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22 程竹汝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协商民主

时间:2019-05-13 19:5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4.05.22 程竹汝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协商民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4.05.22 程竹汝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协商民主》。

第一篇:14.05.22 程竹汝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协商民主

程竹汝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协商民主 2014-05-22 11:25 来源: 海外网 作者: 程竹汝

据学习时报报道,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是民主的治理。协商民主的公共政策功能、社会团结功能和政治合法性功能,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有序政治参与是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与中国社会参与民主的压力不断积累相伴随,有关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索也一直在进行;从制度的角度看,协商民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人民民主的基本实现形式之一。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是民主的治理。在当代中国,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公共政策功能、社会团结功能和政治合法性功能。这些功能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不可或缺。因此,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有序政治参与是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维度上,选择协商民主作为应对长期以来有序政治参与压力的对策,可能是基于对当前发展阶段社会政治参与性质的客观判断。理论上,政治参与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公民或社会组织基于对公共事务的主张而对政治过程的参与,即公共参与;二是公民或社会组织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而参与政治过程,即利益参与。虽然这两种形式近年来在中国社会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主流仍属于利益参与的范畴,也就是说,中国社会的政治参与仍主要处于利益参与的阶段。这个判断即可以由作为利益参与主渠道的信访系统所遭受到的巨大压力以及各种群体性事件表现出的利益诉求所证实,也是有关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的基本结论。无论公共参与还是利益参与,其基本目标都在于影响政策。特别是利益参与同政策的关联度就更为直接。而协商民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在政治参与同决策之间,协商民主的嵌入,一方面有利于解决有序政治参与问题,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实现民主决策的目标。由此看来,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具有明显现实针对性它是适应中国社会结构、利益、观念深度变迁,各种性质矛盾复杂多变,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具有顶层设计意义的制度安排。有一些人认为,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当代中国民主的两个基本形式,从政治发展的意义上讲,选举民主更具基础性地位。为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没有聚焦选举民主的发展而指向了协商民主呢?其中一个基本原因应是选举民主不像协商民主那样,与政策和有序政治参与关联度如此直接。选举民主对政策的影响不仅受到任期制的限制。而且长期以来,我国的选举又主要聚焦于选人而非选政策。

与中国社会参与民主的压力不断积累相伴随,有关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索也一直在进行。这些实践探索从多个层面都指向了协商民主。事实上,协商民主构成改革开放以来增量民主的重要部分。这期间,它从多党合作和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发展到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的政策协商,又拓展到基层社会的事务协商,表现出了解决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的良好前景。具体说来,在多党合作领域,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民主党派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等制度不断完善;人民政协在探索中形成了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和提案办理协商等多种协商形式;立法协商、行政协商,以及基层民主协商的制度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这些广泛的应对有序参与问题的实践,本身就包含着政策选择的方向。也就是说,选择协商民主作为应对长期以来有序政治参与压力的对策,并非执政党的主观偏好,而是以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

发展协商民主具有中国自身独特的政治逻辑,具备明显的现实性。西方的协商民主主要是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而中国则是在多元利益和观念日益分化背景下解决有序政治参与问题形成的基本制度。

从制度的角度看,协商民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人民民主的基本实现形式之一。现实性上,人民民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价值上偏好于实体民主,即重视解决公共政策社会适应性问题的民主;二是形式的复合性,即选举和参与相结合,而更重视参与,特别是有组织地参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人民代表大会组织体系、政治协商会议组织体系,此三者本质上都是通过有组织地参与来实现政策优化的组织系统。而协商民主的基本价值就在于通过普遍有序参与来影响公共政策。正因为协商民主与人民民主制度的这一有机联系,十八大才有充足的理由将其从民主的一般形式提升到民主的制度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又将其定义为中国民主的特有形式。

现代政治文明的一大特色,就是软权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质上,协商民主可以归于软权力范畴。它的公共政策功能,是指协商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而非具有强制性的权威决策;它的社会团结功能,取决于协商的沟通、说服所形成的共识,而非强制性的压力;它的政治合法性功能,则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的、具有一定日常生活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所有这一切,都在软权力的意义上推动着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

第二篇:吴兴智:中国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困境和路径选择

吴兴智:中国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困境和路

径选择

2010年11月29日09:56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作者:吴兴智 浏览:

【摘要:目前,协商民主已经在我国乡村治理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与实践,它为乡村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启示,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协商民主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其实质是要由“民主”走向“协商”,从而追求更真实的民主;而我国协商民主实践的发展思路应是如何由“协商”走向“民主”,从而追求更有效的民主治理,具体则可从主体性路径、结构性路径以及体制性路径等不同层面推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和社会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不同主体间价值观的分歧和利益的冲突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地区,如何在多元利益间达成妥协与平衡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这始终是中国乡村治理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deliberativedemocracy)试图通过理性的社会交往模式来应对社会多元化的现实,它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我国乡村治理中对探寻有效的政府与公民互动机制的要求。因此,自20世纪末协商民主被引介入我国以后,其迅即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并在一些乡村治理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得以实践。

