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处理学位论文、毕业论文、毕业报告中抄袭情况的通知
关于处理学位论文、毕业论文、毕业报告中抄袭情况的通知 各有关学习中心、全体学生请注意:
针对历届部分指导教师强烈反映的部分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报告写作中不重视,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的现象,学院教学教务部做出相应规定,并通知如下:
一、凡存在下列行为的学生,属于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教务部将对其学位论文、毕业论文和毕业报告课程评为不及格,不能参加毕业审核,同时取消申请学士学位的资格。
1、论文或报告中引用他人资料、数据和观点等,未作直接标注达10处以上,或者该类不规范引用累计篇幅占论文总篇幅30%以上者。
2、论文或报告中有抄袭事实,且抄袭篇幅占论文总篇幅的30%以上者。
3、请他人撰写论文或报告,并经举报,确认事实的。
二、毕业论文或毕业报告写作阶段,按以下办法审查毕业论文或毕业报告;对存在抄袭行为的学生,按以下办法处理:
1、指导教师在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随时进行审查。
2、教学教务部在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对学生论文中的主要段落进行上网比对和检查。经审查,凡学生学位论文、毕业论文或毕业报告有抄袭现象者,教务部将在网上公布抄袭剽窃他人毕业论文或毕业报告的学生名单。
3、答辩阶段之前出现抄袭行为的,如指导教师同意其修改或重新撰写的,学生应尽快修改或重新撰写论文,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再次提交给指导教师批阅;如学生不按要求完成,视为学生未完成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取消答辩资格。
4、答辩期间审查出抄袭行为的,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课程评为不及格,同时取消申请学士学位的资格。
三、对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按要求完成阶段工作任务和未经指导教师审批的学生,学院将不安排其参加论文答辩,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课程评为不及格。
四、教务部上传两篇有关文章供大家参考阅读,1、《怎样引用他人的作品才不算违法?》
2、《如何认定抄袭行为》。
特此通知。
远程教育学院教学教务部
第二篇:毕业论文抄袭的认定及处理规范
毕业论文抄袭的认定及处理规范(讨论稿)
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严肃学术风气,特制定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本规定适用于经济与管理学院所有各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一、总则
本科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对于本科学习的最后总结,是教育和学习的最终效果的最重要体现之一,它在本质上是对学生已经具备本科毕业生应当具备的专业认识水平的认定依据。所有学生应当严肃、认真地对待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应当比一般的文章更具有观点性,所以也应当更具有原创性。毕业论文应当体现出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所谓原创性,不是对论文的质量要求,也不是要求内容的首创性,而是要求论文必须由作者独立完成并且具有区别于其它论文的核心观点及表达上的差异性或特异性。
毕业论文不允许抄袭他人成果。抄袭的实质是把他人的思考结果当作自己的思考结果。
鼓励学生合理引用他人成果,但是,引用应当注明出处。引用的内容应当是作为自己观点的例证、旁证、反证来使用,而不应当是作为自己论文的核心观点来使用。
如果未引用他人的原文而是对原文的思想做了概括、提炼,只要该思想有可能被读者认为是具有原创性的学术价值,或者该思想有可能被读者误以为是作者自己的思想,那么都应当通过一定的文字处理方式避免这种误会的产生。
涉及众所周知的历史、地理常识以及本专业的一般性常识,或者是对事物的一般性描述,如果不属于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学术价值的个人化观点,可以不注明出处或不说明观点来源。
重要的数据应当注明出处。如果数据是自己调查或统计而来,那么应当在论文中说明调查和统计的详细情况和来源。
二、抄袭的认定标准
1、对他人论文所进行的未注明出处的成段落引用,如果引用总字数超过自己论文总字数的30%,无论引用的内容的性质如何,都视为抄袭。
2、如果自己论文的核心观点与他人论文的观点(不一定是全部观点)完全一致,而且论证过程或表述方式有极大相似性,那么无论与他人雷同的字数是多少,都视为抄袭。
三、不属于抄袭的情况的认定标准
1、虽然与他人的论文在某些段落上雷同或相似,但雷同或相似的部分并非是自己的核心观点(即只属于论证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字数未超过论文总字数的30%。
2、虽然与他人的论文在某些段落上雷同或相似,但雷同或相似的部分是历史常识、地理常识、本专业范围内的一般性常识,或者是对事物的一般性描述(即此种描述并不具备任何独立的、原创性的学术价值),而且字数未超过论文总字数的30%。
四、抄袭的认定机构
1、任何人都有权利提出对他人论文原创性的质疑。
2、经济与管理学院组成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由以下人员构成:院长、副院长、教研室主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是论文抄袭的认定机构。
3、论文指导老师或答辩小组判断论文属于抄袭,如果学生本人对此判断没有异议,则不必报请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进行认定;如果学生对此判断有异议,则应报请后者进行认定。
4、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中的两人认定为抄袭,则抄袭事实即视为认定。
5、如果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的认定不服,可以向内江师范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申请裁决,直至提起法律诉讼。
6、在学生本人否认自己抄袭且抄袭行为尚未经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的认定时,任何人不得向外界发布该论文属于抄袭的消息,以保护学生的合法名誉权。
五、防范抄袭的具体措施
