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8:1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第一篇: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最近,市政协教科委组织有关专家委员组成调研组,在李瑞副主席的带领下,就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课题开展了调查研究与研讨论证,并赴广州、深圳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几年来我市文化建设主要成就

近几年来,随着榆林经济的飞速发展,榆林市文化事业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就。

(一)文化精品不断涌现

近年来,我市文化创作与文化演艺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精品。歌曲《在这片土地上》荣获陕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吉祥腰鼓》荣获全国群英奖,《三边轶事》、《西口情》两度获得全国青少年舞蹈大赛金奖,《陕北大秧歌》荣获全国民间舞蹈展演活动金奖,市舞协各类作品获省级以上各种奖项300多项。

歌舞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戏剧《嘎达梅林》、《牛二蛋与马寡妇》分别获中国戏剧文学奖,曹禺戏剧奖。市文工团创作的现代戏《无事忙》、《分分离离总关情》获国家级创作奖。

其他诸如小说、散文、诗歌、影视剧等创作也呈雨后春笋态势,佳作不断涌现,极大的推动了我市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了全市的文化繁荣。

(二)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资源不断得到保护与发展

近些年来,榆林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发掘与保护。手工艺术方面像剪纸、泥塑、根雕、石雕等都得到了不断发展,特别是榆林剪纸、绥德石雕等民间艺术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初步迈出了向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民间说唱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横山说书、清涧道情、伞头秧歌、腰鼓等在丰富民间文化生活方面有较大市场,民歌音乐方面,陕北民歌、信天游、酒曲、唢呐等在节日庆典及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发扬广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丰富的人文及宗教遗产带动了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

1、人文历史景区如镇北台、红石峡、统万城等,近几年接待游客数量剧增,旅游收入大幅增长。

2、宗教庙会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地方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如白云山道教文化景区逐步成为西北著名道教文化游览胜地。此外,神木二郎山、镇川黑龙潭等也日益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注入活力。3、大量古迹的修复保护为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榆林古城步行街、古城墙、凌霄塔进行了维护修复,使塞上名城“六楼骑街”风采再现。

4、红色文化资源在宣传中国革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沁园春*雪》诞生地袁家沟,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毛主席东渡黄河景区等都成为榆林文化旅游业的亮丽风景线。

5、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为榆林的文化传承以及促进榆林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目前,我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址15项。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使榆林的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四)文化节会在榆林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截止2009年我市共成功举办四届旅游文化节,为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大型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如《走向辉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书画摄影展,陕北民歌军营行等文化活动,促进了榆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3、文化论坛如陕北民歌城市高峰论坛、世界民歌论坛、和谐发展——白云山论道等大型文化节会活动都为宣传榆林、展示榆林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五)“书香榆林”活动促进了榆林公共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开展书香榆林建设活动。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社区、书香新村,在榆林不断涌现;送电影、送书籍、送文艺等文化下乡活动如火如荼。对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丰富市民精神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实施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市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榆林大剧院、新闻大厦等重大建设项目均纳入建设议程。此外,全面修复改造榆林、米脂等七个影剧院、吴堡等六个县级图书馆、绥德等7个文化馆及神木等4县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建设任务,为榆林公共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我市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但文化体制改革起步晚、进展慢,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与我市迅猛发展的经济实力很不相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文化大市的要求也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化水平较低,比重占经济总量很小

2009年我市文化演出、电影、艺术培训、文化娱乐、民间艺术、网络文化、文博旅游、音像制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文化产业总产值为4.78亿元,占全市GDP的0.7%,远远低于周边延安、鄂尔多斯等城市的平均水平,产业化程度较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很小,自我发展能力也较弱。

(二)缺乏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及知名品牌的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文化机构621家,数量虽然不少,但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产品很少或没有,规模小、实力弱、组织形式单一,全市没有骨干文化企业可以承担引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

全市无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无文化产业园区,没有形成辐射全省乃至影响全国的标志性文化产业基地,因而在文化产业行业形不成拉动效应。

我市知名文化品牌在数量上应当说不少,尤其在民歌方面,如《三十里铺》、《兰花花》、《五哥放羊》、《赶牲灵》、《走西口》等,但没有精心打造形成精品,大多以单一的演唱为其表现形式,对潜在价值挖掘少,内涵延伸少,未形成衍生产品和产业链。此外,如镇北台、统万城这些在全国应属知名度很高的人文遗产,由于宣传包装不到位,产业化运营不足,因而其潜在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形不成核心竞争力。