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主的话语模式”,协商民主是指自由、平等的公民在公共治理过程中,通过对话、交流、讨论等公共协商程序,自由地表达意见并倾听不同的观点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协商民主理论无疑是过去的近30年时间里西方政治思想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成果之一。但是,当协商民主被移植入中国乡村治理后,这种协商治理模式能够在何种程度上解决中国乡村治理中的诸多问题却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论题。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协商民主与中国乡村治理的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协商民主究竟能够给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路径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一、当前中国乡村协商式治理实践

(一)中国乡村治理中协商民主的实践模式。毋庸置疑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确已显现出协商民主的某些特征和趋势,中国存在协商民主的适用性条件。

[1](p40)特别是近年来,在理论工作者给予协商民主以大量关注的同时,众多基层实践者亦表达出对协商民主的浓厚兴趣。因此,在学者的推动与政府创新冲动的合力作用下,以协商民主为载体的乡村协商治理实践活动能够在众多的乡村地区中迅速铺开。依据在协商民主实践中公民参与方式的不同以及这种参与活动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当前乡村治理中的协商民主实践大体可以分为咨议质询式、民意测验式和民主审议式三种模式。

1.咨议质询式模式。

咨议质询式的协商民主实践模式主要指那些以公民自愿和自由参与为主要参与形式、以公民与乡村权威机构间的自由意见交流为主要协商机制的创新实践活动。目前,这种咨议质询式的具体协商活动主要有村民访谈日活动、咨询会、官民网络对话、“民主日”活动、民主听证会、民主论坛、民情沟通日活动以及部分地区的民主恳谈会等等,同时,一些乡村地区注重创造性地发挥基金会、共青团、妇联、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群众团体在乡村公共事务协商式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把它们培育成为国家与社会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联系纽带。由于这些实践活动多为体制边缘性的创新形式,其主要承担着咨询、议论、质疑以及询问等信息交流功能,因而这种实践模式体现出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效力上的不确定性两个主要特征。总的说来,在我国乡村治理中,这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协商民主实践方式,其具体的协商活动程序、参与者的选择、协商内容的确定等在各地都不尽相同。

2.民意测验式模式。

在协商民主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类外界因素的干扰作用,确保参与者的平等性、公正性和代表性从而获取最为真实的民意,这是学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为此,有学者借鉴美国学者Fishkin所提出的“协商民意测验”模式,在我国乡村治理中开展了民意测验式协商民主实践活动,其中尤以温岭市泽国镇自2005年以来开展的参与式重大公共事务决策的协商民主恳谈为代表。这种实践模式的最主要特征为民意代表选择方式的科学性,即所有民意代表全部由按一定比例随机抽样产生,并对协商程序进行精细化安排———两个回合的小组和大会讨论———以寻求更真实的民意表达。在小组讨论中,采用中立的主持人制度,同时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引入定量科学统计方法。但是,由于需要支付给参与者以一定的经济补偿,故协商民意测验方法的花费可能会较大;另外,两次民意调查问卷的制作和分析需要一定的专业人士的参与,以保证可靠、中立和科学。[2]

3.民主审议式模式。

在一些乡村地区中,为了强化协商民主实践的政治功效和对既有乡村政治体制进行协商式改进,许多游离于体制外的协商民主形式被正式引入到现行乡村政治体制内,与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等相结合,从而进入乡村体制内部并具有了正式审议政府工作或村委会工作的功能,为此笔者将其称为“民主审议式模式”。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有温岭的部分乡镇将民主恳谈与乡镇人大的财政预算审查相结合的人大预算审查改革、台州市玉环县的村级民主评议会、浙江武义县的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等。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在民主审议式模式中,公民参与明显更加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公民协商讨论也有了更深刻的现实影响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中国乡村协商民主实践的特点及意义。

1.当前乡村协商民主实践的主要特点。纵观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中的协商民主实践模式,可以发现其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协商主体的广泛包容性。在中国乡村治理中,协商民主实践的最初目的几乎都是力图改善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隔阂,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因此,就协商主体来说,几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无论性别、年龄和职业,只要有时间和兴趣,都可自由参加进来并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上述不同的实践模式中,无论是咨议质询式还是民主审议式协商治理,均没有对参与者做出额外的限制,当地居民均可自愿参与。而在民意测验式模式中,所有的民意代表均以严格随机抽样的方式产生,也有效地保证了协商主体的公正性和广泛包容性。

