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宋词感悟(5篇)

时间:2019-05-15 02:2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唐宋词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唐宋词感悟》。

第一篇:读唐宋词感悟

《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演讲集合而成的解词之作,作者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研究,呕心沥血专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远涉重洋,四海讲学,所致有声,是我国少有的名扬海外的诗词家。

《唐宋词十七讲》做这以人物年代先后为序挑选了唐宋不同时期具有代表词性不同发展阶段的词人作品,向读者深情解读古色古香的典型词作,带领我们去欣赏体味当时的文人情怀。在她的眼里词时有鲜明的活力,词的好坏生命力的长久在于其兴动感发的力量。词的年代已离我们久远,也许那个凄风苦雨中的孤单背影已渐渐的远去,但它孤独的灵魂却在千百年流传不息的词篇中永生。

我们静静的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言传身教的个人魅力。看书看得是一个人的精神灵魂,学的而使其为人处世的心态,练就的是其宠辱不惊的情怀。从她的言谈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朴实的为人,心细如发对每个词人细微的差异进行精准的评析。他高谈阔论纵横词坛,有理有据引经据典显现她做学问的严谨追求,她滔滔不绝才如泉涌彰显了她深厚文化底蕴。从所周知,后人对唐宋词的解析层出不穷,韬光养晦让人受益匪浅,没为词学大师站在自己的人生视角之上,伴随着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讲述自己的研究词的体会和心得。

叶嘉莹学通古今贯通东西,是难的学界泰斗。她以求是严谨治学,自救斟酌不打诳语,词句的评析真知灼见鞭辟入里,抛开以前一些学者靠舞文弄墨繁缛庸俗的词藻取宠的陋习,她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不阿谀奉承也不损人利己,以严谨的姿态耕耘于学海,并在我们的学习中给了我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新的启迪。对于东西文艺的差异她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以积极的姿态面对东西方的分。

中国喜欢用坐着的人格来衡量作品的价值,西方文学作品衡量的重点放在了文学艺术的价值方面,他突破了文学传统得道德观念,对其两者持并重的姿态。她认为中国的文艺理论缺乏一种成熟的理性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对问题的探究的出了答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含蓄性很大、不确定性很大,试想没有日积月累的沉淀是不会有此深刻的认识的。作者并不排斥西方文艺理论,在词的解读之中时刻试着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一些次的现象,给出一个总结归纳说明,同时她主张不要刻意的牵强附会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作者本身,每个都这都有自己的见解不能说这一定是作者的意思。你自己可以这样的理解但要合理。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以深厚的国学功底见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系列的人物词作为词的兴盛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对词的解读她深情睿智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游刃有余,又是我为她的才情感动,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一句词可以出相关联的几首词或诗,刨根究底的溯源人不听信道听途说,本着对学术负责的态度,深思熟虑之后才脱口而出,对我们平时一些含混模糊的东西给出了直接清晰透彻的解答,使我们有话可说有理可循。我们知道‘这’,‘这’太笼统,她让我们知道这是什么的本质。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喜好,不是所有的词都会得到好评,如果一味的趋炎附势不变稂莠,算不上是一个好词人。人有好坏之分,词有优良之别。他毫不忌讳这些,交给我们鉴别词的新的,具有兴动感发的力量才是好词,花艳之词难成佳作。

也许,词的年代已离我们久远,很少有人在这学海之中苦苦探求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金钱迷惑了人的心智。《唐宋词十七讲》是一本不错的解词之作,启迪我们的心智,给我们极大的精神慰藉,国学只用在于无用之大用,培养的是人的品格,提高的是人的境界,有时间你也看看。

第二篇:唐宋词读后感

1.唐宋词读后感

风亦起,心亦凉。我以词人的步伐,留下串串足印 在《宋词》的世界里,我甘做一只鸟儿,去飞翔。

今宵秋波澹澹,昨夜春雨绵绵。暮时点滴欲坠,朝间片片无奈舟。失去,惘然,憔悴损?无奈又如何。蓦然回首,十余载又怎能与之相提并论,“三十功名尘与土”,那样的豪迈。

轻推窗台,拣尽寒枝,寂寞沙洲。渺渺无望的未来,融入淡淡的伤。雨里来去,潮涨潮汐,《宋词》留下的——不变的深邃,永恒的唯美。历史的尘埃,你饱经风霜地走来,从此明白何以谓之“精炼”。也发觉自己实在渺小。书籍是后备,或后卫,抑或是后盾,是支撑着前进的梦幻翼羽。

