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系统首届民政文化

时间:2019-05-13 19:2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系统首届民政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系统首届民政文化》。

第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系统首届民政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系统首届民政文化

活动周书法比赛获奖名单

活动周书法比赛获奖名单

活动周书法比赛组织奖建议名单

第二篇:民政文化初探范文

民政文化初探

2003-09-29 SRC-225 黑龙江省民政厅办公室、民政干校民政文化课题组

关于民政文化的基本界定

界定民政文化,我们首先应弄清民政文化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信息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关系。就“文化”而言,一方面是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另一方面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根据“文化”这两种含义,针对民政工作的特点,我们将民政文化做这样的界定:民政文化是在民政部门实施行政决策、管理手段及行政行为的过程中,以诉求人的基本生存权、民主权的根本保障为价值目标,进而形成的有形或无形的成果。也就是说,民政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它是民政思想意识、价值理念、政策法规、民政行为的总和。而其中所体现的民政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知难而进、一往无前,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兴业”是民政文化的灵魂,以民政亲民、为民为主旨的“民本主义”是民政文化的内核。通过民政文化的这种界定,我们不妨来挖掘民政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从民政文化的内涵分析:在价值取向上,民政文化是建立在“重民、保民、扶民”的理念之上的,具体可表现为民政的“扶弱助残,关爱百姓”的工作信条以及救灾扶贫、社会福利、城市低保等工作内容。在行政行为上,民政文化崇尚一种亲民性。民政部门的救灾救济、社会福利和婚姻殡葬等行政行为,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群众眼里自然而然已成了“政府的形象大使”、“慈善大使”。也有人用“小政府”来形容多年来的民政工作形象。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了民政文化对人的基本生活权利和基层政治民主权利的保障,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物质帮助与人文关怀,体现了民政文化“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思想。

从民政文化的外延分析:民政文化的外延反映在制度形态上,它主要包括健全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开放的社会福利体系,完善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系和规范的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体系。反映在行为状态上,主要是民政工作者的思想方法、工作方式、作风特点和形象风貌等。总之,我们认为,民政文化主要是由历史传统、文化精神、时代特质、思想理论和实践成果等诸多方面因素互动互渗融汇而成。

关于民政文化的基本特征

民政文化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文化,是因为它作为一种行业文化具有其自身固有的特征。

民政文化具有传承性。民政文化是在民政领域对中国不同时期政治、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少有所学,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儒家大同福利社会思想到朱程理学的“死丧相助、患难相恤”的理论,均体现出“恤贫、救助、养老、节丧”的朴素的民本思想,这是形成民政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础。从治国思想上看,历史上的明君贤相居于不同的政治目的,大多都主动或被动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可以说“施行仁政”的治国方略是中国几千年留下的宝贵历史经验。从现代民政部门的职能上看则主要体现在依法管理社会行政事务,保障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权利,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这些不难看出我们民政“以人为本”的思想继承了历史上的“重民、保民”思想,也是当代民政成功实施国家管理的历史资源。

民政文化具有济慈性。中华民族历来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赈贫”、“恤贫”、“济穷乏”的记载,以后各朝代对鳏寡孤独废疾者多采取国家收养的方式。民政文化的济慈性从现实来看,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宪法第4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说明公民在维持不了基本生活时可以获得国家的救助,体现了公民基本生存权。广大民政工作者则本着“上为国家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宗旨,在保障贫困者享受基本生活的同时,帮助其解决困难,树立自强信念,使其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同时民间慈善事业也已形成一定规模,互济互助的民间行为在中华慈善总会的领导、协调下,帮助了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政府的救济行为加上民间开展的慈善活动,对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济慈性体现了民政文化与其它行业文化的重要区别,是民政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民政文化具有亲民性。民政文化的亲民性有其悠久的历史。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多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均采取“以民为本、重民、恤民”的治国方略。大家熟知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既是对民众的重视,也是对民众的亲近。尽管历代帝王在执政中采取亲民措施是为避免出现“水能覆舟”的局面,但客观上都对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民政文化中的亲民性则更多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中人民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三个代表”中赋予民政文化的理论核心。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组成部分的民政文化,其内容和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三个代表”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角度,体现了民政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即以民为本,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通过提倡“公仆民政”、“民政为民”来体现人民政府对群众的关心和爱护。可以说,亲民性是民政文化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民政文化具有多元性。民政工作内容繁杂,领域宽泛。从宏观上讲,民政工作包括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四部分。从微观上讲,民政工作共有二十几项职能,各项民政业务基本是独立的,几乎每项工作就是一个领域,形成相互之间联系不多的多元局面。而每项民政业务又与人民群众及整个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从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结社集会都与民政工作相关。同时各项民政工作领域又多有其相对应的文化。如殡葬文化、福利文化、社区文化、地名文化等。这说明民政文化是由多个不同的子文化所组成,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态势,每个子文化都起着不同的社会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叫响并打造出民政文化的品牌,举起民政文化的旗帜。