协商功能的实用导向性。当前的中国乡村协商式治理是在一个特定的政治生态背景下产生的,特别是在基层民主选举遭遇各种困境的情形下,后选举时代的乡村如何治理的问题已经成为乡村民主发展的首要问题。因而乡村协商民主实践自其产生之初即着眼于如何应对和处理乡村社会中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冲突与矛盾,体现出明显的实用导向性特性。基层实践者们冀望利用协商式治理模式,建立公共部门与公民个体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有效缓解公共权力运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阻力;而另一方面,参与者也普遍关心的是一些与自己利益有着密切联系的事项,比如乡村道路、孩子上学问题、环卫以及治安问题等,而对于那些被视作“政府政绩”工程的建设项目则常常兴趣不大。

协商过程的村民主体性。在西方协商民主的发展中,政党或利益集团在政府决策中的协商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制度或惯例,公民则主要通过参加政党和社会团体,以团体的形式参与对公共事务的讨论与协商。[3](p60)在我国,由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滞后等原因,乡村协商式治理模式主要体现为普通村民直接参与基层社会事务的协商与决策过程。借助协商式治理这一民主治理新平台,普通村民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中的主体性作用能够得以体现和发挥出来,对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普通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知情度的不断扩大以及参与热情和民主意识的不断增长,他们在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当前中国乡村协商民主实践的意义。

当前中国乡村的各种协商民主治理模式通过以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作为乡村民主的核心价值,把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乡村群体之间的平等协商作为实现乡村善治的一个主要方面或环节,这对于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实现乡村的良善治理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对协商民主内涵的本土化检视来说,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条件、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基本政治理念,共同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程序选择以协商为价值偏好。

[4](p77)而就中国乡村治理实践来说,近些年来,尽管中央出台了大量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但无可否认,当前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农民和基层政府的矛盾冲突,有些甚至演化成严重的群体性事件。乡村协商民主的治理变革实践,通过着力于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协商式治理制度创新,较好地激发和提高了农村基层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促进了村民的利益表达和利

益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主观随意性和不必要的猜测误会,从而有效规避传统的违规上访、吵闹、围堵交通等非制度参与形式,促进农村政治的稳定。同时,通过对村级权力的运行机制的调整,疏通村民与政府的沟通渠道,减少政府政策下达到村级单位的阻力,能够较好地拓展和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增强乡村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第三篇:《为你而生——我永远的中国》(历史的选择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名叫某某,来自某某中学七

(三)班,我演讲的题目是《为你而生——我永远的中国》。请问:世界上有几大文明古国?还是历史给出了答案———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请问:这四大文明中,最长的文明古国是哪一个国家?还是历史来证明历史。中国是几大文明古国中大一统时间最长、疆域最大、国力最强的国家,也是一个富有雄才伟略、富有进取精神、极具包容性的国家。其疆域在近代以前可以说是达到了自然条件的极限。东到太平洋,西达中亚荒漠,北至北冰洋,南及南海,西南为喜玛拉雅山所阻。汉、唐、元、清最为强盛。杰出人物辈出,所创造的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芒。然而光荣的历史不全是金光灿灿!请问:谁又能忘记鸦片战争的硝烟?谁又能泯灭甲午海战的乌云?谁又能洗去庚子赔款的羞辱?谁又能慰藉南京大屠杀的冤魂?……在这里我要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假如,历史不可改写,历史不能杜撰。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发现总有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他们支起中华民族的辉煌的历史!林则徐虎门硝烟,丁汝昌自杀殉国,义和团运动感天动地,少帅张学良为“西安事变”而生……这些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书写了浓重的一笔,为了中华民族的万古不衰注入了最强的生

命剂。历史选择了英雄,英雄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顺应了历史的洪流,九十年来带领人民群众代代奋斗,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盛世中国。站在历史的瞭望台上,认清历史的庄重选择,我们责无旁贷;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我们无怨无悔。我们选择了努力奋斗,不是因为寂寞,仅仅是因为听到了心底的声音,历史的潮音,中国人民大踏步前进的足音。在这里我要说,选择尊重历史,历史需要选择,选择引导历史,选择应该无怨。选择让历史更加璀璨!

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而是因为想你才寂寞,为了我永远的中国,我选择寂寞,厚积薄发。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忘我奋斗。为你而生——我永远的中国!

谢谢大家!

第四篇:试论体验式旅游景区的打造——以中国茶山竹海风景区为例

论体验式旅游景区的打造——以中国茶山竹海景区为例

目录

一、中文摘要及关键词.............................................................................................................2

二、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的意义研究......................................................................................2

三、体验式旅游的特征与类型.................................................................................................3

(一)体验式旅游的特征.........................................................................................................3

(二)体验式旅游的类型.........................................................................................................5

四、体验式旅游景区的核心组成要素......................................................................................7

(一)娱乐型体验.....................................................................................................................8

(二)教育型体验.....................................................................................................................8

(三)逃避型体验.....................................................................................................................8

(四)审美型体验.....................................................................................................................9

(五)生态型体验.....................................................................................................................9

五、打造体验式旅游景区的具体措施......................................................................................9

(一)研究区域.........................................................................................................................9

(二)茶山竹海旅游存在问题.............................................................................................10

(三)基于5E模型的茶山竹海旅游产品开发...................................................................11

