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者笔记2
行者笔记---那一口浓香
世间榴莲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猫山王,一种是其他。
这说法得到大多数吃过猫山王的榴莲死忠们的认同。可见猫山王在榴莲中的地位。
可惜好的东西,并不容易得到。
榴莲品种繁多,有几十种,多数集中在马来西亚和泰国。
因此榴莲也分两派,马来榴莲以猫山王为首,泰国则奉金枕头为上。
金枕头个大,肉厚核细,一口下去满口果肉,能带来非凡的满足,简单而讨喜。它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有,在中国大部分地方可以买到,因为金枕头半熟就摘下树,辗转到中国便熟了。
猫山王则有几分神奇色彩了---先科普:马来榴莲个头很小,普遍比椰子还小一些,果肉很薄,核很大,决不能吃饱的,但是味道古怪而复杂,走的是精品路线。遵循树上熟才售卖的传统,水果熟了容易烂,榴莲全熟了最多只能放三天,所以马来榴莲不出口,因为辗
转后早烂。猫山王则更加苛刻,树上熟之后,两小时内食用风味最佳,一天后就变味。
那么吃纯正的猫山王远赴槟城了。
因为绝大部分的猫山王就出自槟城。
槟城人爱猫山王,每年6-7月成熟时都会办榴莲节庆祝,各地榴莲粉丝循味而至,在榴莲园里守候、大快朵颐。
这大概也是榴莲死忠们的朝圣仪式,就像伊斯兰教徒到麦加,没去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榴莲死忠了。太夸张了吧?猫山王有那么吸引人吗?
老实说,猫山王其貌不扬,甚至有点瘦小,但一掰开,就奇香四溢,果肉不大,深黄,入口强烈苦杏味为主的复杂味道立刻在口腔炸开,继而是细滑的奶油味,收尾是无比甘香,在口腔久久不散。
只要吃过一次,就难忘。
如果先吃猫山王再吃金枕头或者其他榴莲,反差就更加大,后来的味道根本压不下猫山王的味道,榴莲之王就是这么霸道!
那一口浓香,也是我再返槟城的理由。
第二篇:行者命题作文
做一个“行者”
《水浒传》中武松外号“行者”,他也的确无愧于“行者”之名。因为他始终在行动上忠于梁山泊,从未有过任何背叛的行径,就此来讲,每一个梁山好汉都是正直的“行者”的,将内心的忠诚毫无保留地落实在行动上,这对于我们当代人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内心所知与外在行动合一,做一个“行者”。
古人有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重在强调学习与实践的关系。事实上,实践是一种深化知识与内涵的行动过程,是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步骤。邓小平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了一系列切身的实践与体会,我们才是真正理解知识,会用知识,华丽的词藻和语言才能帮助我们成为社会上的强者。
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做一个不断运用知识去实践的行者,更要做一个在理想上、品质上言行合一的成功者。永远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今日事,今日毕,这是每一个人都知晓合理利用并珍惜时间的真理,便却仍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人。这些人就在逐渐远离当初树立的目标和理想中失去了做“行者”的资格。没有韩信一饭千金,当初对恩人的许诺并未在富贵后化为乌有,履行诺言,也是在维护行者的“尊严”,蜀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纵使难舍才卿,但军纪严明,再怎痛心也不可违背国法,如此“行者”,风范,才使蜀能与魏,吴三足鼎立。
行动,不只在于人生中为了内涵与道德的服务,行动去走向自然,亦能收获一份淳朴与纯真。陶渊明是行者,毅然行动走出官场回归自然,收获悠适与淡泊;托尔斯泰是行者,坚决行动走出华贵感受贫困,收获真诚与真情;李白是行者,洒脱行动唾弃虚伪保持本性,收获豁达与开朗。他们行动着走向的不只是大自然,更是超越世俗的一种生态的美丽。
做一个行者,不需如何忠心耿耿,只求问心无愧,不需如何疾恶如仇,只求正直诚恳。昂首阔步勇往直前,做一个真正的行者!
