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吉歌德》有感

时间:2019-05-13 18:3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唐吉歌德》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唐吉歌德》有感》。

第一篇:读《唐吉歌德》有感

读《唐吉歌德》有感

寒假中,我看了一本生动有趣的书,名字叫《唐吉歌德》。这本书主要讽刺了当时西班牙文学社会因骑士小说而陷入混乱,揭露了骑士小说对文学的危害。这本书的主角唐吉歌德整天沉迷于骑士小说中把自己幻想成了一位游侠骑士和侍从桑丘一起过上了骑士闯荡世界的生活。在此期间,他于风车和羊群战斗,三次被村里好心的神甫和理发师抓回家,又三次向外出逃,并占领了一座小岛把它赐给了桑丘。不过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醒悟过来,发现骑士小说是在害人害己还不许自己的唯一的亲人——他的侄女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文章中的人物,唐吉歌德和桑丘,这主仆二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又高又瘦,一个又矮又胖,不仅是在形体上,在生活上也一样,一个疯疯癫癫,沉迷于幻想,一个老老实实,认清现实却忠于主人。

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骑士文学的荒唐,例如唐吉歌德与风车作战,这是所谓的骑士准则引起的,在骑士的准则中处处有魔鬼,什么都可以是巨人,真是害人不浅。我认为骑士小说和现在的有一些小说一样都只能当作娱乐的读物来阅读,不能模仿其中的行为,更不能把自己想像成其中的人物。前不久就有一名6岁的小男孩为模仿书中的空降队员,打了把折叠伞从5楼阳台跳下,好在经过雨棚以及衣架的阻隔缓冲落在了围墙上,才没有受伤,不过这真是太危险了。所以,只有选择性的阅读才会对我们有益,而且阅读时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第二篇:读歌德《西东》有感

因爱生万物

-----读歌德《西东合集》有感

德语系 杨玉婷

小编在这一期将和大家分享歌德的晚年诗集《西东合集》中的《苏莱卡篇》。契机来源于小编在莱比锡大学的一门课,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德国文学和伊斯兰教的关系。

德国是一个三分之二人口有自己宗教信仰的国度,其中约有4.4万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在人口总数8万多的德国,穆斯林占了德国总人口的一半。但由于族群、宗教、文化价值观和国家认同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穆斯林族群并没有很好地融入欧洲国家的主流社会,却成为了与欧洲各国家主流社会相隔离的“平行社会”和“边缘社会”.但21世纪以来的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站爆炸案、法国《查理周刊》枪杀案等系列恐怖主义事件,实施者多为在欧洲出生、具有欧洲国家国籍的穆斯林移民,可见,欧洲穆斯林移民在众多领域和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冲突。

所以这门课吸引小编的地方在于想知道德国教授会如何在课堂上从文学的角度分析这些融入冲突。《西东合集》是这门课的第三本阅读文献,教授节选了其中最著名的爱情诗《苏莱卡篇》。歌德在德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小编在此不再赘述,《西东合集》是其晚年的又一力作,创作灵感来源于多个方面。

1.Hegire逃亡:

歌德在全书开篇用一个源于阿拉伯地区的外来词“Hegire”表明自己对拿破仑革命的失望和对西方混乱分裂现状的愤懑与无奈,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遥远却又熟悉的东方(der Orient),Hegire一词原义为逃亡(die Flucht),当默罕默德在公元622年从麦加返回麦地那时,就揭示了穆斯林人新纪元的开始,歌德将这一典故运用于此以表明自己创作里程也因为东方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虽名为逃亡,却也是新生。面对分裂动荡的西方(der Okzident),歌德在阅读了大量关于东方的文献资料后,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和平宁静的东方形象。