(三)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滞后

我市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但产业化发展路径不明晰,缺乏长远统一规划和协调机制。近年来表面上各种文化活动、外来演艺演出十分繁盛,但其处于自发和无序发展阶段,缺乏主题或主题散乱,对榆林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不大,总体上还处于迎合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需求盲目释放。

(四)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匮乏

1、榆林高等院校少,文化产业专业研究机构少,文化人才培养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现有的文化艺术人才未能合理利用,基本上各自为阵。尤其是创意设计、动漫、网络等新兴文化产业人才更是十分短缺。

3、事业型、创新型、懂文化、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一将难求,资源虽丰厚但缺乏将资源转化成效益的人才,这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4、缺乏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激励的规划和机制。

(五)人文旅游内涵浅、效益低

榆 林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基本处于原生状态,内涵浅、效益低。

1、景点零散,内容单一,可游可看项目少,没有进行系统整合。

2、很多景点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挖掘少、宣传少、展示少。

3、无衍生产品,未形成产业链,文化旅游尚处于观光游的初级阶段。

(六)鼓励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我市虽然资金雄厚,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处于成长期,风险较高,如果这方面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就会处于观望状态,望洋止步。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处于整改阶段,实力相对较弱,融资能力十分有限,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支持上也心存疑虑,因此,急需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七)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存在误区

1、根据调研座谈,我们感到部分人对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意义认识不足,在推进体制改革中有一定的畏难抵触情绪。

2、认为发展文化产业是纯政府行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的推动、提高和丰富人民生活的作用认识不足。注重文化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或轻视其经济属性。

3、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同起来。最近我市举办的一些文化产业研讨会以及有关文化产业的研讨文章,在对文化产业整体思路上未能跳出文化产业即旅游业的认识误区,未能触及到更深更广的领域。

4、文化体制改革的宣传动员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整改氛围,在文化生活中只有公益事业概念。缺乏文化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形成经济新增长点的认识。

5、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增加文化产业投入等方面,不能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文化产业的发展,显得重视不够。

三、榆林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当前我市文化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广大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地位。我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加上科技迅猛发展,文化传播渠道不断拓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市应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化认识,把“文化强市”上升到战略高度

榆林区域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完全具备建设文化强市的条件和优势。把“文化强市”上升到战略高度,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或文化发展纲要,对榆林的全面振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文化强市将极大提高榆林全市市民的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成为促进榆林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文化强市又是调整改变榆林以能源资源发展为主的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文化是清洁能源,文化产业是低耗能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优化榆林经济发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和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管理体制

1、文化产业涵盖内容广泛,关联性强,市场化程度高,客观上需要一个能够实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的管理机构。建议成立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由市委或市政府领导任主任,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负责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协调、组织、指导工作。

2、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按照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目标,将其列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把完成目标任务情况作为考核县区及有关部门的重要内容。

(三)以改制为契机,整合资源组建骨干文化企业

借改制之机,将我市转制企业如演艺娱乐、广告印刷、民间艺术、影视传媒、文化经纪等方面的人力资源以及优良资产、高端技术等分别整合成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比如,整合榆林镇北台、红石峡、古城步行街、沙地植物园等旅游文化生态资源,组建榆林市旅游集团公司,整合榆林民间艺术团和榆林市文工团等文艺团体,组建榆林演艺集团公司等等。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使资源得到充分发掘利用,培育引领榆林发展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

(四)建立发展文化产业深度合作机制,促进榆林文化产业发展

榆林在高科技方面处于先天不足状态,因此与科技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尽早、尽快联盟,依靠科技创新来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

与国内、省内知名大学及文化专业研究机构、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创作展示榆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每年推出一到两部反映榆林地域文化、榆林历史及榆林风土人情的影视作品。每年制作发行一批陕北民歌手演唱的以陕北民歌为内容的MTV作品。着力打造知名文化品牌,用广播剧、电视剧、秧歌剧、电影、舞蹈、动漫等表现形式对历史文化知名品牌《三十里铺》、《赶牲灵》等进行改编,将这些资源产品化、市场化、规模化,逐步达到多样化,改变过去单一表现形式。

