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秃头歌女分析
《《《《秃头歌女秃头歌女秃头歌女秃头歌女》》》》浅析浅析浅析浅析
一、剧本的创作经过前面谈过,他的这个第一部剧作《秃头歌女》是受到英语读物的启发而写成的。因为他发现自己读的不是英语,而是一些令人吃惊的真理。他认为在会话手册上出现的许多语句,都代表了各种不同的真理。例如:“一周有七天”,“天花板在上,地板在下”等等,这些就是普遍的真理,而史密斯太太告诉她丈夫他们有几个孩子,他们住在伦敦近郊„„却是一些具体的真理,史密斯夫妇和他们朋友马丁夫妇谈到的“乡村比城市更安静”,“但在城市里,人口更稠密,商店更多”等等„„是一些复杂的真理。约内斯库觉得这些真理应该让别人知道,因为他自己虽然都清楚,但从来没有想到这些真理。同时他也觉得史密斯夫妇的对话本身就是戏剧。为此,他决定写一个剧本,这就是《秃头歌女》产生的由来。果然,剧本中的许多对话,特别是在开始几场中,很多对话是原封不动地引用了会话手册中的句子(当然译成了法语)。但是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也碰到了困难。他越是往下写,越是感到眩晕和恶心,因为他感到这些语句是那样平庸,那样荒诞不经;所以他经常要中断写作,陷入沉思,最后才完成了这部剧作。他自认为写了一部滑稽模拟剧,是一部“语言悲剧”。他首先在友人之间读了这个剧本,引得友人们大笑,他想到了这剧有某种喜剧力量,实际上,友人们是把这部剧当作喜剧看待的。另一方面,在《秃头歌女》创作的时候,约内斯库已有广泛的文学修养和爱好,也有一定的写作经验。他对戏剧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戏剧是一种建立在戏剧艺术神圣作用基础上的再创造。而他去剧院往往感到有一种失去“神圣性的想法”,所以他对现代的戏剧是反感的。他认为在法国剧坛上卖座始终占优势的风俗喜剧(Theatre du Boulevard)是一些粗劣作品,而这种剧的流行是人们因循守旧思想的反映。他对当时在法国已产生很大社会影响的、以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戏剧也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这种戏剧过分注重哲学说教。而保持古典传统的著名作家亨利·德·蒙泰朗(1896-1972)的历史剧和让·阿努伊(1910-)的戏剧也不免过于做作,他否定传统手法创作的戏剧。这正是他创作《秃头歌女》这个剧本的思想出发点。《秃头歌女》下面的副标题“反戏剧剧本”正足以表明他与传统戏剧的对立态度。约内斯库对古典和近、当代作家并不一概反对。他对莎士比亚、法国剧作家阿尔弗雷德·雅里,主张“完全戏剧”的法国当代著名戏剧家安托南·阿尔托是赞扬的,他对古希腊大剧作家埃斯库勒斯、索福克勒斯等也是十分崇敬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对卡夫卡、陀斯妥也夫斯基、契可夫、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也很重视。他对超现实主义运动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本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文艺运动。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存在主义哲学,特别是加缪的“荒诞哲学”的影响(尽管约内斯库从未正面谈过这点,但他也没有否认过)。因此写作《秃头歌女》这个剧本从题材上说是带有偶然性的,但这部作品毕竟是约内斯库自己早已形成的创作思想和观点的如实反映。这点我们从《秃头歌女》演出前后还可以得到证明。《秃头歌女》的剧名是在排演过程中确定的。约内斯库原来用的剧名是《简易英语》,在排演时先后考虑过的剧名有《英国时间》、《疯狂的英国大钟》,《下着倾盆大雨》等等。但是这些剧名有的太平淡,有的容易被人误解为对英国人的讽刺,再说它们也不是剧本的主题,所以剧名在排演初期始终未定。在排演后期,发生了一件偶然事件,扮演消防队长角色的演员在排演时,误把“金黄头发的女教师”这句台词错念为《秃头歌女》,当场约内斯库就大叫起来,“这正是我要用的剧名”,《秃头歌女》的剧名在改了两句有关的对话后就这样定了下来。可是当人们看这部剧演出时,却发现“既无秃头
歌女,也无有头发歌女,而且根本就没有歌女”。这个剧名正好为剧本增添了荒诞意义。在排演中发生的另一件事就是剧本结尾的处理问题。约内斯库为了增强剧本反对传统戏剧的论战性,原来构思了两种结尾供演出时选择。一种是当史密斯夫妇和马丁夫妇争吵时,女仆再次出场,宣布晚餐已准备好,这时争吵就停止,两对夫妇退场。舞台一空,就有二、三名混在观众中的演员发出嘘叫声并冲上了舞台。这时扮演剧院经理和几名警官及宪兵出场,这些宪兵当场枪杀了造反上台的观众以儆效尤。然后,经理在向警官和宪兵们表示祝贺时,宪