但是哪些地区被歌德当时称之为东方至今也未有确切的地图表明,但当时正值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它的统治区域包括了如今的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等周边地区。由此我们大体了解到,歌德所说的东方并不是我们如今认为的中国,日本或者韩国,辐射地区还远未达如今的东亚地区。东方对于歌德来说是其世界观浑然天成的另一半,和西方不可分割。它是个令人神往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但是却又从其幼年时就常伴耳侧,歌德的母亲常在其睡前为他轻声讲述《1001夜》,那些发生在东方波斯王国的奇妙探险在歌德幼年的心中埋下了种子,伴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终在遇见波斯诗人Hafis的时候长成了参天大树。

2.Hafis哈菲斯

正如小编上述所说,歌德在内心从西方逃亡到东方后尤其钟爱波斯和阿拉伯文化,他从《古兰经》中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在哈菲斯的诗中读出了爱的无际。歌德对哈菲斯诗爱不释手到无论去哪里都捧着诵读。在1814年11月24日写给Schlosser的信中,歌德说自己仿佛“年轻了,青年的力量又重生了”.哈菲斯是波斯14世纪著名的抒情诗人和神秘主义诗人,本名为沙姆士乌丁· 默罕默德,()哈菲斯是他的笔名,意思是“可以背诵《古兰经》的人”,他本人也被赞誉为“神的代言人”.哈菲斯幼年家境贫寒,受教育有限,师从著名诗人阿塔尔后年近花甲才在文学上有所突破,可是这却是一朵蕴含着天地元气的高山雪莲。

可惜的是关于哈菲斯的生平并没有太多历史文献,但是从他的诗中我们看到他和歌德一样宏大的世界观,他受过传统的伊斯兰教育,但后因不满于伊斯兰教的陈腐教规而转向更具神秘和灵性色彩的苏菲教派。诗人进而因无法受缚于教派局限而最终找寻到了更直接、更具个人性的灵性觉悟之路。其中令小编印象最深刻的一首是《我已知道如此之多》

“我已知道如此之多/我无法再把自己称作/一个基督徒、印度教徒、穆斯林/佛教徒、或犹太教徒”

14世纪的哈菲斯和18世纪的歌德跨越时空唱出了人类爱的颂歌,世界上有很多宗教,有很多先知,也带来了很多战争和死亡,可这不是神的本意,神派自己的使者来到人间,扮演先知的角色是为了解疑答惑,造福人间,哈菲斯看出了神的良苦用心,所以他是所有人,他不拘泥于当下的任何一个宗教教义,在他心中,爱即真理。面对世人的疑惑,他挥一挥手,写出了这样一句话:Alle diese Schrifte, was ihr Wurzel nur eine, die Liebe.即万物因爱生根。

3.Suleika Nameh《苏莱卡篇》:

《西东合集》全篇12章,《苏莱卡》是第9章。歌德在研究东方文化中偶然读到了波斯诗人Dschami描写Jusuff 和Suleika的故事,深受启发,于是一对只存在于歌德爱情诗里的Suleika和Hatem 跃然纸上。Suleika 苏莱卡本意为“引诱者”,Hatem 则是歌德自己为自己杜撰的阿拉伯风情的笔名。全诗的主题是爱。小编摘录其中一些以供大家欣赏:

Da blicktest du Suleika,Und gesundetest erkrankend

Und erkranketest gesundend.你看向苏莱卡,便有了最健康的成灾,最成灾的健康。

Bist du von deiner Geliebten getrennt,Wie Orient von Occident,Das Herz druch alle Wüste rennt,Es giebt sich überall selbst das Geleit.Für Liebende ist Bagdad nicht weit.你是否和你的爱人天各一方,正如东方和西方,心儿像荒芜的沙漠,可处处都是向导

对于相爱的人巴格达不会太远。

(小编自行翻译,如有更好意见,欢迎留言讨论)

4.结语:

人们常说科学家有国界,可是科学无国界。在歌德的世界观里,爱是横亘万物的向导,指引着我们走向更和谐和美好的人世间。这种世界观看似宏大且遥远,但存在就合理有时候还是可以去解释一些事情的,这种世界观的存在就像标杆和向导,让相爱的人不再分离,让迷茫的人不再彷徨,让自然万物魂归一体。