与国内有影响力的电视台或传媒公司合作或买断一档栏目播出权,创办榆林大舞台。有计划分步骤推出榆林戏剧、剪纸、说书、工艺雕刻、民歌演唱、秧歌、腰鼓等反映榆林黄土文化、体现边塞风情等宣传榆林形象的文化艺术精品。

与高新文化科技企业联姻,依托榆林丰富文化资源素材发展创意、艺术设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其向产业化发展。

(五)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扶持和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

根据榆林旅游文化资源禀赋特征,要重点打造以边塞文化、陕北黄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精品。

——打造红石峡、镇北台景区。把沙漠生态植物园、镇北台、红石峡融为一体进行规划,打造榆林标志型旅游文化品牌。

延伸恢复镇北台东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明清长城,西与红石峡景区连接,形成大漠景观走廊。

在红石峡或镇北台区域建造反映历代边塞文化的边塞诗词碑林,增加游览文化内涵。

修复镇北台历史上的附属建筑,如款贡城、易马城,充分体现和展示榆塞边关的历史文化,改变镇北台孤立单一形象,增加可游产品和内容。

将镇北台、红石峡之间改造成展示民间工艺、文化艺术品的文化走廊,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包括雕刻、泥塑、剪纸、纪念饰品、榆林小吃、民间艺术演艺等,丰富和创新景区文化旅游。从红石峡到镇北台,游客以步代车,满足吃、行、游、购、娱的需求。

——打造古城一条街,出台优惠政策,恢复茶馆、酒肆、豆腐坊、铁匠铺等体现原生态风貌的产品。——打造统万城、杨家城景区。在统万城、杨家城原址附近重建统万城与杨家城,展示匈奴王国的强悍与风采,展示和演绎杨家将满门忠烈、脍炙人口的传奇。

——开发陕北黄土文化资源,建设陕北文化民俗村或陕北黄土风情园。

——打造旅游文化精品,通过文化名人打造演艺精品,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台极具国内外影响力的、反映榆林地方文化特色,具有榆林标志意义的大型文艺实景演出,使其成为面向旅游市场的又一精品,进而促进旅游业发展。这是外地成功发展旅游业对我市很好的启示。

总之,让展示边塞文化与陕北黄土文化,成为榆林旅游的两张靓丽名片。

(六)完善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使用引进的政策机制

推动榆林文化产业发展关键在人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确立人才优先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完善人才规划、培养、使用、引进、管理方面的机制,并尽快出台配套政策,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拓展人才培养领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批文学创作、影视剧创作、编导、戏曲创作、动漫制作的领军人物。应建立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和文化旅游学校。

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予他们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在职称评定、培养使用、奖励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

大力引进大批文化产业方面懂策划、懂管理、懂经营的人才,引进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研发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占据文化科技制高点的人才。

在我市营造一个文化创意人才、文化技能人才、文化营销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研究人才快速聚集的氛围。形成一个孔雀飞榆林的生动局面,营造吸引人才生存、成长、创业的良好环境。

(七)政府主导,推进多元化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市级财政应增加文化产业投资预算,“十二五”期间应至少投入100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振兴发展榆林文化产业,重点在旅游景区、演艺娱乐、文化园区、文化会展、文化传媒等领域增加投入并逐步扩展到其它领域。建议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榆林市民间资本雄厚,尤其是部分能源企业苦于市内没有好的投资项目,资金闲置或流向市外。相反,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我市处于初级阶段,项目众多但投资不足。应大力发展集体、股份制、民营、个体及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市政府可选择两家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对我市现有文化改制企业或市内旅游景点进行注资重组打造。可以考虑将红碱淖等景点交由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探索投资收益分配的合理机制,让民间资本优势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应给予积极的政策扶持和服务管理,促其健康发展。这样,既可使资金进行合理流动,也能达到使企业实现产业调整和结构转型,对全面发展我市文化产业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

(八)充分发挥文化节会的平台作用

我市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旅游文化节,在规模、规格、影响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应当进一步发挥其功能,扩大其影响。