六、参考文献..........................................................................................................................14

一、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本文的提出是基于旅游体验论,着眼中国代表性的竹海旅游目的地——茶山竹海景区为例,并以竹文化、竹科学、竹娱乐、竹主题、竹生态体验的旅游产品开发结构模型,运用竹海旅游体验模型从打造竹文化旅游产品、竹科学旅游产品、竹娱乐旅游产品、竹主题旅游产品、竹生态旅游产品这5个方面对其未来开发提出建议。通过对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的意义研究到旅游特征与类型的分析,从理论上阐述旅游体验这种复杂的主观性感受,体验要素如何最优化的体现在竹海旅游中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此外,由于中国竹海旅游景区的发展阶段不同,在体验要素的植入中也应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差异性的营造,避免陷入同质化的矛盾。

关键词:体验式旅游景区打造

竹海

特征分析

产品开发

二、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的意义研究

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从社会学视角来探讨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对于旅游者个体和整个社会所具有的意义。

在旅游景区体验式管理的意义研究过程中, 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的真实性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我国学者王宁(1999)总结了国外对真实性体验研究的几种观点。旅游真实性可分化为两类问题, 即旅游者体验的真实性和旅游目的物的真实性。国外对这两类问题的认识主要有3 种不同的观点: ①客观主义者坚持客观性真实, 即强调客观事物原汁原味的真 实性, 由此产生的旅游者体验是对事物原形的认识性体验。

②建设主义者坚持建设性真实P象征性真实, 认为旅游的真实性存在于旅游生产商按照他们的想象、期望、偏好、理念等设计的旅游目的物, 同一目的物会有不同的体现真实性的版本,旅游者的不同体验依赖于他们所处的特殊情境或主观感受。

国内外学者都持建设性真实观点, 认为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的真实性是在阈限的旅游活动中获得被激活的生命状态。它主要是从旅游者行为的角度出发, 注重对旅游者真实体验的研究, 旅游者只是通过旅游活动或旅游目的物来寻求真实的自我。存在性真实又可以分为两类: 自身真实性, 包括旅游者的身体感受和自我认同;人际真实性, 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通过与其他旅游者交流和分享快乐而获得的真实感受。对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的意义, 主要从主观和象征意义的角度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的意义产生于旅游者与旅游情境的互动, 是在体验前后及整个过程中构建的, 与旅游者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建构的世界相关。旅游者赋予体验的意义是评价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的意义是能够洞悉旅游者对不同旅游地所持有的价值观, 深化对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的理解。

三、体验式旅游的特征与类型

(一)体验式旅游的特征1

对传统旅游与体验式旅游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总结出体验式旅游 1 《体验旅游的特征及开发策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孙淑英,2011.11.20)的特征。这种比较对旅游企业制定适当的市场对策、旅游服务和产品的开发有重要的意义。

伍晓奕在《体验式旅游的革新战略》一文中提出体验式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战略不同、重点不同、竞争基础不同、营销过程不同、旅游者的参与性不同、时间和地点的灵活性不同。以上六个方面都是围绕“体验”这个核心来说明。相对于传统旅游而言,体验式旅游侧重于旅游者提供差异化与定制化相结合的个性化的服务。在体验式旅游中,旅游者投入较多的精力,参与的主动性、活动时间和地点的灵活性也更强。旅游开发商通过与顾客之间的相互学习、深层交往,为旅游者创造全新的体验经历。汤英汉和王赛芳认为,体验式旅游强调旅游服务的差异和个性化,而传统旅游重视对名胜古迹的欣赏,求知是旅游的一大特点。相对于传统旅游而言,旅游主体从简单的观光度假转变为深入的体验游。为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旅游资源变得更加多样化,内涵更加丰富。在体验式旅游下,旅游业也朝着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发展。

宋喜林认为体验式旅游的特征有四点:真实性、整体性、差异性、参与性。真实性是在体验式旅游中,旅游者通过这些活动或旅游目的物来寻求真实的自我。体验式旅游的过程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和方面的相互协同的整体,因而它具有整体性。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阅历、知识结构、价值观、旅游目的,所以体验式旅游具有差异性的特征参与性指,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企业的诱导和操纵, 而是主动地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李强等在研究主题公园体验式旅游时提出,体验式旅游具有主题性。与个性化特点相联系,体验式旅游具有主题性特点。主题是营造环境与氛围,聚集游客注意力,使游客在某一方面受到强烈感染,得到深刻感受的手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人的需要层次的提高,更多的游客喜欢从多个角度参与同一个主题下的各种活动,这样可以调动游客的各种感觉,使游客得到一系列新奇体验。孙淑英认为体验式旅游还具有“情感化”的特征。根据游客更加注重情感愉悦和满足,渴望自由、温暖和舒适的愿望,增加了旅游产品中情感要素的比重,从而消除疲劳,留下难忘的、美好的回忆。

