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县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作者:邹进泰、彭先镇
所谓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总结,是对不同类型县域经济成功发展的“典范”进行的高度概括。由于县域经济发展受市场、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人文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和制约,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也不同,县域经济发展也呈现不同的路径。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考察,按照“有成效、可比较、可复制”的原则,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四种基本模式。
“小企业、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引领模式
现代化工业大生产,需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获得“规模效益”。目前在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县域地理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依赖于一个或少量特大规模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比较鲜见,而在县域内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将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产品某个部件的同类型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内运行实现规模经济,成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单个企业规模较小。形成产业集群的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起步的门槛较低,容易在短期内调动民间的闲散资金,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克服大型企业建设周期长,对于资金、技术、管理要求高的“缺陷”。同时,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容易适应市场对产品多样性变化的要求。第二,企业集群形成规模。大量在空间上具有紧密性的中小企业由于其生产的相同或相近,容易产生大企业经常具备的“规模效益”,提高“小个体”生产率。每个企业可以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柔韧性的情况下,从“规模”中获得益处。如“规模”内专业人才市场降低了雇员与企业之间的相对搜寻成本及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到“规模”内工作;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企业之间容易建立起协调与信息机制,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以及契约的谈判和履行成本;地域的相对集中使得市场、技术等信息在“规模”内的集中与传播更加迅速;“规模”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及相互模仿推动了成本的下降与操作方法的优化。第三,集群内分工合作十分明确。从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角度看,小企业“规模”内部基于开拓共同市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不仅促进了企业间有序的竞争来激活创新的动力,而且,专业化分工也使小企业日益专精于某项技术,使得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创新投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由于产业的空间集聚,中小企业“规模化”使相互具有紧密经济联系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降低了以信息搜索成本为主的交易成本。
这种基于“小企业、大规模”产业集群的县域经济模式已经产生了很多成功的典范。在浙江,号称中国袜业之乡的诸暨市大唐镇,有上万家企业从事织袜、接缝、印染、定型、包装等专业化生产,已经形成企业在区域内的集群。湖北仙桃市彭场镇无纺布工业城,聚集了40多家无纺布制品企业,年出口无纺布制品集装箱标柜5000多个,出口交货价值6亿多元,占全国出口的1/3,成为全国无纺布出口第一镇。“小企业,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模式,虽然企业生产规模小,但经过市场条件下的整合,整体规模效益逐渐显现,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农业产业化包括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等内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县域经济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通过发展在一定区域内的农业专业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县(市)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文优势,并在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外联国内外大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龙头企业。第二,通过不断发展壮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一个系列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建立起以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为主,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形成当地的主导产业。第三,在主导产业的带动下,通过种养、加工、流通的有机结合,发展起资源集中、资产集中、资金技术集中的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从而发挥农业规模优势,取得规模效益。