兵们应站在舞台前,手里拿着枪,威胁地命令观众离开剧场而告终。但是在排演时否定了这种结尾,因为这些不仅表演复杂,而且必须增加好几名演员,还得增加演出时间,这样就得增加开支。另一种结尾比较简单,当两对夫妇争吵时,女仆出场大声宜布“作者到!”,接着演员就分别站立在两边向作者鼓掌,这时作者以有力的步伐走到前台,面向观众并伸出拳头大声叫出“伙计们,我要你们的命”,幕就很快落了下来。但是导演和演员觉得这个结尾论战性太强,而且也不合他们演出的愿望,所以也没采用。最后首演的结尾是以马丁夫妇代替史密斯夫妇重复第一场的表演和对话而告终的。从作者上述的构思中,可以看出他不仅要创作出与传统戏剧不同的剧本,而且也准备冒得罪因循守旧的观众和评论家之险,表示他坚持标新立异的创作立场。虽然这两种构思结尾都未使用,但是约内斯库在《秃头歌女》创作演出时的不妥协的新戏剧观是十分突出的。重复开场时的演出作为结尾的实际效果,却从另一角度达到了作者的创作目的。这种结尾体现了荒诞戏剧的一种特有手法。约内斯库在《上课》等剧中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手法。
二、剧本的演出1950年5月10日,《秃头歌女》,在巴黎一家小剧院“梦游人剧院”首演。开始的几场演出就引起了大多数观众的反对和抨击(其中包括不少戏剧评论家和作家),他们认为根本没有戏,是一次失败的演出。当时持赞扬态度的只有少数人(比较有名的有剧评家雅克·勒马尚,作家雷蒙·克诺和剧作家阿尔芒·萨拉克鲁等人)。演出虽继续下去,观众却越来越少,好几次只有三个观众,只好退票停演。由于票房收入很低,连维持起码的支出都困难,演了六周后,就不得不停止。但是约内斯库却并没有对演出的暂时失败感到灰心。他后来写道:当《秃头歌女》演出时,他听到了观众的笑声,使他发现了剧本有某种喜剧力量,同时他也认为只有戏剧才能自由地把他的创作思想充分地反映出来,所以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戏剧创作道路,决心和戏剧创作结下不解之缘。1951年《秃头歌女》和他的第二部剧本《上课》连台演出,仍然未获成功。一直到他的代表作品《椅子》于1956年再度演出而受到评论家的重视后,才慢慢地引起人们对他的其它剧本的注意。自1958年起,《秃头歌女》(加上《上课》一剧)就作为巴黎于舍特剧院的保留剧目连续演出,直至今日,已连演了二十多年,七千多场,成为法国戏剧史上连续演出时间最长的剧目之一。这个剧也拍成了舞台艺术片在法国国内和国外放映过,并于 1980年9月改编成电视剧在法国电视台播放过。《秃头歌女》对于约内斯库和荒诞戏剧的创作特点的形成,都非常重要。
三、剧本的主要艺术特点《秃头歌女》运用了和传统作品完全不同的戏剧手法。
(一)《秃头歌女》没有通常的戏剧情节。任何传统的剧作都有一个或简或繁的故事,并且通过这个故事的起伏、悬念、高潮、结局来展示主题,这就是人们惯称的戏剧情节。但是看完《秃头歌女》这个剧后,人们很难说出它有什么完整的故事内容,传统的戏剧情节完全被排除在外。人们看到一个简单的过程:从史密斯夫妇的闲谈开始,随后是女仆,马丁夫妇的出场及对话,接着又是消防队长的出场和交谈及退场,最后是两对夫妇的争吵,全剧在马丁夫妇再出现,重复史密斯夫妇的开始时的姿态和对话而告终。这根本谈不上戏剧情节,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延续。这种延续是那样的平铺直叙,又缺乏必然的联系,使人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引人入胜之处。但显然作者是故意不采用传统戏剧情节的。
(二)剧中的人物是一些没有性格的形象。传统戏剧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往往是通过剧情来展示其性格的,他们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个性及一定的心理活动。但是《秃头歌女>中的史密斯夫妇,马丁夫妇,既没有显示他们的性格,又没有描写他们的心理活动,而消防队长和女仆则更是毫无个性的人物。他们的言行都是机械的,不反映什么心理活动和思想。史密斯在开始闲聊时谈到的博比·沃森竟是一个家族中的共同的姓名,商店推销员是这个家族所从事的唯一职业。马丁夫妇之间竟互不相识,必须经过一番交谈才能相认。剧中的六个人物尽管出场先后不等,但很难按传统戏剧的标准去指出那个或那几个是主要角色。在剧本结束时人物的对话变成了语无伦次的叫喊和吵架,结尾时,马丁夫妇代替了史密斯夫妇开始时的场面和对白,更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可有可无和可以替换的特点。
