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日报:【IPR国际】如何看待欧洲“知商”盛行

时间:2019-05-13 18:2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知识产权日报:【IPR国际】如何看待欧洲“知商”盛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知识产权日报:【IPR国际】如何看待欧洲“知商”盛行》。

第一篇:知识产权日报:【IPR国际】如何看待欧洲“知商”盛行

【IPR国际】如何看待欧洲“知商”盛行

导读: 据2013报告,欧洲知商创造了欧洲GDP的40%之巨,显然“知商”群体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那么中国知商如何看待欧洲知商盛行?我盟能学些什么?

根据2013年9月30日发布的名为《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在欧洲对经济及就业的贡献》中的数据披露,欧盟4.7万亿欧元经济总量的40%、对外贸易的90%由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创造,它们包括工程、计算机及制药领域创造,它们被称为“知商”——用知识产权创造GDP的企业和个人。

“知商”不仅创造GDP,更创造就业。报告还显示,欧洲知商生态圈创造的就业岗位,35%(770万)来自于运用知识产权超过平均比率的行业。是什么造成欧洲“知商”盛行的情况?

图为欧洲知商企业空中客车公司

首先,欧洲企业非常重视自主创新。欧洲一贯以大宗出口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以知名的世界级寡头公司世界航空业巨头空客集团为例,由于持有独特的知识产权创造与管理能力,2013年空客集团净利润为15亿欧元(21亿美元),增幅为22%,利润逼近10%。很显然,“知商”是欧洲经济的主体,是欧洲发展的发动机。

其次,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方面做得比较到位。知识产权在西方国家被称为“智慧财产权”,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欧美国家是至上的道德标准。同时,欧洲国家实行知识产权制度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欧洲人自古都有知识产权意识,包括商标保护意识、专利保护意识和原创版权意识。全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有广泛的共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在很广泛的范围内已经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

另外,政府和法院对知识产权的严格执法、有效保护,也使侵权人望而却步。一般来说,欧洲国家实行知识产权制度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且较早对专利法规进行明文规定,因此欧洲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更加完善,钻空子的难处和成本都很大。

来源:汇桔网

第二篇:知识产权日报:【IPR国际】美国“专利流氓”将被遏制

【IPR国际】美国“专利流氓”将被遏制

部分专利投机公司(NPE),他们不从事生产,商业模式主要为购买专利并进行专利诉讼。此类NPE购买专利的主要目的就是收取专利授权费用以及通过诉讼寻求和解费用。由于应诉企业需要支付高昂的应诉费,且由于此前美国专利法中“判决胜诉方的合理律师费用由败诉方承担”的“例外”法规门槛过高,致使越来越多的NPE更加肆无忌。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最近判决的两个案子中,强调应采用文本解释的方法对“例外”作出解释,认为“例外”情形就是通过比较当事人诉讼立场的实质性力量或诉讼方式是否合理,进而判断该案是否与众不同。这不仅为美国专利法第285条“松绑”,使其回归立法本意,将判断“例外”情形的自由裁量权交还给地区法院,而且让深受NPE滥诉行为困扰的企业看到了黎明曙光。

近日,美国知识产权诉讼研究网站发布2013年美国专利诉讼报告。报告通过对美国法院以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ITC)所管辖的专利诉讼案件的统计分析,指出前10名的原告均为专利投机公司(NPE)。NPE滥诉的问题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根据ITC的定义,NPE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拥有专利但并不实施该专利从事产品生产的发明者、科研机构(如大学或实验室)、新创公司等,其特点是通过授权方式符合“国内产业标准”;第二类则是指拥有专利但并不实施该专利从事产品生产的实体,其商业模式主要为购买专利并进行专利诉讼。此类NPE购买专利的主要目的就是收取专利授权费用以及通过诉讼寻求和解费用。此类NPE与那些实施专利的公司相比,具有重要的竞争优势:他们不从事生产,在专利诉讼中需要提供较少的文件证据、证人证言以及律师费用,同时无须承担侵犯他人专利权的风险;由于诉讼是其主业,因此也无须担心商誉受损或员工因诉讼受到干扰。本文将主要讨论此类NPE,因为他们目前已成为中国企业开拓美国市场面临的一大负担。

难以承受的高昂应诉费

以美国337调查为例。337调查是ITC依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的有关规定,针对进口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以及其他不公平竞争行为开展调查,裁定是否侵权及采取必要救济措施的一项准司法程序。337调查的救济措施主要包括普遍排除令、有限排除令和禁止令。一旦ITC认定被告的涉案产品侵犯了原告的知识产权,侵权产品将被禁止进入美国边境。此外,美国337调查的应诉费用高昂,通常一个案件至少需要上百万美元的诉讼费用,成为被告企业“无法承受之重”。而且,即使被告最终胜诉,为此支付的上百万美元律师费也无处获得补偿。因此,越来越多的NPE将美国337调查作为压制、要挟中国企业的手段,企图通过高昂的诉讼费将中国企业拖垮,迫使企业放弃应诉,主动寻求和解,乃至退出美国市场。