第三篇:读唐吉坷德后有感

《唐·吉诃德》(又译作《唐吉诃德》《堂·吉诃德》等)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长篇反骑士小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读唐吉坷德后有感1

这本书是我在小学时候就看过一遍的,感觉还挺有意思。《唐吉诃德》的小说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烂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唐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唐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唐吉诃德》,我挺喜欢看的,因为它很符合我的审美情绪,主人翁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涵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最基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塞万提斯写《唐吉诃德》时,为的是打击、讽刺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在人们中造成的恶劣影响。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百科全书。塞万提斯在《唐吉诃德》中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感。

相隔四个世纪之后,仍感动着每一个读者。《唐吉诃德》中出现了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我想: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这部作品被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名作家推选成为最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

读唐吉坷德后有感2

《堂吉柯德》是一本有意思的书,西班牙一个国王在王宫阳台上看到一个学生一边看书,一边狂笑,就断定这个学生一定在看《堂吉柯德》,否则就是个疯子。果然,那家伙就是在看《堂吉柯德》。

这本书堪称经典,但是最好不要带着那么严肃的眼光去看,因为这本书在出版后一大段时间内属于地摊读物,他的价值也曾被认为仅仅是“逗笑”(塞万提斯不学无术,不过倒是个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当时人语),不管曾经遭过什么评价,这本书确实很逗笑,我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都忍不住想笑。这本书言语轻松活泼,似乎每一句话都是信手拈来而又很贴切,但不是那么精确,甚至情节的前后衔接都很随便,以至于出现不少漏洞,但是这并不影响整个书的吸引力,这本书有一种来自民间的活力,如果你和一堆淳朴的乡下人扎堆开玩笑,就能感受到这种暖和的,自然的活力来。

作者塞万提斯正是这种社会低层的角色,他是个伤残的军士,被俘当过奴隶,其间带领弟兄们几回逃跑,都被抓回来。被人赎回来之后,一贫如洗,写作也没有让他脱贫,还因为无妄之灾坐了几回牢。最后得水肿病死了。死后,人们也不知他的确切葬处。

堂吉柯德,一个乡下绅士,读骑士小说入了迷,一心想要把书中骑士的种种行为付诸现实,他以利相诱,居然说动了邻居桑丘去作他的奴仆,这样,一个疯子,就开始了这部“伟大的信使”。

在历险中,和别人交谈,只要不涉及骑士道,堂吉柯德头脑清晰,见识高明,他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德,堪称骑士典范,他一心追求正义,和想象中的敌人“作战”毫不畏惧,连命都不要,他坚信自己应该扶助弱小,但事实上,他往往给别人添乱。他捍卫纯洁忠贞,痴心不悔地坚守着自以为是的爱情,而他所谓的“情人”是个粗壮的村姑,压根不认识他。他在想象的世界里生活,历尽挫折而不后悔,认为这只不过是“魔术家捣的鬼”,还不断给桑丘打气———骑士总是要历尽各种艰险,才能成就丰功伟绩的。

而桑丘呢?他是个只看见眼前利益只顾自己的农民,因为堂吉柯德许给他种种好处,他才跟着去当奴仆的,他满足于口腹的享受,对堂吉柯德的各种奇思异想不断戳穿,对他的清苦生活满腹牢骚。“天上飞的老鹰,比不上地上跑的母鸡。”他凭常识判断处理问题,总督居然当的不错,当然,后来他觉得累,不愿当了。

主仆二人的历险,略似《西游记》当中的唐僧师徒四人的历险,只是前者是现实世界为背景的荒谬,而后者是以神话世界为背景的奋斗。这另人想起信仰的问题,信仰是遥远的,如远方的灯火。而眼前的世界,局限于经验,是感性的,浅薄的而或许是“正常的”,桑丘就是一个没有理性,光知道享受的人,主仆二人看似矛盾,实际却不可分割。堂吉柯德的理想固然可笑,可是谁又能笑话他呢?如果一个人有点使自己激动的理想和信念,是不是比堂吉柯德的游侠梦更加真实,更加高明一些呢?如果不是,想做桑丘,满足于眼前的快乐,又有谁甘心这样呢?