农业是县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虽然农业大县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工业大县,但如果发展措施得力,在国家不断强化支持保护下,也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由于我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只要质量符合国际市场要求,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能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山东省是依靠农业产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的山东诸城市,2002年各类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900多家,70%的农产品得到就地加工转化。实践证明,对于工业基础薄弱、工矿资源匮乏的农业大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极大地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产业带动模式
第三产业也称服务业,是除了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的总称,包含的具体行业广泛、就业容量和潜力很大,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化生产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当前比较成功的例子来看,依靠第三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1、批发市场带动模式。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当地形成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引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浙江义乌市、河北辛集和山东寿光是批发市场带动模式的典型。例如,在批发市场的拉动下,浙江义乌拥有130多个加工生产各种小商品的专业村、专业乡镇。
2、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有些县(市)尽管第一、第二产业相对薄弱,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历史古迹、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旅游业作为一项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在内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与数十个部门相关联,旅游业发展可以带动众多行业的发展。且随着交通工具的更新,个人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带薪假期的延长和国际关系的缓和,以及国家对旅游业的日益重视,旅游业已经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于经济基础较差的县(市)来说,发展旅游业具有投资周期短、见效快、污染小的特点,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往往有利于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县域经济的开发,使县域经济得到超常的发展。
资源集约开发利用模式
山区的资源优势包括:一是丰富的生物资源。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存在较大的气候差异和广阔的土地。多样性的气候和土地资源形成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造就了中西部地区品种纷呈的物产。二是蕴藏量巨大的能源。三是丰富的矿产资源。
实践科学发展观并不是不开发资源,而是依托资源优势集约开发优势资源。事实上,很多资源优势县已经培育出了有特色、有优势、有潜力、有市场的地方工业体系,包括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精深加工体系、以电力为龙头的能源工业体系、以矿产开发项目为龙头的矿产资源开发冶炼工业体系等。如湖北兴山利用当地磷矿资源进行从矿石开采、分选、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综合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兴山县域经济的发展。
应该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还有多种,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还会不断产生新的模式。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研究,就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借鉴。
(原载:《湖北日报
第二篇:四种模式
四种模式
1,“新手投资”的亏损模式
理念:大量的小额度的亏损,少量的的小额度的盈利,最终累计亏损。盈利的次数:20次,每次盈利5%亏损的次数:80次,每次亏损5%。20×5%-80×5%=-300%,以100万统计:盈利20次每次5%=10×5万=100万元。亏损80次每次5%=80×5万=-400万元。累计盈亏=100万元-400万元=-300万元
这是初入门的投资者初进场出现的情况,如果投资者处于这个交学费的阶段,说明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市场,需要大量的学习投资技巧等必需的方法。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成功者的盈利方法和技巧。不断的积累经验和教训。
2,“芸芸众生”的亏损模式
理念:大量80%的小额度的盈利,少量20%的大额度的亏损,最终累计亏损。盈利的次数:80次,每次盈利5%.亏损的次数:20次,每次亏损30%。80×5%-20×30%=300%,以100万统计:盈利80次每次5%=80×5万=400万元。亏损20次每次30%=20×30万=-600万元。累计盈亏=400万元-600万元=-200万元。
这种模式是绝大部分90%投资者失败的亏损模式,可以统称为称为“芸芸众生”亏损模式,很多投资者被“芸芸众生”自己的高成功率所迷惑,感觉自己这么高的交易成功率,盈利应该是非常可观的,但是最后帐算下来的结果--亏损。关键的原因是没有进行风险控制的概念--止损。亏损一笔,等于6笔的盈利。解决的方法就是将这些出现大额的亏损都控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内--5%,那么结果就会和第三种“高手”短线盈利模式一样,最终产生盈利。3,“短线高手”的盈利模式
理念:大量80%的小额度的盈利,少量20%的的小额度的亏损,最终累计盈利。盈利的次数:80次,每次盈利5%。亏损的次数:20次,每次亏损5%。80×5%-20×5%=300%。以100万统计:盈利80次每次5%=80×5万=400万元。亏损20次每次5%=20×5万=100万元。累计盈利=400万元-100万元=300万元