节会期间,应邀请央视等主流媒体参加,同时在中央台、凤凰台制作广告片,强势宣传,形成广泛影响。要把节会办成展示产品、促进文化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会,尤其应把我市的特色文化通过盛会得以充分展示,催生产业化。通过节会把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每年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与推广。

通过文化节和文博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把我市文化旅游节会活动打造成精品,在吸引参会团组、机构,扩大展会面积、参加商数、观众数量方面,进一步有所创新,把文化旅游节办成西北、全国乃至有世界影响的盛会,成为榆林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

(九)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发挥基地的带动效应

设立园区和基地是文化产业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和实现集约化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

我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首先作好文化产业园区规划,成立园区建设机构,为文化产业提供研究、生产经营场所,提供办公、通讯、网络等服务设施,降低入园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

把园区建设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提升产业园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达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

第二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挥工商职能作用 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近期组织力量对镇江市丹徒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开展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助推文化产业发

展有所助益。

一、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丹徒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或无力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创意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些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产品销售多以自行销售模式为主,不能有效地推广产品。

市场程度低,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导致企业不愿意把重点放在品牌培育和内容原创上,习惯于“贴牌生产”,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经营机构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尽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小。

市场秩序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占经营总数的80%以上,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文化活动场所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扰乱经营秩序,扼杀原创精神。

二、问题成因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此外,文化产业的7大门类:电影、广播影视、报刊、出版、音像、娱乐和广告,分别由广电、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对整个产业缺少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80%以上的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融资方式极为单一。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条件愈加严格,无法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致使文化产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体水平提升不快。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文化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不成正比。受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额消费支出影响,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持谨慎态度。

三、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开展文化企业对口帮扶。一方面,实行企业联络员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做好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行定期走访、跟踪服务,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形成对内对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来引资文化项目,实行提前介入,上门服务,扶持引资企业与本地文化项目尽快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文化企业提升广告策划宣传能力,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广告投放成本,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

积极培育文化商标,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大商标宣传力度,向企业宣讲商标知识,提供商标注册咨询服务,宣传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帮助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商标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二是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等注册成商标,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文化类商标保护力度,对涉及文化企业的商标侵权案件,建立维权“绿色通道”,组织力量查处。对涉及商标争议纠纷,积极协调、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激发新兴行业发展活力。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联合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坚持文化产品研究与开发相结合,使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巨大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各特色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走集聚化、集团化道路,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企业竞

争力。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联合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争取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积极提供助企融资和行政指导服务,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股权出资登记职能,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言政府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引导和吸收非文化

部门、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一是将文化产业列为保护重点,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和检查,并加大与文化、广电、新闻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文化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二是开展整治净化行动,对网络、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场开展集中清理整顿,从重从快打击各种侵权盗版、淫秽色情、发布虚假广告及“黑网吧”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倡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娱乐性、丰富知识性和审美教育性,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四是充分发挥工商监管职能,主动参与部门合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篇:县级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级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邵阳××县组织开展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调研表明:近几年来,××县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文化产业总值偏低、结构不合理、规模程度不高、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总体上说离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目前状况

1、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分类及布局

按照国家文化产业领域的分类分项要求划分,××县文化产业主要有文化演艺类、文化休闲娱乐业类、网络文化游戏服务业类、文化旅游业类、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类、印刷业类等六个大类。文化演艺类有国有剧团1个,即××剧团,但只保有牌子,人员老化,现已全部退休,由县财政全额供养;民间文艺演出团体42个,从业人员520人;专门表演场所2个,其中××剧院为国有单位,兼有大会堂功能,从业人员3人,××电影院改制后为个体所有制企业。文化休闲娱乐业有游戏厅22家、歌舞厅2家、文化休闲广场1处、个体书店12家。网络文化服务业主要有县电视台1家,有线电视台、广电网络公司1家(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网吧37家,其中县城内11家,各乡镇主要集镇中心26家。文化旅游业主要有白云岩和白水洞2个旅游景区、赛双清公园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2个公园、1家旅行社。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主要有8家音像制品销售店。印刷业有10家印刷包装厂,主要生产文化用品和商业包装用品。

2、文化产业行业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文化产业国有成份较少,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生产经营以市场为主导,政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调控。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①演艺类:年内创产值(收入)523万元,其中国有文化馆从事文艺辅导、艺术培训,年收入3万元,民间演艺团体年收入520万元。

