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产业2012年死亡人数的灰色预测研究

时间:2019-05-13 18:4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煤炭产业2012年死亡人数的灰色预测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煤炭产业2012年死亡人数的灰色预测研究》。

第一篇:我国煤炭产业2012年死亡人数的灰色预测研究

我国煤炭产业2012年死亡人数的灰色预测研究

摘要:煤炭资源不可再生,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我国同时也是矿难第一大国。中国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目前还不高,还有众多小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还需继续加大对瓦斯治理,加大对小煤矿整顿、重组、保障。煤炭年死亡人数预测对煤矿安全声场参考意义重大。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我国煤矿行业安全事故进行预测,构建预测模型,根据预测2012 年我国煤炭行业年死亡人数降至1549人。

关键词:煤炭行业年死亡人数灰色系统理论小型灰色预测系统;

安全生产关乎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有资料显示,中国煤炭产量占世界35%,矿难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80%;矿难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是南非的30倍。目前煤炭占据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70%以上,并且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现状不会改变,煤炭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石,因此对煤炭行业安全生产进行预测研究意义重大。影响煤炭行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因素很多,难以采用具体的几个参数表示,是典型的灰色系统。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模型进行预测,选取合适的预测模型,进行预测误差检验给出预测结果。我国煤炭行业近年来死亡人数概况

据国家安监总局的数字,2004年全国煤矿死亡事故3639起,死亡6027人。2005年是我国矿难频发的一年。针对频发的矿业恶性事故,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严肃整治措施。小煤矿首先被纳入整治范畴。全国2.3万处小煤矿经过停产整顿之后只保留1.9万处。据安监总局此前公布的统计显示,2005年全年煤矿行业死亡人数为5938人,比2004年稍有减少。

2006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23.25亿吨,同比增长8.1%。在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煤炭需求的情况下,实现了产量上升,事故总量、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大幅下降。据调度快报,2006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为4746人,同比下降20.1%,三十年来首次降到4800人以下。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4.3%和75.8%,杜绝了一次死亡百人以上事故。

2007年在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攻坚战推动下,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降至3786人。2007年在煤炭产量大幅攀升的同时,我国煤炭百万吨死亡率连续下降。全国煤炭产量比2002年增长80%左右;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2002年的4.94下降为2007年的1.485。2007年,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预计为0.38,与波兰、印度的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基本相当。

2008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7年的1.485,下降到2008年的1.182。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08年全国煤炭工业统计快报》显示,2008年,我国煤炭产量完成27.16亿吨。2008年煤炭工业生产死亡总人数为3210人。

中国2009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比2008年死亡人数下降了18%为2700人左右。

2010年,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403起、死亡2433人,同比减少213起、198人,分别下降13.2%和7.5%。2010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同比降幅在10%以上,除此以外,反映安全生产总体水平的其它三项指标――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同比降幅均在10%以上。这标志着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各项指标顺利完成。

2011年煤炭事故总量和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下降14.4%和24.7%,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在煤炭产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全国煤矿发生事故1201起、死亡1973人,同比减少202起、460人,分别下降14.4%和19.0%。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564。

图1:我国2004年至2011年煤炭行业年死亡人数走势图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矿业年死亡人数在逐步下降,随着煤矿行业从业者安全生产意识的加强,在充分认识煤炭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的同时,全行业树立“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坚持从零开始”的理念。监管部门严格监管监察执法,进一步落实煤矿企业主体责任;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注重以瓦斯防治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加大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煤矿本质安全水平;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升级工程建设,强化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注重科技支撑作用,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监管监察执法效能。在多方面的努力下,煤矿行业的安全形势必将越来越好。灰色理论预测建模方法

2.1灰色预测

灰色系统分析方法是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即进行关联度分析,并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生成处理来寻求系统变动的规律。生成数据序列有较强的规律性,可以用它来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态。

灰色预测是用灰色模型GM(1,1)来进行定量分析的。

2.1.1 GM(1,1)模型

1.GM(1,1)模型

令X(0)为GM(1,1)建模序列,X(0)(x(0)(1),x(0)(2),...,x(0)(n)),X(1)为X(0)的1-AGO序列,X(1)(x(1)(1),x(1)(2),...,x(1)(n)),x(k)x(0)(i),k1,2,...,n(1)

i1k

令Z(1)为X(1)的紧邻均值(MEAN)生成序列

Z(1)(z(1)(2),z(1)(3),...,z(1)(n))

Z(1)(k)=0.5x(1)(k)+0.5x(1)(k1)

则GM(1,1)的定义型,即GM(1,1)的灰微分方程模型为

x(0)(k)az(1)(k)b(1)模型符号含义为GM(1,1)