1、论文指导老师有主动发现抄袭现象的义务。一般情况下,应当使用网络搜索引擎搜索学生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核实学生论文与他人论文的雷同部分的比例和性质。如果答辩小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或他人事后发现学生的论文属于抄袭,则视为论文指导老师失职。
2、答辩小组在审查论文的学术价值即进行内容审查的同时,还应当审查论文原创性,对于可疑的论文,原则上必须待核实其原创性之后再作出答辩是否通过的结论。
六、抄袭的责任
1、在论文写作阶段发现抄袭者,由论文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警告,学生应迅速予以改正。
2、在论文答辩阶段发现抄袭并经认定后,论文不予答辩,应责令学生修改,一个月后再申请答辩。
3、第二次的答辩如果仍然发现抄袭者,不予再次答辩的机会。
七、其它
1、本规定如果与上级机关的规定有冲突,以上级机关的规定为准。
2、本规定的解释权属于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小组。
经济与管理学院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九日
第三篇:四川大学关于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
四川大学关于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
理办法(试行)
关键字:
更新日期:2010-09-10
四川大学关于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
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指导思想
为维护学术尊严,规范学术行为,保障学术自由,加强我校校风学风建设,促进我校学术研究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细则》、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法律法规、文件,并在我校已经出台实施的《四川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四川大学关于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处理规定》的基础上,学校决定进一步加强对学位(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防范和惩治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攻读我校学位(指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研究生、本科生等撰写的以我校为著作权人单位的学位(毕业)论文。我校教职工和学生都应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弘扬优良学风,杜绝学术不端。本办法专门针对学位(毕业)论文中的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认定和处理,其它学术不端行为按《四川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和《四川大学关于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处理规定》处理。
第三条 学位(毕业)论文抄袭的定义
本办法定义学位(毕业)论文的抄袭和剽窃为同一概念,以下统称抄袭,是指把他人具有著作权的内容,如学术观点、数据资料、内容情节、架构或研究成果等原封不动或虽改变形式但未改变内在本质后在本人学位(毕业)论文中据为己有或采用他人成果时不注明出处的行为。
第四条 学位(毕业)论文抄袭的认定标准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原则上可认定为抄袭:
1、连续引用他人作品超过200字而未注明出处的;
2、使用他人已发表的数据、图表等内容未经授权或未注明出处的;
3、原文复制或通过改变个别单词、词组及重排句子顺序复制他人作品内容超过本人所撰写论文总字数的15%的(引用法律法规,政府公文,时事新闻,名人名言,经典词诗,古籍书,公认的原理、方法和公式,通用数表等内容除外);
4、将文献直接翻译或在翻译中改变字词、重排句子顺序等用于自己的论文中,且总字数超过本人所撰写论文总字数15%的;
5、照搬他人论文或著作中的实验结果及分析、系统设计和问题解决办法而没有注明出处或未说明借鉴来源的;
6、其它由四川大学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认定为抄袭行为的。第五条 不属于抄袭行为的情形
具有第四条所列除1、2两种情形之外的涉嫌抄袭行为,若同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则不属于抄袭行为:
1、表现形式相同或相似,但确为两个独立的创作活动取得的;
2、翻译、评论、介绍、综述他人作品且已注明,不会被普遍误认为自己原创的;
3、借鉴采用他人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实验装置和仪器设备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和结论的;
4、能够提供详实的原始材料和数据证明作品为自己原始创作的;
5、将他人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专题研究、引用该作品部分超出第四条所规定限度的;
6、其它经四川大学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认定不属于抄袭行为的。第六条 抄袭程度的认定
已认定为抄袭行为的论文,其抄袭程度分为轻度抄袭、中度抄袭、严重抄袭三类。
1、已认定为抄袭行为,且与他人已有论文、著作重复内容占本人论文总字数比例在30%以内(含30%)的,可认定为轻度抄袭;
2、已认定为抄袭行为,且与他人已有论文、著作重复内容占本人论文总字数比例达到30%-50%(含50%)的,可认定为中度抄袭;
3、已认定为抄袭行为,且与他人已有论文、著作重复内容占本人论文总字数比例超过50%的;或全文引用均未注明来源出处、被普遍误认为是其原创的;或不论重复字数多少,其表述的核心思想、关键论证、关键数据图表抄袭、剽窃他人的,可认定为严重抄袭;
4、难以通过以上条件认定抄袭程度的,由四川大学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认定。第七条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问题的处理机构和相关处理程序
1、学位(毕业)论文的审查
各学院(所、中心)负有对本单位教师、学生进行防范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规范学术道德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并负责对本单位的学位(毕业)论文提交前进行审查。所有学位(毕业)论文在提交答辩申请前,须由学院(所、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审查和人工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式审查,审查通过者发给《四川大学××学院学位(毕业)论文形式审查合格证明》,凭此证明方可申请学位(毕业)论文正式答辩。