迈着词人的步伐。我哪来词人的胸怀?殊不知,陆游的“寂寞开无主”,涵盖多少辛酸;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抒发了多少离愁;苏东坡的“生死两茫茫”,饱尝了多少煎熬。而我,此刻便越发渺小。只是沙粒,一念间便会被吹走,一念间又会被吹回。只是云朵,由水滴凝聚而成,又化作水滴纷纷而至。造就词人的必须是内涵。

我期待,去掀开帐幔,去挽起窗帘,继续读书,致使自己充实。

2.《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其中:渭城,《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57年11月出版)》在七言绝句里的乐府中说,“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县县东”。浥,《新华字典》说,“浥,沾湿”。阳关,《汉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说:“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通往西域的大道”;《唐诗三百首详析》说,“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党河之西”。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没有什么不了解的了。

渭城,是古代的地名,阳关,也是古代的地名。除了两个问题以外,这唐诗是我们都读得懂的诗歌。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县县东;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党河之西。提醒爱好格律诗朋友注意,咸阳,在长安(今西安)之西,渭城在咸阳县县东,所以渭城应该在咸阳和西安之间;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其间距离甚远。我的兰州朋友告诉我,从上海到甘肃省的距离,等于从甘肃省全境由东到西(至阳关)的距离。这有什么问题?就是从渭城到阳关十分遥远,为什么西出阳关就没有故人了呢?是因为阳关在当时唐朝的地盘,一路上有驿站(可以休息的宾馆);西出阳关,进入西域,是出国了,是藩国(对唐称臣的国家)的地盘,就没有那么舒服了,所以“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老说:“唐代势力极盛的时候,西面的边疆远远伸到远远的亚细亚西部,长安和西域的交通是频繁的。那时……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都设在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当官人商贾他们离开长安西上的时候,人们就在当时首都的郊区的渭河旁做一番话别,当然也来点酒。可以想象,当时的渭城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宾馆酒楼侍陪歌妓,人来人往,柳树成荫,酒业十分发达,搬运工人众多,小贩当街摆卖,美女迎面走来。望着这喧闹的城市,想着长途跋涉到了阳关,还要从那里过关西出到西域,实在对比强烈,感想颇多。客主难免写点诗文,或表示安慰,或表示怀念,或表示赠别,也输出了比如“君住长江尾”的男女相思幽情。

刘老说:“在唐朝,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所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迭歌之。……一部《全唐诗》里,这类的赠别作品数量委实不容易统计。但是为什么王维这四句能够独擅一代之名呢?……这样的情景(我们前面说的——山头老生注),在渭水河边不知重复过多少次。到了诗人手里,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山头老生认为,我们当代格律诗应该写出我们当代高中生能读懂的诗歌,这里包括我们用平水韵和我们用新华字典韵写作的朋友。这首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是一个在唐玄宗开元九年中进士(公元722年,距今1281年,还是个画家,苏东坡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王维写的格律诗。我们古人(距今1281年中了进士的诗人)从前写的直白格律诗,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到我们现在还能读懂,我们现在的格律诗难道要让我们高中生都读不懂吗?真不可思议!