GreyModel1阶方程1个变量

Tˆ(a,b)ˆba式中称为发展系数,为灰色作用量。设为待估参数向量,即,则灰微分方程(1)的最小二乘估计参数列满足

=(BTB)1BTYn

其中

z(1)(2)1x(0)(2)(1)(0)z(3)1,Y=x(3) B=n.........(1)(0)z(n)1x(n)

dx(1)

ax(1)b dt

为灰色微分方程x(0)(k)az(1)(k)b的白化方程,也叫影子方程。

如上所述,则有

dx(1)

ax(1)b的解也称时间响应函数为 1)白化方程dt

bbˆ(1)(t)(x(1)(0))eat xaa

2)GM(1,1)灰色微分方程x(0)(k)az(1)(k)b的时间响应序列为

bbˆ(1)(k1)[x(1)(0)]eak+,k1,2,...,n xaa

3)取x(0)x(1),则(1)(0)

ˆ(1)(k1)[x(0)(1)x

4)还原值 bakb]e+,k1,2,...,n aa

ˆ(0)(k1)xˆ(1)(k1)xˆ(1)(k)x

上式即为预测方程。

有关建模的问题说明如下:

1. 定原始序列X(0)中的数据不一定要全部用来建模,对原始数据的取舍不同,可得模型不同,即a和b不同。

2. 模的数据取舍应保证建模序列等时距、相连,不得有跳跃出现。

3. 一般建模数据序列应当由最新的数据及其相邻数据构成,当再出现新数据时,可采用两种方法处理:一是将新信息加入原始序列中,重估参数;二是去掉原始序列中最老的一个数据,再加上最新的数据,所形成的序列和原序列维数相等,再重估参数。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3灰色系统建模计算

由表1得原始数据:

设X(0)(k)={6027,5938,4746,3786,3210,2700,2433,1973}

第1步构造累加生成序列

X(1)(k)={6027,11965,16711,20497,23707,26407,28840,30813}

第2步构造数据矩阵B和数据向量Yn

1(1)(1)x(1)x(2)121x(1)(2)x(1)(3)12x(0)(2)5983899611(0)x(3)4746(1)(1)1433811x(3)x(4)(0)2x(4)37861860411(1)(0)(1)x(5)3210Y B221021x(4)x(5)1n225057x(0)(6)270011(1)(1)(0)x(5)x(6)x(7)2433127623.512(0)197329826.51x(8)1(1)(1)x(6)x(7)121x(1)(7)x(1)(8)12

aˆ==(BTB)1BTYn 第3步计算

b3401644584146547BTB= 7146547

2.99723E-096.27479E-05(BTB)1= 6.27479E-051.456502156

0.18846931ˆ=(BTB)1BTYn=  7492.944569

第4步得出预测模型

dx(1)

0.18846931x(1)=7492.944569 dt

ba(k1)b(1)(0)ˆx(k)(x1)eaa

ˆ(1)(k)39756.8419333729.84193e0.18846931(k1)x

ˆ(1)(k)的模拟值。第5步求X

ˆ(1)(k)={6027,11821,16620,20594,23886,26612,28870,30740}(k=1, … ,8)X

第6步还原求X(0)的模拟值:

ˆ(0)(k)={6027,5794,4799,3974,3292,2726,2258,1870} X

又已知原始序列:

X(0)(k)={6027,5938,4746,3786,3210,2700,2433,1973}

第7步检验误差

计算绝对残差序列:ε={0,144,53,188,82,26,175,103}

第8步预测2012年死亡人数:

k=9,x(0)(9)=x(1)(9)x(1)(7)=1549

即2012年全年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照成的人员伤亡大致为1549人。

4结论

从上面的预测可以看出,2012年总体死亡人数较2011年是下降的,表明我国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状况在逐渐好转,这符合八年来的统计规律,所以预测数据对我国2012年的煤矿生产安全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预测结果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煤炭行业死亡人数的区间范围。

第二篇: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1.概述

资源型城市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但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远景规划,导致其资源型城市在其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困难重重。本文以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为研究目标,深入分析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的特点和现状,提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

2.国内外研究概况

2.1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国外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伴随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研究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由于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盛行国家干预主义,尤其是英国1936年成立的巴洛委员会,设法遏制产业和人口向伦敦中心过度转移,和美国罗斯福政府大力开发田纳西河流域,这种老工业区出现结构性衰退,政府采取经济手段促进其产业转移,可以看作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初步尝试。

第二阶段,理论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理论界开始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进行系统的研究。马什(B.Marsh)和欧费奇力格(C.Oeallaigh)主要从居民归属感和人口静态特征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进行研究。卢卡斯(R.A.1ucas)对单一工业社区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进行了全面阐述,对矿区发展生命周期方面进行了研究。塞门斯(siemcs)提出通过规划来改善矿业资源城市的生活质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重点转向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就业问题与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其中对于劳动力市场问题尤为重视。

2.2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我国专家学者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研究,也是伴随着宏观经济与城 市发展过程而进行的。

李文彦在1978年发表的《煤矿城市的工业发展和城市规划问题》开启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研究的先河。刘红,杨伟民等人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健康发展进行阐述。樊杰对我国煤炭产业转换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单

一是造成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期,随着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深入,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危机,国家加大了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2001年12月辽宁省阜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此后,国内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这方面的研究也一时兴起,每年都有两部以上理论专著出版。如2003年出版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王青云)、《从刚性到柔性一一资源枯竭型老工业基地改造》(李清均);2004年出版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学》(齐建珍等)、《中国资源(矿业)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科技战略研究》(贾敬亭、黄黔、徐铭)等;2005年出版的《市场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张米尔)、《中国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研究》(李成军)等。这一时期,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具体、系统,达到了高潮。