教务处、研究生院须采用计算机对学位(毕业)论文送审前进行抽查。抽查中发现具有抄袭嫌疑的学位(毕业)论文,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分别委托或指定相关学院(所、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抄袭行为和程度进行认定,给出处理意见,并书面上报至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
2、举报受理机构
学位(毕业)论文被举报有抄袭行为的,受理机构分别为: 1)、教务处负责受理本科生毕业论文抄袭行为的举报; 2)
研究生院负责受理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抄袭行为的举报。
3、举报要求
对于学位(毕业)论文抄袭行为的举报者必须为实名举报,并提供详实的证据材料方予以受理。
4、认定机构
教务处受理的举报,可委托或指定相关学院(所、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抄袭行为和程度进行认定,并向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提出书面初步认定结果和处理意见;
研究生院受理的举报,可委托或指定相关学院(所、中心)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抄袭行为和程度进行认定,并向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提出书面初步认定结果和处理意见。
四川大学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为校内学位(毕业)论文抄袭的最终认定机构。对于被认定为抄袭行为的直接责任人,由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作出书面最终认定结论,特别情况下需向校学术委员会报告,由校学术委员会讨论作出决定,并通知相关管理部门作为处理的依据。
5、争议解决
举报人或当事人对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认定结果有不同意见的,可在接到认定结果和处理意见起10个工作日内向校学术委员会申诉。第八条 对抄袭行为的处理
(一)、对授位(毕业)前被发现或被举报具有抄袭行为的学位(毕业)论文作者的处理 对于学院(所、中心)、教务处、研究生院在论文审查过程中被发现或在论文送审、答辩过程中被发现或被他人举报的具有抄袭行为的学位(毕业)论文,由相关学院对论文作者进行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并可由相关部门根据抄袭情节轻重责令其修改论文、重新撰写论文、推迟答辩半年或一年、取消学位(毕业)申请(答辩)资格等处理;(二)对授位(毕业)后被举报具有抄袭行为的学位(毕业)论文作者的处理
1、对于毕业后仍然继续攻读我校高一级学位的在读学生,可视抄袭程度、认错态度、产生的社会不良影响、对学校造成的损失等方面按相关程序给予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分,并可同时给予撤销所获学位、注销所获学历证书(包括电子注册证书)等处理;
2、对于毕业后在我校工作的当事人,视抄袭程度、认错态度、产生的社会不良影响、对学校造成的损失等方面按相关程序给予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撤职、开除留用或开除处分,同时可给予暂停导师资格或导师申报资格一定时间、取消导师资格或导师申报资格、撤销因抄袭而获得的学历证书(包括电子注册证书)、学位证书、荣誉称号、追回因抄袭在我校获得的经济利益等处理;不适合继续在原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应调离原岗位或解聘、辞退;情节特别恶劣、或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的,可移交司法机关;
3、对于已毕业离校的当事人,可将调查结论寄送其所在单位;严重的抄袭者或对我校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我校将按相关程序公告撤销其在我校因抄袭行为而获得的学历证书(包括电子注册证书)、学位证书、荣誉称号等,并保留追回因抄袭在我校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权力。
(三)学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负有对所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学术道德、端正学术学风、防范学术不端的教育责任,并对所指导学生的学位(毕业)论文严格把关,从根本上杜绝抄袭行为的发生。对导师工作不到位、把关不严或指使、放任抄袭,导致所指导的学位(毕业)论文发生抄袭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将追究该导师的相应责任;若导师指导的学生连续发生多起学位(毕业)论文抄袭行为,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将依据调查结果给予停止导师资格一定时间或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
第九条 学位(毕业)论文抄袭行为处理的执行机构
学校各相关管理部门(组织部、纪检监察处、人事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处等)为学位(毕业)论文抄袭的处理执行机构。
第十条 各学科可结合其学科、专业特点制定相关认定标准和实施细则,但对于抄袭的认定标准不得低于本办法所规定的标准。
第十一条 本办法仅针对我校博、硕、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的抄袭行为进行认定和处理,其它如权利人与侵害人之间的民事纠纷等不在本办法处理范围内。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四川大学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负责解释。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0年申请答辩的学位(毕业)论文开始实施。
第四篇:关于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抄袭行为进行检查和处理的通知
青岛大学教务处
[2011]24号
关于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抄袭情况 进行检查和处理的通知
为了端正学习风气,规范学术行为,经研究决定,对我校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抄袭情况进行检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有以下行为之一者,认定为抄袭:
1.抄袭关键的观点、数据、图表。照搬他人论文或著作中的实验结果及分析、系统设计和问题解决办法而没有注明出处(能够提供详实的原始材料和数据证明为自己原始创作的除外)。