(二)体验式旅游的类型2

人们外出旅游究竟追求什么,要达到怎样的体验目标和等级,这是体验式旅游开发经营的核心问题。很多学者对旅游的类型进行了研究。BerndH·Schmitt按照个体对刺激(营销努力)的反应类型不同,将体验分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为体验和关联体验等五个类型。这五种类型不是完全分开的,它们有相互交叉的部分,而体验式旅游更是这多种体验类型的综合3。

另外,很多学者都赞同派恩与吉尔摩的研究,派恩与吉尔摩根据参与的主动性与投入程度,将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图1):

①娱乐型体验,指旅游者被动参与,不用投入很多的精力,例如旅游者聆听一场音乐会;

摘自《旅游体验研究综述》第一章第2节(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李萍 许春晓,2010.2.11)

摘自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第一章第5节(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李萍 许春晓,2010.2.11)②教育型体验,指旅游者主动参与,但只投入较少的精力,例如旅游者参观博物馆;

③逃避型体验,指旅游者主动参与并沉浸其中,投入较多精力,例如工作假期、地区节日狂欢等;

④审美型体验,指旅游者被动沉浸在他的经历中,包括观赏节目、徒步旅行、划船旅行等。

⑤生态型体验,指旅游者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

此外,学者们还从各种旅游模式着手,对体验式旅游做了诸多有益的研究。如郭磊在《乡村体验旅游开发探讨》中指出,乡村体验式旅游是发生在乡村空间, 以乡村地区的农业资源为基础, 以乡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乡村特有的人文景观为场景, 旅游者主动一定投人时间与精力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 体味乡野风情和乡村地域文化从而获得独特而美好感受的旅游方式。汪芳和刘鲁认为,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 房建筑等,将其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即工业体验式旅游。焦霄黎等“山地体验式旅游”,山地体验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空气污染,充分享受自然山水和新鲜空气给人们带来的身心愉悦与放松。山地体验式旅游的开发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山地运动,如发展体育旅游;二是山地文化体验,如佛教文化、农耕文化;三是山地特色旅游项目,如狩猎等。

四、体验式旅游景区的核心组成要素

竹海旅游作为一种寻求心灵慰藉的自然旅游,具有发展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的自发要求和自我优势。竹海旅游的核心目的主要是通过体验自然来实现游客心灵满足,达到心灵放松乃至“天人合一”的状态。同时,作为竹海旅游的核心要素的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贯穿于竹海旅游的每一个过程,竹海旅游过程中的竹海观光、竹文化品位、竹海浴体验等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游客自身体验。中国历史上与竹有关的诗词歌赋甚多,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联系紧密,并且带有丰富的意境形象;并且竹种类繁多,具有众多科学研究价值;竹海景区具有大片的竹林,生态系统完整,具有明显的生态性。派恩和吉尔摩依据“参与程度” 和 “与环境的关系”两个维度将体验要素归纳为4E:娱乐型体验、教育型体验、逃避型体验与生态型体验。因此,在综合派恩、刘家明等体验要素研究基础上,依据竹海景区自身的特点和属性,提出包括竹文化、竹科学、竹娱乐、竹主题、竹生态等5个要素竹海 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模型(表1)。

(一)娱乐型体验

休闲娱乐的氛围应该是体现在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游客融入周边的环境中,并产生愉悦的反应,可以通过与周边的环境或其他设施进行互动而达到放松身心、愉悦精神、释放压力的目的。尽管竹海本身更体现出一种静的元素,但是可以通过适当的项目策戈Ⅱ,利用竹林的静谧来增加一些体验性设施来达到。

(二)教育型体验

竹博物馆、竹商品展示、竹林科考等都是活的教育体验的途径,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以与竹有关的知识信息和名人轶事提供给旅游者知识体验。而科考活动通过实地的考察,了解一般性的竹类知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是一种更好的课外课堂。

(三)逃避型体验

遁世逃避是旅游者在与日常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旅游活动中,暂时扮演一种与现实身份完全不同的角色,融人到环境之中,寻找新鲜体验并获得精神解脱的状态。旅游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调节身心,现代生活压力巨大,基于体验式的旅游可以帮助旅游者暂时性的置身于另一种环境中,释放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四)审美型体验

竹海旅游中的静态观光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体验,为了提高体验的层次性,可以通过增加竹海景区中的解说系统展示,良好的标志系统,将资源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从而丰富审美体验的内涵,提高游客的体验效果。还可以适当通过增加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体验,使体验的效果更加立体化。

(五)生态型体验

竹海景区拥有丰富的竹林资源,其生态环境优美。竹林植物精气含量高,并且空气中负离子浓度也高,具有降尘、灭菌、提高人体血液氧含量以及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等多种功效 j。相对于现代人的旅游观念,传统的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需要,生态、绿色、低碳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竹海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五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竹海旅游自身的特点,本文从竹文化、竹科学、竹娱乐、竹主题、竹生态5个方面,提出竹海旅游产品开发的模型(图1)。