这是国内外市场大赢家中10%的人所采用的方式,他们的获利方式是最难复制的,对技术和人性的要求是异常的高。但是也是绝大部分投资者所追求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利润来的快,而且相当的多的媒体都在登载这些瞬间暴富的短线高手的神奇经历,很多投资者都非常的向往这种模式。很多投资公司、期货公司、证券公司都要培训短线的操盘手,但是培养一名短线获利操盘手的难度比培养长线获利操盘手的难度起码高4倍,而且人才非常难选,因为对人性的要求比技术的培训更难。
大部分短线操盘手,纪律性和心理自我调整能力非常的强,个人的社会经历非常多。而且这部分的操盘手利润波动都非常的大,最后很少能持续多年盈利,能最终盈利的短线炒手,随着投资资金的增加,都逐渐转变为了中、长线操盘手。
4,“大师极长线”的盈利模式
理念:少量次数的巨额盈利20%--把握重大机会。大量的小额度的亏损80%--不断地测试、确认机会的出现,最终累计盈利。数学模式。盈利的次数:20次,每次盈利100%-200%。亏损的次数:80次,每次亏损5%-10%。累计盈利=20×100%-80×5%=1600%,以100万投资为例:盈利20次,每次100%=20×100万=2000万元。亏损80次,每次5%=80×5万=400万元。累计盈利=2000万元-400万元=1600万元
这是国内外市场大赢家中90%的人所采用的方式,复制这种成功的方法,最关键的地方不是高明的技术,而是如何与之适应的生活方式去适应工作方式,也就是如何远离市场,经受市场的诱惑,中长线持仓。但是这种盈利模式是绝大部分投资者中最少应用的,所以这就是市场“20-80原则”的原因--20%的投资者赚取了80%投资者的钱。
看了以上四种模拟,简单分析下自己处于哪种模式,如果正处在前两种模式之中,那
说明已经拿到了通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了。应该学会坚持不懈的磨练自己的现货交易技术,借鉴别人的成功之道,从现在开始,步步为营。有朝一日终将成为大师级的操盘高手!
第三篇: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全镇。近几年来,处于沿江经济板块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按照“融入沿江、错位发展、三区联动、三年倍增、跻身前
八、强镇强村”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沿江开发配套区这一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镇域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经济总量30.5亿元,财政收入4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工业已形成“轻工纺织、车船配件、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是全省知名、**一流的农业园区。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镇,应当突出**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
四、提供资金保障。
**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土部门要积极通过土地运作,以土地为媒,搭建融资平台,运用土地这根杠杆,全力撬动区域经济,使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结合园区建设的工业项目实际情况,及时商定拟上市挂牌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和规划要点等,严格执行用地最低价标准,全力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二是适度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区域优势凸显,中心镇的集聚效益日益明显,经营性用地指标适度向沿江地区倾斜,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其土地收益主要留在所在镇、村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
第四篇:镇域经济发展经验
镇域经济的“兖州模式”兖州市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依托镇域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成功培育了一批经济发展强镇,形成了产业鲜明、独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镇域经济发展格局。
一、产业集群聚集发力
坐落于兖州市新兖镇的华勤集团,企业生产的钢丝绳刚一下线就被送进了输送带车间。此外,该企业在为宝马、奔驰、兰博基尼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配套生产轿车子午胎的同时,其尾气过滤器填补了国内柴油车尾气污染治理领域的空白。同一产业的上下游及关联产品,在一家企业内部实现了高度聚集。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发挥区位、产业、资源等基础优势,推动镇域经济结构转型,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关联度高、分工专业、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特色品牌撑杆助跳
山东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坐拥 “国字头”和“全球级”的“身份标识”已经成为兖州企业发展的特色品牌。兖州市紧扣镇街产业布局和区域特色经济,实施名牌带动和标准化战略,带动一批骨干企业进行新技术引进、新工艺采用和新产品开发,打造引领镇域经济的旗舰团队,主导产业对镇域经济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金龙鱼”、“今麦郎”等一批产业品牌脱颖
而出。
三、城乡一体拓展空间兖州市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对中心城区、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合理布局,构建了以城市为核心、以小城镇为依托、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化城镇体系,通过统筹城乡,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拓宽空间。全市85%的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和二、三产业就业,镇域内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加快了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和经营规模化进程,城镇化实现了与工业、农村发展的有效互动。
邹城
