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办学校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民办学校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曾几何时,浙江民办中小学是全国民办教育的标志性旗杆,即便去外省招生,照样能吸引生源无数。然而,近日问世的一份《浙江省民办中小学办学现状的调研报告》,却将浙江民办中小学最新窘况暴露无疑:近6年来,全省新增完全由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不含民工子女学校)43所,但同时却有33所纯民办中小学相继消亡(详见本报昨日C6版)。
而据记者了解,仅以杭州为例,经过去年的国有民办学校体制调整,原有的29所国有民办学校中,18所转公办,仅有11所转成民办。民办中小学在数量上萎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多方关注。前天,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还就此专门召开研讨会,众专家在寻找困扰民办教育发展“症结”的同时,也为发展优质民办学校出谋划策。
稳定师资需政策扶持
据调研报告统计,陷入资金困局已成为浙江省民办中小学的普遍现象。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优质师资流失。要留下老师,提高待遇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现阶段至少有占总数60%左右的民办中小学,教师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地公办学校。
如何提高民办学校教师待遇?其实浙江一些地区已经有了办法。据记者了解,绍兴所辖的民办幼儿园老师,现在每年每人能得到1万元政府补贴;2001年,台州市政府发文规定:凡被评为国际级、省级和市级优秀学校的民办教育机构,每年度分别按使用教师的2/
3、1/
2、1/3,给予相当于公办教师平均基本工资数额的奖励……
一直以来,相关部门给民办学校贴的标签是“非盈利性学校”,却又缺乏公共财政支持,更不像国外有捐资办学的传统,“以生养校”成了国内大多数民办学校的运营格局。简单来说,民办学校老师的待遇只能依赖学生的学费。省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永昊就提议,在民办学校面临资金困局的当下,是否可以尝试鼓励优质学校取得合理回报?前提是“优质”,回报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以便民办学校有更多资金投入持续发展。同时,政府给予一定的公共财政支持。当然这钱应用于学校发展,绝不是给学校的投资人。
办出特色才能优质优价
当然,在一些民办中小学相继消亡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仍有一批优质民办学校是家长眼中的“香饽饽”。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放弃让孩子免费读公办学校的机会,为了进这些名牌民校不惜打破头?因为这些民办学校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包陪庆(包玉刚先生的女儿)最近在上海办了所新学校——包玉刚实验学校。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在浙江也办一所。她回答,这所学校以外语为特色,完全采用国外教学模式授课,上海外企多,外籍职工更多,他们希望孩子接受纯正的英文教学,所以这样的学校办在上海才有优势。
她还讲了一个小故事,是她的亲身经历:儿子小时候在英国伊顿公学念书,她想让儿子学中文,可学校没有中文课,于是她向学校提出,专门请一位中文老师,学费由她负责。令
学校没想到的是,10年后,学中文的孩子越来越多,中文课成了这所著名私立学校无可替代的“优势”。
有了优势,何愁没有出路?
自主招生多些成长空间
解决了师资,有了办学特色,接下来就是生源。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杭城民办中小学校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给我们更多招生自主权。
杭州文澜中学校长任继长说:“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入学不能进行招生考试,这一规定有相关法律条文,应遵照执行,我举双手赞成。但是杭州所有民办学校统一电脑派位的招生方式值得商榷,现在还没有哪个国家对私立学校或民间学校招生进行强制规定。《民办教育促进法》明文规定的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教育行政部门应尊重、不要强加限制,不应管得过细过多。但恰恰某个公办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却准许它百里挑一,推荐优秀学生,在优生中再电脑派位,我觉得有失公平。”
育才中学校长郜晏中说:“从全国看,电脑派位在杭州实行得最彻底,全国其他地方纯民办学校招生很少用这个办法。这个方法或许是考虑大多数家长的利益,但我们学校的情况是,每年到学校来咨询的几千名家长中,绝大多数是不赞成电脑派位的。他们的呼声最直接,他们希望孩子不是靠运气,而是凭本事读书。”
让市场说话,这是民办教育的特色,也是民办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
观 点
萎缩未必是坏事
作为公办教育的有力补充,民办教育功不可没。浙江的民办教育至今仍然是全国的先锋。但近几年,民办教育市场逐渐萎缩,“先锋”也遇到了全国同行类似的命运节点:入学高峰总体回落,生源急剧减少;教育投入后产出慢,经费渐入困境;公办加大投入后,部分民校优势不明显面临倒闭。于是,“民办会不会全面破产”、“10年后我们将没有民校可选”,不少民办学校经营者和管理者,都发出了各种忧虑的声音。
但是换个角度看,民办学校的生源减少,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浙江省的公办教育正在快速发展,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且平价的教育。这是教育公平的表现,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对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大有益处。
而淘汰掉教学质量一般的、没有特色的、甚至是不合格的民办学校,留下一批优质民办学校,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我们国家的教育投入毕竟有限,所以,在保障大众教育公平均衡的同时,也不妨放开市场,让民办教育走一走精英教育路线,优质优价,以满足老百姓各个层面的教育需求。所以,今天的民办教育不是要遍地开花,而是要追求卓越,适者生存。阿 蒙