五、打造体验式旅游景区的具体措施

(一)研究区域

中国茶山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重庆永川城北2公里处,面 积117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7%,国家一级环境空气质量,是理想的天然氧吧,景区3万亩茶园和5万亩天然竹林相互缠绕,茶连竹,竹连茶,人称茶山竹海。同时,它是中国国家国际象棋队集训基地和武侠巨片《十面埋伏》国内唯一外景地。2万余亩连片茶园和5万亩浩瀚竹海连绵缠绕,交相映衬,因其独特的茶竹特色旅游,成为长江三峡—重庆市区—大足石刻国际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笔者于2011年4月对茶山竹海进行考察发现,茶山竹海主要面向上海、江苏、浙江等周边市场,在休闲旅游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旅游消费日益呈现出明显的体验化、多元化和休闲化特征;游客对竹海的旅游形式提出更高的诉求,要求增加体验性项目等。促使茶山竹海景区开发向参与性、体验性、休闲性等多元深度方面延伸,也亟需提出新的体验旅游开发模式。

(二)茶山竹海旅游存在问题

①主题性欠明显

茶山竹海景区现有开发对竹海景观的稀缺性认识不足,竹海旅游的特色挖掘不够深人。景区开发过程中定位不清晰,旅游开发的核心要素——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不足。

② 体验产品同质化

茶山竹海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体验产品设计和开发与相距不远的南山竹海景区存在同质化,缺少突出的产品定位。

③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类型单一

茶山竹海景区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要素缺乏,体验类型的设施较 少或创意度不够,如景区水上游乐设施设计相对落后,鲜有游人问津,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目前茶山竹海在5E要素的开发方面,在竹文化、竹科学、竹娱乐、竹主题、竹生态的展现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在竹文化方面,以竹博物馆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他形式的相关产品未有体现;在竹科学方面,科学价值的挖掘不够深入,游客的感知接受程度较低,解说系统也未能起到补充支撑作用;在竹娱乐方面,景区组织活动项目较少,娱乐设施创新较弱;在竹主题活动方面,茶山竹海举办过“竹海挖笋节”、“中国陶都(茶山)生态旅游节”、“2010湖滏生态杨梅节”等节庆活动,对茶山竹海品牌形象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在竹生态方面,景区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如对竹林的生态知 识宣传,但是未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三)基于5E模型的茶山竹海旅游产品开发4

茶山竹海旅游产品的体验式开发,必须打破原有结构单一的产品开发体系,在观光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上,结合休闲、度假、修学、生态、养生、饮食、文化、科教等多种旅游产品类型,建设可以满足多种需求、多功能的旅游产品体系(图2)。

以竹海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的5E模型为基础,并遵循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的差异性、参号陛、真实性、挑战性等原则,从竹文化、竹科学、竹娱乐、竹生态、竹主题活动等5个方面来构建茶山竹海旅游产品开发的结构层次。

①竹文化旅游产品

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竹子对中国历史文化、4 摘自《竹海旅游产品开发的体验模型构建》(彭敏,杨效忠,朱瑞琪,2010.3.4)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和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产生了巨大影响。竹文化旅游的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仅可以为广大的艺术创作者提供创作灵感,还可以增强旅游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陶冶情操。茶山竹海景区应紧密围绕竹文化元素,深度挖掘竹文化内涵,将竹文化体现在景区各个环节的设计上,景区的住宿、饮食、交通、购物等要素有意识的展现竹元素。以竹宴饮食、竹工艺品、竹博物馆、竹产业园、竹景园林等产品形式展现竹文化特色,辅以丰富的解说系统、多媒体从视觉、触觉、嗅觉等不同层次上提供全方位的体验。

② 竹科学旅游产品

竹林的科学教育价值体现在多方面,不仅表现在竹海中的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竹类产品的多用途性等的科学研究价值,也表现在竹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带来的文化教育作用。茶山竹海景区竹子种类繁多,多种生态系统共存,其中的桃花水母、脆蛇蜥等濒危野生动物,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适合开展各类教育研究活动。除了自然科学价值之外,竹子的科学历史文化价值同样也是一大亮点。茶山竹海景区应以竹海为资源,设计开展具有科学性的多种体验活动如与学校合作开展青少年夏令营、科学调查活动、竹类科普教育等修学度假

游、特色科教游等。围绕竹在观赏的同时增加科学知识,体现出竹海景区的教育作用。

③竹娱乐旅游产品 娱乐体验是体验环境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使游客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享受。以特色的竹娱乐产品为主打,辅以一般性的休闲娱乐设施,为大众游客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竹娱乐产品的设计要具有创新性,以地方特色为切入点,开发如竹箭场、竹乐室,成立竹乐团(由竹乐器组成乐团)举行表演活动等。同时,针对不同的旅游者市场可以开发不同的体验式旅游景区管理产品。以竹林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众多,可以建造竹海影视制作基地,既可以为影视制作者提供场地,又可以在闲暇提供给游客体验参与。