第三篇:行者(xiexiebang推荐)
邓嘉翌讲名言
胡高清
邓嘉翌的演讲——
“真正的行者,不在于走过了多少地方,而在于成就了多少次全新的自己。”
这句话是少年诗人傅月庵在他的作品《天上大风》中的一句话。在傅月庵16岁那一天,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他开始流浪。五年间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以及越南、尼泊尔……他做过各种艰苦的工作,睡过街头、坟墓边、荒野,也尝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在无人区的死亡经历中,他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我们又何尝不是行走在人世?生活的本身,不仅是不断地体味发现而是体味后的升华,是在行走的过程中,脚步更加坚定,眼神更加专注,心智更加成熟,在不断探索中成就一个全新的自己。
有一个演员叫文章。文章刚出道时,拍的几乎都是青春偶像剧。一次,与朋友们在一起喝酒,有一个好友笑着说:“你一直拍偶像剧,这样下去戏路会越拍越窄。”这次聚会之后,文章就从大家的视野里消失了。再出现时,他的肤色已经黝黑,单薄的身体明显强壮了。为了锻炼,他甚至添了很多伤。这次全新的改变,让他一改以前的表演风格,像《雪豹》这种充满血性的戏他也演得很好。
同文章一样,柴静也经历过多次蜕变。在《新闻调查》六年,柴静从一个夜间谈话栏目主持人变为新闻记者。在湖南曾经主持一档名叫《夜色温柔》的广播节目,她的风格被定义为柔软华丽;后来到央视做采访时,她喜欢攻击色彩的采访;然而她真正找到自己的主持风格实在汶川地震拍了《杨柳坪七月》这一纪录片后,她学会了将锐气收敛,不做简单的逻辑判断,试图去呈现事件本真的状态,这种转变使她更加成熟和优雅。
因为没有一个人生来就可以找到最好的自己,没有一个人生来就可以找到生命的航向,所以我们要不断得对昨天的自己说再见,勇敢地迎接生命的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不算是白活一场,才是一个真正的行者。
我的点评——
大家听出来没有,邓嘉翌演讲的时候达到了一个高度,那就是她不是在背演讲稿,而是在“讲”,很自然。这一点大家以后要注意,现在我们演讲,不要重在“演”而要重在“讲”。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过客,都是行者。上次章丹演讲的时候,我就引用过苏轼的话:“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即使我们能够活到一百岁,最后也还是要对这个世界挥手道别的。
不过,有些人活了一百岁,就像活了一天一样,因为他每一天都没有什么不一样,一百年如一日,他仅仅活了一天。可是,另有一些人,他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他活了一百岁,就真正活了三万六千多天,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更划算更有价值和意义?
她的讲话中引用了三个人物。很遗憾,第一个人物是少年诗人傅月庵,老胡孤陋寡闻,我是第一次听说哈。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每一天的出版物都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即使是今天一天出版的书籍,恐怕一个人一辈子也读不完了。不过我想,只要一个人每天都在有选择的读书,读好书,我看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自己哈,用毛泽东的那句老掉牙的语录,就是,只要是“好好学习”,那就能够“天天向上”。如果这样,你会看到每天的太阳都不一样,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另外,邓嘉翌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了演员文章和媒体人柴静,很好,有时代感。不过,要想证明这个观点,岂止这两个人物?不管是什么话题,只要涉及人的优秀品质,我们随便找一个优秀的人物都可以的。一个人物,如果他是一个成功的人,一般来讲,他就必定很优秀。比如演员当中的歌手萨顶顶呀,舞者杨丽萍呀,媒体人王利芬呀,杨澜呀,还有史铁生李开复曼德拉这样一些人物,哪一个不能证明这
句话?——“真正的行者,不在于走过了多少地方,而在于成就了多少次全新的自己。”
比如我想用史铁生做例子,就可以写:“史铁生在他最狂妄的年龄就失去了行走的能力,也许,他比我们走的路要少得多,他也没有到过多少地方,但是,史铁生扶轮问路,每一天都在思考在写作,他成就了全新的自己。”
就像一个企业要打开市场,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一样,我们写作,也要有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人物,因为一个人的优秀,往往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你是不是非常熟悉某几个人物?他做过哪些事情?说过哪些话?如果你到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准备,那就赶紧的,不要等到高考的那一天还是赤手空拳。高考作文,其实就是傻瓜作文,连傻瓜都可以“作”的“文”,你都没有办法,那么,你还好意思?呵呵。
看到下面大厅的告示牌,知道邓嘉翌同学已经被清华大学降分60分,我要向邓嘉翌祝贺,你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清华大学。但是,可千万不要飘飘然哈,在最后一个月,每一天都要做全新的自己,用你的行动去证明你今天所讲的这句话吧!