第四篇:读【歌德谈话录】有感

读《歌德谈话录》有感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然他的作品思想之深邃以至于我们无法全然领会;但我认为读过艾克曼的这本《歌德谈话录》,至少可以拉近一点与大师之间的距离。《歌德谈话录》中涉及了许多主题,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治等,反映了歌德所处时代的文艺思潮和他个人的人格、作品风格、思想等。艾克曼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诗人,更是一位热爱生活,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人。也许歌德的许多作品我们都还看不大懂,譬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等这些传世名篇。但是至今我的枕边都放着一本《歌德文集》。欣赏这些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颗向往着文学艺术的心,更重要的是深厚的文学功底,时间的沉淀,和对作品相关文化环境的了解和理解。或许我们还无法汲取这些伟大作品中的精神内核,但幸运的是,艾克曼的这本《歌德谈话录》让我在歌德的身上找到了简单而极其重要的一些东西,比如要有志存高远而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的人生态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要从现实出发;对待专业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等等。这些都让我看到歌德虽然生活在早我们几百年的时代里,但他却是如此的清明,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独立而伟大人的格。而我也想说,这本书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正如上述的,书中第一次记录就谈到,歌德的热情和蔼令艾克曼无比的幸福和感激。他说“他的每句话都表现出慈祥和对我的爱护。”在之后的章节中,艾克曼也多次用“热情”、“和蔼”等词来表达自己

对歌德的敬意。众所周知,歌德的诗歌是无人不喜,无人不读的。所以诗歌创作也作为歌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写进了谈话录中。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你不会缺乏作诗的动因。但是写出来的必须全是应景即兴的诗,也就是说,现实生活必须既提供诗的机缘,又提供诗的材料。一个特殊具体的情景通过诗人的处理,就变成带有普通性和诗意性的东西。我的全部诗歌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这段话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歌德告诉我们诗歌的创作要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出发,诗人不应被诗歌的形式架空,诗人作诗就是要在平凡的事件中见出另一个更深的层面或者说更具意义的层面。这样的忠告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他还说过,每个人都自信有自知之明,因此许多人彻底失败了,还有许多人长期在迷途中乱窜。如果青年人愿意重蹈老年人的覆辙,那老人们的尝试和错误还有什么用处呢?老一辈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们们原来没有已经铺平的路可走。但是年轻人就不应该老是摸索和走错路,他们应该马上踏上征途,向前迈进。向着某一天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都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由此可见歌德对新一代青年人的期望有多高。在后面论天才和创造力的关系中,他也认为天才多半表现于青年时代,对此他举出了几个例子,有拿破仑,莎士比亚等。歌德还为年轻一代受摧残而感叹。但是他始终对年轻一代人充满了希冀。

另一方面,歌德作为魏玛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在《歌德谈话

录》中,也有很多有关艺术和现实之间关系的讨论。我们知道,歌德对光和色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十分自豪,艾克曼在记录了他和歌德有关《颜色学》的谈话,以及前篇提到的牛顿关于光和颜色的错误学说等,无不体现了歌德对自然科学的关心程度和他的唯物主义立场。与此同时歌德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歌德提醒艾克曼说,我们对自己学过的东西,归根到底,只有能在实践中运用的上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在大学中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于教师在讲课是说的话,只记住了按他的时间倾向可以用得上的那一部分,凡是不能在实践中运用的东西全忘了。这些话体现了在歌德眼中实践的重要性,也使得他在谈论有关文学艺术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时候,体现出辩证法的特色,即认为文学与艺术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对立统一的关系。他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在我看来,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艺术家要凭借自身的修养来使自然成为艺术创造中的可用媒介。但我并不认为艺术家是自然的奴隶,艺术家的确需要借助自然的物质材料来表现个人的艺术旨趣,但这并不应该称作自然的奴隶。大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对其加以合理的运用是无可厚非的,更何况是用作艺术创作上呢。