④竹主题旅游产品

体验的基础是主题,独创性的主题活动是整个竹海景区的灵魂。茶山竹海挖笋节、2010湖滏生态杨梅节等主题活动的举办不仅增加游客量,也扩大景区知名度。主题活动宜精不宜多,茶山竹海在主题活动的设计上也应紧紧围绕竹文化、竹科学的精髓来展开,融人地方特色文化如中国陶都形象,在活动中强化特色,塑造精品,力图创新。诸如竹音乐节、竹影视节等,并且善用网络媒体等现代的营销工具,提高影响力。总之,主题活动的设计也要以游客为中心,注重参与性、互动性,在情感上愉悦旅游者,最终令游客留下美好回忆。

⑤竹生态旅游产品

竹海生态环境优美,是天然的“碳汇体”,天然氧吧,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了竹林植物精气含量高、空气负离子浓度高的特点 ⋯。竹林的生态效用已得到诸多证实,对养生、健体、度假等市场有一定的吸引力,适宜打造竹海养生游、竹海生态游等旅游产品,同时将生 态的理念融入到旅游商品、景区管理等环节。结合竹林明显的保健效果,开展形式多样的竹林浴活动,使游客可以深度休闲放松,体验自然的魅力;在竹林间设置小木屋供游人居住,体验置身竹海间的静谧之感。

六、参考文献

[1] 《体验旅游的特征及开发策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孙淑英,2011.11.20)

[2] 《竹海旅游产品开发的体验模型构建》(彭敏,杨效忠,朱瑞琪,2010.3.4)[3]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李萍 许春晓,2010.2.11)

[4]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作者 邹统钎,2011.2.11)

第五篇:中国现代乡村社区管理困境与挑战——以东海县为例——程吉港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

提前考试大作业

学习中心: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

课程名称:社区概论

题目:中国现代乡村社区管理困境与挑战——以东海县为例

专业:行政管理

批次、层次:200909

学生姓名:程吉港

学号:909911295身份证号码:***51X

提交时间:2011年5月10日

中国现代乡村社区管理困境与挑战——以东海县为例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党中央加大对“三农”问题建设力度,并伴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的加大,当前部分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已悄然发生变革,党中央根据这一变革,提出在农村建立社区,在全国选择了296个县(市、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如何进行社区建设?通过对《社区概论》的学习,并结合东海县实际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什么是农村社区

要理解农村社区,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社区?农村社区与城市和村民委员会有哪些本质区别?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区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亦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主要承担对着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对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两大职能。村民委员会则是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的以村级事务实行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级组织机构。那么农村社区就是指在人口居住较为集中,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相对较为完备的农村实行以社区的管理模式,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为村民的生产提供服务。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管理的不同。农村社区主要在乡(镇)一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两委主办、社区协同、村民参与”。而城市社区则是县(市、区)一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辖区单位和居民实行共驻共建为主。二是社区的功能不同。城市社区主要针对城市的公共管理、城市单位和居民提供报务,如铜仁地区提出“八进社区”活动。农村社区则主要针对农村,虽也承担管理和服务职能,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内容和对象是不一样的。农村是以村民自治为主,而农村社区则是以管理和服务为主。三是基础不同。农村社区是在农村中由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或实施一些大的建设项目(如扶贫搬迁、大工程搬迁等),造成村民相对较为集中,部分村民变成失地农民或从事非产业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一级组织。

二、哪些农村适合建农村社区

根据对农村社区概念的理解,我认为建农村社区要克服两个方面的思想,一是把农村社区等同于建制村。即将现有的建制村(特别是撤小村并大村后)换一个名称就叫“社区”,穿“社区”的鞋,走“村民委员会”的路,“追赶时髦”。二是把农村社区等同于城市社区。拿城市社区建设的标准来要求农村社区建设,用城市社区的工作要求来开展农村社区工作。这两种思想都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片面理解,将会阻碍我们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工作。在农村社区工作中既不能搞“一窝蜂”,一下子把农村都改成农村社区,也不得用城市社区的尺子来衡量,认为当前农村还不具备条件,等农村发展起来,具有城市的规模后,再来建社区。那么,哪些农村适合建农村社区呢?