据美国ITC统计,自2006年5月至2013年第一季度,由第二类NPE提起的337调查为27起,占同期发起调查总量的9%,其中成功获得排除令的案件仅有2起(低获胜率),有55%的案件最终以和解结案(高和解率)。华为、中兴两家公司自2011年8月起连续遭

遇到7起美国337调查,其原告均为NPE,其中5起已结案件,ITC裁定华为、中兴均未侵权。结果虽然理想,但两家公司为此支付的上亿元律师费用却无处寻求救济。

究其原因,则在于美国实行“律师费用由当事人自行负担”的原则。依据《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54条第4款规定,原则上诉讼双方当事人分别承担各自的律师费,除非法律或者规则另有规定。而美国专利法第285条则是这样一项例外规定,即“法院在例外情况下可以判决胜诉方的合理律师费用由败诉方承担。”但由于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为“例外”设定了过高的门槛,使得第285条基本处于“休眠”状态难以发挥功用,导致NPE更加有恃无恐。

专利诉讼屡被滥用

2005年,在布鲁克斯家具公司与杜泰乐公司一案中,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在判决中指出,美国专利法第285条的“例外”仅指存在与诉讼相关的重大不当行为的情形,比如故意侵权、以欺诈或不公平的方式获得专利、诉讼中的不当行为等。只有当原告提起的诉讼是基于主观恶意并且客观上毫无根据时,被告的律师费用才可能由原告承担。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还指出,在证据标准方面,主张对方代其支付律师费的一方当事人必须以“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案件情形属于“例外”。在如此近乎严苛的标准之下,成功获得对方补偿的案件凤毛麟角。据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首席法官兰德尔·雷德介绍,在2011年近3000件专利诉讼案件中,法院只批准了其中20件诉讼费用转移承担的请求。

然而在现实中,NPE滥用专利诉讼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大问题,就连美国白宫也专门发布《专利诉讼与美国创新》报告,指出2012年由NPE发起的专利侵权诉讼占全部专利诉讼的62%,2011年被告支付给NPE的费用更是高达290亿美元。这一现状已严重偏离了美国专利制度创设的初衷。雷德法官也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强调尽管司法系统对费用转移持有偏见,但专利法第285条在帮助被告抗衡NPE问题上却足够灵活。他呼吁法官运用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让NPE在法庭上付出代价。

“例外”法规有望被“松绑”

不过,这一状况有望在今后得到改变。2014年4月29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两起专利诉讼案中均以9:0的票数作出判决,一举推翻了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判例。判决详细梳理了第285条的立法过程,强调应采用文本解释的方法对“例外”作出解释,认为“例外”情形就是通过比较当事人诉讼立场的实质性力量(需考虑适用法律与案件事实)或诉讼方式是否合理,进而判断该案是否与众不同。因此,应由地区法院通过在个案中行使自由裁量权并考虑案件的整体情况来认定是否存在“例外”情形。关于证据标准,联邦最高法院否决了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确立的“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标准,认为第285条并未对当事人附加如此高的举证责任,而应适用民事诉讼的一般标准,即“优势证据规则”。

最高院指出,判断是否构成第285条的“例外”情形属于自由裁量权问题,上诉法院只可以审查地方法院的“自由裁量权是否构成滥用”,而不能任意推翻地方法院的判决代其行使自由裁量权。

美联邦最高法院这一立场鲜明的态度,不仅为美国专利法第285条“松绑”,使其回归立法本意,将判断“例外”情形的自由裁量权交还给地区法院,而且让深受NPE滥诉行为困扰的企业看到了黎明曙光,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被告企业成功要求败诉的原告NPE承担诉讼费用的案例。此外,相信此判决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对NPE今后的诉讼策略产生影响,有可能促使NPE改变以往大规模起诉的策略,更加注重专利的“含金量”和诉讼主张的合理性。当然,此判决对于打击NPE滥诉的整体效果也不应过于乐观,毕竟要真正铲除NPE滥诉的土壤,仅靠司法一家很难解决,还需美国立法和行政机关的共同发力。

来源:和讯网站

来自:iprdaily

第三篇:知识产权日报:IPR国际!台湾民众热衷赴大陆考专利代理人

IPR国际!台湾民众热衷赴大陆考专利代理人

知识产权日报讯,中新社北京1月13日电(记者 路梅)自2011年大陆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向台湾居民开放三年来,台湾民众报名踊跃,专为赴考而组成的“考试旅行团”蔚为风潮。

