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唐·吉诃德》有感
理想和信仰的坚守者
——读《唐·吉诃德》有感
张学磊 周口检察
今天,我分享的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它就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写成的《唐·吉诃德》,塞万提斯书中,刻画了一个滑稽可笑,却又为了理想和信仰,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人物形象。相隔四个世纪之后,唐·吉诃德的坚持和永不言弃的精神,仍然感动着每一个读者。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年少轻狂,不能理解书中的深刻含义,只看到了书中幽默的语言和喜剧情节,被唐·吉诃德逗的开怀大笑。
第二次读的时候,是在2003年,那一年,我大学毕业,却赶上了非典肆虐,那时的我,迷茫、彷徨,工作找不到,生活没有着落,我和唐·吉诃德一样,在现实中四处碰壁,一直坚持的理想和信仰,仿佛是镜花水月般一碰即碎,所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都化作了泡影,在现实中随风而逝。于是,我明白了《唐·吉诃德》欢笑背后,眼泪的辛酸。
而今,我卸掉了少年的轻狂,并且有了稳定的工作,再读这本经典之作,却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唐·吉诃德虽然疯疯癫癫,行为荒诞不经,就连所追求的梦想本身也脱离实际,但他永不言弃的精神却深深的打动了我。他做着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事情,忍受着世人的冷嘲热讽,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的重新踏上征程。周围的人把他看成傻瓜、疯子,他却毫不在意,因为他心中一直坚信着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唐·吉诃德就是这样一个人,面对事情,他首先想到的是该不该去做,而从不考虑能不能做,该做的事情就义无反顾的坚持到底,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
在我们周围,有不少的英模人物,他们为了坚定的理想和信仰,为了公平正义,忘却了危险,忘却了困难,忘却了自己,为惩恶扬善、为激浊扬清,愤而拔剑挥矛,即使遍体鳞伤也在所不辞。有些人认为他们是傻瓜,是疯子,有着唐吉诃德一样的滑稽和可笑。但是我却笑不出来,因为正是他们用傻子、疯子一样的精神,树立了一个检察官职业追求的不朽丰碑。
比如鹿邑县人民检察院的朱丽同志,身患两种癌症,依然坚持工作,终于被从办公桌上抬上了手术台,手术后还没有完全康复,她又急匆匆的回到了工作岗位。有人说她是傻瓜,分不清自己的健康和工作哪个重要,有人说她是疯子,工作起来连命都不要了。而她却说:“我宁愿倒在工作岗位上,也不愿躺在病床上。我不能让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失望,我不能让人民群众翘首以盼的公平正义,在我的手中迟到。”
再比如,郸城县检察院的陈海宏同志,多年如一日勤奋敬业、秉公执法、一心为民,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终因睡眠严重不足、体力极度透支而突发脑溢血长眠在办公桌前……
在我们身边,还要很多很多这样的英雄,他们不顾别人的闲言碎语,不顾道路的荆棘坎坷,在世俗的眼光中坚守着理想和信仰,他们背负着傻子、疯子的名声,却高举着公平正义的旗帜,坚守着一个检察官的理想和信仰,他们是检察机关的脊梁,是公平正义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第二篇:《唐·吉诃德》读后感
外国文学名著与电影
题目:《唐·吉诃德》读后感
专业:///// 年级:....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日期:;
《唐·吉诃德》读后感
《唐·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作者塞万提斯。主要描写和讽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上十分流行的骑士小说,并揭示出教会的专横,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唐·吉诃德》问世以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唐·吉诃德的名字在不同历史年代,不同国家都流传着。别林斯基曾说,唐·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唐·吉诃德的名字已经变成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名词,成了脱离实际、热忱幻想,主观主义,迂腐顽固,落后于历史进程的同义语。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著作里不止一次地提到唐·吉诃德。唐·吉诃德的形象在今天仍保持它的意义。
《唐·吉诃德》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作者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现实主义的描写在《唐·吉诃德》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虚实结合的,否定中有歌颂,荒诞中有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尼日利亚著名作家奥克斯颇动感情地说:“人生在世,如果有什么必读的作品,那就是《唐·吉诃德》”。