3.选题背景

淮南市是一座因煤炭产业开发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并且以煤炭产业为 支柱产业的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淮南市煤炭产业开发于民国时期,崛起六、七十年代,因煤炭产业的高速发展,淮南市一跃成为我国较大的城市,但是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煤价的下跌,由于自身产业发展的瓶颈的制约以及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等新经济形式的影响,煤炭城市面临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缓慢、生态污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淮南市煤炭产业仍然面临着煤炭产业结构单

一、粗放式开发等缺点。本文立足于淮南市正处在煤炭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以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为理论支撑,同时结合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结构特点,提出了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方向及政策建议,为促进淮南市未来产业发展更加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

4.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淮南市过于倚重煤炭产业的局面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本文立足淮南市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未来淮南市产业发展的趋势,考虑到淮南煤炭产业对环境污染和历史欠账等问题,指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是淮南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淮南市从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国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力度,加大了促进淮南市煤炭产业

转型步伐,结合淮南市自身产业的特点,加快接续产业资金、技术、政策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扶持力度。从而实现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因此应大力发展淮南市煤炭、电力、机械、化工、新兴产业等多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从而实现淮南市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淮南市经济更加辉煌奠定坚实的基础。

5.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按照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展开论述。论文主要内容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淮南市产业的现状,在淮南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而煤炭产业又居第二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进一步阐述了淮南市的资源禀赋和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以及淮南市煤炭产业主要产业结构单

一、产业链短小、产业技术水平低下、产业发展环境薄弱等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以及经验启示,可以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借鉴的经验。

第三部分,通过SWOT分析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在淮南市产业转型中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新模式、复合模式三个模式中,结合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的基础上选择了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模式,即复合模式。

第四部分,提出实现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政策和建议,从政府、人才、社会保障、技术等角度为突破口,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产业上主要包括培养其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具体建设淮南市煤、电、化三大基地的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医药、电子、机械、轻工、建筑等新兴产业,形成淮南市多元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第五部分,论文主要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研究路线及拟解决的问题

6.1研究路线。

本文拟先从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演化的规律对比分析入手,着手分析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尤其是煤炭、电力、化工为主体的淮南市产业的现实,同时结合国内外比较成熟的产业转型理论,以及淮南市未来煤炭机械、生物制药、电子工业、建筑、轻纺工业、服务业等新兴的接续产业的发展趋势。

6.2拟解决的问题

6.2.1提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必要性

6.2.2在淮南市产业转型上如何合理规划淮南市煤炭产业发展,使淮南市各产业发展趋于合理,从而促进淮南市产业转型成功,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7.研究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这是本文研究方法的灵魂。系统分析方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根据系统分析方法的原理,本文把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作为一个系统,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判断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方向。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本文研究方法的主线。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是当今科学研究的趋势。本文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对淮南市产业结果进行判断:从煤炭产业内部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上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本文的总体研究框架。本文在理论研究之后,对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政策和建议。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存在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得出淮南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优势,规避其劣势,实现煤炭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此外,文中还采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和现状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8.进度安排

2011年9月-2011年11月:收集资料并到淮南市相关部门索取数据图表资料。2011年12月-2012年4月:完成论文主要内容(五个部分内容)

2011年5月-2012年6月:论文排版完善、论文答辩

9.参考文献

[1]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人民出版社,2004;

[2]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孙雅静,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出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64.69.

[4]赵俊平,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87.89

[5]马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仁[J],求是杂志,2005,16.79

[6]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安树伟,张杏梅.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冲国科技论坛,2005(4):11.15

[8]齐建珍,杨中华,张龙治,工业转型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5

[9]赵金龙,陆益龙,安徽省经济增长极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3):25-29.

[10]陆玉麒,董平,王颖,双核结构模式与淮南区域发展[J],人文地理,2004,19(1):32.36.

[11]周民良,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2(11)

[12]袁朱,我国煤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06)

[13]李连济,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选择——以山西煤炭城市为例[J],经济问题,2004(05)

[14]万晓琼,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中州学刊,2005(02)

[15]王建平,陈元朝.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02)

[16]郭成龙,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硕士论文.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4.

[17]董亚宁,尤强等.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危机及战略决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5(4):23.25

第三篇:我国煤炭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分析 2012-09-06 09:39:58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2012年08月30日

2002年至2011年,我国煤炭产需规模经历了近10年的较快速扩张,今年,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煤炭产需量小幅下降,过剩压力较大,人们不由地发问:煤炭产需规模扩张的过程就此结束了吗?