②文化休闲娱乐业年收入136万元,其中游戏厅收入66万元,歌舞厅收入10万元,书店收入60万元。

③网络文化服务业年收入1684万元,其中××电视台广告收入95万元,广电网络公司收入1295万元,网吧收入294万元。

④文化旅游业创收入238万元。

⑤文化用品设备销售创产值28万元。

⑥印刷业总产值800万元。

综上,全县文化产业解决劳动力就业1600人,实现产值总计为3409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0.071%。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问题:尚未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理性共识,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社会动力。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未能合理进入决策层面的议事空间。县级党委政府注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完全正确的。问题是,作为社会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发展,往往处于被忽略状态,无论地方发展方略,甚至连“十一五”规划等各类地方发展纲要或发展目标,较少见到“文化产业”字眼,县财政亦没有编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预算,难能形成以“抓工业的工作力度、抓农业的认识高度”促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导向,以致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明显不同步。

二是相关管理部门未能给予文化产业发展以科学合理的工作定位。文化、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往往侧重于文化、广电行政日常管理,更多关注纳入政府考核范围的文化、广电事业发展,对于主要依托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足够合理的科学认识,较少关注,较少研究,没能理直气壮地、科学合理地向(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党委、政府提出可行性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未能进入地方发展规划笼子,未能引起决策层面的高度重视,与主管部门积极宣传造势、主动争取支持作为力度不到位不无关系。

三是文化产业经营者大多无有做大做强行业的追求愿景。由于以自主经营、小本经营、就业型经营为主,文化产业经营者往往但求小利润、不求大效益,因而不能“放眼看世界”,紧跟时代发展脉络,不断吸收现代科学营养,做强经营行业;不能增大行业规模,实现强强联合,形成集约优势,做大文化产业。面对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湖湘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大好发展机遇,既缺乏趁势而上的动力感,也不具备必需的对接能力。

突出问题:尚未建成主导产业领军、结构布局科学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规模张力。

一是没有一个能发挥主导领军作用的支柱文化产业。××县经济欠发达,除赛双清艺术节和全国诗词之乡以外,没有典型的特色文化现象,培育主导文化产业存在先天不足,只能任由市场调节。

网吧业有利可图,大家争办网吧,民间乐队能谋生计,人人学吹小号。行业规模完全由民间组织或个人自发形成,自然不可能成规模、有水平、上档次。要培育拟或包装一个标志性支柱行业,发挥其主导领军文化产业的作用,短时期内恐难成军。

二是现有产业结构布局不够科学合理。××县现有六大类文化产业,多为传统型消费类行业,结构单一,没有适应现代发展

需要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特别是文化科技新产品研发、应用与推广,文化市场创业信息服务、文化产业投资服务,动漫文化、文化会展、文化旅游业开发等尚未起步,仍是盲点和空白。

三是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偏散。全县文化产业除广电网络公司捆绑在省广电网络公司外,其余基本上是个体经营、无文化产业集团或产业公司。无论是单个企业,或者在某个行业系列,没有一家具有规模优势,文化部门曾在网吧业推行合并集约经营,但仍未产生理想的集群效应。目前为止,全县没有一家产值上千万元的文化产业或文化项目。

重要问题:尚未整体性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经营理念,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竞争活力

一是没有树立大市场集约化经营意识。文化业主囿于小资本、小行业、小范围“三小”经营,既小气无力,以致无序经营,又缺乏协作,难已形成气候。因而社会影响力小,市场竞争力弱,这种“弱小”型行业,实难赢得更多、更优的社会成果份额。

二是没有树立前瞻性市场评估意识。文化业主有的追求短期效应,热衷于投资成本低、收效快的行业(如网吧、民间乐队等),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规避风险意识,导致争占坐位甚至相互撞车。有的选业不准(如印刷业),盲目上马,一遇行政管理吃紧,出现经营链条断裂,甚至直接导致破产倒闭。

三是没有树市场营销创新意识。文化业主习惯于传统化,一般性市场经济模式经营,不能“走出××”求发展,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规模效应好的经营项目,不断学习外地同行业先进的经营方式,积极引进先进经营经验和优秀经营人才,几年一贯制,甚至多年一个样,产业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合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要认真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重点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进领导议程、进发展规划、进项目笼子“三进”工作,赢得话语权,争取发展空间。重点做好承接先进地区文化产业转移基础准备工作,提升承接能力。