立足镇域实际和工作特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府增财”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将调整农业结构、壮大民营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加快载体建设,实现镇域经济的大提速。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中之重,积极引导农民根据本村实际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以壮大民营经济为根本出路,积极实施“大户带动、政策驱动、效益拉动”战略,引导民营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专业加工园区;以培育特色经济为主攻方向,通过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形成“特色农业种植区,多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
以小城镇建设为优势载体。以“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标准,对镇驻地进行综合整治。
沭阳、沛县
一、借“势”发展,强化招商引资。重点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充分发挥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人文优势,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从扩大内需中争取基础设施项目、从改革决策中争取产业培育项目、从改善民生中争取事业发展项目、从外引内联中生成招商项目、从全民创业中启动民资项目。
二、借“鸡”下蛋,实现“无中生有”。加速村级经济发展和“三来一加”项目推进,引外地项目,搞“无本经营”;用“留守劳力”,办“家庭工厂”,形成铺天盖地的全民创业态势,推动全民创业纵深发展。充分利用闲置旧校舍、厂房,新办企业或实行租赁承包,增加财源。对经营不善、发展粗放企业实行“腾笼换鸟”,采取“低出高进”,局部淘汰,为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发展空间。
三、借“台”唱戏,宣传推介自我。充分利用“老乡会”、“同学会”、“项目洽谈会”等各种形式展示自身的政治、历史、文化、底蕴,发布和采集各类信息,着力宣传推介,吸引外商眼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外商投资兴业的“选点”。
四、借“题”发挥,注重连锁效应。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延伸产业链条,不断促其做大做强。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就是要按照园区化提升产业、社区化提升功能、职业化提升素质的“三化三提升”思路,通过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岗位职业化,培育镇域竞争优势,增强镇域发展活力,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发展镇域经济,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立足资源共享、错位竞争,着眼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区域经济板块。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以中心镇创建带动镇域经济科学发展。要把中心镇建设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坚持以“三化三提升”为统领,把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把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活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第五篇:镇域经济发展汇报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突破
全面推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汤河镇镇域经济发展工程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科学部署,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全镇上下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优化环境,强化措施,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有效提升了全镇的经济实力。
一、取得的工作成绩
(一)狠抓招商引资工作,打造“项目工程”
今年以来,全镇上下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8月份,全镇共有招商引资项目23个,其中续建项目13个,在建项目7个,分别为沂河磨具、赵军复合肥、华盈工艺品、和美饲料、浩宇不锈钢、田野鸭业和江阴路桥华乙塑胶项目,再谈项目3个,分别为兰山王先生塑胶项目、新新工艺与台湾杨先生合资的扩建项目和浙江嘉兴海王管件项目,累计协议利用外资2亿元,实际利用区外资金9000万元,其中展华工艺新引进境外资金6万美元。同时,我们积极加大企业投入和技改力度,促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全镇各企业多方协调资金,紧紧抓住重点项目不放松,重点工业项目顺利进展,进一步优化了企业产业的结构,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实力。
(二)实施富民强镇工作,打造“惠民工程”
我镇立足传统农业优势,加大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力度,今年共新增杞柳种植面积200亩,苗木花卉面积300亩,新增大坊坞特色荷花种植50亩,共培育出大南庄、前东庄等苗木花卉专业村10个,旦彰街、前东庄等木瓜海棠专业村5个,前朱寺、后朱寺等杞柳专业村20个;以行道树、农田林网的形式新栽植树木12万株,组织实施了38个村的村庄绿化工程,新增绿化示范村3个。此外,我们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惠农贴补政策,共发放小麦、水稻、玉米等补贴262万
1元,家电补贴55万元。今年4月份,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沂州海棠节”,进一步叫响了沂州海棠的品牌。近日,我镇又分别被中国花卉协会和中国林产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海棠之都和中国木柳工艺之乡的荣誉,大大提高了我镇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打造“基础工程”