(本报记者 沈蒙和)
第二篇:民办学校发展状况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民办中小学发展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
现状与特点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6~1997学我国有民办普通中小学校2920所,占全国中小学校总数(72.75万所)的0.4%,其中小学1453所,中学1467所;在民办中小学就读的学生84.8万人,占全国中小学在校生总数(194 32.2万人)的0.4%。5年左右的时间,新中国的民办中小学从无到有,从星星点点到初具规模,从自发自生到 步入正轨,打破了长期以来政府包办中小学教育的格局,这无疑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深化的一 个重要标志。
经过近5年来的实践与发展,我国民办中小学主要表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各地政府对发展民办中小学的政策差异较大,共同的趋势是加强了对民办中小学的管理
民办中小学发展的现实表明,其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的政策。目前各地政府对民办中小学发 展的态度与政策差距悬殊,而这种政策又直接受制于当地主要领导对民办教育的认识。有的地区政府积极支持,鼓励发展,政策优惠,管理规范,办学人信心较足,学校的办学行为比较规范,发展势头良好。总体上讲,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政策比较积极宽松,如浙江温州和辽宁鞍山对民办中小学校采取鼓励发展,规范管理的切 实措施;上海、广东地区的民办中小学,大多数得到政府实质上的支持,在那里出现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 民办中小学校。然而有些地区,政府对民办学校要么是管得过多,卡得太死,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要么就是 只批不管,任其自生自灭,办学者得不到必要的支持,因而怨气颇多。这种态度与政策上的差距,直接加大了 我国民办中小学发展的地区性差距。
民办中小学的迅速发展及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部分地区对民办中小学逐步加强 了管理。在《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的基础上,国家教委一方面于1996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 力量办学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了办学许可证制度;另一方面,加紧制订并出台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实施细则不久也将出台。许多地区也严格了对民办中小学的审批、督导评估等工作,并建立了民办中小学的管理机构,颁布了管理办法。如北京、上海、黑龙江、山西、四川以及广州、济南、福 州、温州、青岛、哈尔滨等地都推出了地方民办教育的管理办法。由于在《条例》出台之前,国家没有关于民 办教育的法规,各地在发展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中小学教育问题上,认识不一,政策差异较大。
2.办学类型和办学模式多样化,企业办学和“转制”学校形成热点 从类型上看,民办中小学包括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等,既有独立设置的,也有混合设置的。目前混合设置的多于独立设置的,大多数为寄宿制学校。从层次分布来看,中心城市各类型民办学校结构较齐 全,中小城市以初中为多,县镇及农村地区基本上是小学。民办中小学的举办者或投资主体成分比较复杂,有 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企业公司、海外人士和公民个人,也有教育行政部门和公立学校。其中,联合办学多于 独立办学。
民办中小学的办学模式呈多元化特点,目前主要有民办公助、公办民助、股份制和公司企业办学。私立自 办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相对较少。真正意义上的公民个人投资办学(私立学校)极少。“民办公助”学校比较 普遍,也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目前,在上海、温州等地大多数是这种模式。在上海,“民办公助”的形式主 要是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自情况,为民办学校无偿或低偿提供校舍、场地;有的还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或 一部分教育设备,如上海民办新世纪中小学、扬波中小学和明珠高级中学均属这种性质的民办学校,北京的华 夏女子中学等也属这种性质。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采用“教育储备金”办学的模式较多,并在教育 界内外引起较大争议。这种学校的运作方式是家长和学校签订合同并缴纳教育储备金(每生15万~30万元不等),除此以外,家长不再交任何费用。学校通过运用储备金来维持学校的经费开支,学生退学即退还储备金,毕业时全部退还。广东从1993年5 月开办第一所这种性质的学校,到1996年,全省共有这类中小学70所,在校 生11万人。现在有30多所这类学校的投入都超过1亿元,最高的达3亿元。目前,他们吸纳的社会资金已超过30 亿元,同时,每年还吸纳3 亿元的正常经费投入。这类学校投入高,规模大,学校的占地一般在100 亩以上,最大的已达600亩,硬件设施好,主要面向高收入家庭。在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被人称之为“ 扶贫教育模式”的民办校占有很大比例。这类学校教育经费匮乏,条件简陋,教师待遇较低,收费也低,有的 全年收费仅几百元,教师每月工资一二百元。这类学校主要是弥补农村义务教育的不足。