刚开始接触这部小说的时候,年纪还小,只是感觉它很滑稽,习惯看中国传统的以情节见长的小说的我,除了留下一个全身盔甲的骑着高高的瘦马和一个胖嘟嘟的连同他的驴也这么矮小的卡通般形象的印象外别无可谈之处;再次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已经是大学的时候了,了解了外国文学的发展脉头,知道了什么是骑士文学,发觉《唐·吉诃德》这部小说是传统骑士文学的异类,因为我觉得传统的骑士文学比较悲壮和典雅;而另类的骑士文学荒诞,仿佛是周星弛的无厘头电影这般那般。单就文学样式来说,我一直认为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差之别的(因为我觉得任何的文学形式纵使有某些瑕疵,这只是从大的文学发展历史的比较后所总结出的,但是它能够在文化历史中占了一个时期,影响那一代人,自有它的优点)如果把唐这部小说硬说为是为了抨击骑士小说之类的话来,那是把它放在当时的文艺复兴的文化氛围来说的,也许是刚好应了时事的发展。在塞万提斯他自己描述写《唐·吉诃德》的时候,他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百科全书。
由此看来书中所展现的广阔的社会画面和流溢出的丰富的思想就远远不是出自要扫除骑士小说这么一个简单的动机。
一部经典著作,永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给人以新的启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不同人生理想目标的人,都会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样的作品,才会不仅当时会被译成多种文字,而且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会有新的译文出现,这就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当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幡然醒悟:《唐·吉诃德》不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吗?自古以来,理想和现实是左右着人类的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唐·吉诃德》正是利用文学形式将这对矛盾揭示得深刻而生动,淋漓尽致,使得每代人都感受到果真如此,予以认同。唐·吉诃德是一位穷乡绅,读骑士文学入了迷,他不仅心中向往骑士生活,而且把这一愿望付诸行动,几度离家,要锄强扶弱,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名垂史册。可是时代变了,骑士制度早已成为历史,他自然当不成骑士了,于是他只得以幻觉来实现当骑士的向往,干出许多愚蠢、荒唐甚至疯狂的事:他把风车当作恶魔的脑袋,毫不顾及自己的安危冲上去与之大战一场。结果,给别人造成损失,自己也吃了苦头。
其次,从艺术角度讲,塞万提斯通过《唐·吉诃德》的创作奠定了世界现代小说的基础,就是说,现代小说的一些写作手法,如真实与想象、严肃与幽默、准确与夸张、故事中套故事,甚至作者走进小说对小说指指点点,在《唐·吉诃德》中都出现了。比如在唐·吉诃德身上,愚蠢和聪明博学,荒唐和正真善良,无能和勇敢顽强就这样矛盾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可笑但并不可不恶,甚至是相当可爱的幻想家桑丘,这位待从的性格特点与他主人之间,既有相同方面的陪衬烘托,也有相反方面的衬托对比,而且又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比之下,如果唐·吉诃德是幻想型,那么这位侍从则属于现实型.他无论干什么,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现实利益,即使冒傻气时也不例外。他更不是一味的傻乎乎,在“总督”任上的那一番审案,也颇有那么一点智慧的闪光,如果说:唐·吉诃德是一位聪明的傻瓜,那么桑丘则应该是傻瓜中的聪明人。除了这个两个个性突出,对比鲜明的主人公外,书中还塑造了700个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格的人物形象,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时代、反映现实,它所带来的意义,也许对于整天充斥着音乐影象电子多媒体合成的各种多维刺激的现代人感受不深,但是在当时,人们的唯一娱乐方式就是挑灯读书,因而能早在17世纪——文学刚刚启蒙复兴的时代,塞万提斯就写出了《唐·吉诃德》,它给予近现代小说的发展就是深刻的、革命性的影响。所以说他是现代小说第一人,正因为他是第一人,他的《唐·吉诃德》对西班牙文学、欧洲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篇:读冯唐有感
读冯唐有感
对于比自己小几岁的孩子开始阿姨长阿姨短地叫自己,也从惊讶不适应老到了淡然了自嘲真的老了吧。对于奔三的男人女人,并不比自己大多少的人,开始不自觉的去掉了姐姐哥哥的称呼,直接单字了。
安妮的书和三毛的书放起来了,那些关于伤感年少叛逆老到的少年杂志整理好扔给十几岁的小毛孩看去了。开始看一些经济类的书,关注马老师的创业箴言,关注小扎,关注乔爷爷。开始自己弄os,自己搜罗各种素材做自己想要的东西,开始自己捣鼓vm,开始写一些细小琐碎的blog。
对周围反感的人也可以淡定地无感,对曾经喜欢的人不再“意淫着去摸摸ta柔软的手”而已,顺其自然的时候比漠然的时候多了,既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也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这之间和二十岁之前的我区别,前进了一小步,又贸然地好似后退了一大步。
在此书中没有看到多少关于死亡的部分。亲人的死亡。
活着活着的过程中,死亡的人越来越多。因着如此,第一次听到悬子的《关于我爱你》,“活着的最寂寞”,这个时候,最爱的大姨走了,癌症,最揪心的不是她最终走了,而是我见证了她挣扎着要活着的过程。《Heaven is a place nearby》的旋律响起的时候,“I just watching you struggling,looking at you faded away".她一天天的瘦弱下去,我目睹着,却无能为力。但是她再瘦弱,她不想要放弃,她说她要活着,她想要活下去,她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做完,在她临走的前几天,她说想回老家看看。从来没有想过这一回,她一去不返了。活着见证生命的无常,活着见证亲人的逝去,活着怎么舍得老去?