刘老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这里的“意”,是意境,也是诗人的境界。“辞意兼美”,不是故作玄虚,不是比如把我们中学课本里已经知道的,现代格律诗先锋的梁启超先生说成是“梁任公”的风雅。梁启超先生说:“余虽不能诗,然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余尝戏名辞章家为„鹦鹉名士‟,自觉过于尖刻)占尽矣,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郎然后可。犹欧洲之地力已尽,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美洲——山头老生注)及太平洋沿岸也。欲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摘自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梁启超诗词全注》)就是当代格律诗的境界。也许,“境界”,是诗人的思想修养:“意境”,也是诗人的修养;诗人通过他的艺术修养表达他的思想修养。也许,境界和意境和情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山头老生对梁老前辈的崇拜就此打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我们上面的自由发挥,可以看到它的境界。文字表达十分直白,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提炼出一首很高的艺术境界的绝句。渭城,在西北,很少下雨,和我们江南不同,朝雨,在清晨送别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朝雨,多么美好,“浥”、“轻”,是诗人的境界,“浥,沾湿”、轻,如清,不明显,连早上不明显的尘土都沾湿了。诗人在第一句就产生了诗人的境界,这境界说平时没有下雨的渭城在清晨送别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朝雨,多么美好!客舍青青柳色新,是无须解释的,客舍原来刷成青色,现在恢复了青色,和柳树相比,柳树色彩更青,是清洁,洗擦,与第一句“尘”对应,想起无尘的世界,从境界上可以产生联想。劝君更进一杯酒,不要被现在美好的景色迷惑,您是要出征的人,还是再喝一杯酒吧,昨晚的温馨和在清晨送别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朝雨,不能让您忘掉艰辛,作者直接用“酒”字,出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酒文化,是第三重境界。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说您的艰辛,当您到了阳关,将要西出阳关的时候,就可能看不到一个从前的朋友了,这是第四重境界——前面的三句是喜剧,让人十分温馨的时刻,就是在第三句的劝酒,还是温馨的,有朋友或歌妓或亲人在左右。第四句却是很知己的朋友的告诫,当您要西出阳关的时候,就可能看不到一个从前的朋友了,“惜别”凸现,也许就是诗人思想修养——境界的交流了。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以悲剧结尾的作品了,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打碎的艺术形式

3《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

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是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的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他而努力,为他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第三篇:唐宋词鉴赏心得

唐宋词鉴赏感想

工物系2010011749张璇

怀着崇敬的心情上完了十五节课,也跟着王老师一起走进了唐宋词的神秘殿堂,体味那长短之间、平仄之中蕴含的词之美妙,感受那历史变迁、朝代交替背后的史之厚重。在课上,我最喜欢听老师讲自己的经历,几十年岁月的沉淀让您的话语掷地有声,挫折的日子被您轻轻从嘴里说出,好像一个旁观者在讲述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这是怎样一种豁达和洒脱!您在讲到苏轼《定**》的时候说“我非常欣赏苏东坡的这句话‘一蓑烟雨任平生’,穿着普通的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什么事情都会过去,就像自然界的风雨一样,一会就过去了,没有过不去的烟雨。”其实,这正是您亲身经历的概括。

我也喜欢听老师和您的爱人的故事,《回眸》那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被我找来细细品读了许多遍,记得您在讲秦观的“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时,曾经动情地告诉我们您与您的爱人如何走过那些风雨飘摇的日子,您也告诫我们“不要相信社会上所谓的高富帅,那些都是靠不住的,真挚的感情不能靠外界去衡量”。这是人生的大道理啊,听罢,我铭记在心。

除了人生经历,老师教给我们的质疑、批判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您在讲陆游的《卜算子》时,提问我们“零落成泥碾作尘”这句有何不妥之处,当时我在您的提示下也想到了没有车的地不能碾作尘,但是因为太胆小终究是不敢大声说出来,作为一名工科生以前我只知道自然科学是可以被质疑的,没想到利用“逻辑推导”的方式也能还原词中的场景,也能质疑古人!这点让我欣喜不已。

每次上这节课,我都感动于老师的敬业精神、认真负责态度,作为您这个年纪的人本该在家里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可是您却笔耕不辍,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实在让我们年轻人佩服。有一次下了大雪便赖在宿舍不想出门,可一想到您远离家乡、亲人千里迢迢给我们上课便觉愧疚,匆匆忙忙赶到教室时,您已经站在讲台上许久,慈祥地看着每一个孩子。十五节课的短暂时光匆匆逝去,但老师您教给我们的知识、人生道理被永被我珍藏在心底了,多年后我在遇到挫折时也许会想到“一蓑烟雨任平生”吧。