2.连续200字雷同,未注明出处。(引用法律法规,政府公文,名人名言,经典词诗,古籍书,公认的原理、方法和公式,通用数表等内容除外)。
3.注明出处,但引用字数超过全文字数20%。
4.学院认定出的其他抄袭行为。
二、抄袭分为轻度抄袭、中度抄袭、严重抄袭三类:
1.轻度抄袭:
(1)注明出处,引用字数超过全文字数20%但不超过30%;
(2)未注明出处,雷同字数200-400字;
(3)学院认定的其他轻度抄袭行为。
2.中度抄袭:
(1)注明出处,引用字数超过全文字数30%但不超过40%;
(2)未注明出处,雷同字数401-1000字;
(3)学院认定的其他中度抄袭行为。
3.严重抄袭:
(1)注明出处,但引用字数超过全文字数40%;
(2)未注明出处,1000字以上;
(3)抄袭关键的观点、数据、图表;
(4)学院认定的其他严重抄袭行为。
三、处理办法
对于在论文审查过程中或答辩过程中发现具有抄袭行为的毕业论文(设计),根据抄袭程度做如下处理,直至论文中无抄袭现象方可进行答辩。
1.认定为轻度抄袭者,责令其修改论文。
2.认定为中度抄袭者,责令其修改论文,并给予警告处分。
3.认定为严重抄袭者,责令其重新撰写论文,推迟答辩半年,并给予严重警告或严重警告以上处分。
4.被认定为抄袭行为的学生,在第二次申请过程中,再次有抄袭行为者,一律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
5.若导师所指导的毕业论文(设计)被认定为中度抄袭,给予通报批评,被认定为严重抄袭,按教学事故处理。
第五篇: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提纲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提纲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学科专业经济管理研究方向研 究 生高芳珍指导教师
中国陕西西安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许多地方都在搞,大有推广之势,本人以为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应当是节约耕地,消除农村中的空心村现象为首要目标,腾出的土地进行合理利用。
新农村建设应当进行合理规划,在农村现有的村址规模上,进行改造,缩小农村宅基地占地规模,消除空心村的现象,将腾出的土地重新作为耕地。农村中每家宅基地的面积应当缩小,看看现在农村中好些家庭的宅基地有半亩以上的土地,重点进行调整,应当在村中的空闲地带进行调整,将近些年在村外盖的房子拆除,收缩到村中间,合理调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农业长时间发展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很不平衡。所以,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陕西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表明陕西的发展部署具有超前性。这超前性既基于陕西的发展实际,也基于决策层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真心实意为农民的胆识。陕西推进的“城乡一体化”,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面上的的“一体”,如同发达国家那样,虽然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农村现代化水平有不同的指标,但都具有现代性。二是核心层次的“一体”,着力于建立健全支撑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努力构建良性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
二、该题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
城乡差别最直接的表现是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事业的差别。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表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加大投入,超前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整体协调与共建共享。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在城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档次上水平的理念,坚持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和方便群众的原则,以城市道路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公益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了城市供热、污水等管网建设。在农村,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村民
自治、稳步推进的原则,以道路、农宅建设为先行,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和村庄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基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总之,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全市、县,乃至镇域的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后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着眼于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持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继续按照城市的标准建设农村,持之以恒地抓好农村水、电、路、林、气和科、教、卫、文、体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农村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服务功能,通过区域共建、城乡联网、设施共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从而显著改变农村相对落后的面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三、选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创新之处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