(三)剧本的语言也令人感到意外。在传统戏剧中,语言是戏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既显示人物性格,又能推动剧情发展。但《秃头歌女》首先大量地使用了会话手册中的对话(特别是在开头几场中),涉及到词汇成份(食物、住房、家庭成员、疾病、时间和旅行等),语法成份(肯定、否定、比较级、最高级等),语音成份(元音、辅音等)。这种日常生活中陈词滥调的过度使用是一般戏剧作品中很少见的。其次是在这些语言中,虽然有时也带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话,但开头大多还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如史密斯夫妇和马丁夫妇之间的分别对话)。随着剧情进展,人物的对话就变得越来越不连贯和不可理解了。这时语言不仅不符合人物的环境,而且往往脱离了思想和正常的感情,有时就形成了牛头不对马嘴的狂人对话或聋子对话。最后,对话和独白混淆起来,语言竟变成了声音和叫喊。语言已不是交流思想,展示人物性格的工具,而成了单纯的生理现象。这样的语言,是以往剧作中从未有过的。至于对话中滑稽的重复(如马丁夫妇相认那一场),类似中国相声中的绕口令式的独白(如消防队长关于感冒的小故事的讲述和最后一场的某些台词),故弄玄虚的独白和胡诌的诗句(如女仆的)等等,也超过了一般戏剧作品中的插科打诨。有人统计过,《秃头歌女》有三十六种喜剧手法,其中大多数都涉及对白语言。
(四)<秃头歌女》强调演员表演的灵活和舞台各种手段的自由和充分的运用。传统戏剧中的舞台手段和演员表演大多遵循剧本,主要是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剧情的变化发展,一般是处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但《秃头歌女》演出前后,作者并不要求导演和演员受剧本的约束。如前面已提到的,剧名的确定和结尾的处理就是在排演时才定下来的。约内斯库在剧本中写了不少舞台提示,其中很多是十分灵活的。因为他认为只有充分调动导演、演员的主动性,才能使戏演得更贴切。尼可拉·巴塔伊剧团演员演出时表情的严肃和剧本的荒诞可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达到了较佳的喜剧效果。作者也主张打破舞台手段从属于人物和情节的旧框框,他认为舞台手段(道具、效果、灯光等)至少和人物有同样的功能,在有必要时还可超过人物的作用。在《秃头歌女》中,那架胡敲乱打的挂钟是一个极突出的例子,它最多敲了二十九下,九点钟时敲了十七下,钟声高低不一„„,实际上挂钟在剧中等于一个出场“人物”。另外,剧中不断出现的冷场(即沉默),消防队长进场之前的三次门铃声,最后一场中人物动作和对话的节奏加快等,都增加了剧本的压抑和荒诞的气氛。上述几点是《秃头歌女》这个剧在戏剧手法的运用上和传统戏剧根本不同之处。当然,不是说这个剧就是约内斯库乃至荒诞戏剧作品中最典范的作品,而是通过后来的创作实践,这些戏剧手法才有了发展和变化,但是也不能否认,这些创作艺术上的特点也是约内斯库经常不同程度地运用在他后来写的许多剧作中的。这些手法也体现了荒诞戏剧某些共同的创作特征。
四、剧本的基本主题任何文艺作品的艺术形式都是为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的。《秃头歌女》戏剧手法上的创新和突破,也是为着表达剧本的基本主题的。这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平庸和无聊,来揭示人生和社会的荒诞不经。在《秃头歌女》中,史密斯夫妇开始的对话尽是些日常琐事的唠叨,说和不说是一样的。由于他们缺乏思想、感情,所以他们的话也是单调的、枯燥的、荒诞的。其他人物的语言也不比史密斯夫妇更有内容。但这些陈词滥调的不断重复出现,正是为了突出现实生活的空虚和庸俗。这种现象虽是司空见惯的,但是人们对它常常却熟视无睹,所以它也是不可改变的;剧本的结尾,采用了人物变换而场景却回复到开场的这种处理,就加深了这种想法。作者在答复有些评论家问到《秃头歌女》的主题时曾说过,他要表达的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的古怪感情,这种古怪的东西是在司空见惯的平庸中显示出来的”。①作者还提到他所以写这个剧也是为了向传统戏剧开火。剧本的缺乏情节,人物的可有可无,语言的毫无意义,剧名的古怪,以及作者原来设想的结尾处理等,都是为了达到他原来的创作意图。但实际的结果却使他和贝凯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一起为开创新的戏剧——荒诞戏剧迈开了第一步。《秃头歌女》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一部分人对现实的惶恐和不安,和他们对社会的前途和人类命运感
到的不可捉摸,无法预测的消极情绪。不同的文学思潮和流派必然以它们各自的方式来反映社会。在文学作品中,存在主义作家主要用哲学的理性的方式,来反映和解释社会(人生或存在)的荒诞,而荒诞戏剧的作家却通过夸张的、非理性的方式来反映同样的问题。一般说来在反映荒诞社会的艺术手法上,荒诞戏剧比存在主义戏剧更深刻而曲折些,但是在作品的基调方面却不如存在主义戏剧那样积极向前。约内斯库的政治观点比较接近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人主义倾向。他既反对资产阶级现有的社会制度,也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在艺术上,他主张创作自由、标新立异,反对因循守旧,反对在作品中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倾向。他的剧作中所表达的人生和社会的荒诞,前途的迷茫和命运的不可逆转,既是他自己世界观的反映,也代表了西方社会一部分人的思想倾向。他的世界观是消极、悲观的。然而他在剧作中创造并发展了新的戏剧手法,这有助于戏剧创作的发展,因而对我们的戏剧创作,也不无借鉴和参考价值
