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作最应关注的人群
为进一步改善我省残疾人的生活状况,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全面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开展“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创建活动,实施“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就是其中一项重点工程。尽管相关政策还没有正式出台,但有关的讨论已轰轰烈烈地展开,各地残联也都在积极地组织人员做好前期的调查摸底工作,一些得知消息的残疾人家属更是怀着期待的心来残联打听
托(安)养的条件,总之,残疾人托(安)养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期待。如此广泛的关注和期待,正好说明了开展残疾人托(安)养工作深入人心。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观念被认同,人性化服务渗透到各行各业。开展残疾人托(安)养工作的目的就是使残疾程度较重又缺少家庭护理的残疾人得到基本的护理和照料,维持他们作为人的基本尊严,同时,也为残疾人家属“开锁”,减轻他们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从信访接待所反映的情况分析,其中有一种类型的残疾人家庭对残疾人托(安)养工作需求特别迫切,那就是父母年老体弱的重度残疾人家庭,尤其是重度精神残疾人家庭。父母年老体弱的重度残疾人家庭有一个共同的困难:护理人因年老精力有限,或因疾病缠身,本身需人料理,却承担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繁重的护理残疾人的重担,心力憔悴。笔者曾亲自接触过这样两个重度残疾人家庭的母亲,当然,现在两家身心疲惫的母亲都已谢世,留下残疾程度较重的孩子托给亲戚照管。一位是姓王的重度精神残疾人,他的母亲在得知自己患癌症后,来残联反映照看孩子力不从心,希望组织上能够帮助她“管管”。但限于当时的政策,她本人有退休工资,又有房子,根本不符合进福利机构的条件,其他私人开的敬老院对于重度精神残疾人也不敢、不愿接收。除了一边听一边安慰她,笔者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位身患癌症还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精神残疾儿子的母亲,最后只好卖了房子用来偿还看病欠下的债务和支付儿子寄养在乡下娘家的生活费。结局是悲惨的。据街道残联助理员后来说起,她从患病前一百三四十斤的体重降到了临死时骨瘦如柴的七八十斤,弥留之际还在惦念着“儿子怎么办?”另一位母亲同样不幸,同样耗尽心血。她有三个智力残疾儿子,除了老二残疾程度较轻在福利企业就业外,老大、老三生活起居全靠老母亲料理。每次到残联办事,她总拖着两条甩不掉的“尾巴”。也因她有退休金和私房,她的三个孩子不属“三无人员”而无法进福利机构托养,她只好一直拖着这三个智力残疾孩子。笔者至今难以忘记,她带着儿子最后一次来残联的情景。她面色蜡黄,行动迟缓,所到之处皆有恶臭味弥漫开来,原来,顺着她的裤脚管有粪便溢出。当时,笔者和同事都不太明白,她怎么会大小便拉出也无知觉,纷纷捂住鼻子掩饰粪便的臭味。过不了几天,所在街道的残联助理员打来电话说,她病故了。了解后得知,那天来,她已是重病缠身,大小便失禁多日,为三个智力残疾孩子耗尽做母亲的最后的心血。接完电话,笔者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假使我们当时就有针对重度残疾人的托(安)养服务,也许,这两位母亲的负担就会减轻许多,她们的境遇也会改善许多。时至今日,笔者还时常想起已故的这两位老人,也时常接待像她们一样年老体弱却要照管重度残疾孩子的老人来访,从他们焦虑的眼神和憔悴的面容上,笔者看到他们对政府将要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作所寄予的厚望。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如果按照低保条件来衡量都不属贫困残疾人家庭,但从年龄、从人性的角度来衡量,他们同样十分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被他们照顾的重度残疾人安心生活。因此,笔者的想法是,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提供无偿或有偿的重度残疾人托(安)养服务,尤其是对护理(监护)人年纪偏大的有托(安)养需求的重度残疾人家庭更不应该从经济条件上做过多的限定,而应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渐实现针对不同经济收入提供不同性质的服务。在信访中,一些老人表示愿意承担半数的托养费用,只留一半给自己过个相对安静的晚年,能够比较轻松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说实在的,像这类重度残疾人家庭,一旦父母过世,无配偶无子女,无法定监护人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要政府收养,有偿地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作无非是把收养的时间提早到监护人活着的时候,对个人和政府而言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当然,笔者强调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作最应关注父母年老体弱的重度残疾人家庭的急切需要,并不是说其他重度残疾人家庭对托(安)养工作可有可无。对于家有重度残疾人需照料的家庭而言,就算护理人精力上允许,但时间或经济上不允许,至少有一个人会被重度残疾人“锁定”在家里而无法工作,或者说,因为不懂得怎样护理重度残疾人,使得一部分残疾人因护理不当而过早地离开人世。从人道、人性和专业护理的角度看,其实,每一户重度残疾人家庭都需要托(安)养服务的介入,提高重度残疾人家庭的生活质量。全面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开展“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创建活动,实施“重度残疾人托(安
第二篇:开展重度残疾人安养工作最应关注的人群
