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现母亲
著名母教专家王东华系统论述了他在母亲教育方面的10大发现,呼唤全社会重新认识母亲的价值。历史性地将母亲教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这10大发现是:
第一大发现:
人在出生时大脑的大部分还是空白,还要在出生后继续形成,还要经过第二次诞生,也就是在接受外界各种信息的刺激下,人脑才能最终变得聪明和完善。早期外界的信息刺激不仅对人脑的完善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而且就是对可塑性较小的动物大脑的发育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第二大发现:
王东华认为,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三岁后才渐渐分开。在人生的头三年存在着一个镜像期,这时,孩子的大脑像海绵一样全盘吸收他所感受到的一切。孩子的头三年不是没有记忆,恰恰相反,正是这些记忆构成了人生生活的基础。人存在一个比性本能更为本质的智本能,与性本能不同的是,它的发育期是前几年,一旦错过,智本能便迅速递减,出现萎缩现象。因此婴儿的一年决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十年。
同时,王东华也提醒广大母亲,孩子的头三年固然是智力发育的最佳期,但母亲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千万不要只重视孩子的智力而忽视了对孩子行为范式的培养,而这比智力要重要得多。
第三大发现:
王东华认为,孩子越小,母亲的作用越大,婴儿出生时都是同母亲联体的,因此存在着一个宫外孕期。母乳喂养的重要不仅在于身体营养供给,更在于这种精神交流的皮肤传爱。通过宫外孕期孩子同母亲产生心灵感通,这种感通形成恋母情结。恋母情结并非性情结,而是心理情结,强大的恋母情结最终产生心理支持,这便是宗教、信仰的由来。
王东华提醒母亲,母乳喂养是母婴连体的一种替代脐带的乳带,对孩子精神发育极为重要。哺乳是母亲身体恢复的一次软着陆。孩子最好由母亲亲自抚育,否则极易出现亲生后母现象和孩子的心理混血现象。
第四大发现:
王东华认为,人的成长是由智力、意志、品德、气概这四个主要方面构成的。这四者中,位于首位的是气概,其次重要的是品德,它决定的气概的方向正确与否,并为气概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再次则是意志,它为气概的实现提供个体非智力方面的支持。最后才是智力,它仅仅提供工具性的帮助。因此,智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充其量仅仅占四分之一。王东华提醒母亲,孩子在三岁前可以进行早期智力教育,六岁以后就应该重点进行气概教育,特别是对初、高中的孩子,比较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读伟人的传记,以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第五大发现:
王东华认为,目前人类的教育已陷入困境,困境的表现是再好的教育却无法拯救道德水平的下降,其原因是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走到了尽头。他认为目前所强调的教育都是“显教育”,即耳提面命、口传心授,而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道德、勇气、责任感等都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就能起作用,而是通过教育者的“做”才能达到目的。过往的教育学是“教”的教育学。在此之后的教育学将是“做”的教育学。对于这种“潜教育”,王东华不
仅指出其存在及作用,而且还详细分析了其特征,即习育与化育。习育是指行为的学习,化育为精神的学习,从而与现在的教育构成心得大教育观。
第六大发现:
王东华认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他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亲给予的,这种教育不仅影响着孩子自己的一生,而且同样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也强烈地影响着更下一代的成长,没有哪一种教育比、母教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永久。
王东华提醒母亲,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第七大发现:
母亲的工作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工作,也是这个社会最为崇高的工作,更是最有创造性的工作。
王东华提醒母亲,走出家庭,回归母性,每一个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辛勤劳动的母亲,都会在今后的岁月里获得社会和孩子给予的丰厚的爱的利息。
第八大发现:
同父亲相比,母亲在育儿方面有着本能的优越。父亲在孩子长大后作用日显,父亲代表的是外在的世界。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人类的错误在于男性中心主义,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他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
王东华提醒母亲和社会,现代知识母亲普遍感到太累,原因在于放弃育儿主职再到社会上找活干。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第九大发现:
母亲是第一生产力。
综观人类历史,一个天才竞出的时代,无不是女性地位较高的时代,无不是对孩子教育重视的母性绽开的时代。
王东华提醒社会;发展的硬道理是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儿童教育,是母亲教育!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的认识。教育应该为一切问题的首位。
第十大发现:
