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肺科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肺科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根据中
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
病例报告的通知》(中疾控信发[2008]229号)的文件精神,及时发
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加强
对可能发生的传染性疫情及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防范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患者死亡后,由诊治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病
例报告卡》。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
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2、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证明书3天内,病案室应完成死因编码
工作。
3、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死亡病例报告卡》,并由
网络直报人员在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填写《死亡病例报告卡》
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或出生日期)、职业、现住址、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
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
因及不明死因),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
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等。
4、网络直报人员应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死亡病例报告卡的保存与管理,定期下载死亡个案数据库,确保报告信息数据安全。
5、协助地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6、医院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于死亡统计、信
息分析的资料统一管理,不得擅自公布。
7、医院将该项工作纳入考核内容,每季度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
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实行奖惩机制,对有漏报、迟报的科室、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及处罚,对开展工作好的科室进行奖励。
2012年3月1日
填表说明:
一、死亡原因
“所有导致或促进死亡的疾病、病态情况或损伤以及造成任何这类损伤的事故或暴力的情况”。提醒:这个定义不包括症状、体征和临床死亡方式,如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等。
发病至死亡之间大概的时间间隔
(a)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
„„„„„„„„„„„.由于(或作为...的后果)所引起前因(b)任何引起上述原因的疾病情况
„„„„„„„„„„„„由于(或作为...的后果)所引起(c)把根本情况陈述在最后.„„„„„„„„„„„„由于(或作为...的后果)所引起(d)„„„„„„„„„„„„„„„„„„„„„„„„„„
Ⅱ促进死亡,但与导致死亡的疾病无关的其他有意义的情况
注:以上不指临死方式,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它指引起死亡的疾病、损伤或并发症。
二、死因链/死亡顺序
死因链:可以认为就是导致死亡发生的一系列疾病或损伤的发生链条,并按先后顺序排列,并可以合理解释。“顺序”一词是指分别记入死亡医学证明书第Ⅰ部分逐行上的两个或多个情况,每个情况都Ⅰ
是记在其上一行的另一情况可接受的原因。可以认为两者同等意义。
第 I 部分中(a)、(b)、(c)三栏,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是:
(C)病(根本死因)发展(b)病(中介原因)发展(a)病(直接死因)导致死亡。
各病发生到死亡的时间间隔一般是:(c)病最长,(b)病次之,(a)病最短。
第二篇: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死因报告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死因监测工作,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本院特制定本制度 :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搜集整理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务处组织有关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在家中死亡者,家属需在居委会开具死亡个人资料证明(死者姓名全称、性病、族别、出生年月日、死亡年月日主要致死的疾病名称,并死于家中)加盖街道办事处公章后携带死者的户口本和身份证及相关病历资料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
4、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院医生填写的《死亡证》的收集、审核、登记、整理和网络报告工作。在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报告工作,并定期开展查重和自查工作。
5、有计划的对全院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6、做好原始《死亡证》存根和死亡登记册的保存与管理。协助疾控中心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7、定期下载和储存本院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进行备份
8、应妥善保存死者的个人资料证明。
9、每月31日前将上月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上报,并做好交接记录。
10、死因监测领导小组成员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医院
第三篇: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死因监测工作,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同时了解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加强对可能发生的传染性疾病疫情等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防范工作,中心特制定本制度 :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搜集整理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务处组织有关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在家中死亡者,家属需在居委会开具死亡个人资料证明(死者姓名全称、性病、族别、出生年月日、死亡年月日主要致死的疾病名称,并死于家中)加盖街道办事处公章后携带死者的户口本和身份证及相关病历资料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
4、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院医生填写的《死亡证》的收集、审核、登记、整理和网络报告工作。在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报告工作,并定期开展查重和自查工作。
5、有计划的对全院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6、做好原始《死亡证》存根和死亡登记册的保存与管理。协助疾控中心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7、定期下载和储存本院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进行备份
8、应妥善保存死者的个人资料证明。
9、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送交天山区疾控中心,并做好交接记录。
10、死因监测领导小组成员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解放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四篇: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晋州市人民医院
死 亡 病 例 报 告 制 度
为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同时了解我院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特制定本制度。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死亡医学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3、防保科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4、防保科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五篇: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计划生育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同时了解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加强对可能发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等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防范工作,依据《全国死因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特制定本制度。
1、凡在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2、凡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死亡证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3、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要求使用蓝色或黑色签字笔,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单位盖章。填写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身份证号、户口地址、现住址、生前工作单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实足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疾病最高诊断单位及诊断依据、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及住址或工作单位、联系电话、住院号、医师签名、单位盖章、填报日期。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及根本死因。
4、医疗机构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并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
5、医疗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应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6、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