第四篇:行者无疆(本站推荐)
行者无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一位大道行者,终生在追求生命的意义,传播仁的理念,传道授业的同时也是在享受着生命的过程。人们也在探寻自己生命的意义,为了充实的生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朝着既定的目标毕生地奋斗,他们把不断前进实现理想作为自己生命的意义。但又能有多少人可以像孔子这样清晰地总结自己的一生,每一个年龄段都能遵循生命的规律,享受生命的过程呢?很喜欢这样一段话:“如果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值得活么?有没有可能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你以为找到了,却反而失去了意义。当你开始寻找时,那个状态才是意义。”生命就像一段旅途,你不能预测路途上有多远的距离和多少荆棘坎坷,只需要留意欣赏沿途的美景,享受这种“在路上”的感觉,“在路上”的状态才是体验生命的真谛。
为了求索文明,余秋雨先生自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历时六个月,走过欧洲26个国家96座城市,以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记录了作者在旅程中的全部感受,随笔集的名字叫作《行者无疆》。我借此为题,既是表达对余先生的赞同和敬重,又借以表达我自己的一些新的想法。“行者无疆”,百科上对这个词语有这样一种解释是:孑然一人行走在夜路上,四顾悄然,天地相合,难辩边界与方位,陡然心下生出无限萧瑟。在生命的旅程上,每个人都是一个行者,是一个旅行的人亦是一个修行的人。然而对于行者的生命体验之旅,我并不感到萧瑟孤单,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独自走在求索的漫漫长路上,可以修身养性,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以至于达到“天地与我为一而万物与我共生”的境界。旅行,就是现实生活中修养身性、提高素养的很好途径。旅行不仅是身体上游玩的欢愉放松,还有知识的积累、眼界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心路历程上的远足,是脱离尘世生活的纷杂去寻找内心深处的一片净土,追寻生命的本质,是昂起头忘掉脚下的泥泞坎坷去欣赏沿路的美景。生命的过程中常需要这种“我在路上”的暗示。
“在路上”的想法形成源于先贤的两篇名著。其一是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以写文章的文气论述养气的重要性: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苏辙在考取功名即将入仕之时阐发了这样的见解,而我接触这篇文章本因课本上要求背诵,但当我也到了苏辙当时的年龄,回想起这篇文章,认识开始深刻起来,从此对于这段话牢记于心。写文章的气质不可以通过学习而得,个人的修养更是这样。回想少年时代,心智未开,依靠学习书本上先贤哲人的思想以提高修养、培养性格,正如孟子所说是在“养气”,是积累的过程;及至高中时代,开始有自我思考的意识,对个人和社会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便渴望效仿太史公周游四海,开阔眼界,这是“炼气”,是实践的过程,无论知识抑或气质,总要在社会实践中接受考验才能发现不足。苏辙在家乡读书到十九岁,考取功名后意识到“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而我也有了追寻心路的想法。其二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还是因被动地要求背
诵而接触它,从此便被它所感染而铭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作者这一段感悟让我感触颇深:他认为世间最奇特、美好的东西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因而很少有人能到达,只有有志向有毅力并且具备一定实力的人才能到,而对于个人,尽了自己的努力仍然不能够到达的也可以没有遗憾了。我由此想到探索生命的意义是无穷无尽的,精神上更高的境界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达到,只有意志坚定不轻易被外物所左右的人心境才能更坦然平和。然而每个人的气质修养总会有高下之分,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生命就是有意义的,体验的过程便没有遗憾了。王安石的这段话一直作为我行者心路上的指导。