为进一步改善我省残疾人的生活状况,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全面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开展“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创建活动,实施“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就是其中一项重点工程。尽管相关政策还没有正式出台,但有关的讨论已轰轰烈烈地展开,各地残联也都在积极地组织人员做好前期的调查摸底工作,一些得知消息的残疾人家属更是怀着期待的心来残联打听
托(安)养的条件,总之,残疾人托(安)养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期待。如此广泛的关注和期待,正好说明了开展残疾人托(安)养工作深入人心。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观念被认同,人性化服务渗透到各行各业。开展残疾人托(安)养工作的目的就是使残疾程度较重又缺少家庭护理的残疾人得到基本的护理和照料,维持他们作为人的基本尊严,同时,也为残疾人家属“开锁”,减轻他们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从信访接待所反映的情况分析,其中有一种类型的残疾人家庭对残疾人托(安)养工作需求特别迫切,那就是父母年老体弱的重度残疾人家庭,尤其是重度精神残疾人家庭。父母年老体弱的重度残疾人家庭有一个共同的困难:护理人因年老精力有限,或因疾病缠身,本身需人料理,却承担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繁重的护理残疾人的重担,心力憔悴。笔者曾亲自接触过这样两个重度残疾人家庭的母亲,当然,现在两家身心疲惫的母亲都已谢世,留下残疾程度较重的孩子托给亲戚照管。一位是姓王的重度精神残疾人,他的母亲在得知自己患癌症后,来残联反映照看孩子力不从心,希望组织上能够帮助她“管管”。但限于当时的政策,她本人有退休工资,又有房子,根本不符合进福利机构的条件,其他私人开的敬老院对于重度精神残疾人也不敢、不愿接收。除了一边听一边安慰她,笔者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位身患癌症还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精神残疾儿子的母亲,最后只好卖了房子用来偿还看病欠下的债务和支付儿子寄养在乡下娘家的生活费。结局是悲惨的。据街道残联助理员后来说起,她从患病前一百三四十斤的体重降到了临死时骨瘦如柴的七八十斤,弥留之际还在惦念着“儿子怎么办?”另一位母亲同样不幸,同样耗尽心血。她有三个智力残疾儿子,除了老二残疾程度较轻在福利企业就业外,老大、老三生活起居全靠老母亲料理。每次到残联办事,她总拖着两条甩不掉的“尾巴”。也因她有退休金和私房,她的三个孩子不属“三无人员”而无法进福利机构托养,她只好一直拖着这三个智力残疾孩子。笔者至今难以忘记,她带着儿子最后一次来残联的情景。她面色蜡黄,行动迟缓,所到之处皆有恶臭味弥漫开来,原来,顺着她的裤脚管有粪便溢出。当时,笔者和同事都不太明白,她怎么会大小便拉出也无知觉,纷纷捂住鼻子掩饰粪便的臭味。过不了几天,所在街道的残联助理员打来电话说,她病故了。了解后得知,那天来,她已是重病缠身,大小便失禁多日,为三个智力残疾孩子耗尽做母亲的最后的心血。接完电话,笔者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假使我们当时就有针对重度残疾人的托(安)养服务,也许,这两位母亲的负担就会减轻许多,她们的境遇也会改善许多。时至今日,笔者还时常想起已故的这两位老人,也时常接待像她们一样年老体弱却要照管重度残疾孩子的老人来访,从他们焦虑的眼神和憔悴的面容上,笔者看到他们对政府将要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作所寄予的厚望。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如果按照低保条件来衡量都不属贫困残疾人家庭,但从年龄、从人性的角度来衡量,他们同样十分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被他们照顾的重度残疾人安心生活。因此,笔者的想法是,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提供无偿或有偿的重度残疾人托(安)养服务,尤其是对护理(监护)人年纪偏大的有托(安)养需求的重度残疾人家庭更不应该从经济条件上做过多的限定,而应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渐实现针对不同经济收入提供不同性质的服务。在信访中,一些老人表示愿意承担半数的托养费用,只留一半给自己过个相对安静的晚年,能够比较轻松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说实在的,像这类重度残疾人家庭,一旦父母过世,无配偶无子女,无法定监护人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要政府收养,有偿地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作无非是把收养的时间提早到监护人活着的时候,对个人和政府而言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当然,笔者强调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作最应关注父母年老体弱的重度残疾人家庭的急切需要,并不是说其他重度残疾人家庭对托(安)养工作可有可无。对于家有重度残疾人需照料的家庭而言,就算护理人精力上允许,但时间或经济上不允许,至少有一个人会被重度残疾人“锁定”在家里而无法工作,或者说,因为不懂得怎样护理重度残疾人,使得一部分残疾人因护理不当而过早地离开人世。从人道、人性和专业护理的角度看,其实,每一户重度残疾人家庭都需要托(安)养服务的介入,提高重度残疾人家庭的生活质量。全面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开展“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创建活动,实施“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是广大重度残疾人家庭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重度残疾人家庭多年的企盼,是这些年老体弱父母们安享晚年的“希望之舟”。笔者撰写此文就是希望,出台政策不要从经济条件上做过多的限制,应该针对所有“有钱没钱”的家庭,把这些重度残疾人家庭的沉重负担逐渐转化为社会和家庭共同的责任,这也是广大残疾人、残疾人亲友
和残疾人工作者心中迫切的愿望,这样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残疾人人人共享小康”。
第三篇:红古区重度残疾人托养需求与托养工作的调研报告