第二篇: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中浅析西方荒诞派戏剧艺术特征
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中浅析西方荒诞派戏剧艺术特征
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文学”的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荒诞最有概括性的含义是: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这种普遍存在的危机和悲观情绪是西方荒诞文学产生的土壤。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
一、荒诞派产生原因
荒诞派戏剧兴起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非偶然,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给西方社会流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使西方世界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危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青年人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种全面的幻灭感,信仰彻底崩溃,理想完全破灭,失去了昔日的安全、稳定的感觉。他们深感世界瞬息万变,动荡不安,不可捉摸,生活毫无意义,于是,苦闷、彷徨、悲观、绝望,对人的本身存在发生了疑问。荒诞戏剧表现的正是西方社会这种危机意识。
荒诞戏剧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艾略特的《荒原》所揭示的就是一个荒诞的世界,指出现实世界是一个荒凉、寂寞、肮脏的所处。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在他的著名小说《变形记》中,深刻揭示了人的荒诞而悲惨的处境,不合理的现实世界使人丧失“自我”,异化成了虫。他在《城堡》、《地洞》等小说中都接触到了类似的主题。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尤奈斯库在《犀牛》中,让一个小镇的人都变成了犀牛,这显然受到了《变形记》的影响。
二、《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秃头歌女》描述了一个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史密斯夫妇在自家的起居室中,几乎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他们把此说成彼,把是说成非,在无 聊无意义的语言中,他们毫无生存价值的生活状态被表现出来。史密斯夫妇不单单代表自己,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但是整个英国中产阶级的缩影。剧中的马丁夫妇也和史密斯夫妇一样,他们到史密斯家中做客时,竟然认不出自己的丈夫或夫人。在一段冗长的对话后,他们终于发现他们是一对夫妻。作者将悲剧和闹剧结合起来,通过马丁夫妇嘲笑了他们爱情的虚伪和失败。
三、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来看荒诞派的艺术特征
结合荒诞派戏剧中这两部比较有典型性的作品,可以对荒诞派的艺术特征有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
首先,荒诞派戏剧的结构体现为无逻辑与非理性。荒诞派戏剧完全打破了合乎逻辑、合乎理性的传统的戏剧结构方式,取消了“情节”这一传统戏剧的基本要素。《秃头歌女》中的马丁夫妇通过长时间的交谈、回忆,才发现他们原来是住同一条街的同一座楼,睡在同一个房间的同一张床上的一对夫妻。这部剧的结构是非理性的,先是史密斯夫妇在客厅里东拉西扯的闲聊,马丁夫妻上场后仍是无聊的对话,闲聊中无意发现彼此竟然是夫妻,很快又对这种关系产生怀疑,最后马丁夫妇与史密斯夫妇调换了位置,重复着原先的谈话。在该剧中找不到统一的情节,也没有合乎逻辑的连贯性。这种非理性的结构是同荒诞的主题相一致的。
其次,荒诞派戏剧中通常采用以喜写悲的表现手法。