二要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骨干项目。××县应重点培育赛双清艺术节、文化旅游、文化演艺和文化会展博览等品牌项目和骨干企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成立相当经营团队,引进战略投资者。赛双清艺术节是××县的品牌文化,每2年一届,在全市全省影响较大,过往九届均为政府举办,交由民营团队承办,可期做大规模,形成产业效应;依托白云岩、白水洞2个旅游景区和龙山森林公园、资江风光带,打造邵阳市后花园;组建一个县有演艺团体,规范指导民间演出活动;利用近城优势,建造会展博览中心,承接全市文化会展和博物展览。

三要开辟一个规模化专业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在众多的园区建设中,文化产业园区理应有一席之地,要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并组织专门班子和人员进行可行性考察论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步伐,“筑巢引凤”,重点发展对接文化产业转移的项目和为湖湘文化产业提供基础服务的配件式产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四要整合优化现有文化产业。按照集群化组合、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总体要求,做好文化产业升级换代各项基础工作,力促现有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增长极。

第四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积极培育推进,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将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情况报告如

下:

一、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两馆一站”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文化馆、图书馆先后被评为省级三级达标馆。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6万多册,年订阅报纸杂志140余种,现正积极推进“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两个乡镇农村网络培训学校的建设任务。县民族歌舞剧团建有练功房一处。1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报上级批复,目前泗南江、雅邑乡、坝溜乡、景星乡已经动工建设,其余乡镇也将于近期内动工建设。建成农家书屋11个。双胞之家网站开通营运两年,加大了对外的宣传力度。

(二)文化市场发展现状。目前全县共有游戏室2家、歌舞厅11家、文化广场2处、书店5家,棋牌游艺室101家。网吧14家(县城12家,通关镇2家)。文化用品销售18家,音像制品销售9家。印刷厂3家,打印店11家。基本形成了文化演艺、网络文化、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印刷、文化用品等6个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总营业收入1200万元,缴纳税费11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310人。全县文化市场呈现繁荣、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文化资源现状。①哈尼文化。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人传承着数量浩瀚、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服饰、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哈尼族口传叙事长诗《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玛箐格卡呃呐玛坡》、《阿迷车》等一批散落于民间的原生态歌曲。结集出版了《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县民间故事》

一、二集,《县舞蹈集成》、《魅力》(-)、《阿增刊》(歌曲)、《双胞迷城:》、《哈尼文化丛书》(6本)等书籍。哈尼族9个支系的歌舞乐,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哈尼风情:魅力》节目的录制,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进行了连续播放。以“阿迷车”为主线,独立创作、编排了反映哈尼族迁徙史和发展史的大型歌舞史诗《阿迷车》。②回归文化。县城驻地联珠镇建有融天文、地理、科普为一体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并被列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回归线把县城一分为二,使县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北回归线文化,更使的自然、气候、生物、人文变得多姿多彩,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独特性。③双胞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县境内生活着1000多对双胞胎,其中,北回归线穿过的村寨就有600多对,其双胞胎密度之大是世界罕见的,近年来,随着县委政府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体的大力宣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双胞文化。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全县现有文物103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目前已向游人免费开放,逢年过节,香火旺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溪古镇的建筑为明末清初的古式风格,“一颗印”、跑马转角楼等建筑形式与中西合璧的建设格局,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保存下来的建筑风格,加之是护国将军庾恩旸故居,历史人文气息较浓,目前正进行二期修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的新抚岩画弥补了我市没有岩画的空白,使县乃至普洱市的文明史都将前推千年。

(五)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我县自以来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哈尼民风民俗为看点、双胞胎为卖点,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节暨哈尼太阳节”,向世人亮出了“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靓丽名片。“两节”期间省内外客商与我县共达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项,协议总投资为11.72亿元,共接待游客达11.3万人次,同比增长8.7%,旅游综合收入达169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1%,并被人民网等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活动之一。

二、文化产业培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县内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只有文化馆、图书馆达到省三级馆标准,乡镇文化站建设比较落后,设施设备简陋,全县无供演出的剧场或影剧院。二是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群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机构不健全,缺乏完整的文化