红古区重度残疾人托养需求与托养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发展,残疾人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托养服务问题已历史性地摆到了我们面前。在认真分析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我们认识到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是凸显残联服务职能、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残疾人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崭新课题,也是今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基本情况
我区是兰州市的一个远郊区,全区总人口1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1万人,农村人口4.8万人,辖区面积576平方公里。07年全区GDP为40.71亿元,农村人均收入为5309元。全区辖3镇1乡3街道,34个村,22个社区。全区有残疾人7120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5.1%;城镇残疾人3916人,农村残疾人3204人。在残疾人中,听力语言残疾1618人,智力残疾578人,视力残疾1195人,肢体残疾2223人,精神残疾475人,综合残疾1031人。经抽样调查,我区重度残疾人有1675人,有集中托养愿望的残疾人有880余人。目前,我去重度残疾人以家庭托养为主体,还没有健全的集中托养机构和场所。
二、对抚养工作的定位思考
建立托养机构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既要区别于的康复中心、卫生部门的精神病院及民政部门的福利院,又要确立以托养为主,融生活技能训练、职业康复、职业培训与教育、工疗、就业训练等为一体,与就业相结合的功能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按照市残联统一部署,我区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加快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步伐。在托养机构的定位上,我们考虑应当托养是主体功能。托养是基础、是主业。同时,托养应包括“托管”和“康复”两方面内容,要在“养好”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手段和形式,发掘托养残疾人的潜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把托养办出特色。康复是机构的工作主线,也是带动全局工作的龙头。康复内容应包括:一是入住评估、阶段康复性评估;二是针对性治疗和保健医疗康复;三是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心理康复;四是巩固延伸特教成果的反复康复;五是生活自理、适应社会能力和劳动技能技能康复;劳动不仅是康复手段,而且也是解决智残人就业、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可增加智残人收入,增强他们生活信心和人格意识。帮助、引导他们从事简单劳动,促进残疾人康复,为提高生活水平和就业能力创造条件。
三、对托养机构的需求调查
经过走访40多户重度残疾人家庭,认为急需集中托养的残疾
人主要有四种:一种是残疾人年龄偏大,子女也在60岁以上,已无力照顾和服侍老人,甚至自己也需要别人照顾,遇到肢体瘫痪不能自理,生活起居都完全依赖他人的就更无能为力了。第二种是“三无”残疾人,没有父母或子女照顾,完全依靠村(社区)干部和邻居解决衣食问题,部分残疾人每天只能吃两顿饭,甚至几天才能吃一顿像样的饭菜。第三种是残疾人已到中年,父母都已年老,体力上已经力不从心,再加上没有收入来源,很难照顾好残疾子女,生活质量相对较低,他们最担心的是自己去世后残疾子女的归宿问题,希望有一个地方能好好地收留和照顾他们。第四种是精神残疾人,他们没有自控能力,往往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危害社会的安全。从总体来看,托养残疾人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需求,在今后工作中也是残联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并且市场前景很大。
四、目前要求提高考虑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我区综合服务中心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中,现在选址以确定,在今年就可动工修建,预期计划托养40人。二是机构的护理人员应当纳入政府公益性岗位,并给予工资和福利待遇。三是托养经费要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可按机构托养的残疾人数量对机构的人员工资和经费按预算拨付。如对低保、低收入托养残疾人的大病医疗给予特殊补助,使入托残疾人都能及时得到医疗服务。四是残联在残疾人托养机构的建设前应充分做好调查研究,做好托养机构的发展规划,并对机构的发展进行引导、监督
和管理。要提前加强对机构管理人员和康复护理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懂得业务、有爱心、又会经营的托养机构管理和护理人员。五是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残疾人托养机构的发展。通过宣传使社会各界都能充分认识托养机构的性质和功能,争取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给予残疾人托养事业更多的关注,二是动员社会为残疾人托养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特别是在康复、医疗、教育、培训、文体等方面,组织志愿者对机构的力量给予补充。六是鼓励社会力量适度开办形式多样的残疾人托养机构。可以利用社区空闲的办公用房,开办社区残疾人日托所,解决残疾人日间无人照料的矛盾。
第四篇:加快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开展 推
众所周知,智力、精神及重度残疾人因参与社会生活程度低,自理能力差,绝大多数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目前得到的救助与需要得到的救助也存在较大差距。而这类残疾人家庭在抚养或赡养、看护、治疗与康复、精神压力等各方面付出的代价往往超过一般家庭所能承担的义务。为解决好他们在康复护理、教育、就业、生活保