今年上半年,共投资1500万元、横跨汤河两岸的三座大桥顺利竣工通车,大大改善了汤河镇的交通状况和发展环境;我们还完成了9公里共5.5万平方的农村道路建设;持续三个月的汤、沭河培堤工程,共采伐树木87200棵,果树3500棵,迁移苗圃220亩,坟墓270座,清理占迁青苗150亩,完成房屋拆迁2700平方米。目前长26公里的培堤任务已全面完成,共完成土方60万方,修建桥涵闸23座;投资80万元的医院病房楼,现已进入整体装修阶段;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飞速,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府前街的综合开发工作已完成筹备,最近就将开工建设。
(四)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环保工作,打造“环境工程”
今年我镇按照市、区两级部署,集中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一是突出抓好了342省道两侧、程梅路两侧和政府驻地的环境卫生整治。共拆除棚厦、栅栏32处,清运垃圾1800车,粉刷墙壁近6万平方米,清除非法广告牌71个,清理砖堆、草堆322处,清理道路两侧蔬菜庄稼12600平方米。二是积极推动村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多次召开了全镇村干部会议,要求各村重点抓好八堆的清理和垃圾池的建设,建立专门的保洁队伍,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三是卫生整治和绿化、美化相结合。狠抓了342省道和重点道路两侧的绿化、美化工作,全镇新增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四是大力规范市场秩序。我们联合工商、交管、公安等部门,对驻地主要道路占道经营和乱摆摊点行为进行了彻底清理,不规范经营门头均进行了拆除,并在各主要道路的停车秩序进行了统一规范。五是召开了镇驻地和沿线经营业户大会。对广大业主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的再教育,取得了较好成绩,并于近日组织了全镇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
知名人士,对各经营户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了全镇测评,并将成绩在全镇通报。
(五)继续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力度,打造“社区工程” 我镇社区建设在今年取得飞速发展,洽沟社区一期工程4座居民楼(13600平方米)现已交付使用,作为社区配套基础设施的老年房、深水井、景观石渠、音乐广场都已建成投入使用,通往社区的道路也已完成硬化、绿化和亮化。占地近2300平方米的社区花园也已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和4座小平方的居民楼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年底即可交付使用。按照汉唐风格完成规划设计的坊坞社区2座居民楼,经过紧张的手续办理和招投标工作,现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也可投入使用。目前,东庄社区准备再建两座居民楼,现正在宣传发动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建设创造的商机,大力发展服务业,既创造了就业岗位,也提高了居民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中,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结构调整需进一步加强,产业化水平不高。
2、个别干部群众思想跟不上区、镇两级步伐,部分村班子建设不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
3、村级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
4、基础设施欠帐大,城镇建设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工作重点,突出抓好任务目标的落实,全面推动镇域经济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经济建设,扩大全镇民营企业规模,提高农民收入。重点做好目前几个在谈项目的落地工作,分别为兰山王西华塑胶项目、新新工艺与台湾杨先生合资的扩建项目和浙江嘉兴海王管件项目,力争年前实现资金到位。加快田野
鸭业、浩宇工贸、和美饲料、赵军复合肥、华盈工艺、沂河磨料和江阴华乙路桥塑胶等七个在建项目的工程进度,力争年底竣工投产创造效益。继续扩大招商领域和规模,创新招商引资方法,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绩,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二)抓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依托地方传统优势,大力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发展杞柳生产基地25000亩;继续完善海棠园建设,力争业户经营规模化、上档次,入园户达到200户,为“第二届海棠节”打好基础。
(三)抓社区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全镇群众居住环境。力争短时间内完成洽沟社区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4座小平方居民楼的建设和坊坞社区2座居民楼的建设,努力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同时继续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为全镇群众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美观的生活环境。
(四)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镇域经济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对排查出的不安定因素,逐一落实领导包案制,组织人员力量,集中进行查处。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健全“大信访”格局,完善“大调解”机制,维护全镇的稳定。
总之,我们将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学习先进单位好的经验做法,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在困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稳定,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群众安居乐业,为打造“半壁江山”、全面建设“新汤河、富汤河、美汤河”而不懈奋斗。
中共汤河镇委汤河镇人民政府二00九年九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