近两年来,企业办学与“转制”学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争议较多,成为民办中小学的一个热点。企业办 学成为热点,主要是因为办学投入大,标准高,收费昂贵,社会反响较大。企业代表是学校董事会的主要成员,学校的资金管理和运作一般按企业经营方式运行。有的甚至与企业资金混为一体,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往往与 企业的兴衰维系在一起,学校没有资金运作自主权,校长要看企业老板的脸色行事,与“打工仔”无异。在学 校资金运作过程中,有些企业急于收回成本,甚至牟取高额利润,他们对学校的资产所有权等经济问题十分关 注,而在《条例》出台之前,对此又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法律性规定。有的学校因此而引发出了矛盾纠纷,社会上对此也议论纷纷,观点不一。此外,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的“转制”学校(即“公办民助”学校)也 成为民办中小学的一个热点。这种性质的学校主要有两类:一是原有公办学校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与承办人(或 承办单位)签订承办协议,根据协议学校参照民办学校管理办法运行,享受民办学校的有关政策待遇。即学校 教育经费以自筹为主,政府予以支持;人事、分配由学校自主自定;学校管理体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 责制,变政府指挥为政府指导监督,学校享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如北京的十一学校、上海的蓝田中学等。二 是在一些大中城市教育行政部门拿出一些与新建住宅小区配套的新建校,委托个人或团体承办,目的是为了迅 速建设一批高水准学校,避免产生新的薄弱学校。一般情况下,政府在过渡期内向学校提供办学的基础经费,学校则参照民办学校的管理办法运行,享有办学自主权,如北京朝阳区花家地小学、上海徐汇区世界外国语学 校均属这种类型。通过这种方式办学,学校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筹集到办学经费,装备好学校设施,组建较高 水准的师资队伍,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新迁入居民对学校的信任。
3.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差距悬殊,发展不平衡
目前民办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差距较大。大多数学校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处于过渡期,以租赁校舍办学者为 多。只有一小部分有独立校舍和一流的办学设备,还有个别的属豪华型学校。在分布上,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 发达地区的民办中小学的设施条件普遍较好,标准高、要求高、收费也较高。这些学校主要满足了社会择校需 求和富裕阶层子弟上学的需要。在中等城市和内陆地区的民办中小学校大多数属于条件一般,收费中档,主要 满足一般工薪阶层有择校需求的家庭子女入学,这类学校的学生构成比较特殊,有的学校离异家庭子女比例达 到50%。一些城镇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民办中小学校,条件设施一般较差,收费也较低,有补习性质的,更 多的是作为义务教育的补充,与一般公立学校差别不大,甚至条件略差。在办学水平上,一方面,同一水平上 创办的学校经几年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差距:有的发展很快,形成规模,也获得了社会赞誉;有的发展 缓慢,停步不前,出现种种矛盾与问题,甚至已经停办了。另一方面,由于创办的学校基础不同,办学者的水平又差距悬殊,致使学校之间拉开了距离。从全国来看,真正属于收取高额学费或高额储备金、条件设施精良 的民办中小学校,实际不到100所,不足全部民办中小学校的4%,而这些学校又主要集中分布于沿海经济发达 地区,多为企业参与办学。
4.目前,学校数量增长趋缓,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成为共同关心的话题 从数量上看,目前民办中小学校发展的速度比前几年大大放慢,新办校不多。这主要是由于各地加强了对 民办学校的管理,尤其是严格审批。同时,由于民办学校还未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可,民办校的生源有限。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已经过了3~5年的初创时期,学校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区域内的学校间形成相互竞争的格局。大家都认识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事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如何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 量,使学校办有特色,并获得社会、家长与学生的认可,已成为所有学校共同关心的重大话题。
问题与原因
从总体上看,当前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求,同时民办中小学的办学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或者说处于由 初创期逐步走向成熟、规范期的过渡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从外部环境看,首先是有关民办中小学的立法与管理滞后于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在《条例》出 台之前,关于民办教育的法规政策原则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差,适用范围时限不明,各方面的职责不清,对不 同类型的民办学校缺乏针对性。在管理上明显存在体制不顺的状况。民办学校涉及普教、职教、成教和高教,因而在管理上出现职责不明,由教育、民政、公安等部门多头审批、交叉管理的局面,这种状况影响了民办教 育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和管理力度。由于对不同层次、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社会力量办学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在实践中往往出现“不管就乱,一管就死”的状况。其次,民办中小学教育理论的研究落后于民办中小学发 展的实践。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队伍很薄弱,研究成果不多,已有成果也缺乏针对性,应用性较差,不能很好地 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再次,社会对举办民办中小学校的认识存在分歧。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对民办中小学 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前景等问题的认识不同,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有的淡漠。