第四篇:唐宋词读后感

唐 宋 词 读 后 感

自动化92姓名:曲俊飞 姓名:32209203 电话:187519790

52一. 带“花”字的唐宋词:

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2.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3.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4.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5.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乍暖还轻冷)6.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7.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8.花明月暗笼轻露,今宵好向郎边去。(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露)9.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10.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1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12.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菌。(韩缜《凤萧吟》·锁离愁)13.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王安石《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14.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花发秋江露。(皇甫松《天仙子》·晴野鹭鸶飞一只)15.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晏几道《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幕)16.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17.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花退残红青杏小)18.花径款馀红,风沼萦新皱。(李之仪《谢池春》·残寒消尽)

19.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自发簪花不解愁。(黄庭坚《南乡子》·诸将说封侯)20.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李元膺《洞仙歌》·雪云散尽)21.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2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2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24.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春露雨添花)25.巧笑艳歌皆我意,恼花颠酒拼君嗔,物情惟有醉中真。(贺铸《浣溪沙》·不信芳春厌老人)

26.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27.乱花过,隔院芸香,满地狼藉。(周邦彦《应天长》·条风布暖)28.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晁冲之《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29.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时彦《青门饮》·胡马嘶风)30.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二. 解释其中的五句。

1.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这是柳永《玉蝴蝶》词中的两句,是一首怀人之作,这句词的意思是:风轻轻的吹拂水面,蘋花渐渐的衰落凋谢了,月色清凉,梧桐树叶黄了,也开始飘落。词人因景生情,抒发了对远方故人的思念。它描写了秋天的萧景,自然无痕地流露出了孤独冷清的伤感情怀。那“水风—轻,蘋花—老,月露—冷,梧叶—黄”是多么言简意丰地勾勒出了一幅清幽凄冷的暮秋图。凄凉的秋景为全词做好了情感铺垫。表现出了词人的孤独和伤感。柳永(?-约1053)字耆卿,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青年时过着“暮烟朝欢”的日子,屡试不第,仕途坎坷,一生落魄潦倒,独已词著称于世。他的词多写羁旅旅行和离别情绪。音律谐婉,含蓄蕴藉,雅俗共赏。他在慢词发展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这首《天仙子》是词人张先作嘉禾判官时,以病眠,不赴府会有感而写。这是下阕的开头两句,意为:河边沙滩上有鸳鸯双栖,十分的闲适,月亮冲破了云的包围将月光洒在了地上,照在了花朵上,映了一地的花影。这两句词中充满了富有情意的自然美景,更示反衬了作者的孤寂和凄清。句中“弄”字用得很神,将一切都写活了,富有生命感,这样动静结合,极富情感。全词实际上深刻表达了词人的无奈、伤感失意的情感,感慨时光易逝,青春难再!哀叹自己的老而无为,韶华不再!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人(今浙江湖州人),他曾任吴江知县、永兴军通判、渝州知州。其词早年已小令为主,晚年以慢词为主与柳永齐名。作品多抒离情别绪,他的词多纤巧华丽,也有含蓄隽永者。

3.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这是晏殊《清平乐》中的两句,意为:紫薇花、木槿花都要残败了,黄昏时斜阳照着残花。这首词写景抒情,抒发了词人淡淡的忧愁。词的上阕以秋风落叶,但未见其悲愁,而是一种陶醉——金风细细,夜夜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下阙则描写了秋日景色——在夕阳斜照的黄昏,双燕南归的季节,一丝凉意袭上银屏,也袭上心头!从这可看出这首词很好的体现了晏殊词的温润秀洁和婉而明丽的艺术风格。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他七岁能文,真宗景德初年以神童召试,并试廷中。他一生著作丰富,他的词主要表现富贵人家精致气象及闲愁闲绪,有深婉含蓄的风格。

4.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这几句词出于欧阳修的《浪淘沙》,是一首怀友之作。意为:今年的花比去年的红,只怕是下一年的花开得更好,不知道能与谁共赏?抒发了景还在,人却不在的感慨!作者暗地感慨!“可惜”两字将感情更递进一步,花开花落,岁月匆匆,知与谁看明年的花,这其中包含无尽的感伤和迷茫,一个诘语强化了感情,引起共鸣。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他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他也因此屡遭贬谪。他反对浮艳的诗风,他在诗、词、文均有较高的成就。其词以写恋情游宴、伤春怨别的题材为主,词风深婉清丽。