近年来,大陆知识产权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的专利统计指标首次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由于就业前景看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已成为大陆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最有吸引力及最富挑战性的资格考试之一。

随着海峡两岸经贸联系不断深入,两岸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对多元化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2010年,两岸两会签署《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2011年,大陆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在大陆参加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在福建启动试点,逐步开放台湾专利代理人在大陆从业。

台湾《联合报》13日报道称,大陆专利案件“多到做不完”。台湾专利师公会两岸事务委员会主委林宗宏说,去年大陆专利申请案件逾两百万件,市场规模超过欧美,是台湾的20倍;大陆专利代理人供不应求,“不愁没案件,只愁做不完”,吸引语言相通的台湾人赴陆抢市场。

台湾刚入行的专利师起薪约新台币3至4万元,资深专利师件数越多,待遇越好。林宗宏说,大陆案件多到做不完,近年开价已经跟台湾差不多,专利师若能两岸通吃,收入可望大增。大陆事务所欢迎台湾人,希望引进台湾专利优势与国际观;台湾专利师取得大陆专利代理人证照后,就算不赴陆执业,也可协助台湾客户取得大陆专利,客户满意度高。

2011年至2013年,每年都有二三百名台湾居民报考大陆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台湾专利师公会统计指出,累计已有122人及格,跟同时间取得台湾专利师证照的人数相去不远。《联合报》的报道称,2013年该考试的榜首被台湾考生摘得,这位考生年约30岁,已在台湾从事专利工作数年。

随着报名者数量逐年增加,“考试旅行团”也应运而生,为考生打点大小事情。《联合报》指出,由于应考人需前往大陆办理学历证明,加上考试,至少得跑大陆两趟,才有机会取得专利代理人证照。因手续繁琐,“跟团”蔚为风潮。专卖大陆图书的结构群书店,就是台湾最具规模的“考试旅行团”业者,每年都带上百名考生赴陆应考。考试团行程三天两夜,为了让考生养足精神,安排入住邻近考场的五星级饭店,还有专人“随团陪考”,因应各种突发状况。

台湾专利师陈豫宛表示,台湾专利案件近几年有被大陆“吸走”趋势,许多台湾客户不申请台湾的专利,反而直接申请大陆专利;因为看见市场的改变,她去年也赴陆应考,取得证照。(完)

第四篇:知识产权日报:IPR观察:特斯拉:商标纠纷不影响中国市场发展

IPR观察:特斯拉:商标纠纷不影响中国市场发展

-----------

纵然在奔驰、宝马、奥迪展台环伺之下,但特斯拉依然不乏拥趸。

距离底特律车展第二天的媒体日发布会还有半个多小时,特斯拉展台前已架起了长枪短炮。此时,《华夏时报》记者专访了特斯拉全球销售与市场经理Esben Pedersen。

对这家年轻的汽车公司来说,虽然美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中国,同样如是。

对商标,特斯拉不可能支付全款

特斯拉在中国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商标。早在2006年,特斯拉的中文商标就已经被抢注,如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特斯拉在中国的发展无疑举步维艰。

“特斯拉是不会全额支付这笔费用的(指商标纠纷),我们会通过司法程序。目前看,我们双方(指特斯拉与特斯拉商标中国持有者)有可能会达成一个协议。”Esben Pedersen透露了特斯拉商标纠纷的最新进展。不过,他随即表示,另一个途径是“寻找一个新的名字”。

目前看来,寻找一个新的名字的可能性并不大,“特斯拉就是特斯拉!”Esben Pedersen特意加重了语气,“我们当然想保留这个名字。”Esben Pedersen清楚地知道,“一分钱不花是不可能”的,但“全额支付(商标转让费)特斯拉也不可能接受”。

久拖未决的商标纠纷是否会影响特斯拉中国市场的发展,答案出乎意料的是否定。“(商标问题)不是特别迫切的问题,毕竟现在还没有开始交付车辆,可以慢慢花些时间来解决。”Esben Pedersen表示。

然而,对特斯拉来说,来自中国市场的订单已不在少数,北京芳草地的展厅也门庭若市……这一切不得不让特斯拉心动。但在这一过程中,很难说中国政府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去年年底前,工信部领导在批转国内一位电动车专家的信中曾肯定了特斯拉的模式,并希望为中国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引入一二条特斯拉般的“鲇鱼”。

“作为一家公司,首先要尊重当地的法规。”一番官方表态后,Esben Pedersen明确道,“中国政府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2015年投放年销量

20万辆级别的新车

中国市场的羁绊似乎并未影响特斯拉的情绪。Esben Pedersen透露了未来两年特斯拉的产品投放计划。

“Model-S去年的销量超过了2万辆,今年可能会达到3万~4万辆。”Esben Pedersen并不满足这样的销量,按照计划,今年年内,特斯拉将投放一款四驱的电动SUV车型——Model-X。