障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加快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开展,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显得十分必要。2007年7月14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了全国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会议。会上,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王新宪、中国残联理事长汤小泉、中国残联副理事长孙先德三位领导作了重要讲话,对开展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由此推动了残疾人特殊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进程。王新宪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从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整体上,乃至整个残疾人事业的全局高度来看,研究、探索、推进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特殊社会保障工作,十分紧迫,势在必行。”事实也的确如此,许多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目前的监管措施和生活来源主要是依靠其监护人及亲属来执行和承担,一旦亲属的监护能力和供养能力下降,这些残疾人就面临着失去基本护理和基本保障的困境。笔者在接待残疾人来信来访的过程中,碰到一些监护人因年老体衰、重病缠身等客观原因无法有效行使监护权和日常护理,致使部分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处于无人监管或监管不力的状态下,生活质量低下,还带来一定的社会隐患。近几年来,在残疾人要求托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形势下,各地各级残联围绕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问题,进行过不同形式的调研和摸索,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笔者在亲自接待了三例要求托养的信访中,亲身体验了托养需求的迫切性。无一例外的都是父母年事已高,本身就需要人照顾却要照料瘫痪在床的儿子,每解一次大小便,每翻一次身,都要弄得筋疲力尽。但是他们不是因本人有工资收入就是父母有退休金而进不了公办社会福利机构,民办老年公寓又因本人大小便不能自理缺少护理条件为由而拒收。显而易见,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迫切需要托养服务与现有托养服务机构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所以笔者疾呼,各地各级残联必须推动政府加快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开展,建立起完善的残疾人特殊社会保障体系。笔者结合全国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会议上三位领导的讲话精神对加快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如下设想: 第一,调查摸底,建立档案。要开展托养工作,必须先搞清楚有托养需求对象的底数。县(市、区)残联组织人员对智力、精神及重度残疾人家庭逐户摸底,准确掌握这类残疾人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和托养需求,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对象档案,并及时掌握变化情况,为落实保障措施提供依据。考虑到“三无”人员、孤儿等已由福利机构收养,就业年龄以下人员一般都在校接受教育,老年人可以进养老机构,所以残疾人托养服务对象界定在:由家庭供养的,处于就业年龄且不在业的智力、精神及重度残疾人。我们在调查摸底的时候主要针对这一范围内的残疾人进行建档,这既是解决残疾人家庭困难的举措,也是对社会保障的有益补充。
第二,制定政策,落实经费。尽管残疾人托养服务对象不属“三无”人员,但他们的家庭经济一般都比较困难,所以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应该突出公益服务性质,建立以公办的非营利性的托养机构为主,以民办公助的托养机构为辅的公益机构。这就需要制定政策,保障经费的落实,推动政府将残疾人托养机构逐渐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由政府直接拨款支持,让更多的贫困残疾人得到照顾,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第三,依托现有资源,积极拓展形式多样的托养机构。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是全新而特殊的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为了满足残疾人的紧迫需要,我们可以依托现有资源,从多个角度切入,筹建形式多样的托养机构。一是社会福利机构。其政策制度和管理、设施、人员等方面都比较完备,特别是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福利社会化,在满足吸收“三无”人员的基础上,可以挖掘建立一些针对非“三无”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机构。二是事业单位。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分类管理是必然的,突出公共服务也是必然的。托养服务机构提供的就是公益性服务,政府提供政策、经费支持建立事业单位性质的托养机构是必要的,也完全有这个条件。三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以这种形式举办托养服务机构,空间很大。可以建成满足不同需求、不同标准、不同收费的托养服务机构,供残疾人托养服务对象自由选择,既能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又能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四是企业。鼓励企业建立托养照料与劳动就业相结合的托养服务机构,既解决一批残疾程度较轻的智力、精神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又解决了他们集中托养的问题,并充分利用集中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来支持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智力、精神及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是推进残