5.春露雨添花,花动一山色。(秦观《好事近》·春露雨添花)

这两句是秦观的《好事近》,它写的是梦境,是咏春词。意为:春天的雨露将花儿从沉睡中唤醒,走在山间小径上看到漫山遍野美丽的鲜花,它的美丽让整座山都充满了鲜活的元素,更加美丽动人。其中这句“雨添花”的“添”字写得极为准确生动,仿佛花不是从地上长出来的,而像是雨给路上山上“添”上去的。花动山一色的“动”字也用得十分精当,它将一切都描写得得生动可人。写出了春天的特色万物苏醒,花鲜柳青,让人感觉到了满山的春色。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神宗元丰八年进士,一生屡遭贬谪,病卒于放还途中。文辞为苏轼欣赏,是“苏门四学子之一”,尤以词负盛名。其词风格婉约,多写男女情爱、离愁别绪。

第五篇:唐宋词读书报告

唐宋词读书报告

词源于诗,是诗歌的一种变体,最初称“曲子词”或“曲子”同时也是一种音乐文学,词体虽句式参差,但“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言必称诗词,可见诗与词是颇有渊源的。词兴起于唐,早期的文人词多出自中唐,故词产生于初唐,中唐以后方开始流行起来,到了宋代便逐渐脱离音乐,独自成为一种特殊的抒情诗体,于宋代大放异彩,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殊成就。

(一)唐宋词的发展脉络

词由唐代“燕乐”时兴起,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导致了以娱宾遣兴为目的的曲子词 流行,吸引文人参与创作。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被誉为“百代词曲 之祖”。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是词中小令的杰作。后经温庭筠、李煜、冯延巳等发展,到宋代迎来词创作的高峰。

词发展到宋代,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前人有“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 深”之说,认为北宋词尤争气骨,南宋词则专精声律。由此将宋词划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由宋初一直到仁宗天圣、庆历年间,是北宋词的初期,晏殊、欧阳修等词人,承续“花间派”和南唐词

而有变化;由仁宗天圣、景佑开始,直至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是北宋词的创造 时期,柳永、苏轼、秦观等大词人,成为了推动宋词发展的关键人物;由哲宗末年到汴京沦陷以前,是北宋词的总结期。在此时期出现了“集大成”的词人周邦彦。此外,北宋灭亡前后的李清照等南渡词人的主张和作风,与北宋词的联系较为紧密。

宋室南渡后,词坛的风气发生了变化。南宋初期的词人作词,多受苏轼“以 诗为词”的影响,以词言志抒怀,籍以激励人心,恢宏士气,这方面以辛弃疾成就最大。辛弃疾把东坡词风带到南方并发扬光大,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此为南北宋词坛风气转折的一大关键。此外,李清照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朱敦儒承苏轼词风而走向放旷自适,在旷放的基础上形成了看破红尘的隐逸风调,有“朱希真体”,分别代表了当时宋 词发展的两种走向。南宋中后期,以姜夔为的开山大师的清雅词派兴起。自此之后,词人们取径各异但都追求雅致,致力于人工雕琢以胜天巧,其锻炼之精深,音律之闲婉,皆前所未有;但也因此而伤于自然,由雅俗 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措辞工整,但是缺乏鲜活灵

气。在北宋、南宋两个时期,词经历了发展、成熟以至蜕变的过程。宋以后,词体虽未亡,但已是尾声余韵。

综观唐宋词史流变的历程,虽然作家众多,作品繁富,但是,真正具有里程碑地位的词人,只有五人:(1)温庭筠及花间词派,奠定了词为艳科的基本属性,界定了诗庄词媚的分野,温词的服务对象、写作对象是皇帝及达官贵人,因此风格雍容华贵,含蓄蕴藉,可以称之为听者之词;

(2)柳永为歌伎所写之词,其所服务对象、写作对象多为底层下人,因此,以“俗”为其审美特征,可以称之为歌者之词;