从内部来看,一是现有民办中小学并没有很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有良好软、硬件设施的学 校收费太高,一般群众无力承担;而收费低廉的学校,其软、硬件设施太差,人们又对其教育、教学质量缺乏 信任,而宁愿选择公立学校。二是民办中小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碰到诸如校舍、生源、师资、经费等多方面 的困难,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挫伤了不少办学者的积极性。三是在《条例》出台之前,虽然国家对发展民办 学校的大政方针已明确,但缺少专门的可操作性的法规文件,致使许多办学者或准备办学者持有疑虑,或等待 观望,甚至有一部分已办多年的学校,也转而放慢发展速度,安于维持现状,不敢作长远打算。四是确实存在 少数办学目的不纯,甚至借办学行骗者,也存在一些管理水平低下的办学者。如有的民办学校内部管理混乱,有的实际上实行的是“家长式”、“家族式”的管理,学校内部缺乏民主和监督机制,一些办学者转移、侵占、私分教育机构的资金、财产,这些现象毁坏了学校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些内外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民办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解决民办校 诸多办学困难与问题的速度和力度。
思考与建议
十四大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在思想认识和实践发展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条 例》,更预示着我国社会力量办学步入了一个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健康发展的新阶段。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发 展前景广阔。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思想,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又一 次思想解放。近年来,在民办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有人对民办学校的性质和民办学校财产的所有制性质存有疑 虑。根据十五大精神,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都应属于混合所有制形式,其中既有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也可能 有私有成分。相对于公办学校而言,民办学校是一种不同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就目前看,大多数民办中小学是 集体成分占主体,也含有国有成分(如在一些“转制”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里)。区别在于,依不同的办学模 式,各成分所占比例不同。民办学校的财产,除个人投入外,其余部分(包括组织或个人给学校的捐赠)都应 属于公有成分,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占。当前,发展民办教育是适应社会多层次教育需求的一条重要渠道,民办中小学还有更大的发展余地。十五大以后,民办学校将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为了进一步促进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宣传,统一思想,正确认识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形成以政府 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新格局,是符合国家方针政策,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现实需 要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社会有关方面应加强对民办中小学教育的正确宣传报道,积极开展讨论研究。各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人士更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正确认识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要把思想 统一到《条例》规定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上来,积极创设有益于民 办中小学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2.认真贯彻《条例》,理顺管理体制。《条例》的实施细则近期将出台。条例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了近些年来困扰民办教育发展的诸多有争议的问题,并澄清了许多模糊认识。各地应从实际出发,认真 贯彻落实《条例》精神,制定地区性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将民办中小学教育纳入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法制 化轨道。同时,应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政府和办学各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做到统筹 管理、分类指导。把民办学校归口于成人教育或计划、法规处室管理的状况应该改变,这种管理体制是导致“ 只批不管”的一个重要原因。民办中小学应与公办中小学一同归入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民办学校的审批、评估 和业务管理可以分开,分别由有关部门负责。
3.改进管理办法,严格审批,完善评估制度。当前,各地要以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加强管理。首先,必须改进管理办法,对民办中小学不宜套用对公立学校的管理办法。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在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 自主权和民办学校的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检查、监督与指导的宏观调控职能。其次,主管部门必须严格 审批制度,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把好审批关,重点做好办学基本条件和董事长、校长的资质审查。再次,要完善 对民办中小学的评估制度。政府要重点做好办学许可证的年检工作,学校办学质量评估、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管理评估等可通过建立社会中介评估机构来组织实施,其评估结果可作为政府部门实施宏观调控与监督的重 要依据。