第五篇:市中区残疾人危房改造、托养中心建设和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工作情况汇报
市中区残疾人
危房改造、托养中心建设和低保重度残疾人
生活补贴发放工作情况汇报
市中区人民政府
(2011年7月6日)
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区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市中区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
市中区辖5个乡镇、6个街道,111个行政村、50个城市社区,总面积375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残疾人有2.52万人,其中:肢体残疾10496人、听力语言残疾5685人、视力残疾5221人、智力残疾2283人、精神残疾1671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残联等市直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们把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作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中之重,科学整合社会资源,全方位、立体式地为残疾人搞好服务,我区残疾人危房改造、托养中心建设和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残疾人融入的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残疾人危房改造情况。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有利于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住房状况,缩小贫困残疾人与 1
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差距。我们对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高度重视,将残疾人危房改造列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的重点对象,努力改善残疾人居住环境。2006年至2011年间,共为179户贫困残疾人实施了危房改造,落实危房改造资金179万元(其中区级配套资金85万元),改造危房面积1.4万平方米。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我区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区财政、民政、残联、国土、建设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单位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实施对象、实施标准和经费安排。各乡镇、光明路街道也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对危房改造进行管理、施工、进度上报等工作,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深入摸底调查。每年年初组织人员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的建筑面积、危房结构类型、危房类型、危房等级、危房总数等内容进行摸底调查,认真填写户主姓名、家庭地址、家庭类别、家庭收入等基本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三是严格监控程序。我区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改户逐一登记造册,建档立卡。严格筛选,政府组织,社会监督,逐级申报,逐级把关,首先由村(居)委会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危改户,向乡镇、光明路街道残联提出申请,并填报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调查表;各乡镇、光明路街道残联初审合格后报乡镇(光明路街道)政府(办事处)审核;审核后报区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并将初选的危改户在所在村(居)张榜公
示,接受社会监督,始终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放在首位。
四是积极筹措资金。区财政每年根据市里下达的任务指标,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将中央、省、市、区四级配套资金按规定比例和不少于1万元的补贴标准拨付到乡镇(光明路街道)落实到危房改造户,确保了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保质保量的顺利完成。
二、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情况。按照市残联的要求,我区大力开展“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活动,投入资金20余万元,加快托养服务机构建设,配套完善托养设施,新建“阳光家园”示范机构1处(税郭镇阳光家园示范机构),托养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47人,托养其他各类残疾人159人;创建托养服务中心2处,孟庄镇托养服务中心(托养各类残疾人85人)、市中智力托养服务中心(托养智力残疾人56人);创建社区托养服务点11处(11个乡镇、街道设立社区点),满足各类残疾人300余人日间照料。