母婴必须规划,育儿工程必须是全优工程。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但是,娃娃靠谁去抓呢?要靠母亲,而母亲又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因此,必须以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来对待。计划生育不过是解放妇女,控制人口,而母婴规划才是让母亲成其为母亲。因此,王东华提出了优识、优体、优恋、优婚、优孕到优娩、优养、优育、优教、优境的母婴规划工程。王东华提醒母亲,孩子不是某个人的,孩子将要成为社会的公民,孩子是全社会的财富,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关心母亲。
第二篇:《发现母亲》[摘录]
《发现母亲》[摘录]
“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美国斯特娜夫人如是说。为什么中国人的文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反而衰退了呢?现在铁门铁窗铁阳台,我们并不感到安全;您好对不起谢谢,我们并不感到亲切。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我发现我们教育的目标并没有错,德、智、体、美劳、群、爱,但是面对这些不同的目标,我们却没有辅之以相应的方法,我们是用“教学”这唯一的方法去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的。目标没有错,但方法上出错了。
教育方法中的这种错误我们可以举体育的例子来说明。在体育中不说“教师”而说“教练”,为什么呢?因为关在教室里是培养不出世界冠军的,必须要在运动场上训练,只有训练才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好方法。虽然我们知道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是教不会游泳的,但是我们却把孩子关在教室里教他们锻炼自己的意志、品德、责任、气概„„,用适用于智能培训的显意识层次上的“教”与“学”去培育只有通过潜意识的“育”与“习”才能获得的意志、品德、责任、气概等。
这种方法又是从什么时候出错的呢?原来在古代显意识层次上的“教”与“学”与潜意识层次上的“育”与“习”是统为一体的,没有像现在这样截然分开。身教先于言教,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讲学、生活、周游都是同学生在一起的,以身教去“育”的时间比“教”的时间还多。我们现在看《论语》,孔子的学生在智力上的问题问得很少,大多都是品行、道德、行为等人的修养方面的问题。在古印度的古儒乃至文艺复兴时由著名艺术家执教的画坊,学生都是同老师生活在一起,在老师方面教与育一体,在学生方面学与习一体,因此教育目的与方法还不存在分离问题。
可是后来却不同了。在中国到西汉董仲舒时开始“下帷讲论”,学生连老师的面都见不到,自然也就谈不到以“身教”去育了。到了近代,教与育的分离更严重,现在更是成了“教”校与“学”校,而完全没有了“育”与“习”的位置了。教师只讲一些智力题目,只是一些试题的训练,不过是像驯兽一样训练大脑罢了。学校只抓住了显意识的教育,把身教------潜意识的教育全部放弃了,将之留给了家庭,而我们的家庭又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更重要的育与习便放任自流无所归依了。
所以,当前的教育破产不在其他,而在于学校推给家庭,由家庭来承担的育与习的不存,一个国家如果科技文化不发达,那一定是他们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如果社会风气不良好,那么一定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中国的家庭教育又是什么样的现状呢?大学者郭沫若的看法应该能作为代表“怀妊,分娩的那一联的工作,自然非母性不能。然而在分娩以后,儿女不必一定要仰仗母性的。就连哺乳也没有母性的一定的必需。„„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如真是上了理性的轨道,一切的设施都是以人为本位,我想儿童公育就应该认真执行的。儿童公育不仅是解放了女性,而且救济了儿童。在公育上如是使用保姆,那一个人的母性更可以发挥成十个百个人的母性。” 因此,现代中国无家庭教育可言,我们骨髓里有的是孩子公育的理想。
为什么我们骨髓里有这样一种孩子公育的理想呢?原来在我们这样一个公私分明的传统中,大公无私、牺牲自我利益被看成是一种难得的好品德,而孩子又恰恰被划入最私的范畴,自然离他越远德行越高了。因此一生下孩子就去开批判会不仅不会受到谴责,相反还会成为先进典型;孩子不成才甚至犯罪不仅不认为是自己的失职,相反还被当成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一个证明。电影《少年犯》中的女记者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给自己对少年犯们的调查任务,可自己的孩子在这期间也成了一个少年犯;《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博得了人们广泛的同情,可是对那啃着又冷又硬的烧饼当饭吃的小儿子,对那希望妈妈替她扎条小辫也总不能如愿的女儿人们却视为当然,甚至成为母亲工作刻苦的一种陪衬„„
其实,儿女与其说是最自私的,还不如说是最公的。说他私,是因为孩子是父母身上掉
下来的肉;说他公,是因为孩子终将是独立的社会人,是社会的公民。孩子不成才不仅给父母添了心病,更给社会添了负担;孩子成才也不仅是为父母争了光,更是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因此,生儿育女从根本上说不是私事而是公事,是为社会不是为自己。费孝通早就说过,生儿育女是利群不利己的,生育的风险、养育的花消,与父母从中的获得是不相配的。马卡连柯说得更加直率:“如果你打算生一个公民,而生了以后对他缺乏父母的爱,那么就请你们发发慈悲预先告诉社会,说你要想耍滑头。”
遗憾的是,我们直到现在还没有明白“孩子”对社会的意义。“爱孩子,那是母鸡也会的”,高尔基的这句话常常被我们一些人用来作为自己不进行家庭教育的挡箭牌,殊不知却完全弄错了高尔基的意思。高尔基并没有简单地否定母鸡式的爱,相反肯定了这种爱,认为这种爱不仅人类会有,连母鸡也会有,这仅仅是他的前半句话,仅仅是立了一个靶子,关键是紧随其后的“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而这却是一桩伟大的事业,”他强调更高一级的教育的爱,而这才是母鸡所不可能有的。高尔基用母亲式的爱来反对母鸡式的爱,可我们却是用公鸡式的爱来反对母鸡式的爱!