根据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笔者判断,煤炭产需量将在2014年以后重拾增长势头,但增势将弱于此前10年,煤炭产需量峰值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

近10年的煤炭产需量快速增长趋于平稳

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002年国内煤炭消费量和产量分别是108413万吨标准煤和110732万吨标准煤,2011年分别达到239286万吨标准煤和24693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2%和9.3%。如果剔除产量、消费量、进出口量和库存变化量之间的平衡误差,那么近3年的煤炭消费量增幅就应大于产量增幅,这是由于煤炭进口量在大幅增加。

在煤炭产需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煤炭行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投资热情也日益高涨,煤炭采选业投资完成额增幅持续多年高于全国投资完成额增幅。目前没有可引用的官方统计的煤炭产量、消费量月度数据,但据专业机构分析,2012年1月至7月,全国商品煤实物消费量、产量同比分别持平和下降1.7%,增幅同比分别回落10个百分点和7.7个百分点,折算成标准煤量分别下降0.6%和

2.1%,增幅同比分别回落9.2个百分点和6.7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是拉动煤炭消费的主力引擎

不同能源品种的需求增长动力不完全相同,石油需求主要取决于终端消费,煤炭需求则与投资建设高度相关。

我国煤炭一半用于发电,其余大部分用于钢铁、建材、化工等重工业行业,剩余领域的煤炭用量占比很低。钢铁、建材和有色金属等重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这些重工业产品,除直接消耗大量煤炭外,还要消耗大量电力。2003年至2011年,我国重工业累计用电量占全社会累计用电量的60.5%,其用电量增量占全部用电量增量的64%,80%以上的发电量为燃煤发电。

在所有建设集群中,对重工业及能源产业拉动力度最大的是房地产开发,其次是重工业本身的投资建设。其实,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并不太大,但其单位投资额对钢铁、建材和其他高载能产品的采购量最大。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快速增长在2001年至2011年的11年间一直持续,年均增长25.7%。受此拉动,重工业自2001年开始回暖,行业投资额也开始较快增长,2001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33.7%。这是煤炭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

从短周期规律看,煤炭需求与各类建设项目的新开工情况,尤其是房屋新开工面积有极强的相关性。

各类投资建设项目在建设初期的土建施工阶段消耗高载能产品较多,2008年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呈负增长状态,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幅持续快

速回落,到下半年呈负增长状态,以致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急剧回落。

按季度核计,2008年的四个季度,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幅分别为25.9%、14.1%、-8.2%和-13.7%,房地产开发投资可比价同比增幅分别为17.7%、14.9%、0.4%和9.3%,与此相应,商品煤消费量同比增幅分别为8.6%、5.9%、0.6%和-11.6%。

可见,2008年煤炭需求渐趋疲软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及投资领域的调控效应显现。当然,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外贸出口量增速放缓也对煤炭需求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只是“雪上加霜”的那层“霜”。

2011年四季度以来,煤炭需求趋于疲软,同样也是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效应显现的表现。2011年四季度和2012年上半年房屋新开工面积呈负增长状态,同比分别下降4.1%和7.1%;房地产开发投资可比价同比增幅分别为9.9%和13.4%,其中2012年二季度增幅为10.4%,比2009年二季度至2011年二季度的平均增幅明显回落。这说明目前处在施工后期的在建房屋比重较大,处在主体框架施工阶段的比重较小,对钢铁、水泥需求的拉动力度相对较小,致使整个重工业及相关能源产业趋于疲软。

煤炭需求疲软只是房地产市场挤压泡沫的阶段性现象

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都伴随着大规模投资建设。城市化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以城市为中心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这会派生出巨大的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建设需求。

对我国而言,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房价快速上涨、交通拥堵等问题在一线城市皆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城市化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在政策引导下,更多的新增城镇人口将向二线、三线城市聚集,这将加速二线、三线城市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对投资建设需求产生更强的拉动力。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在城市化较快发展尤其是城市化率由40%提升到70%的过程中,能源需求会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城市化率自1996年开始快速提升,当年达30.5%,2002年升至39.1%,但能源消费量增速并未加快,能源消费量和人均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速分别为2.8%和1.9%。当城市化率在2003年达到40.5%之后,能源消费量进入较快增长阶段。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1.3%,2003年至2011年的城市化率年均上升1.3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量和人均能源消费量年均分别增长9.1%和8.5%。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完成城市化的国家,其城市化率多在75%以上,2009年世界城市化率平均为50%。由此可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处在中期。据专业机构预计,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左右,未来几年城市化率平均每年大约上升1.5个百分点。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时,日本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但我国仍处在城市化中期,住房需求还有很大增长空间,这决定了未来10年的投资建设规模还将较快扩张,煤炭需求也将随之增长。

目前煤炭需求疲软,主要原因是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挤压泡沫的政策效应有所显现。预计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会延续到2013年下半年或2014年上半年,届时有望基本改变住房价格预期,促使理性购房,这一调整过程也将是煤炭需求的低谷期,之后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比较健康的发展状态,煤炭需求也将重拾增势。

我国煤炭产需量增势将在未来10年中减弱,峰值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人口波动规律和城市化进程将决定煤炭产业的未来。

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经历了第一波人口出生高峰,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是第二波人口出生高峰期。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住房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很差。进入21世纪以后,由住房体制改革所引发的第一波出生高峰期人群的改善性住房需求、第二波出生高峰期人群的新增住房。