而《歌德谈话录》中也提到过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歌德说:“已经发现许多杰作,证明希腊艺术家们就连在刻画动物时也不仅惟妙惟肖,而且超越了自然。英国人在世界上是最擅长相马的,现在也不得不承认有两个古代的马头雕像在形状上比地球上任何一种马都更完美。这两个马头雕刻是在希腊鼎盛时代传下来的。在惊赞这种作

品时,我们不要认为这些艺术家是按照比现在更完美的自然马雕刻成的,事实是,随着时代和艺术的发展,艺术家们对自己的人格已陶冶得很伟大,他们是凭借着自己的伟大人格去对待自然的。关键在于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什么样的作品。但丁在我们看来是伟大的,但是他以前有几个世纪的文化教养。罗伯特希尔德家族是富豪,但是他们的家资不只是由一代人积累起来的。这种事情比人们所想到的更深刻些。我们守旧派艺术家们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凭着人格的软弱和艺术上的无能去摹仿自然,自以为做出了成绩。其实他们比自然还低下。谁想要做出伟大的作品,他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才可以像希腊人一样,把猥琐的实际自然提高到他自己的精神的高度,把自然现象中由于内在弱点或外在阻碍而仅有某种趋向的东西实现出来。”1828年10月20日(艺术家凭伟大人格去胜过自然)我认为这篇的确非常重要。原因有二。一.歌德由衷的赞美英国人和希腊人的行为,让我感觉到艺术的无国界和歌德本人无限宽广的胸怀。二.说明了歌德关于艺术家人格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的看法。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时是在用他们的伟大人格和个人修养来对待自然,这点最为重要。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和品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未来的发展。

《歌德谈话图》中还有许多有关于宗教和政治的观点,是不容忽视的。比如1824年2月4日的谈话就记录了相关的谈论,还有之后歌德对《圣经》和基督教的批判,他在其中谈到了近代政治代替了希腊人的命运观。他说“无论在宗教方面、科学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我一般都力求不撒谎,有勇气把心里所感到的一切照实说出来。我相

信上帝,相信自然,相信善必战胜恶,但是某些虔诚的人士认为这还不够,还要我相信三就是一和一就是三,这就违背了我心灵中的真实感,而且我也看不出这对我有丝毫益处。”他勇敢的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因为教皇的压力就违背自己的真心,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对于政治,歌德认为一切革命的责任都应归咎于政府,如果政府办事经常公正和保持警惕,及时采取改良措施来预防革命,不要苟且因循,拖延到非受制于下面来的压力不可,革命就不会发生了。他还提倡引入适合本国的制度和革命,反对猴子式的摹仿外国的东西。这些观念都充满了经验和智慧。

在听过歌德的这么多话语之后,我深感信服。能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的语录流传后世是世界文化的荣幸,这本书对每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来说都是珍宝。

第五篇:浅谈《唐吉可德》有感

骑士的悲哀

读《堂吉诃德》有感

早在大学时期便已读过《堂吉诃德》,相隔15年之后,与其重逢,这本以骑士道为题材的小说再次深深吸引了我。尤其是堂吉诃德与桑丘,这两个形象生动活泼,仿佛真实。他们趣味的谈论与奇妙的故事让人感到滑稽。但更多的,我感到的是铺于文字下的悲哀。