不过,Model-X并不是特斯拉的主打,在2015年投放的Model-E才是真正的“王牌”。“2015年,特斯拉会出一款比较小的车(即Model-E),相当于宝马3系。”透露这一信息时,Esben Pedersen的眼神下意识地投向了不远处的宝马展台,“这是一款能走量的车型,年销量会达到20万-30万辆的级别。”

此前,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曾表示,特斯拉的品牌战略是向Model-T致敬。Model-T由福特在1908年推出,是第一款美国中产阶级能买得起的汽车。

这显然是一份雄心勃勃的计划,并且同样离不开中国市场。如何解决充电问题,特别是中国市场的充电问题,将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先决条件之一。

“Model-S的续航里程有500公里,并不需要经常充电。同时,特斯拉的车主都非常富有,他们不会在意花钱安装充电桩的。”在Esben Pedersen看来,缺少充电设施并不会太大影响特斯拉的计划,“在美国,特斯拉有自己的超级充电桩。”不过,他也承认,在中国,关于新能源汽车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计划,“还要再看。”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正如在本届底特律车展上所受到的追捧,特斯拉如今已不再单纯的是一家汽车公司——传统汽车工业的颠覆者、电动车新商业模式的创造者……特斯拉被贴上了种种创新的标签。

特斯拉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这样的评价?“特斯拉是一家创造力很强的公司,可以沿着从概念车到量产车的路一直走下去。”Esben Pedersen的自信溢于言表,“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同的声音很正常。因为当一家公司非常有名时,还是要用产品说话,实力可以证明一切。”

那么,特斯拉的商业模式真的无法复制吗?

Esben Pedersen并没有给出直接或全部答案,“特斯拉的模式在流通环节很特殊。特斯拉控制了整个产业链,这样做可以比较好地整合资源,防止这个产业链(指流通销售环节)过长,有太多的利益体(分食利润)。”

关于特斯拉的议论,除了经日的推崇与质疑,另一个热点话题是关于特斯拉是否会被诸如通用、丰田这样的传统汽车制造商收购。

目前看,三方——特斯拉、通用和丰田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我们不会对涉及竞争对手的事情(指通用收购特斯拉)做出评价。通用有自己成熟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当地时间1月14日晚,通用汽车全球媒体晚宴上,通用汽车新任CEO 玛丽·博拉(Mary Barra)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而此前,有其他媒体转述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的表态称,丰田无意收购特斯拉,并且丰田作为特斯拉的股东,希望特斯拉越来越好。

而特斯拉方面,在率先否认了将被通用汽车收购的消息后,Esben Pedersen半开玩笑地说,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如果存在恶意收购,那没有什么不可能,“但通用至少不会,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钱(来收购特斯拉)”。

第五篇:知识产权日报:【IPR国际】WIPO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首进PCT国际专利申请全球三强

【IPR国际】WIPO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首进PCT国际专利申请全球三强

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和占全球比重均创新纪录。中国已超越德国,在《专利合作条约》体系中排名第三。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2万件,达到创纪录的21516件;申请量占全球申请总量的比重也首次超过10%,达到创纪录的10.5%。2013年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比2012年增长了15.6%,中国申请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成为《专利合作条约》体系中的第三大用户。

2013年中国有4家公司挤进PCT国际专利申请人的前50名,比2012年增加了一倍。虽然日本松下公司以2881件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取代中国的中兴通讯公司,成为2013年最大的申请人,中国的中兴通讯公司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仍以2309件和2094件的申请量,占据最大申请人的第二和第三位。除中兴和华为外,深圳华星光电公司和腾讯公司分别以916件和365件的申请量,在申请人中排名第17位和第48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教育机构申请人排名中挤进前50位,分别占据第14位和第21位。

2013年美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了10.8%,创下了新纪录。申请量达到57239件,超过了在全球金融危机前于2007年创下的54046件,也创下了申请量的最高纪录。2013年美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申请总量的27.9%。

在中美两国推动下,2013年全球国际专利申请也首次超过20万件,达到205300件,比2012年增长了5.1%。其中,美国与中国的增加量分别占全球申请总增量的56%和29%。(记者王心见)

小知识:

PCT是《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的英文缩写,是有关专利的国际条约。根据PCT的规定,专利申请人可以通过PCT途径向有关国家递交专利申请。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的增长,不仅反映了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也体现了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与企业创新的贡献。

来源:科技日报

下载知识产权日报:【IPR国际】如何看待欧洲“知商”盛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知识产权日报:【IPR国际】如何看待欧洲“知商”盛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