第四篇:煤炭产业转型的背景研究

煤炭产业转型的背景研究

*市煤炭产业转型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市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进行了“有水快流”式的开发。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为繁荣*经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市煤炭资源已进入衰退期,但煤炭产业在经济总量中还占有较大比重,2004年煤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14.4%,财政收入

中有26%来自煤炭产业。今后,如果煤炭产业不及时转型,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因此,推进煤炭产业转型,摆脱经济对非再生资源的依赖,实现煤炭产业渐进式退出,是*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煤炭产业转型的迫切性好范文版权所有

*市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市)之一。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以低硫、灰分小、燃点低、耐磨性好、挥发分高、发热量高而著称于世。虽然资源丰富,但80以上资源划归了郑煤集团,划归地方开采的煤炭资源均是国有重点煤矿不能开采的小面积孤立地段或大矿采过后留下的“剩余资源”,经过前些年的充分开发,目前浅部资源基本枯竭。

(一)浅部煤炭产量将逐年下降,15年内将全部枯竭

根据2005年9月份的最新资源勘查结果,目前划归地方开采的浅部煤炭资源(开采深度在400米以内)储量为2.48亿吨,除去重大工程设施压煤、城市压煤等不能开采的资源,浅部可开采资源仅有1.49亿吨,可开采期限为15年。2005年资源整合后剩余地方煤矿84家,全部是浅部易开采矿井。现有煤矿中大部分企业剩余资源量不多,有近三分之一的煤矿已开始复采,每5年将有三分之一的矿井因资源枯竭而自行关闭。预计从2006年开始,全市煤炭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按2005年煤炭产量1200万吨推算,到2010年浅部煤炭产量可能下降到800万吨,到2015年可能下降到400万吨,到2020年将全部开采完毕。

(二)深层煤开采成本加大,新增生产能力有限

根据最新资源勘察结果,*市深层煤储量可观,地质储量4.07亿吨,可开采储量2.68亿吨。目前已勘探井田分布在曲梁、关口、崔岗、李岗等地,可建矿井仅有5个。深层煤深度均在450米以上,最深达800米以上。随开采深度增加,提升、运输、通风、供电、排水能力必须有相应提升,开采技术、安全措施、管理水平也必须有相应提高。因此深层煤基础投资数额较大,吨煤成本较高。以崔岗井田为例,其前期勘探投入已达1200万元,要建成年产60万吨的矿井,其基建投资概算为1.2亿元,基建周期在3年以上,从矿井投产到收回投资资金约需9.4年。如果深部井田建设规划能够顺利实施,到2010年仅可形成100万吨生产能力,到2015年最多可形成210万吨生产能力。

二、煤炭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

*市煤炭资源开发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作为全国产煤重点县(市),虽然产量高,但大部分煤炭外销到其它地区,本地深加工能力有限。目前正在运行的发电厂仅有5家,且规模不大,2004年发电量不足4亿千瓦时。

(二)自身积累多,自我发展能力差

近几年来,*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增长很快,到2005年已突破100亿元,每年净增10亿元以上。新增储蓄余额中多来自于煤炭行业。许多矿主再投资意识不强,不愿把经营利润投入到非煤项目上。

(三)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过去,由于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煤炭开采对*市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是环境污染。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对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二是地表沉陷。目前,由国家重点大型煤炭企业和地方煤矿造成的地表沉陷区面积超过了2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地表沉陷,导致2500户群众住房成为危房,许多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许多乡镇新建企业无址可选,许多农田无法正常种植,上百公里路面反复整修;三是地下水资源浪费严重。一些煤矿常年向外排水,造成全市地下水位下降,许多地方群众用水困难。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全市每年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用于环境整治,这给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煤炭产业的转型思路、转型方向、转型目标和转型重点

(一)转型思路

总体思路:煤炭产业转型“坚持两条腿走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对煤炭产业进行整体创新,用“小转型”促传统产业新型化。另一方面利用煤炭产业原始积累,提前向非煤产业进行转移,用“大转型”促新兴产业规模化。通过“小转型”和“大转型”组合搭配,推进煤炭产业循序渐转,逐步降低煤炭产业在经济的比重。

“小转型”是在现有煤炭产业基础上,拉长煤炭产业链,并把煤炭产业链做“足”、做“强”。

“大转型”是提前发展

第五篇:我国铁路煤炭运输策略研究

我国铁路煤炭运输策略研究

摘 要

中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尤其是“三西”地区(即山西、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地区),煤炭消费重心在东部和中南地区,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通过对铁路煤炭运输进行SWOT分析和煤炭运量趋势发展研究,提出了提高我国铁路煤炭运输均衡发展的相关策略。

铁路以其运力大、速度快、成本低、能耗小、全天侯运输等优势,一直是煤炭的主要运输方式。但近年来,虽然煤炭运输的需求量增大,然而铁路在煤炭运输中的市场份额却呈现下降的趋势。铁路在煤炭运输运输市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促进综合运输路网结构的合理性,有助于实现煤炭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了煤炭运输应在长距离跨区域运输为导向的前提下兼顾区际运输。

1我国铁路煤炭运输的SWOT分析

1.1我国铁路煤炭运输的内部优势(Strengths)