民政文化具有时代性。现代民政文化继承了历史上的“重民、恤民、救助、节丧”等民本思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民政工作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减少了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区建设的大力发展,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大社会、小政府”战略转变的实现提供了舞台。同时现代民政文化强化了“民本”思想、“发展”观念、“奉献”精神、“创新”意识,要求现代民政工作者改变过去的传统的工作方法,树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科学思维方式管理工作的新观念,最大限度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可以说,民政文化将随着民政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关于民政文化的社会功能

民政文化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其作用不可低估。

民政文化具有调节社会矛盾,体现社会公平的稳定功能。民政文化是与民政事业相伴而生的。它所承载的民本思想、方针政策、法规制度,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与爱护。通过建立社会救助制度,使困难群众得到必要的救助,摆脱生存的困境。特别是通过社会捐赠,调节了社会分配,使社会贫困阶层心理上得到了抚慰,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通过建立救灾救助体系,最大限度地帮助突遇灾情的困难群众,有效地缓解了灾情所带来的生活困难,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些都体现出民政文化的亲民、爱民、保民的思想内核,并起到了维护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民政文化具有倡导传统美德,确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导向功能。儒家传统道德理想中就有“老有所终”、“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尊老爱幼”的传统理念,民政文化通过养老助残、救灾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等行为加以弘扬,为净化社会空气,倡导文明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民政文化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人道主义情怀与社会主义新风尚。如民政文化的子文化--殡葬文化,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它引导人们殡葬消费观的变革,在破除封建迷信方面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并正在引导人们破除传统陋习,移风易俗,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民政文化具有弘扬民族精神,振奋爱国热情的教育功能。民政文化通过多项民政工作极大地弘扬了民族精神,启迪了爱国主义思想,更好地丰富了民政文化的内涵。如通过救灾救济,号召民众树立团结友爱,生产自救,不悲观失望、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念,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坚韧的民族精神。再如通过对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物、烈士档案的科学管理,大力宣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启迪了民众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同时也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还如,通过双拥工作,既增强了军民团结,又有助于对人民群众进行国防教育;既倡导了一种为国家、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又倡导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民政文化具有对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权利的维权功能。民政文化的亲民性特点,铸造了民政文化的维权功能。民政工作的主旨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在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象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就维护了人民大众的民主权利,体现了公民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对提高公民的民主素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再就是婚姻登记、民间组织管理,也都体现了民政文化对人的婚姻权、结社权的维护。可以这样讲,民政文化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方面有效载体。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民政文化将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关于民政文化的建设

民政文化的建设,既是提升民政工作层次和品位的需要,也是构筑现代民政格局的需要,还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我们研究认为,民政文化的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首先,应当确立现代民政文化的价值观体系,这是民政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价值观是人们衡量不同事物的基本看法,是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做出判断的依据和尺度。民政价值观是民政人所认同的道德评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民政文化体现的价值体系,是由一系列的价值观构成的。千百年来,民政文化“以民为本”的内核决定了其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必然体现在“重民、亲民、保民、扶民”的思想上,这是民政文化一条亘古未变的价值主线。时光荏苒,时代变迁,民政思想观念的创新发展为民政价值观体系不断赋予了时代内容。现阶段,“民政为民,服务大局,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现代民政理念,“三为服务”方向和“七个意识”、“六个理念”思想成果,都应确立为现代民政价值观体系的重要内容。民政价值观还可以内化在民政人的心理结构和思维结构中,使其形成科学的思想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和科学的行为规范,塑造健康人格,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

其次,应当加大民政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民政文化的认同感,这是民政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民政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理念、精神境界和思维方式等应通过有效的方式,才能渗透到人们的头脑中,才能化为人们共同奉行的行为准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民政宣传阵地的作用,充分发掘各种宣传载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借助信息网络,大力宣传民政文化,使其逐渐为全体民政人所共享、共勉和共为。同时,通过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民政文化、认识民政文化和接受民政文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民政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在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更要注重民政文化的培训,强化民政人的行业文化意识,提高民政人的行业文化品位。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用民政文化去整合民政工作者的思想,把民政文化这种精神财富内化为民政人的精神品格,外化为对个人、对行业、对社会有益的工作成果。

最后,应当把民政文化建设贯穿到民政工作的发展中去,切实发挥民政文化的指导和牵动作用,这是民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民政文化是在民政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凝聚形成的,并随着民政事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民政事业培育和催熟了民政文化,民政文化同时又对民政事业具有指导和牵动作用。所以,民政文化只有付诸实践,在指导民政工作中得以修正,在提升民政工作中得以发展,这才是民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出路所在。基于此,一方面要把民政文化的理念贯彻到民政工作的实践中去,并将其转化为民政工作的制度、机制和管理方式。另一方面,要围绕民政工作的全局和重点,针对民政工作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创新和发展民政文化,推动民政文化的建设。总之,新世纪的民政工作正在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气势,正在形成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正在成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勇立时代潮头,高扬起民政文化的旗帜,引领民政事业大踏步地前进。(来源:黑龙江省民政信息网)

第三篇:民政系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