之后不久的一天,小时候最好的朋友的妈妈在去下班的路上,被一辆车撞了,当场去了。朋友没有告诉我,是我妈妈告诉我的。接到电话瞬间,我石化了。她是我小时候最亲近的阿姨,记得她的微笑记得她的超香的炒肉记得她的一切……可是她的人再不和我在同一个世界了。
再之后,说过要把每一天当作生命最后一天对待的乔爷爷也去了。那天早上八点钟,我在寺里,刚把一百多个碗洗过,目送过众居士进入禅房打禅。漠然打开微博,看到消息,顿时觉得手里的苹果再也吃不下去了。那一个上午加后来在寺里的几天,开始落寞地到处走,仰望千年的银杏,感到银杏和观音古泉相濡以沫,人世无常。开始对任何人报以善意的微笑。期待南无阿弥陀佛。
活着的最残忍的事情,关于死亡,老了老了,就越想活着了,就越不想死亡了。不管这辈子的老公是不是梦中曾经的情人,不管这辈子的老婆是不是这辈子遇到过最漂亮的妞,这辈子身边的这个人就这一个,失去了,逝去了,就再不回来了,就再也没有了。要老成什么样才能珍惜身边活着的任何人?不管ta有多少个该为你洗的碗没有洗该为你做的饭没有为你做?不管ta有多少你不喜欢的洁癖习惯?不管你有多不喜欢你曾经深爱过的现在讨厌的人,你有没有想过ta有一天睡过去再也醒不过来了你会不会很痛心?
之前会很宅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让任何无关的人进来,也不会让自己毫无防备地进入某个人的世界里。后来活着活着,就发现,自己毫无防备地让某个无关的人进来了,也让自己毫无防备地进入某个从没想过的人的世界里了。
活着,就像一个破旧不了的站台,不可避免让某些人经过了,自己却没有勇气跟随暗恋许久远去的火车背井离乡。
但是,人是会跑的动物,站台有时候心血来潮会变成会走路的怪物。所以,活着,会想要去很多地方。
心血来潮的十一,去了某寺做义工。一周洗了这辈子从没洗过的两千多个碗,认识了到处云游声称要寻遍深山老林找神仙的小张师兄,认识了暗示小张师兄是个不靠谱的流氓的总管大人,还有一看就是做公职的寡言少语专心做事的眼镜师兄。小张师兄是个有意思的流氓好青年,不工作,到处去各种寺庙,不靠谱,会脱掉鞋子跑进瀑布里,会耍小聪明的逃避干活,会指着我的脑袋说”看你丫傻乎乎的“。一直认为他的话一般都是打妄语,但是临走的前一天去大观园,爬到山顶去拜三面观世音菩萨,他带着我双手合十,绕行三圈,很虔诚的。那三圈的走路,是我最虔诚的时候,抬头仰望高大的菩萨微笑着手捧莲花,又看看前行的师太,阳光很美好,世界很美好,活着很美好。我被这一瞬的虔诚感动到心里默念南无阿弥陀佛,默默地在心里流泪。
禅房附属的厨房里,是几个老妈妈和两个老爷爷,某天,洗碗去拿盆子,听到妈妈们边烧火边说,做饭的时候一定要微笑,保持安然的心态,做出的斋饭才好吃。后来想起自己怕累抱怨的时候,会想掴自己几个耳刮子。
再后来,一个老妈妈居士来帮忙洗碗,有缘得知她的女儿在这里修行,已经皈依,年近四十,至今单身,拿着不错的薪水,并不是个世俗的人。老妈妈和我聊起怎样单身,怎样和妈妈相处,老妈妈的皱纹褶子在山里的阳光下一闪一闪。她并不像世俗的妈妈,她谈到自己的女儿时,不是唠叨她的终身大事,不是抱怨自己的身体不好,她说她为自己的女儿骄傲。我问她,“您为什么会这么开明呢?”她微微的笑着,“我活了这么大把年纪了,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受女儿的影响信了佛,明白了人生本是苦难,我的一生也不算快乐,我才把一切放下了。女儿的选择就是她的幸福,我不强求她。当然,我也支持她遇到真正关心她的人能够有个伴一起过一辈子。”蓦然地,久违的感动,第一次,不是在书里,而是出自一个真实的人之口。临走的那天,向她告别,她双手合十,微微笑,并没有说什么,但是我心里那样的温暖。她在我活着的生命里留下的不只是个剪影,而是一种信念。