《等待戈多》中的戈戈和狄狄两个流浪汉为改变处境持之以恒的等待下去,这是悲剧的;但他们既不知等待的戈多是谁,也不明白等待是毫无结果的,盲目的傻等下去,这就十分荒唐可笑了。再加上他们所做出的那些没玩没了的脱靴子、玩帽子的动作,更加产生了一种闹剧性的效果。就在这些喜剧性、闹剧性的场面中,人生无意义、无出路的悲剧主题获得了深刻的揭示。
最后,荒诞派戏剧中人物的语言通常表现为支离破碎。
在荒诞剧中,语言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作用,变得支离破碎、颠三倒
四、前后不搭并且还不断重复,丝毫没有逻辑可言。
《等待戈多》一开场戈戈、狄狄各自喃喃述说自己痛苦,牛头不对马嘴,唠叨重复,文不对题。被主人唤作“猪”的幸运儿,突然激愤地讲演起来,不带标点的连篇累牍、毫无意义的废话,使人不知所云。表明在这个非理性化、非人化的世界里,人既然失去了本质力量,他就没有自由意志,没有思想人格,语言当然也该如此。有时人物语言也偶显哲理,流露出人物对荒谬世界与痛苦人生的真实感受。
在《秃头歌女》中,马丁夫妇的对白,也是相当模式化的语言,并且有很多重复和无用的废话。马丁夫妇通过对话才了解到原来彼此住在同一个 地方,原来彼此是夫妻,尤内斯库用了最平板的语调来设置马丁夫妇的这一段对白。这样平板的语调极好的表达了尤内斯库对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的极大讽刺并嘲笑英国中产阶级人们爱情的虚伪和可怜。
四、总结
荒诞派戏剧能让人们在虚幻的情境中获得一种从容平和的内心感受,荒诞派戏剧与古老的古希腊悲剧有精神上的联系,它不像古希腊悲剧那样直接思考全人类,而是转向了对个体人的关注,个体人才是真正丰富真实的存在。但个体人关注的目的最终还是关怀全人类。
荒诞派戏剧做出了真诚了努力,“这种努力使人类意识到了人类状态的当下现实,给人类再次灌输已消失的宇宙奇迹感和原始痛苦,使他们感到震惊而脱离陈腐、机械、自鸣得意及丧失了有意识尊严的生存。”
参考文献:
【1】刘爱琴,《荒诞派戏剧与<美国梦>》,《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2期 4 页 68-71页。
【2】丁凯,《荒诞派戏剧艺术渊源探究》,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3】杨文华,《西方戏剧导论》,大众文艺出版社,1995年6月。
【4】于萌,《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突破和悲剧精神》,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第三篇:国旗下讲话稿秃头理论与习惯培养
国旗下讲话稿
秃头理论与习惯培养
有这样一个理论:少一根头发能否变成秃头?答案是不能;再少一根呢?答案还是不能;再少一根呢?答案依然是不能„„就这样一直少下去,不知不觉中,一个头发茂密的人却变成秃头了,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秃头理论”。
秃头理论表面上听起来很可笑,但在笑过之后,我们是否想过这里面的道理?同学们,我们用秃头理论对照一下我们身边的事。就那一张纸来说,今天两份一张纸,明天浪费一张纸,后天再浪费一张纸,.......时间长了会怎么样?我们浪费的可能就是一棵树、两棵树,时间再长了,我们毁掉的就是一片森林;还有人计算过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会怎么样:一人一天浪费一粒米,那么我们全国13亿人口,每天大约浪费2万5千千克大米,大约够一万人吃一个星期,多么大的浪费呀。
在我们学校,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这样的一点一滴太多了,我们没有养成节约的习惯,时间长了都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这些实际上都联系着我们的习惯。由此可见,养成好习惯该是多么的有必要呀,在此我倡议: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自己的好习惯。
徐学益
2012.10.8
第四篇:国旗下的讲话:从“秃头理论”说说养成教育
国旗下的讲话:从“秃头理论”说说养成教育
古人云:一叶落便知天下秋矣。是秋的诗韵带走了灿烂的春光,是秋的颜色覆盖了绚丽的夏季。于是,一切都是无声地走进了秋的沃野,也正是在这秋夏交融的时刻,带给我们一种崭新的生活体验。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从“秃头理论”说说养成教育》。