4.统筹规划,做好调查研究。民办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地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 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做好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并纳入当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和长 远规划之中。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开展民办教育的科研工作,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围绕民办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对 策(象如何办好民办中小学校、如何提高民办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等多方面的问题),开展宏观与微观 相结合、近期发展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研究工作,更好地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与管理服务,为广大民办中小 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第三篇:民办学校发展的冷思考
民办学校发展的冷思考
山东省嘉祥县萌山高级中学田书山
作为私学发源地的孔孟之乡-----山东济宁,近几年民办中学教育发展迅速。据调查,全市12个县市区均有不同数量的民办中学,有些县市如曲阜市、邹城市等民办中学多达数所,不仅如此,一些著名的教育集团如上海建平教育集团、北京嘉华教育集团等也纷纷来济宁兴办民办中学。一时间民办中学教育成了济宁市中学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然而在“热”的背后却潜伏着种种危机。作为一位民办教育工作者我根据长期观察和调查,提醒大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校的定位问题
学校的定位问题,即办什么样的学校,这是民办中学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从目前济宁市民办中学来看,有的投资者,财大气粗,在学校建筑设计上追求欧洲风格;在学校设施上追求一流;在学生饮食上追求高营养。这样学校必然成了高收费的贵族学校,致使相当多品学兼优的学生望校兴叹,生源的有限性决定此类学校难有较大作为;有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教育界人士,深谙民办学校生源质量不高,在文化课成绩上很难和国办中学竞争,于是择其弱点,办起了特长生学校,大力发展音、体、美教育,加强英语教学和微机教学,效果很好;众多的投资者办学无明显的特色,无非是
在管理上换换花样,采取封闭式、寄宿制、军事化管理。怎么给学校定位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作为投资者,应对当地经济状况、教育形式、社会心理等诸多问题认真研究和考察,从而前瞻性地确定自己所办学校的发展方向,方能柳暗花明,一村再现。
二、学校的管理体制问题
科学的管理,健全的体制是民办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保证。当前民办中学在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主持下的校务委员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等。其中以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最为普遍。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在这种模式下,校长应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和对人、财、物的行政管理,有职有权,但在事关学校运转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必须交董事会讨论,校长既要对学校负责又要对董事会负责。然而有些学校投资方以老板自居,认为学校是自己花钱盖起来的,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爱怎么管就怎么管,采用“家长式”、“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舍得高薪聘校长来,却不舍得放权于校长,使校长束手束脚,有责无权,严重挫了校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校长在教师心目中成了傀儡,无形中影响了学校管理的力度,削弱了学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种职责不清、关系不明的管理体制必然造成严重的内耗,使本来发展就已举步维艰的民办学校,更
是雪上加霜,从而在办学竞争中“自己打败了自己”。
三、教师地位问题
民办学校的投资者也好,管理者也好,如果不把教师放在办学的主体地位上,而仅仅比教师看成是被聘用的“打工者”,那是不可能把学校办好的。学校的好坏最终要靠产品质量-----学生的素质来说话,而教师是学校长品德直接加工者。学校的一切目标制度措施也要靠教师来执行。只有突出教师的主人翁的味,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他们才能成为积极而富有成效的“生产者”,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目前,有些投资者总以为教师是自己花钱雇佣的,因而总是要求教师绝对服从,不尊重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满足教师的正当要求,动辄以解聘、辞退相威胁。这些践踏教师正当权益的行为,只能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人心浮动,消极应付。真正懂得教育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应当实行民主化管理,把教师看作管理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应当尊重教师,关爱教师,注意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为教师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规模和效益的问题