2008-2012,行者在路上。
2008年1月随高中前往日本之行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这也是我行者心路的开端。一周的日本之行与其说是游玩或是学访都不如说是体验更贴切。日本游的行程大多都是大阪-名古屋-富士山-东京这一条线,我也不例外,但这一条线走下来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和眼界的扩大,更是观念上的改变。站在大阪天守阁下,历史的遗迹仿佛让我真切地经历了《德川家康》所描述的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直至德川家康,结束战国纷乱,创立幕府,迁都东京的这段历史。书本上的文字难以像此时亲眼所见的天守阁一样让我感到真实。住在富士山脚下的静冈县,遥望旭日初升,晨光洒在富士山口那第一抹粉红,与微风吹起的冰雪薄纱相衬在一起,让我赞叹这世间竟有如此之美景!后至东京,见到皇居前明治天皇横刀立马的铜像,不能不感叹这位14岁登基的少年天子,面对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环境时,敢于打开国门维新图强的远见和气魄。
这些只是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景让我开阔眼界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洗礼。作为中国人,我们从小接受的祖辈的教育就是勿忘国耻,日本人是中国的敌人,无恶不作丧尽天良„„诸如此类的教育在我们幼小的世界观形成时就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因而我们始终在对待日本时戴着有色眼镜。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恨之入骨的敌人,想要击败他,你必须先要了解他,进而怀着敬重的心去学习,才能最终打败他。很多人对于日本是既蔑视又敬畏的,他们不愿接受一个弹丸小国曾经肆意践踏我们祖国的屈辱历史,脑子里能想到的对日本人的称呼全都是“倭寇”两个字,但是他们又不得不佩服人家的意志和素养,夸赞日本产品的性能好。但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这个国家的好与坏,没有亲身的经历,难以得出理性的结论。
在日本时,我进过大阪的高中体验生活,感受到了国民的礼貌和谦恭,感动于陪伴我们一程的大巴司机的敬业和善良,也学习到日本环境保护与循环利用的“5R理论”,眼见到从丰田中心富于创造力的概念车型设计。这一切让我在当时产生了疑问:这是我一直以来所认识的那个日本吗?从一个普通学生、成人的生活状态让我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日本:学生活泼好学、爱好广泛,成年人辛勤工作、淡泊名利。这些可以用一个有条不紊来概括,每个人都按照一定的模式生活,秩
序井然,有很高的自制力。这其中的两个细节深深打动了我,其一是早上坐在大巴里看到对面驶过的电车上站满西装革履的上班族,穿戴整齐表情严肃而不苦闷。其二是在一次坐大巴回住所的路上,已是晚上十点多,大巴在高架桥上行驶,无意间看到窗外的大厦还都是灯火通明,办公室里的人们还在忙着工作。我忽然明白了日本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曾经的第二大经济体,好学和勤劳是它强大的根基。从派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而出现大化改新到打开国门学习欧美的明治维新,日本始终在以一种低姿态向强者学习并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这也难怪当年会有日本年轻人偷跑到美国佩里将军的船上想要去见识美国的强大,使得佩里不禁感慨日本终会强大。涩泽荣
一、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这些影响了日本近代命运的大人物正是众多的学习者的代表。在二战结束后最初的几年,美国每天要向日本资助100万美元和6000吨大米才能尽量减少饥民死亡,在一片废墟之上有谁能想到它今天的繁荣?
这是一个恐怖而值得尊敬的对手,它的社会生活状态有些像白蚁,从空间形态上说,一个国土面积和自然资源极其有限的国家,将立体空间发挥到极致,百米高楼鳞次栉比,地铁三层的立体交通,像蚁穴一样复杂而有序;从个人来说,每人都像白蚁一样辛勤工作,纪律性极强。我在行者心路的开端便感受到了如此大的震撼!这次经历一直激励着我注重素质修养,努力学习,磨炼意志。联想到今日的岛屿之争,我们中国想要维护主权,靠的不是谁的手腕更硬,也靠不住那些公约的一纸空文,就是要我们全民族学习白蚁的精神,学习我们的对手,团结起来,奋发进取,让日本看到我们由内而外发出的强大力量!
