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西方世界的兴起》后感
读《西方世界的兴起》后感
在读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制度的创新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书中诺斯将制度创新的原因引向了人口增长,他认为在西方世界的不同时期,人口变迁引起了制度的变迁。新制度的产生和推广促使西方世界进入近现代的盛世。中世纪的欧洲与中国一样是农耕社会,农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十世纪时,欧洲的人口较少而土地充裕,此时还没有发明土地专有权,但已经形成以一个城堡或村庄为中心覆盖周边的土地占用。城堡作为军事据点可以保护周边村庄的人民不受侵扰,而村庄有时可以进行少量商品交换,附近的草地或森林则作为放养牲畜的地方。同时,由于人少地多,劳动力在面对土地所有者时具有较高的谈判能力,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若在某地受到太多剥削,可以另谋他处。因此,剥削者往往不会太严苛。
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社会既是四分五裂的,又是相对稳定的。在这一背景下,农奴制取代了奴隶制,出现了农奴向领主缴纳货币地租的形式。这使得领主和农奴的消费交易都获得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十一、十二世纪贸易的增长和市镇的兴起。
十三世纪,欧洲经济开始大幅增长,进入了欧洲经济真正觉醒的时期。在商业和制造业方面,人口增长增加了贸易的可能性,促进市场扩大,使之适于采用新的生产工艺、组织和制度。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如委托制、合同制、银行存款业务、保险业、直接贷款、集市、商法、新城镇等事物。制造业和商业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在公共品提供方面,市场扩展提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需要,而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得雇佣军代替军役制变成可能,从而提高了大规模战争的可行性。原先并不显得重要的国王的权威得以提高。
这一时期,最显著的变化在农业方面:人口的增长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人地比例的变化使得土地相对劳动力而言成为了较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于是一种新的农耕方式得以推广:将土地分为三份,一份用来种植冬季作物,一份用来种植春季作物,还有一份休耕以保持土壤肥力。这种农耕方式的推广减少了因一季作物歉收造成饥荒的可能性。实际上,这种方式早在两个世纪前就出现了,但由于当时人少地多的状况,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得不到推广。但总体而言,人口增长对于生产率的促进效应不足以抵消其主要的消极效应,最终使欧洲经济在十四、十五世纪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随后,一系列的疾病、饥荒和战争造成欧洲人口显著下降,贸易萎缩、分工缩小阻止了生活标准的上升,利用市场、组织生产的费用上升进一步约束了经济的发展。但消极之中也蕴含着积极的因素,人口减少提高了劳动力的谈判能力,劳役地租不可逆转地被货币替代,土地由自由的承租人和领取货币工资的工人耕种。
十六世纪,西欧开始进入近现代初期阶段。人口的增长造成了市场的扩大,降低了贸易的单位成本,增加了居民的人均收入。土地相对劳动力的再一次紧缺使得土地共有权残余最终消除。再次陷入马尔萨斯陷阱的欧洲却开始出现工业革命的曙光。
最终,经历了之前几个世纪的苦痛,一个崭新的工业化的时代在古老的欧洲大陆显现出其勃勃生机与活力。西方世界开始了它之后数世纪和今后不知多少年的辉煌。
第二篇:读《西方世界的兴起》有感
读《西方世界的兴起》有感
2011407040统计班李佳鹏
《西方世界的兴起》作为新经济史学的代表作之一,是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著作。读此书,最让我惊喜和佩服的是此书中所展现的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完美统一。
区别于一直局限于史料的收集、整理和考证的传统经济史的研究,诺斯运用一定的经济理论来研究西方经济史,同时又运用经济史来证明、验证这些经济理论,使得理论与历史融为一炉。这不仅仅是一种伟大的创新,而且其扩展了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也为经济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
此书的篇幅不长,有着非常清晰的两条线,一条是人口的增长,一条是产权的变化。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十二章节,每部分的内容也比较精炼,其中第一部分:理论和概述;第二部分:公元900~1500年;第三部分:公元1500~1700年。每个章节分五个小节,分别从人口、经济、社会、政治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一个小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全书主要讲述了西欧从中世纪后期到英国产业革命开始时期的历史。诺斯强调了说人口增长对于新的土地的开发、区域和国家之间的分工以及贸易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只是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口波动、经济循环。作者花了半本书的篇幅介绍1500年之前整个西欧的发展状况,将这样一种人口增长的作用通过各种循环深入人心,然后进入到了16世纪,通过在同等历史条件下,按照历史沿革是“马尔萨斯抑制”的时期,西欧经济并没有大面积衰退,特别是英国和荷兰反而出现了高增长的这样一种意外结果,来强调制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这些国家产权的合理保障以及公民基本的民主自由权利,从而使得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超过了它带来的直接的负面作用。