民办教育是公益性事业。作为投资方,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谋求经济效益,本无可厚非。可是部分投资者缺乏长远打算,急功近利,恨不得马上收回投资,赢利。因此在招生上不作任何限制,多多益善。这样做招生问题解决了,规模上来了,但是也造成一部分品学不佳的学生入校,这除了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外,还给以后的教学、管理带来难度。试想如果三年后,几百名毕业生甚至上千名毕业生在中考或高考中但上线人数寥若星辰,无论你怎样解释,社会又怎能认可你呢?别忘了当今社会众多的人们还是以升学率来评价一个学校的。当一个学校在人们形目中得不到认可时,还有谁肯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你的学校?当然也有部分投资者已开始并不急于扩大学校规模,而是从打造学校品牌入手:精选识字,严把生源质量关,招不到一流生源,就在二流生源上做文章,宁缺勿滥。学生成绩日新月异,赢得了社会的赞同,来就读的学生多了,效益也就有了。所以作为学校也应借鉴海尔经验,首先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然后再以规模促效益。
第四篇:民办学校发展离不开特色
民办学校发展离不开特色
办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已经过了许多年,然而社会的认知度并不高。回顾民办学校走过的路,可谓举步维艰。我在民办学校工作多年,最深刻的体会是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特色,特色是民办学校可走的最主要的道路。
——办学模式的灵活性。民办学校可以制定“大方向不变,小细节灵活”的办学策略。所谓“大方向不变,小细节灵活”,指的是学校教育教学在严格遵守政府制定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兴趣,考虑学生的发展前景,加强某一科目的教学和辅导。如把爱好美术的学生放在一个班,加强美术课的教学,综合活动课把美术作为重点校本课程,聘请优秀的美术教师或美术专业人士授课,全面提高美术知识和修养。学校还可以考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办几门有特色的、精品的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长。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民办学校可以自主选择“小班化”教学形式,即每班不超过30名学生。“小班化”教学的优点很多,既符合当前“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有条件遵循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组织教学。学生少,老师就更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怀和照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能得以实现,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符合学校发展的“教师聘任机制”。教师的素质决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民办学校根据需要,在遵守国家颁布的《劳动法》及教育部门颁布的有关条例指导下,可以按照自身的“用人原则”建设师资队伍。固然,稳定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管理、学生的学习进步都有好处,因为教与学需要磨合,师与生也需要相互适应,但如果“稳定”变成了“固定”,一成不变,可能会滋生经验教条、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等现象,没有了生机和激情。教师适当的流动,可以使人才得以任用,才能得到发挥。奖励勤奋,鞭策懒惰;奖励学习,鞭策自满,有效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满足社会需要办学,提高服务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作节奏加快,流动自主,产生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群。不同类型的人群对教育有不同的需求,民办学校应该迎合社会需求办学。如父母无暇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学校可以实行寄宿制,帮助家长照顾和教育孩子;有的学生自控能力稍差,学习需要人监督或偏科严重,需要辅导,民办学校可以提供优质服务,跟踪辅导;对那些有特长的学生,民办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以培养。
第五篇: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电视上的白岩松,总是眉宇间拧成一个蝴蝶结,似乎有说不完的困惑,这些困惑,可能是人生的终极问题,也是国家的终极问题。10 多年前,白岩松写了《痛并快乐着》,思考他30年的人生;现在他又出了本《幸福了吗?》,把人生感受直接的快乐与痛苦上升到抽象的幸 福。但他额头上的那个“蝴蝶结”似乎扎得更紧了。
白岩松曾从梁漱溟提出的“人的一生要解决三个问题,而且顺序不能颠倒,第一个是人与物的关系,第二个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个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角度浅谈过幸福。现在我也从中寻觅幸福。幸福不等于物质,幸福是非物化的东西。就从人和物关系来看,我个人觉得,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从个体的角度,还是从时代的角度,是大部分解决了,但不能说全面解决了。你要是GDP 第二了,从国家的目标来说,解决了物的问题,已经跨了很大很大的一步了。从给人角度谈,我们不必再为饥饿而担心,不会再担心无家可归。然而,30 来年的改革,你离它已经很近了,在物化的东西上,大多数人都有了很大提升。可是发现即使你得到了这些物化的东西,并不直接跟你原来以为的幸福画等号,这时候反差就出现了。英国有一个调查,说衣食无忧解决的最方便和最快的那群人,幸福指数是成反比的。美国人格雷格·伊斯特布鲁克写的《美国人何以如此郁闷》,通过美国近30 年的物化的对比,最后得出来一个结论:现在的美国人的幸福指数在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