这种公鸡式的教育理念,在现在给大学生学习的品德教科书中体现得最为真切。书中是这样描写美国一个位科学家的:“对科学的狂热使他的妻子受了极大的苦楚,两个儿子在对他的科学成就表示敬意的同时,也掺杂一种因冷漠而产生的敌意。XXXX曾说过,他的实验室是他的孩子,而他那失去父爱的孩子们能不如此嫉妒、怨恨吗?然而,正是科学家这种巨大的热情,才使他能走向成功,成为科学泰斗!”既然如此不关心孩子,那又为什么要生下孩子呢?这符合一个科学家的道德规范吗?在马上就要做父母的大学生中进行这样的宣传教育目的究竟何在呢?
在中国,如果你为所谓的社会事业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社会不仅不会责怪你,相反却还对这种愚昧与残忍表示出极大的尊敬,甚至将你的形象拔高,把你树为公而忘私的典型而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只要你有事业,那么你便有一切,便是完人,便是英雄!古代的教子是没有名姓的父母教出了杰出的子女,如孔子、孟子、韩愈、欧阳修、柳宗元、苏轼的母亲,司马迁的父亲等;今天却是杰出的父母教出了没有多少能力,甚至是犯罪的子女。在过往的历史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好父亲,好母亲,我们有许多名人教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几个被教育出来有所作为的孩子,相反,败家子却层出不穷。
这种不重视孩子的恶习,让人们,即使是科学家、教育家对自己孩子的养育也都停留在饲养阶段。因为哪怕你的牛、羊甚至是做实验用的小白鼠养的好都可以评为劳动模范,可如果你的孩子养的好,人们简直就差一步要予以谴责了!因为你儿女情长,因为你被家庭圈住了,而那些孩子成为罪犯的反而表明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孩子的犯罪反而成了一个人一心为公的标志!
没有方法的父母不能正确的教育孩子,素质高的父母又不屑于教育孩子,攸关人生、社会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孩子的家庭教育”就这样被忽视与抛弃了,这难道不是我们国人的一个最大的不幸吗!