一是人口相对集中。这里的“集中”,既不能像城市一样有楼宇、有院落、有大型的企业那样聚集人口,但也不能像任其自然地选择一些依山而居、较为分散的村寨,而应有一定的数量的住户和人口,且相对密集。

二是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首先是实现“三通”(水、电、路),其次应有一些公共设施,如服务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幼儿园、养老院等。

三是初步建立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如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困难救助等。

四是应有一定的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且有后续来源。因为要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承担管理和服务职能,必须要大量的工作经费和建设经费。

五是大多数村民要相对较高的素质和强烈的发展生产意识及愿望。农村社区建设村民是主体,要积极参与建设活动,就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素质(如文化、经营能力、致富能力等),才能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

三、目前东海县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007年底,东海县在第七届村(居)委会换届工作中,按照稳步推进小村并大村的工作思路,开展了合并村组工作。根据中央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要求,全县批准成立了平民镇平民社区和房山镇房山社区,并以2个农村社区建设作为试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各级党组织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是个新生事物,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农村社区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差距,建设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各级党组织及其具体实施者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对为什么要建农村社区,如何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认识不到位,甚至于什么是农村社区都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导致在试点工作中出现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具体、试点工作成效不明显。

二是工作机制和体制没有配套跟进。农村社区建设既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两委主办、社会力量支持、村民广泛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但从目前来看,各级单位(部门)的职责不明确,没有形成整体合力,仅仅是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和部分村民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来。特别是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机制如果没有落到实处,就无法实现中央提出的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

三是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脆弱。“党中央要求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开展社区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由此看出,完善服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在当前来看,在农村社区有办公楼、有村民议事活动场所、有幼儿园等,但一些必备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如社区广播及呼叫设施、图书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养老院和老年活动室等还需重新修造。

四是农村社区建设经费投入体系不健全。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做保障,如:社区干部工资、社区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社区班子成员合作医疗补贴、乡镇大病统筹补贴、社区文化活动费用、社区医疗及医务人员补助、社区环卫人员的工资及保洁与垃圾运送费用、社区基础设施和村庄整治后的养护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从目前来看,县乡两级没有把农村社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只是按建制村建设经费给予拨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需要,而且当前农村社区的集体经济积累不多,加上开展有偿、低偿服务等工作机制还不健全,投入社区建设就显得出足襟见肘,力不从心。

四、如何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建设当前处于试点阶段,全国都在进行探索总结,我比较赞同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开展“三三工程”。

一是建立健全三个机制。即建立健全科学化的领导机制。县乡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制定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扎实推进;要研究制定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内容和工作要求;在社区人才、资金、税收、产业发展、建设用地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社区发展;要建立领导牵头抓总的良性运行机制。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和权利,协调指导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健全规范的工作机制。按照农村社区由“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两委主动、社会协同、村民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健康高效运行。参照城市社区工作经验,落实“费随事转、权随职走”的运行模式,完善社区相关功能,实行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重心下移,让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真正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政策。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动员农村社区村民积极参与,以自愿投资、义务投劳等形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以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等方式支持农村社区建设,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赠、投资方式兴办农村社区服务项目。建立县、乡机关帮扶农村社区建设制度。各帮扶单位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各级财政、村集体积累资金投入为主体,涉农资金(项目)、单位帮扶投入为辅助,村民及社区各界自愿捐助为补充的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是探索完善三项制度。即探索完善挂钩共建制度。在农村社区建设中,不仅要调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和投入建设,同时要建立“挂钩结对、共驻共建”制度,鼓励和引导政府各级机构、部门和社会团体帮助支持农村社区建设。机关部门要深入农村社区加强服务和指导、利用自身优势,从资金、物资、人才上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农村社区建设募捐款物,社团、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与的整体合力。探索完善激励补助制度。农村社区建设需要

政府资金投入,但又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入。因此,在建设中,要采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群众主动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要改变过去“扶差促平”的理念,实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要改变国家投入为主的支持方式,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要改变直接现金投入的方式,实行国家补助建设物资为主,资金投入为辅。探索完善监督评估制度。要把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就必须加强督查考核、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考评中要把农村社区建设评估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群众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基础设施建造、村容村貌改善结合起来,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方便群众办事结合起来,与社区文化卫生、社区救助服务和社区平安创建结合起来,把与群众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以及满意率、参与率结合起来。

三是加大“三项工作力度”。即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还比较陌生,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目标和方法也比较模糊,甚至不少农村基层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因此,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传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加大队伍建设力度。首先要建立农村社区干部选拔制度、配齐配强“领头雁”落实社区专干招聘制度,面向社区公开招聘一批新的大学生村官充实到社区队伍。其次实行人才结对帮扶制度,鼓励和引导城市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对农村实行人才对口支援。第三是积极推行后备干部赴农村挂职锻炼制度,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持。五是强教育培训制度。定期、经常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农业知识和领导能力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干部及工作者为村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社区建设中,要注重整合各种资源,依靠各方面力量加以推动;要继续推进村组合并工作,缩小村组干部数量、减人减支、提高干部报酬、降低管理运行成本;要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作为开展社区工作的载体,如并村后的村级活动场所,调整部署后闲置的中小学校等可作为农村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社区文体中心等;要广泛开发社会资源,动员有志于建设农村和家乡的人才,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要鼓励驻村单位、企业和村民以低偿、无偿的方式,将闲置房产、闲置设备等物资,补充用于文体设施建设等。

下载14.05.22 程竹汝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协商民主word格式文档
下载14.05.22 程竹汝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协商民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