在那秦岭里的破旧的老县城,雨后脏兮兮的泥泞小路,山里慢下来的时光,在脚下慢慢地流逝,斑驳凋落的城门,怀揣手的老妈妈,鄙夷地酸看我的村长老婆婆,偶尔的牛哞狗吠,壁立的山崖上的小松……人烟稀少的慢时光里,我才真正感到自己活着。在岭南不时落下的雨里,淋透自己了,看透自己了,迷蒙蒙的山雾里,行走着的才是真正活着的自己。
第四篇:读中国通史【唐】有感
读中国通史【唐】有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历史最长的王朝,我喜欢看唐朝的叔,因为我喜欢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时代给我们后代做了极大的贡献,而且电视剧也会拍唐朝这些事,所以我十分喜欢。
先说说唐朝的历史进程吧!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唐,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唐王朝就此诞生,之后统治中国长达290年,其间历经20多位皇帝。唐朝初期,国家逐步统一,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并在唐开元年间进入中国封建前所未的全盛时期。
我最喜欢看李世民这一位世界有名的皇帝,他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他有一位著名的大臣,叫做魏征,唐朝开国以来,战乱不断,李世民都是亲征,杀了他们个片甲不留。
唐朝618~907,中~末期安史之乱、农民起义,唐朝从此一蹶不振…..
第五篇:读《唐吉歌德》有感
读《唐吉歌德》有感
寒假中,我看了一本生动有趣的书,名字叫《唐吉歌德》。这本书主要讽刺了当时西班牙文学社会因骑士小说而陷入混乱,揭露了骑士小说对文学的危害。这本书的主角唐吉歌德整天沉迷于骑士小说中把自己幻想成了一位游侠骑士和侍从桑丘一起过上了骑士闯荡世界的生活。在此期间,他于风车和羊群战斗,三次被村里好心的神甫和理发师抓回家,又三次向外出逃,并占领了一座小岛把它赐给了桑丘。不过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醒悟过来,发现骑士小说是在害人害己还不许自己的唯一的亲人——他的侄女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文章中的人物,唐吉歌德和桑丘,这主仆二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又高又瘦,一个又矮又胖,不仅是在形体上,在生活上也一样,一个疯疯癫癫,沉迷于幻想,一个老老实实,认清现实却忠于主人。
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骑士文学的荒唐,例如唐吉歌德与风车作战,这是所谓的骑士准则引起的,在骑士的准则中处处有魔鬼,什么都可以是巨人,真是害人不浅。我认为骑士小说和现在的有一些小说一样都只能当作娱乐的读物来阅读,不能模仿其中的行为,更不能把自己想像成其中的人物。前不久就有一名6岁的小男孩为模仿书中的空降队员,打了把折叠伞从5楼阳台跳下,好在经过雨棚以及衣架的阻隔缓冲落在了围墙上,才没有受伤,不过这真是太危险了。所以,只有选择性的阅读才会对我们有益,而且阅读时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读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