的棱长和=棱长×12正方体的棱长=棱长和 ÷12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S=6a23、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3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V=shs=V÷hh=V÷s

【例题精讲】

1、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你能想出几种

答案?

2、用4个棱长为12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体积

是多少立方厘米?

3、一间教室,长15米,宽10米,高3米,在它的四周和顶面全部用水泥抹一遍(门

窗占15平方米)。如果每5平方米要用水泥一袋,一共需要多少袋水泥?

4、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制作一个高5厘米的无盖小铁盒。做

成的铁盒表面积和容积分别是多少?

第二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教学反思1

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于是,我在教学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启发学生联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得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时,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且使他们对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各种柱体体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这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学生亲自探究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为了突出重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某些结论有的放矢,最终使学生得出了“《长方体的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这样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学生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书本知识是前人发现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那还是有待发现的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去自觉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这比教师急于下结论要好得多。学生一时不能发现的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起思考,去发现。这时教师绝对不能暗示、替代。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几点缺憾:

1、课堂教学略显前松后紧,控制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

2、在评价方面缺乏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实质性的评价。

3、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学生做的不够。一些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课上大胆交流的意识不强。这是教师关注的不够,应该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也参与近来,与大家一起体验成功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教学反思2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总结出统一计算公式,并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我认为选择这样的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2、学生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

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但学生能不能进行探究式的、自主发现式的学习,并不那么为大家的行动所接受。我们的教育基本上还是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能不能解决那些连成人都会感到困惑的问题?当我们把问题“V=sh这个公式,在实际计算中哪些地方能应用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发现并不如我们所预料的:学生无法解决。但是我相信学生确实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我们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能展现他们才能的时间和空间,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潜力就会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喷涌而出。关键是要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当然,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不能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习?再说,今天给学生留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么,在今后学生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和发展。欲速则不达,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就是常常为了急于求成,造成留给学生要记忆的东西不少,学会思维的东西却不多这一大遗憾吗?

3、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种不错的教学。近日听到有人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这节课,我基本上没有讲,整堂课都体现了学生的参与。要开发学生的潜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条件,但完全不必为学生准备充分的条件。我们只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渔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教学反思3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之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于是,我在教学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启发学生联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得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时,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且使他们对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各种柱体体积计算奠定了基础.这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学生亲自探究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为了突出重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某些结论有的放矢,最终使学生得出了《长方体的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这样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学生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书本知识是前人发现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那还是有待发现的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去自觉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这比教师急于下结论要好得多.学生一时不能发现的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起思考,去发现.这时教师绝对不能暗示、替代.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几点缺憾:

1.课堂教学略显前松后紧,控制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2.在评价方面缺乏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实质性的评价.3.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学生做的不够.一些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课上大胆交流的意识不强.这是教师关注的不够,应该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也参与近来,与大家一起体验成功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

第三篇:《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推导》教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推导》教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推导》教学设计

瞿靖中心小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课件

1立方厘米学具。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复习题: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下面的物体是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体积

每排个数排数

排数

层数 4

1 8

1 24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4)课件演示

(5)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四、小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四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教学反思(写写帮整理)

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于是,我在教学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启发学生联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得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时,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且使他们对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各种柱体体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这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学生亲自探究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为了突出重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某些结论有的放矢,最终使学生得出了“《长方体的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这样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学生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书本知识是前人发现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那还是有待发现的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去自觉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这比教师急于下结论要好得多。学生一时不能发现的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起思考,去发现。这时教师绝对不能暗示、替代。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几点缺憾:

1。课堂教学略显前松后紧,控制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

2。在评价方面缺乏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实质性的评价。

3。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学生做的不够。一些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课上大胆交流的意识不强。这是教师关注的不够,应该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也参与近来,与大家一起体验成功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

第五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先学后教)

第七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86页的内容。学习目标: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难点: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吗?生:长方体,那咱们这节课就一起学习《长方体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85到8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书85页—86页,看图看文字并填空,1.看红球思考:(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种?(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2.识记: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3.看绿球,重点填写表格中的内容。(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2. 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 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87页1。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红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某某同学的进步真大,敢写出自己的答案很好,继续努力呀!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2)追问1:认为这两个同学做对的请举手?

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自主练习:

2、3题 选做题:自主练习:6题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后反思: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90页内容及相关练习。学习目标:

1.掌握表面积的意义。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物体的表面积。教具:

长方体框架或模型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会计算出这些长方体的表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89到90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89—90页的红球、绿球,看图看文字并填空。1.标明正方体、长方体展开图中的六个面。2.89页填写在书上。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91页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红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你们的字体都有进步,继续加油!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追问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 小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自主练习:

3、5题 选做题:自主练习:

7、8题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教后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96页的内容及相关题 学习目标:

1、什么是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会用正确的体积单位填空 教具:

长方体框架或模型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你们能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93-9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第93-96页,边看边画出重点。思考: 1.什么叫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师:我先让一个同学说说他画的重点是什么?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2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红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总结: 体积和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自主练习3、4题 选做题:自主练习:

7、8题

八、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教后反思:

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页的内容及相关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容积的含义,认识容积单位,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2.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物体的容积。3.掌握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会计算老师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水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9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96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红底色和黄底色部分的内容,1.识记容积的意义和容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2.思考: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96页3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 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红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你们真是好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认为第1题写对的请举手?为什么?、追问2: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小结: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追问3: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4: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总结: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利用有刻度的量杯记录下放入不规则的物体前后水位的刻度,水面上升的那部分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自主练习:

4、5题 选做题:自主练习:8题

八、板书设计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利用有刻度的量杯记录下放入不规则的物体前后水位的刻度,水面上升的那部分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后反思: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102页的内容及相关题 学习目标:

掌握正方体、长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灵活运用体积公式解决设计问题。教具:

长方体框架或模型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咱们能不能用同一个公式来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统一运用》。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99-102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第99-102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红底色部分的内容。1.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求呢? 2.识记正方体、长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102页做一做的2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红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认为列式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认为计算结果对的请举手? 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总结: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表达式 v=sh(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自主练习3、5题 选做题:自主练习:

6、8题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表达式 v=sh 教后反思:

下载第七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公式变形转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七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公式变形转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