这是本书的一个基本的内容,全书的结论就是西方世界的兴起源于有效率的制度,而且很明显,作者是褒奖英格兰而批评法兰西和西班牙的。对于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世界的发展历程,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但看过诺斯的分析,还真悟出了为什么工业革命只能在西欧发生的原因,西方之所以产生了资本主义,是因为它形成了一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制度安排,这是东方文化无法产生的。这也正是作者在本书一开始诺斯就提出的中心论点: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
键要素,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而且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产权以便对人的经济活动造成激励,使社会收益率与私人收益率相接近。当社会没有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时,也就是说,没有从制度方面去保证制度创新活动的主体应该得到的最低好处和报偿时,一个社会不会出现经济增长。这也是本书的特别和创新之处,区别于传统经济史研究认为西方世界的兴起和发展归结于技术的革新和提高,而制度是被排除在研究之外的观点,而提出了恰恰相反的观点。
这种独特的思考和观察角度在当时的确是非常进步和新颖的,从资本主义起源的角度看,诺思的观点包含着某种真知灼见,那是毫无疑问的,可以说这是继20世纪初韦伯提出新教伦理以后最重要的贡献。它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取向,也促进了制度研究。在此书出版之后,有许多学者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制度变革的原因和过程,来解释各国的经济发展史。所以,可以说此书的影响是深远的。正如诺斯所说:“对一个学者所作出贡献的真正检验,不在于他的名声,而在于他的思想所具有的力量,要看他是否能鼓舞他人,是否能促进新的研究,是否能使经济史学科充满生机以及它本身是否有能力长期存在下去。”《西 方世界的兴起》一书的意义也可以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可以说是一书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经济史学界的震惊。
真所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诺斯的理论是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决不是“一般的历史哲学”,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当我们在肯定诺思的理论的同时,绝对不能把他的理论当成新的教义。在肯定本书具有的划时代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本书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问题。
第一,诺思的书是针对西方实行福利国家后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而发的,对其他国家来说,其中的一些观点虽然很有启发意义,但他的书所服务的对象决定了它的论证和叙述的重点,他的基本观点,他使用的方法等首先是针对上世纪70年代西方所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的。他的学生曾说过:“新经济史的一个明确的意图是把经济史纳入应用社会科学的框架之内。”也就是说,新经济史的着眼点就是应用———它用当代盛行的经济理论来研究经济史,又通过经济史的证明来推广这种理论。《西方世界的兴起》实际上是从新自由主义的立场或从古典经济学的立场出发来讨论制度、市场、产权等问题,与此关系不大的一概被忽略了。
其最终目的是要求国家对经济生活少加干预,让资本更自由地活动,这是一种针对福利国家建立后资本受到“太多”干扰而提出来的理论,与两个世纪前亚当•斯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的背景有一致之处。第二,诺斯的理论低估了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诺斯之前的经济增长模型是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之下的,包括一定的微观制度环境,来进行分析和论证的,这样很有可能掩盖制度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一重要结论,而诺斯正好揭示了这一点。
但是,他对制度这一因素在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的观点又可能过于执着,至少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可以看出,“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变革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它们乃是增长。而本书着眼于引起经济增长的那些原因。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个人必然受刺激的趋势去从事合乎社会需要的活动。应当设计某种机制是社会收益率和私人收益率近乎相等。……私人和社会的收益之间的不一致是指某个第三方不经他们同意会获得某些收益或付出某些成本。每当所有权未予确定限制或没有付诸实施时便会出现这种不一致。如果私人成本超过了私人收益,个人通常不会愿意去从事活动,虽然对社会来说可能有利。”
可以看出,诺斯将一切经济增长的源动力都归结为制度,但是我个人觉得在这个方面的定论还是值得推敲的,即使放到现代的社会来看,我们中国每年都保持这么快的经济增长,不可否认,这跟制度安排有紧密的关系,但是纯粹从制度上看,香港、美国等制度比中国先进的有很多,但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却要比中国慢。由此可见,制度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影响因素。