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主要源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看,它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步,具有过程的长期性。建设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总要求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体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农村各方面发展的要求,也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这是由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所决定的。一方面,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消除;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历史积淀的问题比较复杂,不同地区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支持发展的财力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从总体上彻底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奋斗。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同步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
从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看,它要求各地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方针,从实际出发探索有效路子,具有模式的多样性。推进新农村建设,既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方针,就是本着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利益的宗旨,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考虑各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搞形式主义;就是尊重各地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差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区分轻重缓急,不强求一律;就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依靠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不包办代替。归结起来,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模式的多样性,既坚定不移又不拘一格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实现这一目标,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进程中,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共上海市委明确提出了要围绕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的目标,努力走出都市郊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坚持城乡一体化,是山区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共上海市委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方针。进入新世纪,上海发展步入新阶段,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正在向8000美元迈进。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城乡之间表现在经济、社会、分配和城市空间布局等诸多方面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如不冲破二元结构的现状,不解决“三农”问题,将严重制约大都市的新一轮发展。我们要解决“三农”问题,也必须实现新的跨越、新的发展,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四、内容提纲
前言
第一章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要求·
1、科学合理的村镇空间布局
2、充满活力的农村发展格局
3、明显改善的农民生活质量
4、日益完善的农民保障制度
5、不断壮大的新型农民队伍
6、城乡融合的新型工农关系
第二章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
1、工业化、城乡化带动了“三农”发展
2、“三农”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
3、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5、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有了进一步改善
第三章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问题
1、镇域经济欠发达问题突出
2、农民增收难问题尚未解决
3、农村生态建设欠帐较多
4、村庄整治工作任重道远
5、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第三章推进我镇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
2、健全体制机制
3、调整发展战略
4、提升农业产业
5、美化农村环境
6、提高保障水平
7、加强民主管理
第五章加快我镇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设想
1、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2、制订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3、建立城乡联动发展的机制
4、营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氛围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昌平,贺雪峰.在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看新农村建设[n].中国证券报,2006,2.