(3)苏轼以大诗人、大文学家的身份写词,即所谓“以文章余事作词”,其读者对象首先是知识精英、上层文人,故而发生了“以诗为词”的变革,可以称之为诗人之词。苏词的本质意义是变柳永之俗词而为雅词;

(4)苏轼之后,由于其“雅词”中的豪放的因素,与词体本身的属性相悖,故而一时尚未被词人接受,但是,其中雅的因素却被后人光大,其中当以周邦彦为代表,清真词以赋为词,使词体进一步雅化,并出现了工艺化的苗头,开启了下一个里程碑的方向,可以

称之为赋者之词;

(5)由苏轼发韧的雅词,其豪放的因素,与时代的风云际会,遂有辛弃疾一派的词作;而其“雅”的因素,则经历了清真词的整合,到姜白石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白石以终生布衣清客的身份写词,并以写词为生,势必对词体的艺术构成及其审美特征产生深刻之影响,譬如词的工艺化、高雅化、朦胧美等,可以称之为清客雅词。

以上五位词人,因其所处词史地位不同,时代环境不同,本人的社会角色不同,作词的目的及其托寄的读者对象不同,因此,创作出了不同审美特质的词作。而这些词人词作,由于代表了词史发展的方向,切合了时代审美潮流发展的趋势,从而成为了标志每一个新的畛域的界碑。

唐宋词主要分为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流派各有其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二)代表作赏析

1、婉约派

《鹊桥仙》 秦观【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词句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含蓄,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起 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此词的结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秦词清以丽和婉出之,风格遒上,情致幽远。不仅使慢词复归于淳雅,而且在令词方面多有不俗的表现,善于抒情,被称为“古之伤心人”。

2、豪放派

《江城子》 苏轼【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词是苏轼在熙宁七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词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四十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聊且要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

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即言行走之快,可见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在大幅度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以魏尚自喻,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唐宋词是我国古代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它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徜徉在我国词作的海洋里,常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或感叹或痴迷。了解我国唐宋词的发展演进历史,提高对唐宋词的鉴赏能力,不仅能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诗作中阐发的哲理同样能在生活中给我们很多的启示,甚至我们能从中获得非凡的创作的灵感。所以在享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物质资源时,也要注重从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促进精神世界的发展。

下载读唐宋词感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唐宋词感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宋词读后感(推荐)

    婉约之美 豪放之雄 ——浅析唐宋词发展 姓名:程竹仪学号:19111227 学院:信息科技学院班级:信息112班摘要: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唐宋词的两大主要派别。通过浅析婉约派与豪放的发展历......

    唐宋词的发展

    唐宋词的发展 第一节 词的起源和发展 一、词的名称、起源 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为它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五代称为曲、曲子词、词等。它在初唐出现,在中唐得......

    唐宋词论文(选读课)

    唐宋词 一、摘录 1.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凝碧旧池头) 2.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暮春》(更能消几番风雨)......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我特别喜欢《唐宋词十七讲》的两点,一是从人划分出部分,在作者风格和词之演进历史上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但同时叶先生也使用了西方的理论来为......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古人云:“诗言志,词言情。”我对诗词的印象大抵也是如此。 在《唐宋词十七讲》中,迦陵先生对于东西方文艺的差异,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以积极的姿态......

    唐宋词愁情赏析

    唐宋词愁情分类赏析 唐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瑰宝,数量巨大。在这众多的宋词中,写愁情的词不能不被注意。烦愁、闲愁、旅愁、乡愁及缠绵之愁、无奈之愁,内容从风花雪月、春......

    《唐宋词研究》复习思考题

    (0084)《唐宋词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默写 柳永 雨霖铃秦观 踏莎行 辛弃疾 摸鱼儿 温庭筠《更漏子》 姜夔《扬州慢》 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 柳永《八声甘州》 周邦彦《......

    唐宋词有感(共5篇)

    唐宋词“愁”情分类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正如刘禹锡所言一般,大多数人对秋的感受是寂寥之感,然唐宋词亦有它的经典之味。这一经典之味,便是涵盖其中的愁之味道。 每每提到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