铁路作为我国运输网的骨干和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其路网整体性很强。近年来,网络总量初具规模,路网结构有所改善,运输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基本覆盖全国的设施网络、信息网络和经营网络,具有较强的设施设备基础和运力资源条件。随着我国铁路基础设施的完善,其供给能力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与我国自然地理、经济布局、人口和资源分布相适应的网络形态。到200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6×104km,路网密度达89.1km/万km2;铁路复线里程3.3×104km,复线率达38.8%;电气化里程3.6×104km,电气化率41.7%。

在煤炭运输方面,基本形成符合我国资源分布特点的重载煤炭运输网络,以大秦、朔黄、石太、侯月、陇海、宁西等铁路组成煤炭运输横向通道,以京沪、京

九、京广、焦柳等铁路组成煤炭运输纵向通道。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实施,我国全面加快了各个大型煤炭基地煤炭外运通道的建设,煤炭运输能力持续大幅度提高,为国民经济安全、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大秦、朔黄铁路扩能改造及集疏运工程等煤运通道建设进展顺利,大量开行10000t 和20000t 重载组合列车。京哈、京沪、京广、陇海、侯月等主要干线普遍开行了5000−6000t 货物列车,目前我国已贯通5000t 以上重载列车的里程超过1.6×104km。至2009年底,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完成到33.2×108t,其中煤炭运量完成到17.5×108t,占全国铁路货运量的52.7%。

铁路运输具有运力大、速度快、交通方便等特点,铁路运输在煤炭运输中的比例一直很高,目前可以达到全国煤炭运输量的70%以上。随着重载运输、集疏运一体化及客运专线的开通,铁路货物运输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1.2我国铁路煤炭运输的内部劣势(Weaknesses)⑴铁路路网格局

煤炭运输专用铁路少、负荷重、压力大,不利于煤炭运输的安全;主要干线能力不足,京沪、京广、京哈、京

九、陇海、浙赣铁路是全国铁路主要干线,也是煤炭运输主要通道,能力利用基本处于饱和状态。由于铁路建设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各通道客运专线尚未竣工投产,预计运输能力紧张状况短期内难以缓解。煤炭需求增长强劲与煤炭生产供应能力增长平缓之间存在矛盾,煤炭供应偏紧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

从运力规模与煤炭运输需求来看,铁路中通道(石太、邯长、邯济)、南通道(侯月、陇海)瓶颈约束非常严重,北通道(大秦、神朔黄)的能力也基本饱和。由于运能紧张,铁路煤炭外运量首先要保证全国重要地区和重点企业,这些企业的基本起运距离都在500公里以上。小于500公里运距的煤炭运输需求,则很难得到铁路的保障。⑵铁路运行体制

运输速度和价格均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铁路货运很难满足货主对货物运输的快捷要求。我国铁路的货物运输定价机制也不合理。运输价格由国家规定,不顾现实情况,体制僵化,造成了闲时运力空闲;在忙时铁路运量超负荷运转,给安全运输造成了隐患。

煤矿企业代垫运费现象仍然存在。这种现象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经常由煤矿替代铁路进行垫资运费。改革开放之后,这种现象仍然继续存在,这是铁路部门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强制向其他企业转移风险,造成了行业之间的不平等,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客户群的流失。

1.3我国铁路煤炭运输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⑴煤炭产销格局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不平衡,煤炭输出区、后备区与输入区在空间上呈现错位性分布煤炭资源地域分布上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在我国,8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但75%的能源需求却集中在东部和中部,主要能源基地距离消费中心约800至3000公里。这种分布导致我国煤炭运输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决定了我国“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的“煤炭大迁移”格局,大量煤炭自北向南、由西向东长距离

大量运输,以满足各地区和产业的用煤需求,具有运量大、大区间调拨多、运距长等特征,而铁路则是这一迁移的主渠道。

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的重心逐渐西移,由西部向东部远距离、大运量的煤炭运输任务将越来越重。1.3.2外部环境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带动资源、能源等大宗战略物资需求的持续增加,我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交往跨度较大,由此将带动铁路运输的发展,同时国家对铁路发展给予了大量扶持政策,加大了投资力度,使铁路网不断完善。

煤炭与经济增长表现为一种互动关系,我国煤炭消费增长环比指数和GDP增长环比指数表现出几乎一致的增长规律。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对煤炭需求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更进一步拉动了煤炭的消费需求量。1.4我国铁路煤炭运输的外部威胁(Threats)⑴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

公路:根据山西省各主要煤炭产区公路调出量的统计,运距在200公里以内的占52%,200~300公里运距的占37%,合计运距在300公里以内的占到煤炭公路运输量的89%。“三西”地区的煤炭需要量,每年超过上亿吨。由于这部分煤炭运距短,铁路装不上车,因而成为铁路运输的“盲区”。从煤炭物流的全程看,煤炭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及水运相比,环节少,只需要装车、运输的环节,少了堆方、倒装、集运等环节,也少了很多灰色的寻租空间。煤炭公路运输市场运价竞争激烈,因而运费保持相对较低。