第三,诺思的“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统一”的研究方法,虽然可以使一个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容易理解,但由此也潜藏着一种危险性,那就是大大简化历史现象,把复杂的多方面的历史事实简化成一个逻辑的而不是具体的发展过程。把他的书放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背景下,就会暴露出各种偏颇。从某种角度讲,《西方世界的兴起》不是一本经济史,而是用历史来演绎一种针对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
第四,通过阅读此书,可以进一步体会到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矛盾的存
在。从诺斯的观点去研究,共产主义社会会变得无比荒谬。因为完全公有化的制度,就已消灭了私有财产的存在,更谈不上保护。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也无法产生劳动的激励,因此经济无法发展,这种社会也根本不可能到来。
实际上,该书的一些偏颇早在它出版时西方就已有人看到了;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更清楚、更深刻地看到它的不足和缺陷。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一点,随便把他的理论套用到其他国家的历史上去,或简单地用它来衡量其他国家正在进行的产权改革,也就是说如果把他的观点看成“一般的历史哲学”,那是很危险的。这些对于当今中国的制度创新和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值得人深思 的是,一些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为什么还是能够存在?这种现象在当今的中国尤其显著,发人深省。
最后引用道格拉斯•诺斯的一句话:“历史总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向过去取经,而且还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制度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
第三篇: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报告
阅读各类不同的书籍,一直是我的爱好。书籍不但有助于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也是寂寞时的朋友,逆境中的慰藉,求知上的导师。不同的心况和环境下,对书的选择也不尽相同。最近,我有幸读完了诺斯和托马斯合著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阅读的原因很简单,我大学选修的是××史。这本书所涉及的西方国家中世纪经济史是我比较生疏的领域,以前的历史课只讲述中世纪的一个概况,而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的历史知识断档。所以希望在《西方世界的兴起》这本新经济史学的经典之作中,汲取到人类文化的瑰宝。
一、阅读概要:
《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共分三篇十二章。第一篇:理论和概述;第二篇:公元900~1500年;第三篇:公元1500~1700年。在本书中,诺斯和托马斯是围绕着土地和人口的增长问题展开论述的,解读了900~1500年间整个西欧的发展过程,尝试“为西方世界的兴起这一独有的历史成就的原因作出解释”;作者提出的中心论题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激励,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
并将制度创新的原因引向了人口增长,强调在西方世界的不
同时期,人口变迁发挥了不同作用,引致出一系列的制度变迁,从而将西方世界引向近现代的兴盛。
又通过西欧各国制度和所有权安排的差异来论证经济表现的差异。作者认为进入16世纪,按照历史沿革是“马尔萨斯抑制”的时期,在同等历史下,西欧经济并没有大面积衰退,特别是荷兰(尼德兰)和英格兰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而法兰西和西班牙变成了落伍者,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经济组织的效率。法国和西班牙由于王权的垄断,使得人们的所有权得不到保障,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他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荷兰(尼德兰)和英国,这两个国家良好的制度框架为所有权提供了保障,进而一系列的创新为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也提出了更具现实意义的“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的理论雏形。作者的创新点是将现代的经济理论用于经济史研究。蕴含的经济理论:成本收益原则、交易成本、公共品供给、外部性等。
作者的论证逻辑主要是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才是经济增长。收入增长的关键是要产生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所谓“有效率”是指在这个机制内部,个人收益率接近于社会收益率,因为只有满足这个条件,个人才有激励去从事有利于社会的创新活动(否则,如果个人不能获得他创新的所有或大部分成果,他将没有激励去从事创造和发明)。达到这个目的地手段是明晰产权。但是,创新制度是否真的出现更关键的还在于创新制度所产生的成本和
收益,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是,制度变革才会出现。所以对于创新制度的成本分析就很重要了。影响成本的一个重要的变量就是人口。
二、阅读思考:
阅读这本书后,我认识到这本书绝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本介绍历史的书,它全书问绕的一个中心,即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制度安排推动经济发展应该会成为中国政体改革的一个的参考观点。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和东欧的危机,使社会主义的基础发生了动摇。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即在社会主义框架内,引进市场和竞争机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此打破大锅饭,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从1978年开始中国通过解放思想,实行农村实行承包制,试行特区经济发展模式,一路摸着石头过河,到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改革和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数据表明: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5%以上,是美国经济增长率的3倍,中国也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结束美国在制造业110年雄踞全球首位的历史。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中国随即又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已达到3万亿美元。目前,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根据预测中国GDP总额将于2019年超越美国。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制度创新因素已凸显人们的面
前。最近这些年,尤其是最近三五年时间里,民众对国家前景感到惶惶不安,出国定居的风气大盛,民众怒气有可能慢慢向更上层移动。决策体制承受的压力之大,常人难以想象。国际环境更不能令人乐观,崛起的中国虽不是四面楚歌,却是树大招风。如果放到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样的大背景下再看,这些年中国社会的氛围和过去三十年整个的氛围大不相同。比如说经济发展步履越来越沉重,社会两极分化,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似乎整个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沉闷,整个生活变得越来越僵滞,社会中的活力与生机遇到前所未有的负变化。张维迎教授说过一句话,中国社会的气质在变。中国的内外问题使有识之士不由得为之着急甚至焦虑。
对这种现象,现在流行两种解释。一种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解释,说一个国家发展到人均收入大约三四千美元就会遇到一个坎儿,原来的动力会逐步丧失,原来的优势也不再继续。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经济会陷入停滞状态,各种社会矛盾在增加。另一种解释,即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在体制上,是改革开始处于停滞,甚至是倒退的状态。其实这两种解读脱胎于《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的理论,即经济的增长与个人收益率的问题。可这么说,所谓转型陷阱,就是在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既得利益格局,阻止进一步变革的过程,要求维持现状,希望将某些原来看做是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性因素定型化,形成最有利于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而政治
体制改革滞后经济体制改革因素,影响了“有效率”的活力。
现在,改革从何处入手成了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很多人在谈“深化”,“攻坚”,进入“深水区”或“决定中国命运”云云。政治体制改革也出现了两个版本,一种是政体不能在改革过程中陷入危及政权合法性的漩涡,这类漩涡既有全盘西化的诱惑,也有精英拜金主义的黑洞。另一种是宪政改革,它通过国家机构的设置来达到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人民的自由与权利的目标。
从政治层面上分析,前一种政体改革的主要思想是:首先,改革为了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其领导。其次,为了理顺决策过程的关系。其三,改革为了加强国家的稳定与安全。而后一种政体改革的主要思想是:对于权力的限制是其制度安排的出发点,从代议制政府、人民对代表的选举与制约到对政府的权力与行使权力的方法、过程的监督,再到公民社会的各种监督制度都是以限制权力为核心。我觉得现实社会中的过渡现象、过渡制度,它要求定型下来,变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和结构。这才是中国现阶段首先面临的问题。
融会贯通《西方世界的兴起》的论点及论证逻辑,也为当代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提出一些经历史验证的命题。比如:真正促进长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阻碍因素是什么,怎样才能趋利避害,现今政治体制改革的急与缓把握问题等等。换句话说,“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也让我们有一种警觉,在转型陷阱逻辑没有打破之前,那些所谓的深化改
革的措施、那些想校正现在社会当中一些弊端的方法,都很可能会扭曲变形,到最后会变成既得利益集团获取利益的环节。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很大程度上会陷入进退维谷的状态,不改不行,改有时更不行。我们要对这样一个困境保持一种警觉。