产业规划。文化产业涵盖面广,主要包括媒体传播业,出版发行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体育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制造业、民间工艺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等十大产业。针对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规划尚未形成。一是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构来主导分析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二是缺乏产业规划,对文化产业这一领域我县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入探索。三是对文化旅游来讲,文化与旅游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整体,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文化的经济实现形式又要依托旅游才能实现。所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系统的研究统计、分析我县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引入资金投入发展文化产业。

(三)对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活力未显现。从目前我县的情况来看,文化事业发展主要依靠县财政的支持,而整个文化市场发展仍处于粗放的状态,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规模偏小,缺乏能够举办不同类型文艺活动,同时又具有商贸等多功能的复合性文化场所。对文化产品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品牌开发力度不够。对文化资源缺少经营性、开发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战略策划和运作,通过品牌的创建、促进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较低。

三、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要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我县成为特色鲜明、品牌名优、设施先进的文化大县,真正实现“文化活县”的目标,就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发展,像抓工业建设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发展文化产业,我们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从我省来看,云南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云南文化产业实现了逆势而上,强劲增长的势头。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云南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文化产业方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道路,创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应尽快转变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充分利用我县富集的文化资源,打好民族特色品牌,发展文化产业。

(二)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人才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领导机构,深入研究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认真分析我县文化资源现状,为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文化人才储备库,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推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十二五”规划及市委党校与我县的县校合作为契机,对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开展一次全面的普查,集中人力物力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四)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力争“十二五”时期,在全县建成一批具有哈尼元素符号,布局合理的文化标志性设施。二是进一步抓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充分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促进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经济增长的物质文化资产。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更好的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建立健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的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改革。一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进行“三项制度”改革,明确岗位责任,使其更好的发挥出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二是对歌舞团进行深化改革,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实行全员聘用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实行全团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打破身份、职称,推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引入市场机制,激发活力,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三是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电影公司实行转企改制,理顺隶属关系。四是按照相关文件精神与全市统一步调组建我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变文化市场以往多头管理的局面,得到集中、有效的监管,同时创新管理方式,强化行业自律,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六)创新文化服务、引导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的终端,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又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要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市场服务水平,让消费者更加方便、快捷地接受文化产品,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造舒适的文化休闲与消费平台,有效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习惯,自己花钱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

(七)构建文化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媒体传播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民间工艺业等文化产业,建成门类齐全,运转有力的文化体系,同时建立多元的投入体制,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重点培育中国·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长效运行机制及市场化运作机制,深入挖掘、整理以“阿迷车”、“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为主线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创作出更多的文艺精品,加以打造、提升,充分利用。

第五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镇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镇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我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工作由副镇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文化建设举办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生活。目前,所有村委会都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镇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 “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

(三)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宗鹤拳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和保护力度,把宗鹤拳的宣传工作作为镇党委政府工作重点,打造以宗鹤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品牌。修葺方世培故居开发旅游景点,推动宗鹤拳文化传播。二是推进广场文化的发展。建设集文化、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娱乐阵地,搭建展示文化风情的平台,为全镇人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加大对网吧、图书市场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事业,为乡文化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镇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场地简陋、经费紧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作开展难度大,特别是以文补文方面,没有固定资金收入,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具体情况是:

(一)专业人才紧缺

由于缺乏专业文化人员的指导,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市、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

行维修,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四)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下载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年度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精选 3 篇)?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 文化市场 ? 论文摘要: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这是成都市委、市府提出的未来......

    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5.15

    武威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武威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世界白牦牛的唯一产地。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

    2009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09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国文化产业网 时间: 2009-06-09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范周 【字体:大 中 小】 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和文化产业快速发......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推荐5篇)

    工福街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社区工作人员经过全面的调查摸底,掌握了辖区文化产业的分布及规模等详细资料:有工艺美术制造厂1处、摄影扩印服务1处,群众文艺团体1个。一......

    新邵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新邵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邵阳新邵县组织开展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调研表明:近几年来,新邵县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它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的......

    县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精神,配合省市政协开展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专题调研,县政协组织人员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深入乡镇、相关企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的福建德化、永春和仙游三个县,围绕......

    2010年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