输电:输电视为继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之后的“第六种运输方式”。当前,我国500千伏电网的经济输电距离小于800公里,无法满足远距离、大规模、经济高效输送电力的要求,必须建设远距离、大规模、低损耗输送电力的特高压电网。在煤炭资源开发区实现煤电就地转化、变运煤为输电、发展大容量长距离电力输送,加快“全国大电网”建设,发展特高压电网,构建科学合理的能源综合运输体系,解决我国煤电运紧张矛盾、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将西部能源基地原来单一的煤炭工业延伸形成煤炭、发电、电网外送一体化产业链条,变“大通道输煤”为“大电网输电”。⑵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我国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多样化、高质量的运输需求越来越大,国家加大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和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力度,使大宗货物运量增长缓慢,致使长期以来以传统的、粗放型运输为主的铁路货物运输在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是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第三产业消耗能源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为主;输煤浆长输管线的提出,运煤不需用车。为了开发利用煤炭产业优势,延长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发挥能源接续地的优势,将建设输煤浆长输管线项目;其它新能源的替代作用,新的油气田及气水化合物的勘探和利用,核能的利用必将是化石能源之后的最重要的能源之一。

(表)中国铁路货运市场的SWOT分析

内部优势(S)

S1铁路基础设施完善,路网性强; S2铁路煤炭运输横向、纵向运输通道; S3铁路运量大,价格低,适合大宗货物运输; S4重载运输及客货分线的铁路发展趋势; 内部劣势(W)

W1煤炭运输专用铁路少、负荷重、压力大不利于煤炭运输的安全;

W2煤炭运输主要通道,能力利用基本处于饱和状态;

W3运输速度和价格均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W4铁路运行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性不明确,煤矿企业代垫运费现象仍然存在。

外部机会(O)O1我国煤炭产销格局不平衡

O2煤炭开发重心西移,煤炭运输任务加剧 O3国民经济增长,煤炭消费与GDP成环比 O4国家对铁路增大投资力度 外部威胁(T)

T1其它交通方式的竞争,公路运输方便、运输环节少;

T2新的煤炭输送方式,电煤及煤浆管道运输的发展;

T3经济布局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降低; T4新能源的替代 2 目标市场定位

在我国,8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但75%的能源需求却集中在东部和中部,主要能源基地距离消费中心约800至3000公里。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空间错位,导致大规模、长距离、跨区域的煤炭空间流动格局。

铁路以其运力大、速度快、成本低、能耗小、全天侯运输等优势,一直是煤炭的主要运输方式。但近年来,虽然煤炭运输的需求量增大,然而铁路在煤炭运输中的市场份额却呈现下降的趋势,主要是来自运输机动灵活,中转环节少,可实现“门到门”运输的公路运输的威胁。由于成本和运价等因素,理论上讲,公路煤炭运输只适合区域内近距离的运输。从经济效益、能耗、环境保护任何一个角度衡量,公路运输都不合算。从成本核算的角度讲,公

路煤运的经济运距应该不超过500公里。大规模的长距离煤炭运输并不是公路运输方式的优势所在。跨地区公路煤炭运输主要集结在山西、内蒙古等地区。因此,铁路在煤炭运输运输市场中,在以长距离跨区域运输为导向的前提下兼顾区际运输。减少不合理的公路煤炭运输份额,有利于促进综合运输路网结构的合理性,有助于实现煤炭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铁路煤炭运输应抓住煤炭的核心区域,共有9个:山西、内蒙古、河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其中,山西、内蒙古为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输出核心;湖南接收山西、河南的煤炭转运到广东、福建、广西,是区域性的煤炭中转中心;河南本身是产煤大省,又从山西、陕西接收到煤炭,输往江苏、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和山东的煤炭,是兼具中转与输出的区域核心;浙江是煤炭消费的核心。另外,铁路在煤炭运输市场中,应发展“公——铁”、“海——铁”联运,在实现交通方式合理划分的基础上,实现铁路煤炭运输的市场份额持续稳步增长。我国铁路煤炭运输策略

3.1优化运力资源配置,创新货运产品(1)加强铁路煤炭运输通道建设

许多铁路线尤其是运煤通道能力早已饱和甚至超饱和。如大秦线能力利用率已经达到120%,丰沙大线达到115%。铁路运输能力的严重不足,已成为煤炭供需平衡的严重制约。铁路将围绕我国煤炭基地运输需求,在建设客运专线等相关线路,释放既有线货运能力的同时,加快煤运通道建设和既有线扩能改造力度,形成运力强大、组织先进、功能完善的煤炭运输系统。扩大主要干线煤炭运输能力、规划建设大能力煤炭运输通道、建设大能力煤炭运输新通道。

(2)优化运力资源配置

把有限的运力配置到最需要的环节。促进铁路运输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国家运输结构的协调发展。运能要从政策布局向市场需求布局方向发展。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运输需求的发展等,通过运输能力的合理分配,选择能够发挥运输通道最大经济效益的运力资源配置方案。配置适合不同品类煤炭的车辆类型,及与路线能力相适应的大功率机车。充分利用客运专线开通后释放的能力。(3)创新货运产品