《西方世界的兴起》是一本引人见智的好书,如反复阅读或能从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它有高屋建瓴的西方哲理思辨,但透过行文也暴露出各种偏颇,由于篇幅有限,不再一一列举。以经典诠释历史,以历史诠释经济,以经济诠释发展,以经典解读历史演化的路径,用智慧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是我掩卷而思的启迪!
以上读书报告,文思把握跳跃,源自《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信息量博大的缘由,点与面顾及难全有关,不到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报告
<<西方世界的兴起>> 这本书一共分为3篇,共12章,有些章节我还没看大懂,讲的时候就会省略几个字。我分为8个部分讲。作者简介:这本书是2个人合著的,但由于罗伯斯太有名了就不介绍他了。罗伯斯.托马斯 很遗憾这个人在百度百科找不到,网上能找到的是那个110米跨栏的罗伯斯。道格拉斯·诺斯
192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萨州坎布里奇市。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由于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历任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剑侨大学庇特美国机构教授、圣路易大学鲁斯法律与自由教授及经济与历史教授,现任华盛顿大学经济系卢斯讲座教授。
开篇:<<西方世界的兴起>> 本书是关于经济学的论文,但对我来说阅读起来比较吃力。核心问题是证明西方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是所有权的发展,即有效力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所有权即指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也称财产权)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技术变革或者其他。为证明这一观点,作者讨论了大概从公元9世纪至18世纪的经济史。我简单的讲解下欧洲所有权的建立的过程。一:第1,2章 第一章:问题
这里提出了本书的核心观点也是作者的核心观点即: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什么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呢??? 什么是经济增长呢?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真正的经济长意味着社会总收入必然比人口增长的更快。
还要为经济创新提供刺激。(所有权,这个后面会讲到)为什么要私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才能够达到有效的激励: 容易理解的是个人从事某种工作的必要条件是私人收益大于私人成本,理性人不会选择成本高于收益的工作。阅读时我不解为什么仅满足此条件不行,而要私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激励才是有效的呢?个人收益率远小于社会收益率意味着很大部分个人劳动成果被分配到非劳动者身上,于是人们有搭便车倾向,等待享用他人劳动成果,演变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结果。为保障私人收益率,专利权产生了。科学创新多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古代中国没有专利权的保护,因此许多发明都是家族内代代相传的“秘方”,这不利于人们交流,也难以刺激新发明。一旦秘方外传,此家族就不再垄断技术,“搭便车”的人们遂能以更低的成本赢得市场,技术使用范围的扩大对社会而言无疑是正收益的,而对发明者而言,收益甚小,甚至为负,即个人收益率远远小于社会收益率。如果有了专利权的保护,人们更愿意推广自己的发明创造,因为他可以从中获利,此处个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既鼓励了创新和推广,也促进了交流和新发明的产生。以前的大多数经济史学家认为欧洲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技术变革。第二章:概论
这一章讲了十世纪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基本慨况。实际上庄园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
农奴为领主服务,提供劳动力,产品,领主为农奴提供保护。(因为在那个时期是有北欧人,穆斯林和马扎尔人的侵略,也就相当于土匪)这一时期(10世纪中期),人口增多。经历了一个过程:
有安全保障的地方→人口则增多→人均地就减少→开垦新地→移民荒野→盗匪藏匿的空间减少→土地就越安全→结束混乱状态。人口继续增长。
然后好的土地基本上被占用了,则很多人没有土地了。产生饥荒,瘟疫→人口减少 在庄园经济时期贸易交流是很少的。
但有2个国家没有进入这种循环,那就是英国和荷兰,但法国和西班牙则是失败者(这个后面会讲到这2个典型的例子)前面2章就是对欧洲公元900年到公元1500年的总体介绍。即欧洲从开始的庄园经济到最后的发达的贸易。三角关系:
领主
↓
农奴
→ 土地
从中经历了人口的大量增减,农奴从没土地到有土地,然后自己生产,然后有需求,产生贸易,贸易发达。最后整个欧洲经济的增长。二:第三章
第四章 第三章:土地和人的所有权
土地相对富裕,人口还不是很多,农奴为领主提供劳动力,(注意不是直接提供产品,因为没有组织好的产品市场)领主就提供保护职能。当然领主自己没能力保护庄园不被侵略,只能雇用具有作战能力的骑士。
随之人口的增加,劳动力丰富,劳动收益减少 进入循环
人口增长→土地不足→产生饥荒,瘟疫→人口减少→劳动力减少→土地丰富
这个循环就是著名的 马尔萨斯陷阱:
在人口学研究中间发现,早期的人口再生产情况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同时存在,人口的高出生率受到高死亡率抵消之后,呈现低增长率趋势。在工业革命之后,大约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西方人口生产上的“两高一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就逐步被“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趋势所取代。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高死亡率的各种因素,是人口再生产与农业时代生存资料实现匹配的关键过程,马尔萨斯说战争、饥荒和瘟疫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人口数量要在某种方式和程度上与农业发展成比例的观点是一个内含的逻辑。马尔萨斯提出两个级数的理论: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就被人称
因为农奴没有土地,没有所有权(即对土地的拥有权)所以这个循环没有打破。
因为只有资源相对于社会的需要变得日益短缺时才会出现改变所有权的压力。(这里讲的是压力,而不是一定改变)这一章主要讲的就是
人口增长→土地不足→产生饥荒,瘟疫→人口减少→劳动力减少→土地丰富
这个循环和领主的压力增大。第四章:中世纪初结束的经济形势 讲了领主的主要职能:
提供每个社会必须生产的的公共产品——保护和公正,而雇农或农奴则要考自己的财产部分靠领主的财产提供劳动作为交换。这一章讲到了四种土地转授方式 我只讲一种:国王→甲(服务军役)
↓
乙 丙(一个提供军役一个提供产品)然后乙丙也以同样的方式履行对领主的义务。
这样领主甲即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又履行了对王权的义务。从这里可以看出领主甲什么都没有做,只需把土地转授给别人就可以。领主甲能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能得到国王的土地的人是有限的。即农奴没有对土地的所有权。
我们知道这种庄园经济很少有经济联系。庄园经济在当时**的背景下提供的相对低成本的保护和公正因而获得合理优势经济地位,而这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制度是合理的。三:第五章
中世纪盛世:边疆运动
边疆运动,什么运动?(就是人口迁徙,往边疆迁)为什么会有边疆运动?(人口增长过多,劳动力过剩)结果?(削弱了庄园经济模式)
这一世纪商业与人口同步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因为这一时期没有太多的战争,瘟疫。欧洲的贸易开始活跃起来,贸易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交易量也加大。当然贸易路线还是有困难的比如沿途的威胁,但商人会结对出发,或者是走水路。同时贸易的发展带动了新的城市的兴起。
人口增长过多,而土地又有限,则导致劳动力过剩,因为贸易的发展带动了边疆城市的兴起,所以那些剩余的劳动力会转移到边疆兴起的城市,然后他们会自己开垦荒地。
这一章还介绍了农业技术从“二圃制”到“三圃制”。
简单介绍下,一开始的“二圃制”是犁耕所有的土地,但只种植一半的土地,另外的一半用来休闲以恢复地力,很明显这是我们国家的一年一熟制。这样做浪费土地资源,而且收益小。“三圃制”是把土地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休闲以恢复地力,另外量部分用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每年轮换。很明显第二种的制度优于第一种。但这只是一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不是技术变革,“三圃制”所需的劳动力比“二圃制”要多,即成本更高。所以这种方式只有在劳动力多的时候才会采纳。这一章主要讲的就是由于人口过多,劳动力剩余,从而产生人口迁徙,然后在边疆开垦新的荒地,为适应环境发展了“三圃制”。这个时期基本上从事的劳动力是简单劳动,是可替换的,所以人口多就会出现上面的情况。四:第6章 13世纪的欧洲
13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什么事?
13世纪终止了边疆运动,13世纪的欧洲人口增多,13世纪的欧洲人口密度增大,13世纪的物品价格上升了,13世纪的定量资料很少。总之13世纪是个活跃的时代。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能承载的最多的人口是不一样的,这个与生产力,资源等因素有关。
首先人口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人口增长则资源需要加大,粮食需要加大,耕地有限,则需要提高生产效率,但技术有限,欧洲那个时代还没有袁隆平这样的水稻之父。所以就悲剧了,又发生了饥荒。有资料显示1307—1317这10年饥荒蔓延整个欧洲,然后又发生了鼠疫。就这样结束了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土地不再是领主一个人的了,因为人口的巨大下降,没有人口的土地不那么有用了,有地没人这是很悲剧的。之后原来的农奴取得了对土地的所有权。
接着在12世纪后期和整个13世纪贸易不断的发展,这里补充贸易产生的条件:产品差异和运输成本适当。诺斯在书中描述,人口增长,土地成为稀缺资源,人口扩张到边疆,北欧和西欧的地理差异导致产品差异,交换需求产生,且欧洲海路发达,加上有效保护,运输成本适当,贸易遂在西欧兴起扩大。诺斯认为,中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扩张是对因人口增长而变成可行的专业化和贸易所带来的机会的直接反应。
为了更好地进行海上贸易,发展了委托制和合伙制的契约协定,银行存款业务复兴,保险业初露端倪,这些制度创新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生产率。市场的扩大也使专业化变得有利。人口的增长在农业方面导致了制度的倒退,某些庄园退回到劳动捐。
这个时期由于远程贸易的发展,对所有权的要求增大了,全国性政府的职能需求被强化,政府要保护远程贸易,政府财政需求就增大,则要增加税收。
建立了常备军,取代了原先的雇用军。这一章主要讲了:13世纪的欧洲人口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十三世纪欧洲没有逃脱马尔萨斯陷阱的原因是没有发展所有权性质,政府没有建立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五:第7章 14世纪和15世纪
人口的绝对下降,饥饿,黑死病,疾病,瘟疫,鼠疫,战争充满这个世纪。
人口下降对欧洲经济的影响?