2008年7月,17天的加拿大之行是我行者心路的第二站。第一次走出东方世界,12个小时的航程,从北冰洋上空飞过,怀着兴奋和期待。与在日本感受到的巨大精神力不同,这次加拿大之行,更多的是对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的体验,让我从不同的生活环境下看待生活。加拿大99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500万的人口,这造就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没有巨大的就业压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造就了加拿大人慢节奏的生活。17天的历程,17天的体验,我在尼亚加拉瀑布下感受到自然力的伟大,在多伦多体验了欧美风格大城市的繁荣,在渥太华的文明博物馆中了解了美洲大陆和印第安人的发展史,在国会大厦中亲临了另一种民主体制。等到魁北克和蒙特利尔,法语区的城市又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城市中蜿蜒起伏的石板路、欧洲式的议政厅广场和天主教堂„„
在加拿大领略到优美的自然风光,接触到当地的风俗文化,体验到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加拿大的自然和社会处处体现着和谐:较低的人口密度与很高的森林覆盖率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的意识深入人心,在蒙特利尔市内的河岸上随处可见野生的水獭;人与人之间和睦友善,亲身感受了人们安逸的生活、与世无争的心态、乐观善良的性格。看到这样和谐的社会让我想到了大同社会“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加拿大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每个公民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这就是我们的理想社会吗?那时的我看见发达国家这么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就简单的以为社会的和谐和国民的幸福必须依靠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然而日后当我在书中了解了不丹这个国家时,我才真正意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固然重要,是物质上的保障,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人们的内心宁静。不丹王国,一个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偏僻小国,地域狭长地形起伏大,生产方式以农牧为主,生产力水平很低,民众的生活条件很差,全国很多地方甚至都没有通电。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国家,人民国民幸福感
却排到世界第八,人们并不追求GDP的增长而是追求生活的幸福,他们虽然不能享受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却能安贫乐道、愉悦自在。不丹王室世代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从现任国王的祖父一辈就开始推动国家政治改革,他们接受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意识到国家要由民众管理,而国王的父亲更是宣布放弃君主制,改为君主立宪制,完全还政于民。老国王认为以往的君主制政体不能保证以后每个国王都能开明民主,国家想要根本的稳定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体制。他受全国民众的敬仰,人们自愿接受他的领导,但他却主动推动了不丹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立宪选举并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现任的国王,要他继续推动国家的民主进程和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我每当想起这段就对不丹王室无比的崇敬,处在权力顶峰的领导者能自发地认识到体制的弊端、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多么难得!从不丹人民下到普通百姓上到王公大臣的身上,我懂得了幸福的真谛,这就是不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热爱生活。正如此例,旅行体验的意义不只是暂时性的愉悦身心,在心路历程中留下脚印,当日后通过学习或体验获得了新的认识时,要时常回顾和自省,不断深刻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道德修养。
2011年暑假的支教活动是我行者心路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段经历。在河北省赞皇县嶂石岩乡九天的支教活动不仅仅是给山里的孩子带去知识,更多的是对我自身的锻炼。深处太行山脉脚下的嶂石岩乡我以前只在《中国国家地理》的书中了解过当地的特殊地貌,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走近了它,走进了山区的生活,走到了孩子们中间。从天津到石家庄,绿皮火车走了8个小时的路程,从小生长在天津的我第一次去体验农村的生活,既有兴奋又有一丝不安。从石家庄要转两次长途客车才能到达,当到了那里的小学时,艰苦的条件震撼了我:小学和初中合起来只有一幢两层的教学楼,一个年级就是一个教室,每个教室都没有灯,很多的窗户上也没有玻璃,孩子们甚至连一张我们常用的、在大学复印店里最便宜的复印纸都没有„„但艰苦的条件没有让我退缩,因为我看到孩子们有些害羞而纯真无邪的表情,因为我听到孩子们勤奋学习的朗朗读书声,这些使我深深地感动,艰苦的条件让孩子们更珍惜学习的机会,难道我不该锻炼一下吗?学校墙上写着的两句话让我感受最深,山村虽然比较贫穷,改善物质条件是很重要的,但是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是“要好好学习”“知识改变命运”这类的话,而是教育学生要常怀感恩之心,我心里蓦地涌出一股敬重之情,是对这所学校师生的敬意,读书不只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是要提高素质修养,这样艰苦的条件磨不掉人性的光辉!