第三篇:发现母亲 读后感
读《发现母亲》有感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这是一部能够引人共鸣共思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难平静回味无穷的书,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的确是一部天下人都应该共读之的书。而不仅仅是母亲。
全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母亲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关于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现代女性应该怎样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分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者经过认真考查发现在唐宋时期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甚至高于现代。比如唐宋八大家中,几手每个人都有一位识书达礼的母亲,他们的成名与母亲从小的教育不无关系,欧阳修之母更被称为千古名母,欧母画获的故事流传至今。
作为新中国的女性应该是极其幸运的,现在的女性普遍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的程度却并不是普遍的。许多女性在社会所承担的诸多角色中恰恰忽视了母亲的角色,接受过教育的母亲只是为了自身能在社会上和男性一拚高低,并不是为了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如此重要,它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作为社会中的男性应该尊重女性创造条件让女性的功能回归,让女性都成为出色的母亲,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母亲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成功女性以孩子的不成才为代价而倍受人尊敬,其实这正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居里夫人的成功无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儿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有那位女性能让她的工作更忙,以至于不能照顾孩子。如果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兼顾,如果不行,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即然生下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把一个合格的人送进社会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
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便命。
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是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不能教育出一个聪明而具丰富精神素养的孩子的。今天的母亲在现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如果还不能为孩子的成长负起责任那就是不能原谅的错误。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也是必不可少的,父亲是房子,父亲是大树,为母亲和孩子撑起一片天,给母亲和孩子一个温馨可靠的家,让教育得以在家庭中顺利进行下去。虽然历史上有许多的名人都是由寡母一手教育长大,但没有父爱毕竟是人生的遗憾,如果有父亲的扶持他们也许会有更出色的成就。父爱母爱是不相同的,父亲的教育和母亲的教育也是不同的,父亲是孩子走向外面世界的桥梁和依靠,他的教育让孩子认识社会溶入社会,父亲以他的人生经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走进陌生的社会。从《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到,当傅聪长大成人走向社会之后,遇到的许多人生问题都得到了父亲很好的帮助,傅聪的成功与父亲有直接关系。父亲和母亲的良好合作能让孩子得到更完善的教育。愿天下的父母都能成为合格的父母,教育出合格的人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四篇:《发现母亲》读后感
做个合格的家长
——《发现母亲》读后感
有的人看见这个题目会问:“做个合格的家长?难道我做得不够合格吗?我让孩子吃饱穿暖,还让孩子早日接受教育,参加了好多培训班,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我这个家长不合格吗?”我想说,合格不合格,你将《发现母亲》看一遍就知道了。读完了《发现母亲》后,你就会觉得抚育孩子不仅仅是吃好穿好,多参加几个培训班就行了。它包括对孩子进行习育、教育和化育。如果能做到这三者的融合,你就不但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还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家长。没准因为你的出色的抚育,你还可能培养出天才来。
《发现母亲》的封面顶部,就有那么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这是大话吗?非也。你去书中走个来回,就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底气十足,这句话的内涵无比丰富。这句话的背后,是作者王东华先生历时十年,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揭示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后,对为人父母者最好的祝福。
读罢此书之后,有一类“成功”人物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轰然崩塌了。这一类人就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孩子的人。作者说:“在过往的历史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好父亲、好母亲,我们有许多名人教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几个被教育出来的有作为的孩子,相反,败家子却层出不穷。”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呀。我们不顾孩子的教育、成长,而只热衷于自己所谓的“事业”,而在自以为是的“成功”之后,却为社会“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累赘”,难道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还能弘扬下去吗?王东华更是在书中以“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为专题,提醒人们“我们是孩子的生命之舵,孩子是我们的生命之锚”,提醒人们“如果连关系自己身前身后的子女都不去关注,又何谈去建功立业呢”。
然而,王东华经过考察后发现,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即使有教育好孩子之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当然这也是绝大部分“平凡”父母面临的问题。比如历史上俯拾皆是的“英雄无继”现象,还有现实中仍在上演的“富不过三代”便是明证。有人以“因果”来解释,有人以“风水”来阐释,而作者对同时又大量在历史上存在的“人才世家”现象进行了剖析,发现不管是“富不过三代”也好,“人才世家”也好,起着最关键作用的仍然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不过,这里提到的“家庭教育”远非现在我们常常提到的狭隘的“早期智力教育”范围了。为了真正揭示“家庭教育”的成功规律,作者系统研究了胎儿的发育、幼儿的成长,研究了人生的发展、人才的培育,研究了人才成长中的长子现象、行序现象、幼子现象、独子现象、寡母现象等,从而发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大责任。比如,王东华在比较了“教师”与“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之后,提出了“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的观点;他在比较了“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大小后,提出了“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的观点。而在分析了“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让妈妈成为母亲,成为教育家”等一系列观点后,他更是提出了“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这一重要观点,而不是人们常常说得“第一任老师”。
因为“这部著作完全是作者考察了中外上千年教育史、女性史及文化史,并对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研究写成的,完全是作者独立思考之结晶”。所以,书中的所有论断都显得那么新颖又具有震撼力。如:“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第二次诞生更重要”、“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等,让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抓住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又比如:“母子感通:摇篮里建立起来的感应频道”、“恋母情结: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慈容精神: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等,让人们认识到了在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时,母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开始,中国的“母亲教育学”也正式开始了。建立一门新学说是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资料作支撑。于是,“方仲永真的神吗?”、“傅雷为什么反对傅敏学音乐?”、“鲁迅怎样做父亲,做对了吗?”、“教皇的养子为何比亲子成名的概率要小?”、“全世界智商最高的金雄熔失败了吗?”等古今中外一系列涉及人才成长、家庭教育成败的正反面事例都成为了他的研究对象。建立一门新的学说是不简单的,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于是,本来是学工科出身的作者,为了这本著作、这个学说的问世,真就坐了十年冷板凳。而且在成名后,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停下他研究的脚步。
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社会的赞美、优厚的报酬吗?我觉得的都不是,因为如果仅仅为了这一些,他完全可以从事自己的“老本行”。我觉得他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他的书中处处洋溢着。我们可以随便摘出来一段体会体会:“我们不能成就伟业,那并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一个能理解伟大体验的人,则是我们的过错;而如果体验了理解了这份伟大而不能传达给孩子,从而让孩子点起自己那燃烧的对真理、伟大追求的火炬,那则是一种太遗憾和太不应该的过错了!”