这2个世纪有很多的资料显示了欧洲人口的下降,这个我们不必怀疑,只是知道欧洲人民那时过得很痛苦,痛不欲生,就可以了。我们只讨论人口下降对欧洲经济的影响。人口大幅度的减少带来的3个变化:
1:由于地租相对与劳动价值的下降,要素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严重依赖地租的封建岁入也相应下降。2:政府支出的最低必须水平下降。3:利用市场组织经济活动费用的上升。
人口持续下降导致了要素相对价格、政府支出和交易费用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所有权的性质。部分农户获得了永久使用土地的权利。国王对国土安全的保护导致了常备军的地位提升,男爵的武装力量已经过时。因而民族国家形成,全国政府得到统一征税的权利来维护常备军。国家加强对个人的征税和控制。
这是因为人口减少则劳动力减少,则劳动者的谈判力就上升,那么产品的成本就上升。虽然这是简单劳动,但人口的减少给剩下的劳动者带来了优势。
有必要说下在这时期民族国家形成,民族国家不仅是对男爵的混乱无序的改善,而且在十五世纪后半期,导致人口再次增长。六:第八章
第八章:财政政策和所有权 改进产品的交换效率.国家面对严重的财政危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核心是所有权。所有权制度的确立。
前面讲到,这时已经有了贸易交易,但那时的运输成本高昂。所以必须提高效率才能增大收入。
降低交换距离,建立市场。在那个时候没有淘宝,没有网购,没有免费的快递,所以就要降低交换距离,买卖双方集中于一个市场。这样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利用市场的单位成本降低了。
由于在13世纪进行了各种战争导致欧洲众多国家出现了财政危机,解决不了财政危机则国家是要面对消亡的。国家的财政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税收收如。贷款,增税,这两种方法。设立各种新税,通过增加税收收入来增加国家的财政。当然很不幸有些悲催的国家还不起带款。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核心是所有权。即对土地的拥有,拥有土地才能自己生产,自己参加经济活动,经济才有增长。所有权制度的确立。
(1)选民从国家接替民间自愿团体对所有权的保护中所得到的增益;(2)竞争者的势均力敌则能提供同样的服务;(3)经济结构决定了王室的不同征税方式的收益成本。以上三种因素的组合将导致不同所有权制度的确立。
七:第九章
近代初期: 人口基本恢复了。
价格比较,劳动工资的变化。
十六世纪的平衡表显示农业生产率下降,制造业生产率不变而市场交易部门的生产率上升。西欧的物质福利依赖于市场效率增长能否抵销收益递减引起的农业生产率的下降。一般而言,结果并不乐观,收益递减占了优势,最后西欧迈入了受累于马尔萨斯抑制的十七世纪。饥荒、瘟疫再次席卷欧洲各国。八:第10,11,12章 两个失败者,两个成功者。法国和西班牙——竞争失败的国家 法国失败的原因:
1、因为产业制度的落后导致:
(1)劳动的流动性到处受到限制,结果进入一个行业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困难重重;(2)资本的流动性也同样受到限制;
(3)那些不得违背习俗的繁琐的生产过程条例使创新到处受到抑制或禁止;
2、没有发展有效的所有权的缘故,法国经济丧失了可以从交易部门得到的增益。西班牙:
不发展有效的经济效率,妄图从外部掠夺获得力量控制西方世界 荷兰和英国量个成功者:
荷兰的有效的经济组织能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变化,并发展处相对完善的辅助性制度,有金融、保险业的帮助,政府成功地保护了所有权。居于中心的地理位置和它们的政府——建立了一个有效的经济组织的政府,说明了这种发展。英国:
英国既缺乏法国的规模,又缺乏西班牙的外部资源,也缺乏联省的有效率的制度。
英国利用交易部门的增益令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圈地运动消除了地权中的许多公有制成分并提高了耕作者利用更有效的技术的收益。要素和产品市场建立了比较有效的所有权导致了工业的专门化。专利法鼓励了发明创造,保护了知识产权和私人所有权。
总结:作者意在说明西方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是所有权的发展,即有效力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所有权即指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也称财产权)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技术变革或者其他。对于西方人来说所有权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是共产主义,不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由于欧洲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所有权制度,使得普通民众拥有所有权,激发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创造财富的热情。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健全所有权的这一过程。
第五篇:《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当彗星划过夜空
当彗星划过夜空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
曾凡荣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二、三月里的天,总是会教人说可爱的。暖阳似酒,春水如画,徐徐的微风吹醒了乡间阡陌一绺绺的石子路。树梢的柳芽冒了,田间的花儿笑了,回家过年的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走远了。在生了锈的木桥边漫步闲逛,默默探望眼前陌生的沧桑,心里想着的是那浩瀚的历史星河。我在想啊,那段书里描写的西方世界的制度经济史,到底是上帝的安排,还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
史,记事者也
过去的一个月里,我跟着诺斯穿梭到了中世纪,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旅行。我在路途中窥探了西方世界经济逐渐兴起的过程,感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辽阔,顺带嘲笑着自己的渺小。我喜欢历史,我崇拜英雄。风起云涌的历史时光,会给我带来怎么样的惊喜呢?是那共剪西窗烛的唯美绝唱吗?还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沧海桑田?