这本书的主角我认为是堂吉诃德与他的仆从桑丘共有的,他们仿佛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堂吉诃德是个没落的小贵族,因看骑士小说入迷,自命游侠骑士,要游遍世界锄强扶弱,维护正义与公道,实行他所崇信的骑士道,单枪匹马,与仆从桑丘出门冒险,历经了许多力气有趣的事,但最终一事无成,郁郁而终。

最初读到这本小说时,我为堂吉诃德的滑稽和桑丘的趣谈而忍俊不禁。因此我最初看到的堂吉诃德是一位疯癫可笑的骑士。但继续读下去,我感受到堂吉诃德所处的社会的悲哀,这也让我开始思考社会的内蕴。堂吉诃德对桑丘说过:“桑丘,让他们管我叫疯子吧,我还疯的不够,所以得不到他们的赞许。”堂吉诃德仿佛从被讽刺的对象成为了讽刺者。是啊,正是因为它与现实社会的不相符才令他人觉得他疯的无药可救,是这样么?我倒觉得堂吉诃德具有一种超然于社会的无畏精神。他是疯子么?也许是,但只与那些“清醒的人”疯的种类不同罢了。他因为他人所见的疯病而受到嘲笑,我们也会因其不切实际的理想而感到可笑,但同时,在笑话他时,我也感受到了淡淡的可怜意味。他这么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受到嘲笑,却不以为然,“傻乎乎的”去踏这虚架的路。英国作家约翰生说:“堂吉诃德的失望招的我们又笑他,又可怜他。我们可怜他的时候,会想到自己的失望;我们笑他的时候,自己心上明白,他并不比我们更可笑。”我想,我们也许与他有相同点,我们会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有时长或云云走的路不对或对我们的目标而嘲笑,我们是否会坚持?但同样我也想,究竟是对还是错,是想堂吉诃德一样郁郁而终,还是开辟新的道路呢?堂吉诃德选择了坚持而不理睬他人的嘲笑,我认为不管结果如何,想要做的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坚持下去,至少可以因此而充满乐趣。这是我从他身上感受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堂吉诃德的形象是复杂交错的。他的疯癫可笑是其中的一方面,但他的疯癫可笑似乎是体现在用骑士道讲道理,严肃而理性分析问题的时候。但同时,这也正体现了他所具有的美好品质。无可非议,堂吉诃德有理性、讲道德,象征着没有判断的理性和道德观念。而他的仆人也正象征着没有想象与理性的常识。这两者结合就是最完整的智慧。堂吉诃德具有强大的想象力、道德观念和理性,以至于撇开了感觉,以自己的想象行事,这才让他可笑,但实际上,这点也是因该受人钦佩的。所以当我看到堂吉诃德与桑丘意见的争执时,听从的是桑丘,但往往更敬重的是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情愿牺牲自己,一心要实现一个与现实所不容实现的理想,所以既可悲又可笑。我猜想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写作目的不是要笑声,而是为了讽刺,为了那些看不到的荒唐文字底下的泪水。读这本书时,我慢慢寻到这动人而伟大的思想感情,叫人失笑,又叫人下泪。联系到上面所述,他愿意去锄除强暴,或者组织罪恶,可是作者使人们感到无法实现的无奈。堂吉诃德追求正义,他的美德却使他成了疯子,狼狈不堪,更加一步说明,这的确是社会世事的可悲与可笑造就了堂吉诃德。所以堂吉诃德的崇高志愿成为了可笑的梦。令我感受到现在自己所处的环境的着一种复杂性。但堂吉诃德宁可舍弃性命,决不放弃理想,有不可动摇的信念,在他身上存在着一种永恒而普遍的,必须是我们至诚地努力,经历过磨难才可以换得的东西。

可以看到,作品的客观内涵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意图,但对不切实际的英雄的讽刺却还是有所体现的。骑士小说中的英雄武力超人,战无不胜。但堂吉诃德却被桑丘封成“哭丧着脸的骑士”。游侠骑士都有一位绝美美人作为意中人,可堂吉诃德却以一位粗壮的农家姑娘作为自己的杜尔西内娅,还为其写情诗发疯。但最终只成为了笑柄。