支教的体验从体验山区生活上说,冰冷的井水、较差的食宿条件、蚊虫叮咬,这些起初的不适有两天的时间就完全适应了,同时也发现了山区不同于城市的美好,第一次在夜晚坐在小学的台阶上仰望漫天的星斗,第一次实地接触到了书上看到的嶂石岩地貌,第一次见到了阴雨连绵时云雾笼罩下的山色„„从最初的稍有不适到最后爱上这个山村不舍离去,我感到人的潜力是可以不断挖掘的,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无论什么样的环境都会有它独特的美,只要换一种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就会享受克服困难的旅程。从与山区孩子们的交往上说,我们的支教活动短短九天,给他们讲授不了多少知识,也无法改变乡村教育水平落后、教育资源不均的现状,可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开阔他们的眼界,促进他们好好学习争取更多接触到大山以外的世界。而我从孩子们身上学到的更多,从孩子们纯真善良的笑脸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的纯粹和美好,看到他们早上五六点到校认真晨读的景象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深了生命体验对我的教育意义。物质
条件的恶劣不会影响到人的精神境界,在这种淳朴自然的环境下反而会塑造更纯粹朴实的人格!
2013„„未完待续,行者向远方。
分享心路历程上的三个足迹以表明我“在路上”所获得的精神感悟。犹记得《血色浪漫》中钟跃民的那段话:“生命是一种过程,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过程设计得很有趣,这种过程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是由一串连最初的体验所组成,初体验属于生命中最纯粹、最美好的那一部分,它意味着梦想、勇气、新奇、刺激和执著„„但很多时候,初体验往往还伴随着恐惧、担忧、绝望和危险,初体验是残酷的。我很喜欢体验这个词,因为我是个更看重过程的人。”主人公喜欢的这种“在路上”的感觉是对于固定生活模式的厌倦,富有挑战和冒险精神,喜欢不断尝试新的生活模式。尽管这只是小说,钟跃民这个人物形象还是影响了我对于生命体验的认识,但与他寻求身体和精神上的刺激不同,我的行者心路只为追求精神的翱翔,为了心中最原始的宁静。旅行只是途径,而比旅行更深刻的境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闹市而不燥,处陋室而不馁。人固有七情六欲,完全脱离了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是不存在的,但精神的力量可以打破有形之物的束缚,使心灵得到真正的净化和自由,思想可以穿越时空兼济天下。因而行者求索无涯,但大道之行即是万法自然,生命本身就是遵循发展规律最后又回到原点的过程体验。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我们上路吧。”凯鲁亚克的话犹在耳畔回荡。
行者无疆,心安之处即吾乡。
第五篇:行者无疆读后感
每个人儿时或许都曾梦想有朝一日能环游世界,理由或许不同,但我想不会有一个人会和余秋雨先生相同,为了文明。
从《文化苦旅》到《千年一叹》,再到《行者无疆》,不仅是四处旅行,更是探索在人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明,从中华文明到其他亚洲文明,再到欧洲文明。不仅是探索这些文明,更是从中领悟到文明在不同地域所处的境地,从尚未败落的中华文明到败落成恐怖的中东,中亚,南亚文明,再到优秀成熟却自闭的欧洲文明。不仅是感叹,抒发自我感受,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余秋雨先生对于文明的责任感,他希望能改变这些并不完美的文明,但他知道这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做到的,所以他把自己的呼吁,自己的呐喊写在书中,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响应,一起参与到又一场以文明为中心的革命中去。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空间带来的责任。也许有些人对他的呐喊不屑一顾,甚至还讥讽相对,但我已在心中支持他。
有一句话说得好:时间是筛子,留下的是精华。历史是尺度,度量的是人心。人生之于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苍白,如此无助。然而有意义的人生决不仅限于此,马丁·路德勇敢地从事宗教改革,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易卜生打开女权之门,还有但丁,米开朗琪罗,黑格尔,爱因斯坦……他们都经受住了时间的筛选,历史的度量,他们是历史长河中的辉煌与骄傲。
这,也许正是余秋雨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