重载化、直达化。围绕煤炭运输基地煤炭运输通道,建设运力强大的重载煤炭运输网络。开展重载运输,提高输送能力不仅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也是提高铁路自身企业效益的需要。实现集疏运一体的化跨越式发展,开行始发直达、阶梯直达及重来重去循环直达列车。

实施大客户战略、路企直通。实施大客户战略是铁路坚持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的重要举措,自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成绩,并呈稳步增长趋势,必须不断深化大客户战略,扩大品牌效应,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煤炭运输物流化。将煤运集团建设成为以煤炭销售为主,集煤炭生产、洗选加工和煤化工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大型煤炭物流企业集团。通过公路、铁路煤炭经销,形成货源采购、运输、装卸、仓储、配送、信息为一体的煤炭物流供应链,全面开展煤炭物流配送业务。

发展多式联运。煤炭的异地交流可由铁路单方式直达运输,也可以与其他运输方式合作,组织公铁、海铁多式联运和国际联运,实现一票到底的门到门服务。煤炭一体化运输,有利于促进和完善铁路运输网络,最大限度地争取货源。3.2铁路煤炭运输体制改革

(1)严格运价管理。主要是国家管理铁路运价体制的落实,实行运输明码标价,参考借鉴其他垄断服务行业由银行代收费用的做法,运用银行联网代收模式收取运输费,同时实现与煤炭企业之间的运输联网调度。减轻煤矿代收负担;实现异地付款,提高收费效率;有效降低煤炭企业代收代垫费用的呆坏账风险;有效实施预防监督,防止乱收费或搭车收费。要转变铁路现行的运输管理和经营观念,以合同和供需关系规范运输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开拓运输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新格局。

(2)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革运输垄断的关键是引人竞争机制,实现线路经营与运输经营的完全分离。严格执行《煤炭法》,禁止铁路运输企业利用自身优势经营煤炭。严格市场主体利益的平等关系,重新确立运费代理原则。规范运输,依靠《合同法》明确调节运输企业与托运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3)实现三级管理体制。积极引进和利用现代管理理念、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三级管理的效率。煤炭运输合同计划可以采取网上上报,免除煤矿企业的奔波之苦,提高效率。实行铁路局直管站段,能否真正适应新的客货运输需求,需要铁路深人研究提高管理水平的实作能力。

(4)一体化协作。应该注意设立路局造成的跨局运输计划和资源衔接难的倾向性问题。特别是在煤炭运输紧张、铁路运输垄断等不能消除的情况下,将会提高煤炭运输协作的难度,降低煤炭运输效率,提高煤炭企业特别是消费者的成本。

(4)吸纳社会资源进行铁路建设。尽快采取铁路股份投资工程试点,提高地方铁路建设和运营的比例,推动其他产业资本与铁路运输资本的兼并融合步伐,通过体制改革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不同产业资本。如:神朔黄运输通道。

4结论

为巩固铁路煤炭运输市场,增加铁路货运收入,优化运力资源配置,创新货运产品及加快铁路煤炭运输体制改革是关键。应加快煤炭运输基地和煤炭运输通道的建设,创新货运产品,开发新产品和优化现有产品;分销渠道策略则应增设服务网点,努力实施大客户战略,大力开展联合运输,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加快铁路货运物流化步伐,扩大铁路货运覆盖范围。加大铁路煤炭运输体制的改革力度,严格运价管理,减少企业垫付情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吸引社会资源投资铁路建设。铁路煤炭运输的发展势必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煤炭运输的瓶颈问题。

下载我国煤炭产业2012年死亡人数的灰色预测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煤炭产业2012年死亡人数的灰色预测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 一、有色金属产业基本认识(一)有色金属简介 有色金属,是指除铁、锰、铬构成的黑色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的总称。与黑色金属相比,有色金属更具有耐蚀性、......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河南省是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煤炭产业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经营......

    我国医药行业产业前景总体预测分析

    我国医药行业产业前景总体预测分析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发展研究部、国家信息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多部门的联合调查显示:中药材、中成药业、化学药制造业景气持平。......

    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来源:360期刊网更新时间:2010-5-20点击数:114【摘 要】本文针对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现状, 从机制、煤炭技术、生产规模、科技人才和国内环境......

    煤炭产业目前的发展瓶颈以及对策研究

    煤炭产业目前的发展瓶颈以及对策研究 姓名:唐彧钦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摘要:位于内蒙古西南部的鄂尔多斯,面积为8.7万平方公里,70%的土地下面都埋有煤层。本世纪初在政府的大力支......

    汽车导航产业市场研究预测报告

    汽车导航产业市场研究预测报告 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 定价:两千元【目 录】 第一章 中国汽车及汽车导航市场概述 第一节 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国汽车市场发展......

    控制阀产业市场研究与预测报告

    控制阀产业市场研究与预测报告 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 定价:两千元 〖目 录〗 第一章 全球控制阀产业运行状况分析 第一节 控制阀产业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主要国家控制阀产业......

    2012年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调查分析

    2012年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调查分析1煤炭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概念是继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出现后对以往技术产业的一种表述。通常以应用传统技术为主体,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