他的使命感不仅是为了中国的繁荣与进步,更是为了世界的美丽与发展。所以作者在书的结尾发出了“让天才成批出现”的呐喊。他说:“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长盛不衰的全面复兴与增长,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这是一种多么高远的境界呀,我们所有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还能冷眼旁观吗?不,再也不能了。我们应该行动起来。那么,就让我们从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开始吧。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那手就长在我们身上!
第五篇:发现母亲
再现自己摆正位置
——《发现母亲》读后感
栖霞市大庆路学校冯美选
《发现母亲》一书,是学校推荐老师共读的一本书,今年暑假闲暇之余拿出来随便翻翻,殊不知越看越爱不释手,一页页看后,才发现我是如此幸运。这是一部能够引人共鸣共思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难平静回味无穷的书,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在父母的扶持下走出第一步,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学会说第一个字。孩子最初认识的世界,学会的东西都是在家庭这个课堂由父母教会的。
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未来孩子的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父母这个老师要当的合格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开好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遗憾的是有许多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还小”这样的声音在今天依然不绝于耳。所有的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是喜欢动手触摸和抓取身边的东西,他们睁大眼睛四处张望,仔细倾听着声音的来源。那是孩子正在学习,父母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由于孩子小时候对母亲的依赖,所以教育与母亲更有直接的关系。最早孩子的学习以模仿为主,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母亲成为孩子的主要观察模仿对象。孩子时刻都在学习中,教育也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孩子和母亲在一起时,母亲的举手投是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母亲说话和气孩子会学,母亲粗暴孩子也会学。所以面对孩子时母亲要重新检视自己,时刻提醒自己那些是该做的那些是不该做的,要知道有一双纯净的眼晴在看着你。因为自己的做人正是教育孩子的教科书。写的太好了,读到这些时,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现实,有多少家长不是自己图省事把孩子送来,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纵然再高明的老师也无法替代一个母亲的位置啊!越读我越想建议我班甚至我校乃至全社会的家长朋友们都来读读这本书。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位教育者曾说,如果你的孩子上高中时和别人有差别,那是因为在小时候这个差别就已经存在了。所以不要浪费掉孩子的宝贵时光,认真对待孩子的童年,母亲要给予孩子最完善的教育,这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我教育”。母亲面对孩子不是面对一个可以随便行动的泥俑,而是面对一个神灵。心动神知,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像侍奉神明那样虔诚如一。“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我教育”。母亲面对孩子不是面对一个可以随便行动的泥俑,而是面对一个神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母亲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再现自己的过程,是教育自己和检验自己人格的过程,生孩子,就是把我们的心分割了一部分„„婴儿作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开始呼吸了,睁开眼睛面向世界了,从此时起,你就应承担巨大的责任: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
格。”
在学校,我是多个孩子的“母亲”,自我教育不仅让母亲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习育,更重要的是孩子从母亲的这种自我教育中学到这种教育的本质,由于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因此他决定了教育者本身应该是自我教育式的。面对可爱的学生,我不禁反思:我对我的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追求了吗?学生们不仅是被教育者,而且也是教育者,我们从“教书型”向“研究型”过渡,时刻注意“教学相长”,逐步成为面对学生会自我教育的教师,当我们面对学生能够自我教育时,我们一定会逐步成为有高度事业追求的专家,所以,我们要努力成为向伟大迈进的母亲!会进行自我教育的教师。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