哲学上有个“秃头论证”理论,它包含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是不能。这样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经成为秃头了;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这个理论告诉人们“少一根头发”对整头的头发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它对事物当前的性质起不到任何影响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就在这种微不足道的不知不觉的演变中,将引发事物的性质发生质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与“秃头论证”理论反映的核心内容相同的还有“稻草原理”理论和“蚂蚁效应”理论:“稻草原理”理论认为,往一匹健壮的骏马身上放上一根稻草,马毫无反应;再添加一根稻草,马还是丝毫没有感觉;又添加一根„„一直往马儿身上加稻草,当最后一根轻飘飘的稻草放到了马身上后,骏马竟不堪重负瘫倒在地。“蚂蚁效应”理论认为,一群蚂蚁选择了一棵百年老树的树底安营扎寨。为建设家园,蚂蚁们辛勒劳动,挪移一颗颗泥沙,又咬去一点点树皮„„有一天,一阵微风吹来,百年老树轰然溃倒,乃至最终零落成泥。这些理论对我们的养成教育有很好的启示。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养成教育就是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克服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秃头论证”理论告诉我们,防止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要防微杜渐,从“早”、从“小”抓起。
从“早”抓起,即从第一根头发的脱落,第一根稻草的出现,第一颗泥沙的离开抓起。例如,一个学生出于好奇偶然进了一次网吧,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教育,他就可能进第二次,第三次,„„开始可能只是上网玩游戏,后来可能就会上黄色网站。随着进网吧次数的增加,上网内容的丰富,他就可能成瘾而沉湎于网吧不能自拔。这样,轻者荒废了学业,影响了身体健康;重者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人民的罪人。
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一件件日常生活中小事体现出来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也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做起。如: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不乱抛废弃物等环保习惯,经常说“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语言习惯。
据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过8旬仍能准确地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0位数字。有人问他是怎么记住的。他回答说:“说起来也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如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关键在于训练,并反复强化,使其达到规范化的程度。
在行为规范、道德品质的养成方面,不存在事大事小之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古训,绝对是真理。我们在学习时,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益终身;”这样一来,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提倡为善小之事,正如孟子所说: “非不能也,而不为也.”让我们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品德,用自己的行动,把文明之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道德之花,盛开在学校每个人的心中。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合格的中小学生,共同创造辉煌的未来!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国旗下的讲话:从“秃头理论”说说养成教育
古人云:一叶落便知天下秋矣。是秋的诗韵带走了灿烂的春光,是秋的颜色覆盖了绚丽的夏季。于是,一切都是无声地走进了秋的沃野,也正是在这秋夏交融的时刻,带给我们一种崭新的生活体验。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从“秃头理论”说说养成教育》。