堂吉诃德不仅是一个夸张的滑稽的闹剧角色,他具有骑士应有的学识、修养以及大大小小的美德。他会写诗、会辩论、会说教、有着对笔杆子和对枪杆子的奇论。他的忠贞、慷慨、勇敢、建议、纯朴和坚持真理都让我对他深深敬佩。他最大的特点在于他的严肃,但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因这个而可笑。他严肃,一切以骑士道的规矩做事,虽可笑,却越发令人敬佩他的严格律己,至少我们是难做到的。

堂吉诃德的侍从桑丘因堂吉诃德而逐渐充实。最初之时,我以为他是没有理性的傻子形象,当后来,他暗中打小算盘的样子然我印象深刻,活灵活现的写出了他狡黠可爱的一面。但同时他对主人的恩惠感激不忘,随受苦受难,却始终不肯背离。他与堂吉诃德形成了一种对照,两两衬托出对方的深层形象内涵。他们又结合成一体,理性与常识的结合,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最后,我还是要思考堂吉诃德是英雄还是疯子,是可笑还是可悲可敬可敬。从客观上看,他是疯子,却也可悲可敬;同时作者在主观上批判他,写其可笑。这也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开怀大笑后的辛酸回味。我想作者的嘲笑也有着对自己身世艰苦的悲哀。堂吉诃德的确是个疯子,但社会中会看到很多人与他一样疯,看到自己和他的相同之处,桑丘的傻也是如此。也许他的这种令人回味无穷,捉摸不透的形象让他成为经典,《堂吉诃德》也成为传世巨著。读完后,对这荒唐可笑文字的底层,我产生了很多很多的社会与人生的思考,这便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大最有价值的收获。

下载读《唐吉歌德》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唐吉歌德》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冯唐有感

    读冯唐有感 对于比自己小几岁的孩子开始阿姨长阿姨短地叫自己,也从惊讶不适应老到了淡然了自嘲真的老了吧。对于奔三的男人女人,并不比自己大多少的人,开始不自觉的去掉了姐姐......

    读中国通史【唐】有感

    读中国通史【唐】有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历史最长的王朝,我喜欢看唐朝的叔,因为我喜欢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时代给我们后代做了极大的贡献,而且电视剧也会拍唐朝这......

    读《唐·吉诃德》有感

    理想和信仰的坚守者——读《唐·吉诃德》有感张学磊 周口检察今天,我分享的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它就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写成的《唐·吉诃德》,塞万提斯书中,刻画......

    读【歌德谈话录】有感(共5篇)

    读《歌德谈话录》有感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然他的作品思想之深邃以至于我们无法全然领会;但我认为读过艾克曼的这本《歌德谈话录》,至少可以拉......

    读《唐吉坷德》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唐吉坷德并不比我们可笑,甚至可以说,他就是我们的缩影,只是他用一些比较荒诞的行为,去坚守他的信仰。他为了发扬骑士精神,与风车作斗争,即使瘦弱的身躯一次次瘫倒在地,也不愿放弃。......

    读文学名著《唐吉坷德》心得体会(5篇范文)

    唐吉坷德的勇气来源于他心中的那份信仰,而这种信仰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中是非常可贵的。可能,你的梦想在别人看来很是荒诞,可能你的梦想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但只要你坚定信念,敢于去......

    读《堂吉珂德》有感

    别再让英雄受伤 ——读《堂吉珂德》有感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珂德,是一个疯疯癫癫的形象。然而从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那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他向“......

    读《二年级的唐豆豆有感》

    读《二年级的唐豆豆》有感 个旧市绿春小学二(7)班胡昕睿 指导老师 : 全丽刚上二年级,妈妈就给我买回一本本内容丰富的课外书,一有空,我就捧起课外书津津有味地品读,一个个有趣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