到底是我过于浪漫了,纸面折射出来的枯燥长文,差点让我跳下车。整理整理心态,重新出发,这一次我在书本严密的逻辑论述下,惊掉了下巴。从目录页开始,我不敢掉以轻心。
犹今之视昔后之视今
整本书分为三个大部分:理论和概论、公元900-1500年、公元1500-1700年。我在阅读之后,把它总结起来就是,第一,作者认为西欧的崛起得益于经济制度组织的建立,提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同时很明显的问题是,制度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创立、明晰和落实产权是需要巨大成本的,并且只有当制度内在演变的逻辑有激励,且私人利益接近社会利益时,才会出现经济增长的持久现象。
因此,第二步,就是以时间渐进为纵轴用整个西欧的发展过程的整体情况,来论证有效率制度刺激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为横轴加以对比深入证明和研讨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其中公元900-1500年就是中世纪的封建欧洲,公元1500-1700便是近代初期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的西方世界。
历史睡了时间却醒着
紧接着你可能会问,什么时候会出现有效率的制度?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制定一个合理的制度以此保证经济的稳定的增长。前一个问题,诺斯的回答是:“只有当资源相对于社会需要变得日益短缺时,才会出现变更所有权的压力。”我的理解是制度不能随意制定,只有在环境刺激下才才会出现变更可能。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往往是经济组织变化的原动力。
所以问题又来了,引起西方世界兴起的关键——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出现的原动力又是什么?诺斯认为导致西方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制度创新的主要参数变动是人口增长。因为人口增长会引起两个经济变化:一是人口密集度的增长会带来市场的扩大、促进市商业贸易的生产率;二是会带来劳动报酬递减,农业生产率下降,导致人们生活水平的下降。
就不要在刨根询问,为什么人口会增长了。繁衍生息是自然法则。即使在历史的某个阶段偶有出现人口下降的情况,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人口是一直在增长的。在那些人口呈趋势变化的历史节点,往往就是这个世界运行轨道的调整。
最好的与最坏的创造了历史
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变化。从十世纪起,()欧洲人口出现持续增长,而可耕土地资源却不足于养活新生人口,于是乎土地资源稀缺起来,局部的土地生产开始遭遇报酬递减,人们为了寻找新的土地开展了边疆运动。人口迁移造成各地域间劳动力-土地的密度差异,不同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生产其有优势的产品,由此带来了专业化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率,也扩大了商贸圈。为了降低寻找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成本,原有的庄园制度在商品市场的发展需求下发生了变化,货币给付渐渐代替劳动捐,庄园主-农仆转化为地主-佃农。当然这个变化,在庄园主和农民的斗争中,非常缓慢地进行着。
一直到了13世纪,人口还在持续增长,不过因为土地的有限性,边疆运动已经停止。此时,农业在市场经济的形成中站主导地位。由于没有发展出更有效的经济组织,人口增长的正效应不能抵消其带来的报酬递减副作用,所以原本持续增长的经济停滞了。并且人口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以及土地价值的上升,让庄园主和农民之间的交易成本上升。利益双方在不能接受新制度创立的巨大成本面前,又恢复了原先的劳动捐制度。
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在饥荒,疠疫,战争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又发生了变化,欧洲人口的大范围减少,使劳动力成为稀缺的要素。原本受限制的劳动力,因为自身价值的上升,在契约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庄园主不得不想放宽条件吸引劳动力。在这场博弈中,劳动力获得了解放,土地自由转让也开始被法律所认可,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走向了终点。在政治领域,封建社会的制度结构由民族国家所代替,西欧各国登上历史舞台。
15世纪末到18世纪初,社会逐渐趋于稳定,人口持续增长,更广阔的市场开始复兴,西欧不同的国家为了应对自身的财政需求创立了不同的产权制度。法国对产业的严格控制,限制了要素的流动,最终导致经济停滞,西班牙单纯的依靠新大陆财富作为岁入来源,也在巅峰一时之后走向黄昏,而英国和荷兰在建立了一套激励性的财税体系后都获得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世界贸易中心从荷兰转移到英国,预示了西方世界的兴起。
一个人口增长带来要素变化最终刺激经济制度变革的理论框架就这样呈现出来。只是遗憾自己的库存知识量太少,无法做出一个自己的判断和更好的理解以及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我所能够做的就是尽我最大的努力去理解这本《西方世界的兴起》。诺斯在结束语中说,“真正开始着手研究经济组织的正是我们。”那么当彗星划过,夜空下的我们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