哲学上有个“秃头论证”理论,它包含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是不能。这样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经成为秃头了;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这个理论告诉人们“少一根头发”对整头的头发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它对事物当前的性质起不到任何影响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就在这种微不足道的不知不觉的演变中,将引发事物的性质发生质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与“秃头论证”理论反映的核心内容相同的还有“稻草原理”理论和“蚂蚁效应”理论:“稻草原理”理论认为,往一匹健壮的骏马身上放上一根稻草,马毫无反应;再添加一根稻草,马还是丝毫没有感觉;又添加一根……一直往马儿身上加稻草,当最后一根轻飘飘的稻草放到了马身上后,骏马竟不堪重负瘫倒在地。“蚂蚁效应”理论认为,一群蚂蚁选择了一棵百年老树的树底安营扎寨。为建设家园,蚂蚁们辛勒劳动,挪移一颗颗泥沙,又咬去一点点树皮……有一天,一阵微风吹来,百年老树轰然溃倒,乃至最终零落成泥。这些理论对我们的养成教育有很好的启示。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养成教育就是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克服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秃头论证”理论告诉我们,防止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要防微杜渐,从“早”、从“小”抓起。
从“早”抓起,即从第一根头发的脱落,第一根稻草的出现,第一颗泥沙的离开抓起。例如,一个学生出于好奇偶然进了一次网吧,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教育,他就可能进第二次,第三次,……开始可能只是上网玩游戏,后来可能就会上黄色网站。随着进网吧次数的增加,上网内容的丰富,他就可能成瘾而沉湎于网吧不能自拔。这样,轻者荒废了学业,影响了身体健康;重者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人民的罪人。
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一件件日常生活中小事体现出来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也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做起。如: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不乱抛废弃物等环保习惯,经常说“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语言习惯。
据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过8旬仍能准确地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0位数字。有人问他是怎么记住的。他回答说:“说起来也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如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关键在于训练,并反复强化,使其达到规范化的程度。
在行为规范、道德品质的养成方面,不存在事大事小之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古训,绝对是真理。我们在学习时,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益终身;”这样一来,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提倡为善小之事,正如孟子所说: “非不能也,而不为也.”让我们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品德,用自己的行动,把文明之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道德之花,盛开在学校每个人的心中。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合格的中小学生,共同创造辉煌的未来!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