一是完善工作体系。区委、区政府把残疾人“阳光家园计划”作为促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民心工程”来抓,成立了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财政、卫生、民政、残联等单位为成员的残疾人托养工作办公室,定期召开分析会、座谈会、交流会,研究推进措施,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利用“爱耳日”、“爱眼日”、“助残日”等残疾人节日的有利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咨询指导服务,印发宣传资料,向社区居民宣传“阳光家园”创建工作的意义,使创建活动深入人心,提高了残疾人的托养意识。
二是深入调查研究。我区认真走访摸底调查,掌握残疾人基本信息,并通过全市残疾人信息采集及全国康复需求调查活动,及时完善、补充、掌握残疾人第一手资料,对残疾家庭状况及经济状况细致了解,对需求托养的残疾人登记造册,结合市中实际,为智力、精神及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不仅解决他们生存发展的难题,有效帮助残疾人家庭减轻负担,改善残疾人及家庭的生活条件,更加增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顺利发展。围绕托养服务对象、托养服务方式、经费来源、托养服务人员的配备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评估,2009年依托税郭镇敬老院,完成了市中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的挂牌工作。
三是优化托养服务环境。为给入托的残疾人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每个阳光家园托养中心在规划布局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实行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为规范托养服务,优化基地环境,购臵了各种家具和康复器材,配臵了康复室、活动室、娱乐室,改造了食堂、澡堂、室内卫生间等设施,配齐了入住人员必须的生活用品,基地绿化率达35%以上。为做好医疗保健工作,每个中心至少配有2名医务人员,对入住人员定期检查身体。对入住人员的衣服、被褥等按时清洗消毒,让他们保持健康、乐观、愉快的心情。通过开展生活服务、亲情服务和医疗服务,入托人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深受社会和残疾人亲属的好评,达到了让家庭放心、社会认可、服务对象满意的效果。
四是实施居家托养。以社区为基础,由其亲属、志愿者、邻居为依托,或中介机构对其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帮助残疾人增强生活信心。在选定居家托养对象过程中,我们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低保残疾人或困难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居家托养范围,建档立卡,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定期回访制度,不定期突击评价,根据评估结果由区残联每人每年给予发放不低于500元的补贴资助。
三、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情况。低保重度残疾人是指享受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第二代)且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视力、肢体、智力和精神类别的残疾人。我们认真贯彻执行省、市文件精神,采取个人申请、村(社区)初审、乡镇(街道)残联审核、区残联审批程序,对我区常驻户口的低保重度残疾人落实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的生活补贴。
一是宣传发动。自2010年4月区政府召开了全区低保重度残疾人调查工作动员会议,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区残联多次召开乡镇、街道残联理事长、专职干事会议,统筹部署全区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工作。利用残疾人节日大量分发宣传单,通过下村入户走访讲解,大力宣传惠民政策。
二是建档立卡。按照低保重度残疾人身份证、残疾人证、生活补贴证“三证”俱全和补贴人员、资金、管理工作“三落实”的基本要求,对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复核一次。区、乡两级对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对象进行档案管理,做到一户一档、一人一证。
三是资金发放。2010年确定了537名低保重度残疾人,实施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所需资金由省、市、区三级财政部门统一安排,我区财政部门需要承担每人每月16元的资金补助,经过区残联和财政部门的共同审核把关后,为符合条件的低保重度残疾人员发放生活补贴32.22万元。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认真按照省、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增强残疾人生活质量。一是做好残疾人危房改造,跟踪服务,定期督导,确保危房改造工作圆满完成。二是加强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工作,保证补贴资金及时发放。三是完成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足额发放工作,并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近年来,我区在残疾人危房改造、托养服务、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离残疾人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下步,我们将以市政府这次督查活动为契机,认真按照各位领导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扎实高效地做好残疾人各项工作,努力推动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
二0一一年七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